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女性主义视角下浅析《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命运资料
浅析《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 (2)

目录摘要 (1)一、凯瑟琳婚姻和爱情的悲剧 (2)二、男权社会压迫下的悲剧 (4)结论 (6)参考文献 (7)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浅析《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命运悲剧浅析《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摘要《呼啸山庄》是英国著名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是英国19世纪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小说中女主人公凯瑟琳的爱情悲剧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本文主要通过论述凯瑟琳的悲剧选择,和英国当时的男权社会状况结合到一起,来剖析和探讨凯瑟琳的悲剧。
关键词:凯瑟琳男权社会悲剧选择叛逆精神凯瑟琳为爱而生,为爱而死。
她爱的真切,不顾一切后果可最终却郁郁而终。
通读小说我深切感受到了女主人公凯瑟琳的娇蛮、任性,她旷世的爱情悲剧牵动着读者的心弦。
凯瑟琳的智慧和美貌让我们欣赏至极;而她的自残、早逝又让我们叹息不已。
在男权社会的压迫下的婚姻和爱情,注定成为凯瑟琳命运中的悲剧。
一、凯瑟琳婚姻和爱情的悲剧凯瑟琳想要获得爱情的自由,可她的悲剧就在于她错误的选择,因为这个错误的选择,她不但没有得到婚姻的幸福,反而还失去了爱情的幸福。
希斯克里夫是老恩肖去利物浦谈生意的时候带回来的一个又黑又瘦的吉普赛小男孩,并给他取了这个名字。
老恩肖的儿子辛德利从希斯克里夫来到家里的那天起,就开始欺负他。
辛德利一直都只把希斯克里夫当成仆人,从来都看不起他。
但老恩肖却格外疼爱希斯克里夫,这种疼爱让希斯克里夫忘记了身份差异,每天和凯瑟琳一起嬉戏、疯闹,渐渐的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产生了爱情。
可老恩肖死后,凯瑟琳的哥哥成了家里的新主人。
作为一家之主,他开始处处约束凯瑟琳的行为,用了各种办法想把凯瑟琳变成淑女。
辛德利又把希斯克里夫重新贬为仆人,并且从中百般阻挠凯瑟林和希斯克里夫两人的爱情。
这种男权社会强加给女性的社会观念,拆散了凯瑟琳与希斯克里夫柏拉图似的爱情。
一次意外凯瑟琳闯进了埃德加·林顿的庄园,因为被狗咬伤,凯瑟琳在画眉山庄休养了一段时间。
女性主义视角下《呼啸山庄》中凯瑟琳人物形象的全新解读

青春期倔强叛逆,桀骜不驯
2.
与大多数的青春期女生一样,这时她心中也滋
而唯一可以满足的办法就是嫁入画眉山庄,走向上
生了爱情的萌芽.随着和希斯克利夫的相处,以及
尽管呼啸 山 庄 是 她 的 家,希 斯 克 利 夫 是 她 的 心 上
他的陪伴,她爱上了他.希斯克利夫也同样因为凯
人,甚至更是她的 知 己,但 是 如 果 她 与 希 斯 克 利 夫
利夫走后,凯瑟琳 嫁 入 了 画 眉 山 庄,待 三 年 后 归 来
个夜晚,老恩萧先 生 把 家 人 介 绍 给 他,只 有 凯 瑟 琳
之时,两人再次相遇,凯瑟琳更多的是激动,希斯克
不存在什么等级之分,毫不嫌弃地去向他做自我介
利夫更多的是 仇 恨. 他 周 密 的 计 划 使 得 他 自 己 成
绍,而此时的其他人却只认为这是一个收养的流浪
凯瑟琳人物形象的全新解读
夏 增 亮
(兰州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兰州 730050)
[摘 要] 世界名著«呼啸山庄»是 19 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也是
19 世纪最伟大的长篇爱情小说之一.女主人公凯瑟琳在成长道路上经历的一系列事情,使她的
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爱情和亲情对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基于女性主义视角,从
家艾米莉勃朗 特 的 代 表 作,也 是 19 世 纪 最 伟 大
他们的灵魂才结合到一起.在这篇爱情小说中,女
的长篇爱情小 说 之 一. 女 主 人 公 凯 瑟 琳 在 成 长 道
她的人生悲剧,推 动 了 故 事 情 节 的 发 展,改 变 了 所
路上经历的一系列事情,使她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
有人的命运.
