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探究专题10-压强实验探究
八年级物理教学案例-压强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压强背景《压强》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一节内容,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在一个概念,但学生比较陌生,这节课是整个单元的一个基础。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让学生经历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
案例1、巧妙导入,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在本节课开始用简单的小游戏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展示一枚鸡蛋,问学生如果把鸡蛋握在手心,手均匀用力捏鸡蛋,能否把鸡蛋捏碎,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捏不碎。
一位女生上前面来亲自试试能否捏碎,她用了很大的力也没能把鸡蛋捏碎。
男生们觉得这个女生根本没用力捏鸡蛋,所以鸡蛋没碎。
一位力气大的男生说,我去试试,鸡蛋不碎都不可能,结果他来到前面也没能把鸡蛋捏碎。
这个结果很出乎学生的意料。
教师提问,谁有其他办法使鸡蛋碎了?学生说了生活中最常用的办法。
教师又提出问题,一只手同时握两个鸡蛋,均匀用力,鸡蛋会不会碎呢?很多学生说,一个都捏不碎,两个就更不可能捏碎了。
刚才试验的女生再次到前面捏鸡蛋,结果鸡蛋碎了,她说她用的力没有第一次大呢,鸡蛋却碎了,太不可思议了。
试验结果出乎多数学生意料。
教师接着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就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2、自主参与探究过程教师展示图片:一、在茫茫的林海雪原上穿雪板和不穿滑雪板的人的行走;二、在沙漠行走的骆驼长着又大又宽的脚掌;三、啄木鸟的嘴很尖;注射器的针头很尖。
学生亲自体会,把铅笔一端削尖,用两只手的食指分别压住铅笔的两端,两个手指的感觉分别怎么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和随手可得的器材,甚至包括学生的身体让学生进行观察,亲身体验,并且对这些实例共同的特征进行分析,学生交流得出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形状、材料、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有关。
中考物理专项练习之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含答案解析、全国通用)

中考物理专项练习之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含答案解析、全国通用)一、多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1. 图甲所示的是微小压强计,如图乙所示的操作中可用来探究()A. 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液体密度的关系B.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是否都有压强C. 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是否相等D. 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深度的关系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2. (1)为了鉴别两个烧杯中哪杯装的是清水哪杯是盐水.小明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如图甲和乙所示.他发现图乙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大,于是认为图乙杯子中盛的是盐水.你认为,小明的结论是______(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简要说明理由:______.(2)若此时盛清水的杯子中,水面到杯底的高度是0.1m,水对杯底的压强是______Pa.(g=10N/kg,ρ水=1.0×103kg/m3)(3)托里拆利测量大气压强值实验如图丙所示,当时的大气压强等于______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3. 小明同学利用矿泉水瓶做了一些物理小实验:(1)如图甲所示,取一只空矿泉水瓶,向瓶中装入少量的水放在一块海绵上,立刻看到海绵凹陷一些;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再放到海绵上,会发现海绵凹陷得更深了.可以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有关;(2)如图乙所示,取一只空矿泉水瓶装满水,将矿泉水瓶浸没于水中;若抓住瓶底向上提,会发现在瓶口未离开水面之前,瓶里始终充满水.可以说明______的存在.(3)如图丙所示,取一矿泉水瓶,在矿泉水瓶体的不同方向上,用小铁钉钻几个小孔,然后向瓶内装满水,盖上瓶盖,两手用力挤压瓶体,可看到水从不同的小孔中喷出,这可以说明“液体内部向______都有压强”.(4)如图丁所示,取一矿泉水瓶和一小玻璃瓶可以制作成浮沉子,当用力挤压瓶体发现小玻璃瓶可以在水中下沉,此时小玻璃瓶受到的浮力______重力(选填“>,=,<”).4. 水平桌面上的两个相同容器中装有甲、乙两种液体.小亮同学先将微小压强计U形管的两液面调到______,他再把同一支压强计的探头先后放入甲、乙两种液体中的相同深度处,观察U形管中两次液面的高度差,如图所示.由此可知,两种液体中______液体的密度较大.(选填“甲”或“乙”)5. 如图是小明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时所做的实验.将蒙有橡皮膜的金属盒作为探头与压强计相连,在一个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将金属盒放在水中不同的位置,实验现象如图甲、乙,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乙图中,U形管左侧管内气体的压强 ______ 右侧的管内气体的压强(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9小题,共234.0分)6. 图(a)所示的装置名称是______如图(b)、(c)和(d)所示,金属盒置于同种液体的不同位置处,该实验是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______的关系.7. 小明同学利用微小压强计研究液体压强:(1)如图1微小压强计是通过______反映液体压强的大小;(2)通过比较图2中A、B、C 三图,可以得出:在同种液体中同一深度处,液休向各个方向的压强______(选填“相等”或者“不相等”);通过比较______两图.可以得出:在深度相同的情况下,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通过比较______两图,可以得出:在密度相同的情况下,液体的压强还与深度有关.8. 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选择了两个底面积S不同的容器进行研究,并在容器内倒入深度h不同的液体,用压强计分别测出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强p的大小,将s、h和p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变换液体重复实验,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为做进一步研究,他们计算了相邻两次实验中h及p的变化量△h和△p,并将结果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两列中.(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或8与9)中的数据和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大小与容器的底面积大小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7(或9~14)中p和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中的数据和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液体的深度一定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越大.(4)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的相关数据,归纳得出初步结论.