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的不文明现象及成因调查
不文明现象调查报告

不文明现象调查报告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随着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不文明现象也逐渐增多,这种现象往往会影响到我们的文明素质,破坏社会文明风貌,引导人们降低道德底线。
针对这种情况,很多地方都在开展不文明现象整治和宣传工作,但是不文明现象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根除的,需要我们不断呼吁、弘扬和加强宣传。
本文将对不文明现象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让更多人关注不文明现象,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不文明现象。
不文明现象是指在公共场合或生活中,有些人缺乏基本的人类道德理念,有意无意地破坏公共秩序、攻击社会公德心、无德行为等现象。
目前,不文明现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现象调查发现,随地吐痰是人们最为讨厌的不文明行为之一。
很多人在公共交通、街道、广场等场所都吐痰,导致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变得十分恶劣,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危害。
二、马路随意乱扔垃圾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市区人口的增加,垃圾问题也变得愈发严重。
人们随意乱扔垃圾,不但污染环境,还会影响到城市的美观度,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市容市貌,对城市形象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三、不遵守各种规则和标准很多人在行动和行为举止上都不合规、不守规则。
比如,遇到斑马线不遵守规则直接穿越道路,乱闯红灯,随意乱停车等等,这种不遵守公共规则的行为,不仅会引导人们降低社会认知度,更会对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以上是对不文明现象的简单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不文明现象的严重性和普遍性,不可忽视的事实。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缓解:一、从培养文明情感和行为典范入手为了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需要我们在幼儿园开始就培养孩子们的文明情感和文明行为习惯。
同时,还要让大众了解文明的标准和行为典范,带动全社会养成文明行为的习惯和自觉性。
二、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对不文明现象的宣传,并采取具体行动实现教育引导,提升社会文明意识。
三、形成机制通过政府管理机制和社会自律性机制建立,以实施先进的文明管理方式提高大众意识,从而形成社会共识和思想方式,并扩大管控范围和强化法律监督,减少不文明现象的发生。
不文明现象调查报告

不文明现象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通过对城市生活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进行调查,了解其发生频率和原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提高城市环境的文明程度。
二、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随机选择了1000名市民,对不文明现象进行调查。
2.实地观察:走访了城市的主要公共场所,观察并记录不文明行为。
三、调查结果:经过对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了以下几种常见的不文明现象:1.随地吐痰:调查显示,大约有40%的市民承认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
主要原因是习惯问题,以及对公共场所清洁状况的不满。
2.扔垃圾不分类:大约有60%的市民不按垃圾分类要求投放垃圾。
主要原因是缺乏环保意识和便捷性的影响。
3.乱丢口罩:调查发现,在疫情期间,有近30%的市民将口罩随意丢弃到公共场所。
可能是由于忽视疫情风险和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淡漠。
4.食品浪费:大约有50%的市民在餐厅用餐时浪费食物。
主要原因是盲目点菜、量超过需求,以及没有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
5.干扰他人安静:约有20%的市民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干扰他人休息及工作。
主要原因是缺乏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和自控能力。
