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之文化常识 (2).ppt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在古代,人们根据年龄不同,使用不同的称谓。
例如,2至3岁的儿童被称为“孩提”,3至8或9岁的儿童被称为“垂髫”,8或9岁至13或14岁的少年被称为“总角”,10岁以下的儿童被称为“黄口”,13或14岁至15或16岁的女子被称为“豆蔻”,15岁的女子被称为“及笄”,20岁的男子被称为“弱冠”,30岁的男子被称为“而立”,40岁的男子被称为“不惑”,50岁的男子被称为“知天命”,60岁的人被称为“花甲”,70岁的人被称为“古稀”,80岁的人被称为“耄耋”,90岁的人被称为“鲐背之年”,100岁的人被称为“期颐”。
地理常识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九州”,包括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黄河中下游地区被称为“中原”,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称天下或全国为“四海”。
在古代许多文章中,“江河”一词专指长江和黄河。
长江以东地区被称为“江东”,又称“江左”,长江以南地区被称为“江表”。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南京又称为“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扬州又称为“广陵”、“维扬”,杭州又称为“临安”、“武林”,苏州又称为“姑苏”、“平江”。
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有“蓬莱”、“方丈”和“瀛洲”。
中国被古人称为“赤县神州”,“六合”和“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的魏、蜀、吴三个国家。
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被称为“三秦”。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官职变化在古代,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官职变化。
例如,“任”指担当或担任,“授”指授予官职或任命,“除”指任命或授职,“拜”指授予官职,“征”指征召,特指君召臣,“辟”指中央官署征聘人才并任以官职。
推荐:荐举品行端正的人,任命为官。
“(荀)XXX。
”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高中语文 《文言文之文化常识》课件 (27张PPT)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
称谓来代替。 垂髫 (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敝舍、舍弟、舍妹、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
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
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
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
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
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7
【敬称】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
是一种“恶谥”。
4
一、人的称谓
❖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 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 孟襄阳;
❖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 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 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人为仁公等。
【敬称】(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论语》)。唐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 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 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 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 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 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 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 母。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增分方案第2部第2讲文言断句及文化常识ppt课件

(2019·浙江高考)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
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解析: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 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 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 洁的方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句 式整齐,之前和之后断开;“悲夫”表示感叹,之前和之后断 开。 参考答案: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 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 朽矣
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
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 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 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于对话词进行断句。文段中表明对话 的词“曰”“问”可以看作断句的标志。其他两处语句可以借 助名词“室”“藏书”进行断句。 参考答案: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 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
类别 句首
发语词 句首
时间词
句末 语气词
疑问 语气词
复句 关联词
复音 虚词
常见虚词及断句指向 夫、盖、至若、若夫、呜呼、嗟夫、唯、斯、今、凡、 且、窃、请、敬——常居句首,其前一般需断开。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常居 句首,其前一般需断开。 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而已;疑问句末尾—— 耶、与(欤)、邪(耶)、乎;感叹句末尾——哉、夫。这些 语气词的后面一般需断开。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 如之何、若之何——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需 断开。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 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 于是、岂、岂非——其前一般需断开。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 足以、何以、然则就散失而不能让人理解了。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全版.ppt

《烛之武退秦师》 1、《左转》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 体史书。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 位。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 称。 5、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 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课件
课件
所
(三)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 用,文言中也常见。 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 段和凭借。 1、表示原因的如: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课件
13隋书 唐·魏徵等85 14南史 唐·李延寿80 15北史 唐·李延寿100 16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200 17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225 18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150 19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74 20宋史 元·脱脱等496 21辽史 元·脱脱等116 22金史 元·脱脱等135 23元史 明·宋濂、王袆等210 24明课史件 清·张廷玉、万斯同等332
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
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
“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
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 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
“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
兄事之。”张良出,要课件 项伯。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 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 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 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 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
高中语文复习课件-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共374张PPT)

