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的ROM、RAM、FLASH
单片机内的Flash与EEPROM作用及区别(精)

单片机内的 Flash 与 EEPROM 作用及区别单片机运行时的数据都存在于 RAM (随机存储器中, 在掉电后 RAM 中的数据是无法保留的,那么怎样使数据在掉电后不丢失呢?这就需要使用 EEPROM 或FLASHROM 等存储器来实现。
在传统的单片机系统中, 一般是在片外扩展存储器, 单片机与存储器之间通过 IIC 或 SPI 等接口来进行数据通信。
这样不光会增加开发成本,同时在程序开发上也要花更多的心思。
在 STC 单片机中内置了 EEPROM (其实是采用 IAP 技术读写内部 FLASH 来实现 EEPROM ,这样就节省了片外资源,使用起来也更加方便。
下面就详细介绍 STC 单片机内置 EEPROM 及其使用方法。
flash 是用来放程序的,可以称之为程序存储器,可以擦出写入但是基本都是整个扇区进行的 .一般来说单片机里的 flash 都用于存放运行代码,在运行过程中不能改; EEPROM 是用来保存用户数据,运行过程中可以改变,比如一个时钟的闹铃时间初始化设定为 12:00,后来在运行中改为 6:00,这是保存在 EEPROM 里, 不怕掉电,就算重新上电也不需要重新调整到 6:00下面是网上详细的说法,感觉不错:FLASH 和 EEPROM 的最大区别是 FLASH 按扇区操作, EEPROM 则按字节操作, 二者寻址方法不同,存储单元的结构也不同, FLASH 的电路结构较简单,同样容量占芯片面积较小,成本自然比 EEPROM 低,因而适合用作程序存储器, EEPROM 则更多的用作非易失的数据存储器。
当然用 FLASH 做数据存储器也行, 但操作比EEPROM 麻烦的多,所以更“人性化”的 MCU 设计会集成 FLASH 和 EEPROM 两种非易失性存储器,而廉价型设计往往只有 FLASH ,早期可电擦写型 MCU 则都是EEPRM 结构,现在已基本上停产了。
在芯片的内电路中, FLASH 和 EEPROM 不仅电路不同,地址空间也不同,操作方法和指令自然也不同, 不论冯诺伊曼结构还是哈佛结构都是这样。
单片机中的ROM,RAM和FLASH的作用

单⽚机中的ROM,RAM和FLASH的作⽤ROM,RAM和FLASH的区别,下⾯主要是具体到他们在单⽚机中的作⽤。
⼀、ROM,RAM和FLASH在单⽚中的作⽤ROM——存储固化程序的(存放指令代码和⼀些固定数值,程序运⾏后不可改动)c⽂件及h⽂件中所有代码、全局变量、局部变量、’const’限定符定义的常量数据、startup.asm⽂件中的代码(类似ARM中的bootloader或者X86中的BIOS,⼀些低端的单⽚机是没有这个的)通通都存储在ROM中。
RAM——程序运⾏中数据的随机存取(掉电后数据消失)整个程序中,所⽤到的需要被改写的量,都存储在RAM中,“被改变的量”包括全局变量、局部变量、堆栈段。
FLASH——存储⽤户程序和需要永久保存的数据。
例如:现在家⽤的电⼦式电度表,它的内核是⼀款单⽚机,该单⽚机的程序就是存放在ROM⾥的。
电度表在⼯作过程中,是要运算数据的,要采集电压和电流,并根据电压和电流计算出电度来。
电压和电流时⼀个适时的数据,⽤户不关⼼,它只是⽤来计算电度⽤,计算完后该次采集的数据就⽤完了,然后再采集下⼀次,因此这些值就没必要永久存储,就把它放在RAM⾥边。
然⽽计算完的电度,是需要永久保存的,单⽚机会定时或者在停电的瞬间将电度数存⼊到FLASH⾥。
⼆、ROM,RAM和FLASH在单⽚中的运作原理1、程序经过编译、汇编、链接后,⽣成hex⽂件;2、⽤专⽤的烧录软件,通过烧录器将hex⽂件烧录到ROM中注:这个时候的ROM中,包含所有的程序内容:⼀⾏⼀⾏的程序代码、函数中⽤到的局部变量、头⽂件中所声明的全局变量,const声明的只读常量等,都被⽣成了⼆进制数据。
疑问:既然所有的数据在ROM中,那RAM中的数据从哪⾥来?什么时候CPU将数据加载到RAM中?会不会是在烧录的时候,已经将需要放在RAM中数据烧录到了RAM中?答:(1)ROM是只读存储器,CPU只能从⾥⾯读数据,⽽不能往⾥⾯写数据,掉电后数据依然保存在存储器中;RAM是随机存储器,CPU既可以从⾥⾯读出数据,⼜可以往⾥⾯写⼊数据,掉电后数据不保存,这是条永恒的真理,始终记挂在⼼。
单片机的原理和应用

单片机的原理和应用1. 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单片机(Microcontroller)是一种集成了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ROM、RAM)以及各种输入输出接口的微型计算机系统。
