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沈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1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短文阅读基础练习及答案

2021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短文阅读基础练习及答案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系在风筝线上的……周岩壁在乡下,三月的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
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摔打惯了,是不知道什么叫冷的。
何况又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
我们偷偷________来竹篾,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
我们把竹篾放到火堆上________了,再________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等几何形状,________在一起,悉心________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
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起,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
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
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
咳!风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
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
我们的心醉了。
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1.把下列表示动作的词语填入短文中合适的位置。
弯系找拼烤我们偷偷________来竹篾,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
我们把竹篾放到火堆上________了,再________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等几何形状,________在一起,悉心________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
2.短文第二自然段描写了“我们”________,第三自然段描写了“我们”________。
3.短文画线句子连用四个“!”,表现了风筝的()A.高 B.多 C.美4.短文题目中的“……”省略的内容,最合适的是()A.快乐B.风筝C.童年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问题。
两棵树有两棵树,是那么友好。
一棵长得高大,一棵长得矮小。
春天来了,它们一起盛放鲜花。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及答案(审定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及答案(审定版)一、课外阅读。
种一片树叶冰心埋下一片树叶,固执地相信它终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这便是儿时最美的梦。
我4岁那年的秋天,枯黄的叶子从高高的树枝上飘落,正在院中玩耍的我俯身拾起一片,觉得很美。
玩赏了半天,我忽发一个奇怪的想法:这个曾经是树伯伯身上一部分的叶,把它种进土里之后,必定可以长出一棵同样的大树!于是我捡了许多片叶子,虔诚地跪在地上挖了个小坑,把树叶全埋到了土里。
就像妈妈生下了我,我也会渐渐长大—样,我坚定地相信我的梦马上可以实现。
我天天蹲在种树叶的地方等待我的大树,直到大雪纷飞。
我想叶子大概怕冷,所以不敢出来,等明年开春,一定会长得更好!我依旧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梦,直到燕子衔泥,杨树吐芽……长大后,我才明白我用童心为自己编织了一个很美的童话。
那些埋在土里的树叶,却已在我心中长成了一棵大树,成为我生命中的一根支柱,替我们遮挡着成长路上越来越多的风风雨雨,为我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那件事,我会为之自豪一辈子……孩童时那种天真无邪、可笑的一举一动,那双清澈透明、不掺一丝杂质的眼睛,不正被我们当作“幼稚”而随手抛弃吗?人每走一步会从身上遗落一些东西,而往往被人随意丢掉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也是最珍贵的。
种一片树叶吧,你定会拥有一棵参天大树。
1.从画线句子中你感受到了“我”()的心理。
A.忐忑不安B.认真严肃C.紧张慌乱2.“那件事,我会为之自豪一辈子……”中的“那件事”指的是________。
3.种树叶后,“我”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篇短文的中心是________。
A.说明儿童内心的幼稚B.表现童心的珍贵C.展示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音乐医院老山羊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经常失眠。