YB122)阶段性成果.
呼啸山庄开题报告

呼啸山庄开题报告呼啸山庄开题报告一、引言《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于1847年出版。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情感描写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以《呼啸山庄》为主题,探讨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题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启示。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1. 海斯克利夫海斯克利夫是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他是一个复杂而令人难以捉摸的人物。
作者通过描写他的言行举止以及内心独白,展现了他的野蛮、狂热和复仇心理。
海斯克利夫的形象既具有吸引力又令人恐惧,他的存在使整个故事充满了紧张和悬疑。
2. 凯瑟琳凯瑟琳是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她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动的女性形象。
她既温柔可人又野蛮无畏,对海斯克利夫有着深深的情感。
凯瑟琳的形象展现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局限和挣扎,她的命运也反映了当时女性在婚姻和社会地位方面的困境。
三、主题的探讨1. 爱与复仇《呼啸山庄》以爱与复仇为主题,通过海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这一主题。
海斯克利夫对凯瑟琳的爱与对他所受的伤害的复仇心理交织在一起,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这一主题探讨了爱情和仇恨之间微妙的边界,以及它们对人性的影响。
2. 社会等级与身份认同小说中描绘了19世纪英国社会中的阶级差异和身份认同问题。
呼啸山庄作为富有的庄园,展示了当时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而低下阶层的人物形象,如仆人希尔顿和史密斯等,则反映了社会底层的贫困和无助。
通过这些形象,小说呈现了社会等级对人们命运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与追求。
四、对社会现实的启示1. 人性的复杂性《呼啸山庄》中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海斯克利夫既是一个痴迷于复仇的野蛮人,又是一个对凯瑟琳深情厚意的情人。
凯瑟琳既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性,又是一个任性和自私的人。
这些形象揭示了人性中的矛盾和多面性,使读者对人性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2. 社会困境与个人命运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受到社会困境的制约。
海斯克利夫的出身和地位决定了他的复仇心理,而凯瑟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限制了她的选择。
从马克思女性主义看《呼啸山庄》的女性社会地位构建的开题报告

从马克思女性主义看《呼啸山庄》的女性社会地位构建的开题报告1.研究背景介绍《呼啸山庄》是英国19世纪著名女性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
在小说中,勃朗特描述了一段充满悲剧和痛苦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阶级冲突。
对于女性地位的关注和探讨也是小说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本文将从马克思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呼啸山庄》中女性社会地位的构建及其意义。
2.研究目的与意义《呼啸山庄》虽已经成为经典文学作品,但对于小说中女性角色的研究还不充分,为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内涵,有必要深入探讨其中的女性议题。
同时,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相互关系也备受关注,马克思女性主义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女性主义思潮之一,对于女性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的分析具有特殊的意义。
