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萧氏穆林公宗谱首卷 25 第三篇 第二章 第一节之三 迁基祖简略397
湘南萧氏穆林公宗谱首卷 15 第二篇 第一章 第二节 大心公至何公世系201

七世
泉长子焕公——[字有章,宋国大夫。生于周景王十九年乙亥岁(前526年),殁于周贞定王十六年戊子岁(前453年),葬地名萧国城南。
妣虞氏,生于周景王十八年甲戌岁(前527年),殁于周贞定王十一年癸未岁(前458年),葬地名萧国城南,生三子,长曰檠、次曰荣、三曰榘]。
妣薛氏,生于周庄王七年辛卯岁(前690年),殁于周匡王六年甲寅岁(前607年),葬地名萧国城南,生二子,长曰和、次曰平]。
三世
玉长子和公——[字鸣谦,周匡王五年癸丑岁(前608年)三任萧国国君,生于周惠王十六年庚申岁(前661年),殁于周简王元年丙子岁(前585年),葬地名萧国城东。
妣姬氏,生于周惠王十八年壬戌岁(前659年),殁于周简王元年丙子岁(前585年),葬地名萧国城东,生二子,长曰桂、次曰栏,生一女,于宋文公年间(前609年—前599年)嫁齐惠公为后]。
十一世
仁之子佐公——[字仲弼,周显王七年已未岁(前362年)出任宋国相。生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岁(前403年),殁于周显王三十七年己丑岁(前322年),葬地名萧国城南。
妣伍氏,生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已卯岁(前402年),殁于周显王十七年己巳岁(前352年),葬地名萧国城南,生一子,名曰馨]。
十二世
佐之子馨公——[字郁应,周显王三十六年戊子岁(前333年)出任宋国大夫。生于周安王二十六年乙巳岁(前376年),殁于周慎王元年丙午岁(前315年),葬地名萧国城南。
五世
桂之子锦公——[字文绣,宋国大夫。生于周简王四年已卯岁(前582年),殁于周敬王六年丁亥岁(前514年),葬地名萧国城南。
萧姓起源-萧姓的由来-

萧姓起源|萧姓的由来湖南益阳石板滩萧氏七修族谱六篇:(现代)萧建勋主编,2001 年计算机排印本。
始迁祖为[明]萧元佑,先祖为[明]萧光显。
湖南萧氏家谱^一卷,末一卷,(清)萧东南主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
始祖为[明]萧立纲,先祖为[明]萧志远。
湖南益阳澬阳萧氏四续族谱五十卷,(民国)萧先志主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
始祖为萧兴国,先祖为[明]萧寔卿。
湖南邵阳上车萧氏续修族谱十九卷,首二卷,(民国)萧光腾等总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
始祖为萧梓贵、萧一菊,始迁祖为萧江。
湖南平江萧氏重修族谱五卷,首一卷,(清)萧兰莘编修,清光绪^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
始祖为[宋]萧定基,始迁祖为[明]萧继宗。
湖南汉寿沅江萧氏四修族谱十七卷,首三卷,(民国)萧麦秋等主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
始迁祖为[明]萧务忠,始迁祖为[明]萧务广。
湖南益阳桃江萧氏四修族谱八卷,末一卷,(民国)萧大伋主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
始迁祖为[明]萧兴朝。
