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号脉

合集下载

把脉原理知识点总结图

把脉原理知识点总结图

把脉原理知识点总结图把脉原理是一种古老的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反映了人体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脉搏,中医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本文将系统总结把脉原理的知识点,包括把脉的方法、脉象的判断和脉搏的特点等内容。

一、把脉的方法1. 位置:把脉通常是在患者的两只手腕处进行,包括尺、联、中三脉。

2. 姿势:患者应保持平静的状态,双手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尽量松弛肌肉,不要有过分的紧张状态。

3. 把脉手法:中医把脉的手法包括三种基本手法,即一指禅、三指禅和对禅。

医师在诊断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用合适的手法。

在医学院中学习中医的人可以选择一门中医诊断学科。

二、脉象的判断1. 脉象的分类:中医把脉包括脉息、脉数、脉缓、脉洪、脉细、脉粗、脉滑、脉涩、脉弦、脉弱等多种类型。

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病情和体质。

2. 脉象的意义:脉象的判断不仅仅是对患者病情的一个反映,更是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一个认知。

医师通过把脉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情况,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三、脉搏的特点1. 有节律性:正常人的脉搏应该有规律的跳动。

2. 有力度:脉搏的有力度可以反映体质的强弱。

3. 有速度:脉搏的快慢也可以反映体质的变化。

四、把脉的作用把脉是中医诊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为医师提供重要信息,帮助医师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在中医治疗中,把脉是决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医生通过把脉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把脉也可以对患者进行预防保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把脉原理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仔细的把脉,医生可以获取大量有关患者的信息,进而制定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对把脉原理的认知有所帮助,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对中医的传统诊疗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文解释脉象:脉诊歌1、浮脉: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中医诊脉指法的三个位置

中医诊脉指法的三个位置

中医诊脉指法的三个位置
医者一般从三个部位诊脉:手背、桡侧(前臂侧)、肘窝(头肩附近)。

一、手背诊脉
从腕部至指尖,在手背沿肌肉轴线方向,用三指(中指、无名指、食指)或两指(小指、无名指)缓缓搓揉,即可感受到每个脉象。

手背有30根以外八经脉病变类型,其中神门脉(桡侧肘窝)用手腕部中指端来诊脉,两潭脉(桡侧肘窝)则用手指端搓揉,故又称“神门脉腰部,两潭脉指端”。

二、桡侧诊脉
桡侧感应则从前臂的中部,直上到头肩的肘窝,即叫桡侧肘窝,用中指和拇指对肘窝缓缓搓揉,即可感受到每个脉象,一般来说桡侧有三种病变:大敦脉、尺属脉、京门脉,其它外五经诊断可从别的部位来感应病变。

三、肘窝诊脉
肘窝诊脉是站立体位时,用手指按压头肩的肘部,亦可比较脉动的大小及频率,但这只能检查上八经的脉象改变。

诊脉时,要观察脉搏浮弱、浮动、数量、脉象、芤响(脉有芤音的就称芤响)癉其它脉象变化,根据不同情况来判断太阳、少阳、少阴。

五脏等病变类型。

中医把脉口诀必背

中医把脉口诀必背

中医把脉口诀必背中医把脉是阳气的运行和五行变化在脉络中的反映,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

掌握把脉的技巧与方法,对于中医学习者来说十分必要。

掌握了以下这些把脉口诀,就能更快更准确地诊断疾病了。

一、参阳非阳把哪脉,手上阳脉下阴脉。

这句话告诉我们把脉时要先辨别是阳脉还是阴脉。

阳脉有手阳明、手太阳、足阳明、足太阳四经;阴脉有手厥阴、手少阴、手心主、足少阴、足厥阴、足太阴三阴三阳六经,只有辨别清楚了阴阳,才能继续辨别其它。

二、左右比较脉同异,缓急来微调查之。

把脉时,一定要始终贯彻左右比较的原则,不同体现出来的不同感觉,提醒我们注意疾病的缓急、病位以及寒热等不同情况,能够帮助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三、盯上道下四脉把,归根经常要细察。

把诊是要抓住四个关键部位,即足厥阴、手少阴、手阳明、足太阳,通过把诊掌握疾病的中心和局部,就可以明确真相,进一步推断出疾病的病因和后果。

四、远中近三类脉,远为风木最难准。

远端、中部和近端三类脉,其中最难以准确诊断的就是远端的脉象,需要观察患者平常所处的气氛,面色,以及一些生活细节,以达到更准确的把诊结果。

五、总之脉来问病,四见缓急状况是。

把脉还不能局限于阳,阴,比较,关键部位和难以诊断的地方,而更复杂的病态应该视为风险项,因为它可能会引发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全面地收集症状信息,搜寻病灶,综合分析,才能准确解读疾病的病因和病情。