通过此次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呼啸山庄》女性社会地位的构建及其与当时社会阶级关系的联系。
3.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篇论文将围绕两个主要方面展开,一是《呼啸山庄》中女性社会地位的构建;二是马克思女性主义对此的分析与探讨。
在内容方面,首先将分析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包括凯瑟琳、伊莎贝尔、尼尔利等人物形象及其所处的社会地位;然后将探讨小说中女性的命运和命题,包括婚姻、爱情、权力等议题。
在方法方面,将采用文本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即对小说中女性形象和女性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总结,同时使用马克思女性主义的理论框架,对小说中的女性阶级地位进行分析,探寻其中的阶级斗争与女性命运的关联。
4.预期结果本文预计通过对《呼啸山庄》中女性议题的研究和马克思女性主义的理论分析,探讨女性社会地位的构建及其阶级关系的问题。
具体来说,预计分析出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深入探究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地位,揭示阶级斗争与女性命运之间的联系。
同时,本文还将尝试从女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小说中的女性地位问题和阶级关系进行思考和反思,旨在为探究当代女性权益和性别平等问题提供借鉴。
浅析《呼啸山庄》中凯瑟琳悲剧形象及社会意义

浅析《呼啸山庄》中凯瑟琳悲剧形象及社会意义作者:徐雅娟来源:《参花》2016年第05期摘要:艾米丽·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塑造的凯瑟琳,是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独一无二的,并散发出永久独特魅力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凯瑟琳悲剧人物叛逆抗争凯瑟琳是《呼啸山庄》中的女主人公。
作者艾米丽·勃朗特塑造的这一女性形象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是独一无二,并散发出永久的独特魅力。
在她的身上,集合了原始与文明,叛逆与顺受,激情与孤独等多种性格元素,她人生短暂却激烈拼争,有着原始的淳朴野性却抵御不住世俗文明的诱惑;忠诚爱情却屈就庸常婚姻,追求精神净土却不能摆脱肉体俗世,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痛苦的悲剧性人物。
精神和肉体的冲突是凯瑟琳矛盾、痛苦的根源,作者想通过凯瑟琳这一人物形象告诉我们,人类在追求崇高精神境界的道路上,必然要经历现实的诱惑,肉体的抗争,世俗的阻挠和内心痛苦的挣扎,最终达到精神世界的永生和安宁。
一、原始与文明的矛盾童年的凯瑟琳,生活在封闭原始的呼啸山庄,在大自然中她自由自在、尽情恣意地玩耍,淘气,虽然异常顽劣,但她的身上有着干净单纯的自然野性之美,与沈从文的《边城》里的翠翠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代表着人类最初的本真和童心。
希思克利夫的到来,更使她自由的天性得到极致的发挥和展现,他们两个也因此互相吸引,互为灵魂伴侣,所以,他们打心眼里瞧不起埃德加和伊莎贝拉的畏手畏脚“小儿科”游戏。
人无完人,凯瑟琳身上也有着任性和叛逆的个性特点,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
但这一切的原始、纯净与自然在她和希思克利夫误闯入画眉山庄之后,就不可阻止地改变了,并以希思克利夫的出走,推动小说情节和人物情感的冲突达到一个高潮。
凯瑟琳在画眉山庄一段时间的生活,让蒙昧的她接触到了上流社会的文明生活,那里的环境美丽、条件优渥,那里的人彬彬有礼、光鲜亮丽,那里的生活优越舒适、充满格调,这些都自然而然地感染和吸引了她。
所以她回到呼啸山庄的外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价值观也开始摇摆不定了,她的变化势必影响她与希思克利夫之间亲密无间、心灵相依的情感。
呼啸山庄凯瑟琳开题报告

完成开题报告,拟定提纲完成第一稿Fra bibliotek月初 完成第二稿
月底 完成第三稿
定稿
主要措施:查询中国知网、ProQuest等论文数据库;去图书馆和资料室查资料;请教 指导老师研究方法;和小组内同学相互讨论。
主要参考资料:
Cecil, David. 1963."Emily Bronte andWutheringHeights". In Early Victorian Novelists: Essays in Revolution.London: Constable & Co. Ltd., 180-219.
