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知识点总结一、三角形的证明。
1. 等腰三角形。
- 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 判定:- 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 有两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2. 等边三角形。
- 性质:- 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三个角都相等,且每个角都等于60°。
- 判定:-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 直角三角形。
- 性质:-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a^2+b^2=c^2,其中a、b为直角边,c为斜边)。
- 判定:-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4.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 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 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5. 角平分线。
-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 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二、不等式(组)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2. 一元一次不等式。
- 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0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因式分解》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因式分解》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00c84c82f121dd36a22d822f.png)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因式分解》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学习目标】1.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并感受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运算;2.掌握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直接运用公式不超过两次)这两种分解因式的基本方法;3. 了解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是互逆的运算,二者不能混淆.因式分解是一种恒等变形,而整式乘法是一种运算.要点二、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成两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其中一个因式是各项的公因式m,另一个因式是,即,而正好是除以m所得的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实际上是逆用乘法分配律.要点三、公式法1.平方差公式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即:()()22a b a b a b-=+-2.完全平方公式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差)的平方.即()2222a ab b a b ++=+,()2222a ab b a b -+=-. 形如222a ab b ++,222a ab b -+的式子叫做完全平方式.要点诠释:(1)平方差公式的特点:左边是两个数(整式)的平方,且符号相反,右边是两个数(整式)的和与这两个数(整式)的差的积.(2)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左边是二次三项式,是这两数的平方和加(或减)这两数之积的2倍. 右边是两数的和(或差)的平方.(3)套用公式时要注意字母a 和b 的广泛意义,a 、b 可以是字母,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要点四、十字相乘法和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利用十字交叉线来分解系数,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十字相乘法. 对于二次三项式2x bx c ++,若存在pq c p q b =⎧⎨+=⎩ ,则()()2x bx c x p x q ++=++ 分组分解法对于一个多项式的整体,若不能直接运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时,可考虑分步处理的方法,即把这个多项式分成几组,先对各组分别分解因式,然后再对整体作因式分解——分组分解法.即先对题目进行分组,然后再分解因式.要点五、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因式分解的方法主要有: 提公因式法, 公式法, 分组分解法, 十字相乘法, 添、拆项法等. 因式分解步骤(1)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先提取公因式;(2)如果各项没有公因式那就尝试用公式法;(3)如用上述方法也不能分解,那么就得选择分组或其它方法来分解.(4)结果要彻底,即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典型例题】类型一、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1、(2016•长春模拟)先将代数式因式分解,再求值:()()222x a y a ---,其中05152a .,x .,y ===-.【思路点拨】原式变形后,提取公因式化为积的形式,将字母的值代入计算即可.【答案与解析】解:原式=()()()()22222x a y a a x y -+-=-+,当05152a .,x .,y ===-时,原式=()()0523215..-⨯-=-.【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了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类型二、公式法分解因式2、已知2x -3=0,求代数式()()2259x x x x x -+--的值.【思路点拨】对所求的代数式先进行整理,再利用整体代入法代入求解.【答案与解析】解:()()2259x x x x x -+--,=322359x x x x -+--,=249x -.当2x -3=0时,原式=()()2492323x x x -=+-=0.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观察题目,先进行整理再利用整体代入法求解,不要盲目的求出求知数的值再利用代入法求解.举一反三:【变式】()()33a y a y -+是下列哪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的结果( )A .229a y+ B .229a y -+ C .229a y - D .229a y -- 【答案】C ;3、在日常生活中,如取款、上网需要密码,有一种因式分解法产生密码,例如()()()4422x y x y x y x y -=-++,当x =9,y =9时,x y -=0,x y +=18,22x y +=162,则密码018162.对于多项式324x xy -,取x =10,y =10,用上述方法产生密码是什么?【思路点拨】首先将多项式324x xy -进行因式分解,得到()()32422x xy x x y x y -=+-,然后把x =10,y =10代入,分别计算出()2x y +及()2x y -的值,从而得出密码.【答案与解析】解:()()()32224422x xy x x y x x y x y -=-=+-,当x =10,y =10时,x =10,2x +y =30,2x -y =10,故密码为103010或101030或301010.【总结升华】本题是中考中的新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读懂密码产生的方法是关键.举一反三:【变式】利用因式分解计算(1)16.9×18+15.1×18(2) 22683317-【答案】解:(1)16.9×18+15.1×18=()116.915.18⨯+ =13248⨯= (2)22683317-=()()683317683317+⨯-=1000×366=366000.4、因式分解:(1)()()269a b a b ++++;(2)222xy x y--- (3)()()22224222x xy y x xy y -+-+.【思路点拨】都是完全平方式,所以都可以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完全平方公式法:()2222a b a ab b ±=±+.