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拜占庭建筑
外国建筑史(拜占庭建筑

纪开始封建化。西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城47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奴隶制结束形成封
建制度。
•
直到14---15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萌芽之前的欧洲封建时期被称为中世纪(中古世
纪)
•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最早进入封建社会,比欧洲早约一千年(BC475)宗教----基
督教分为两大宗教 西欧---天主教 东欧------正教 教会仇视古典文化,有意识的销毁
• D、叭形拱(波斯和阿美尼亚),抹角拱(叙利亚,小亚西亚)
•
喇叭形拱:放在四角把方形变成八角形,然后做穹顶抹角拱。
• 抹角拱:大石板做抹角成十六(或三十二)边形,跨度小且室内空间 显得不完整。
2021/6/16
9
第六章 拜占庭建筑
• 拜占庭——帆拱 图说p67 • 帆拱:水平切口和四个发券之间所剩下的四个角上的三角形部分。 • (1):沿方形平面四角发券,再以方形平面对角线为直径做穹
教堂
• 2. 集中式——平面圆形或多边形,圣索非亚大教堂圣科斯坦教 堂
• 3. 十字式——平面十字形,中央有穹隆,有时四翼上也有,圣 马可教堂(图说p100)
• 4. 希腊十字式——平面为等臂十字形,臂不长,伸出长度大致 等于宽度或略小于宽度,正中覆盖着一个穹顶四臂或者是筒形拱, 或者是各有一个小穹顶
• 东欧:-----东正教堂----发展了古罗马的穹顶结构和集中式形制---希腊十字式 拜占庭 建筑
• 拜占庭的建筑------在罗马遗产和东方丰厚的经验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对西欧
的文艺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2021/6/16
2
第六章 拜占庭建筑
• 一、自然状况(图说p66) • 拜占庭是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殖民城市,故
外建史-拜占庭课件

韦尼奥里 圣艾蒂安 长老教堂 室内
搏尔贡教堂剖视图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托塞罗,圣玛 丽亚阿桑塔 大教堂室内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拜占庭的建筑
一、历史背景及地理位置
公元395年,古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 堡为帝都,被称为拜占庭帝国。479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民族所灭。 经过一个漫长的战乱时期,于公元9世纪,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拜占庭建筑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前期,即兴盛时期(公元4-6世纪),圣索非亚大教堂是这一时期的代 表。 中期(公元7-12世纪),国力衰弱,建筑重装饰。 后期(公元13-15世纪),帝国走向灭亡,建筑无创新。
二、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发了米兰赦令, 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从此基督教开始在欧洲各地传播。在长达十 个世纪的中世纪,基督教的教会占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宗教的世界观不 仅统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还控制着人们生活的一切。因此中世纪的建 筑是以宗教建筑--教堂为代表的。
意大利拉温那的圣维达莱 教堂室内
意大利拉温那 的圣维达莱教 堂平面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米兰圣罗伦佐 教堂室内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罗马圣玛丽亚 马 焦雷教堂室内 奥古斯塔特雷维罗伦 宫殿巴西利卡室内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外国建筑史 --中世纪至18世纪建筑

