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染料生产品种多

合集下载

分散染料染色

分散染料染色

分散染料染色分散染料是一类水溶性较低的非离子型染料。

最早用于醋酯纤维的染色,称为醋纤染料。

随着合成纤维的发展,锦纶、涤纶相继出现,尤其是涤纶,由于具有整列度高,纤维空隙少,疏水性强等特性,要在有载体或高温、热溶下使纤维膨化,染料才能进入纤维并上染。

因此,对染料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具有更好疏水性和一定分散性及耐升华等的染料,目前印染加工中用于涤纶织物染色的分散染料基本上具备这些性能,但由于品种较多,使用时还必须根据加工要求选行选择。

(一)分散染料一般性质分散染料结构简单,在水中呈溶解度极低的非离子状态,为了使染料在溶液中能较好地分散,除必须将染料颗粒研磨至2μm以下外,还需加入大量的分散剂,使染料成悬浮体稳定地分散在溶液中。

分散染料按应用时的耐热性能不同,可分为低温型、中温型和高温型。

其中低温型染料的耐升华牢度低,匀染性能好,常称为E型染料;高温型染料的耐升华牢度较高,但匀染性差,称为S型染料;中温型染料的耐升华牢度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又称为SE型染料。

用分散染料对涤纶进行染色肘,需按不同染色方法对染料进行选择。

(二)分散染料染色方法由于聚酯纤维具有疏水性强、结晶和整列度高、纤维微隙小和不易润湿膨化等特性,要使染料以单分子形式顺利进入纤维内部完成对涤纶的染色,按常规方法是难以进行的,因此,需采用比较特殊的染色方法。

目前采用的方法有载体法、高温高压法和高温热溶法等三种染色方法。

这些方法利用了不同的条件使纤维膨化,纤维分子间的空隙增大,同时加入助剂以提高染料分子的扩散速率,使染料分子不断扩散进入被膨化和增大的纤维空隙,而与纤维由分子间引力和氢键固着,完成对涤纶的染色。

由于分散染料在水中的溶解度极低,故要依靠加入染料和溶液中的分散剂组成染液。

为防止分散染料及涤纶在高温及碱作用下产生水解,分散染料的染色常需在弱酸性条件下进行。

下面分别介绍三种染色方法。

1.载体染色法载体染色法是在常压下加热进行。

它是利用一些对染料和纤维都有直接性的化学品,在染色时当这类化学品进入涤纶内部时,把染料分子也同时携入,这种化学药品称为载体或携染剂。

直接染料和活性染料的区别

直接染料和活性染料的区别

直接染料和活性染料的区别一、活性染料是指染料分子中带有活性基团的一类水溶性染料,其分子结构常由染料母体与活性基团两部分组成,染色过程中染料母体通过活性基与纤维反应生成共价键,得到稳定的"染料-纤维"有色化合物的整体,使染色成品有很好的耐洗牢度和耐摩擦牢度。

活性染料具有色泽鲜艳、色谱齐全、价格较低、染色工艺简单、匀染性良好等优点,主要用于棉纤维及其纺织品的染色、印花;也可用于麻、羊毛、蚕丝和一部分合成纤维的染色,是目前染料工业中一类重要的染料。

活性染料若按染料母体的结构分类,有偶氮型、蒽醌型、酞箐型等。

但通常活性染料按其活性基的结构分类,如带有三聚氯氰基的常称为均三氮苯型(或均三嗪型)活性染料;带有乙烯砜基的称为乙烯砜型活性染料等。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活性基团的类型在不断增多,活性染料的品种也日益繁多。

活性染料的染色机理包括两个过程:吸色和固色。

吸色既是染料与水分子同时进入纤维内部而被纤维吸着,因此活性染料分子中均含有亲水性基团,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固色既是染料分子中的活性基团与纤维分子中的基团发生反应,生成新的共价键而被染色。