其基本原理如下:•中央处理器(CPU):单片机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指令和进行数据处理。
通常采用8位、16位或32位的结构,并具有相应的指令集和寄存器。
•存储器(ROM、RAM):单片机具有多种存储器,包括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储器(RAM)以及闪存(Flash)等。
其中,ROM用于存储程序指令,RAM用于存储运行时数据。
•输入输出接口:单片机通过输入输出接口与外部环境进行数据交互。
常见的输入接口有按键、光敏电阻、温度传感器等;输出接口包括LED灯、蜂鸣器、液晶显示屏等。
2. 单片机的应用领域单片机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家电控制:单片机可以用于控制家电产品,如电视机、洗衣机、空调等。
通过编写相应的程序,实现各种功能,如开关控制、定时器、温度控制等,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工业自动化:单片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与传感器和执行器配合使用,实现自动化控制和数据采集。
例如,可以用单片机实现温度、湿度、压力等参数的实时监测,并进行相应的控制操作。
•汽车电子:单片机在汽车电子领域也有重要应用。
它可以用于车载电子控制单元(ECU)的开发,实现车辆的诊断、发动机控制、轮胎压力监测等功能。
同时,还可以用于控制车内电子设备,如音响系统、导航系统等。
•医疗设备:单片机在医疗设备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例如,可以用于血糖仪、心电图仪、血压计等设备,帮助医生进行疾病判断和治疗。
单片机的小型化和低功耗特性,使其成为医疗设备的理想选择。
•智能家居:随着智能家居的快速发展,单片机在智能家居系统中也扮演重要角色。
通过单片机的编程,可以实现对家居设备的远程控制、安全监控和能源管理等功能,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3. 单片机的开发环境和工具在进行单片机的开发时,需要一些基本的开发环境和工具来编写、烧写和调试程序。
Eeprom和Flash的区别

Eeprom和Flash的区别 存储器分为两⼤类:ram(内存:随机存储器)和rom(外存:程序存储器),分别存数据和程序。
ram就不讲了,今天主要讨论rom。
(1)rom最初不能编程,出⼚什么内容就永远什么内容,不灵活。
(2)后来出现了prom,可以⾃⼰写⼊⼀次,要是写错了,只能换⼀⽚,⾃认倒霉。
(3)⼈类⽂明不断进步,终于出现了可多次擦除写⼊的EPROM,每次擦除要把芯⽚拿到紫外线上照⼀下,想⼀下你往单⽚机上下了⼀个程序之后发现有个地⽅需要加⼀句话,为此你要把单⽚机放紫外灯下照半⼩时,然后才能再下⼀次,这么折腾⼀天也改不了⼏次。
(4)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伟⼤的EEPROM出现了,拯救了⼀⼤批程序员,终于可以随意的修改rom中的内容了。
(ROM--PROM--EPROM--EEPROM的进化!) EEPROM的全称是“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不要觉得多⾼⼤上,其实经常都会⽤到),即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
是相对于紫外擦除的rom来讲的。
但是今天已经存在多种EEPROM的变种,变成了⼀类存储器的统称。
flash属于⼴义的EEPROM,因为它也是电擦除的rom。
但是为了区别于⼀般的按字节为单位的擦写的EEPROM,我们都叫它flash。
狭义的EEPROM:这种rom的特点是可以随机访问和修改任何⼀个字节,可以往每个bit中写⼊0或者1。
这是最传统的⼀种EEPROM,掉电后数据不丢失,可以保存100年,可以擦写100w次。
具有较⾼的可靠性,但是电路复杂/成本也⾼。
因此⽬前的EEPROM都是⼏⼗千字节到⼏百千字节的,绝少有超过512K的。
flash做的改进就是擦除时不再以字节为单位,⽽是以块为单位,⼀次简化了电路,数据密度更⾼,降低了成本。
上M的rom⼀般都是flash。
flash分为nor flash和nand flash。