• 对其他地区的影响:拜占庭式建筑对俄罗斯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有重 大影响。典型的如莫斯科的华西里·柏拉仁诺教堂及哈尔滨圣·索菲 亚教堂。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 华西里·柏拉仁诺教堂
• (1)泥古不化,教条的崇拜古代
• (2)追求新颖尖巧,被称为“手法主义”
拜占庭建筑
• 教堂型制的演变
5-6世纪,由于东正 教不象天主教那样重视 圣坛上的神秘仪式,而 宣扬信徒之间的亲密一 致,集中式型制的教堂 增多。
这时期,拜占庭帝国 的文化中古典因素还很 强,很快发现了集中式 建筑物的宏伟的纪念性 。于是在流行正教的东 欧,教堂的基本型制都 是集中式的 布斯拉,大教堂
罗 马 城 外 的 圣 保 罗 教 堂
2、修道院和它们的教堂:
基督教世界在中世纪盛行修道院制度,修道院一般远离城市。 煽动“圣骸”和“圣物”的崇拜,激起朝圣的狂热。
2-1、实例: 克吕尼修道院的第三次重建的教堂(1'EgliseAbbatialdeCluny,1088~ 1108年),长127m,宽40m,中厅高30m。土鲁斯的圣塞南教堂(Saint— SernindeToulouse,1075~12世纪),长115m前者是欧洲除罗马的圣彼得 大教堂外最大的教堂,在19世纪破毁。
拜占庭建筑
• 穹顶与帆拱
集中性教堂的 决定因素是穹顶。 在方形平面上盖穹 顶,要解决两种几 何形状之间的承接 过渡问题。
拜占庭建筑借鉴 了巴勒斯坦的传统, 有重大的创造,彻 底解决了在方形平 面上使用穹顶的结 构和建筑形式问题。
• 穹顶与帆拱——它的做法是,沿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 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这个穹顶的重量完全由四
西方建筑史 拜占庭建筑

2、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 往往十分突出,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 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 部件。形成集中式构图形制。 3、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 建筑形制。
4、色彩的使用上,外观朴素、内部豪华。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 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拜占庭建筑
Byzantium Architecture
一、建筑背景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 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2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 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 庭帝国。拜占庭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 建筑文化。
六、建筑示例
SEMINAR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 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 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 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 影响。
二、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特征: 1、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早期为集中式大穹顶,后期为 穹窿群。
四、结构与形制
帆拱 Pendentive
五、装饰
外部朴素、内部华丽 外部:红砖、或两色相间的水平条纹 内部: 1.马赛克 2.彩色大理石板或粉画 3.石雕
