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上学期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专项训练
初中中考 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下列语句,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句是()A.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
B.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C. 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
D. 蔡老师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答案】 D【解析】【分析】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A、B、C句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喻体。
D都是比喻。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生活像五采缤纷的万花筒:有时是瑰丽多姿的山峰,有时是雪浪飞jiàn的江河,有时是泥泞没膝的沼泽,有时是百花盛开的原野。
生活有阳关大道,也有羊肠小径;水路有九道弯,山道有十八盘。
生活,既有顺境,又有逆境,但对于奋斗者而言,生活总是美好的。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瑰丽________ 飞jiàn________ 逆境________(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是________(4)将下面的句子改为反问句,不得改变原意。
对于奋斗者而言,生活总是美好的。
________【答案】(1)guī;溅;nì(2)五采缤纷;五彩缤纷(3)排比(4)对于奋斗者而言,生活难道不总是美好的吗?【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
要特别注意“瑰丽”的声调。
(2)本题考查字形。
“五彩”形容各种颜色,所以是“彩色”的“彩”。
(3)本题考查修辞。
四个“有时是”,结构相同,构成排比句。
部编初中中考上学期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专项训练含解析

部编初中中考上学期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专项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给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瞥见深恶痛疾(2)解释词语。
①扬抑顿挫:________②深恶痛疾:________(3)这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喻B.反语C.对比D.夸张【答案】(1)piē;wù(2)指声音高低曲折,十分和谐。
多用以形容悦耳的声音。
;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3)B【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本题需要注意的读音是:恶wù。
(2)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
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要注意平时对修辞方法的判断练习。
B项正确,从“正人君子”看出运用的是反语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1)piē;wù。
(2)指声音高低曲折,十分和谐。
多用以形容悦耳的声音。
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3)B。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拼读字音的能力。
字音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对于课本上出现的常用字的字音一定要读准,要注意形近字的读音和多音字的读音。
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专题练习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专题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一、单选题1.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拟人)B.徜徉在古诗的海洋里,陶渊明的悠然遐思,李太白的潇洒飘逸,杜子美的济世情怀,岑嘉州的边塞放歌,无不让人荡气回肠。
(排比)C.大家都很喜欢她,因为她长得好像是明星刘亦菲。
(比喻)D.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反问)2.下列句子中运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B.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C.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
D.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3.选出修辞方法使用上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狼嗥的声音在荒原上飘来飘去,在空中交织成一片危险的罗网。
B.他隐约看到一只灰狼的头。
那双尖耳朵并不像别的狼那样竖得笔挺。
D.他的动作很慢。
他好像半身不遂似的哆嗦着。
4.选出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A.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拟人、排比)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比喻、排比)C.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比喻)D.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比喻、拟人)5.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C.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D.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6.下列各句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
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B.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C.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D.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
中考 语文 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下列语句,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句是()A.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
B.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C. 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
