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名利场》中贝基的女性主义思想
显性压迫和隐形压迫——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名利场》中蓓基·夏泼的反抗精神

显性压迫和隐形压迫——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名利场》中蓓基夏泼的反抗精神曹丽红【摘要】威廉·萨克雷的代表作《名利场》塑造了非常丰满的人物形象——蓓基·夏泼。
关于蓓基·夏泼,学界众说纷纭,大都认为她浮华虚荣,心肠狠毒,一心追求名利、财富和权势,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但周旋于名利场上的蓓基一直在反抗维多利亚时代的显性压迫和隐性压迫,即上流社会的阶级压迫和男权社会的性别压迫。
本文将以女性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蓓基·夏泼在这两种压迫下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
通过分析研究,人们会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对小说中人物的态度,更清晰地认清人性,更深入地思考当今社会现状。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00)005【总页数】2页(P85-86)【关键词】女性主义;阶级压迫;性别压迫;反抗精神【作者】曹丽红【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561.074一、引言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1811-1863)是英国批评现实主义文学家,其代表作《名利场》(Vanity Fair)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给读者展现了19世纪虚伪势利的维多利亚时代和金钱至上的主流价值观。
当时社会贫富差距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蓓基·夏泼则完全诠释了这一点,她是小说中最具光彩的角色,是世界文学作品中极具典范的女性形象。
许多学者认为她是一个女野心家、阴谋家,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维多利亚时代的阶级分化严重、阶级流动性强,对于下层社会人民而言,上流社会的阶级压迫就是显性压迫;同时,男性处于社会的中心,女性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而不自知,对于出身下层社会的女性而言,男性社会的性别压迫就是隐形压迫。
出身卑微的蓓基积极进取、不屈不挠,对待两种压迫的反抗精神无不体现她的女性魅力。
二、女性主义的起源与发展1929年,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在《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ne’s Own)中指责男性将女性视为次等公民,并强调女性应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外国文学——解读《名利场》女主人公蓓基

外国文学——解读《名利场》女主人公蓓基解读《名利场》女主人公蓓基·夏泼概述:威廉·麦克皮斯·萨克雷是英国著名作家,其代表作《名利场》描写了19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生活状态并塑造了非常丰满的人物形象——蓓基·夏泼。
蓓基出身于贫穷的画师家庭,从小父母双亡,在平克顿女子学校受尽歧视。
离校后她凭着美貌和机智,不择手段地猎取金钱,通过投机和冒险,力图挤进上流社会。
几经坎坷,几度荣辱,在英国社会的名利场中,她最终还是默默无闻地度日。
接下来,我结合蓓基的生活环境和其所处的社会背景来具体分析一下蓓基这一人物。
一、因为卑微,所以勇往直前蓓基出身低微,母亲是歌女,父亲是嗜酒如命的潦倒画匠。
蓓基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她自强自立甚至很小就能应付各类讨债者。
蓓基到平克顿女校半工半读,她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不光在音乐方面颇有造诣,并且在极短时间内就修完了当时被认为上流社会女必须掌握的一系列课程。
如此聪明过人的蓓基因为下层人们出身竟然没有得到平克顿女士的赏识和同学的尊敬。
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社会,蓓基深谙其中的道理。
所以她立志要不惜一切代价进入上流社会享受荣华富贵,改变自己卑微的命运。
离开平克顿女校进入社会后,蓓基迫切地需要通过嫁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尽管未能如愿嫁给乔斯,蓓基还是一直未放弃她嫁个好丈夫的愿望。
因为这是她唯一能改变命运的方法。
在克劳来爵士家当家庭女教师期间,蓓基的聪明乖巧俘获了极有可能继承富婆姑姑遗产的罗登·克劳莱的心,并秘密结婚。
但是罗登的继承权被剥夺,向往荣华富贵生活的蓓基还要继续前进,为自己的目标,她始终走在路上。
二、因为梦想,所以坚定不移蓓基无疑坚强理智成熟女性的典范,甚至兼有一种大智慧。
在战争来临,丈夫即将征战沙场时,已经怀孕的她含泪对丈夫说道:“去吧,我不会怪你的,国家需要你!”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深明大义,坚强无比的蓓基。
而艾米利亚却只会发疯般的在街上寻找自己的丈夫乔治,希望他能留下来,因为没有他她就没法活下去。
《名利场》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名利场》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意义[摘要]《名利场》是英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的代表作,小说以两位女主人公贝基和爱米丽亚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为故事主线,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十九世纪初期英国上流社会的全景式画面,无情地揭露和辛辣地批判了当时整个社会腐朽堕落的现实。
文章将通过五个部分展开分析:第一部分对贝基的形象进行分析,从她的生活环境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入手来剖析她的性格,进而对贝基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第二部分对爱米丽亚的形象进行分析,从她性格的养成引出其价值观,向读者展示一位知书达理却又被当时社会束缚不敢反抗的贵族小姐形象;第三部分对贝基和爱米丽亚两位女性形象进行对比,通过分析二者对待孩子、困难、命运的态度,肯定二人在面对生活中种种困难时不低头、不认输、不轻易妥协的精神;第四部分解释贝基和爱米丽亚不同命运的原因,从社会背景、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方面分析,为贝基和爱米丽亚不同的结局进行了合理的阐释;第五部分是在前文对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和对比的基础上探究小说的社会意义,即小说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两位女主人公的各个方面进行细致的描述和分析,不仅对十九世纪初期男权至上的英国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也对萨克雷所宣扬的女性主义表达了赞同。
萨克雷这部小说中蕴含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学习和反思。
[关键词]《名利场》;女性形象;女性主义;社会意义《名利场》是在以男权主义为主导、女性作为附属品存在的维多利亚时代背景下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在那个时期,无条件服从男性被视为女性的美德,男性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意愿强加在女性身上,并以此来巩固父权社会中男性至高无上的地位,维护男性的权威。
小说里的两位女主人公性格和命运截然不同。
爱米丽亚是出身资产阶级的富家女,她单纯善良、性格温柔,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女性的典型代表;而贝基出身贫寒、聪明干练,她物质、自私,为了踏入社会上层而不择手段,但贝基所表现的敢于反抗的精神则被认为是女性意识的觉醒。
《名利场》中蓓基的女性主义形象