四、调查建议:为了解决以上不文明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宣传栏等方式,加强对市民的不文明行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和环保意识。
2.环境改善:改善公共环境,加大垃圾分类设施和垃圾回收力度,提高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意愿。
3.执法力度加大:加强对不文明行为的执法力度,对于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行为进行罚款处罚,倒逼市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培养节约习惯:通过餐厅的推广,倡导合理点单和适量就餐,培养市民的节约意识。
5.社会共治:鼓励市民相互监督和约束,在发现不文明行为时积极提醒和劝阻,共同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
五、总结:本次调查发现了城市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如随地吐痰、扔垃圾不分类、乱丢口罩、食品浪费和干扰他人安静等。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环境改善、执法力度加大、培养节约习惯和社会共治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城市环境的文明程度。
不文明现象自查报告

不文明现象自查报告引言: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文明礼貌的行为和言行举止。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
为了更好地改进个人行为,并为社会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环境,我们进行了一次自查。
本报告将详细记录我们发现的不文明现象,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公共场所不文明现象1. 污染环境:在公共场所,我们发现有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涂鸦等行为,这些不文明的行为破坏了环境整洁,并对其他人造成了不良影响。
2. 插队现象:在排队等候时,一些人会不顾他人的感受插队,导致队伍混乱,并引发不必要的争执。
3. 喧哗现象:在公共场所,一些人大声喧哗、放音乐,扰乱了他人的安静与休息。
分析原因:1. 公共教育不足:一些人可能缺乏对公共道德的正确认知和教育,不知道这些行为的不当之处。
2. 忽视他人感受:插队、喧哗等行为可能源于个人的自私和无视他人感受的态度。
改进措施:1. 加强公共教育:学校、社区、媒体等机构应加强对公共道德的教育宣传,培养公民的自觉意识。
2. 严格执法:提高相关法规的执行力度,对污染环境、插队等不文明现象进行处罚,以起到警示作用。
3. 增强文明意识: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时刻提醒自己要文明、礼貌地对待公共环境和他人。
二、网络不文明行为1. 网络暴力:在网络上,一些人利用匿名和虚假身份进行攻击、辱骂他人,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
2. 造谣传谣:一些人在网络上肆意散布谣言、不实信息,扰乱社会秩序,造成社会困扰。
分析原因:1. 匿名性和虚拟性:网络虚拟的特性使得一些人感觉可以逃避法律责任,借机发泄情绪。
2. 缺乏监管:网络空间相对开放,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不文明行为频发。
改进措施:1. 强化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暴力、造谣传谣等不文明行为的立法,通过法律手段惩治违法行为,维护网络秩序。
2. 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网络企业应当加强自律,建立健全的内容审核机制,防止不文明信息的传播和扩散。
不文明现象自查报告与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不文明现象自查报告与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为了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进行不文明现象的整改工作。
作为一个单位/组织,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不文明现象及不良事件。
本文将分析这些事件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以改善行为规范,确保不文明现象的最小化。
一、不良事件的描述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我们单位/组织发生了一系列不良事件,包括但不限于:员工之间的争吵冲突、工作场所的不文明用语、客户/居民的投诉和不满、公共场所的乱丢垃圾、对他人隐私的窥探等等。