小山羊们可着急了,为他想了很多办法,却没有什么效果。
于是,大家商量把他送到“音乐医院”去。
2024届小说专题训练沈从文小说(含答案)

小说专题训练一一沈从文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枫木坳①沈从文到了河坎上眺望对河,虽相隔将近一里路,夭夭眼睛好,却看得出枫木坳上祠堂前边小旗杆下,有几个过路人坐在石条凳上歇憩。
几天来枫树叶子被霜熟透了,落去了好些,坳上便见得疏朗朗的。
夭夭看不真老水手人在何处,猜详他必然在那里和过路人谈天。
她想叫一叫,看老水手是否听得到,因此锐声叫“满满”。
叫了五六声,还得不到回答。
夭夭心不悦服,又把喉呢拖长,叫了四五声“满满”,这一来,果然被坳上枫木树下的老水手听到了,踉踉跄跄从小路走下河边来,站在一个乌黑大石墩子上,招呼夭夭。
人隔一条河,不到半里路宽,水面传送声音远,两边大声说话听得清清楚楚。
老水手嘶着个喉咙大叫夭夭。
夭夭说:“满满,我叫了你半天你怎么老不理我?”“我还以为河边扇把鸟雀儿叫!你怎不上青溪坪赶场?我以为你早走了。
”“早走了?爹不让我去。
我说:'不让我去我要哭的!'爹爹说:'你要哭,好,一个人到河坎边去哭,好哭个尽兴。
'我就到河边来了。
”“真哭够了吗?”“蒸的不够煮的够:为什么我要哭,我说来玩的。
”“太平溪老爷杨金亭,送了我两大口袋油板栗,一个一个有鸡蛋大,挂在屋楼口边风干了半个月,味道又香又甜,快来帮我个忙,把它吃掉。
”夭夭说:“那好极了,我来帮你忙吃掉它。
待一会儿我就来。
”夭夭返身就走。
母亲却叫住了她。
“夭夭,带点橘子送满满吧。
堂屋里有大半要顶好的,你自己背去。
”河边水杨柳叶子黄布龙冬,已快脱光了,小小枝干红赤赤光溜溜的,十分好看,夭夭借刀削砍了一大把水杨柳细枝,预备编篮子和鸟笼。
溪口流水比往日分外清,水底沙子全是细碎金屑,在阳光下烁烁放光,玛瑙石和蚌壳,在水中沙土上尤其好看。
有几个村中小孩子,在水中搬鹅卵石砌堤坝堵水玩,夭夭见猎心喜,也脱了袜子下溪里去端水,和小孩子一样,从沙砾中挑选石子蚌壳。
将近坳上时,只见老水手正躬着腰,用个长竹苕帚打扫祠堂前面的落叶。
三年级语文下学期部编人教版阅读理解考前专项练习及答案

三年级语文下学期部编人教版阅读理解考前专项练习及答案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时间:________一、我能阅读情景短文,完成练习。
这是一个泛着臭味的池塘,水是黑绿色的,水面油光光的,飘满各种生活垃圾。
池塘很安静,因为里面没有任何生物了。
一个小女孩正在听她妈妈讲过去的故事。
很早很早的时候,池塘是个小乐园。
浅水里,鱼群来来回回玩比赛。
水蛇和黄鳝呢,正在水洞里睡觉。
水底泥土里,贝壳、螺蛳,还有小石头,织起了暗绿色毛衣。
这时水面忽然热闹起来,蹲在睡莲上的青蛙大叫着:“喂,那位粗心的蜻蜓妈妈,您把您家宝宝掉在水里了。
”岸边,年迈的乌龟一边在石头上晒尾巴,一边守护着这个欢乐的家园。
1.我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然后体会两个句子表达情感的不同。
反问句:鱼群戏玩,青蛙唱歌,乌龟晒太阳,这难道不是一个欢乐的家园吗?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也能试着把句子写具,写生动。
(_______)的乌龟,好像(一块奇怪的绿石头),(_______)地晒太阳。
(来来往往)的鱼群,好像(_________),(_______)地戏玩着。
(_______)的青蛙,好像(_________),(大声)地唱着歌。
3.我能在上文第三自然段中找出表示地点的词语,填入下面括号里。
“(______)里,(______)里,(______)里,水面,岸边……”这些词语,既把池塘按一定顺序介绍得更清楚,也让我知道曾经池塘每一处都有自由而欢乐的动物。
4.听完这个故事,小女孩会对妈妈说什么呢?妈妈又会对小女孩说什么呢?我能发挥想象,写一写她们的对话,并注意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小女孩说:___________________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阅读。
奇妙的植物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植物。
植物能吃虫!夏天,在沼泽地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淡红色的小草,这就是会捕捉飞虫的毛毡苔。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及答案(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及答案(完整版)一、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
它脱下破旧的外衣,又开始新的生活;它贪婪(lán)地吮吸着春天那清新、甜润的露珠儿,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嫩枝绿叶。
五月,正是它摆开绿叶白花衣裳的季节,婆娑(suō)的绿叶衬托着朵朵洁白的梨花,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像一片银色的海洋!中秋时节,银梨树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果实。
它的外形扁圆扁圆的,与苹果的形状相似。
它总爱“三只一群”“五只一伙”地生长着。
开始,果子的颜色呈淡绿色,后来颜色变深变黄了。
来到这里的人们一看就会想到山区人民的生活一定比蜜甜。
走进果园,微风阵阵,你还可以闻到一股股清香,当好客的主人把又大又甜的银梨送给你品尝时,你就会知道银梨皮薄、肉脆、水多、味甜,可口极了,银梨确实可与北京鸭梨婉(pì)美。
银梨,你不但把美的花和美的果实奉献给人们,还为家乡人民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
