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

合集下载

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

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

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
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从事实践中,依据自身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主动担当职责、承担义务,对待客体服务对象、客体服务过程和服务结果,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和专业水平。

其中,社会工作者要秉持正义、尊重个人和尊重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坚决捍卫人权、团结一致、平等自由和公正理性。

要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坚持以客体为中心、服务为目的的核心价值观,努力为客体特别是弱势群体服务,助力他们获得更好的生活状态。

此外,社会工作者还要坚持服务过程中的智慧、勇气、善良和敬畏的价值观,以客体的需求、偏好和诉求为出发点,以客体的利益为最终目标,以理解、协助、支持和帮助的态度服务客体,不断探索客体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

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

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
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从事职业实践时所秉
持的一种理念和信念,包括尊重人的尊严和自主权、促进社会正义和公平、关注弱势群体并帮助他们改善生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

首先,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强调尊重人的尊严和自主权。

社会工作者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人权,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文化差异,不歧视任何人。

同时,社会工作者还应该尊重受援者的自主权,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强调促进社会正义和公平。

社会工作者应该关注社会上存在的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推动社会正义和公平的发展。

第三,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强调关注弱势群体并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社会工作者应该关注受援者的困境,尽可能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同时,社会工作者还应该提供支持和帮助,鼓励受援者积极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最后,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强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社会工作者应该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意识,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和规范,保护受援者的利益和权益,不利用职务和职权谋取私利。

总之,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在职业实践中应秉持的一种信念和理念,体现了社会工作的使命和价值。

- 1 -。

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

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

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篇一: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正义: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强调社会正义的重要性,认为社会工作应该以促进社会公正和平等为目标,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和利益,推动社会公平与和谐。

2. 人文关怀: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强调人文关怀,认为社会工作应该关注人类尊严和权利,关注个体的情感和心理健康,提供人性化、专业化的服务等,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3. 客户满意: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强调客户满意,认为社会工作应该以客户为中心,关注客户的需求和利益,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提高客户的信任和满意度。

4. 团队合作: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强调团队合作,认为社会工作需要多方合作,包括社会工作师、客户、志愿者和相关机构等,共同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实现社会服务的目标。

5. 社会责任: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强调社会责任,认为社会工作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通过提供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帮助客户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拓展: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内容,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还有一些其他的特点。

例如,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强调专业主义,认为社会工作需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开发和积累,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此外,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强调实践性,认为社会工作需要注重实践操作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服务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正义、人文关怀、客户满意、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等方面,体现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对于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篇二: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如下:1. 服务主义价值观:社会工作的本质是服务,服务主义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社会工作的目标是通过提供全面、专业和人性化的服务,帮助客户实现其目标,改善其生活,增强其社会联系和幸福感。

2. 人本主义价值观:人本主义价值观强调关注客户的利益和需求,以客户为中心。

社会工作的目标是通过关注客户的利益和需求,帮助客户解决其面临的问题,实现其目标,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中,注重人际关系与人情义理的影响使社会工作者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尊重和关爱。

传统文化中的尊老爱幼观念对社会工作提供了启示,让社会工作者更加重视老人和儿童的权益。

儒家思想影响着社会工作实践,强调个案与社会的关系,提倡仁爱和道德。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在社会工作中得以运用,促进社会中的和谐发展。

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通过研究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个案社会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指导。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传统文化、个案社会工作、人际关系、人情义理、尊老爱幼、儒家思想、和谐、价值观、伦理道德、深远影响、当代意义、社会工作者、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广泛影响,以及现代社会工作领域中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某些行为模式和规范。

探讨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的启示,可以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更为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理论支持,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1.2 研究意义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主题,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可以为当代社会工作者提供更为丰富和多元的思想资源。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伦理理念,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对于今天的社会工作者仍具有启示意义。

通过研究传统文化的影响,可以让社会工作者更加全面地认识自身的文化根基,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代社会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通过研究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可以为中国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路径,有助于推动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意义和内容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意义和内容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意义和内容在当代社会,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服务活动,其价值观念不仅深刻影响着社会工作者本身,也对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产生重要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意义和内容,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职业理念。

一、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意义1.指导专业行为: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服务过程中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有助于保障服务对象的权益,提升服务质量,实现社会工作的专业目标。

2.形成专业认同:社会工作价值观有助于社会工作者形成共同的专业认同,增强团队凝聚力,促进专业发展。

3.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工作价值观强调尊重、平等、公正、爱心等原则,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4.提升个体价值:社会工作价值观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自我价值感,促进个体健康成长。