(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7或9~14中△p和△h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知:______.(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7和9~14中△p和△h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知:______.9. 如图所示,图(a)装置是______,实验中用来探究______的特点.图(b)所示的实验装置可用来做验证______原理的实验,主要验证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______的关系.10. 本学期学习的实验有:A“测定物质的密度”、B“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C“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D“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和E“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等.①实验A和B中所记录的物理量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U形管压强计是实验______中所用的研究仪器(填序号).②若将上述实验分成两类,则可跟实验D归为一类的实验有______(填序号),其归类理由是______.11. 在做“研究液体的压强”实验时得到的几组数据如下表:根据表中的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1)要研究液体同一深度的压强特点,应该比较序号为______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2)比较序号3、4、5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12. 下列四幅图是小华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实验时的四个场景,除图④杯中装的是盐水外,其余杯中装的都是水.(1)本实验是通过观察压强计左右两管内液面的______的变化而知道压强大小变化的;(2)比较①②两幅图,可以得出:______;(3)比较②④两幅图,可以得出:______;(4)比较②③两幅图,可以得出:同种液体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跟______无关.13. 小明将一根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端包上橡皮膜,将烧杯内的部分水倒入玻璃管中后,观察到橡皮膜向下凸出,如图所示.由此他得出:液体内部存在方向向下的压强.请你只利用上述器材,证明液体内部也存在着方向向上的压强,请简述实验的步骤和现象.14. 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时,小阳用包有橡皮膜的金属盒(作为探头)与U型管(作为压强计)相连通进行实验.(1)使用前应检查装置是否漏气,当用手指按压(不论是重压还是轻压)橡皮膜时,发现U型管两边的液面的高度差几乎不变,则说明该装置______(选填“漏气”、“不漏气”).(2)装置调整好后,若将探头先后放在同一容器的A、B两处,实验现象分别如图甲、乙所示,则可以判断出A、B两处的压强p A______p B(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液体内部的压强与______有关.15. 水平实验桌面上有微小压强计、刻度尺、烧杯和水.小阳利用这些器材,探究水内部任意一点的压强跟该点到容器底的距离是否有关.小阳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①将微小压强计的探头放入烧杯的水中,用刻度尺分别测量探头到烧杯底的距离L,探头到水面的距离H1,读出压强计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h1,将相关数据记录在表格中.②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调整探头所在的位置,使探头到烧杯底的距离仍为L,用刻度尺测量探头到到水面的距离H2,读出压强计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h2,将相关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1)小阳的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______.(2)请你针对小华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写出改正措施:______.16. 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微小压强计探究水的内部压强与探头的方位是否有关.微小压强计的探头自然放置时,U形管中两侧液面等高.小明将探头放入水中,进行的实验操作如图乙所示.(1)小明在此实验中每次将探头放入水中同一深度,这种研究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经常用到,以下研究过程采用了这种方法的是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只有一个选项正确)A.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时,一个力作用在橡皮筋上与两个力共同作用在橡皮筋上,应使橡皮筋的形变相同B.探究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被举高度的关系,应控制物体的质量相同C.研究光现象时,用“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2)小明得到的实验结论是:水内部的压强与探头方位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17. 小亮学习液体压强后(1)他在实验室利用微小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压强.实验前他将U形管两液面调到相平,当他把压强计探头放入水中,发现U形管两液面没有出现高度差,如图1所示.请你判断,器材出现的问题可能是:______.(2)放学后,小亮在家利用一根胶皮管给鱼缸换水,如图2所示.他先将管中灌满水,然后将出水口B放低,水从鱼缸内自动由B口流出.小亮思考了其中的道理:这是因为出水口B处的压强______进水口A处的压强,水才会流出.18. 实验桌上备有如下器材:如图所示的已知底面积为S的金属圆柱体(其侧面带有间距均匀的刻线),已调零的弹簧测力计、三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足量的盐水、水和酒精(已知:ρ盐水>ρ水>ρ酒精).请你利用上述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产生的压强越大”.要求:(1)写出实验步骤.(2)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19. 小明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U形管中有适量的水,U形管的左端通过橡皮管与液体压强探测器相连通.实验现象如图所示.甲容器内液体的密度为ρ1,乙容器内液体的密度为ρ2.请根据图所示实验现象比较ρ1与ρ2的大小,则ρ1______ρ2.(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0. 小浩做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得到的几组数据见下表:请你根据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比较序号为1、2、3的实验数据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______ .(2)比较序号为3、4、5的实验数据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______ .(3)比较序号为5、6的实验数据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______ .21. 如图所示,小华把压强计的探头先后放入甲、乙两种液体中,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1)压强计是通过U型管的 ______ 来显示橡皮膜所受压强大小.(2)她探究的是液体内部压强与 ______ 的关系,你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 .(3)若要探究与另一个影响因素的关系,你的做法是 ______ .22. 