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功能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肺功能检查常用指标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张试验)
三、肺的换气功能
换气功能的生理基础需 要三个步骤:
1. 气体分布
Distribution 2. 弥散Diffusion
3. 血液灌注 Perfusion
弥散功能
肺的弥散功能是指 氧和二氧化碳通过 肺泡及肺毛细血管 壁在肺内进行气体 交换的过程
临床上常以残气/肺总量(RV/TLC%)作为 考核指标。
6 肺总量(Total lung capacity, TLC)
肺部或胸廓限制性疾病如肺不张、肺间质纤维化、 气胸、胸腔积液以及神经肌肉疾病等可导致肺总量 减少;阻塞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可引起 肺总量增加。
临床上常用RV/TLC%来判断有无肺气肿以及肺 气肿的程度(需残气量绝对值增加)。
3、气道阻塞
如慢支、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5 功能残气量FRC与残气量 (Residual volume, RV)
功能残气量FRC与残气容积改变常同时存在, 增加见于肺弹力减退或呼吸道阻力增加,如 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容积减少见于肺组织 损害、胸廓或肺限制性疾患,如肺间质纤维 化、肺切除术后。
3 DL下降,而VA 正常或增加或轻度下降 DL / VA降低 肺血管炎、肺血管减少、贫血、肺栓塞等
四、肺功能评价
流速 TLC
正常 阻塞 限制 混合
容量 RV
不同类型通气功能障碍的流速容量曲线
(一)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气道阻塞或狭窄而引起的气体流量下降。
FEV1,FEV1/FVC、MMEF、MVV均下降;TLC和RV可 增高
临床意义
1评价通气功能障碍:阻塞、限制、混合三种类型
正常时:FVC%Pred ≥80%;
成人常规肺功能参数及其临床意义(下)

成人常规肺功能参数及其临床意义(下)二、肺通气功能(一)用力肺活量和时间呼气容积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被检查者深吸气至肺总量,做最大力量、最快速度的呼气至残气容积,所呼出的气量。
FVC是否正常取决于呼吸肌功能、气道阻力及胸肺组织的弹性,是反映通气功能的常用指标。
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简称一秒量,习惯上称为第1秒用力呼气量,指FVC第1秒时间内所呼出的气量,是判断通气功能损害程度、判断气道阻塞可逆性以及指导手术治疗的最常用指标。
由于FEV1可直接换算为MVV,且测定简单、方便,重复性好,患者容易耐受,故临床应用远较MVV多,比如在COPD、支气管哮喘的诊治指南和目前ATS/ERS关于肺功能的指南中,皆以FEV,而不是MVV判断肺功能减退的程度。
3.2 S用力呼气容积(FEV2):指FVC开始后2 s时间内所呼出的气量。
临床少用。
4.3 s用力呼气容积(FEV3):指FVC开始后3 s时问内所呼出的气量。
正常FEV3/FVC可达98%,气流阻塞时降低,限制性疾病增大,可达100%,甚至部分患者FEV2/FVC即达100%。
5.6 s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six second,FEV6)指FVC开始后6 s时间内所呼出的气量。
健康人6 s内能呼出全部FVC,故作为判断FVC完成质量的指标。
由于严重气流阻塞患者充分完成FVC的时间明显延长,甚至达20 s以上;但呼气时间过长,患者又难以忍受,甚至出现危险,因此可用FEV6取代FVC进行一秒率的计算。
6.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简称一秒率(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orced vital capacity,FEV1/FVC):是最常用的判断有无气流阻塞的指标。
儿童肺功能检测及其意义

哮喘患者PEF昼夜波动率往往15%。
据PEF的昼夜波动率,结合临床症状,可 将非急性发作期和急性发作期哮喘病情 进行分级。
容量(升) TLC
ab
FEV1
FVC
MMEF = bc / ab c
RV
012345
动态肺参数
流速-容量
1s FEV 1
正常人FVC与VC接近
但在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用力呼气时由于 胸腔内压增高,小气道提早闭合,可导 致FVC小于VC。
肺功能检测内容
肺容量 通气功能 换气功能 气道反应性:
支气管舒张试验 支气管激发试验 气道阻力 动脉血气分析
常规肺功能
肺容量
定义:肺容量是指肺内容纳的气体量, 是呼吸道和肺泡的总容量,反映了外呼 吸的空间。
四个基础容量
1、潮气容积(Tidal Volume, VT):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 呼出的气量。
三、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
是指气流阻塞与肺扩张受限因素同时存 在所引起的通气障碍,可表现为阻塞为 主或以限制为主。
引起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 结节病、肺结核、肺炎,支气管扩张、肺 源性心脏病。
阻塞性与限制性通气障碍的鉴别
气速指数=
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 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
临床上评价通气功能障碍主要用FEV1占FVC 的百分比(FEV1/FVC%)及FEV1占预计值的百 分比(FEV1%Pred)这两项指标。 阻塞性疾病FEV1/FVC%减少
限制性病变FEV1/FVC%正常或增高
两种通气功能障碍都将导致FEV1%Pred的下降
通气功能障碍分型
一、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一、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和1秒率 (FEV1%或FEV1/FVC)
肺功能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

肺功能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肺功能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一秒用力呼气量正常范围:男3.18±0.12L;女2.31±0.05L。
检查介绍:一秒用力呼出量为深吸气末,以最快速度用力呼出的气量。
临床意义:正常者一秒用力呼出量=用力肺活量。
在有气道阻塞时,一秒用力呼出量<用力肺活量,阻塞性通气障碍时一秒用力呼出量下降、呼出时间延长,限制性通气障碍时则呼出时间提前。
用一秒用力呼出量和用力肺活量预计值比值可反映通气障碍的类型和程度。
呼气高峰流量()正常范围:正常参考值约5.5(升/秒)。
检查介绍:呼气高峰流量():指在测定用力肺活量()过程中的最大呼气流速。
临床意义:需和其他肺功能检查综合判断。
最大中期呼气流速与最大中期流速工夫正常范围:男:3.369(升/秒)。
女:2.887(升/秒)。
检查介绍:肺功能检查指将测定肺活量的气体用最快速呼出的能力,在临床上最常使用,也是敏锐简便的最佳通气指标。
临床意义:将其所用时间称最大中期流速工夫,一般人0.5秒左右。
意义与(1.0%)不异但更敏锐、准确。
"" 优越性在于不受性别、年龄、身高等影响。
延长(超过0.5秒)程度标志阻塞性通气障碍严重程度,如肺气肿。
用力肺活量()正常范围:男:3.179+0.117L女:2.314+0.048L。
检查介绍:用力肺活量():也称时间肺活量。
该指标是指将测定肺活量的气体用最快速呼出的本领。
临床意义:实际上常用第1秒肺活量占整个肺活量百分比表示,称1秒率。
正常人大于80%,低于80%表明气道阻塞性通气障碍的存在,如哮喘。
医学上还用低于80%及60%评判支气管哮喘发病的轻重水平。
每分钟最大通宇量()正常范围:男:104+2.71L女:82.5+2.17L。
检查介绍: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受检查者按每秒一次,以最大最快速度呼吸12次气量再乘以5测得。
临床意义:本项检查实质是通气储备本领实验。
用以权衡胸廓肺构造弹性、气道阻力、呼吸肌力量。
肺功能测定结果的判断及其临床意义

肺功能测定结果的判断及其临床意义一、肺功能测定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1 .判断肺功能测定指标是否异常肺功能指标的正常值受到年龄、性别和身高等因素的影响,此外又与人种、民族、职业、营养和生活环境有关。
不同仪器测得值也有差异因此各实验室最好使用适合于本地区人群的,使用本实验室仪器的正常值。
如本实验室无正常值,也可参考我国各大区报告的正常值。
2 .通气功能障碍的分型通气功能障碍可分为阻塞性、限制性和混合性,三种类型的肺功能改变见表3。
阻塞性见于COPD 和支气管哮喘等,限制性见于胸廓畸形、胸膜肥厚和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等。