这些事件给我们的单位/组织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也对员工的心理健康和工作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对于这些不良事件的发生,我们深入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总结了以下几点:1. 缺乏行为规范意识在我们单位/组织,许多员工缺乏明确的行为规范意识。
他们不清楚什么样的行为被认为是不文明的,也不清楚不文明行为会对单位/组织的形象产生怎样的影响。
2. 集体行为规范缺失在某些情况下,不文明现象是由单位/组织的一些集体行为引发的。
例如,集体讨论会上的辱骂现象、工作场所的八卦传播等,这些行为缺乏明确的行为规范,导致员工的行为不受制约。
3. 缺乏教育与培训我们单位/组织在员工的行为规范教育和培训方面存在不足。
员工对于正确的行为规范了解不够,也不了解不文明行为的危害,这导致了不文明现象的频发。
三、整改措施针对以上分析,我们制定了以下整改措施,旨在改变不良事件频发的局面,并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1. 建立行为规范制度我们将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制度,详细规定员工在工作中和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并且明确相应的处罚措施。
通过建立制度,明确告知员工什么样的行为是被禁止的,让员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加强员工教育与培训我们将加大对员工行为规范意识的培训,定期举办个人修养与行为规范培训课程,让员工深入了解不文明行为的危害以及正确的行为准则。
公共场所的不文明现象及成因调查

公共场所的不文明现象及成因调查远离不文明行为,树立自律、诚信、知礼、守法的“中国人”形象我们选的题目是公共场所的不文明现象及成因调查,组员们利用假期对重庆进行了实地考察,以下就是我们的调查情况及结论。
一、存在的不文明现象及其影响主要分为五类:1、噪声扰民小喇叭:从清晨三、四点开始,沿街叫卖早点、收购废品的小喇叭声就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严重影响居民休息;机动车:不分时间和路段随意鸣笛。
尤其是卧铺客车半夜进城在高速路出口住宅区一带长鸣汽笛,附近居民纷纷投诉;商家:以招徕顾客或促销为目的,外接音箱,随时随地播放录音,震耳欲聋,影响周围单位和居民正常工作和生活;歌厅:音量超分贝,尤其是夏天开窗营业,对周围居民造成环境噪声污染;建筑工地:夜间施工,噪声扰民。
针对噪声扰民现象,重庆已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在全城禁鸣禁停的通告》。
在调查中得知,此项举措在重庆得到很好地贯彻和落实,且收效显著。
群众普遍反映噪音少了,耳根清静了,生活质量提高了。
但也有少数司机、群众反映“全城全天候禁鸣”对司机开车、乘客乘车有所不便,提出“能否实行限时段、分路段禁鸣”的建议。
2、环境卫生脏乱差高空抛物,乱扔杂物,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商服区街面、居民区门前随意倒污水、扔垃圾;农贸市场菜农居民区内随意倾倒菜叶、垃圾及牲畜粪便;垃圾箱清运不及时,有的偏僻路段垃圾箱数日得不到清理,“隔四、五十米就能闻到臭味。
”;街头乱拉、乱挂、乱贴、乱画、乱送野广告,城市“牛皮癣”泛滥。
3、空气污染居民区内养殖家畜、家禽:粪便难以日产日清,气味难闻。
还有住户养殖群狗,不分昼夜狂吠,影响周围住户且危害行人安全;户外烧烤:许多百货门前的烧烤大排挡被取缔后,统一安排至某些小区前空地经营,但小区居民反映烟尘太大,不敢开门开窗;4、违章经营个别交通运输业主受利益驱动,视旅客生命为儿戏,严重违章超员超载;机动车、三轮车无序停放,影响交通,人行路路砖不同程度受到损坏;部分熟食、小吃摊点无证经营,或者室外流动经营,食品卫生安全难以保障;在人行路乱搭亭棚、乱设摊点,形成“店外店”,影响市容;废品收购站临街设置,影响市容,阻碍交通。
不文明行为调查报告

不文明行为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一些不文明行为却时有发生。
这些不文明行为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阻碍了人们的共同前进。
为了深入了解不文明行为的情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首先,我们对不文明行为进行了分类。
调查显示,目前较为常见的不文明行为包括:公共场所吸烟、乱扔垃圾、非法违规停车、不礼让他人、不排队等。
这些行为的存在不仅对他人造成困扰和不适,也是违反社会公共规则的表现。
在这些不文明行为中,公共场所吸烟是一项受到普遍关注的行为。
有调查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仍有很多人在禁烟场所吸烟。
在调查中,我们采访了一位正在公园锻炼身体的市民,他表示:“每次来这里锻炼,都会有一些人在禁烟区域吸烟,烟雾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这一问题的存在表明了公共场所吸烟仍然是一个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相关部门需要加大执法力度,制定更为严格的措施来遏制这一行为。