由于活性染料性能优良,应用范围不断扩展,新产品也不断涌现,在当今发展趋势中,集中表现为:开发高固色率。

高着色牢度、适合低盐、低水、低能耗。

染色要求的染料新品种,以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新品种的开发在染料母体方面是发展高直接的活性染料发色体,主要是双偶氮类型发色体。

而更多的是新活性基的开发与完善,已经投入生产的新活性基有:一氟均三嗪、烟酸均三嗪、三氯嘧啶、二氟一氯嘧啶、二氯喹啉、a-溴代丙烯酰胺等,这些新活性基的引入,使染料在鲜艳度、坚牢度、固色率等方面均有很大提高,含有复合活性基的染料,由于应用性能优良。

价格低廉而有了更大的发展。

目前以投入生产的有:带有两个一氯均三嗪基的KE型;带有一个一氯均三嗪基和一个乙烯砜基的M型,其中又有一氯均三嗪与间位酯配合的ME型(或B型);一氯均三嗪型与对位酯配合的EF型,还有一些含三个活性基的新品种。

培训_7 染料与颜料

培训_7 染料与颜料

蓝 还原

、 灰
直接、媒染

黄 直接、媒染

、 橙
直接、媒染

郁金
石榴 槐花 紫草 五倍 子 皂斗
乌桕 狼把 草
Curcuma aromatica Salisb.
姜 科
Punica granatum L.
石 榴 科
Sophora

japonica L.

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分为染料和颜料。
染料
有机的着色剂
主要用于纺织品,还 用于皮革、纸张、塑 料、涂料、食品、化 妆品等
一般溶于溶剂或载色 体
染色原理:一般是借 助染料和织物的亲和 力或基团化学反应等
颜料
有机或无机的着色剂
主要用于油墨、涂料、 塑料、橡胶、搪瓷、 文具用品等
一般不溶于溶剂或载色体
染色原理:一般借介 质附着于被着色物
2.染料及染料工业的特点
1、染料品种多、更新快 2、中间体的通用性大 3、收率低、“三废”多 4、商品染料的应用研究在染料工业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
染料品种多的原因
1、满足多种纤维的染色和印花 2、满足多种颜色的要求 3、适应多种印染工艺的要求 4、满足多种用途的要求
芸 香 科
Curcuma longa 姜
L.

荩草素(C21H16O9) 菘蓝甙(IsatinB) 靛甙(Indican) 靛甙(Indican) 靛甙(Indican) 藏红花酸(C20H24O4) 多种黄酮类化合物 姜黄素(C21H20O6)
黄 、 直接、铜媒 绿
蓝 还原
蓝. 绿

纳米TiO2光催化氧化法处理碱性紫5BN染料废水的研究

纳米TiO2光催化氧化法处理碱性紫5BN染料废水的研究
[1 ] 的 去除 效果 。 近年 发展 起来 的光催 化技 术由 于具 有 使用 范围 广和 作用 彻底 等优 点而受 到了 国内 外众 [2] [7] 多学 者的 关 注 和 研 究 。 碱 性 紫 5 BN 是 一 种 常 用 的三 芳甲 烷类 碱性 染料 , 溶于 水和 乙醇 都呈 紫色 , 溶 于氯 仿, 不 溶于 乙醚 , 用 于羊 毛、 蚕 丝、 麻、 腈 纶、 皮
条件。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紫外光源为 的 KL - 1 型光催化反应器, 在平均粒 径为 30 的 O2 悬浮体 系 � � � � 20 中, O2 能够高效脱除碱性紫 5 BN 的色度。纳米 化剂 H 2O2 加入量为 2.5 关键词: 纳米 /L, 反应 2 .5 � � 外光实 � � 验装置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 � � 碱性紫 5 BN 在初始浓度 8 0 /L 时 , O2 用量 1.0 /L , H 值为 3, 外加 催 , 碱性紫 5 BN 最大脱色率为 9 8% 。本试验为进一步进行 碱性紫 5 BN 的 O 2 光催化氧化法处理其他染 料废水提供借鉴。 文章编 号: 1 008 76 1 ( 2006 ) 3 02 0027 04 � � � 工业化处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并为纳米
2
颗 粒表 面受 光 辐 射强 度 越 大 , 接受的光量子数
+
加 入试 验装 置中 (约 ; 4 ) 越多, 2 表 面 产 生 的 光 生 电 子 - 和 光 致 空 穴 � � ( 2) 定量 加入 搅 拌均 匀; 越多 , 产生 的羟 基游 离基 越多 , � � � 2 纳米 粉体 ,
2
的氧 化还 原能 力
少了 二氧 化钛 表面的 活性 基位 数所 致。
2
� � � 试 验用 碱 性紫 5 染 料 废水 采 用蒸 馏 水配 制, 纳米 2 是 浓 度为 8 0 ( 1) 将配制好的浓度为 8 0

