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读书杂谈》(鲁迅)阅读练习及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目及答案:鲁迅读书

初中语⽂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鲁迅读书初中语⽂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鲁迅读书 鲁迅读书 鲁迅⼩的时候酷爱读书。
他爱看书,爱抄书,把书看坐宝贝⼀样。
在进“三味书屋”前,他在⾃⼰的启蒙⽼师──⼀位叔祖⽗那⾥看了不带图的书。
这位⽼师曾经告诉他,有⼀部绘图的《⼭海经》,画着⼈⾯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着翅膀的⼈,没有头⽽以两乳当眼睛的怪物……可惜⼀时找不到了。
这么⼀本有趣的书,可把鲁迅吸引住了。
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这可把他的保姆妈妈感动了。
妈妈不识字,她探亲回来时,()给鲁迅买回了这部书。
⼀见⾯,妈妈把⼀包书送给鲁迅,⾼兴地说:“哥⼉,有画⼉的《⼭海经》,我给你买回来了!”⼀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把书接过来,找开纸包看了起来。
鲁迅⼩时候对于书籍()爱护。
看书的`时候,他()把桌⼦擦得⼲⼲净净,看看⼿指脏不脏。
脏桌⼦上是不放书的,脏⼿是不翻书的。
他还特意为⾃⼰准备了⼀只箱⼦,返乡民⼯各种各样的书整整齐齐地放在⾥⾯,箱⼦⾥还放了樟脑丸,防⽌⾍蛀。
鲁迅⼩时候养成了爱书如宝的好习惯,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
他购置的书,仅1912年⾄1939年间,就有九千多册。
鲁迅⼀⽣清贫,最⼤的财产,就是宝贵的藏书了。
1.“酷爱”⼀词中,“酷”的意思是【B】。
A.残忍 B.程度特别深的 2.选词填空。
看书的时候,他【B】把桌⼦擦得⼲⼲净净,看看⼿指脏不脏。
A.通常 B.总是 3.选词填空。
鲁迅⼩时候对于书籍【B】爱护。
A.⽐较 B.特别 4.选词填空。
⼀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B】把书接过来,找开纸包看了起来。
A.于是 B.赶紧 5.选词填空。
妈妈不识字,她探亲回来时,【B】给鲁迅买回了这部书。
A.随便 B.设法 6.⽂章围绕鲁迅读书,列举了“渴望读《⼭海经》”和“ 【B】”两个事例,刻画了鲁迅酷爱读书、爱书如宝的品质。
A.喜欢看书 B.爱护书籍 C.爱抄书 D.爱擦桌⼦。
读书杂谈(节选)鲁迅......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读书杂谈(节选)鲁迅①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
不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
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
是我个人的意见,姑且供诸君的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
②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采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
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
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
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
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
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
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
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
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
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吧。
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
——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
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
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
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
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
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
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④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
鲁迅《杂谈小品文》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六、现代文阅读(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杂谈小品文鲁迅自从“小品文”这一个名目流行以来,看看书店广告,连信札,论文,都排在小品文里了,这自然只是生意经,不足为据。
一般的意见,第一是在篇幅短。
但篇幅短并不是小品文的特征。
一条几何定理不过数十字,一部《老子》只有五千言,都不能说是小品。
这该像佛经的小乘似的,先看内容,然后讲篇幅。
讲小道理,或没道理,而又不是长篇的,才可谓之小品。