综上所述,掌握把脉口诀是中医诊断的基础之一,但把脉并不是单一的技能,而是一个复杂的诊断过程。

中医领域丰富的把诊技巧,只有通过不断练习和精通才能准确把握,从而确诊疾病,并正确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脉诊口诀大全,二十八脉识别图解

中医脉诊口诀大全,二十八脉识别图解

中医脉诊口诀大全,二十八脉识别图解中医号脉,这28种脉象,教你分辨什么病,收藏!|||1. 浮脉——特点——位于皮肝表浅处,只要把指头轻轻按在皮肝上,就能感觉到脉搏动,如果用力重按,反而会觉得脉搏减弱,或有空虚的感觉。

-主病:主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的表虚。

主里虚:痨瘵阴虚,阳气虚。

-2. 沉脉——特点——位于筋骨的深处,当指头轻轻按在皮肤上时,脉搏的搏动很不明显,必须用力重按到筋骨的深处,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搏动。

-主病:主里证。

(1)沉而有力为里实证,多因水、寒、积滞所致。

常见干下痢、浮肿、呕吐、停食积热、气滞等证-(2)沉而无力为里虚证,多因阳气衰微,无力统运营气于外,或亡阴失血等原因所致-3. 迟脉——特点——脉搏的频率很缓慢,因此,使得脉搏的至数减少。

至于脉象的部位,在“浮中沉”三部都可以诊得到脉搏。

-主病:多见于寒证。

有力为冷积,无力为阳虚。

-4. 数脉——特点——脉搏的频率很快,因此使得脉搏的至数过多。

至于脉象的部位,在“浮中沉”三部都可以诊得到脉搏。

-主病:主热证。

因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数而有力为实热内盛;若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血行加速,脉数而无力,为虚热证。

-5. 虚脉——特点——脉象柔软无力。

无论是浮位或沉位,无论频率的快慢,只要脉搏的搏动很弱,脉体软的,都属于虚类脉。

-主病:虚证:湿邪为病。

-6. 实脉——特点——脉象强劲有力。

无论是浮位或沉位,无论频率的快慢,只要脉搏的搏动很强,脉体大的,都属于实类脉。

-主病:主病程初起、正气不虚,阳毒暴作或邪气旺盛的脉象。

中医把脉的技巧

中医把脉的技巧

中医把脉的技巧
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中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下面介绍一些中医把脉的技巧:
1. 检查脉搏的位置:中医把脉时需要检查脉搏的位置,主要是手腕背侧,即手腕掌面向上时手腕关节上方的位置。

同时,还需要检查其他位置的脉搏,如颈动脉、股动脉等。

2. 把握脉搏的节律:在把握脉搏时,需要注意节律的规律性,包括脉搏的速度、强弱、有无跳跃等。

3. 观察脉搏的形态:中医把脉时还需要观察脉搏的形态,如滑腻、涩紧、弦紧、细弱等,这些形态反映了人体的生理状况。

4. 检查脉搏的深浅:中医把脉时还需要检查脉搏的深浅,深浅反映了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

5. 结合病史综合分析:在把脉的过程中,中医师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等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

总之,中医把脉是一门需要经验和技巧的学问,只有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学习,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

- 1 -。

中医把脉的技巧

中医把脉的技巧

中医把脉的技巧
中医把脉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

下面是中医把脉的技巧:
掌握基本知识:中医把脉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比如脉搏的位置、频率、力度和节律等。

选择正确的位置:中医把脉需要选择正确的位置,比如手腕部位的尺、关、冲等脉搏点。

把脉时要注意手指的位置和用力的大小,同时要保持手指的稳定性。

注意身体姿势:在把脉时,病人应该坐直并放松身体,双手放在腿上,不要过度活动或交叉双腿,这样可以使脉搏的节律更加清晰。

注意把握时间:中医把脉需要把握正确的时间,通常在早晨、中午和晚上不同的时间段,脉搏的特征不同,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择把脉的时间。

全面观察:把脉时不仅需要观察脉搏的位置、节律和力度等,还需要全面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呼吸和声音等身体状况,这样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综合分析:中医把脉需要综合分析病人的脉搏、身体状况和病史等多方面信息,确定病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把脉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也需要病人配合,保持身体姿势放松,配合医生进行诊断。

中医小诀窍教你如何号脉

中医小诀窍教你如何号脉

中医小诀窍教你如何号脉号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可以了解其脏腑功能、气血状况和阴阳平衡情况。