另外,乱扔垃圾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不文明行为。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大量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街头巷尾、公园、地铁等地方经常见到有人乱扔垃圾的现象。
这不仅破坏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美观,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直接的伤害。
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垃圾分类和处理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同时也需要加大对乱扔垃圾行为的处罚力度。
此外,不礼让他人的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行为的体现。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不少受访者表示,他们在公共交通工具、行人道、马路上等地经常碰到不礼让他人的情况。
这种行为不仅容易引发冲突和纠纷,还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和人员伤亡。
因此,我们呼吁人们要增强礼让他人的意识,尊重他人权益,共同维护一个有序的社会秩序。
最后,我们还调查了一些可能引发不文明行为的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个人素质的缺乏、法制意识淡薄、道德观念的淡漠、社会压力等因素被认为是不文明行为的主要原因。
因此,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教育和引导,培养人们积极向上的社会公德心和责任心,提高整个社会的素质水平。
关于不文明现象的调查报告

关于不文明现象的调查报告关于不文明现象的调查报告引言:不文明现象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的不符合社会公德和道德规范的行为。
这些不文明现象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损害了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为了深入了解不文明现象的现状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在不同的城市、社区和公共场所进行了实地观察,并向一定数量的居民发放了调查问卷。
通过这两种方式,我们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不文明现象的情况。
调查结果:1. 公共场所乱扔垃圾在我们的调查中,有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曾目睹过他人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的行为。
这种不文明的行为不仅破坏了环境卫生,还给其他人带来了不便。
这一现象在城市中尤为突出,需要加强公共教育和执法力度。
2. 不礼貌的言行举止约有60%的受访者表示曾经遭遇过他人的不礼貌言行,如粗言秽语、恶意中伤等。
这种不文明的言行举止不仅伤害了他人的感情,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氛围。
我们应该加强公民教育,提倡礼貌与尊重。
3. 随地吐痰和乱涂乱画在我们的实地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一些人随地吐痰或在公共设施上乱涂乱画。
这种不文明的行为不仅影响了城市的整洁和美观,也给其他人带来了不适。
我们应该加强对这类行为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素养。
4. 不文明交通行为交通是城市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们的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交通中表现出不文明行为,如闯红灯、不礼让行人等。
这种不文明的交通行为不仅危及自身和他人的安全,也破坏了交通秩序。
我们应该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提高公众的交通安全意识。
调查结论:不文明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需要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入手。
个人层面,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道德规范,树立文明的行为习惯,尊重他人,关爱环境。
社会层面,我们需要加强公民教育,提高公众的文明素养。
关于公共不文明现象的调研报告

关于公共不文明现象的调研一、前言“公共文明”(public civilization)一词,并不是伦理学的专有概念。
“公共文明”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是精神文明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
“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进步与开化的状态,是人类精神生产积极成果的总和。