回归实验和探究(请将下列实验报告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1)探究牛顿第一定律:(2)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现象方法 将压强计的探头放入水中,发现探头向下移动的过程中,U 型管两侧液面高度差变大,这说明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 ______ .保持探头所处深度不变,向水中加盐,发现高度差变大,这说明液体压强还与液体 ______ 有关. 实验中U 型管两侧液面高度差的大小反映了探头所受液体压强的大小,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______ 法.问题讨论在开口的空矿泉水瓶的侧壁和底部扎几个小孔,用手将其压入水中,发现水从各个小孔涌入瓶中,说明液体内部向 ______ 都有压强.23. 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1)在图乙中,将橡皮膜先后放在a 、b 位置处可知,同种一条, ______ 越大,压强越大,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 . (2)为了探究密度对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还需将橡皮膜放在图丙中 ______ (选填“c ”或“d ”)位置处. 24. 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实验.已知:①a 、b 两点压强等于外界大气压(大气压保持不变);②a 点压强等于a 点上方液柱压强与左管内气压P 1之和;③b 点压强等于b 点上方液柱压强与右管内气压P 2之和;④液体1和液体2密度不同.该小组同学先关闭K 2打开K 和K 1,用抽气机抽气,进行多次实验.再关闭K 1打开K 和K 2,重复上述操作,具体数据记录如表:(1)以下研究过程所用到的方法与本实验中所用的方法明显不同的是 ______ A .研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B .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C .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粗糙程度的关系D .研究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被举高高度的关系(2)通过比较第一次和第四次所测得的数据,可以研究 ______ .(3)通过比较第四、第五、第六三次测得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4)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关系时,为了使结论更具普遍性,该小组同学还应如何继续实验(请写出实验思路,不需写具体步骤) ______ .25. 在学习液体压强时,小明用矿泉水瓶对液体压强的特点进行了探究.(1)如图甲所示小明在A 、B 两处开了两个大小相同的孔,发现从B 孔喷出的水较急,这说明 ______ ;(2)如图乙所示,小明在瓶子同一高度的C 、D 、E 开三个大小相同的小孔,装满水后,发现水从这三个孔中喷喷出的距离一样远,这可以说明 ______ .26. 小明利用图甲、乙、丙所示的器材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他向图甲中的U 形管内注入适量的蓝墨水,当管内的蓝墨水静止时,U 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 ______ .(2)他将探头用橡皮管连接到U 形管左侧的端口后,将探头没入水中,增大探头在水中的深度,发现U 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变大,说明同种液体 ______ .(3)如图乙、丙所示,将探头放入水和酒精中相同深度,发现探头在酒精中时,U 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 ______ (选填“大”或“小”),说明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 ______ .(4)小明做完实验后,又想验证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于是他做了图丁和图戊所示的实验;将同一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分别浸入水和酒精中一部分,并保证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______ (选填“相同”或“不同”),从而验证了结论是正确的.27. 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因素”的实验,甲、乙和丙三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注入酒精、盐水和盐水,且深度相同,请回答下列问题:(1)比较甲、乙两图可知,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 ______ 有关;(2)拦河坝做成上窄下宽的形状,其原因可以用对比 ______ 两图所得出的结论进行说明;(3)在图丙中保持探头的位置不变,向烧杯中逐渐加入水(未溢出),U型管两液面的高度差将 ______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4)如图丁所示,小明将U型管的左端通过橡皮管与玻璃管侧壁管口相连通,U型管内左右两液面分别用a、b表示,用电吹风向管口吹风则U型管内液面较高的是 ______ (选填“a”或“b”).28. 在探究液体压强的实验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1)由丙、丁两图进行实验对比,得出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 ______ (选填“有关”或“无关”).(2)甲、乙两图是探究液体压强与 ______ 的关系,结论是: ______(3)要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应选用 ______ 两图进行对比.(4)在图乙中,固定金属盒的橡皮膜在水中的深度,使探头朝向不同方位时,两玻璃管中液面高度差不变,说明了在同种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 ______ .29. 如下图甲所示,小明利用该装置进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下表是小明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1)小明根据上述数据记录,进行了数据的分析和论证认为,比较序号3、4、5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结论: ______ ;(2)比较序号1、2、3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结论: ______ ;(3)比较序号为 ______ 的两组数据可得出结论: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系.30. 小明在用压强计做“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1)当压强计的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当相平,而小明同学却观察到如图(a)所示的情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U形管左支管液面上方的气压______ 大气压;(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调节的方法是:______ .A.将此时右边支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B.取下软管重新安装(2)小明再作图(b)所示的检查.当用手指按压(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几乎不变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______ .(3)下表是小明同学利用如图c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液体压强规律时所测得的部分数据①实验所得的数据有一组是错误的,其实验序号为 ______ ;②比较序号1、2、3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③比较序号 ______ 、 ______ 、 ______ 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该实验中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 ______ .了解了“液体内部压强特点”后,如图(d)所示,将压强计的探头放入水中,下列做法中能使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减小的是 ______A.将探头放在同样深度的浓盐水中B.