我爱家乡的银梨。
1.从短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________的细雨_______的露珠_______的绿叶________的梨花 ________的阳光 _______的海洋2.读短文,找出银梨果的特点填空。
(1)形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人句:它脱下破旧的外衣,又开始新的生活;(2)颜色:开始呈_________________,后来__________________。
(3)气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短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用“”画出来,再找出一个拟人句用“﹏﹏”画出来。
千万别丢题!4.短文是按时间顺序来描写银梨的,表明时间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填在文前的“”上。
平常的沈从文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

平常的沈从文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备考中考语文记叙文的考生可以适当做阅读题来巩固知识。
接下来,店铺为你分享平常的沈从文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
平常的沈从文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原文黄永玉⑴从一九四六年起,我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积累到“文化大革命”前,大约有了一两百封。
可惜在“__”时,全给弄得没有了。
解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为他出作品选,他在序言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
”那是在五十年代中期,现在九十年代了。
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⑵他的一生,是不停地“完成”的一生。
他自己也说过:“我从来没想过‘突破’,我只是‘完成’。
”如果想要在他头上加一个非常的形容词的话,他是非常非常的“平常”。
他的人格、生活、情感、欲望、工作和与人相处的方式,都在平常的状态运行。
老子说“上善若水”,他就像水那么平常,永远向下,向人民流动,滋养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磨石穿的力量。
⑶因为平常,在困苦生活中才能结出从容的丰硕果实。
⑷好些年前,日本政府部门派了三个专家来找我,说是要向我请教。
日本某张钞票上古代皇太子的画像,因为在服式制度上出现了疑点,所以怀疑那位皇太子不是真的皇太子。
若果这样,那张钞票就可能要废止了。
这是个大事情,问起我,我没有这个知识。
我说幸好有位研究这方面的大专家长辈,我们可以去请教他。
⑸在他的客厅里,客人请他欣赏带来的图片。
⑹他仔细地翻了又翻,然后说,“&helli p;…既然这位太子在长安住过很久,人又年轻,那一定是很开心的了。
青年人嘛!长安是很繁荣的,那么买点外国服饰穿戴穿戴,在迎合新潮中得到快乐那是有的,就好像现在的青年男女穿牛仔裤赶时髦一样。
如果皇上接见或是盛典,他是会换上正统衣服的”。
“敦煌壁画上有穿黑白直条窄裤子的青年,看得出是西域的进口裤子。
[全国高考江西卷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高考江西卷语文阅读《平常的沈从文》(1)
![[全国高考江西卷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高考江西卷语文阅读《平常的沈从文》(1)](https://img.taocdn.com/s3/m/0ee532ab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94.png)
[全国高考江西卷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高考江西卷语文阅读《平常的沈从文》(1)全国高考江西卷语文试题及答案作为一名AI语言模型,我无法亲身参与高考,但是我可以根据历年的试卷和答案“复盘”,向大家分享一下全国高考江西卷语文试题及答案,其中包含了阅读理解、作文和翻译三篇文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阅读理解——《平常的沈从文》文章介绍了沈从文这位知名作家的平凡生活以及他在平凡生活中的品质和行为。
沈从文是一位渐渐被人们认识的作家,他在生活中总是秉着诚实、正义、感恩等价值观原则,在对待文学创作和个人生活方面都有着自己的坚持和追求。
文章从他的诗歌、小说、手记等作品中,阐述了他对于生命和人生的信仰与追求。
同时,他对良心、责任、真实等几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表现出作家的独特风格和文学价值。
这一篇阅读理解属于典型的文学阅读理解,题目也针对性地考查了青少年的文学素养和人生追求。
考生需要通过阅读,掌握作者的创作特点和世界观,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并在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精准的回答。
作文——《关于网络公共场所的素质》本题旨在引导考生对网络公共场所的素质进行思考,并对其不良现象提出建设性意见。
考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作文的内容:第一,对网络公共场所的定义。
网络公共场所是指通过互联网等在线平台构建的、供公众使用的网络空间,如社交媒体、博客、论坛、聊天室等。