湖南武冈宝庆萧氏五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民国)萧纲俊等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
始迁祖为[南宋]萧一菊。
湖南汉寿萧氏三修族谱八卷,首一卷,(清)萧桂春等主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
始迁祖为[明]萧德忠。
湖南安化萧氏昺祖族谱二十二卷,首二卷,(民国)萧纲德主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
始迁祖为[宋]萧汉二,本支祖为[宋]萧积昺。
湖南安化萧氏昺祖族谱,(清)萧英俊等主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
始迁祖为[宋]萧汉二,本支祖为[宋]萧积湖南沅江萧氏谱二十三卷,首一卷,(民国)萧世德主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石印本。
始迁祖为[明]萧子成。
湖南益阳萧氏六修家谱二十卷,首二卷,末一卷,(民国)萧康明总主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
湘南萧氏穆林公宗谱首卷 4 第一篇 第一章 第四节 修谱凡例及章程 26

第一篇综述·修谱凡例及章程26第四节修谱凡例及章程一修谱凡例一、本谱称《中华萧氏总谱湖南卷·湘南穆林公宗谱首卷》,遵照中华萧氏总谱凡例,在传承历代萧氏族谱的基础上,以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古今并重,力求完整为原则,要有所改进和创新,以期达到存史、资治、教化的目的。
二、本谱改竖排为横排,从左至右书写,采用篇章节目结构和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共分四篇。
第一篇《概述》,第二篇《源流》,第三篇《人物》,第四篇《文献》。
三、本谱理清了源流世系,自叔大心始祖为一世,汉朝(萧)何公为十六世,梁朝(萧)衍公为四十世,唐朝(萧)复公为四十九世,“五元”中的乾元后裔穆林公为六十世,穆林公后嗣已繁衍至九十七世,平均每世为二十九年。
四、本谱按照中华萧氏总谱的规定,使用统一的新字辈,从中华萧氏世系第八十一世(即穆林公脉下二十一世)开始启用。
新字辈“本宗自轩祖、嗣绪延世长、学深思敏行、华茂克绍昌、书诗振家声、道德焕文章、忠孝仁礼智、信义达万邦、勤俭丰裕安、平和寿下线。
有迁徙外居的在名下注明迁落地址,为收族寻根保留线索。
六、本谱图片中所载捐款宗亲部分,按捐款数额多少及世次房头顺序编排;所载贤老年龄均达六十岁以上,健在的为彩色照,已故的为黑白照;所载英才新秀按考入高等学校时间先后编排。
七、本谱世系录,在本名前冠“某某几子”,本名之下先写乳名、书名或号,次写生年月日时,再写简历,后写殁年月日时和葬地。
妻室另起一行,已殁的写“妣”某氏,在世的写“配”某氏,写上闺名,系某村某人之女,生子生女列其名下。
嫁出的女记录生年月日时,嫁适某村某君之子,夫君名讳等。
八、本谱世系录的历史纪年,采用历代年号、干支、民国纪年、公元纪年的记载,1949年9月前的纪年均用阿拉伯数字注明了公元纪年,凡未标明公历的均为农历。
九、本谱与时俱进,传男也传女,招郎入赘子女萧姓者,与男儿一样列名该房世系中,如有养子或随母下堂等人改为萧姓者,经本房叔侄同意,注明来历,列入该房世系中,凡祖宗上线不清或远离祖地,散居在本地的萧氏宗亲,可以就近联宗入谱。
湘南萧氏穆林公宗谱首卷 29 第四篇 第一章 第一节 族谱序455

455第四篇 历代文献第一章溯源序第一节穆林公先辈溯源序一、子显公撰《南齐书本纪》太祖高皇帝讳道成,字绍伯,姓萧氏,小讳斗将,汉相国萧何二十四世孙也。