【答案与解析】解:(1)()()()22693a b a b a b ++++=++(2)()()2222222xy x y xy x yx y ---=-++=-+ (3)()()22224222x xy y x xy y -+-+=()()24222x xy y x y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完全平方公式法因式分解,(3)要两次分解,注意要分解完全. 举一反三:【变式】(2015春•禅城区校级期末)分解因式:(1)(a 2+b 2)2﹣4a 2b 2(2)(x 2﹣2xy+y 2)+(﹣2x+2y )+1.【答案】解:(1)(a 2+b 2)2﹣4a 2b 2=(a 2+b 2+2ab )(a 2+b 2﹣2ab )=(a+b )2(a ﹣b )2;(2)(x 2﹣2xy+y 2)+(﹣2x+2y )+1=(x ﹣y )2﹣2(x ﹣y )+1 =(x ﹣y ﹣1)2.5、先阅读,再分解因式:()24422224444(2)2x x x x x x +=++-=+-()()222222x x x x =-+++,按照这种方法把多项式464x +分解因式.【思路点拨】根据材料,找出规律,再解答.【答案与解析】解:442264166416x x x x +=++-=()222816x x +-=()()228484x x x x +++-.【总结升华】此题要综合运用配方法,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熟练掌握公式并读懂题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类型三、十字相乘法或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6、将下图一个正方形和三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请观察这四个图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大长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1)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填空:2x px qx pq +++=()2x p q x pq +++=______; (2)利用(1)的结论将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①2710x x ++;②2712y y -+. 【思路点拨】(1)根据一个正方形和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和等于由它们拼成的这个大长方形的面积作答;(2)根据(1)的结论直接作答.【答案与解析】解:(1)()()x p x q +⨯+(2)①()()271025x x x x ++=++ ②()()271234y y y y -+=--【总结升华】本题实际上考查了利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把二次项系数a 分解成两个因数12,a a 的积12a a ,把常数项c 分解成两个因数12c c 的积12,c c ,并使1221a c a c +正好是一次项b ,那么可以直接写成结果:在运用这种方法分解因式时,要注意观察,尝试,并体会它实质是二项式乘法的逆过程.当首项系数不是1时,往往需要多次试验,务必注意各项系数的符号.举一反三:【变式】已知A =2a +,B =25a a -+,C =2519a a +-,其中a >2.(1)求证:B -A >0,并指出A 与B 的大小关系;(2)指出A 与C 哪个大?说明理由.解:(1)B -A =()21a -+2>0,所以B >A ;(2)C -A =25192a a a +---,=2421a a +-,=()()73a a +-.因为a >2,所以a +7>0,从而当2<a <3时,A >C ;当a =3时,A =C ;当a >3时,A <C .。
初二数学北师大版知识点总结

初二数学北师大版知识点总结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
如果说学习一定有捷径,那只能是勤奋,因为努力永远不会骗人。
学习需要勤奋,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勤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二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下学期数学知识点分式一.概念: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A/B叫做分式(fraction)。
二.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三计算法则: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分母。
分式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四.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a^-n=1/a^n(a≠0)这就是说,a^-n(a≠0)是a^n的倒数。
五.分式方程检验方法:将整式方程的解带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一.概念形如y=k/x(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inverseproportionalfunction)。
二.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双曲线(hyperbola)。
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第十八章勾股定理一.概念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二.命题: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theorem)。
我们把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
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
(例: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第十九章四边形一.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北师大最新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考试大纲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1 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2 判定:①判定一般三角形全等:(SSS、SAS、ASA、AAS).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独有的方法: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即HL 二. 等腰三角形※1. 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2. 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3. 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4.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 3 条对称轴.判定定理:(1)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 直角三角形※1.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http://w ww.xk b1. com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 满足关系 a 2 b 2 = 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满足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常见的勾股数有:(1)3,4,5;(2)5,12,13;(3)6,8,10;(4)8,15,17 (5)7,24,25 (6)9, 40, 41※2. 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应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要点诠释: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语言叙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说成“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应该说成“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②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方法,HL 还有SSS,SAS,ASA,AAS,一共有 5 种判定方法.四.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2. 