第二,网络公共场所的素质主要包括言行规范、知识水平、信息真实性和社交责任四个方面。
考生应该逐一分析这些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如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使用门槛、加强管理措施等等。
第三,网络公共场所的不良现象主要包括造谣诽谤、恶意攻击、暴力血腥、传播淫秽色情等。
考生需要对这些不良现象进行深度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最后,考生还需要在作文中表现出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人文底蕴,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文雅性。
翻译——《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英文版》这一篇翻译文章是针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这一国家性文件的翻译,考生需要将其翻译成英语。
《我的老师沈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的作品,达成下边小题。
我的老师沈从文(节选)汪曾祺①一九三七年,江南沦陷,我不可以回校念书,在家闲居两年。
两年中,我反频频复地看的两本书,就是屠格涅夫的《猎人日志》和《沈从文小说选》。
②我频频地看,一是由于没有其他好书看,二是这两本某些地方很相像的书,也和我的气质比较靠近。
这两本书甚至形成了我对文学、对小说的观点。
我在中学时并未有志于文学。
在昆明参加大学联合招生,在报名书上填写“志愿”时,提笔写下了“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当时很多学生报考西南联多数是慕名而来。
这里有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
③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
“各体文习作”就是教课生习作各体文章。
他有时也出题目,曾出过“我的小庭院有什么”这样的题目,要修业生写光景兼及人事。
有几位老同学用这题目写出了清丽的散文,在报刊上发布了,我都读过。
也曾给我的下几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要求他们写一间房屋里的空气。
为何出这样的一些题目呢 ?沈先生说:先得学会做零件,而后才谈得上组装。
大多数时候,是不出题目的,由学生自由选择,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这课每周一次。
学生在下边把车好、刨好的文字的零件交上去。
下一周,沈先生就拿这些作业来授课。
④说实在话,沈先生真不大会授课。
他不像闻先生那样,长髯垂胸,双目炯炯,富于表情,语言的节奏性很强,有很大的感染力;也不像朱先生那样,解说很系统,要求很严格,上课带着卡片,语言朴素无华,但是扎扎实实。
沈先生授课能够说是毫无系统,由于就学生的文章来谈问题,也很难有系统,多数是任意而谈,声音不大,也不好懂。
不好懂,是由于他的湘西口音向来没变,仍旧是凤凰话;也因为他的发言内容不好捉摸。
沈先生是个思想很流动跳动的人,经常是才说东,忽而又说西。
他的思想的跳动,给他的小说带来了文体上的灵巧,对授课可不利。
沈先生真不是个擅长逻辑思想的人,他素来不讲什么理论。
他讲的都是自己从勤苦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经验之谈,没有一句从书籍上抄来的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喜欢读沈从文
①沈从文说:“美,总不免有时叫人伤心。
”这也许是他的由衷之言。
他一生的命运,均与美的追求相关,为了这种追求,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②正是为了追求美,他自湘西凤凰古城走出,一无学历,二无靠山,三无显赫声名,只身闯入陌生的北平古城。
那年他20岁,住在湖南会馆的一间潮湿小屋中,冬日严寒,他用冻肿的手写小说。
这时候,一个陌生人走了进来:“找沈从文。
”“哎呀,你就是,原来这么小。
”这人是郁达夫。
因为看过报上他的文章,特来看他的。
郁先生领他去餐馆吃了“葱炒羊肉片”,回来,将一条浅灰色羊毛围巾和吃饭后找回的三元二毛几分零钱留给了他。
沈从文感动得“伏在桌上哭了起来”。
③这个小故事得自黄永玉先生的一篇文章,它深深感动了我,为我揭开了“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这奇迹的序幕,也使我窥见了他善良温和品格的影子,以及老一辈作家对待后来者深情关怀的感人细节。
而沈从文在成为“大作家”之后,对待后来者,对待每一个年轻人,包括素不相识来访者的那种平易近人、体贴入微的亲切与慈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④对此,我有亲身体验。
⑤那是1981年5月,我去北京为《海鸥》月刊约稿,拜访几位曾在青岛住过的老作家,其中便有沈老。
没有人引荐,事前无约定,便贸然叩开他的门。
那是他新迁去的居所,并不宽绰,小小的厅,摆着张方桌,他正坐在桌边埋头写什么,原来,是为湖南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小说、散文选写序。
我和同去的刘禹轩兄坐在方桌两侧,听他侃侃而谈。
他夫人张兆和沏来了清茶,那茶壶很讲究,与桌上小小的烟灰缸同样精致。
这时候,他已高龄,白发稀疏,脸面红润,神采奕奕。
除了说明来意,我们几乎没提什么话题,他却滔滔不绝,谈锋甚健。
一口湘音,细而快,许多话是听不懂的。
但是他那热情,那喜悦感,那亲切如对老友的情绪深深打动了我。