D. 蔡老师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答案】 D【解析】【分析】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A、B、C句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喻体。
D都是比喻。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年轻的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摆脱束fù。
然而青春的岁月不会一番风顺,或许青春的道路常遇荆棘,但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开tuó自己的人生之路;或许青春的航船历经风浪,但我们有足够的力量驶向理想的彼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轻的我们相信只要拥有一幅轻灵的翅膀,就能在无际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fùtuó束________开________(2)画线的句子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3)在横线处续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文构成一组排比句。
然而青春的岁月不会一番风顺,或许青春的道路常遇荆棘,但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开tuó自己的人生之路;或许青春的航船历经风浪,但我们有足够的力量驶向理想的彼岸;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缚;拓(2)番——帆;幅——副。
(3)或许青春的天空时有阴霾;但我们有足够的勇气追求自己的一片蓝天【解析】【分析】(1)“缚”易写成同音字,形近字等。
中考 语文 修辞手法及运用阅读训练及解析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阅读训练及解析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下列语句,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句是()A.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
B.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C. 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
D. 蔡老师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答案】 D【解析】【分析】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A、B、C句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喻体。
D都是比喻。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题目。
十一月的一天,我们目睹了一个极其美丽的日落。
当我像平时一样(màn)步于一道小溪发缘处的草地之上,那高空(fēi)红的太阳,终于在一个凄苦的寒天之后、暮夕之前,突于天际骤放澄明。
这时但见远方天幕下的衰草残茎,山边的木叶橡丛,顿时沉浸在一片最柔美也最耀眼的绮照之中,而我们自己的身影也长长伸向草地的东方,宛如是那缕斜晕中仅有的点点微尘。
(梭罗《瓦尔登湖》)(1)给拼音写汉字或给加下划线字注音(màn)步 ________(fēi)红________ 凄苦________(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3)文中“澄明”的意思是________(4)文中划线的句子修辞是________【答案】(1)漫;绯;qī(2)发缘;发源(3)清澈明洁(4)比喻【解析】【分析】(1)字形题的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如“漫”与“绯”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精品】部编中考 上学期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专项训练含解析

【精品】部编中考上学期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专项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下边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A. 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B.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
C. 他心急如火地雇了一只小船,渡过太湖。
D. 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
【答案】 B【解析】【分析】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B句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喻体,“好像要落下来”是一种感觉。
A、C、D都是比喻。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你所在的春华中学初二年级开展“新闻采访与写作”综合性学习活动,以“呼和浩特市地铁1号线建设”为报道题材。
请你参加,(1)【活动一:初拟采访提纲】下面是小组初拟的采访提纲,请你为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内容,并指出采访提纲存在的一处不足。
采访提纲时间、地点2019年5月8日上午9点,成吉思汗街地铁站采访对象①地铁1号线总设计师;②施工人员;③后勤保障部门负责人采访目的多侧面了解地铁1号线建设情况,感受首府交通发展采访方式________采访器材纸、笔、照相机、录音笔等采访问题(依据采访对象顺序各拟了一个主问题)①请问我市地铁建设采用了哪些新技术?②您认为地铁1号线站点布局合理吗?③请谈一谈后勤保障工作的重点和相应措施是什么?(2)【活动二:选定新闻体裁】采访结束后,两位同学分享了采访内容。
第一位同学关注地铁1号线从设计到即将运行的全过程及社会意义。
第二位同学被现场施工人员精湛的焊接技术吸引,要对这一场面进行报道。
请你分析两位同学的新闻素材与表现角度,分别给他们提出选用新闻体裁的建议。
(3)【活动三:交流实践体验】初二年级将召开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总结会,向参加活动的同学征集会标内容。
新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含答案

新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选出不是比喻句的一句()A.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B.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C.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
D. 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
【答案】 B【解析】【分析】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A句是比喻(明喻)的修辞手法,把字帖(本体)比作小国旗(喻体)。
B句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喻体,“好像要落下来”是一种感觉。
C句是比喻(明喻)的修辞手法,把何首乌根(本体)比作人形(喻体)。
D句是比喻(明喻)的修辞手法,把星星(本体)比作明灯(喻体)。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mò绿,像浓酣的水彩画。
细看,密密点点的nèn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柳丝分外妖柔,随雨飘摇。