何子酂定侯延生侍中彪,彪生公府掾章,章生皓,皓生仰,仰生御史大夫望之,望之生光禄大夫育,育生御史中丞绍,绍生光禄勋闳,闳生济阴太守阐,阐生吴郡太守冰,冰生中山相苞,苞生博士周,周生蛇丘长矫,矫生州从事逵,逵生孝廉休,休生广陵府丞豹,豹生太中大夫裔,裔生淮阴令整,整生即丘令儁,儁生辅国参军乐子,宋昇明二年九月赠太常,生皇考。
萧何居沛,侍中彪免官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
晋元康元年,分东海为兰陵郡。
中朝乱,淮阴令整字公齐,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
寓居江左者,皆侨置本土,加以南名,于是为南兰陵兰陵人也。
皇考讳承之,字嗣伯。
少有大志,才力过人,宗人丹阳尹摹之、北兖州刺史源之并见知重。
初为建威府参军,义熙中,蜀贼谯纵初平,皇考迁扬武将军、安固汶山二郡太守,善于绥抚。
元嘉初,徒为威烈将军、济南太守。
七年迁辅国镇北中兵参军、员外郎。
十年为横野府司马、汉中太守。
元嘉二十四年殂,年六十四。
梁土民思之,于峨公山立庙祭祀。
昇明二年,赠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
太祖以元嘉四年丁卯岁生。
姿表英异,龙颡钟声,鳞文遍体。
儒士雷次宗立学于鸡笼山,太祖年十三,受业,治礼及左氏春秋。
十七年,宋大将军彭城王义康被黜,镇豫章,皇考领兵防守,太祖舍业南行。
初为左军中兵参军,授节度,起为武烈将军,建康令。
明帝立,为右军将军,曾封西阳县侯,邑六百户。
迁巴陵王卫军司马,随镇会稽。
泰始五年,进督兖、青、冀三州;六年授冠军将军。
明帝崩,遣诏为右卫将军,领卫尉,加侍中,领石头戌军事。
元徽二年,加太祖使持节、都督征讨诸军、平南将军,加鼓吹一部。
元徽四年,加尚书左仆射,本官如故。
昇明二年正月,太祖旋镇东府;二月,进太尉,增封三千户,都督南徐、南兖、徐、兖、青、冀、司、豫、荆、雍、湘、郢、梁、益、广、越十六州诸军事;九月,进位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傅、领扬州牧,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昇明三年三月,诏进位相国,总百揆,封十郡为齐公,备九锡之礼,加玺绂远游冠,位在诸侯王之上,加相国禄綟绶,其骠骑大将军、扬州牧、南徐州刺史如故;七月,宋帝下诏禅位,太祖三辞,宋帝王公以下固请,后二朝百辟又固请,太祖乃许焉。
「姓氏溯源」萧姓

「姓氏溯源」萧姓萧姓,最早起源可追溯于夏朝,南齐、南梁、西梁三朝的国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在2013年中国四百名义大姓排名第30位,人口约936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
1977年12月2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将“萧”简化成“肖”,但未注明“姓氏不在简化之列”。
因此大量的萧氏族人被改姓为“肖”。
姓氏溯源•出自嬴姓•史载贤士伯益善用火,夏禹时掌管火种,他带族人焚烧荆棘,使禽兽逃匿,开辟农田,疏通河道,为人造福。
因其功绩,孙都得到了封赏,其中一个叫孟亏的分封至萧地(今安徽萧县西北),建立了萧国,并以国为氏,其后代都姓萧•出自子姓•周代宋国微子启后裔大心(讳叔,字正义)诛南宫长万有功,被分封于萧,并升萧邑为附庸国,大心为萧国君主。
宣公十二年,萧为楚所灭,大心子孙复国未得,遂以国为氏,称萧姓。
