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教案 (2)

合集下载

物理《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的教案

物理《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的教案

物理《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的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物理《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2.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第1页共9页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教学器材透镜一组、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激光演示器、手电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二、进行新课教学(一)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板书) 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常用到,我们桌子上放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是什么透镜?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学生们判断的很对,看投影,看看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再看(课本板图5.12所示),这是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变化?现在,让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再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这说明了什么?演示:92页实验,用激光演示器将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到经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经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结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板书) (二)、焦点和焦距第3页共9页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课本图3.14所示)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三、课堂练习1.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出光屏上有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2.93页1、2、3、4四、知识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五、布置作业练习册. 备注:板书设计:5.1 透镜一、凸透镜和凹透镜三、作图:三条光线1、凸透镜(1)定义: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中考物理二轮专题复习教学设计之透镜及其应用人教版

中考物理二轮专题复习教学设计之透镜及其应用人教版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透镜及其应用的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透镜及其应用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透镜成像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学生能够理解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社会责任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信心,克服困难,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内容逻辑关系
①透镜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重点知识点:凸透镜、凹透镜、透镜的焦距
-板书设计:
-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凹透镜
-透镜的焦距:焦点到透镜的距离
②透镜的成像规律
-重点知识点:物距、像距、焦距之间的关系;成像特点:放大、缩小、正立、倒立
-学生能够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透镜的成像规律。
-学生能够运用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光学仪器等。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增强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透镜成像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透镜成像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案例研究法:教师将提供一些与透镜相关的实际案例,学生将通过分析案例来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2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2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重点目标2 3难点目标3二、自学指导1.学生自主学习资料P26实验探究有方法。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不懂的小组讨论,不能解决共性问题老师统一点拨。

三、教学过程1.学生自主学习资料P26实验探究有方法。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不懂的小组讨论,不能解决共性问题老师统一点拨。

四、重点点拨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忆口。

焦点以外,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物像同向运动。

焦点以内,物距变小像距变小像变小,物像同向运动。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注意事项①实验中如何粗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有哪些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方法一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拿一张纸在透镜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到最小,最亮测出凸透镜到这个最小最亮光斑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②在光具座上一次放置凸透镜、蜡烛和光屏后,要调整它们的高度,使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做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③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环境应该较暗。

④若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可能的原因有哪些?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焦点以内。

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交点处。

烛焰、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能成实像,但由于物距较小,像距较大,光屏调不到像所在的位置。

⑤若已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用遮光布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的像有什么变化?仍可以成完整的像,只是亮度减弱了一些。

⑥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逐渐变短,导致光屏上的像逐渐向上移动,为使烛焰的像仍成在光屏中央,在不更换实验器材的情况下,有哪些调节办法?将光屏向上移动;将蜡烛向上移动;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⑦实验时,相对于光具座的长度、凸透镜的焦距不宜过大,如果过大,可能使实验中某些步骤无法完成,为什么?焦距过大,当物体靠近凸透镜时,像距很大,即使光屏移动到光具座的终端,可能也接收不到像。

中考物理透镜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透镜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透镜复习教案教案标题:中考物理透镜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透镜的基本原理和性质;2. 掌握透镜的成像规律;3. 能够运用透镜成像规律解决相关问题;4. 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透镜的成像规律;2. 透镜成像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透镜的基本原理和成像规律,准备相关教学实验和案例;2. 学生准备:复习透镜的基本知识,准备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透镜的概念,激发学生对透镜的兴趣;2. 理论讲解:讲解透镜的基本原理和成像规律,引导学生理解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3. 实验演示:进行透镜成像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加深对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4. 案例分析:通过一些典型的透镜成像问题案例,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5. 练习训练:布置一些透镜成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进行练习,并及时进行讲解和指导;6. 拓展延伸:介绍一些透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拓展学生对透镜知识的应用和理解;7.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对透镜成像知识进行反思和归纳。

五、教学反馈1.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和讨论,加深对透镜成像知识的理解;2. 作业批改: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和指导;3. 学习反馈: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1. 教学实验器材:透镜、光源等实验器材;2. 教学案例:透镜成像的相关案例;3. 教学多媒体:透镜成像的多媒体资料。