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1.尊重:尊重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要求社会工作者尊重服务对象的人格尊严、文化背景和权益。

2.平等:平等原则要求社会工作者对所有服务对象一视同仁,不因年龄、性别、民族、信仰等因素而有所歧视。

3.公正:公正原则要求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坚持客观、中立、公平的态度,维护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

4.爱心:爱心原则要求社会工作者关注服务对象的需求,以真诚、热情、耐心的态度提供服务。

5.专业素养:社会工作者应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道德,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6.团队合作:社会工作强调团队协作,社会工作者应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合作能力,共同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

7.终身学习:社会工作者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结: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它对于指导社会工作者专业行为、促进社会和谐、提升个体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

《孙子兵法》与社会工作价值观初探080702255 08社本2班王海波【摘要】中国传统社会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工作,但已出现了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深刻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仁爱思想、爱国济世思想以及救助弱者的思想中。

《孙子兵法》是兵家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被人们尊为“谈兵之祖”,孙子在谈军事战略与战术的时候,无不渗透着儒家的那种人文关怀的仁爱思想与人本思想,闪烁着社会工作的伦理价值观念。

【关键词】孙子兵法社会工作价值观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属于外来产物,因而在中国本土上发展社会工作就要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尽量寻找社会工作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开创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之路,创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理论。

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莫过于其蕴涵的哲理智慧,跨越时空影响着人们的观念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没有形成完善的社会工作理论,但已具备了社会工作的一些价值观。

《孙子兵法》是古代兵学的开山之作,也是古代兵学思想之集大成者。

它倡导“兵者,常以仁义为本。

”《孙子兵法》在基本理念上与儒家思想有许多一致的地方,尤其是对于“国之大事”和民心向背的一些基本思想,两者都有相同之处。

孙子提倡的“义战思想”等,也无不体现了儒家的仁爱与民本思想,闪耀着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光辉。

一、《孙子兵法》中的“人本”思想与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相通的。

《孙子兵法》虽然属兵家之作,但其思想内涵却极为丰富,字里行间无处不体现着儒家的仁、义、礼等道德观念,民本思想也体现得非常明显。

其实,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早在《尚书》中便有“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治民抵惧,不敢荒宁”和“唯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说法。

春秋时期的民本思想则主要散见于《左传》、《论语》、《墨子》等典籍。

论我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论我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论我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传统文
化中许多重要的价值观念都与社会工作相关,并且在现代社会工作
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等思想,强调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在社会工作中,我们也始终要坚持尊重
和关爱他人的原则,对弱势群体进行关注和帮助,落实“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其次,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等思想,强调
了“顺其自然”的价值观念。

在社会工作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发挥
受援者的主体性和自我救助能力,通过引导和帮助,让受援者自主
生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佛家思想的“慈悲为怀”、“舍己救人”等思想,强调
了慈悲和奉献的价值观念。

在社会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志
愿者和社会工作者的奉献精神,通过真心关爱和无私奉献来帮助那
些需要帮助的人。

总之,我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
在实践中不断地借鉴和发扬这些思想,为社会工作注入更多良好的
价值观念。

社会工作者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社会工作者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社会工作者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社会工作者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包括:
1. 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在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中都必须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权利。

2. 面向社会公正: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是为公众服务的,必须面向社会公正,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权利。

3. 支持个人自主:社会工作者要帮助个人和群体发挥自己的力量和潜力,促进他们的发展和自主,而不是取代他们。

4. 社会正义:社会工作者要追求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剥削。

5. 专业素养: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专业素养,包括知识、技能、道德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素质,以满足不同个体和群体的需要。

6. 客观公正: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须保持客观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尽可能乐观地看待事物并帮助他人。

7. 维护人权:社会工作者在处理问题时要尊重人的权利,维护他们的人权不受侵犯。

8. 倡导多元性:社会工作者应当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倡导多元性并支持不同文化和意见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
社会工作起源并成熟于西方社会,其价值观深受西方理论思潮的影响。

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对于中国社会工作的建构具有借鉴之意,却始终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国情。

本文重点从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出发,探求与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差别,试图建立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价值观,以求推进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

中国文化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
一、绪言
社会工作是一个“满载价值”的专业。

社会工作价值观不仅仅是社会工作存在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工作技术的源泉。

社会工作中的价值概念处于哲学范畴。

它是以人为本位的哲学理念,包含着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定。

它是对社会中是非、善恶、真伪和美丑的一种判断或评价。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行动指南。