六、建筑示例
拜占庭建筑的代表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St.Sophia Church), 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集中式布局,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0米。属于以 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 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龛。 中央大穹隆,直径32.6米,穹顶离地 54.8米,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敦上。 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 大柱墩来平衡。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穹隆 之下,与柱之间,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 渗透,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光 线射入时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显得轻巧 凌空。 教堂内部空间曲折多变,饰有金底的 彩色玻璃镶嵌画。
外国建筑史 5 第五讲 拜占庭的建筑

东、西罗马
► 西罗马以拉丁语系为主,多务农;东罗马以
希腊语系为主,手工业和商业发达。 ► 基督教也发生了分裂,西罗马的称为天主教, 东罗马的称为正教,各有各的教廷和教宗。 ► 东罗马在11世纪后逐渐凋敝,1453年被土耳 其人灭亡。以后的史学家称东罗马帝国为拜 占庭帝国。 ► 拜占庭的文化中心在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的建筑
西方不亮东方亮
基督教于公元 1~2世纪在罗马帝国境内形成,它在遭受迫害和排斥的情况下, 经过二百多年的努力,于公元4世纪才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疆域辽阔的罗马帝国,由 于政治区划、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最高统治集团内激烈的权力斗争, 事实上一直分为东西两大部分。这种情况反映到基督教内部,便表现为神学上的争论 和教权之争,后来争论愈演愈烈,从3世纪起,终于明显地分为东西两大派了。这两大 派各自受到帝国东西两部分世俗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反过来,帝国东西部的统治者也 控制和利用基督教来达到巩固和扩大势力范围的目的。西派教会以罗马为中心,传播 于高卢、意大利到北非迦太基一带及以西地区。东派教会传播于马其顿、希腊半岛、 埃及和以东地区。后来,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将首都迁到东方的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 丁堡,于是君士坦丁堡教区自然成了东派教会之首,与西部的罗马教会对峙。罗马教 会因位于罗马帝国首都,政治、经济势力最大,其主教一直强调罗马教会是由耶稣的 大弟子彼得依照耶稣基督的教导建立起来的,由于据《圣经》记载耶稣将天国的钥匙 交给了彼得,罗马教会主教作为彼得使徒传统的继承者和维护者,就无可争议地应当 享有首席地位。公元395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给两个儿子,罗马帝国正 式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于是,基督教的首席教会地位问题也就更突出地 成了东西两派教会斗争的中心问题。 5世纪初,北方异族入侵,西罗马帝国已无力招架,罗马主教和教会成了维持局面 的实际力量。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教会在外族入侵混乱之际,又利用教会对群众 的影响,扩大自己的权力,终于确立其在整个西派教会中的领导地位,建立了教皇制。 由于新的统治者需要依靠罗马教会,罗马教会趁机扩大权势,先后为新皇帝加冕,表 示君权神授,使教会同封建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时,东西两大教会之间的神 学争论和权力争夺相互交错,持续不断,矛盾和斗争日益尖锐,发展到东、西教会主 教互相革除教籍的严重局面。到了公元1054年,东、西两派教会经过长达700年之久 的纷争后,终于完全彻底决裂。东派教会自称“正教”,表示自己的教会继承了正统, 在我国,它一般被称为东正教。西派教会自称公教,意为“全世界的”和“普遍的” 宗教,强调自己的教会是唯一的普世教会。明末耶稣会传教士将它传人我国时,用中 国对至高至尊的神的称呼“天主”来译称公教,于是在中国它就成了天主教。