将探头在原位置转动180°C.将探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D.将探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31. 小强利用U形管压强计和装有水的大烧杯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实验前,他注意到U形管两边的液面已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如图甲所示.(1)当小强将金属盒浸没于水中后.发现U形管两端液面如图乙所示的情景,则实验装置可能出现了 ______ 问题.(2)排除故障后.他重新将金属盒浸没水中,发现随着金属盒没入水中的深度增加,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逐渐变大,如图丙所示,由此可知液体内部的压强与 ______ 有关.接着小强要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他应将金属盒放在 ______ ,观察并记录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3)小强保持图丙中金属盒的位置不变,并将一杯浓盐水倒入烧杯中搅匀后,实验情形如图丁所示.比较丙、丁两次实验,小强得出了: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其内部的压强就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的结论是否可靠? ______ .原因是: ______ .32. 如图是老师在演示液体内部压强情况的六幅图,除②图杯中装的浓盐水外,其余杯里装的都是水.请你仔细观察这六幅图后回答:(1)安装好压强计后用手按压探头,如U形管的液面高度没有变化,原因可能是 ______ ;(2)比较①②两幅图,可以得出: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 ______ 有关;(3)比较 ______ 两幅图,可以得出:液体内部压强大小随液体的深度增加而 ______ ;(4)比较③④⑤三幅图,你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 .33. 用下图所示的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实验中(1)压强计是通过比较 ______ 来比较被测压强大小的.(2)当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当相平,而小明同学却观察到如图甲所示的情景,此时U形管左支管液面上方的压强 ______ 右支管液面上方的压强(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压强计调节正常后,小明完成了该实验探究,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接着,他将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已知其中一杯为水,另一杯密度约为1.2g/cm3的盐水),如图乙和丙所示.他发现图乙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小,由此确定图乙杯子中盛的是水.小明的判断______ (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 ______ .34. 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液体压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两只杯子,分别盛有清水和盐水,但没有标签,你能否用压强计将它们区别开?(1)当压强计的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当相平,出现(a)这种情况,调节的方法是 ______A.将此时右边支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B.取下软管重新安装(2)小明再作图(b)所示的检查.当用手指按压(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几乎不变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______ .35. 小民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他向图甲中的U形管内注入适量的红墨水,当管内的红墨水静止时,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 ______ .(2)若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越大,说明液体在被探测处产生的压强 ______ .(3)小民把压强计调好后,多次改变探头在水中的深度,并比较每次的深度及相应的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这是为了探究液体产生的压强与 ______ 的关系.(4)小民换用几种密度不同的液体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这时应保持探头在各种液体中的 ______ 相同.若观察到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较大,说明这种液体的密度 ______ (选填“较大”或“较小”).36. 在“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1)如图是小芳同学设计的用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因素的三个实验装置:①要探究液体密度相同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是否有关,应选取装置甲和装置 ______ 来进行研究;②当选取装置乙和装置丙进行实验时,可知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 ______ 有关.(2)实验时把金属盒放入水中,通过观察U型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来判断液体压强的大小;在以下几个实验中,所用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不同的有 ______ (填序号).A.探究影响电流做功大小因素实验中,通过灯泡的亮度反映电流做功的多少B.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实验中,通过判断放入其中小磁针是否转动来进行研究C.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实验中,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来研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关系.37. 回顾实验和探究:(将下列实验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38. 为了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1)如图所示,小芳利用课堂上的仪器做实验①把探头放入水中,通过观察U型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来判断探头处水的压强的大小,高度差越大,水的压强 ______ (选填“越大”或“越小”);②一开始实验时,小芳发现按与不按探头的橡皮膜,U型管两端液面均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原因可能是 ______ .③比较甲图、乙图和丙图,可以得到: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______ ;(2)小王同学用两只相同的封闭小木桶做实验.他在小木桶内分别装满水和盐水,在小木桶上各插上一根很细的玻璃管.当他从上方利用漏斗向玻璃管中灌水或盐水时,实验的现象如图(a)、(b)、(c)所示.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ρ水<ρ盐水)①比较(a)、(b)两图可知: ______ .②比较(b)、(c)两图可知: ______ .39. 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实验中,(1)首先必须检查压强计能否正常使用,若用手指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变化都很小,则说明该压强计的气密性 ______ (选填“好”或“差”).(2)若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待测液体中,通过观察U形管的高度差从而来确定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这种方法在物理上叫做(选填字母);A.图象法B.