而“公共文明”指的是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在社会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生活进步与开化的状态。
精神文明通常包括思想和文化两方面的内容,因而公共文明既包括人们公共生活的价值观、道德风貌、觉悟、信念等思想方面的内容,也包括公共生活制度、法规、设施等文化方面的内容。
公共文明既包含公共生活领域的文明意识,又包含公共生活领域的文明行为。
目前,国内学者在使用“公共文明”一词时主要是从行为方面解读的,如认为公共文明是由公共行为表现出来并承载的,实际上,这种理解比较偏窄。
固然,公共领域的文明程度主要是以人们的举止行为来测度的,但在举止行为的背后的思想动机,那么作为“精神生活进步与开化状态”的文明就没有归属和依托。
公共文明意识,是一定社会人们对公共生活要求的理解、顺从、认同及内化。
它体现了作为主体的公民对社会生活共同规则的尊重,也体现了主体对自身公民权利和他人公民权利的尊重。
因此,它不仅具有到的意义,而且具有法的意义。
社会性越成熟的公民,其主体意识越强,而主体意识越强,则对社会公共生活的要求与期待就越高,其公共文明的意识也就越强,而将这种文明意识转化成文明行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公共文明”是人们自觉地履行公共生活规则的一种状态。
在社会生活中,作为维系社会正常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公共生活规则虽然存在,但如果人们不认同、不遵守,“公共文明”就会形同虚设。
其次,“公共文明”也不等同于“社会公德”或“国民公德”。
作为与“私德”相对的“社会公德”或“国民公德”,是指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
它既包括与集体、社会、民族、国家有关的道德,也包括基本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场所的不文明现象及成因调查
远离不文明行为,树立自律、诚信、
知礼、守法的“中国人”形象
我们选的题目是公共场所的不文明现象及成因调查,组员们利用假期对重庆进行了实地考察,以下就是我们的调查情况及结论。
一、存在的不文明现象及其影响
主要分为五类:
1、噪声扰民
小喇叭:从清晨三、四点开始,沿街叫卖早点、收购废品的小喇叭声就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严重影响居民休息;
机动车:不分时间和路段随意鸣笛。
尤其是卧铺客车半夜进城在高速路出口住宅区一带长鸣汽笛,附近居民纷纷投诉;
商家:以招徕顾客或促销为目的,外接音箱,随时随地播放录音,震耳欲聋,影响周围单位和居民正常工作和生活;
歌厅:音量超分贝,尤其是夏天开窗营业,对周围居民造成环境噪声污染;建筑工地:夜间施工,噪声扰民。
针对噪声扰民现象,重庆已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在全城禁鸣禁停的通告》。
在调查中得知,此项举措在重庆得到很好地贯彻和落实,且收效显著。
群众普遍反映噪音少了,耳根清静了,生活质量提高了。
但也有少数司机、群众反映“全城全天候禁鸣”对司机开车、乘客乘车有所不便,提出“能否实行限时段、分路段禁鸣”的建议。
2、环境卫生脏乱差
高空抛物,乱扔杂物,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
商服区街面、居民区门前随意倒污水、扔垃圾;
农贸市场菜农居民区内随意倾倒菜叶、垃圾及牲畜粪便;
垃圾箱清运不及时,有的偏僻路段垃圾箱数日得不到清理,“隔
四、五十米就能闻到臭味。
”;
街头乱拉、乱挂、乱贴、乱画、乱送野广告,城市“牛皮癣”泛滥。
3、空气污染
居民区内养殖家畜、家禽:粪便难以日产日清,气味难闻。
还有住户养殖群狗,不分昼夜狂吠,影响周围住户且危害行人安全;
户外烧烤:许多百货门前的烧烤大排挡被取缔后,统一安排至某些小区前空地经营,但小区居民反映烟尘太大,不敢开门开窗;
4、违章经营
个别交通运输业主受利益驱动,视旅客生命为儿戏,严重违章超员超载;
机动车、三轮车无序停放,影响交通,人行路路砖不同程度受到损坏;
部分熟食、小吃摊点无证经营,或者室外流动经营,食品卫生安全难以保障;
在人行路乱搭亭棚、乱设摊点,形成“店外店”,影响市容;废品收购站临街设置,影响市容,阻碍交通。
5、思想道德行为不规范
个别商家、业主不讲诚信,与外地游客交易时存在宰客现象;
盗损公共设施,践踏花草、破坏绿化带,乱穿马路、闯红灯、不走人行道;在禁烟场所吸烟,光膀子、穿拖鞋出入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语言不文明,行为不规范;
退休职工或社会闲散人员聚集在商业繁华地段或客运站等公共场所下棋、聊天、抨击时事,既影响市容,又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
特殊的区域位置,使重庆具备了其他内陆城市所不具备的国际影响力。
“在中国人面前,我代表着重庆人形象”,“在外国人面前,我代表着中国人形象”,从某种程度讲,环境就是生产力,形象就是城市发展的“第一竞争点”。
二、不文明现象的主要成因
追根溯源,产生上述不良现象的原因很多,既有约定俗成的原因,也有社会风气的影响;既有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的不足,也和市民的道德观念、自身素质有关。