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现状与发展前景

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现状与发展前景
维普资讯
Engi e i nd c ne rng a Te hnol gy o
染 料废水的 处理 方法 现状 与 发 展前 景
Curn i aina d De eo me tP o p c f e te D eW a twae e t n to s e tSt t n v lp n rs e t xi y se tr r u o oT l Trame t Meh d
源 。 据 美 国 C I( o r n e ) 目前 染 料 已 有 数 万 种 之 多 , 们 根 .. C l dx , oI 它
化分解 有 机物 。 焚烧法 是 高温深 度 氧化法 最容 易实 现 的方法 。 欧美 日等 国的一 些专 家认 为 , 于 C D l0 0 mg L 热 值> 对 O > O 00 / 、 4 16 2 0 k / g的高浓 度有 机废 水 ,用焚烧 法 比其他 方法 . 8 8× 5 0 , k J 更经 济 。显 然 , 温深 度氧 化有 能耗大 的缺点 。 高 化 学氧化 法 可 以有 效去 除 染料 废水 的色 度 ,但不 能去 除 废 水 中 的 C D, 以一般作 为深 度处 理色 度 的工序 。工程 上常 O 所 用 的有 次氯 酸钠 、 氧等 氧化 工艺 。 臭 光 电催 化 降解 法 其 原理 是光 照使 TO 的导 带和价 带分别 i: 产 生高 能 电子和 带正 电荷 的空 穴 , 因而 导致 溶液 中 的物 质发 生

物 理 化 学法
2 1 化 学 混 凝 法 .
系列 化学 反应 而降解 , 使用 光源 如 日光及 多种人 工光 源和光
[ 2 制 备 了纳 米 结 构 的 T0 膜 和 光 透 电 极 ,并 以 此 作 为 工 作 1等 i2 电极 和 光 催 化 剂 。 究 表 明 , 电 催 化 降 解 对 于 染 料 一 品红 、 研 光 铬

中国就成为全球染料第一大国

中国就成为全球染料第一大国

中国就成为全球染料第一大国
从上世纪末全球生产重心从欧美转移到中国开始,中国就成为全球染料第一大国。

五六年前,这个No.1 似乎还徒有虚名。

随着龙盛集团对全球染料巨头德司达公司的收购完成,中国染料在世界舞台上的主角地位越来越难以撼动,中国染料人也越来越有底气。

这种底气不仅来自于近几年染料价格的飙涨,更归因于中国染料行业由量到质的飞跃。

在众多化工子行业中,染料行业提前尝到了新常态的甜头。

从十一五末至今,染料行业产量年均增幅不超10%,与之前15%~20%的产量增速相比明显下降,价格和利润却有大幅提升。

染料及染料中间体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关乎基本民生的重要行业。

去年9 月发生在腾格里沙漠的宁夏明盛染化公司污染事件,由于其影响恶劣,将整个染料行业推到了风口浪尖,给染化及下游产业链的平稳运行带来风险。

在中央高层领导的批示下,狂风骤雨式的环境整治在染料行业展开,对染料市场和产业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染料价格也一路飙升。