七、教学评估1. 学生表现:通过课堂讨论、实验观察和练习成绩等多方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2.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学习反馈和作业情况评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八、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总结教学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和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物理《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的教案

物理《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的教案

物理《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的教案教案:物理《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一、教学内容1. 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透镜。

2. 透镜的性质:焦距、焦点、放大率、缩小率。

3. 透镜的应用: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相机等。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透镜的分类和性质,理解透镜的应用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现象。

3. 学生能够通过复习,提高对物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透镜的分类、透镜的性质、透镜的应用。

难点:透镜放大率和缩小率的计算,透镜在实际应用中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透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相机等。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尺子、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各种透镜,如投影仪、放大镜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透镜的原理和作用。

2.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复习透镜的分类、性质和应用,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3.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关于透镜的例题,如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放大率和缩小率计算,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透镜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透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思考。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透镜的分类及其性质。

2. 请举例说明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解释其原理。

3. 请计算一个凸透镜的放大率和缩小率,并解释其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复习透镜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透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个别例题讲解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透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光学仪器、医学等领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和详细补充说明。

一、透镜的分类和性质透镜的分类和性质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

2024年物理《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的教案

2024年物理《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的教案

2024年物理《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5章《透镜及其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透镜的基础知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透镜的应用,如照相机、放大镜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透镜的基本概念,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难点: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特点,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凸透镜、凹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尺子、照相机模型。

学具:每组一个凸透镜、一个凹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照相机模型,引导学生回顾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3. 实践探究(1)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记录物距、像距、成像大小等信息。

(2)凹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通过凹透镜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记录物距、像距、成像大小等信息。

4. 例题讲解讲解透镜成像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透镜成像知识。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透镜的基本概念2.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成像大小与物距的关系3. 凹透镜成像规律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成像大小与物距的关系4. 透镜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题:(1)蜡烛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像,若蜡烛远离透镜,光屏上的像会()。

答案:靠近透镜。

(2)蜡烛通过凹透镜在光屏上成像,若蜡烛远离透镜,光屏上的像会()。

答案:远离透镜。

2. 家庭作业:利用身边的透镜,观察其成像特点,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反馈等方面进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中考物理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教案 (2)

中考物理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教案 (2)

透镜及其应用章节(课题)名称透镜及其应用(一)学时 1 总课时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方法(1)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2)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分析,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做适当引导教学难点.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典型题例分析讲解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札记FF图9一、 复习过程 (1)透镜1、 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光心:(O )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焦点(F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焦距(f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 典型光路例题1:1、画出图13中的光线AB 经过凸透镜后的径迹.2、如图9所示,根据光的折射情况,在虚线框内填上一个适当的透镜.3、在图1中完成透镜的光路图.4、在图12中,完成光线从左边射向凸透镜折射后,再射向凹透镜折射后的光路.例2李明同学的妈妈发现李明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学习比原来更刻苦了,但也发现李明看书时眼睛与书的距离比正常情况越来越近了,请你在总结梳理知识点复习梳理形成知识体系FFFF下列判断及矫正措施中选出正确的一项向李明同学说明()A.李明同学已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B.李明同学已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C.李明同学已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D.李明同学已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2)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像的性质像距应用倒、正放、缩虚、实u>2f 倒立缩小实像f<v<2f照相机f<u<2f 倒立放大实像v>2f 幻灯机u<f 正立放大虚象|v|>u 放大镜1、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这个像是物体射向凸透镜的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成的,能用光屏显现出来,叫做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上面的原理制作的.例题3:一次,小明在家写作业时在书桌的玻璃台板上面滴了一滴水,透过水滴看下去,他发现压在台板下面的动画图片上的文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图片上的文字经过水滴折射后形成一个放大的像(选填“实”或“虚”).例4 在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cm.(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__上.(3)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的实像.___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填光学仪器).2、在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实像.幻灯机就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原理制成的.实验表明,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靠近被观察的物体,用来观察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三、课堂练习1、给你一个透镜,不知道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请简要写出三种判断方法.答:(1)(2)(3)2、根据下面两图中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分别作出相应的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3、在圆形鱼缸中喂养着的鱼,看起来要比真实的鱼大,这是因为圆形鱼缸相当于一个_ 镜.4、在森林里决不允许随地丢弃透明饮料瓶.这是由于雨水进入饮料瓶后相当于一个_________镜,对太阳光有_________作用,可能会导致森林火灾.个性化教学为学有余力学生所做的调整能够准确做出光路图并能解释原理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调整能正确识记相关知识板书设计透镜及其应用教学反思图8。