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者同时存在阻塞和限制性病变,如支气管内膜结核引起气道狭窄同时伴有结核性胸膜炎胸膜肥厚,或见于石棉肺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表3通气功能障碍的肺功能变化阻塞型限制型混合型肺VC N或J J J容FRC J不一量TLC N或f J不一RV/TLC f N或f不一FVC N或J J J通FEV i J J JFEV i/FVC J N或f J气MMEF J J JMVV J J Jf增高J降低N正常气速指数对于鉴别阻塞性或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有一定帮助,气速指数<1为阻塞性,>1为限制性。
气速指数=最大通气量的实测值/预计值十肺活量实测值/预计值3 .换气功能障碍的原因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是换气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由于通气或血液分布不均匀,引起肺泡水平上通气过度或肺血流过多,造成死腔通气增高或静脉血掺杂。
而静脉血分流则是肺血流过多的极端表现,见于肺血流经过没有通气的肺泡,如肺不张即是典型。
弥散功能障碍也是换气功能障碍的一个原因。
4 .气道阻塞性改变的可逆性一般做支气管扩张试验,先测基础FEV i或峰流速(PEF),然后,吸入支氧管解痉剂,15分钟后重复测定FEV i或PEF。
改善率=(吸药后值-吸药前值)十1/2 (吸药前值+吸药后值)X 100%改善率》15%为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
肺功能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上气道梗阻(UAO)
上气道梗阻(UAO) 是阻塞性通气障碍的一种 特殊类型,上气道是指气管隆突以上的气道,气 管异物、肿瘤、肉芽肿、淀粉样变、气管内膜结 核、喉头水肿、声门狭窄等均可发生。 依位于胸廓入口以内或胸外而分为胸内型和 胸外型,依梗阻时受吸气或呼气流速影响与否分 为可变型和固定型。
(一) 胸内型UAO
5.深吸气量(IC): 平静呼气后能吸入的最大气量,
判断吸气代偿能力.(=潮气量+补吸气量)
6.肺活量(VC): 最大吸气后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判断肺扩张能力的主要指标(=深吸气+补呼气) 7.功能残气量(FRC): 平静呼气后肺内含有的气 量.(=补呼气量+残气量) 8.肺总量(TLC): 深吸气后肺内含有的总气量(= 肺活量+残气量)
用力肺活量示意图
容 量 用 力 肺 活 量
一秒量
时间
呼气流速容量指标
PF(峰流速)用力呼气过程中产生的最大流速,是反映气道 通畅性及呼吸肌力量的重要指标,与FEV1呈高度直线相关。 V75 用力肺活量25%时的最大瞬时流速,反映呼气早期流速。 V50用力肺活量50%时的最大瞬时流速,反映呼气中期流速。 V25用力肺活量75%时的最大瞬时流速,反映呼气末期流速.。 V75、V50、V25为峰流速以下的各级气道流速,用以检测各 级气道阻塞情况。
支气管激发试验
常用药物为组胺和乙酰甲胆碱,其应用方法在成人已经标 准化。 激发前先作基础肺功能测定,然后吸入激发剂稀释液(常
用生理盐水,进行吸入方法的训练与适应),再测定肺功能 值,有些气道高反应性病人此时即可出现阳性反应,应终止 试验。余者接着吸入起始浓度激发剂(乙酰甲胆碱 0.075mg/ml, 组胺0.03mg/ml, ) 再测定肺功能值,,继续吸入 下一浓度激发剂(吸入药物浓度按倍数递增), 每次吸药间 隔5min, 直至FEV1.0 下降值 >= 20% 为止 。试验完毕吸入β2 受体激动剂以缓解支气管痉挛。
肺功能检查概述及临床意义演示文稿

TV、RV、FRC、FVC、TLC
• 流速/流量(Flow,F、V)
PEF、MMEF、V50、V75
• 压力(Pressure,P)
Plmax、Pemax
• 时间(Minute,min;Second,sec)
FEV1.0、MVV
• 气体分析(Concentraion、Fiction)
天 吸道症状的变化。34例患者同时记录了每天的肺功能。COPD发作定义为主要症状(呼吸困难加重、脓痰、痰量增加)和次要症状。
S现e在em是u1n9g页a\l一e共t a有l. 4A0J页R\C编C辑M于2星0期00五;161:1608-1613
存活患者比例
肺功能损害与COPD生存率
无肺部疾病
GOLD 0
肺功能检查概述及 临床意义演示文稿
现在是1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
优选肺功能检查概述及临床意义
现在是2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
肺功能检查
• 医学计量测试技术(计量仪+计算机):
其原理是通过对呼吸容量、流速、压力等的测定和呼吸气体成分 的分析,了解呼吸系统器官、组织的功能状态。
肺功能检查的基本物理参数
现2在. 是C2a3页lv\e一rl共e有y 4P0M页\,编e辑t a于l星. E期u五r Respir J 2003; 22: 912-919.