中国染料行业在角逐全球No.1 的初期,产能迅速扩张,不惜压低价格、牺牲效益和环境,以抢占市场份额。

当时,虽然染料产能、产量和市场有了较快增长,但随着行业的迅猛发展,产能扩张较快,引发了无序竞争,染料价格长期处于低位,还造成了国内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依赖进口。

中国染料在国际上确定了自己的主导地位,目前我国染颜料年产量。

印染染料类型

印染染料类型

印染染料类型印染染料是一种用于染色和印花的化学物质,它可以赋予纺织品丰富的颜色和图案。

随着纺织行业的不断发展,印染染料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

本文将围绕印染染料类型展开详细的阐述,包括天然染料、合成染料和功能性染料等。

1.天然染料天然染料是从植物、动物或矿物中提取的染色物质。

它们具有独特的色彩和纯天然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常见的天然染料包括蓝靛、红树皮、蓝靛果、榉木等。

它们具有良好的抗光性和耐洗性,但染色效果可能受到原料质量和提取工艺的影响。

2.合成染料合成染料是通过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具有丰富的色彩和稳定的染色性能。

合成染料的种类非常丰富,可以根据颜色、化学结构和染色方式进行分类。

常见的合成染料包括酸性染料、碱性染料、还原性染料和直接染料等。

它们具有良好的染色性能,但在耐光性和耐洗性方面可能不如其他染料类型。

3.功能性染料功能性染料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染料,可以赋予纺织品一些特殊的性能。

常见的功能性染料包括光致变色染料、阻燃染料、抗菌染料和防水染料等。

它们可以在染色的同时实现特定的功能,例如改变颜色、提高阻燃性能、抑制细菌生长或增强防水性能。

功能性染料在纺织品行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环保染料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环保染料逐渐受到关注。

环保染料是指在染色过程中对环境友好的染料。

它们具有低毒性、低污染和易降解的特点,对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的影响较小。

常见的环保染料包括植物染料、水性染料和生物染料等。

环保染料的发展是纺织行业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总之,印染染料类型的多样化为纺织品的染色和印花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天然染料具有独特的色彩和纯天然的特点,合成染料具有丰富的色彩和稳定的染色性能,功能性染料可以赋予纺织品特殊的性能,环保染料对环境友好。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变化,印染染料类型的发展将会更加多样化和创新化。

染料废水脱色方法

染料废水脱色方法

染料废水主要来源于染料及染料中间体生产行业,由各种产品和中间体结晶的母液、生产过程中流失的物料及冲刷地面的污水等组成。

由于染料生产品种多,并朝着抗光解、抗氧化、抗生物氧化方向发展,从而使染料废水处理难度加大。

染料废水的处理难点:一是COD高,而BOD/COD值较小,可生化性差;二是色度高,且组分复杂。

COD的去除与脱色有相关性,但脱色问题困难更大。

染料的颜色取决于其分子结构。

按Wiff发色基团学说,染料分子的发色体中不饱和共轭链与含有供电子基或吸收电子基的基团相连,另一端与电性相反的基团相连。

化合物分子吸收了一定波长的光量子的能量后,发生极化并产生偶极矩,使价电子在不同能级间跃迁而形成不同的颜色。

一般来说,染料分子结构中共轭链越长,颜色越深;苯环增加,颜色加深;分子量增加,特别是共轭双键数增加,颜色加深。

从理论上讲,多种物理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都可以用于染料废水的脱色处理,如絮凝沉淀、吸附、离子交换、超滤、渗析、化学氧化、光氧化、电解及生物处理方法。

考虑到工业效率与处理成本,目前工业上常用的方法有絮凝沉淀(气浮)、电解、氧化、吸附、生物降解等方法。

1.絮凝沉淀(气浮)法在染料废水中投加铝、铁盐等絮凝剂,使其水解形成带高电荷的羟基化合物,它们对水中憎水性染料分子如硫化染料、还原染料、分散染料(如直接耐晒翠蓝GL、分散红玉S-2G FL等)的混凝效果较好,PAC投加量在100~150mg/L时,即可取得90%以上的脱色效率。