单片机FLASH与RAM、ROM的关系

单片机FLASH主要用作程序存贮器,就是替代以前的ROM,最大的有有点是降低了芯片的成本并且可以做到电擦写,目前市场上单片机的FALSH寿命相差比较大,擦写次数从1000~10万的都有,但存储时间可以保证40年,在选用时要注意.还有一些廉价的单片机为了集成可掉电的数据存储器,没有选用价格昂贵的EEPROM,而用FALSH来做的,但要注意其寿命最多就10万次,而且擦写不能字节擦写,这要注意使用的场合其寿命是否满足要求.
RAM是数据存储器,跟计算机里面的内存差不多,主要是用来存放程序运行中的过程数据,掉电后就会丢失之前的数据,所以程序在上电时需要进行初始化,否则上电后的数据是一个随机数,可能导致程序奔溃.
ROM就是程序存储器,掉电后数据不会丢失,但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其数据不会改变.早期的单片机的ROM因为擦写修改麻烦,价格昂贵或者价格低廉的OTP型无法修改数据等原因已经被现在的FLASH存储器替代了.因为FLASH的擦写很容易,现在的部分单片机支持在线内部编程,通过特定的程序执行方式可以修改FALSH 的内容,而实现在线修改程序存储器.这与上面说的程序存储器的内容在运行的时候不可被改变是不冲突的,因为在程序正常运行时,其内容不会改变,只工作在只读状态下的.
现在的单片机,RAM主要是做运行时数据存储器,FLASH主要是程序存储
器,EEPROM主要是用以在程序运行保存一些需要掉电不丢失的数据. 楼上说的很好
另外,一些变量,都是放到RAM里的,一些初始化数据比如液晶要显示的内容界面,都是放到FLASH区里的(也就是以前说的ROM区),EEPROM可用可不用,主要是存一些运行中的数据,掉电后且不丢失。
c51单片机基础知识

C51单片机是一种基于C语言的微控制器,具有强大的处理能力和灵活的编程特性。
以下是一些关于C51单片机的基础知识:
硬件结构:C51单片机采用冯·诺依曼结构,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
存储器:C51单片机内部有一个程序存储器(Flash ROM)、一个数据存储器(RAM)和一个特殊功能寄存器(SFR)。
程序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数据存储器用于存储变量和临时数据,特殊功能寄存器用于控制各种外设和功能。
指令系统:C51单片机的指令系统类似于C语言,包括算术指令、逻辑指令、数据传输指令、程序控制指令等。
外设:C51单片机有多种外设,如定时器/计数器、串行通信接口、中断控制器、I/O端口等。
这些外设可以通过特殊功能寄存器进行配置和控制。
开发环境:C51单片机的开发环境通常包括编译器、调试器和集成开发环境(IDE)。
编译器将C语言代码转换为单片机可执行的机器码,调试器用于在单片机上进行程序调试和仿真,IDE提供了代码编写、编译、调试和下载的一体化环境。
应用领域:C51单片机广泛应用于各种嵌入式系统,如智能仪表、家电控制、通信设备、工业自动化等领域。
总之,C51单片机是一种功能强大、易于编程的微控制器,通过学习和掌握其基础知识,可以开发出各种高效的嵌入式应用系统。
单片机的RAM存储器详解

单片机的RAM存储器详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单片机作为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在嵌入式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在单片机中,RAM存储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着临时存储数据的功能。
本文将详细解析单片机的RAM存储器,包括其定义、分类、特性以及应用等方面。
一、RAM存储器的定义RAM(Random Access Memory)即随机存取存储器,它是一种电子数字式存储器,能够按任意顺序访问其中的存储单元。
与之相对应的是ROM(Read-Only Memory),只能读取而不能写入。
二、RAM存储器的分类根据存储单元内容的易失性,RAM存储器可以分为静态RAM (SRAM)和动态RAM(DRAM)两种。
1. 静态RAM静态RAM采用存储单元由触发器构成,存储单元内部无需再进行刷新操作。
它的特点是读写速度快,但占用的空间较大。
静态RAM广泛应用于高性能嵌入式系统,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内存等。