《名利场》中蓓基的女性主义形象摘要: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于1847年出版了他的杰作《名利场》。
在《名利场》中,萨克雷抨击了崇尚维多利亚时代婚姻和家庭美德的社会。
本文着重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小说主人公蓓基追求独立、平等的女性主义形象,希望给予相关研究领域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名利场》;蓓基;女性主义《名利场》[1]是英国十九世纪小说家萨克雷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
故事主角蓓基是个坚强勇敢、富有智慧的姑娘,她不甘自身贫寒的家境,企图不惜任何手段摆脱困境跻身上流社会。
萨克雷在小说中对女性人物性格和追求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描绘,展现了女性对命运、对爱情的价值观。
萨克雷写小说力求客观真实,既不遮掩善良人物的缺点,也不遗漏狡猾俗人章节,为读者呈现了真实的人物形象。
一、《名利场》中蓓基不同时期女性主义形象的塑造在《名利场》中,人们普遍认为女性是软弱的,顺从的,服从的。
蓓基是一位独立、聪明、有野心的女性,她不断追求、反抗,想要尽一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并过上理想的生活。
(一)孩童时期的挑战蓓基的父亲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艺术家,经常酗酒,母亲则是歌舞剧的伴舞者。
作为父亲和丈夫,他从来没有给女儿和妻子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庭,甚至一个庇护所,她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是不断地殴打和负债的生活[2]。
母亲死后,蓓基的父亲把她留给了平克顿小姐,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这对蓓基来说是一场灾难,因为从此她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儿。
由于童年的悲惨经历,蓓基练就了其他同龄孩子所不具备的处理各种困难的能力。
作为女儿,面对各种麻烦棘手的杂事,蓓基选择勇敢面对,代替父亲承担家庭责任,成为意志坚强的女性,而不是弱者的代表。
孩童时期,她颠覆了传统观念中女孩从属、无能的形象。
(二)学生时期的挑战童年是孩子们最无忧无虑的时期,而蓓基却经历了悲惨、不体面的童年。
因为她卑微的家庭出身,除了善良的阿米莉亚,没有人愿意和她做朋友。
《名利场》中女主人公蓓基形象分析