至于有骨力的文章,恐不如谓之“短文”,短当然不及长,寥寥几句,也说不尽森罗万象,然而它并不“小”。
《史记》里的《伯夷列传》和《屈原贾谊列传》除去了引用的骚赋,其实也不过是小品,只因为他是“太史公”之作,又常见,所以没有人来选出,翻印。
由晋至唐,也很有几个作家;宋文我不知道,但“江湖派”诗,却确是我所谓的小品。
现在大家所提倡的,是明清,据说“抒写性灵”是它的特色。
那时有一些人,确也只能够抒写性灵的,风气和环境,加上作者的出身和生活,也只能有这样的意思,写这样的文章。
虽说抒写性灵,其实后来仍落了窠臼,不过是“赋得性灵”,照例写出那么一套来。
当然也有人预感到危难,后来是身历了危难的,所以小品文中,有时也夹着感愤,但在文字狱时,都被销毁,于是我们所见,就只剩了“天马行空”似的超然的性灵。
这经过清朝检选的“性灵”,到得现在,却刚刚相宜,有明末的洒脱,无清初的所谓“悖谬”,有国时是高人,没国时还不失为逸士。
逸士也得有资格,首先即在“超然”,“士”所以超庸奴,“逸”所以超责任:现在的特重明清小品,其实是大有理由,毫不足怪的。
不过“高人兼逸士梦”恐怕也不长久。
近一年来,就露了大破绽,自以为高一点的,已经满纸空言,甚而至于胡说八道,下流的却成为打诨,和猥鄙丑角,并无不同,主意只在挖公子哥儿们的跳舞之资,和舞女们争生意,可怜之状,已经下于五四运动前后的鸳鸯蝴蝶派数等了。
为了这小品文的盛行,今年就又有翻印所谓“珍本”的事。
有些论者,也以为可虑。
阅读短文章回答问题附答案

阅读短文章回答问题附答案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6分)“少年读鲁迅”危险不危险?丁辉①我们中国人是有“关心”下一代的传统的,这一点只要看看我们经常给青少年的阅读设置壁垒就不难感知,比如“少不读红楼”之类。
(其实,对于《红楼》,少年人看看并无大碍的;从《红楼》里看到“淫”的反而是那些正襟危坐、了无趣味的道学家之流,就很能说明问题。
)后来又有人说,“少不读鲁迅”。
我初听这句话,内心里真的是“咯噔”一下子,觉得这句话是点中了鲁迅思想的某些要害的。
②我要算是鲁迅的资深读者了,但就像鲁迅自己读过的中国古书可能比谁都多,却反对年轻人读中国旧书,我是最起码能够部分认同“少不读鲁迅”的说法的。
那么,“少读鲁迅”的危险究竟在哪里?③似乎不必为尊者讳,鲁迅终生习惯于从阴暗面去看人、看事。
有人说这跟鲁迅阴暗的童年记忆有关,这些姑且不论。
总之,正是这样的独特的思想方法成就了鲁迅。
香港岭南大学的许子东教授最近比较了鲁迅和胡适,说“病情是鲁迅看得透,药方是胡适开得好”。
胡适的“药方”好不好尚可存疑,但鲁迅于中国的病情“看得透”,我想应该是“拥鲁”派和“反鲁”派都愿意承认的,可以说鲁迅的魅力正源自他对中国问题或曰“中国病”的揭示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然而必须正视的是,鲁迅深刻的悲观、虚无,甚至绝望,正是源自他对“中国病”的“诊断”全面而深刻。
鲁迅是背负着虚无与绝望的重担起而行动、斗争和反抗的,就像古希腊神话里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明明知道是徒劳,却周而复始,永不止息。
鲁迅说:“我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
”鲁迅的伟大处与悲壮处皆在于此。
④要青少年“读点鲁迅”的理由自然是充分的。
鲁迅的文章好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不读鲁迅不可能懂得中国历史,不读鲁迅不可能懂得中国人。
因此,我对“读点鲁迅”是没有意见的。
但对青少年读“太多”的鲁迅却每每心怀疑虑。
我的想法是,青少年尚处在思想、性格和人生态度的塑成期,他们是否有足够伟岸的人格与足够博大的胸怀来承负鲁迅那样的深刻的悲观与虚无?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少读鲁迅”就有了某种程度的危险。
河北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议论文阅读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河北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议论文阅读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议论文阅读2017、2018没有考查议论文一、(2016.河北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7题。
(9分)读网,更要读书①这是一个网络时代,读网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
网络固然给生活带来种种方便与趣味,然而,如果将大量的时间倾注在虚拟空间,内心反而容易浮躁不安,难以沉静。
②与眼花缭乱的社交网络相比,读书不仅能够使人远离纷扰的环境,保持内一心的沉静,而且可以使人感受世界,体悟人生,获得启迪。
③因此,读网,更要读书。
④一谈起读书,我们总是抱怨太忙没时间,但偏偏又能挤出时间刷微博、看视频。
读网是轻松的,可以一目十行,脑子里过一遍,不一定留下痕迹;读书是深沉的,要用心用脑去理解、体会、感悟。
所以,不是时间不够用,而是我们不愿意把时间用在“费脑子”的事情上。
⑤拒绝喧嚣的社交网络,腾出更多的时间读书,是需要勇气的。
去年,“网红”埃森娜在YouTube上发布了最后一条视频《为什么我要放弃社交媒体》,并彻底删除了自己的账号以及275万个订阅者。
为什么这么做?埃森娜认为,社交媒体是不真实的,制作出的形象、编辑过的生活,虽然能获得关注,但也丧失了真正的自我。
⑥我们生活在这个被屏幕统治的时代,时空被网络割裂,“碎片化”成为生活常态。
诚然,从网络获取信息很重要,彻底逃离网络几乎不可能。
但是,面对网络,我们可以做出有益的选择。
让我们放弃那些八卦消息和无聊视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读书吧!1.选文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中心论点的?(3分)2.从选文内容看,埃森娜为什么要放弃社交媒体?(3分)3.对选文的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二、(2015.河北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科学素质是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是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更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