体验高考真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还要注意古人的用语习惯,如称人一般只称名,如 “曾公亮”称“公亮”。尤其注意少数民族人的名字, 字数不定且不是取名的常用字,注意断句及跟其他词性 的字区分开来。
(二)阅读方法
1.阅读全文,着眼全局,梳理事件头绪和人物关 系。 (阅读时养成动笔勾画的习惯)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开头: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 交代传主曾公亮的名字 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 籍贯
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 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
结尾:Βιβλιοθήκη 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 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 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 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
作者评价公亮,用与 王安石有关的事件, 证明其吝啬。
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
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
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 苏轼与世人对公亮的
恭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能处
之安然吗?”使者于是赴宴。
•
熙宁三年,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
使。第二年,判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城,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复习+课件36张

真题演练 2023全国乙卷
原文: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 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仿今其宗庙不祓阴而 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 如?”群臣皆曰:“善。”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高考考查的重点是与重要文学作品有关的 内容。从内容上划分,古代文化常识大致可划分为九大类别:姓名称谓、宗法礼俗、古代官制、 教育科举、天文历法、古代地理、文学艺术、历史人物、古文特有词汇。
(一)文化常识复习“三方法” 文化常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涉及的知识要点繁多而复杂,这就要求广大考生能够结合 考情有效把握复习方向,明确知识要点所在,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 1.紧扣教材,抓住重点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中学语文教材始终是我们展开复习的根本。立足教材、紧扣教 材是我们高考取胜的不二法门。 2.强化训练,整理笔记
(2)文体记忆法:教材所选的古文篇目,一般都是按“语录体、编 年体、国别体、纪传体”这四种文体优选出来的。《论语》,语录体, 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20篇;《春秋》《左传》《资治通 鉴》,编年体,是按年代顺序编写的史书;《国语》《战国策》,国别 体,是分国叙述的记言史书;“二十四史”,纪传体,是记载帝王、诸 侯、社会各界著名人物事迹的巨著,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他均 为“断代史”。
2024届高三备考之
文化常识复习
学习目标
1、在例析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文化常识基本知识 2、在解题训练中逐步形成文化常识判断能力。
考点解读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化知识课件(66张)

解析 “太子由皇帝最年长的儿子充当”错误,太子是嫡长子。 答案 D
有关“官职沿革”的文化常识 1.官职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 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 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 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 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 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 大权。
②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好内远礼曰炀 ③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遭忧曰愍 (2)庙号 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 起,每个朝代一般第一个皇帝的谥号较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后的皇帝都 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 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 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 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 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3.年龄称谓 (1)襁褓 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 指二、三岁的儿童。 (3)齿龀、龆龀 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 (4)总角、垂髫 指幼年儿童。 (5)豆蔻年华 指女子十三四岁。
答:(×)“‘太子舍人’指太子的属官,与‘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意 思相同”错误,“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门客”。
专题02 文言文实词(课件)-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之文言文(新高考版)