桃花,让我立即记起潘老师的体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这个“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
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湿了的大自然的景色格外有韵味。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横线字注音。
mò(________)绿 nèn(________)芽色调(________)(2)画线句子里有错别字的一个短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 ”。
(3)“像浓酣的水彩画”中“酣”的意思是________。
(4)以上文字第一段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墨;嫩;diào(2)体画诗;题画诗(3)畅快,尽兴(4)比拟;比喻【解析】【分析】(1)(2)考查对汉字字形字音的辨析与书写。
部编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专项训练及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选出不是比喻句的一句()A.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B.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 .........C.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
D.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
【答案】B【解析】【分析】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卜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A句是比喻(明喻)的修辞手法,把字帖(本体)比作小国旗(喻体)。
B句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喻体,好像要落下来”是一种感觉。
C句是比喻(明喻)的修辞手法,把何首乌根(本体)比作人形(喻体)。
D句是比喻(明喻)的修辞手法,把星星(本体)比作明灯(喻体)。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莲花是我国人民心目中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荷花生淤泥,净色比天女。
”春秋时期开启以荷言志,兴思,比物之文风。
楚国大夫屈原在《离骚》中就写到:制芰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表现了超凡脫俗的气质和高风亮节的品徳。
莲作为艺术题材,最早见于古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宋代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是颂莲之正气之歌。
诗人杨万里对莲花的赞美更胜一ch ou,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袁枚对荷花的灵感则是多奉献,花里荷花寿最长,端午开得到重阳,秋霜吹落烟波冷,犹有莲蓬子满房。
”写出了一片美好的盛世丰收的景象。
古往今来,描写荷莲的诗句甚多,可谓中国荷莲文化的瑰宝。
(1)给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________ ch ou ________兴思更胜一_______________ 瑰宝(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中以荷言志”的言”的意思是________ ;高风亮节”中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上学期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专项训练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通读课文,探究下面的问题。
(1)作者把人生比作攀高塔,你认为这个比喻是否恰切?为什么?(2)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和在工场劳作的三种人各是什么样的人?从实际生活中为这三种人补充几个例子。
【答案】(1)这个比喻较为恰切。
把人生比作攀登,是一般性的做法,大家广为认可;把人生进一步具体地比作攀登高塔,非常奇特,是一个成功的设喻。
(2)挖掘坑道的人:从事研究工作,进行较为抽象的脑力劳动,也就是像阿基米德那样的科学家。
征服广阔领域的人:军事家、政治家,像恺撤大帝、秦始皇等。
在工场劳作的人:技术工人、工艺师、设计师、发明家,像爱迪生、张衡、毕昇等。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比喻修辞手法的考查。
这里把人生比作攀高塔,符合人的生活体验,越到高处见得风景就越多。
(2)本题是对比喻修辞手法运用的考查。
比喻的关键点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
比如这里把那些脑力劳动者比喻成挖掘坑道的人。
是因为二者都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得很深入。
本题中的三种人分别是脑力劳动者,军事、政治家,一线的技术工人等。
【点评】常见的修辞种类较多,这里是对比喻修辞方法的考查。
比喻修辞判定标准一个是要有本体、喻体、比喻词。
同时要搞清比喻又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
不能单纯地看有没有本体和比喻词。
再有就是要分清比喻和拟人修辞方法的区别。
2.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题目。
十一月的一天,我们目睹了一个极其美丽的日落。
当我像平时一样(màn)步于一道小溪发缘处的草地之上,那高空(fēi)红的太阳,终于在一个凄苦的寒天之后、暮夕之前,突于天际骤放澄明。
这时但见远方天幕下的衰草残茎,山边的木叶橡丛,顿时沉浸在一片最柔美也最耀眼的绮照之中,而我们自己的身影也长长伸向草地的东方,宛如是那缕斜晕中仅有的点点微尘。
(梭罗《瓦尔登湖》)(1)给拼音写汉字或给加下划线字注音(màn)步 ________(fēi)红________ 凄苦________(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3)文中“澄明”的意思是________(4)文中划线的句子修辞是________【答案】(1)漫;绯;qī(2)发缘;发源(3)清澈明洁(4)比喻【解析】【分析】(1)字形题的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如“漫”与“绯”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如“凄苦”:凄惨悲苦。
读“qī kǔ”,注意据义定音。
(2)字形题中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如“发源”:指江河等开始流出;事物的起源。
注意据义定形。
(3)文中“澄明”形容放晴后的“天际”,所以是“清澈明洁”之意。
(4)“而我们自己的身影也长长伸向草地的东方,宛如是那缕斜晕中仅有的点点微尘”明显使用了比喻(明喻)的修辞手法,“宛如”是喻词。
故答案为:⑴漫;绯;qī;⑵发缘;发源;⑶清澈明洁;⑷比喻。
【点评】⑴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掌握。
按照要求给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⑵本题考查的是字形,在阅读过程中完成汉字的纠错;⑶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