•外姓改入•宋朝有一将军名钟达,为奸臣所害,抄斩九族,他有七个儿子,其中三个死里逃生,为避害而分别改姓萧、叶;宋元时期,在中国北方流播的太一教中,因创教人姓萧,一些非萧姓嗣教者被改为萧姓。
•外族汉化改姓或赐姓汉朝时就有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
北宋末年,辽国契丹族的拔里氏族、回鹘族的述律氏族等5个氏族改为汉姓萧。
少数民族中满族、佤族、傣族、普米族等也有受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的影响而流改为汉姓萧氏。
迁徙分布先秦时期,萧姓族人由于国家被灭而居鲁、宋、楚之间,后世子孙多居丰沛。
秦汉时期,社会动荡,迫使萧姓外迁,进入第一个发展迁徙时期。
汉时随着萧何拜相封侯,其子孙也多有列侯为官者,分封各地,陕西、河南、河北和山西等地也逐渐有萧氏迁入。
西晋初,已有萧氏因任官南迁,最远到了今广东等地。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士族大举渡江南迁。
萧氏在此次迁徙中,主要定居于江苏和湖北。
其中,萧彪后裔萧整举家定居在丹阳附近的南兰陵县。
从此兰陵即为萧氏主要聚居地和重要郡望。
南北朝时期,萧整后人萧道成和萧衍分别建立了南齐和南梁两朝。
湘南萧氏穆林公宗谱首卷篇族谱序

第一章 溯源序第四篇 历代文献第一节穆林公先辈溯源序一、子显公撰《南齐书本纪》太祖高皇帝讳道成,字绍伯,姓萧氏,小讳斗将,汉相国萧何二十四世孙也。
何子酂定侯延生侍中彪,彪生公府掾章,章生皓,皓生仰,仰生御史大夫望之,望之生光禄大夫育,育生御史中丞绍,绍生光禄勋闳,闳生济阴太守阐,阐生吴郡太守冰,冰生中山相苞,苞生博士周,周生蛇丘长矫,矫生州从事逵,逵生孝廉休,休生广陵府丞豹,豹生太中大夫裔,裔生淮阴令整,整生即丘令儁,儁生辅国参军乐子,宋昇明二年九月赠太常,生皇考。
萧何居沛,侍中彪免官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
晋元康元年,分东海为兰陵郡。
中朝乱,淮阴令整字公齐,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
寓居江左者,皆侨置本土,加以南名,于是为南兰陵兰陵人也。
皇考讳承之,字嗣伯。
少有大志,才力过人,宗人丹阳尹摹之、北兖州刺史源之并见知重。
初为建威府参军,义熙中,蜀贼谯纵初平,皇考迁扬武将军、安固汶山二郡太守,善于绥抚。
元嘉初,徒为威烈将军、济南太守。
七年迁辅国镇北中兵参军、员外郎。
十年为横野府司马、汉中太守。
元嘉二十四年殂,年六十四。
梁土民思之,于峨公山立庙祭祀。
昇明二年,赠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
太祖以元嘉四年丁卯岁生。
姿表英异,龙颡钟声,鳞文遍体。
儒士雷次宗立学于鸡笼山,太祖年十三,受业,治礼及左氏春秋。
十七年,宋大将军彭城王义康被黜,镇豫章,皇考领兵防守,太祖舍业南行。
初为左军中兵参军,授节度,起为武烈将军,建康令。
明帝立,为右军将军,曾封西阳县侯,邑六百户。
迁巴陵王卫军司马,随镇会稽。
泰始五年,进督兖、青、冀三州;六年授冠军将军。
明帝崩,遣诏为右卫将军,领卫尉,加侍中,领石头戌军事。
元徽二年,加太祖使持节、都督征讨诸军、平南将军,加鼓吹一部。
元徽四年,加尚书左仆射,本官如故。