2. 动态RAM动态RAM的存储单元由电容构成,需要定期刷新来保持数据的稳定。
它的特点是存储单元内部简单,占用空间小,但读写速度较慢。
动态RAM主要应用于低成本的嵌入式系统,如消费电子产品中的视频游戏机、智能手机等。
三、RAM存储器的特性RAM存储器有以下几个主要特性:1. 随机读写:RAM存储器可以根据地址直接读写数据,不需要按顺序进行操作。
2. 数据易失性:RAM存储器是易失性存储器,即断电后存储的数据会丢失。
因此,在单片机使用RAM存储数据时,需要特别注意数据的备份和保护。
3. 存储密度高:RAM存储单元内部结构简单,实现的存储密度较高。
4. 读写速度快:相比于ROM存储器,RAM存储器的读写速度更快,适合对数据进行频繁读写的应用场景。
四、RAM存储器的应用RAM存储器在单片机中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临时存储数据的场景,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应用:1. 作为程序存储器:在单片机中,RAM存储器可以用作存储程序代码,这种方式被称为RAM执行。
RAM、SRAM、SDRAM、ROM、EPROM、EEPROM、Flash存储器区别

RAM、SRAM、SDRAM、ROM、EPROM、EEPROM、Flash存储器区别常见存储器概念:RAM、SRAM、SDRAM、ROM、EPROM、EEPROM、Flash存储器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其中根据掉电数据是否丢失可以分为RAM(随机存取存储器)和ROM(只读存储器),其中RAM的访问速度比较快,但掉电后数据会丢失,而ROM掉电后数据不会丢失。
在单片机中,RAM主要是做运行时数据存储器,FLASH主要是程序存储器,EEPROM主要是用以在程序运行保存一些需要掉电不丢失的数据.FLASH:单片机运行的程序存储的地方。
SRAM:存储单片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了临时数据。
EEPROM:视用户的需要而定,一般用来存储系统的一些参数,这些参数可能需要修改,也可能不会修改。
ROM和RAM指的都是半导体存储器,ROM是Read Only Memory的缩写,RAM是Random Access Memory的缩写。
ROM在系统停止供电的时候仍然可以保持数据,而RAM通常都是在掉电之后就丢失数据,典型的RAM就是计算机的内存。
另外,一些变量,都是放到RAM里的,一些初始化数据比如液晶要显示的内容界面,都是放到FLASH区里的(也就是以前说的ROM区),EEPROM可用可不用,主要是存一些运行中的数据,掉电后且不丢失RAM 又可分为SRAM(Static RAM/静态存储器)和DRAM(Dynamic RAM/动态存储器)。
SRAM 是利用双稳态触发器来保存信息的,只要不掉电,信息是不会丢失的。
DRAM是利用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容存储电荷来储存信息,因此必须通过不停的给电容充电来维持信息,所以DRAM 的成本、集成度、功耗等明显优于SRAM。
SRAM速度非常快,是目前读写最快的存储设备了,但是它也非常昂贵,所以只在要求很苛刻的地方使用,譬如CPU的一级缓冲,二级缓冲。
DRAM保留数据的时间很短,速度也比SRAM慢,不过它还是比任何的ROM都要快,但从价格上来说DRAM相比SRAM要便宜很多,计算机内存就是DRAM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片机rom,ram和flash的作用
(2013-02-21 10:04:50)
转载▼
常规上ROM是用来存储固化程序的,RAM是用来存放数据的。
由于FLASH ROM比普通的ROM读写速度快,擦写方便,一般用来存储用户程序和需要永久保存的数据。
譬如说,现在家用的电子式电度表,它的内核是一款单片机,该单片机的程序就是存放在ROM里的。
电度表在工作过程中,是要运算数据的,要采集电压和电流,并根据电压和电流计算出电度来。
电压和电流时一个适时的数据,用户不关心,它只是用来计算电度用,计算完后该次采集的数据就用完了,然后再采集下一次,因此这些值就没必要永久存储,就把它放在RAM里边。
然而计算完的电度,是需要永久保存的,单片机会定时或者在停电的瞬间将电度数存入到FLASH里。
--ROM存放指令代码和一些固定数值,程序运行后不可改动;RAM用于程序运行中数据的随机存取,掉电后数据消失..