世界建筑史之拜占庭建筑

内部空间
• 教堂内部非常庞 大,复杂错落, 凹凸有臻巨大的 穹窿凌空高悬于 屋顶,中厅和半开 敞式建筑的连券 廊形成了四周侧 廊的屏障.这样,这 一中央内核区看 上去有空间抬高 和向外扩张之感.
内 部 空 间
• 这是一张手绘图
内 部 空 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内部空间
连券廊
• 连券廊建筑形成了一 种三、五、七的韵律, 底层中厅的连券廊节 奏有5个开间,展廊 的有7个开间,高侧 窗有7扇;在两端半 开敞式建筑或者又叫 半圆龛的地方,底层 有3个开间,上面的 展廊有7个开间。
中世纪的艺术
拜占庭建筑艺术
历史分期
•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与罗马的殖民城市。其建筑按国家发展可分为三 个阶段: 一、前期:即兴盛时期(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的样子 来建设君士坦丁堡。在6世纪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以一个穹隆为中心 圣索菲亚大教堂。 二、中期:(7-12世纪),由于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建 筑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其特点是占地少而向高发展,中央大穹 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威尼斯的圣马可 教堂。 三、后期:(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年占庭帝国 大受损失。这时建筑既不多,也没有什么新创造,后来在土耳其入 主后大多破损无存。
君士坦丁堡的St.Sophia教堂
• 532年---537年 • Sophia意指“神灵的智慧”。 • 建造者并不是传统的熟练工匠,而是来自特拉勒斯的安 提莫斯和来自米利都的伊索多拉斯,他们精通数学和物 理,和建筑师相比,他们更像是科学家。于是这座教堂 就成了两种风格的融合---双框架结构的穹窿教堂和穹顶 巴西利卡。这种创新的形制由于使用轻巧的砖块作为主 要建筑材料而变得可行。 • 除8根巨柱外,教堂以细方石建成。 • 穹窿在它完工后20年,即558年倒塌,这表明教堂大胆 的设计虽然是工程学上的一次伟绩,却已经达到了当时 工艺技术的极限,它被重建于563年。
第6拜占庭的建筑

正教——集中形制——穹窿顶——希腊十 字
基本特征:集中式平面布局+中央穹顶
集中式形制东正教教堂
1、构图手法:即以一个
大穹顶为统率,为中心, 搭配一些小的穹顶或其他 形式衬托的构图形式
2、原因:
(1)宗教:内部空间向 心性,接近信徒
二、石雕
多用于发券、拱脚、 穹顶底角、柱头、檐 口和其它承重或转折 的部位,因为这些部 位是石头砌筑的。
圣 索 非 亚 大 教 堂 柱 式
圣维达尔教堂内部装饰
Sanctuary 祭坛
雕饰:失去柱式。
装饰艺术 室内与室外角色的转换: 马赛克的大量应用。 体积感和透视感的消失, 重新回到了原始文明。 辐射形式和中心式布局的 对应。
圣索非亚大教堂成就
结构体系—关系明确、层次井然 内部空间—曲折多变、集中统一 装饰效果—色彩绚丽、灿烂夺目
一、结构 结构体系—关系明确、层次井然
穹顶直径32.6米、高15米、40个肋窗、中心距地55米高
圣索菲亚教堂结构
圣索菲亚教堂的结构体系是它的一个巨大的成就。教堂正中是直径 32.6m,高15m的穹顶,有40个肋,通过帆拱架在4个7.6m宽的墩子上。 中央穹顶的侧推力在东西两面由半个穹顶扣在大券上抵挡,它们的侧推 力又各由斜角上两个更小的半穹顶和东、西两端的各两个墩子抵挡。这 两个小半穹顶的力又传到两侧更矮的拱顶上去。中央穹顶的南北方向则 以18.3m深的四爿墙抵住侧推力。
圣 索 菲 亚 大 教 堂 ( Hagia Sophia Constantinople ) ,
532-537