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五. 角平分线※1. 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这个点叫内心六.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任意n 边形的内角和为(n2) 1800(n ≥3);任意n 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0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并会灵活运用:(1) 不等式的两边加上( 或减去) 同一个整式, 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各章知识要点总结(很有用)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各章知识要点总结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1、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2、不等式的解不唯一,把所有满足不等式的解集合在一起,构成不等式的解集.3、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4、由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5、不等式组的解集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
6、等式基本性质1: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基本性质2:在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注:移项要变号,但不等号不变。
)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若a>b, 则a ±c>b ±c ;<2>、若a>b, c>0 则ac>bc ,若c<0, 则ac<bc不等式的其他性质:反射性:若a>b,则b<a; 传递性:若a>b,且b>c,则a>c三、解不等式的步骤: 1、去分母; 2、去括号; 3、移项、合并同类项; 4、系数化为1。
四、解不等式组的步骤:1、解出不等式的解集。
2、在同一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3、写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五、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1) 审题; (2)设未知数,找(不等量)关系式;(3)设元,(根据不等量)关系式列不等式(组) (4)解不等式组;检验并作答。
六、常考题型:1、求4x-6<7x-12的非负数解.2、已知3(x-a)=x-a+1的解适合2(x-5) < 8a,求a 的范围.3、当m 取何值时,3x+m-2(m+2)=3m+x 的解在-5和5之间。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各册章节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各册章节知识点总结第一册:《初二上册》1.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定义、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
2.平面图形的表示:点、线、线段、射线、角度、平行线、垂直线、相交线等基本概念。
3.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定义、运算法则。
4.初中平面几何基本定理:垂线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角平分线定理等。
5.多边形:多边形的定义、正多边形、变位积分、多边形的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
6.梅涅劳斯定理:梅涅劳斯定理的概念、定理的应用。
第二册:《初二下册》1.线性方程:线性方程的定义、解线性方程的常用方法。
2.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初步认识: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等。
3.平行线与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之间的角对、相交线之间的角对等。
4.二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二次函数图像的性质与应用。
5.海伦公式:海伦公式的概念、海伦公式的应用。
第三册:《初三上册》1.集合: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运算、集合的表示等。
2.图形的相似:图形相似的概念、相似比、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
3.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角与边的关系、角边关系等。
4.空间几何基本概念:欧几里得空间几何学的基本概念、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等。
5.高中数学预修知识:比例与相似、复数等。
第四册:《初三下册》1.数系的扩充: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实数的分类等。
2.几何体的计算:几何体的表面积、几何体的体积等。
3.空间几何基本定理:角的平分线、角的辅助线等。
4.三角恒等式:三角函数的反函数、三角函数的周期等。
第五册:《九年级上册》1.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定义、一次函数图像的性质、线性规律等。
2.向量几何:向量的定义、向量的运算、向量的平行和垂直等。
3.数的四则运算:整数、有理数、无理数的四则运算等。
4.二次方程与不等式:二次方程的定义、解二次方程的方法等。
5.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名字、面积的计算公式等。
第六册:《九年级下册》1.指数与对数:指数、对数和底数的概念、指数与对数的性质等。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XXX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各章知识要点总结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判定方法:SSS、SAS、ASA、AAS、HL(直角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有两边相等,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等边三角形的各角相等,每个角都等于60°判定方法:等角对等边三、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两锐角互余直角边平方和等于斜边平方锐角等于30°的直角三角形,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判定方法:三边平方和相等四、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外心)角平分线上的点到两边距离相等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内心)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本章主要介绍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性质和解法。
一、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形如ax+b0)的不等式称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是移项、化简、分段讨论不等式的解集可以用区间表示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通过移项将不等式化为ax)b的形式根据a的正负性和不等式符号确定解集的范围判断解集的开闭性和无解情况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和性质:形如ax+by)和dx+ey>f(或<)的不等式组称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不等式组的基本方法是联立、消元、分段讨论不等式组的解集可以用平面区域表示四、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通过联立将不等式组化为标准形式根据系数的正负性和不等式符号确定解集的范围判断解集的开闭性和无解情况总之,本章内容涵盖了三角形的证明和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组的解法,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
定义:不等式是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