知识讲解 古今异义
很多考生会把古今异义词当成现代汉语的词语来解释,这势必会影响 到对句子意思的把握。要想避免这一误区,考生要做到如下几点:
1.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所以当 我们在古代汉语中看到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双音节词时,通常要警惕其是不 是古今异义词。
2.依据时代气息做出判断。有些古今异义词按现代意义解释后,明 显与作品所属时代的特征不相吻合。例如古文中的“中国”在现代汉语中 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当时根本就没有这一概念。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
考点解读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不仅仅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考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涉及的主要考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 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文言现象,考生要能够根据具体的语境对文 言实词做出正确、合理的推断与解释。
T11-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 变为勉强令人满意。
明确:“隐若一敌国”的意思是“其人威重能和一个国家相当”。 “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说法错误。
知识讲解 古今异义
【2022新高考卷Ⅱ】原文:……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 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 祠堂,恭俭如此。……
T11-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 中的“片”意思不同。
片:①微小,微少;②量词;③单,只。
明确:“片甲不留”的“片”字作量词,意为一片铠甲都没留下来, 形容全军覆没。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 师》)
④“侯”“伯”,春秋时期的爵位名。
-8-
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鸿门宴》)
⑤“司马”,古代武职官职名。
⑥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促织》)
⑥“宰”,地方官吏。
能够“
”,但由于行事草率,
最终却“
”。
答案 (1)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2)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2.(2014·全国Ⅰ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 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
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
”。
(2)李白《蜀道难》中
“
,
类词语含义的把握,积累是最好的方法。如:必修一第 4 课《烛之武 退秦师》第 16 页中:[注②]“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 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注 ]“寡人”,诸侯谦称,寡德 之人。[注 ]“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第 5 课《荆 轲刺秦王》第 20 页中:[注③]“陛”,殿前的台阶。可据此联系“陛下” 一词。[注 ]“郎中”,宫廷的侍卫。如果把这些注释分门别类地加以 整理并熟记,应能提高文化常识题答题的准确率。
④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送东阳马生序》)
④“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 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10-
⑤ 因入京师,观太.学.。(《张衡传》)
⑤“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⑥⑥“登大科概”说,古长代安科登.举科.,考函中使进报信士迟的早说云法尔。。(《祭妹文》) ⑦⑦古荆代轲七和音而(宫歌、,为商变.、徵.角之声、。徵(、《羽荆轲、刺变秦宫王、》变) 徵)的一 个音级。以此为主调的歌曲,凄怆悲凉。
”两句写
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
都很难越过。
(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
情感的名句是
“
,
”。
答案 (1)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3)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6-
二、掌握两种方法
方法一:结合课文,分类积累 这类知识,散见于我们学习过的课文中,文下一般有注释。对这
⑧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⑧唐代对七言诗的习惯说法。
⑨ 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⑨“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六艺”此处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与技能。
⑩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⑩“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③ ③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
③“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④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鸿门宴》)
④“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
-12-
⑤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⑤“束发”,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⑥“⑥牺牺.牲牲.玉 ”帛,古,弗代敢为加祭也祀,必而以宰信杀。的(《牲曹畜刿,色论纯战》 为)“牺”,体全为“牲”。
⑦取阳晋,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上卿,古代官名,战国时最高的官阶,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 臣或贵族。
⑧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
⑧“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⑨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⑨缙绅,原意是插笏板于衣带,是旧时官宦上朝时的装束,用作 士大夫的代称。
古代文化常识
每日一练
1. (2016·全国Ⅱ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
缺部分。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
身体柔弱,却能“
,
”,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
帝刘备过早去
世,“
,
”,正是危
急存亡之时。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
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
-9-
典题 2 科举、学校、音乐、歌赋类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① “六六.艺艺.经”,指传《皆通诗习》之《,不书拘》于《时礼,学》于《余易。》(《《师乐说》》《) 春秋》 六部儒家经典。
②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②“庠序”,古代的学校名。殷商时代叫“序”,周代叫“庠”。 ③③“秀后才刺”史,汉臣代荣以举臣来秀选.才拔.。人(《才陈的情一表种》察)举科目,此处指优 秀的人才。与后代科举“秀才”不同。隋代始行科举制, 设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
⑩⑩“初.初七.七及”下.,九 专.,指嬉农戏历莫的相七忘月。七(《日孔;“雀下东九南”飞,每》月) 的农历十九为下九。 古代以每月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下 九为汉代妇女欢聚的日子。
-7-
典题 1 官职、职掌、封号、爵号类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孔雀东南飞》)
①“太守”,古代对郡守的尊称,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②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荆轲刺秦王》)
②“太子”,帝王的儿子中已经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
③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段太尉逸事状》)
-11-
典题 3 称谓、礼仪、典章、制度类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九宾”,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 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②②“少以牢一”少.牢,.古告代庙帝,请王其祭矢祀。社(《稷伶时官,用传羊序》、)猪各一头。(牛、 羊、猪三牲全备,叫“太牢”。)
⑦⑦秦若国舍郑 在以 西为方东,.郑道.国主.在。东(《方烛,之 为武 秦退国秦在师东》方) 道路上的主人。后 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⑧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⑧“季父”,即叔父,古人排行有孟、仲、叔、季。“季”,最小的。 ⑨⑨“是社社.稷 稷.之 ”臣,古也时。每何年以都伐要为?祭(《祀论土语地·季神氏和》五) 谷神,以求平安和 丰收。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