昇明二年正月,太祖旋镇东府;二月,进太尉,增封三千户,都督南徐、南兖、徐、兖、青、冀、司、豫、荆、雍、湘、郢、梁、益、广、越十六州诸军事;九月,进位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傅、领扬州牧,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昇明三年三月,诏进位相国,总百揆,封十郡为齐公,备九锡之礼,加玺绂远游冠,位在诸侯王之上,加相国禄綟绶,其骠骑大将军、扬州牧、南徐州刺史如故;七月,宋帝下诏禅位,太祖三辞,宋帝王公以下固请,后二朝百辟又固请,太祖乃许焉。
湖南省永州萧氏6 第一篇 第一章 第七节 湘南穆林公宗谱系列表 38

第七节湘南穆林公宗谱系列一《湘南穆林公宗谱》分谱简略表谱名族谱基祖住址名称永州市蓝山县晓江族谱华义公蓝山县上晓江洞、下晓江洞、排田、大桥永州市蓝山县西城山田族谱舜仲、华仲、胜仲三公蓝山县西外村、山田村、磨石岭永州市蓝山县凤源舜乡山口岭、岩口族谱华仲、明仲、康仲、宁仲、湘仲、天齐、发盛、发兴等八公蓝山县凤源坊、堆头、枧下、岩口、良村、西外、山口岭、竹寺岩口、上丰头、砠里、桃树脚、大桥、堡城永州市蓝山县园山、郴州市宜章汾水双坝上族谱平山、平岱二公蓝山县南街、园山,宁章县汾水,宁远县长江头永州市新田县富伯村族谱子忠公新田县上富伯、下富伯永州市蓝山县磐石及迁粤宗支族谱平陆、平砚、平砂、平燕等四公蓝山县磐石,广东湖江头,广西昭平裕路大丽、平乐青草塘永州市蓝山县界溪族谱仲兴公蓝山县老界溪、新界溪、贾田郴州市嘉禾县小街田族谱上册永伯公嘉禾县小街田、波尾洞、南冲岭长庄郴州市嘉禾县小街田族谱下册永鸾、永密、永金四公嘉禾县小街田、冲头、下萧、廖家窝、庮下,蓝山大桥,宁远桥头,临武县车头嘉禾县毛家族谱应权、应祥二公嘉禾县毛家、石羔临武县杉木桥族谱太麒公临武县杉木桥、花塘铺下、打鼓萧家郴州市北湖区廖家洞族谱仁亿、仁京二公北湖区廖家洞郴州市北湖区屋场坪、安源、豪井冲福公族谱家福公北湖区安源、豪井冲、屋场坪、大坑里、马颈背、中八庙、上白腊水郴州市北湖区安源禧公族谱家禧公北湖区安源、梨树下、中桥、三山塘嘉禾县广发、株木山族谱鉴润、鉴深二公嘉禾县广发、株木山38二《湘南穆林公宗谱》分谱全称1、《中华萧氏总谱湖南卷·湘南穆林公宗谱》首卷2、《中华萧氏总谱湖南卷·湘南穆林公宗谱·永州市蓝山县园山及郴州市宜章县双坝上族谱》3、《中华萧氏总谱湖南卷·湘南穆林公宗谱·永州市蓝山县晓江族谱》4、《中华萧氏总谱湖南卷·湘南穆林公宗谱·永州市蓝山县西城山田族谱》5、《中华萧氏总谱湖南卷·湘南穆林公宗谱·永州市蓝山县凤源舜乡山口岭岩口村族谱》6、《中华萧氏总谱湖南卷·湘南穆林公宗谱·永州市新田县上富伯茂家山下族谱》7、《中华萧氏总谱湖南卷·湘南穆林公宗谱·永州市新田县下富伯萧卯山溪族谱》8、《中华萧氏总谱湖南卷·湘南穆林公宗谱·永州市蓝山县磐石及迁粤支系族谱》9、《中华萧氏总谱湖南卷·湘南穆林公宗谱·永州市蓝山县界溪族谱》10、《中华萧氏总谱湖南卷·湘南穆林公宗谱·郴州市北湖区屋场坪安源豪井冲福公族谱》11、《中华萧氏总谱湖南卷·湘南穆林公宗谱·郴州市北湖区安源禧公族谱》12、《中华萧氏总谱湖南卷·湘南穆林公宗谱·郴州市嘉禾县小街田族谱》上两册13、《中华萧氏总谱湖南卷·湘南穆林公宗谱·郴州市嘉禾县小街田族谱》下册14、《中华萧氏总谱湖南卷·湘南穆林公宗谱·郴州市嘉禾县毛家族谱》15、《中华萧氏总谱湖南卷·湘南穆林公宗谱·郴州市临武县杉木桥族谱》16、《中华萧氏总谱湖南卷·湘南穆林公宗谱·郴州市北湖区廖家洞族谱》17、《中华萧氏总谱湖南卷·湘南穆林公宗谱·郴州市嘉禾县株木山广发族谱》39。
【精选】湘南萧氏穆林公宗谱首卷 7 第一篇 第二章 第一二三节 萧氏概述 40

第二章概述第一节萧氏渊源一创姓先祖一、姓与氏的来源及其关系姓,照字义,女生为姓。
最早“姓”的含义与女性生子有关,无数个女性繁衍后代,其后子又生孙,孙又生子,为了把同一个老祖母传下来的人加以区别,这样便产生了姓。
“姓”,它表示有关的世系同族称号,起源于母系社会。