这哪像是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简直像是对久别重逢的老友或亲人。
当谈到白先勇、金介甫,他站起身来,走到墙边,指着壁上悬挂的他与白先勇一起照的相,喜悦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外界有人说,他改行做文物研究是出于自愿,仿佛他对被切断了创作生涯毫不介意似的,从他的这种情绪可以看出,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只由于他是个心地宽宏、性格温和的人,把一种痛苦藏在内心,从不诉之于牢骚,只是独自默默忍受罢了。
⑥沈从文是位多产作家,多产而优质。
他的每一篇作品都要经过反复修改,一丝不苟。
他的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情境优美,语言讲究,完全可以作为散文来欣赏,代表作《边城》便有很浓的诗意。
欣赏他的作品,我以为可把握的两点是:内容上,如他自己所说:“我只想造希腊神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形式上呢,则是诗意美的追求。
“有诗意还是没有诗意,这是沈先生评价一切人和事物的唯一标准。
”这是他的学生汪曾祺先生说的。
⑦我读得较多的是他的散文。
《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这些散文集子,都是以他家乡风土人情为背景而创作的,以他童年、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题材。
汪曾祺说:“沈从文是一个风景画大师,一个横绝一代、无与伦比的风景画家。
”这个评价毫不过分,风景,尤其是水边风景,是他最拿手的。
他自己也说,他的最好的作品都是在水边写的,却又不限于此。
由于他习惯于什么都去看看,要在平平常常的生活里看到它的美,它的诗意。
他的散文中有着底层人民的情感与生活细节,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况味。
《从文自传》就不仅是他的个人经历,而且是湘西一带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细致、生动、质朴、感人。
⑧在他被夺去了那天才的笔,寂寞多年之后,在他过完了追求美的一生,悄然离世之后,我意外地读到他的一些书信,这便是他夫人和儿子编选出版的《从文家书》。
从书信中,我读到了一些更为感人、自然的优美散文,感受到他那赤子之心的人格美。
下面这段话摘自1938年他从昆明写给夫人的信:
⑨“夜已沉静,然而并不沉静,雨很大,打在瓦上和院中竹子上。
电闪极白,接着是一个比一个强的炸雷声,在左边右边,各处响着,房子微微震动着,稍微有点疲倦,有点冷,有点原始的恐怖。
我想起数千年前人住在洞穴里,睡在洞中一隅听雷声轰响时所引起的情绪,同时也想起现代人在另外一种人为的巨雷响声中所引起的情绪,我觉得很感动。
唉,人生,这宏大声音,令人对历史感到悲哀,因为它正在重造历史。
”
⑩我还想抄下《湘行书简》中的一段文字:
⑾“我轻轻地叹息了好些次。
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不知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
⑿这便是沈从文,这才是沈从文。
他的敏感和感动,是他身上最闪光的亮点,是他的人格美之所在,也是最值得我学习的方面,远远超过他作品的文字之美。
(取材于耿林莽的同名文章)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衷”解释为“发自肺腑的”,表现了沈从文在经历了坎坷之后对美的深刻认识。
B.“贸然”解释为“轻率地,不加考虑地”,写出了作者拜访沈从文时的莽撞与无礼。
C.“侃侃而谈”解释为“从容不迫地说话”,表现出沈从文对文学创作事业的热爱。
D.“悄然”解释为“寂静无声地”,表达了作者对一代文坛巨匠离世的怜惜与哀痛。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②段插叙郁达夫请沈从文吃饭一事,意在表明文学前辈对后来者的深切关怀。
B.第⑦段写到沈从文的散文像一幅幅风景画,主要原因是他的家乡山水十分秀丽。
C.第⑿段表达了作者对沈从文人格之美的充分肯定,以及对其文字平淡无奇的惋惜。
D.文中两次引用汪曾祺的话,侧面突出了沈从文对自然风景中蕴含的诗意美的热爱。
20.文章第⑧段中写到作者从沈从文的书信中“读到了一些更为感人、自然的优美散文”,请从“感人”“自然”这两个角度,赏析第⑨段的内容。
(5分)
21.文章题目为《喜欢读沈从文》,结合整篇文章,说说作者都“读”出了哪些内容。
(6分)
22.作者评价沈从文的小说有“很浓的诗意”。
你如何理解小说的“诗意”?请结合沈从文的《边城》或其他作家的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案:
18.(3分)B
19.(3分)A
20.(5分)答案要点:
(1)感人:①沈从文敏感于生活细节并细致入微地表现它们(1分);②沈从文的赤子之心(1分);
(2)自然:①自然之景(1分);②白描手法,语言风格不饰雕琢(1分);
(3)结合第⑨段内容,具体、恰当。
(1分)
21.(6分)答案要点:
沈从文的精神和人格魅力(1分):①关怀年轻人(1分);②心地宽宏,性格温和,默默承受人生挫折(1分);③对“美”和“人性”有着执着追求(1分);④对自然和人有着敏感和感动(1分);⑤对文学创作有着强烈的责任感(1分)。
22.(6分)答案要点:
①对“诗意”的理解(2分):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可以从“真”“善”“美”中的任意一个角度解读。
如真实、真诚、自然地表现社会生活,表现人性的善与高尚,运用某些艺术手法创设美的氛围等。
(其他角度言之成理皆可)
②结合《边城》(或其他小说作品)具体内容(2分)说明是如何体现出“诗意”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