物理《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的精品教案

物理《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的精品教案

物理《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的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透镜及其应用》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透镜的基本概念,凸透镜、凹透镜的成像规律,透镜的焦距和光学性质,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透镜的基本概念,理解凸透镜、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透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教学重点:透镜的基本概念,凸透镜、凹透镜的成像特点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凸透镜、凹透镜、光屏、蜡烛、火柴、近视眼镜、远视眼镜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凸透镜、凹透镜、光屏、蜡烛、火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透镜,如眼镜、放大镜、照相机等,引出透镜的学习。

2. 知识讲解:(1)透镜的基本概念,凸透镜、凹透镜的特点。

(2)凸透镜、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3)透镜的焦距和光学性质。

(4)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透镜成像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透镜成像的实践操作,观察成像特点,并解释原理。

5. 小组讨论:针对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透镜的基本概念2. 凸透镜、凹透镜的成像规律3. 透镜的焦距和光学性质4. 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凸透镜、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3)简述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掌握程度,以及实践操作中的问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透镜应用,如显微镜、望远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透镜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镜及其应用
章节(课题)名称透镜及其应用(一)学时 1 总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
技能
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
方法
(1)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2)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分析,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
项目内容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做适当引导教学难点.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典型题例分析讲解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教学
札记
F
F

9
一、 复习过程 (1)透镜
1、 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 )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不改变。

焦点(F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
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 典型光路
例题1:1、画出图13中的光线AB 经过凸透镜后的径迹.
2、如图9所示,根据光的折射情况,在虚线框内填上一个适当的透镜。

3、在图1中完成透镜的光路图.
4、在图12中,完成光线从左边射向凸透镜折射后,再射向凹透镜折射后的光路。

例2李明同学的妈妈发现李明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学习比原来更刻苦了,但也发现李明看书时眼睛与书的距离比正常情况越来越近了,请你在
总结梳理知识点
复习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F
F
F
F
下列判断及矫正措施中选出正确的一项向李
明同学说明()
A.李明同学已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
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B.李明同学已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C.李明同学已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D.李明同学已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2)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
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应用倒、正放、缩虚、实
u>2f 倒立缩小实像f<v<2f照相机
f<u<2f 倒立放大实像v>2f 幻灯机
u<f 正立放大虚象|v|>u 放大镜
1、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

这个像是物体射向凸透镜的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成的,能用光屏显现出来,叫做实像。

照相机就是利用上面的原理制作
的。

例题3:一次,小明在家写作业时在书桌
的玻璃台板上面滴了一滴水,透过水滴
看下去,他发现压在台板下面的动画图片上的文字变大了。

这是由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图片上的文字经过水滴折射后形成一个放大的像(选填“实”或“虚”)。

例4 在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__上.
(3)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的实像.___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填光学仪器).
2、在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实像。

幻灯机就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原理制成的。

实验表明,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就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靠近被观察的物体,用来观察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

三、课堂练习
1、给你一个透镜,不知道是凸透镜
还是凹透镜,请简要写出三种判断
方法。

答:(1)
(2)
(3)
2、根据下面两图中的入射光
线或折射光线,分别作出相应的
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3、在圆形鱼缸中喂养着的鱼,
看起来要比真实的鱼大,这是因为圆形鱼缸相当于一个
_ 镜。

4、在森林里决不允许随地丢弃透明饮料瓶。

这是
由于雨水进入饮料瓶后相当于一个_________镜,对
太阳光有_________作用,可能会导致森林火灾。

个性化教学为学有余力学生
所做的调整
能够准确做出光路图并能解释原理
为需要帮助的学
生所做调整
能正确识记相关知识
板书
设计
透镜及其应用
教学
反思
图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