而对酸性染料、活性染料,特别是对小分子量、单偶氮键、含有数个磺酸基的水溶性染料的混凝脱色效率较差。

高价金属盐的电中和作用可降低染料粒子的ζ电位,但取得最佳效果并不需要降为0。

混凝过程的吸附架桥作用是明显的,该过程并不改变染料的分子结构。

硫酸亚铁对带-SO-3、-OH、-NH2、-X等基团的染料分子也具有较好的混凝脱色效果,这主要是由于Fe2+可以与上述基团的未共用电子对发生络合反应而形成大分子螯合物,降低了水溶性,在染料废水中呈胶体状态,进而通过硫酸亚铁水解产物的混凝作用被去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染料生产品种多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由于染料生产品种多,并朝着抗光解、抗氧化、抗生物氧化方向发展,从而使染料废水处理难度加大。

染料废水处理难点:一是COD高,而BOD/COD值小,可生化性差;二是色度高,而成分复杂。

三是水质水量不稳定,排放具有间歇性。

印染废水的处理目标一般是COD的去除与脱色,但脱色问题难度更大。

3.脱色处理方法物理方法吸附法是利用多孔性的固体物质,使废水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被吸附在固体表面而去除的方法。

吸附脱色技术是依靠吸附剂的吸附作用来脱除染料分子的。

吸附按其作用力可分为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三种。

目前用于吸附脱色的吸附剂主要是靠物理吸附, 但离子交换纤维、改性膨润土等也有化学吸附作用。

常用的吸附剂包括可再生吸附剂如活性炭、离子交换纤维等和不可再生吸附剂如各种天然矿物(膨润土、硅藻土)、工业废料(煤渣、粉煤灰) 及天然废料(木炭、锯屑) 等。

传统的吸附剂是活性碳,活性炭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500- 600 m2/g),它只对阳离子染料、直接染料、酸性染料、活性染料等水溶性染料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

活性炭去除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分子量不超过400)非常有效,但它不能去除水中的胶体疏水性染料。

若废水BOD5> 500mg/L,则采用吸附法是不经济的。

膨润土作为水处理中的吸附剂和絮凝剂,已被广泛用于印染废水脱色领域,近年来制成多种复合膨润土、VS型纤维和聚苯乙烯基阳离子交换纤维等,具有物理吸附和离子交换功能,且比表面大、离子交换速度快,易再生,对难处理的阳离子染料废水有很好的脱色效果,有些改性的膨润土的脱色效果甚至高于活性炭[4];某些集吸附与絮凝性能为一体的吸附剂如硅藻土复合净水剂也已开发;用电厂粉煤灰制成具有絮凝性能的改性粉煤灰,对疏水性和亲水性染料废水均具有很高的脱色率;另外工业废料(如煤渣、粉煤灰等)、天然废料(如木炭、木屑等)、植物秸秆(如玉米棒等)均对印染废水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

吸附法尤其适合难生化降解的纺织印染废水脱色处理,印染废水的吸附脱色技术是一项非常有效而又比较经济的方法。

活性炭吸附脱色技术不适合印染废水一级处理,只能用于深度脱色处理,活性炭处理成本高,再生困难,所以活性炭的再生技术是正在研究的课题,其中生物再生是研究的重点方向。

煤、炉渣吸附剂,原料来源广,成本低,但在处理印染废水之后存在二次污染,所以只适合与生化法或砂过滤等方法联合使用。

离子交换树脂对水溶性染料离子吸附特别有效,离子交换吸附剂的开发研制是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廉价、高效、因地制宜新型吸附材料的开发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技术。

吸附法与其它处理方法的优化组合处理印染废水,脱色效果更佳。

[5]综上所述,吸附脱色的发展方向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根据吸附机制开发、寻找新的吸附剂; ②对现有吸附剂的改性与活化, 以提高脱色效果和再生能力。