Section 侧推力的层层传递。 曾经倾覆,后增加扶壁。
外建史-拜占庭建筑

浅谈拜占庭建筑拜占庭历史:在公元395年,罗马正式分裂为东西部,东部以君士坦丁堡为都的帝国便是拜占庭,拜占庭帝国在公元5-6世纪时处于最鼎盛时期,西罗马解体灭亡。
当时皇帝君士坦丁称其是“为了执行上帝的意旨”来建设新城,故得名“君士坦丁堡”。
在一个帝国的鼎盛时期,恢弘的纪念性建筑以及宗教建筑是不可或缺的,拜占庭帝国处于极盛时期,大兴土木,举国建造纪念性建筑,而传予后世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拜占庭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
帝国及其建筑风格的发展:6世纪中叶,拜占庭占领意大利,几乎统一了旧罗马帝国的版图,处于极盛时期,各地建造庞大的纪念性建筑物;7世纪后,帝国瓦解,逐渐没落;15世纪中叶,苟延残喘的拜占庭帝国正式灭亡,而当时恰逢西欧“文艺复兴”,带来热衷于古典学习的潮流,因此,拜占庭文化及其人文学者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西欧和中欧,拜占庭建筑风格的主流最终于中世纪让位予罗曼式建筑和哥德式建筑。
拜占庭式建筑没有因为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而消失。
拜占庭建筑风格又在后世复兴,在19世纪中叶开始在欧洲再次出现,于19世纪后半期在俄罗斯帝国达到高峰,以致俄罗斯境内至今保存有不少带有拜占庭风格的建筑。
拜占庭建筑风格及其特点:1、由于拜占庭所信仰的宗教是东正教,因为宗教的原因,采用了集中式的建筑形制,加上当地的建筑传统,采用穹顶的屋顶构造,因此创造了将穹顶支承在独立支柱上的结构,也形成拜占庭建筑的一个主要成就。
2、拜占庭建筑彻底解决了方形平面使用穹顶的结构和建筑形式问题,为了摆脱承重墙,而使用十字拱,而后进一步完善其形象故而形成帆拱,拜占庭结构中的帆拱、鼓座与穹顶,这些结构方式与艺术形式,在之后的欧洲广泛流行。
希腊十字式也是此风格的一种形制。
3、拜占庭独特的装饰艺术,其内部富丽精致,而教堂建筑外观朴素,其内部装饰具有玻璃马赛克、粉画及石雕。
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圣索菲亚大教堂处于首都君士坦丁堡,是皇帝举行重要仪式典礼的场所,极盛时期的纪念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圣 索 非 亚 大 教 堂 局 部
从 圣 索 非 亚 大 教 堂 侧 厅 看 主 厅
圣 索 非 亚 大 教 堂 侧 廊
圣 索 非 亚 大 教 堂 侧 廊
圣 索 非 亚 大 教 堂 侧 廊
圣 索 非 亚 大 教 堂 侧 厅
圣 索 非 亚 大 教 堂 劵 拱
圣 索 非 亚 大 教 堂 顶 棚
• • • • • • •
•
第六章
拜占庭建筑
• 一、自然状况(图说p66) • 拜占庭是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殖民城市,故 古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以巴尔干半 岛为中心,包括小亚西亚,地中海东岸和 非洲北部。
第六章
拜占庭建筑
• 二、历史背景 • 公元 330年罗马帝国迁都(君士但丁堡皇帝)拜占庭(又称君
第六章
拜占庭建筑
• 七、建筑成就及特点 • 1、继承了古西亚的砖石拱券,古希腊的古典柱式
• • • • (后期柱头的变化很大),古罗马建筑宏伟的规 模及穹顶的技术 2、建筑为小砖厚灰缝的“弹性体”建筑(形式灵 活多样) 3、建筑帆拱技术及券拱结构平衡体系 4、发展了集中式构图 5、彩色玻璃的镶嵌画艺术和相关的技术对西欧和 中亚建筑有较大影响。
• •
•
•
• • • •
第二篇 欧洲中世纪的建筑 拜占庭建筑 欧洲中世纪建筑----基督教文化
由人文主义的平民文化向以神为中心的基督教文化转变 一、封建历史概况: 欧洲的封建制度是在古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1395年古罗马帝国分裂 为东西两个帝国。东罗马帝国的首都为君士坦丁堡,后来发展为拜占庭帝国,从4世 纪开始封建化。西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城47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奴隶制结束形成封 建制度。 