转换法C.等效替代法D.控制变量法(3)若使用调好的压强计,探究水内部压强特点的情景如图A、B、C所示.a.比较A图、B图和C图,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 ;b.在B图中把金属盒慢慢下移,同时观察U型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的变化,从而来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 ______ 的关系.(4)如图D、E所示,有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有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没有标签).小唐采用压强计进行探究:小唐把金属盒分别浸入到这两种液体中,发现图D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小,小唐则认为图D烧杯中盛的是密度较小的酒精.他的结论是否可靠? ______ 理由是: ______ .(5)如图F,小明在一只开口且盛满水的矿泉水瓶的侧壁开了三个大小相同的孔,你认为喷射速度最大的是 ______ 孔处的水.40. 如图所示,用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1)图甲所示压强计是通过U形管中水面的 ______ 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使用前应检查装置是否漏气,方法是用手轻轻按压几下橡皮膜,如果U形管中的水面能灵活升降,则说明该装置 ______ (选填“漏气”或“不漏气”).(2)若在使用压强计前,发现U型管内水面已有高度差,通过 ______ (选填序号)方法可以进行调节.①从U型管内向外倒出适量水;②拆除软管重新安装;③向U型管内添加适量水;(3)比较乙图、丙图和丁图,可以得到: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______ .(4)在乙图中,若只将烧杯中的水换成同深度的盐水,其他条件不变,则可以观察到U型管两边液面的 ______ .41. 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小组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丁四次实验,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1)如图甲,用手按压强计的橡皮膜,U型管两端液面出现高度差;将橡皮膜放入酒精中,U型管两端液面也出现高度差,这说明液体内部。
2020年中考物理必考实验11: 探究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

实验十一、探究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实验目的】: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实验器材】:压强计;相同的大烧杯2个;食盐;水;刻度尺。
【实验设计】:提出问题: 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或假设:可能与液体深度,液体的密度,液体重力,方向等有关。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步骤】:①将水倒入烧杯,如图a,控制探头在水下深度不变,调节旋钮改变探头的朝向,观察并测出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将数据填入下表。
②如图b,控制橡皮膜的朝向不变,改变探头浸入水中的深度,观察并测出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将数据填入下表。
③如图c,控制探头在水和盐水下的深度相同,观察并测出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将数据填入下表。
【实验记录】:实验内容液体物质探头浸入水下深度橡皮膜朝向U形管两端液面高度差(cm)a 水相同(5cm)向下相同(5cm)向前相同(5cm)向上不同(3cm) 向下b水不同(5cm)不同(7cm)向下向下c水相同(5cm)向下盐水相同(5cm)向下【实验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同种液体在同深度的各处,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不同的液体,在同一深度产生的压强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考点方向】1、由图1、图2可以知道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
(因此在太空失重情况下液体不会产生压强)2、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采用了哪些方法?答:。
3、通过观察什么知道液体压强大小的?答“”。
4、实验前的两个操作:(1)。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5、实验时发现U型管内高度差没变化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答:。
6、使用的U型管是不是连通器?答:。
7、此实验U型管内液体为什么要染成红色?答:。
8、比较甲乙实验结论是:。
9、比较乙丙实验结论是:。
9、如图甲乙,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和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答:。
10、如图丙,左侧金属盒的深度和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答:。
2022年中考物理微专题复习 专题10 气体压强中考问题(学生版)

专题10 气体压强问题1.实验证明:大气压强是存在的,大气压强通常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
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4)说明:①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
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②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m③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3.标准大气压——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3×105Pa,可支持水柱高约10.3m4.大气压的测量工具: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气压计分为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5.对大气压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总结:【例题1】(2020四川南充)关于气体压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做托里拆利实验时,若将玻璃管由竖直变倾斜,管中水银柱的长度不变B. 能用吸管将杯中饮料吸进嘴里,是利用了大气压强C. 一标准大气压可托起约10.3m高的水柱D. 高空飞行的大型客机,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对点练习】(1)图A是托里拆利实验装置,测得当地大气压等于mm高的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2)关于图A现象的成因,十七世纪有两种观点。
观点一:否认大气压存在,玻璃管内本应充满液体,液面下降是因为管内的部分液体变成气体,管内气体越多,液面下降越多。
观点二:管内液面上方是真空,大气压支撑起液柱。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实验(答案解析)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实验答案解析1.(2018•沈阳)为研究液体内部压强恃点,如图甲所示,小华将透明塑料瓶底部剪去,蒙上橡皮膜并扎紧。
(1)将瓶压入水中,橡皮膜向内凹,如乙图所示,说明水对橡皮膜有压强:将瓶向下压,橡皮膜内凹的程度变大,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2)接着将某液体缓慢倒入瓶中,当内外液面相平时,橡皮膜仍向内凹,如丙图所示,说明倒入液体的密度小于(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的密度。
(3)将甲图中装置倒置,然后在瓶口紧密连接一根无色通明胶管,并灌注红墨水,如丁图所示。