注:奥克斯都保治疗和预防可逆性气道阻塞。在维持治疗中,本品也适用于作为抗炎药治疗 时的附加药物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中国COPD病人注册研究
吸入药物后1小时的FEV1水平
每日平均呼气峰流速(PEFR),以基线%表示
101 100
99
肺功能检查及其临床应用

汇报人:
202X-01-04
目录
肺功能检查简介肺功能检查的临床应用肺功能检查的解读与评估肺功能检查的未来发展
01
CHAPTER
肺功能检查简介
01
02
它通过测量呼吸道的通气、换气、呼吸调节等方面的生理参数,反映肺和呼吸道的功能状态。
肺功能检查是通过一系列手段评估肺部功能和呼吸道通畅性的检查方法。
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预测疾病进展和预后
指导康复治疗
肺功能检查结果可以反映肺部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
肺功能检查结果可以预测疾病进展和预后,有助于制定预防措施和调整治疗方案。
肺功能检查结果可以指导康复治疗,帮助患者制定合适的康复计划和锻炼方案。
03
受患者配合程度影响
肺功能检查需要患者配合呼吸动作,如果患者配合不当或呼吸动作不规范,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根据肺功能检查结果,预测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术后恢复预测
术后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监测患者肺功能的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术后随访
03
CHAPTER
肺功能检查的解读与评估
通过肺功能检查可以评估肺部是否存在通气、换气功能障碍,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肺部疾病。
判断是否存在肺部疾病
指导治疗
病情评估
肺癌患者的肺功能检查结果可以评估肿瘤对肺功能的损害程度。
诊断
在肺癌的早期,可能会出现肺功能异常,通过肺功能检查可以发现这些异常。
治疗方案选择
根据肺功能检查结果,医生可以选择适合患者的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方案。
通过肺功能检查,评估患者胸外科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如心肺并发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功能测定及其临床意义蔡映云肺功能是建立在临床生理学基础上的呼吸功能的测定。
其实肺除了呼吸功能之外,还具有防御、代和免疫等功能,但本节仅涉及肺的呼吸功能。
在少数情况下,肺功能对疾病的病理和病因诊断可提供有力依据,如肺动静脉瘘患者作静脉血分流测定,职业性哮喘患者作特异性支气管激发试验及睡眠一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作睡眠生理监测。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肺功能测定仅仅提供了呼吸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
肺功能测定的主要目的如下:①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
②了解胸部或胸外疾患所引起的肺功能损害的性质和程度。
③协助疾病的诊断。
④胸部或胸外疾患治疗的的疗效评估。
⑤分娩或手术的安全性评价以及术后肺功能预测。
⑥指导疾病的康复。
⑦重症抢救的监测。
⑧劳动力鉴定。
呼吸过程主要由呼吸系统、血液和循环系统密切配合而完成的。
肺循环与外环境的气体交换称为外呼吸,而体循环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则称为呼吸。
肺功能只研究外呼吸过程。
外呼吸包括通气和换气两个过程。
所谓通气是指肺泡与外环境的气体交换,而换气则是肺泡与肺循环的气体交换。
现将常规肺功能测定的项目简述于下一.肺功能测定的原理、方法和临床意义(一)肺容量1.肺容量的组成(图1)。
图1肺容量及其组成肺容量的组成有八项,其中潮气量、补呼气量和残气量是不能再分割的容量,称为基础容积(basal lung volume);另四项为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和肺总量均由二项或二项以上的基础肺容积组成,称为基础肺容量(basal lung capacity)。
潮气量(tidal volume,VT):平静呼吸时,每次呼出或吸入的气量。
补吸气量(inspirator y reser ve volume,IRV):平静吸气后所能吸入最大气量。