直到14---15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萌芽之前的欧洲封建时期被称为中世纪(中古世 纪)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最早进入封建社会,比欧洲早约一千年(BC475)宗教----基 督教分为两大宗教 西欧---天主教 东欧------正教 教会仇视古典文化,有意识的销毁 古代的著作和艺术作品 二、封建社会制度对建筑的影响 中国:帝王权利至高无上------神权(佛教)次之------宫殿寺院 欧洲:神圣压倒一切-------皇权次之----教堂 12—15C哥特建筑 10—12C以修道院为 主的罗马风建筑 西欧:-----天主教堂----发展了古罗马的拱顶结构和巴西利卡形制,平面拉丁十字 东欧:-----东正教堂----发展了古罗马的穹顶结构和集中式形制---希腊十字式 拜占庭 建筑 拜占庭的建筑------在罗马遗产和东方丰厚的经验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对西欧 的文艺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 相当于中国的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王朝时期
隋王朝(杨): 420年 ——581年 唐王朝(李): 618年 ——907年 五代十国时期 : 907年 ——960年 北宋、辽(赵): 960年 ——1127年 南宋、金(赵): 1127年——1276年 元王朝时期(辽):1271年——1386年
第六章
拜占庭建筑
• 圣索非亚大教堂的成就最高,但并不是拜占庭正教教堂的 典型,典型的平面是等臂十字形的,伸长长度大致等于宽 度,正中覆盖着一个穹顶,四臂或者是筒形拱或者各有一 个穹顶——希腊十字式 1、平面:平面长方形77×71.7平方米,正面有两跨进 深,前面有围柱的院子4 • 2、结构:正中是D=32.6m. h=15m,离地54.8m 的穹顶40 个发券和填充部分构成,通过四个帆拱支承在四个7.6m宽 的柱墩上。穹顶的侧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和南北各两 片墙平面,半穹顶——斜角上两个半穹顶——拱顶。关系 明确,秩序井然的拱券结构平衡体系。这个穹顶,半穹顶, 筒形拱组成的平衡体系十分精巧,所有的重量最后都支撑 在柱墩上。 •
第六章
拜占庭建筑
• 拜占庭——帆拱 图说p67 • 帆拱:水平切口和四个发券之间所剩下的四个角上的三角形部分。 • (1):沿方形平面四角发券,再以方形平面对角线为直径做穹 顶。 • (2):在四个券的顶点之上,对穹顶做水平切口。 • (3):在切口上砌圆筒形鼓座。 • (4):在鼓座上砌穹顶 • 2、帆拱的优点 • 荷载集中在四角的支柱上,摆脱了承重墙,解放了空间,可以 扩展适应各种用途。 • 穹顶和方形平面的过渡,浑然一体。 • 在穹顶的统率下,形成集中式构图——主要的结构因素获得了 相应的艺术表现力。 • 适应性强,可用于正多边形平面。
•
第二篇 欧洲中世纪的建筑 拜占庭建筑 欧洲的中世纪:
自4世纪中叶至15世纪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之前的封建社会时期,被称 为欧洲的中世纪,在此时期,宗教势力占统治地位,施行政教合一的政 治体制。 相当于中国的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和元代王朝时期。 欧洲中世纪的主要历史时期: 4世纪中——10世纪:各国之间战争连年,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城市遭到破 坏, 经济严重衰退,自然经济占统地位。 11世纪 —— 15世纪: 国界固定,经济恢复,文化发展,建筑复苏,宗教 建筑 是建筑的最高成就。 宗教原因: 东欧——东正教; 建东正教和拜占庭教堂 西欧——天主教; 建罗马风和哥特式教堂 意大利-天主教; 建筑走独特的发展道路 西班牙-伊斯兰教; 建西班牙风格的教堂 建筑特点: 适应了自然和人文环境、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地方风格浓郁强烈
第六章
拜占庭建筑
• 五、代表建筑 • 圣索非亚大教堂:532~537 小亚西亚:安提莫斯, 伊索多拉斯(图说p68,69) • 宫廷教堂,后成为东正教的祖堂,成就最高,并不 是拜占庭教堂的典型(不是希腊十字式) • 查士丁尼大帝:以穹顶覆盖的巴西利卡 • 是查士丁尼时代的纪念碑,基督教初期在罗马帝国 境内传布的全是违法的,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大帝 发布米兰教会,基督教合法。 • 动用了1万名工匠,耗费折合14~15万公斤黄金,用 尽了国库的资产,用了大量的金银,象牙,宝石来 装饰内部,各省长官奉献了最珍贵的古物陈设在大 教堂中,只用了5年7个月就竣工了。