摘要蓓基是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的成名作《名利场》中塑造的一个出身贫贱、受尽歧视,梦想摆脱困境,苦心经营,不择手段踏入上层社会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蓓基形象的分析展示了当时英国社会女性的处境。
关键词:《名利场》蓓基形象《名利场》是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创作的一部“没有男主人公”的长篇小说,作品发表于1847-1848年,以19世纪初叶热闹的英国上流社会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当时英国上流社会追名逐利、冷酷虚假、唯利是图、趋炎附势的黑暗面和道德危机。
作品以女主人蓓基曲折复杂的人生经历为主线,成功地塑造出一位出身贫贱、受尽歧视,梦想摆脱困境,苦心经营,不择手段踏入上层社会的女性形象。
作为一个人生经历复杂多变、情感生活曲折动荡的人物,蓓基勇敢坚强、聪明伶俐、八面玲珑、她不仅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积极的进取精神,而且还能巧妙运用名利场中的规则,勇敢反抗阶级社会和男权社会的压迫,以特殊的方式主宰社会,但对名利和地位的疯狂追逐也使她抛弃了良心、荣誉和尊严,最终落得孤独终老的结局。
蓓基是作品中最具魅力、最具光彩的人物形象,她身上既闪烁着独特的人性活力和性格魅力,同时也折射出资本主义社会冷酷无情、唯利是图、惟势是趋的丑恶本质。
一确定目标,积极进取蓓基幼年丧母,父亲是一个嗜酒如命的穷画师,在蓓基十七岁时因酒癫症而亡。
早年丧母,少年丧父的悲惨经历不仅使蓓基从小游离于社会不同文化群体间,而且还使她学会了和各种各样人打交道的本领。
为了生存,她必须承受周遭的白眼和生活坎坷,“贫穷的生活使她养成阴沉沉的脾气”,强烈的生存欲望使她不择手段、费尽心机地要求社会的接纳:为了生存,她必须磨练坚韧、机警、狡诈、精明的性格;为了生存,她梦想摆脱困境进入上层社会,努力将自己的生命力表现出来。
父亲死后,无依无靠的蓓基寄宿在一个半似修道院半似监狱的女子学校,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尽管她继承了父亲的艺术家的天赋和母亲的表演艺术,尽管她能说一口纯正的法语,具有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但却由于出身贫穷卑微而饱受富家小姐和女校长的歧视和怠慢。
课题研究论文:浅析《名利场》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意义

149257 社会其它论文浅析《名利场》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意义《名利场》是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的成名之作。
作者以圆熟泼辣的手笔,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一幅十九世纪英国贵族资产阶级上层骄奢淫逸、勾心斗角的生活图景,无情地揭露了封建贵族荒淫无耻、腐朽堕落的本质和资产阶级追名逐利、尔虞我诈的虚伪面目。
一、《名利场》简介《名利场》主要以两个年轻女子蓓基?夏泼和爱米丽亚?赛特笠的一生为主线,展示了19世纪初期英国上层社会的生活画面。
其中一个主人公爱米丽亚?赛特笠善良、笨拙、生活在富有家庭;另一位主人公蓓基?夏泼机灵、自私、放荡不羁。
两人都在遭到家庭反对的情况下于1815年结婚,分别嫁给即将参加滑铁卢战役的两名英国军官。
新婚不久,滑铁卢战役打响了,赛特笠的丈夫战死沙?觯?蓓基的丈夫战后生还。
接下来的十年中,蓓基生活一帆风顺,在社会的阶梯上不断攀升,直至有幸觐见国王,而赛特笠却因父亲破产承受着极大的不幸。
到了1827年,命运发生了逆转,蓓基的生活落入毁灭的深渊,这其实是罪有应得,而赛特笠却转而变得富裕幸福。
二、爱米丽亚?赛特笠的女性形象分析在萨克雷的笔下,爱米丽亚?赛特笠是一个善良、笨拙、生活在富有家庭的女性。
她在拼写、刺绣、舞蹈、歌唱方面都很优秀,但是赛特笠和维多利亚时期绝大多数的传统女性一样,赛特笠的自我独立意识淡薄,必须要依附于他人,以此作为她的精神支柱,这与历史中软弱和顺从的妇女形象相符。
另外,读者也可以从赛特笠的爱情中读出她的女权意识淡薄。
赛特笠爱的乔治是一名典型的纨绔子弟,当他战死沙场后,赛特笠放弃自己的幸福,一直保持自己对乔治的忠贞。
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中,爱米丽亚?赛特笠的女性形象符合了男性对女性的理想追求,她没有自己的思想,完全依附于男性生活,她的性格也决定了她最后的命运,她注定是男权社会的一个牺牲品。
三、蓓基?夏泼的女性形象分析与爱米丽亚相反,蓓基是一个机灵、自私、放荡不羁的女性。
在女性主义视角下解读《名利场》英语论文