在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公民科学素质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国计民生和生活品质的直接因素。
鲁迅”阅读答案(精选5篇)

鲁迅”阅读答案(精选5篇)1.鲁迅”阅读答案第1篇深刻高尚美丽踏实ēchǐ花费钱财过多,享受过分。
pánghuáng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读点鲁迅,我们可以少些肤浅,少些小家子气……热爱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比喻。
鲁迅是崇高的、伟大的,是需要我们用一生来学习的。
排比、比喻。
金钱。
孤独的巨人,呐喊的勇士,深沉的思想者,慈爱的老人。
《鲁迅全集》。
2.鲁迅”阅读答案第2篇鲁迅是中国伟大的革命文学家。
他在30年间,为我们写作和翻译了600多万字。
大家都说鲁迅有天才,可是鲁迅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鲁迅为了爱惜时间,总想在一定时间内多做一些事情。
他曾经说过:“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了一个人的生命。
”鲁迅工作起来是不知道疲倦的。
他常常白天做别人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到天亮。
到了老年的时候,对时间抓得更紧。
在他逝世前不久,生着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40公斤,仍然拼命地写作和翻译文章。
他临死前三天,还替别人翻译的一本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逝世的前一天还写了日记。
鲁迅一直工作到他离开我们的那一天,从来就没有浪费过时间。
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爱惜别人的时间。
他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
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着雨准时赶到。
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
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谋财害命没有两样。
”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爱惜时间的精神,要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也要爱惜别人的时间,不让宝贵的时间浪费掉一分钟。
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再写出这个词语的近义词。
(2分)因重视而不糟蹋。
( )—( )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相应词语,再写出这个词语的反义词。
(2分)使可能被耗费掉的不被耗费掉或少耗费掉。
( )—( )用‖把短文分成3段。
(4分)解释下面这句话的意思。
(3分)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了一个人的生命。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鲁迅爱惜时间的。
阅读课答案

阅读课答案《读书杂谈》1.职业的读书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2、不能删去。
“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去掉它就绝对化了,表述不严密,所以不能删去。
3.比喻论证:画线的句子论证了嗜好的读书因随意而有趣味的特点,深入浅出、通俗形象。
4.示例:当今的中学生为升学而读书,既苦又累,缺乏兴趣,阅读面非常狭窄,只能算是职业的读书,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笑》1.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用自己的话提炼亦可,如:应微笑对待别人的赞誉与谩骂)2.那么谩骂又属于谁呢?(扣住“谩骂”这个核心词,句式相同即可,)3.第一个是从反面举例论证,第二个是从正面举例论证。
4.总分式,文章第一、二段引用齐白石的座右铭提出中心论点,第三至四段引用袁枚给尹文端戴高帽子的事论证“人誉之,一笑”,第五至八段引用释迦牟尼妙对谩骂者的故事论证“人骂之,一笑”5.答题要领:一是要切实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抽象概括和具体来说均可,1分),二是要有言之成理的启示。
(2分),如:每当我在学习上取得一些成绩时,师长的夸赞、同学们的羡慕总会让我沾沾自喜,(1分)学习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真正的智者,对荣辱往往是一笑而过的。
(2分)《春节需要创新而不是保卫》1、春节需要创新。
2、春节不需要担心,它不是弱势,不但不弱势,而且很强势。
3、不能删去。
这是一个过渡段。
作者在这一段运用了对比手法,把洋节和传统春节进行对比,说明了年轻人喜欢洋节和传统春节需要创新的原因,为下文中心论点的提出做铺垫。
4、喜欢过洋节也没错,可以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
忽视传统春节是不应该的,我们要多宣传传统文化,加强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思想意思。