一、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论文题目
纯粹之爱与世俗之爱—论《呼啸山庄》凯瑟琳矛盾选择的原因
作者姓名
卢祎晗
所属院、专业、年级
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11年级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邱涤纯 讲师
预计字数
6000
开题日期
2014/12/12
选题的根据:1)说明本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2)综述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月日
研究方法:
首先,我在校图书馆的知网查阅了有关于呼啸山庄大量的电子文献,从而了解了许多前人的理论观点及看法。随后,在老师的帮助下确定主题之后,我会把章节中的一些因素进行定量对比来分析我的文章主题,同时我会参考一些相关的研究资料,综合考量,并进行一定的总结,从而得出自己的看法。
完成期限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主要内容:本论文将从社会环境、两位男主角对女主角的影响以及女主角自身的矛盾性格三个方面来分析造成女主矛盾选择的原因。首先,本文将从大的社会环境即男尊女卑的时代背景以及小环境呼啸山庄以及画眉田庄两个环境因素来分析其对凯瑟琳的行为的影响并把两个环境进行适当的对比。随后,本文将论述两个男主角希斯科里夫和林敦对凯瑟琳选择的影响,并从两人的社会地位及性格方面进行分析。然后,我将从女主角自身的矛盾性格及性格缺陷的角度来分析她矛盾选择的原因,对于她的矛盾性格我将从她在自己最爱的人与丈夫面前所表现的不同性格的对比来表现。最后,我将从以上所说的三个方面来综合分析其矛盾选择的原因以及看法。
浅析《呼啸山庄》女主角凯瑟琳的爱情与个性

浅析《呼啸山庄》女主角凯瑟琳的爱情与个性浅析《呼啸山庄》女主角凯瑟琳的爱情与个性摘要:《呼啸山庄》是艾米丽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
小说中,女主人公凯瑟琳的命运以悲剧而告终。
本文试从荣格的阿尼姆斯这个对人格起着重要作用的原型来分析凯瑟琳的人格和行为。
关键词:原型;阿尼姆斯人格和行为;集体无意识原型,在卡尔·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指人的一种遗传获得的心理结构或模型,是集体无意识的组成部分,只有通过一些古老的,普遍的人类经验如出生,结婚,母性行为和死亡等,这种“难以表述的,无意识的,预先存在的心理遗传结构”(荣格)才会有所表露出来。
有一些原型对形成我们的人格和行为特别重要,比如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以及自性。
本人就主要从阿尼姆斯这个原型来分析凯瑟琳的爱情与个性。
一、凯瑟琳的爱情――完美的阿尼姆斯《呼啸山庄》毋庸置疑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爱情小说,其核心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更加引人注目。
因为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在性格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他们两人在某种程度上说几乎是各自的另一个自我,这样的“自我”实体之间必然相互深深吸引。
按照荣格的原型理论来理解,我们可以说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视对方为自己精神的“内部形象”。
荣格把女性精神的“内部形象”称之为阿尼姆斯,把男性精神的“内部形象”称之为阿尼玛。
千百年来,男人通过与女人的不断接触而形成了他的阿尼玛原型,女人也通过同男人的接触而形成了她的阿尼姆斯原型。
荣格把人的整个人格叫做“心灵”(psyche)。
他认为,心灵是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部分组成。
在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的原型(即原始意象)会影响到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作出反应。
女人心中的男性形象是阿尼姆斯,男人心中的男性形象是阿尼玛。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即女性意象和男性意象。
阿尼玛是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意象,阿尼姆斯是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意象。
它们产生于男女在世代交往中对异性的态度和体验。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悲剧命运的个性因素探析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悲剧命运的个性因素探析发布时间:2021-10-22T08:35:32.541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6月16期作者:杨丽兰[导读] 《呼啸山庄》是英国19世纪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这部作品以主人公凯瑟琳与希克利的爱情悲剧为主要内容,本文就凯瑟琳的个性对她命运的形成作用杨丽兰内蒙古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摘要:《呼啸山庄》是英国19世纪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这部作品以主人公凯瑟琳与希克利的爱情悲剧为主要内容,本文就凯瑟琳的个性对她命运的形成作用,作个粗浅的探索和研究,除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平等待遇外,凯瑟琳任性的性格是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呼啸山庄;凯瑟琳;悲剧;任性《呼啸山庄》是英国19世纪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这部作品的主人公凯瑟琳与他父亲从小收养的希克利之间产生了炙热的爱情,但是凯瑟琳为了财富地位而嫁给了画眉山庄的林顿。