人类历史上经历过一个相当长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中国的母系氏族制度大约在大荔人时期开始萌芽,经过了数万年的发展。
当时人们生活在原始共产主义的氏族公社,共同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用极其原始的手段进行集体劳动,平均分配十分贫乏的生产资料。
由于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也由于婚姻形态是处于知母不知父的亚血族群婚和对偶群婚,所以妇女在氏族中具有崇高的威望,氏族长一般都是由妇女担任,子女归母亲所有,随母所姓。
因而,中国最早的许多姓,都带有“女”字。
例如:“姜”、“姬”、“嬴”等最早的姓。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在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最后取代妇女而居于主导地位,母系氏族制度转变为父系氏族制度,大约距今6500—4400年。
此时的“姓”,也变成了从父姓。
凡同生于一个始祖父的子孙都同姓,并且几乎一直延续到今天。
至于“氏”的出现较晚,“由姓而族而氏,是中华上古姓氏发展的三个阶段。
”(《中华姓氏大辞典》第1页)在上古时期,“氏”首先是表示血统(姓)的分支和发展。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分。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姓指他的血统来源而言的,氏则是指他子孙的血统来源而言的。
“氏”通常又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是私有制的标志。
它出现于母系社会让位于父系社会,“氏”为贵称,姓退而只作妇女的称呼,其作用在于:一是为了区别贵贱。
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姓氏,通常出身低贱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血统所自出,只知某“百官大人之族”,也就没有“姓氏”;二是区分男女之别。
当时贵族中,“男子称氏,妇女称姓”;三是为了更好地选取婚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萧氏总谱湖南卷·湘南穆林公宗谱首卷
三、部分外迁基祖简略
廷樟公——(1218——?)迁粤东基祖
蓝山磐石人,仲十一郎,始迁广东连州韮菜水开基立宅,是为连州韮菜水始祖。
廷旦公——(1210—1258)迁蓝山县城基祖
蓝山园山人,仲五郎,时于宋端平三年丙申岁(1236)与弟廷弼公由园山迁居蓝邑(今县城西门外)开基。
赞:物本乎天以向荣,人生于祖而思慕,因端者竟委溯流者穷源,固仁人之反始实孝子之推源,岂曰代远年湮遂使支杂派紊,缅公诞降以来承先人之遗绪,克绍箕裘振后嗣之家声,足征燕翼急公,轮赋生平之慎重,堪风敬业乐群,夙昔之丰规共仰,以故访友寻师弃故土于磐石,因之处仁择美创新基于西关,则见三台后振,夔峰前临舜水右环,峻塔左竖灵以钟秀以毓瓜瓞绵绵麟之趾凤之毛,螽斯蛰蛰盖有美而必彰,自无盛而不传久矣,积善余庆诚哉,明德达人登诸谱牒,喜根深以枝茂叙入家乘,欣远而流长。
裔孙由拔贡特授重庆府承州县训导后升夔州府连山县教谕韶敬撰
廷弼公——(1212—1274)迁蓝山县城基祖
蓝山园山人,仲六郎,时于宋端平三年丙申岁(1236)与兄廷旦公由园山迁居蓝邑(今县城西门外)开基。