使胶管内液面高于橡皮膜,将塑料瓶橡皮膜的一端朝各个方向放置,橡皮膜都向外凸,说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4)使装置保持丁图所示位置不变,在橡皮膜上戳个洞,会有部分液体从洞口流出,最后稳定时,塑料瓶和胶管里的液面相平,此时塑料瓶与胶管构成一个连通器。
【分析】(1)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2)液体压强的大小通过橡皮膜的凹陷程度表现出来,根据p=ρgh分析解答;(3)在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装置是连通器。
【解答】解:(1)将瓶向下压,深度越深,压强越大,橡皮膜内凹的程度越大说明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2)根据p=ρgh知,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液体压强的大小通过橡皮膜的凹陷程度表现出来,当塑料瓶内外液面相平时,橡皮膜向内凹,说明向上的水的压强大,故倒入液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3)液体压强的大小通过橡皮膜的凹陷程度表现出来的,所以将塑料瓶橡皮膜的一端朝各个方向放置,橡皮膜都向外凸,说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4)使装置保持丁图所示位置不变,在橡皮膜上戳个洞,这样塑料瓶与胶管构成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一个连通器,连通器里装同种液体在不流动时液面相平。
故答案为:(1)深度;(2)小于;(3)压强;(4)连通器。
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实验

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实验
液体压强是指液体对容器壁面或其中的物体施加的压力。
在物理学中,液体压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于理解液体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液体压强的规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首先,我们准备了一个透明的容器,并在容器中倒入了不同种类的液体,例如水、酒精和食用油。
然后,我们在容器中放置了一个小的浮标,并观察了浮标在不同液体中的位置。
实验结果显示,浮标在不同液体中的位置存在明显的差异。
通过测量浮标下沉的深度,我们发现不同液体对浮标施加的压强是不同的。
进一步分析发现,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具体来说,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成正比,与液体的深度成正比。
为了验证这一规律,我们进行了一些定量实验。
我们通过改变液体的深度和密度,分别测量了不同条件下的压强。
实验结果再次证实了液体的压强与密度和深度成正比的规律。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深入探究了液体压强的规律。
我们发现液
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成正比,这一规律对于理解液体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相信这一研究成果将对液体压强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产生积极的影响。
专题10-2 液体压强(原卷版)-2023年中考物理重难点精讲讲练(全国通用)

第十课压强第2节液体压强基础知识过关一、液体压强1.产生原因:由于液体受到且具有。
2.特点:①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②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压强;③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还跟液体的有关,在相同时,液体的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与液体自重的关系(1)如图甲所示,“广口”型容器,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液体自身重力;即F G液。
(2)如图乙所示,“直柱”型容器,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液体自身重力;即F G液。
“锥”型容器,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液体自身重力;即F G (3)如图丙所示,液。
二、连通器1.定义:上端,下端的容器。
2.原理:连通器例的同种液体不流动时,连通器各部分中的液面高度。
高频考点过关考点一:液体压强的理解1.(2021•宜宾)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拦河坝横截面示意图,其中合理的是()A.B.C.D.2.(2022•巴中)如图,甲、乙、丙是三个质量和底面积都相等的容器,若在容器中装入质量相等的水。
则三个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A.甲最大B.乙最大C.丙最大D.一样大3.(2022•北京)如图所示,两个圆柱形容器甲和乙放在水平桌面上,甲容器底面积大于乙容器底面积,它们分别装有体积相等的液体,甲容器中液体的密度为ρ甲,乙容器中液体的密度为ρ乙。
液体内A、B两点到容器底部的距离相等,其压强分别为p A、p B。
若两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相等,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ρ甲<ρ乙,p A<p B B.ρ甲<ρ乙,p A>p BC.ρ甲>ρ乙,p A=p B D.ρ甲>ρ乙,p A<p B4.(2021•襄阳)如图所示,三个质量相同、底面积相同,但形状不同的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其内分别装有甲、乙、丙三种液体,它们的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若容器对桌面的压强相等,则三种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A.一样大B.甲最小C.乙最小D.丙最小5.(2021•乐山)如图所示,小明用如图容器来做“探究液体压强是否跟深度、液体的密度有关”的实验。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由图1、图2可以知道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
液体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有流动性。
(因此在太空失重情况下液体不会产生压强)
2、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采用了哪些方法?
答: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3、通过观察什么开知道液体压强大小的?
答: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高度差也大说明液体产生的压强也大”
4、实验前的两个操作:
(1)先检查U型管左右两边的液面是否相平。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手压金属盒上的橡皮膜,观察U型管中液面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明显,则气密性良好)
5、实验时发现U型管内高度差没变化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
答:气密性不好,拆下来重新安装。
6、使用的U型管是不是连通器?
答:不是
7、此实验U型管内液体为什么要染成红色?
答:使实验效果明显,便于观察。
8、比较甲乙实验结论是:液体密度一定时,深度越深,液体产生的压强越大。
比较乙丙实验结论是:当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产生的压强越大。
9、如图甲乙,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和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
答:相等,因为两侧产生的压强相等,液体密度相等,所以深度也相等。
10、如图丙,左侧金属盒的深度和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
答:U型管内高度差比金属盒的深度大。
因为盐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两边压强相等,所以U型管内高度差比金属盒的深度大.
11、测量出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能否算出金属盒在左侧液体中的压强?