code就是指将数据定义在ROM区域,具只读属性,例如一些LED显示的表头数据就可以定义成code存储在ROM。
ROM:(Read Only Memory)程序存储器
在单片机中用来存储程序数据及常量数据或变量数据,凡是c文件及h文件中所有代码、全局变量、局部变量、’const’限定符定义的常量数据、startup.asm文件中的代码(类似ARM中的bootloader或者X86中的BIOS,一些低端的单片机是没有这个的)通通都存储在ROM中。
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访问存储器
用来存储程序中用到的变量。
凡是整个程序中,所用到的需要被改写的量,都存储在RAM中,“被改变的量”包括全局变量、局部变量、堆栈段。
程序经过编译、汇编、链接后,生成hex文件。
用专用的烧录软件,通过烧录器将hex文件烧录到ROM中(究竟是怎样将hex文件传输到MCU内部的ROM 中的呢?),因此,这个时候的ROM中,包含所有的程序内容:无论是一行一行的程序代码,函数中用到的局部变量,头文件中所声明的全局变量,const声明的只读常量,都被生成了二进制数据,包含在hex文件中,全部烧录到了ROM 里面,此时的ROM,包含了程序的所有信息,正是由于这些信息,“指导”了CPU 的所有动作。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既然所有的数据在ROM中,那RAM中的数据从哪里来?什么时候CPU将数据加载到RAM中?会不会是在烧录的时候,已经将需要放在RAM中数据烧录到了RAM中?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一条:ROM是只读存储器,CPU只能从里面读数据,而不能往里面写数据,掉电后数据依然保存在存储器中;RAM是随机存储器,CPU既可以从里面读出数据,又可以往里面写入数据,掉电后数据不保存,这是条永恒的真理,始终记挂在心。
清楚了上面的问题,那么就很容易想到,RAM中的数据不是在烧录的时候写入的,因为烧录完毕后,拔掉电源,当再给MCU上电后,CPU能正常执行动作,RAM中照样有数据,这就说明:RAM中的数据不是在烧录的时候写入的,同时也说明,在CPU运行时,RAM中已经写入了数据。
关键就在这里:这个数据不是人为写入的,CPU写入的,那CPU又是什么时候写入的呢?听我娓娓道来。
上回说到,ROM中包含所有的程序内容,在MCU上电时,CPU开始从第1行代码处执行指令。
这里所做的工作是为整个程序的顺利运行做好准备,或者说是对RAM的初始化(注:ROM是只读不写的),工作任务有几项:
1、为全局变量分配地址空间---à如果全局变量已赋初值,则将初始值从ROM中拷贝到RAM中,如果没有赋初值,则这个全局变量所对应的地址下的初值为0或者是不确定的。
当然,如果已经指定了变量的地址空间,则直接定位到对应的地址就行,那么这里分配地址及定位地址的任务由“连接器”完成。
2、设置堆栈段的长度及地址---à用C语言开发的单片机程序里面,普遍都没有涉及到堆栈段长度的设置,但这不意味着不用设置。
堆栈段主要是用来在中断处理时起“保存现场”及“现场还原”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这么重要的内容,也包含在了编译器预设的内容里面,确实省事,可并不一定省心。
平
时怎么就没发现呢?奇怪。
3、分配数据段data,常量段const,代码段code的起始地址。
代码段与常量段的地址可以不管,它们都是固定在ROM里面的,无论它们怎么排列,都不会对程序产生影响。