基本性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最新北师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知识点1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判定定理简称判定定理的内容性质SSS三角形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SAS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知识点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内容几何语言条件与结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简述为:等边对等角在△ABC中,若AB=AC,则∠B=∠C条件:边相等,即AB=AC结论:角相等,即∠B=∠C推论等腰三角形在△ABC,A条件:等腰三角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底边上的高线互相垂直,简述为:三线合一B=AC,AD⊥BC,则AD是BC边上的中线,且AD平分∠BAC形中一直顶点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之一结论:该线也是其他两线※等腰三角形中的相等线段: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2.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3.两腰上的中线相等4.底边的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知识点3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内容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度解读【要点提示】1)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它具有等腰三角形的一切性质2)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的中线、高线和所对角的平分线“三线合一”【易错点】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但不是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知识点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内容几何语言条件与结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述为:等校对等边在△ABC中,若∠B=∠C则AC=BC条件:角相等,即∠B=∠C结论:边相等,即AB=AC解读【注意】对“等角对等边”的理解仍然要注意,他的前提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拓展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两种方法(1)利用等腰三角形;(2)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即“等角对等边”※知识点5 反证法概念证明的一般步骤反证法在证明时,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1)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2)从这个假设出发,应用正确的推论方法,得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3)由矛盾的结果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原命题正确解读【要点提示】(1)当一个命题涉及“一定”“至少”“至多”“无限”“唯一”等情况时,由于结论的反面简单明确,常常用反证法来证明(2)“推理”必须顺着假设的思路进行,即把假设当作已知条件,“得出矛盾”是指推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 不等关系※1. 一般地,用符号“<”(或“≤”), “>”(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2. 准确“翻译”不等式,正确理解“非负数”、“不小于”等数学术语.非负数<===> 大于等于0(≥0) <===> 0和正数<===> 不小于0非正数<===> 小于等于0(≤0) <===> 0和负数<===> 不大于0二.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灵活运用:(1) 不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如果a>b,那么a+c>b+c, a-c>b-c.(2)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3)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即: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 < span=""></bc, <>※2. 比较大小:(a、b分别表示两个实数或整式)一般地:如果a>b,那么a-b是正数;反过来,如果a-b是正数,那么a>b;如果a=b,那么a-b等于0;反过来,如果a-b等于0,那么a=b;如果a<b,那么a-b是负数;反过来,如果a-b是正数,那么a<b;< span=""></b,那么a-b是负数;反过来,如果a-b是正数,那么a<b;<>即:a>b <===> a-b>0a=b <===> a-b=0a a-b<0三. 不等式的解集:※1.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各章知识要点总结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一、全等三角形判定、性质:1.判定(SSS) (SAS) (ASA) (AAS) (HL直角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有两边相等;(定义)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
(三线合一)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腰三角形是以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三、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 有关的定理及其推论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 反证法: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四、直角三角形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直角三角形判定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互逆命题、互逆定理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称为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五、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外心)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角平分线。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内心)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定义: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基本性质: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如果a>b,那么a+c>b+c, a-c>b-c.(注:移项要变号,但不等号不变)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cb c a >. 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cb c a < 说明: 比较大小:作差法a>b <===> a-b>0 a=b <===> a-b=0 a<b <===> a-b<03.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4.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5.解不等式: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边界:有等号的是实心圆点,无等号的是空心圆圈6.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7.解不等式的步骤: 1、去分母; 2、去括号; 3、移项、合并同类项; 4、系数化为1。