•
•
• •
士但丁堡)后更名伊斯坦布尔。前期:(兴盛时期):4~6世纪, 按古罗马的样子建设,东罗马帝国建筑的代表:圣菲亚大教堂 中期:外敌入侵,7~12世纪,占地规模缩小,向高处发展,圣 马可教堂(威尼斯) 后期:1453年被土耳其灭亡,13~15世纪,西欧十字军东征,多 次入侵,无创新建筑。意大利和它以西的部分为西罗马,首都 在罗马城。 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 查理丁尼皇帝(527~565)在位时拜占庭帝国达到鼎盛,除国务 外,把大量时间用于学习,也是法学家,神学家,哲学家诗人 和音乐家,还努力成为一名建筑师,也亲自参与了圣索非亚大 教堂的设计。
第六章
• 地理位置: • 历史过程:
拜占庭建筑
5—6世纪: 巴尔干、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 北非和意大利及地中海的部分岛屿 7世纪以后: 仅剩巴尔干和小亚细亚 5—6世纪: 皇权强大;建筑繁荣;继承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 筑传统;吸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和亚美 尼亚等地的文化成就并结合本地区特色;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建筑体系 7—14世纪: 封建分裂、建筑发展缓慢 15世纪以后: 被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灭亡
第六章
拜占庭建筑
• 四、结构体系:帆拱+鼓座+穹顶 • 建筑的基本问题是覆盖有集中特定功能的特定的空间,这就要依靠结 构技术。 • (一)帆拱 • 1、帆拱的建立 • A、古罗马:穹顶+圆形平面——封闭圆形平面难以适应宗教仪式的需 要(有纪念性) • B、复杂的拱顶平衡体系,摆脱了封闭的承重墙,获得了像公共浴场那 样开放的,多层次的内部空间。但它们没有足够强有力的中心,因此 和巴西利卡一样缺乏纪念性 • C、小亚西亚,阿美尼亚:穹顶+方形平面(过渡部分,技术难点)叠 涩,喇 • D、叭形拱(波斯和阿美尼亚),抹角拱(叙利亚,小亚西亚) • 喇叭形拱:放在四角把方形变成八角形,然后做穹顶抹角拱。 • 抹角拱:大石板做抹角成十六(或三十二)边形,跨度小且室内空间 显得不完整。
第六章
拜占庭建筑
• (二)穹顶的平衡 • 拜占庭:在帆拱下的大发券砌筒形拱,筒形拱支承在下面 两侧的发券上,内侧券脚在柱墩上,外墙完全不必承受侧推 力,内部空间流通贯通。 • (1)、内墙面贴大理石,拱券和穹顶采用马赛克或彩画。 彩色玻璃镶嵌画艺术和相关的技术,启发了教堂的彩色玻璃 的产生。 • 镶嵌画是用半透明的小块彩色玻璃镶成的,在玻璃后先铺 一层底色,6世纪之前多是兰色的,6世纪后主要的用金箔做 底。表面,有意略做不同方向的倾斜,造成明灭闪烁的效果, 玻璃块间的缝隙比较宽,因而砌筑感强。 • 镶嵌画一般不表现空间,没有深度层次,人物的动态很小, 比较能适合建筑的特点,保持建筑空间的明确性和结构逻辑, 但它们的构图往往不很严谨,不能符合所在部位的几何形状。 • (2)、柱头为斗形柱头,装饰题材多,石雕,直接承受发 券的荷载(图说p69)
古 罗 马 帝 国 的 崩 溃
拜 占 庭 帝 国 的 兴 起
第六章
•
拜占庭建筑
• 三、教堂平面布局 • 1. 巴西利卡式——主要是叙利亚(图说p100\3.5.6.7)圣彼得大
•• Βιβλιοθήκη •教堂 2. 集中式——平面圆形或多边形,圣索非亚大教堂圣科斯坦教 堂 3. 十字式——平面十字形,中央有穹隆,有时四翼上也有,圣 马可教堂(图说p100) 4. 希腊十字式——平面为等臂十字形,臂不长,伸出长度大致 等于宽度或略小于宽度,正中覆盖着一个穹顶四臂或者是筒形拱, 或者是各有一个小穹顶 流传广泛 流星于除叙利亚之外的拜占庭帝国各地,还延伸到阿美尼亚和 俄罗斯等正教国家,后又传至印度,俄罗斯式的教堂,最远建到 了哈尔滨伊斯兰式的礼拜寺,最远建到了新疆。
圣 索 非 亚 大 教 堂 劵 拱 和 柱 式
圣 索 非 亚 大 教 堂 柱 式
圣 索 非 亚 大 教 堂 柱 头
圣 索 非 亚 大 教 堂 壁 画
圣 索 非 亚 大 教 堂 壁 画
伊 斯 坦 布 尔 的 阿 里 苏 丹 清 真 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