超滤是利用一定的流体压力推动力和孔径在20~200üA 的半透膜实现高分子和低分子的分离。

超滤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筛滤过程,膜表面的孔隙大小是主要的控制因素。

该法的优点是不会产生副作用,可以使水循环使用。

早在70 年代初期, 膜分离技术就尝试用来处理印染废水。

目前, 该方法可用于去除各种染料和添加剂。

但由于分离染料混合物的困难, 并未达到完美的程度。

在这种技术中,半透膜的性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就材料而言,膜有动态膜,纤维素类膜,聚砜超滤膜,荷电超滤膜或疏松反渗透膜。

[6](1)动态膜从处理效果和经济上讲,ZrO-PAA 动态膜是可行的。

但能耗较大,其渗透水及化学物质的再利用率可达88% 到96%。

(2) 纤维素类膜。

CA 膜的选择性随膜表面与各种染料互变异构体相互作用而发生变化,但膜材料本身在耐pH、耐温等方面仍然有所不足。

纤维素类膜在耐pH 值、耐压、耐温度等方面优于CA ,用纤维素超滤膜反渗透处理染色废液, 染料去除率97% 以上可实现水的循环使用,但反渗透所需的高压操作仍是它的不足。

(3) 聚砜超滤膜由于其良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使用聚砜超滤膜代替纤维素膜可实现高温操作, 回收染料减轻污染, 但仍未达到国家排放的标准。

(4) 荷电超滤膜或疏松反渗透膜是用来描述其分离性能介于反渗透和超滤之间的一种膜。

荷电超滤膜是以其化学结构含有荷电基团而定义的, 疏松反渗透膜是以其物理结构而命名, 它们往往指的一种膜。

对盐NaCl 截留只有2%~ 3% , 而对于500~2 000 分子量的物质,具有较高的分离率, 同时保持高的水通量。

一般染料的分子量正好在这种膜的截留范围, 特别是离子型染料。

该膜在低压下操作(10 kg/cm 2) 耐pH值、耐压密、耐污染、耐温等方面都比较突出,前景广阔[7]。

电离辐射可有效地降解染料水溶液,辐射技术和其它技术有很好的协同作用。

与常规污染物处理技术相比,辐射技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具有工艺简单、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对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更有其独特长处。

[8]用60Co γ射线辐照甲基橙和活性艳蓝KNR水溶液,辐照后染料水溶液的可见光区和紫外区的特征吸收峰随吸收剂量的增加而渐渐下降至接近零,说明辐射降解反应既破坏了染料分子的发色基团,同时也破坏了染料的有机分子结构。

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均随吸收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过氧化氢与辐射有协同作用,在相同的吸收剂量下,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均随过氧化氢的浓度增加而增加。

另外,该法pH值适用范围很广;溶液的初始浓度越大,COD去除和脱色效果越差;氧的存在可以促进染料分子的降解。

在同样辐照条件下,染料的辐射降解效果因染料分子的结构不同而略有不同[9]。

辐射法处理印染等难降解污水时虽然有机物的去除率高、设备占地小、操作简便,但用来产生高能粒子的装置价格昂贵,技术要求高,而且该方法能耗较大,能量利用率不高,若要真正投入实际运行,还需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

物理化学法印染废水的絮凝脱色技术, 投资费用低, 设备占地少, 处理量大, 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脱色技术。

某印染厂采用混凝脱色- 悬浮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处理主要含活性染料的废水,原水CODCr, SS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96,285 mg/L 和平均色度为550倍, 处理后出水水质相应各项指标分别为40, 20 mg/L 和10 倍, 其去除率分别为87%, 92%和98%。

[10]在印染废水中使用的絮凝剂很多,大致可分为无机絮凝剂、有机絮凝剂和微生物絮凝剂三类,其中,有机絮凝剂还分为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由于印染废水水质比较复杂,无机单盐絮凝剂在水解絮凝过程中,未能完成具有优势絮凝效果的形态,投药量大,絮凝效果差;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可以较好地除去废水中大部分悬浮态染料,但对于水溶性染料中分子量小、不容易形成胶体的废水则难以处理;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对于水溶性染料等废水具有很好的脱色性能,但单独使用效果差,而且易于产生有毒物质;因此,开发研制价廉、无毒、高效的新型有机絮凝剂,已成为目前絮凝法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复合絮凝剂则能同时发挥几种絮凝剂的优点,使絮凝法用于印染废水处理既经济,又适用。