总的来看,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公民思想道德培养不足,市民素质参差不齐
据统计,目前在重庆市区共有795万常住人口,1千多万流动人口。
这是一个庞大的、多样的、流动的社会群体,,大多数人能遵守社会公德,对环境卫生的要求也较高,但仍有部分人对生活要求不高,也不注意社会公德,为了自己方便而破坏公共环境。
例如:地处商业黄金地段的“望江楼”楼宅后面,由于部分居民、商家乱扔乱倒形成巨大垃圾场,环卫、城管部门多次清理、教育,乱扔乱倒者依然我行我素,致使该垃圾场存在多年得不到清除,严重影响市容及周边居民住户生活质量。
2、资金投入不足,城市基础建设不健全。
一是城管和环卫人员不足。
目前城管执法人员不足,由于管理范围不断扩大,各种各样的保障任务不断增多,使这些城市管理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
再以环卫为例,重庆目前配置的道路清扫保洁工难以满足实际环卫工作需要(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实行晨前普扫,白天保洁。
其中城市主、次干道、繁华窗口地区道路实行全天巡回保洁制度。
)。
二是城市功能设施不配套。
主要体现在:缺乏相应小型配套市场。
菜农卖菜或居民自产自销小园菜缺乏规范性经营场所,因此,在一些小区附近自发地形成了马路市场,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再者停车场严重不足。
受先天条件限制,停车难问题在重庆市日益严峻。
环顾市区内大街小巷,小区内、门面旁、人行道、甚至步行街,几乎处处都是“停车场”。
非机动车的停放更是随心所欲,想停哪就停哪,各大农贸市场、大市场门前,三轮车交叉停放,拥挤抢客,给交通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
文化设施建设滞后。
虽然近年来重庆加大了文化休闲活动场所的建设,但除老干部活动中心和即将投入使用的宣传文化中心和青少年文化宫外,其它大多都是露天场所。
大量干部、工人退休后无处可去,便分时段聚集在商厦门前或客运站等公共场所消磨时间。
三是环卫基础设施及装备落后。
近几年来,重庆市环卫设施得到较大改观,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卫设施滞后的状况仍然比较突出。
据网上资料,目前重庆垃圾箱大多为敞口式的,不利于垃圾的存放和污水的排放。
垃圾运输车辆不足,满负荷运转,日清理垃圾量难以满足日产日清的工作需要。
此外,公厕少、档次低,也是重庆市建设和管理的一大问题。
据调查,近年重庆市先后建起多处公厕,但是有许多公园和农贸市场公厕数量贫乏,甚至有些由于管理不当造成损毁,等等。
3、职能划分过细,部门之间缺乏配合。
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综合的工程,涉及的部门多而广,虽然职责界定得比较清楚,但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
造成了许多管理上的脱节。
例如,在部分歌厅未经环保部门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的情况下,工商部门即发放营业执照,允许其营业;又如,卫生监督部门在对全市餐饮行业进行等级评定时,90%达不到标准。
原因就是,建筑商开发餐饮业商品房时,在没有取得卫生行政监督部门的建筑项目卫生许可的情况下即开工建设,造成后患。
因此,加强综合管理迫在眉睫。
三、针对不文明现象的对策
交通秩序整治
1、规范完善主要道路的交通标识,为人民规范自身交通行为提供帮助。
2、开展“关爱生命,文明出行”文明交通行为计划活动,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人民交通安全意识。
3、加大惩治力度,集中治理“车辆违章行驶、乱停乱放”等不文明行为,维护市区形象。
4、加强交通行为规范管理,保障车容车貌干净、整洁,文明出行;严厉打击黑车、非法营运等现象,规范自行车停放秩序
市容市貌整治
1、增设爱护花草树木、保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场所秩序的温馨提示语,让群众在广场、游园、公厕等公共场所及时得到提醒,主动修正自己的不文明行为,提高公德意识。
2、加大惩治力度,严厉打击随意破坏城区公共设施的行为,通过严管重罚促使各种陋习的改变,确保公共设施完好无损,更好地发挥为人们提供服务的功能。
3、在广场、游园等场所以“爱XX,美家园”活动为主,着重整治随地吐痰、乱
扔杂物,损坏花草树木、公共设施,随地大小便等行为;加强对不文明行为的监督管理力度,纠正人们的不良行为,维护市区的形象。
个人不文明习惯整治
广泛宣传不文明行为的危害,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宣传,逐步减少不文明行为。
实践调查自我总结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由于选题原因无法每个组员都参与到实地考察,但是都恰当地分配了调查任务,如数据处理跟报告撰写等。
总的来说本次调查任务还是比较好的完成了,其中也出现不少问题,比如调查地点的选取跟地理位置的考虑不周,相信在以后的实践任务中会进一步完善。
这次实践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让我们更加团结一致的解决面对的问题,实践虽然辛苦,但是一劳永逸,收获的东西可以算得上是无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