伊钦公——(1252—1317)
字茂谛,号宅生,携堂弟宅伦宅俸二公外出。
(详见《二户重修族谱序》)
昌兴公——(1275—1359)迁嘉禾县小街田基祖
仁九郎,行周兴,号天华,于元延祐六年己未岁(1319)率妻儿由蓝山磐石迁居楚南临武县銮一上乡(今嘉禾小街田)立宅开基。
赞:生呼数百年之后而欲摇适乎数百年以前此诚事之至难者矣顾惟得所凭藉期参考之馀颖信从可决焉即如开派远祖讳昌兴公者予族两次刻谱未之前闻及廖家窝叔侄相习因索其谱观之虽属写本然所载条分缕晰有令人颖之而无可颖者夫昌认远祖实非所宜而确有可凭犹得以非春鬼例之乎所以道光八年合族协议于葬所鸠工采石整砌坟茔于今立会以祭十有馀年矣兹当重修家谱刊之冠其端云。
——十八世裔孙岁贡生人杰拜撰
平顾公——(1338—)迁嘉禾基祖
蓝山县西城人。
行权叟,时于元至正年间迁往嘉邑开基立业,生二子,长仲文、次仲武。
另有家谱。
仲文公——(1355—1416)迁嘉禾大村基祖
蓝山县西城人,字开源,号裕后,随父平顾公初居临武县即今嘉禾县上乡地都羊鸟田四口沅,再迁袁家大村立宅开派。
千义公——(1343—)迁粤西桂林省基祖
嘉禾县小街田人,字文美,时迁粤西桂林省开基。
平岱公——(1343—1423)迁宜章西城始祖
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人,字岳宗,公于明洪武二年己酉岁(1369年)奉调郴宜落业
397
第三篇历代人物·穆林公及后嗣先贤(民国前)传略
西城。
仲武公——(1357—1412)迁宁远萧家坪基祖
蓝山县西城人,字开渊,时于明洪武十三年庚申岁(1380年)从嘉禾邑迁往宁邑萧家坪立宅开派。
宁仲公——(1360—1412)蓝山县西城人,于明洪武年间由西城分居东塘株木山立宅开派。
湘仲公——(1370—1439)蓝山县西城人,时于明洪武年间由蓝山西城分居竹管寺元岩口立宅开基。
仲富公——(1368—1450)广西柳州府人,定居柳州府融邑小地名密江山开基。
仲林公——(1371——?)广西柳州府人。
迁徙湖南省步县西岩镇木瓜桥(今李家桥)立宅开基。
子扶公——(1397—1465)嘉禾县大村萧家人。
字匡国,携甘氏子文胜迁徙嘉禾车头镇木叶岭立宅开派。
子祐公——(1398—1450)宁远县萧家坪人。
字朶乐,迁徙永州府零陵县福田乡崇信里开基。
文讚公——(1414—1492)宁远县萧家坪人。
移居宁远邑北八里桥立宅。
胜华公——(1524—1611)广东顺德勒流镇珠玑巷人。
时从戎随军抵达广西平乐府昭平县,因荡平寇乱有功受赏,赐昭平思勤江而定居开派。
启总公——(1533—1591)嘉禾县大村萧家人。
字明士,迁徙永邑七都八甲立宅开派。
启沂公——(1557—1625)嘉禾县大村萧家人。
字清泉,迁徙永兴金陵乡七都八甲上桥蓝大山下立宅开派。
启笋公——(1559—1629)嘉禾县大村萧家人。
字春塘,迁徙永兴七都八甲上桥蓝田家园立宅开派。
弘业公——(1576—1632)字子勤,号肖峰,时由广东至广西贸易,因平邑处饥荒,奉县命往湖南糴谷赈饥,明万历二十四年奉旨萧陈登户开垦山场田地,后府县申详
旌表冠带,耆民一切役不干,于是卜居广西省平乐县沙子埠落业。
义堂公——(1581—1644)嘉禾县新田坊人。
字发祥,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已酉岁(1609)由新田坊迁徙宁远县小桃源村立宅开派。
起发公——(1680—1760)宁远县琵琶岗人。
字永昌,于清康熙丙申岁由小桃源迁徙宁远县琵琶岗立宅开派。
如翅公——字南山,迁居北湖区廖家洞下湖立宅开基。
朝丈公——字良甫,迁居北湖区廖家洞下湖立宅开基。
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