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叶圣陶简介

合集下载

《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江苏 苏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 家。
他的主要作品有《隔膜》、《线下》、《倪焕之 》、《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等。
创作背景
1963年,叶圣陶先生受邀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在感慨自然景观之美的基础上, 创作了这篇游记。
后续研究展望
研究方向
我希望未来能够对双龙洞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其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为保护和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提 供更有价值的建议。
拓展领域
我希望能够把《记金华的双龙洞》作为契机,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并从历史、哲学、文学 等多个角度去探讨这一主题。
THANKS
感谢观看
05
结论评价学术评价要一文献来源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叶圣陶先 生通过亲身体验,用生动的文字描绘 了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色和独特魅力 。
要点二
研究价值
该文章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能从自 然地理、旅游资源开发、历史文化等 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例如,对双 龙洞的地质构造、植被分布、历史传 说等方面都可以进行深入探讨。
修辞手法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 章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读者的 阅读体验。
文学价值
作为一篇游记散文,《记金华的 双龙洞》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它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 爱和对人生的感悟,还为后人提 供了珍贵的文学资料,对研究中 国近现代文学也有重要意义。
社会意义
所见所闻。
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使得文章内容更加具有逻辑性
和可读性。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 了过渡句和照应手法,使得文章

3.记金华的双龙洞

3.记金华的双龙洞

额角 系绳子 石钟乳 或浓或淡
呈粉红色
盘曲而上
思考: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 渐渐入山。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 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 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 就到了内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 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 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 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 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 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 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 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 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 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 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 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 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 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 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 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 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 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 (拟人) 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 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 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 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 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 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 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 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 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 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 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 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及解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及解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及解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

表达了作者叶圣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同"物"字读音)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下《记金华的双龙洞》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下《记金华的双龙洞》

昏暗Biblioteka 光线暗淡,形容洞内的环境。修辞手法解析
01
02
03
04
比喻
拟人
排比
将双龙洞的景象比喻为"卧狮", 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洞口的气势。
将溪流拟人化,赋予其"等一下 "的动态,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
在描述孔隙时,运用排比手法 ,强调其"小、窄、险"的特点 。
夸张
通过夸张手法,强调洞内昏暗 的程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02
课文内容解析
文章结构解析
开头
介绍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引出双龙洞的美景。
主体
详细描述游览双龙洞的经过,包括洞口、外洞、孔 隙和内洞的景象。
结尾
总结游览的感受,表达对双龙洞的赞美和留恋。
重点词语解释
01
02
03
04
突兀
高耸的样子,形容洞口的高大 。
蜿蜒
形容洞内双龙的形象,弯曲延 伸。
俯卧
趴下的意思,形容船只进入孔 隙的状态。
双龙洞景区内还有许多其他景点,如冰壶洞、朝真 洞等,共同组成了金华山丰富的旅游资源。
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1988),原名 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 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 和社会活动家。
叶圣陶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 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以语言 精练、思想深邃、艺术独特而 广受赞誉。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 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细腻的笔 触和深刻的观察,生动地描绘 了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色和人 文风情。
游记中关于双龙洞历史文化背景的描述,能够启 发读者对历史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
引导读者追求探索精神
作者在游记中展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勇气,能够引 导读者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简介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代表作品: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等。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4、记金华的双龙洞》 (1)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4、记金华的双龙洞》 (1)

孔 隙 的 特 点
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窄 须仰卧船中

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 险 都在挤压过来
内外洞有石屏相隔,仅通水道,长十 余米,宽三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 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有云: “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 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 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 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 观”之誉。
洞内钟乳石、石笋形态变化多端, 有( 黄龙吐水 )、( 彩云遮月 )、 ( 海龟探海 )、( 哪吒闹海 )、 ( 青蛙盗仙草 )、 ( 寿星与仙桃 ) 等景观,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 龙宫。
请你发挥想象,内洞中还会有什么形态的写: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读课文,完成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叶圣陶。作者游览的地点是 浙江金华北山的双龙洞,时间是 4月14日。 游览的顺序依次是路上_、外洞、孔隙_, 内洞_,最后出洞。
2.作者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先描写了 洞口外的景色,特点是很有气势;再写了 洞口像桥洞,特点是宽;然后写了外洞 特 点是大_。

1、 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 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游览顺序 3、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4、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 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再读课文,讨论分段并概括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待时间、地点、事件。
记金华的双龙洞
自由读第4自然段,思考:外
洞有什么特点?
外洞
外洞
形容山势险峻,树 木繁茂。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 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 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 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

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 PPT课件

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 PPT课件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 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 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 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 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 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 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 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 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 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 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 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 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 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 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 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 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我排队等候,又仰 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1)船大小的描写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 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 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 底了,才说了一声"好了",船就慢慢 移动。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 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 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泉水从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 口——山下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 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思考题

(1)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 见了 什么景色?(请用:“﹏ ” 画出 来)。 (2) 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这里写 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水是从哪里 流出来的?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 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 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 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 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 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 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 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 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金华的双龙洞》叶圣陶简介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

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甪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

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

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

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

“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

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

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

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

《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

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

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

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

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

他还出版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著,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
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2019年4月23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