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吉林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吉林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吉林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史上的“士”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

西方人常常称知识分子为“社会的良心”,认为他们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

知识分子一方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

这里所用的“知识分子”一词在西方是具有特殊涵义的,并不是泛指一切有知识的人。

这种特殊涵义的“知识分子”首先也必须是以某种知识技能为专业的人;他可以是教师、新闻工作者、律师、艺术家、文学家、工程师、科学家或任何其他行业的脑力劳动者。

但是如果他的全部兴趣始终限于职业范围之内,那么他仍然没有具备“知识分子”的充足条件。

根据西方学术界的一般理解,所谓“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以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

“知识分子”事实上具有一种宗教承当的精神。

如果从孔子算起,中国“士”的传统至少已延续了两千五百年,只是这一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中国史各阶段的发展而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于世的。

概略地说,“士”在先秦是“游士”,秦汉以后则是“士大夫”。

在秦汉以后的两千年中,“士”又可更进一步划成好几个阶段,与每一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密相呼应。

秦汉时代,士的活动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以儒教为中心的“吏”与“师”两个方面。

魏晋南北朝时代儒教中衰,“非汤、武而薄周、孔”的道家名士(如嵇康、阮籍等人)以及心存“济俗”的佛教高僧(如道安、慧远等人)反而更能体现士的精神。

隋、唐时代除了佛教徒继续其拯救众生的悲愿外,诗人、文士如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人更足以代表当时“社会的良心”。

宋代儒家复兴,范仲淹所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风范,成为士的新标准。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低调”絮语①所谓低调,就是在某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后,不得意忘形、盛气凌人,不忘乎所以、目空一切,而是以平淡的心态对待成功,谦和待人,谦虚处世。

②博学多才的启功先生是低调的。

他一直反对别人称他为“大师”。

他在66岁时曾写下《自撰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

名虽扬,实不够。

高不成,低不就……”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是低调的。

他拒绝上任何名人录,当中央领导同志去看望他,高度评价他的突出贡献并号召全国所有科技工作者向他学习时,他连连摆手说:“向我学习,不敢当!”③“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真正的大师、大家,都是低调的谦谦君子。

他们的低调,绝不是一时的装样,而是源于其人生观价值观中谦和不自傲的品格。

④说低调是一种品格固然不错,然而我却要说,低调首先是一种清醒,一种智慧。

这种人是生活的智者,他们知道自身的渺小,因而懂得敬畏大自然,懂得敬畏人世间一切永恒和博大,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他们的谦虚和低调,是在清醒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自然而然衍生的人生姿态。

⑤《克雷洛夫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马车上装着两只木桶,一只盛满美酒,一只空空如也。

一路上,盛满美酒的桶沉默不语,空空如也的桶则不停地大喊大叫,又唱又跳,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眼球。

寓言要告诉我们的是:肚里愈没有货,叫喊得愈凶。

“君看桃与李,成蹊亦无言”,低调的人之所以能保持低调,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学问和见识。

⑥低调的人更是生活中的强者。

他们深知,一切的成功靠的都是自己诚实的劳动和不懈的追求,当别人投机取巧、大肆张扬的时候,他们做的都是诚实诚恳的蓄势待发的工作。

因此,他们总是能抢占先机,获得更大的成功。

而当一个目标实现以后,他们又立即把目光投向更高远的目标。

他们没有时间张扬自己,更没有心情去卖弄显摆,自吹自擂。

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实证着“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的道理。

2024学年台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质量评估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台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质量评估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台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质量评估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于下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鲁迅不忌惮暗黑,他在写给自己的散文诗集《野草》里多次提到夜,一半以上篇目是写夜间或是与夜梦相关的景、情和思,在“昏沉的夜”,追逐着“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的“碎影”(《好的故事》),在“奇特而高”的“鬼䀹眼”的秋夜里,目睹各种生命化的场景,感知各种蓬勃的生命现象碰撞和交汇(《秋夜》);怀抱着希望,在夜晚沉浸于已逝的青春的回忆,“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

”(《希望》);在深秋的夜独自凝视夹在书中的枫叶(《腊叶》)……鲁迅深潜在夜里,感知不同常人的世界。

夜,消停了噪杂,隔绝了纷扰,却形成了独立完整的丰富新空间。

习惯于为熟睡人们疏忽。

或无感的夜的时空中,鲁迅发现了此间有着白昼一般挣扎的生命气息,是另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夜,夜的暗黑,是鲁迅理解世界的独特视角二度以英暗寓的夜景,是鲁迅掏筑的别样的文学景观。