切记通读全文,依据情景总结意思;⑷本题考查修辞的辨析和运用,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词语的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3.阅读《白杨礼赞(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①________,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wǎn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②________、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1)给文段中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wǎn婆娑________然(2)依次填入选段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挺直纵横决荡B.挺拔纵横开阖C.挺直纵横开阖D.挺拔纵横决荡(3)结合语境,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横斜逸出:________。
②伟岸:________。
(4)选段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答案】(1)pò suō;宛(2)D(3)形容枝条向四面八方伸展;魁梧、高大(4)拟人、比喻、排比、反问。
【解析】【分析】⑴字音字形题目,注意多音字,同音字,音形近似字,仔细辨析字音和字形的细微差别。
婆娑:pó suō 盘旋舞动的样子。
“宛然”要和“婉”字区别。
⑵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
“挺拔”指外形,和“坚强不屈”搭配,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搭配“ 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故选D。
⑶解释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解释。
横斜逸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伟岸:指魁梧高大。
⑷拟人: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
比喻: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排比:但是它却是伟岸11,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反问: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故答案为:⑴① pó suō ;②宛。
⑵D;⑶① 形容枝条向四面八方伸展;② 魁梧、高大。
⑷拟人、比喻、排比、反问。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仔细把握句子的意思,根据前后内容和拼音确定词语,仔细区别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字形,正确规范地写出词语。
⑵本题考查理解词义和选词填空。
答题时应注意,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搭配关系。
⑶本题考查理解词义。
答题时应注意,联系上下文应该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来理解,联系上下文字找出其正确解释;结合生活实际理解。
⑷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
牢记常用和特殊修辞方法的形式和作用,根据用词、句式特点、语气等要素判断。
4.学校在岳阳楼前举行“弘扬岳阳精神”主题活动。
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1)岳阳楼有一副名联,由“万家忧乐到心头”(甲),“四面湖山归眼底”(乙)构成,请根据对联的格律要求判断,其下联是________(填“甲”或“乙”即可)。
(2)同学们纷纷发表感言,请判断下面各句感言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①两千年来,汨罗江努力平息巨浪,好让屈子孤魂慢慢靠岸。
________②任弼时同志的“骆驼精神”,是一剂治疗我们怕苦怕累毛病的良药。
________③只有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人生境界,才能弘扬好“忧乐精神”。
________(3)以下是学生会宜传部长邀请平江起义纪念馆负责人的通话记录,画线部分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李馆长,您好!A我们学校准备举行弘扬“岳阳精神”的主题活动,B平江革命先辈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革命精神光照千秋, C想邀请您来现场为我们讲一讲平江起义中涌现的革命故事, D请您珍惜机会,务必参加。
(4)下面是学生会主席写的活动总结发言稿中的一段,请你在横线上帮他写一个既能概括这段文字,又能呼应活动主题的总结句。
求索能让人不断自新,超越自我,能让人趋向更完善的境界。
求索能让我们青少年早一点找到更擅长的领域,发挥所长,练就过硬本领。
总之,________。
【答案】(1)乙(2)拟人;比喻;引用(3)D(4)求索让我们得到历练,求索让我们快速成长,求索是我们青年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探索冲动和向上攀登的必然途径【解析】【分析】(1)区分对联的上下联,一是根据音调平仄分。
对联讲究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
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
二是按因果关系区分:因是上联,果是下联。
因为凡事先有因后有果的。
“头”是平声,“底”是仄声,故乙是下联。
(2)①此句把汨罗江拟人化,属于拟人的修辞手法。
②把任弼时同志的“骆驼精神”比作是一剂治疗我们怕苦怕累毛病的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③引用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名句,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3)ABC表达得体,D“务必参加”语气太生硬,有命令的语气,邀请别人参加活动,语气应该委婉。
(4)结合句意理解,“求索能让人不断自新,超越自我,能让人趋向更完善的境界”这一句话说明求索让我们得到历练,求索让我们快速成长;“索能让我们青少年早一点找到更擅长的领域,发挥所长,练就过硬本领”说明求索是我们青年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探索冲动和向上攀登的必然途径。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乙;⑵拟人;比喻;引用⑶ D;⑷求索让我们得到历练,求索让我们快速成长,求索是我们青年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探索冲动和向上攀登的必然途径【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
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⑵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
⑶本题考查辨析语言表达是否得体的能力。
要想使语言表达得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看准对象,把握分寸;②适应场合,恰当用语;③注意遣词,谦敬恰当;④把握语体,用语准确;⑤认清文体,注意差别。
答题时,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上述几个方面逐一对比,从而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⑷本题考查概括文中内容要点的能力。
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时要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每个语句中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概括出内容要点。
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