如将有机絮凝剂与无机絮凝剂复配使用,充分发挥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吸咐架桥性能和无机絮凝剂的电性中和能力,可以使处理出水达到较好的效果。

此外,淀粉衍生物、木质素衍生物、羧甲基壳聚糖[11]等天然高分子具有无毒、原料广、价廉和可生物降解等优点,也得到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另外,微生物絮凝剂是利用生物技术,从微生物体或其分泌物提取、纯化而获得的一种安全、高效,且能自然降解的新型水处理剂。

与普通的絮凝剂相比,有固液易于分离,沉淀少,适用性广等优点,因此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正成为当今世界絮凝剂方面研究的重要课题[12]。

总之,高效、无毒、无害的环境友好性絮凝即将在印染废水处理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絮凝法虽然是含染料废水处理的常用方法,但对于许多可溶性好的染料, 处理效果往往不佳。

因此, 复合絮凝法将成为工业废水处理工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

根据实际出水要求,采用适当的预处理和后处理手段,发挥絮凝工艺与其它工艺的协同工作的优势,以达综合治理的目的,这对于提高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降低处理成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用絮凝法进行废水脱色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产生大量的淤泥;由于废水水质变化大,每批废水脱色前均需要进行预试验,以确定最佳条件,提高了成本,又费时。

过量的阳离子絮凝剂会在废水中产生大量氮的化合物,它们对鱼类有毒且难以生物降解和硝酸化抑制,絮凝剂过量也可能导致沉淀重新溶解。

脱色效率低,不符合排放标准。

因此,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实际出水要求,采用适当的预处理和后处理手段,发挥混凝工艺与其它工艺的协同工作的优势,以达综合治理的目的,这对于提高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降低处理成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化学方法电化学法是处理印染废水的另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

电化学法通过可溶性电极在阳极和阴极上发生电絮凝、电气浮和H的间接还原作用从而达到处理废水的目的。

电化学法处理印染废水具有设备小、占地少、运行管理简单、COD去除率高和脱色好等优点,但同时电化学法存在着能耗大、成本高和析氧析氢副反应等缺点。

近年来,随着电化学和电力工业的发展以及许多新型高析氧析氢过电位电极的发明,电化学法又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

根据电极反应方式划分, 传统电化学方法可细分为内电解法、电絮凝和电气浮法、电氧化学。

内电解法是利用废水中有些组分易被氧化,有些组分易被还原,在有导电介质存在时,电化学反应便会自发进行,同时兼有絮凝、吸附、共沉淀等综合作用的一种废水处理方法[13]。

最着名的内电解法是铁屑法, 即将铸铁作为滤料, 使印染废水浸没或通过, 利用Fe 和FeC 与溶液的电位差, 发生电极反应, 产生较高化学活性新生态H, 能与印染废水多种组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破坏染料发色结构, 而阳极产生的新生态Fe2+, 其水解产物有较强的吸附和絮凝作用。

该法不需要外加电源,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是种很有前途的处理方法。

电气浮法是以Fe、AL作阳极产生的H2将絮体浮起;而电絮法则是利用电极反应产生的Fe2+ 、Al3+实现絮凝脱色。

采用石墨、钛板等作极板, 对染料废水通电电解, 阳极产生O2或Cl2, 阴极产生H2。

通过O的氧化作用及H的还原作用破坏染料分子而使印染废水脱色, 脱色率可达98% 以上,COD去除率达80%以上。

国内重点研究的是电化学与其它方法相结合,其中较为有成就的是用絮凝复合床新技术处理高色度印染废水,对色度>10000倍的印染废水处理后,脱色率可达99%以上,CODCr去除率达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