希克利因此出走,后又归来。
凯瑟琳在婚姻与爱情的纠葛中死去。
希克利愤而折磨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主人,也导致了他们悲惨的命运结局。
希克利在占尽了他们的的财产后,也自杀身亡。
《呼啸山庄》中的人物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其核心是凯瑟琳的悲剧。
本文就凯瑟琳的个性对她命运的形成作用,作个粗浅的探究。
一、凯瑟琳任性的性格及其形成凯瑟琳任性性格的形成是因为小时候缺乏爱。
凯瑟琳的母亲去世得早,凯瑟琳缺乏母爱。
而她在家庭里,父亲、哥哥及牧师对她的粗暴态度对她的性格形成雪上加霜。
凯瑟琳的父亲做生意回来时带回来又肮脏又穿得破破烂烂的孤儿希克利,而却把给卡瑟琳的礼物马鞭子弄丢了,凯瑟琳表达不满时,她父亲却狠狠地给了她一个耳刮子。
凯瑟琳背地里称他父亲为可恶的老头,称他哥哥亨德莱是“暴君”。
就连牧师约瑟夫对凯瑟琳都很粗暴,经常骂她:“……不要脸的东西,给我坐下来,坏孩子!……”。
凯瑟琳从小因为缺乏爱的温暖对周围人形成了对抗的关系,而希克利总能在凯瑟琳的任性中成为她的温暖和依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女性主义视角下浅析《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专业名称英语
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填表日期2014 年04 月02 日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选题依据:女性主义最早出现在法国,在当时具体指妇女解放。
后期传播到英美地区随即逐渐流行,主要指妇女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中应与男人享有平等权利的一切活动。
随着文学发展,女性主义也作为重要的文化流派而发展起来。
《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一部小说,也是一部著名小说,在英国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然而《呼啸山庄》1847年首度出版时,在当时由于小时内容对人性丑恶的描写而遭到非议,被称为是一本“可怕而野蛮”的书,不被大众所熟知。
小说中女主人公代表人物凯瑟琳的鲜明人物特点也体现了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和面临的困境。
凯瑟琳对困境的抗争和对幸福权利的追求体现了女性主义中女性意识的成长。
在小说女主人公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对自己权利的追求,体现了小说中女性主义的精神。
而最终凯瑟琳的悲剧结局则体现了当时社会女性的地位低下,而且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萌发。
选题意义:
《呼啸山庄》在出版之初,由于所描写的环境和人物特征都阴郁而幽暗,并不为读者为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小说中对世界的感悟,对荒原的依恋和描写,小说中独特的审美韵味,使得《呼啸山庄》最终被社会接受和欣赏,其小说所反映的情节故事已成为经典之作,并被搬上荧幕为大众所欣赏研究。
《呼啸山庄》女主人公凯瑟琳展现了一位不同于其他任务的女性。
凯瑟琳敢于挑战父权拥有自己的个性,向往自由,却无法接受贫穷的婚姻带给自己的地位低下而最终妥协了婚姻嫁给了不爱的人。
凯瑟琳的悲剧因她所处的社会时代的女性困境所决定,无法改变自己的悲惨结局。
《呼啸山庄》通过对凯瑟琳的描写树立了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所处的困境,以及对困境的摆脱和挣扎,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从而促进新时代女性的自强与幸福最求权利进步。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国外现状: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 Kettle)在《英国小说引论》
对小说《呼啸山庄》长篇评论到:“《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
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操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
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
《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国外著名学者通过对《呼啸山庄》的研究更多倾向于小说所反应揭示的当时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从整体角度去评价该小说所具备的意义。
国内现状:《呼啸山庄》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所反映的人文知识同样吸引了大批国内文学爱好者的研究。
对于小说的艺术特征,小说特有的环境描写,阴暗抑郁的一面的描写手法,所用的哥特式艺术手法分析小说的艺术特征,以及作品故事结构和叙事特征。
同样,大部分学者将研究方式集中在对《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性格特征和形象上分析,由于对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悲剧生活研究分析反应了当时社会的悲剧和对现代生活意义的建议指导。
在国内有很多研究《呼啸山庄》的作品,如葛志宏的作品《论呼啸山庄中现代主义因素》,袁翠珍的作品《一个扭曲的灵魂—简评呼啸山庄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黄晓燕的《仇恨与爱情》,《荒原的精灵之歌》——从艾米丽的性格看《呼啸山庄》的主题,作者周庆贺;《复仇与爱情》,由留莜平著。