社会工作作为西方社会文化的产物,其价值观植根于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中。

受到新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社会改革运动的影响,西方社会逐渐形成了以信仰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价值观念。

被打上“西方文化”烙印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对于中国社会工作的建构虽有借鉴之意,却不能“拿来主义”,直接适用。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本土文化,中华民族是以儒道两家为主体文化建立的中国特色文化体系。

一儒一道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之所在。

笔者认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
化进程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价值观的本土化。

二、中国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
西方社会工作以“个人主义”的社会价值观为取向,将服务的重点聚焦于个人。

这与中国的国情相去甚远。

儒家文化的核心在于“仁”。

何谓“仁”?从字形上理解,“仁”由一个“人”字与一个“二”字组成,即至少两个人才能构成“仁”。

也就是说,中国是以两个人以上的群体作为聚焦点,崇尚的是一种“群体”文化。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以群体为单位的圈子文化,如亲戚圈、朋友圈、同事圈,等等。

“个人”不再成为社会工作的焦点,反之,“关系”取而代之成为核心。

中国社会工作应遵循这种群体文化观念,将个人置于一种关系之中,通过改善关系来改善个人。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与西方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也是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核心所在。

同时,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又以家庭关系为重中之重。

孔子有云“仁者爱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由此推己及人,成就其“忠恕之道”,即“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首先,仁是以孝悌为根本,又超越血缘亲情,由近及远的‘差等’之爱。

这也就是和西方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内外有别。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也证实了这样的中国价值观,即亲情是人最基本的感情,有爱自己亲人的感情,才会推己及人,才可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梁漱溟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文化是以家本位为核心的文化传统,即“家国同构”的历史传统。

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所以,中国社会中的“人”往往是“家庭中人”,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是最为紧密与微妙的。

笔者认为中国社会工作需要从家本位出发,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的伸展,这是应中国传统文化而生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价值观。

其次,受“亲亲为大”的儒家文化影响,中国人比任何国家的人都注重“人情”。

人与人之间是靠情感所维系的,任何关系都是建立在情感之上的,一旦脱离了情感,那么关系也就宣告瓦解。

屈原有云“物皆有情,礼为情设”,即中国人常常以情感的态度看待一切,所以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道路中,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情感化”路线势不可挡。

社工与案主的“关系”是依附于“人情”的,相对于西方的“理性化”处理方式,我们要侧重于情感的细腻化,例如,见面时的称呼要遵循中国的“尊卑文化”,谈话时更要注重“礼仪举止”,等等,这些都是人情世故所决定的。

同时,“关系”的人情化处理有赖于沟通方式的选择。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人向来注重情感,西方人喜欢直白的交谈方式,但中国人更偏好含蓄委婉的方式,这就是情之所致。

如果我们不遵循这种人情模式,那么建立的关系只会是薄弱的,所有的后续工作也将步履如冰。

情理始终会成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基调与底色。

再次,以社会主义为根本制度的中国,“集体主义”浪潮,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市场经济的今天,都从未褪去。

从古至今,中国社会提倡的始终是个人服从组织,个人需要服务于社会大众,
即每个个体对于社会是具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理念不绝于耳。

在中国,社会工作者必须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并以此为自己工作的价值观。

所作的服务应不仅仅以案主的个人利益为价值取向,并且需要以集体利益为落脚点,即在体制内实现案主利益的最大化。

《礼记·礼运·大同篇》中提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孤寡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种中国古代的大同理想和当今中国所追求的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充分发展老人福利(老有所终)、就业服务(壮有所用)、儿童福利(幼有所长)、社会救助与残障福利(鳏孤寡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和谐社会。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工作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所以,笔者认为中国的社会工作者并不仅仅是助人者的角色,同时也是和谐社会的建构者。

将社会工作的脚步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中是中国社会工作者的永恒使命。

三、结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五千年历史的滚滚长河里沉淀下来的是中华民族最朴素却也最精彩的核心文化,这些核心文化从本质上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也由此决定了中国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有别于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所以,在社会工作实务领域,我们应该以本土化的价值观为准则,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

在日益西化的今天,走出一条真正的属于中国的社会工作道路,开创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找到我们自己的根,自己的魂。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马振铎.儒家文明[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3]唐晓英,李精华.社会工作本土化中的文化对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