答:能,因为两侧压强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0:压强实验探究题汇编第一部分、压力作用效果实验探究专题(教材中实验考察)1、(05镇江)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和小华利用所提供的器材(小桌、海棉、砝码、木板)设计了图(a)、(b)两个实验,通过观察图(a)、(b)后得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的结论.此后小华把小桌挪放到一块木板上,发现小桌对木板的压力效果不够明显,如图(c)所示.通过对图(a)、(c)的比较又得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不明显”的结论.请你根据已学过的压强知识分析:(1)小明和小华是根据的现象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2)造成前后两个结论不一致的原因是.(3)设图(b)中小桌对海棉的压强是Pb,图(c)中小桌对木板的压强是P c,则P b P c(小于/等于/大于).(4)比较图(b)和图(c)可知,根据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压强的大小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2、(05大连)(08天津)如图所示,将实验用的“小桌”放入砂盘中,观察陷入砂中的深度。
比较图甲与图乙的情况,可知压力作用的效果与_________________有关;比较图乙与图丙的情况,可知压力作用的效果与_________________关。
3、(06宜昌)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利用小桌、砝码、泡沫塑料等器材设计了如图4所示的几个实验.(1)在实验中,小明同学是通过观察泡沫塑料的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2)图4中两个实验是用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是否有关的; 两个实验是用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是否有关的.(3)在物理学中,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4、(08宁波市)小科同学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时,做了如图甲、乙所示实验。
(1)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2)若想继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应再做图_______(填“丙”或“丁”)所示实验。
5、(08湖南衡阳)(3分)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小丽同学用控制变量法做了如下图所示实验:(a)一块砖平放在泡沫塑料上 (b)两块砖叠放在泡沫塑料上(c)一块砖竖放在泡沫塑上观察比较(a)、(b)的情况可知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有关。
比较图(a)、(c)的情况可知压力作用的效果与__________有关。
用控制变量法还可探究__________实验。
(只填一个)(课外拓展性实验考察)6、(07广州)高度相同的实心圆柱体A、正方体B和长方体C铁块如图放在水平桌面上.已知正方体铁块最重,长方体铁块底面积最小.针对“这三铁块对桌面的压强哪一块最大”的问题,同学们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猜想一:正方体铁块最重,所以它对桌面的压强最大.猜想二:长方体铁块的底面积最小,所以它对桌面的压强最大.猜想三:三铁块高度相同,所以三铁块对桌面的压强一样大.(1)以图中的长方体C为研究对象,推导它对桌面的压强大小的表达式(已知铁的密度为ρ,长方体铁块的高度为h,底面积为S).根据表达式判断上述哪一个猜想是正确的.(2)利用细砂等简易器材,设计一个实验粗略验证这种猜想的正确性(简要写出实验步骤及判断方法).7、(08年陕西省)小芳同学观察到许多建筑材料的截面多是V型或U型,引起了她的好奇心。
【提出问题】物体承受的压力与那些因素有关?【猜想与假设】猜想一:物体承受的压力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猜想二:物体承受的压力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于是小芳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选取了纸条、细线、火柴盒和若干火柴棒,对猜想一进行实验探究。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1)选取材料和长、宽、厚相同的纸条若干。
(2)将一张纸条折成V型,放在装置上,在纸条两端距中点(支点)相同距离处,各挂一相同的火柴盒,在两端火柴盒逐渐增加数量________的火柴棒,直到纸条被压弯为止,记录一端火柴盒中火柴棒的根数。
(3)将纸条折成U型、圆弧形,重复步骤(2).(4)更换纸条将以上实验再做两次。
【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写出一条即可)(与形状有关、弧形最大)【交流与合作】(1)生产、生活和建筑中利用物体形状影响其承受压力的事例很多,如巨大的铁桥中多处使用了U型钢材。
请你举出一个利用V型或圆形结构的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探究猜想二,实验中应使所选物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相同。
8、(08青岛)硬度是衡量材料软硬程度的物理量。
硬度的大小可以用如图方法进行测试:选择规定的淬火钢球,给它加载压力F,将它压到被测试的材料表面,保持规定的时间后卸载压力,就会在材料表面留下凹形压痕。
如果用S凹表示凹形压痕的面积,用H表示材料的硬度,某次实验中对一些材料的测试数据如下:材料F/N S 凹/mm2H/(N/mm2)100 100a 10000b 10000 20050c 2000100200d15000 150 100e 7500 25①硬度的定义为:在凹形压痕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
可以用公式来表示。
②请将表格数据填写完整。
a、b、c、d四种材料的F-S凹图像如上图所示,其中表示材料d硬度的图线是。