下面是一些中医小诀窍,可以教你如何准确地进行号脉。

1.环顾四肢:在开始号脉之前,先要观察病人的四肢。

正常人的四肢应该有适度的柔韧度和力量,毛细血管分布均匀。

如果四肢有僵硬、虚弱、水肿等异常表现,可能是一些脏腑功能出现问题。

2.选择准确的位置:号脉时需要选择准确的穴位。

常用的穴位有手腕处的寸口、关元穴,以及足踝处的郄穴。

这些穴位距离体表较近,对脉象的感知比较准确。

3.触摸的手法:号脉时,应该用适度的力量和节奏进行触摸。

过轻或过重都会影响到脉象的准确度。

一般来说,可以用三指同时按压脉搏处,力度要均匀、柔和。

手指应该贴近皮肤,而不是浮在上面。

4.仔细观察:在进行号脉的同时,要细心地观察病人的反应。

包括面色、眼神、舌苔、口唇等。

这些综合体征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

5.区分脉象:中医将脉象分为数种,包括浮、沉、细、数、缓、急、结、代、滑、濡等。

对于不同的脉象,可能代表着不同的病理情况。

例如,浮脉常见于表邪初起,而沉脉则常见于里重表虚。

6.了解脉理变化:除了判断脉象的质地外,还要观察脉搏的节律和速度。

正常人的脉搏应该有规律的节律和适度的速度。

如果脉搏过缓、过快或不规律,可能是身体出现了其中一种问题。

例如,心跳过速可能代表患有心动过速。

7.综合分析:在观察了四肢表现、触摸了脉象、观察了病人的反应之后,要进行综合分析。

将脉象的变化和其他病症的表现对比,可以进一步确定病症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8.持续观察:号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脉象可能会因为病情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因此,在进行号脉时,应该持续观察,了解脉象的变化趋势。

这可以帮助中医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和疗法的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号脉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

以上只是一些基本的号脉小诀窍,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作为了解和学习的起点。

如果想要更加准确地进行号脉,最好向专业中医进行学习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如何号脉在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脉诊,并一直沿用至今,充分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与科学性。

现代脉象研究证实,脉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功能、血管的机能、血液的质与量。

这三方面决定了脉象出现某些形态的改变,即脉动应指的形象,也即脉象。

脉象首先可显示这三方面因素的病变,其次可据其推断其她的病变。

显然,脉象就是有其客观存在因素的。

心脏就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器官,所以脉象首先可反映心脏的病变。

如冠心病、心脏供血不好、心功能低下等可通过脉象有所反映。

如当冠心病形成的时候,心脏可有停跳现象,这时通过脉象就可发现脉搏停跳。

血管的舒缩运动,反映了血液流动的质、量与速度等信息。

血管本身的病变,如动脉硬化等也可反映在脉象上。

号脉方法1、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

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2、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就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

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3、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

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

●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

●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

●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结脉的脉象特征就是脉搏缓慢、时有停跳且没有规律。

而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等疾病可出现脉搏停跳。

●弦脉的脉象特征就是血管紧张度增高,脉体端直、长。

弦脉反映出高血压病,血液流动阻力增高、血管壁硬化。

●濡脉的脉象特征就是脉象细、位置表浅、无力,即浮细无力。

当人体患有胃肠性感冒(不想吃饭、恶心、呕吐、拉肚子等,摄入不足)、急性胃肠炎,呕吐时,体液减少,气血不足,反映在脉象上就可出现濡脉的特征。

影响因素多难于准确把握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就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

脉象就是一种生物信息传递现象,就是从外部测量到的关于循环系统的一个信号。

其不足之处就是,不精确,缺乏量化,如号脉可发现高血压,但测不出血压值,若说号出高压180mmhg就是不科学的。

任何一个生物体,除了发送内源性信息,还发送外源性的信息。

决定脉象的内源性因素主要就是前面提到的三方面的因素。

决定脉象的外源性因素有地理、气候等。

●天冷了,血管收缩变细了,血流会减慢;●天热了,血管舒张变宽了,血流会加快,脉象就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外界环境微不足道的变化,在脉象上都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如果在生理的调节范围内,就是正常的脉象;●超过生理范围,就就是病态的脉象。

有了干扰,脉象有时就不准确可靠。

在这时,经验显得尤其重要,诊脉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可以较准确地发现病变,而一般的中医大夫就可能诊断不清,甚至诊断失误。

寸口诊法精巧还需四诊合参诊脉有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张仲景三部诊法等,现在常用的就是寸口诊法。

诊脉部位就是手腕内侧,腕后高骨(桡骨茎突)旁,桡动脉搏动处。

高骨对应的桡动脉搏动部位就是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

寸关尺的称呼,最早见于《内经》,寸口诊法发展于《难经》。

寸、关、尺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在左手,寸对应心,关对应肝,尺对应肾(肾水)。