显然,无论借助实景还是虚设幻境,鲁迅手夜的意象,夜间的场景的钟爱,甚至对夜晚的迷恋,不同于优美典雅的古典精神气质.也远离了“仲夏夜之梦”式的诗意浪漫的唯美赞颂。

鲁迅的“夜”,鲁迅的暗黑美学,体现了现代启蒙知识分子特有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鲁迅之爱夜,爱夜间的真实和赤诚,“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无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不管是怎样的目的,夜都能给与人们内心真实的需要以庇护。

夜,即使暗黑,却呈现了世界和人心的真实样态,这是白天的各种社会面具和角色装扮后所看不到的真实。

相对于虚伪矫饰和伪装成光亮、实则为真正大黑暗的白天,鲁迅更喜欢夜,更愿意领受“夜所给与的光明”,也愿意“领受夜所给与的恩惠”(《夜颂》)。

以此曲笔赞颂暗夜而直抒胸臆地祈盼光明,在鲁迅看来,向往光明是人们共有的,而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能够直面黑暗,在暗夜中生存、探索或抗争才更为紧迫。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中国现代文学)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中国现代文学)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中国现代文学)专项练习题汇编范爱农鲁迅①在东京的客店里,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安徽巡抚恩铭被刺杀,刺客就擒。

”大家一怔之后,便研究这刺客是谁。

②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物,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

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人心很愤怒。

③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

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

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④“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⑤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

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到,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⑥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

⑦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

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

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⑧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

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⑨“哦哦,你是范爱农!”⑩“哦哦,你是鲁迅!”⑪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良。

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

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

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

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

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

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⑫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

广东省珠海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珠海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珠海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追溯人类早期秩序建立的过程,“命名”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释名》云:“名,明也,名实事,使分明也。

”凡事凡物皆须有名,有了名称方可识别归类,此为秩序的开端。

因此,给事物命名在古人看来绝非小事。

《尚书·吕刑》谈及远古时期尧初建社会秩序,派诸官分掌各项事务,大禹命名山川即其中重要举措之一。

反映早期先民观念意识的《山海经》对事物命名也很有兴趣。

《山海经》叙述山林川泽、飞禽走兽以及异域地产,皆用“名曰xx”或“其名曰xx”句式。

如《南山经》的招摇山,“有草焉……其名曰祝余”“有木焉,其名曰迷榖”。

在这种“命名识物”的叙述技法下,花木鸟兽、人种国度——被赋予名号,书中荒诞驳杂的内容因此显得秩序井然。

不仅如此,《山海经》在为事物命名时也表现出早期文化的一些特点。

人类早期对自然声音的辨识力和敏感度极高。

《山海经》一书记载虫鱼鸟兽时经常描摹声音,诸如“其音如狗吠”“音如婴儿”等。

鸟兽跳跃奔伏,物状难辨,故以音别之,专门通过鸟兽本身的叫声给其命名。

在此意义上,命名即为识物。

除了以声音名物之外,还有些物怪依据活动场所来命名,如《庄子·达生》曰:“水有罔象,丘有峷,野有彷徨,山有夔,泽有委蛇。

”这种命名物怪的方式通常没有特指某个固定对象,而是类的称呼,条件限定也欠严密。

这些名称显示出早期先民“命名识物”思维中较为朴素而直接的状态。

即认为“名”与其所指事物差不多对等。

名字确定,“物”的性质、界限方才清晰,此即为重视命名、以辨名来识物的认知模式。

《周礼》论及周王朝设官分职状况,其中职官大都有辨析“名物”的职责。

从内涵来看,周礼之“名物”既有物类自然属性的区分,亦包含抽象伦理象征意义之建构。

如“司服”职掌九种吉服,不同吉服各有相应的使用场合,承载着诸多象征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试题(一)

中国现代文学试题(一)

中国现代文学试题(一)试题:南国社———年成立于———市,出版———半月刊。

答案:1925 上海《南国》试题:浅草社在上海的成员有———、———,在北京的成员有———等人。

答案:林如稷,陈翔鹤(上海),陈炜漠,冯至(北京)……试题:未名社———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鲁迅、———、———等。

答案:1925 韦素园曹靖华李霁野台静农……试题:莽原社———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鲁迅、———、———等。

答案:1925,韦素园,高长虹,向培良……试题:太阳社的主要成员有———、———、———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