9、(08哈尔滨)同学们在学校体育馆进行排球训练时,班级“物理实践活动小组”的同学准备测量排球被击打落地后形变最大时对地板的压强,如图所示.(1)写出该测量的实验原理以及需要使用的主要实验器材.(2)请你设计该测量的实验过程.(3)为了使测量的误差较小,你建议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写出一条即可)10、(08扬州)“端午节”吃完了咸鸭蛋,王聪同学将几个蛋壳按不同方式放置在桌面上拍打,发现有的蛋壳“脆弱”,有的蛋壳“坚硬”。
他想蛋壳能够承受压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于是找来了一张大的纸板模拟蛋壳进行探究。
作出以下猜想:猜想1:纸板承受压力的大小可能与纸板的形状有关猜想2:纸板承受压力的大小可能与纸板的大小有关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王聪在这张大纸板上分别裁出两张大小为40cm×10cm的小纸板A、B和一张大小为40cm×20cm的小纸板C,并准备了弹簧测力计、两个相同的木块、若干重物。
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步骤一:将纸板A用两木块支撑起来,如图1(甲),在中间不断增加重物,直到它塌下去,记录此时中午的重力G1;步骤二:保持两木块的距离不变,将纸板B弯成拱形,如图1(乙),在拱形纸板的上面不断增加重物,直到它塌下去,记录此时中午的重力G2;步骤三:保持两木块的距离不变,将纸板C用两木块支撑起来,如图1(丙),在纸板的中间不断增加重物,直到它塌下去,记录此时中午的重力G3。
(1)比较数据发现G2>G1,可以验证猜想(填写序号)是(正确/错误)的。
利用上述结论,王聪对水库大坝的形状进行设计,设计的四种大坝形状俯视图如图2所示,请你把最合理的设计图的字母标号填在括号内( )(2)比较实验数据G3与可验证猜想2;(3)王聪受步骤二现象的启发又提出新的猜想:猜想3:拱形纸板承受压力的大小可能与拱形纸板拱起的程度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3,请你帮助王聪在上述操作的基础上继续设计实验方案:步骤四:在这张大纸上再裁出的小纸板D,。
在拱形纸板的上面不断增加重物,直到它塌下去,记录此时中午的重力G4;比较实验数据G4与G2的大小,可以验证猜想3.11、(08扬州)我们可以利用矿泉水瓶做小实验来说明一些物理知识。
错误!双手挤压空矿泉水瓶可以使瓶子变形,如果施加的力增大,瓶子变形程度就加大,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有关;错误!在空矿泉水瓶侧壁不同高度的地方锥出上、下两个小孔,往里面倒满水,可以观察到水从两个小孔流了出来,其中下孔流出的水喷得最急,这表明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________ ;错误!往空矿泉水瓶内注入少量的热水,摇晃后倒掉并立即盖紧瓶盖,过一会儿发现瓶子慢慢向内凹陷,这说明 ;错误!将空矿泉水瓶放倒在水平桌面上,用力向它的侧面吹气它会滚动,但用同样的力向它的底部吹气它却不容易滑动,这表明在压力相同的条件下。
12、(05庐江)如图所示,给你一个透明玻璃杯、一支铅笔、一块塑料薄片,足够的自来水,请你选用这几种器材,设计三个物理小实验,并指出它所属的物理现象或与之相关的物理知识.(用文字说明) .13、(1)(06吉林省)如图所示为“轻功”表演(局部图),平时一踩破的气球在“大师”脚下动安然无恙,这种现象看似神奇,其实并不神奇,“奥秘”在于他在气球上放了一块玻璃板,请用物理知识给予简要解释。
(2)(06连云港)在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同学们首先进行了热烈讨论和大胆猜想,接着设计了多种验证方案。
然后,李亚同学按图甲所示进行操作,她觉得左拇指受压的感觉比右拇指要强得多;并且越用力,受压感觉越明显。
徐真同学的实验如图乙,他观察到与手掌接触部分气球的形变较小,而用手指顶着的那部分气球形变明显;且手指用力越大,形变越明显。
实验完毕,同学们互相进行了交流,并得出结论:⑴当压力相同时,,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⑵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第二部分:液体压强实验探究专题(教材中实验考察)14、(05泰州)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液体压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两只杯子,分别盛有清水和盐水,但没有标签,你能否用压强计将它们区别开?(1)当压强计的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当相平,而小明同学却观察到如图(a)所示的情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U形管左边支管液面上方的气压______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调节的方法是:( )A.将此时右边支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B.取下软管重新安装(2)小明再作图(b)所示的检查.当用手指按压(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几乎不变化.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压强计调节正常后,小明将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如图(c)和(d)所示.他发现图(d)中U 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大,于是认为图(d)杯子中盛的是盐水.①你认为,小明的结论是(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②简要说明理由:.15、(06北京)验桌上有两只大烧杯,其中一杯盛有纯净水,另一杯盛有盐水。
老师告诉小敏盐水的密度大于纯净水的密度,希望她用压强计将它们区别开。
如图所示,小敏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探头)先后浸没到甲、乙两杯液体中,分别记下压强计U形管两侧的液柱高度差h甲和h乙。
她发现h甲小于h乙,于是认为乙杯子中盛的是盐水。
老师指出小敏的实验过程是不正确的。
小敏认真思考后发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没有控制变量,并提出了新的实验思路如下: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探头)先后浸没到甲、乙两杯液体中,压强计U形管两侧的液柱高度差分别用hˊ甲和hˊ乙表示,使hˊ甲与hˊ乙,比较则的一定是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