XXXX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编号:论文(设计)题目:在女性主义视角下解读《名利场》学院: XXX学院专业:英语教育班级: XXXX级英语教育X班学生姓名: XX 学号: XXXXXX 指导教师: XX 职称 XX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本论文主要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入手,去解读萨克雷的代表作《名利场》,其中主要以小说的女主人公蓓基·夏泼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她对独立、平等、自由的追求,探究女性主义思想给女性带来的积极改变,从而鼓励现代女性自强、自立、自尊。
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本论文内容主要包括:著名小说《名利场》的基本情节介绍,对女性主义理论的简单概括,历来对此问题的相关研究说明,《名利场》女主人公蓓基·夏泼对独立、平等、自由这些女性主义核心思想的追求的具体表现,以及这种积极向上的女性主义思想给广大女性带来的重要启示。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通过对英国文学史的学习,我了解到了萨克雷这位著名作家以及他的成名作《名利场》,后来又观看了由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
我对这部“没有英雄的小说”以及里面特立独行的女主人公蓓基·夏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我查阅了相关文献,发现大家对这部经典小说的赏析多从女性主义及男权社会角度入手,因此本人决定以此作为自己的论文研究方向,借助女性主义核心思想的关键词独立、平等、自由来分析蓓基·夏泼的积极一面,并启示当代女性应该如何追寻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
4、主要参考文献Thackeray, W.M. Vanity Fair.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98.王贵云,2009,谈《名利场》中蓓基·夏普的积极一面。
学院派批评,2009年第4期,第76-77页。
西蒙娜·德·波伏娃,1998,《第二性》,陶铁柱译。
中国书籍出版社。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名利场》解读

032《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名利场》讲述了两个性格迥异的女孩阿米莉亚和丽贝卡的命运。
将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与《名利场》文本分析相结合,从丽贝卡和阿米莉亚的出生背景以及她们对婚姻和家庭的态度中发现女性价值,其中得出的女性主义启示将有助于当代女性学会掌控自己的命运。
[关 键 词] 萨克雷;《名利场》;女性主义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名利场》解读闫紫怡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之一。
他一生创作了许多杰出的小说,其中《名利场》(1848)被认为是极具代表性的一部,这部小说讽刺了19世纪英国上层中产阶级的腐败行为和生活。
《名利场》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并且永久地奠定了萨克雷在英国文坛的声誉。
《名利场》以19世纪的英国为背景,讲述了两个不同阶层的女性角色——丽贝卡和阿米莉亚的命运。
本文通过将两位女性进行对比,总结出丽贝卡和阿米莉亚身上女性主义的体现。
一、女性主义观点女性主义是一种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男女平等的信仰,起源于19世纪的西方国家。
在传统的男女关系中,男性处于家庭或社会的主导地位,而女性则处于男性的绝对控制之下,男性被视为衡量女性生存价值的唯一标准。
女性主义可以分为三股浪潮: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它关注妇女的选举权。
第二次浪潮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它呼吁妇女解放。
第三次浪潮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这是对第二波女性主义失败的延续和回应。
在妇女的不懈努力下,她们在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大大提高,在生活中有了更多的选择。
二、丽贝卡——父权社会中的“女冒险者”成长环境在塑造人的性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丽贝卡和阿米莉亚的生活背景使她们对婚姻、家庭和生活中的种种挫折持不同的态度。
丽贝卡是父权社会的“女冒险家”,她敢于与不平等的社会作斗争,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一)敢于挑战阶级压迫因为丽贝卡出身贫寒,在学校时,校长平克顿小姐看不起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A Feminism Analysis of Becky's Characters in Vanity Fair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
年级(班):110801
学号: 110801104
姓名:杨冲
指导教师:张莎莎
2014年11月 25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载)填写并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审阅。
3.开题报告字数应在1500字以上,参考文献应不少于15篇(不包括辞典、手册,其中外文文献至少3篇),文中引用参考文献处应标出文献序号,“参考文献”应按附件中《参考文献“注释格式”》的要求书写。
4.年、月、日的日期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例:“2005年11月26日”。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参考文献
1. 西蒙.德.波伏娃,1998,《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
2.贾巍巍.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蓓基·夏普重读《名利场》.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一卷第6期 193-194页
3. 曾燕波.《名利场》中主要女性主义形象的解读.云梦学刊. 2006年1月第27卷第一期,第149-151页
4.(英)威·梅·萨克雷(W.M.Thackeray).Vanity Fair.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2).
5.郭兰,浅析知识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障碍.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年4 月第3 卷第2 期第69-71页
6.陈梅霞.《名利场》中译本女性意识的再现.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月第33卷第6期
7.赵丽梅,关于女性与自我价值的思考.科技资讯,2006年第15期第174页
8.方钰,存在主义的女性主义哲学的归宿一略论波伏娃《第二性》的当代意义,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6月第23卷第2期第36-41页
10.刘风山.萨克雷与蓓姬.夏泼的道德清白一重读《名利场》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7月第18卷第四期
11. 尹旦萍,女性自己的声音-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主义思想.妇女研究论丛。
2004年5月第59期第43-46页
12.赵红英,伍尔芙的女性观和女性人物形象分析.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年7 月第20 卷第4 期第61-65页
13.Dyson,A.E.1964.Vanity Fair:An Irony against Heroes[J].Critica l Quarterly.
14.Roger W.Shay and Anna nguage Use and The Uses of Languag
e 15. Ferris,I.1983.W.M.Thackeray[M] .Boston:Twayne Publishers.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