《做一个汉字传人》1.总分总(或总分)2.我们的前辈文化人,几乎都曾受到文字学的熏陶。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说出两种即可)4.“撼”改为“捍”;放在第2段最合适。
5.①认真学习汉字的音、形、义、理;②规范使用汉字;③传承汉字艺术;④做好宣传普及工作。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②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
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
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④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
⑤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
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
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⑥这时就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
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
时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⑦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⑧《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大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读书杂谈
鲁迅
①说到读书,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
②所谓职业的读书,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
有些危险的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
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
我想,凡嗜
好的读书,性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
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扣智识。
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
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④因为出版物大多,读者不胜其纷纭,便渴望批评,批评家也便应运而起。
批评这东西,对于和这批评家趣旨相近的读者,是有用的。
但中国似乎应该暂作别论。
往往有人误以为批评家对于创作是操生杀之权,占文坛的最高位,就忽而变成批评家。
但是怕自己的立论不周密,使主张主观,有时怕自己的观察别人不看重,又主张客观;有时说自己的文章中全是同情,有时将校对者骂得一文不值。
凡中国的批评文字,我总是越看越胡涂,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
印度有一个比喻: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卖,货卖了,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他不晓事,叫老年人徒步。
他们便换了一个地位,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上,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不久,又有人笑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却不骑。
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了,就是两人抬着驴予走。
无论读,无论做,倘若旁征博访,结果是往往会弄到抬驴子走的。
⑤我并非要大家不看批评,不过,看了之后,仍要看看本书,自己思索,自
己做主.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
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⑥萧伯纳有这样的话:世间最不行的是读书者,因为他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不用自己。
这也是叔本华之所谓“脑子里给别人跑马”。
较好的是思索者,因为能用自己的生活力了,但还不免空想。
所以更好的是观察者,他用自己的眼
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的确,实地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凿。
我先前吃过干荔枝,罐头荔枝,陈年荔枝,并且由这些推想过新鲜的好荔枝。
这回吃过了,和我所猜想的不同,非到广东来吃就永不会知道。
⑦但萧的立论也不免有些偏激,我对于萧的所说,还要加一点骑墙的议论.我
以为假如从厂东乡下找一个没有历练的人,叫他到上海、北京或者什么地方,然后问他观察所得,恐怕是很有限的,因为他没有练习过观察力。
所以要观察,还是先要经过思索和读书。
(选自《而已集》有删改) 16.简要分析第2段中画线句的内涵。
(6分)
职业的读书和工匠准备工具一样都是为了谋生,这种勉强的、甚至痛苦的读书不值得特别赞扬,间接肯定了超越功利的轻松的读书。
17.简述第4段的论述层次。
(6分)
首先说明批评家产生的缘由,其次概述中国批评家的种种表现,最后以印度故事为喻剖析中国批评家产生的恶果。
18.文章题为“读书杂谈”,请根据全文概括作者关于读书的主张。
(6分)读书应该出于爱好而非功利目的;读书可以看批评文章,但更要看本书、自己做主;读书要和思索、观察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