在右手,寸对应肺,关对应脾,尺对应肾(命门)。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就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两大思想观念。

中医瞧病就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从整体上来诊治疾病,单用一种诊断方法的思想就是不可取的。

人体的信息不仅仅表现在脉象上,有的还反映在肤表、声音、嗅味上等。

仅凭脉象就是单一的、不全面的,容易产生误差。

四诊各有各的特点与独特的功能,不能以脉诊取代其她的诊法,而应四诊合参,进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与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洪脉、相兼脉等。

1、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2、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3、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4、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5、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6、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7、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就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均属生理现象。

8、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热盛。

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9、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

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

又主湿病。

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10、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痛证、痰饮。

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

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11、洪脉:洪脉的脉体浮大,有如波涛般汹涌来势强而有力,之后就逐渐衰减,因此脉象在去时比来时显得势缓而力弱。

主病: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12、相兼脉:两种以上单一脉相兼而同时出现的脉象。

常见的相兼脉如下:浮紧脉:主表寒或风寒痹症。

浮缓脉:主风邪伤卫,营卫不与的太阳中风症。

浮数脉:主表热症。

浮滑脉:主风痰或表症夹痰。

沉迟脉:主里寒症。

沉缓脉:主气虚湿阻。

程弦脉:主肝气郁滞,或水饮内结。

沉紧脉:主里实寒。

沉涩脉:主气滞血瘀。

弦紧脉:主寒痛。

滑数脉:主痰热,或实热雍盛。

沉细数脉:主阴虚内热。

弦滑数脉:主肝火夹痰,或风阳上扰,痰火内蕴症。

相类脉:1、散脉:浮大无根(寸、关、尺都浮),应指散漫,按之消失。

2、芤(kou)脉:浮大中空,按之如葱管。

两边实中间空。

临床意义:为失血过多。

(芤脉比散脉有力)。

3、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临床意义:里证。

相类脉:1、伏脉:重按着骨,始可应指。

“推筋着骨始得。

”临床意义:见于邪闭、痛极。

2、牢脉:实大、弦长,沉取始得,坚着不移。

临床意义:见于阴寒内盛。

脉率分类:(一)迟脉:一息脉动三~四至(1分钟<60次)。

临床意义:寒证,或邪热结聚的里实证。

相类脉:1、缓脉:一、可见正常人(脉来与缓);二、气血不足。

(二)数(shuo)脉:一息五~六至(每分钟90次以上)。

临床意义:热证。

相类脉:1、疾脉:一息七八至以上(每分钟100次以上)。

临床意义:主阳气亢盛。

脉宽分类:(一)洪脉:应指浮大有力,滔滔满指。

相类脉:1、大脉:脉体宽大,但无脉来汹涌之势。

(多见于健康人,或为病进。

)临床意义:脉大而数为邪实;脉大而无力则为正虚。

2、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按之不绝。

临床意义:气血两虚。

四、脉长度分类:(一)长脉:应指范围超过寸、关、尺三部。

临床意义:主阳证、实证、热证。

(洪、长、大脉,热盛。

)(二)短脉:应指范围只出现在寸部或关部,尺脉常不显。

临床意义:主气病。

妇女易得。

妇女以血为用,血的运行靠气推动,“气为血之帅”。

脉力度分类:(一)虚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

临床意义:主虚证。

相类脉:1、弱脉:极软而沉细的脉,沉取方得,细而无力。

临床意义:主久病体虚。

2、微脉:按之欲绝,极细极软,若有若无。

临床意义:主见阳气暴脱。

(二)实脉:来盛去亦盛,脉来充盛有力。

(洪实脉。

)临床意义:主实证。

六、脉流利度分类:(一)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

临床意义:主痰饮、食滞、实热等。

(二)湿脉:往来艰涩不畅,应指如“轻刀刮竹”。

临床意义:主伤精血少、气滞、血瘀等。

脉紧张度分类:(一)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临床意义:主肝胆病、痰饮、痛证。

相类脉:1、紧脉:脉形如牵绳转索,(紧张度、力度比弦脉高)。

临床意义:主寒邪侵袭人体,(脉浮紧,风寒脉象;浮数,风热脉象。

) (二)濡脉:浮而细软,应指少力,如絮浮水,轻手即得。

临床意义:主诸虚,或湿困。

八、脉均匀度分类:(一)结脉:脉率比较缓慢,而有不规则的歇止。

“缓而时止,止无定数”。

临床意义:主阴盛气结。

(二)代脉:有规律的歇止脉。

“缓而时止,止有定数”,良久放还。

临床意义:脏气衰微。

(三)促脉:脉率软、速,兼有规律的歇止。

“速而时止,止无定数”。

临床意义:阳盛实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