8.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1) 审题;(2)设未知数,找(不等量)关系式;(3)(根据不等量)关系式列不等式(组) (4)解不等式组;(5)检验(6)作答。
9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教材第50页10.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般地,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一个一次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焦作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一、图形的平移1平移的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关键:a. 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也不会改变图形的方向,但改变图形的位置)。
b. 图形平移三要素:原位置、平移方向、平移距离。
2平移的规律(性质):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注意:平移后,原图形与平移后的图形全等。
3简单的平移作图:平移作图要注意:①方向;②距离。
整个平移作图,就是把整个图案的每一个特征点按一定方向和一定的距离平行移动。
二、图形的旋转1旋转的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饶一个定点按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
关键:a. 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但会改变图形的方向,也改变图形的位置)。
b. 图形旋转四要素:原位置、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
2旋转的规律(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旋转所得的图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任意一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等于旋转角,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注意:旋转后,原图形与旋转后的图形全等。
3简单的旋转作图:旋转作图要注意:①旋转方向;②旋转角度。
整个旋转作图,就是把整个图案的每一个特征点绕旋转中心按一定的旋转方向和一定的旋转角度旋转移动。
三、中心对称1.概念: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对称点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它们的对称中心。
2.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1)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具有图形旋转的一切性质。
(2)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线段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3.中心对称图形概念: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把一个平面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4、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如果将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个整体就是中心对称图形;反过来,如果把一个中心对称图形沿着过对称中心的任一条直线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
5、图形的平移、轴对称(折叠)、中心对称(旋转)的对比6、图案的分析与设计①首先找到基本图案,然后分析其他图案与它的关系,即由它作何种运动变换而形成。
②图案设计的基本手段主要有:轴对称、平移、旋转三种方法。
第四章因式分解一、公式:1.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因式分解,因式分解也可称为分解因式。
2.公因式:把多项式的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各项的公因式.3.提公因式法: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末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4.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1)若各项系数是整系数,取系数的最大公约数;(2)取相同的字母,字母的指数取较低的;(3)取相同的多项式,多项式的指数取较低的.(4)所有这些因式的乘积即为公因式.5.公式法:(1)ma+mb+mc=m(a+b+c) (2)a2_b2=(a+b)(a-b)(3)a2±2ab+b2=(a±b)26.、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为:(1)若有“-”先提取“-”,若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则再提取公因式.(2)若多项式各项没有公因式,则根据多项式特点,选用平方差公式或完全平方公式.(3)每一个多项式都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7、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1)把几个整式的积化成一个多项式的形式,是乘法运算.(2)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是因式分解.补充:十字相乘法第五章 分式与分式方程1.分式的定义:如果A 、B 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 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叫做分式,其中A 称为分式的分子,B 称为分式的分母。
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坟墓都不能为零。
2.注意事项(1)分式与整式最本质的区别:分式的字母必须含有字母,即未知数;分子可含字母可不含字母。
(2)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母不为零,即分母中的代数式的值不能为零。
(3)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3.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用式子表示 )0(,≠÷÷=⨯⨯=M M B M A B A M B M A B A注意:(1)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时变形是恒等变形,不改变分式值的大小,只改变形式。
(2)应用基本性质时,要注意C ≠0,以及隐含的B ≠0。
(3)注意“都”,分子分母要同时乘以或除以,避免只乘或只除以分子或分母的部分项,或避免出现分子、分母乘除的不是同一个整式的错误。
4.分式的乘除: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即: BD AC D C B A =⋅, CB D ACD B A D C B A ⋅⋅=⋅=÷5. 分式乘方: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即: )(为正整数n B A B A n n n =⎪⎭⎫ ⎝⎛ 逆向运用n n n B A B A ⎪⎭⎫ ⎝⎛=,当n 为整数时,仍然有n nn B A B A =⎪⎭⎫ ⎝⎛成立. 6. 最简分式: 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叫做最简分式.7.分式的通分和约分:关键先是分解因式(1)分式的约分: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这种变形称为分式的约分。
(2)最简分式: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3)分式的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一过程称为分式的通分。
(4)最简公分母:最简单的公分母简称最简公分母。
8.分式的加减: (1)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上述法则用式子表示是:CB AC B C A ±=±(2)异号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按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 上述法则用式子表示是:BDBC AD BD BC BD AD D C B A ±=±=±9.分式的符号法则分式的分子、分母与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