但是数据段的地址就必须得关心。
数据段的数据时要从ROM拷贝到RAM中去的,而在RAM中,既有数据段data,也有堆栈段stack,还有通用的工作寄存器组。
通常,工作寄存器组的地址是固定的,这就要求在绝对定址数据段时,不能使数据段覆盖所有的工作寄存器组的地址。
必须引起严重关注。
这里所说的“第一行代码处”,并不一定是你自己写的程序代码,绝大部分都是编译器代劳的,或者是编译器自带的demo程序文件。
因为,你自己写的程序(C 语言程序)里面,并不包含这些内容。
高级一点的单片机,这些内容,都是在startup的文件里面。
仔细阅读,有好处的。
通常的做法是:普通的flashMCU是在上电时或复位时,PC指针里面的存放的是“0000”,表示CPU从ROM的0000地址开始执行指令,在该地址处放一条跳转指令,使程序跳转到_main函数中,然后根据不同的指令,一条一条的执行,当中断发生时(中断数量也很有限,2~5个中断),按照系统分配的中断向量表地址,在中断向量里面,放置一条跳转到中断服务程序的指令,如此如此,整个程序就跑起来了。
决定CPU这样做,是这种ROM结构所造成的。
其实,这里面,C语言编译器作了很多的工作,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如果你仔细阅读编译器自带的help文件就会知道很多的事情,这是对编译器了解最好的途径。
I/O口寄存器:
也是可以被改变的量,它被安排在一个特别的RAM地址,为系统所访问,而不能将其他变量定义在这些位置。
中断向量表:
中断向量表是被固定在MCU内部的ROM地址中,不同的地址对应不同的中断。
每次中断产生时,直接调用对应的中断服务子程序,将程序的入口地址放在中断向量表中。
ROM的大小问题:
对于flash类型的MCU,ROM空间的大小通常都是整字节的,即为ak*8bits。
这很好理解,一眼就知道,ROM的空间为aK。
但是,对于某些OTP类型的单片机,比如holtek或者sonix公司的单片机,经常看到数据手册上写的是“OTP progarming ROM 2k*15bit。
”,可能会产生疑惑,这个“15bit”认为是1个字节有余,2个字节又不足,那这个ROM空间究竟是2k,多于2k,还是4k 但是少了一点点呢?
这里要明确两个概念:一个是指令的位宽,另一个是指令的长度。
指令的位宽是指一条指令所占的数据位的宽度;有些是8位位宽,有些是15位位宽。
指令长度是指每条指令所占的存储空间,有1个字节,有2个字节的,也有3个字节甚至4个字节的指令。
这个可以打个形象的比方:我们做广播体操时,有很多动作要做,但是每个复杂的动作都可以分解为几个简单的动作。
例如,当做伸展运动时,我们只听到广播里面喊“2、2、3、4、5、6、7、8”,而这里每一个数字都代表一个指令,听到“3”这个指令后,我们的头、手、腰、腿、脚分别作出不同的动作:两眼目视前方,左手叉腰,右手往上抬起,五指伸直自然并拢打开,右腿伸直,左腿成弓步······等等一系列的分解动作,而要做完这些动作的指令只有一个“3”,要执行的动作却又很多,于是将多个分解动作合并成一个指令,而每个分解动作的“位宽”为15bits。
实事上也确实如此,当在反汇编或者汇编时,可以看到,复合指令的确是有简单的指令组合起来的。
到此,回答前面那个问题,这个OTP的ROM空间应该是2K,指令位宽为15位。
一般的,当指令位宽不是8的倍数时,则说明该MCU的大部分指令长度是一个
字节(注:该字节宽度为15位,不是8位),极少数为2个或多个字节,虽然其总的空间少,但是其能容下的空间数据并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