补呼气量(expirator y reser ve volume,ERV):平静呼气后所能呼出最大气量。
残气量(residual volume ,RV):最大呼气后肺的气量。
深吸气量(inspirator y capacity,IC):平静呼气后所能吸入最大气量,由潮气量与补吸气量组成。
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最大吸气后所能呼出最大气量,由深吸气量与补呼气量组成。
功能残气量(function residual capacity,FRC):平静呼气后肺所含的气量,由补呼气量与残气量组成。
肺总量(total lung capacity,TLC):最大吸气后肺所含的气量,由肺活量与残气量组成。
2.肺容量的测定方法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深吸气量、肺活量都可由肺量计直接测定。
残气量功能残气量和肺总量须间接测定,以稀释平衡法、氮清洗法和体容积描记法最为常用。
稀释平衡法以氦或氮为批示气体,由于上述气体不参与气体交换,嘱受栓者在平静呼气末开始重复呼吸肺量计气体,使肺量计中气体与受栓者功能残气充分混匀,然后测定肺量计中平衡后氦或氮气浓度可计算功能残气量。
将功能残气量减去寂呼气量即为残气量,将残气量加上肺活量即为肺总量。
氮清洗法系吸入纯氧清洗耳恭听肺泡中氮气,测定呼出气中氮气即可推算功能残气量。
体容积描绘法是根据波义耳定律,密闭容器压力与容器容积呈反比。
如将受检者置于密闭舱,胸廓容积的变化引起舱压力的变化,而舱压的变化可以的映胸腔气体容积的变化,在堵塞口鼻通气条件下,要求受检查者作呼吸动作,以函数记录含仪记录肺泡和舱压的变化,即可间接计算功能残气位置时的胸腔气量。
肺活量有两种测定方法,一期肺活量为深吸气末用力呼出的全部气量。
分期肺活量为将深吸气量和补呼气量分别测定,然后相加所得的肺活量。
正常人两种方法测得结果相仿,阴塞性肺病患者由于呼气相气道陷闭,因此一期肺活量常较分期肺活量为小(图2)。
图2阻塞性肺功能障碍患者分期肺活量大于一期肺活量3.肺容量测定临床意义肺容量随年龄、性别、身高和体重的不同而变化。
因此一般占预计什的百分比来表达肺容量是否正常。
由于正常人肺容量测定值变异较大,故增减20%以上才视为异常。
深吸气量和肺活量显示通气的贮备,是决定最大通气量潮气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功能残气位吸气肌和呼气肌都处于松驰状态,此刻向外的胸廓的弹性力与向的肺泡弹性回缩力以及表面力平衡,称为平衡容积,比较稳定,不易变化。
肺活量受吸气肌力量、胸廓和肺的弹性回缩,力、呼气肌力量和呼气相气道陷闭情况等影响。
限制性肺病如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由于肺弹性回缩力增加,因此肺活量减少。
而阻塞性肺病其呼气相气道发生陷闭,气体滞留,肺活量也可减低,但不同的是后者气体滞留引起残气量增加。
故肺总量通常增高。
阻塞性肺病患者残气量增高,为了排除身高和体重等因素的影响,一般用残气量/肺总量来表达。
体容积描记仪测定的是胸腔气容量,而稀释法测得的是与呼吸道相通、能与吸入气充分混和的肺泡及呼吸道的气体量。
稀释法测定还受吸气分布的均匀性和肺泡通气量的影响。
因此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患者稀释法测得的肺容量低于体容积描记法测得值。
(二)通气功能1.每分钟静息通气量(expirator y minute ventilation,VE)(1)测定方法有肺量计测定和开放通路两种方法。
肺量计测定法将肺量计充O2并放置CO2吸收剂,以防止CO2积滞影响通气量。
受检者重复呼吸肺量计气体,根据描绘的平静呼吸潮气量乘以呼吸频率即得每分钟静息通气量。
开放通路通气测定法或称开路法,受检者吸入空气,呼出气经单向活瓣收集于贮气袋中,测量每分钟贮气量即为每分钟静息通气量。
贮气装置亦可用气体流量计代,单位时间的呼气累计值即为每分钟静息通气量。
(2)临床意义每分钟静息通气量的大小与受检查年龄、性别以及身高、体重有关。
至于每分钟静息通气量中潮气量与频率的搭配,婴幼儿呼吸往往较为浅快,随年龄增加,呼吸变深减慢。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者呈深慢呼吸。
一般来说限制性肺病患者为浅快呼吸,阻塞性肺病患者为深慢呼吸。
2.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VA)是指每分钟进入呼吸性细支气管及肺泡的气量,是真正参与气体交换的通气量。
潮气量中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上气道中的气量仅起传导作用,不参与气体交换,此部分气量称解剖无效腔即死腔气(VD)。
但进肺泡中气体,若无相应肺泡毛细血管血流与之进行气体交换也同样产生死腔效应称生理无效腔。
正常情况下解剖无效腔与生理无效腔基本一致。