因此我国对于《呼啸山庄》的研究集中在写作手法,所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悲剧产生的原因。
从微观上分析改小说的闪光处。
近年来,许多学者将改小说所体现的女性意识也做了深入研究。
黄治康的《呼啸山庄》的女性意识研究和王辉所著《呼啸山庄》女性意识解读均有所体现,
三、研究内容及基本思路:
研究内容:本文在女性主义视角下通过《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分析,揭示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收到压制和困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开始争取自己的权利向往幸福摆脱压制,女性意识开始觉醒。
基本思路:
论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作者艾米莉和小说《呼啸山庄》相关介绍,
其次对《呼啸山庄》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并介绍女性主义的相关定义。
第二章通过女性地位来阐述女性主义在小说中的体现。
首先介绍小说创作环境所处历史发展时期,当时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经济政治社会情况。
以及在父权制度下,女性所受到的压制和困境。
其次分析小说中女主人公凯瑟琳所处的社会地位。
与父亲的矛盾,对婚姻的选择。
最后得出女主人公所处的社会地位一开始变决定了她们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甚至包括自己的爱情,奠定了女主人公的悲剧结局的原因所在。
第三章论证女性意识的成长。
同样以小说的历史创作背景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开始提出对自己权利的要求,并试图获得一定的地位。
其次分析小说中女主人公凯瑟琳与父亲的抗争,对自己婚姻幸福的向往和个性发展,追求属于自己的地位反应了凯瑟琳的意识觉醒。
第四章总结《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凯瑟琳的悲剧命运源于她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无法改变的。
作者艾米莉通过对凯瑟琳的刻画和描写表明作者积极意识到当时女性所处的低下社会地位,并呼唤女性应该反抗压制最后自己的幸福和权利,对女性的觉醒起到了积极的推动的作用。
大纲如下:
一.介绍
1.1《呼啸山庄》以及作者简介
1.2呼啸山庄》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女性主义的介绍
二.《呼啸山庄》所体现的女性地位
2.1介绍小说所处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社会地位
2.2小说女人公的社会地位
2.2.1家庭地位
2.2.2 感情的纠葛
2.2.3 悲剧的结局
三.《呼啸山庄》所体现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3.1介绍小说所处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
3.2小说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
3.2.1 与父亲抗争
3.2.2对感情的追求
3.3.2对自由的向往
四.总结
四、目标、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
目标:在规定时间完成论文写作。
主要特色:以独特的视角研究小说中的任务特征,了解小说任务特征和所处时代的女性地位,以促进现代女性地位的发展。
工作进度:
第1周-第2周搜集资料,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撰写开题报告
第3周-第6周认真阅读原著,和老师探讨论文结构及写作内容,撰写论文
第一稿;
第7周-第8周征求老师的修改意见,从论文的论述方法、论据的运用、论文的
内容、语言、语法等方面进行修改,完成论文第二稿;
第 9 周根据老师的意见,对第二稿进行修改、提炼,交论文第三稿;第 10 周完成并上交终稿
五、参考文献
[1]黄治康.《呼啸山庄》的女性意识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2]王辉.《呼啸山庄》女性意识解读[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
2002(09).
[3]王柳媛.从凯瑟琳看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的女
性认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02).
[4]周菁.从女性主义视阈解析《呼啸山庄》[J].鉴赏者,2007
(03).
[5]邹广胜.西方男权话语中的女性形象解读[J].外国文学研
究,1999(03).
[6] Emily, Charlotte. Wuthering Height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Teaching Press, 1999
[7] Eagleton, Mary: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 [M].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Inc, 1989
[8] Allan, Tuzyline Jita. Womanist & Feminist Aesthetics [M]. Athens: Ohio University Press, 1995
[9] Chitham, Edward. A Life of Emily Bronte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7
[10] Fuller, Margaret. Wome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M]. 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
Inc.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