病理情况下,肺泡毛细血管闭塞破坏,血流减少,肺泡无效腔明显增加,生理无效腔就会大大高于解剖无效腔,使通气效率减低。
(1)测定方法公式中肺泡气CO 2分压可用动脉血CO 2分压代替,吸入气CO 2分压假设为零,用单向活瓣收集呼出气,然后汕定混合呼出气CO 2分压,即可算出死腔量/潮气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1—死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2)临床意义 肺泡通气量是真正有效的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不足可由于每分通气量降低,或者死腔比例增加所致。
当每分通气量固定不变时,深慢呼吸的死腔通气比例较浅速呼吸为小,因此深慢呼吸的肺泡通气量比浅速呼吸为高。
肺泡通气量不足引起肺泡气CO 2分压增高和O 2分压降低。
3.最大通气量(maximal ventilatior y volume,MVV )受检者在15秒钟以最大潮气量和最快呼吸频率进行呼吸,乘以4即最大通气量,最大通气与肺容量、气道阻力、肺胸顺应性以及呼吸肌力有关。
阻塞性和限制性肺病患者最大通气量都有降低,因此须根据气速成指数来鉴别,气速指数=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
正常人气速指数=1,气速指数<1为阻塞性通气障碍,气速指数>1为限制性通气障碍。
此外,阻塞 性病变患者作最大通气时,呼吸基线上移,使肺容量增大以便气道保持扩状态,为特征性改变(图3)。
图3正常人、阻塞性和限制性通气障碍者最大通气量描图分压分压-吸入气肺泡气分压分压-混合呼出气肺泡气潮气量=死腔量2222/CO CO CO CO4.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吸足气后用最大力量以最快速度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1)测定方法受检者深吸气到肺总量并开动肺量计走纸,然后嘱用力呼不出为止,测得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图4)。
将用力肺活量分4等分,取中间2等分容量除以呼出中间2等分容量所花费的时间即为最大呼气中段流速(MMEF)(图5)。
图4用力肺活量描图及其计算(2)临床意义正常人呼气通畅,故图迹陡直。
阻塞性肺病患者呼气因难,故图迹平坦。
正常人FVC与VC接近。
阻塞性肺病患者用力呼气时胸腔压增高,因此气道陷闭,故FVC小于VC。
FEV1绝对值的意义不如FEV1/FVC。
阻塞性肺病患者FEV1/FVC减少,而限制性病变者尽管FEV1也低于正常,而FEV1/FVC却高于正常。
图5最大呼气中段流速吸入支气管解痉剂前后FEV1的变化常用于观察气道阻塞的可逆性。
(三)换气功能1.弥散功能气体分子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依高分压向低分压运动的物理现象,称为弥散。
弥散功能通过弥散量来表示,即肺泡毛细血管膜两侧气体分压差为1cm 水柱时每分钟通过的气体量。
(1)测定方法测定O2弥散量在方法上有一定因难故常常测定CO弥散量,再换算成O2弥散量。
有一口气法、重复呼吸法和稳态法数种,一般采用一口气法。
即吸入已知浓度的He—CO混合气到肺总量并屏气10s,再呼气到残气位。
收集呼出气并测定呼气中He和CO浓度。
由公式可计算出CO 弥散量。
(2)临床意义弥漫量与肺泡膜弥散面积和距离有关。
故肺气肿、肺纤维化、矽肺及肺水肿等弥散功能受损。
弥散量还与肺血容量、血球压积和血红蛋白浓度有关;肺郁血和红细胞增多症时弥散量增加,而贫血患者弥散量降低。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减少有效弥散面积,因此弥散量也降低。
可见弥散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特异性较差。
不同气体弥散量不同。
弥散量与气体分子量平方根成反比,与溶解度成正比。
CO2的分子量大于O2,但溶解度明显高于O2,故CO2弥散能力是O2的20倍。
因此临床上弥散功能障碍只引起低氧血症,不引起CO2潴留。
弥散量还与弥散膜两侧气体分压差有关,增加吸入气氧浓度可提高肺泡气氧浓度使弥散腊两侧气体分压差增加,因此因弥散障碍引起的低氧血症可通过吸氧纠正。
2.吸入气分布(1)测定方法有一口气法、氮清洗法和放射性气溶胶通气显象。
一口气法系吸纯氧到肺总量,然后缓慢呼气到残气位,同时测定呼出气容量和氮浓度。
呼气相氮浓度上升的坡度反映吸气分布情况。
氮清洗法通过单向活瓣吸氧清洗肺泡中氮气,7min时用力呼气,测定呼气未残余氮浓度。
如吸入气分布均匀,纯氧清洗肺泡中氮气比较彻底,呼出气中N2浓度便很低。
也可吸入放射性锝标记的气溶胶,气溶胶沉积到肺泡和气道,记录肺野各部分放射性即可显示吸入气分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