答案:蒋光赤,钱杏邨,孟超试题:浅草社———年成立于———市,与它有一定继承关系的文学社团是———。

答案:1922 上海沉钟社试题:湖畔诗社的主要刊物是———,合作出版的诗集有———、———。

答案:《支那二月》《湖畔》《春的歌集》试题:湖畔诗社的早期成员有潘漠华、———、———、———。

答案:应修人,冯雪峰,汪敬之试题:湖畔诗社于———年4月成立于———,因位于———而得名。

答案:1922,杭州,西子湖畔试题:民众戏剧社的发起人有沈雁冰、———、———、———等十三人。

答案:郑振铎,欧阳予倩,熊佛西,陈大悲,柯一岑,汪仲贤,徐丰梅……试题:我国最早的现代话剧团体是———,于———年3月成立于———。

答案:民众戏剧社 1921 上海试题:新月社的主要成员有胡适、———、———、———等人。

答案: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试题:后期新月社于———年———月在———市出版《新月》月刊答案:1928 3 上海试题:语丝社的主要成员除周氏兄弟外,还有———,———,———等人。

答案: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钱玄同章川岛俞平伯冯文炳试题:语丝社于———年———月成立于———。

答案:1924 11 北京试题: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除了新的政治、经济的发展要求外,还有———、———、———。

答案:近代进步文学的多方准备,外国进步文学的积极催化,文学自身的前进发展要求试题:提出“拥护德奠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口号的文章,是———撰写的《———》,发表于———年1月。

现代文阅读答案家国情怀已经积淀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在品格。“修身、齐家、治国.docx

现代文阅读答案家国情怀已经积淀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在品格。“修身、齐家、治国.docx

现代文阅读答案家国情怀已经积淀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在品格。

"修身、齐家、治国家国情怀已经积淀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在品格。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练地概括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在中国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知识分子素来强调“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和“以身许国”的救世情怀,自觉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

家国情怀是滋养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必然素质。

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就在于通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回应所处时代最宏大最重要的问题,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我价值。

这就需要深厚的家国情怀为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

人类历史的实践也证明,那些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印记和光辉形象的知识分子,无不胸怀国家、兼济天下、心系苍生,甚至是为了家国理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我们矗立起了一座座广为传颂的精神丰碑。

因此,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深邃渊博的学识素养、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更加需要将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现代文阅读答案家国情怀已经积淀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在品格。

“修身、齐家、治国。

家国情怀是现代知识分子职业精神的内在要求。

在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具有新的内涵。

毋庸置疑,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精神追求的差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其他职业群体一样,知识分子是现代职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逐渐内化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时代课题的转换也为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注入了新的价值元素。

知识分子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知识分子不应单纯追求个人利益,不应置社会影响于不顾,而应该将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结合现代文阅读答案家国情怀已经积淀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在品格。

“修身、齐家、治国。

家国情怀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丰厚精神养分。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知识分子发挥建设性作用。

限时训练(十六)现代文阅读必考(第二课时)

限时训练(十六)现代文阅读必考(第二课时)

限时训练(十六)现代文阅读必考(第二课时)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18分)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吴炫最近常常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中西方知识分子,除了一些共同特征以外,比如以自己的独立思想向社会说话、承担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责任,等等,有没有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的不同品格呢?在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当代文化进程中,这样的不同品格是应该被特别强调,还是应该尽量去消弭、使得全人类只有一种知识分子呢?我首先想到的是萨伊德和哈维尔。

这两个学者近年被中国知识分子热衷谈论,显然与中国学界特别倾向的一种对知识分子的独立理解有关。

哈维尔先不去说他,在《知识分子论》一书中,萨伊德特别肯定班达认为的知识分子具有“反对现状的状态”,激赏米尔斯的主要论点是“大众与个人的对立”,均在表明一个观点:知识分子是敢于“对抗现实”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我赞同萨伊德的独立的知识分子是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也赞同他所认为的“专业态度”是“今天对于知识分子的特别威胁”,但在这种“独特见解”是“对抗现实”的,还是也可以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的问题上,我认为涉及到对东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文化差异性理解。

这种差异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关系到能否形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论”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

所以,与萨伊德赞赏伏尔泰、萨特、阿多诺这些“辩护者”“冒险者”“流浪者”不同,我更愿意从苏轼、黄永玉身上提炼知识分子独立的“中国品格”。

说到独立的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对世界的哲学性理解,上述东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程度都具备,但我发现苏轼、黄永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是直接“对抗现实”的。

苏轼两次提出“御史监察机构”的建议,均不是为了颠覆现行政治体制,而是一种“修补”或“合理化”倡议,有健全、深化现实政治的作用。

在文学观上,苏轼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大江东去》却不是“文以载道”可以解释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季羡林
季羡林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这是名副其实的称号。

不过,我想说,他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

他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为发扬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不愧是“中国的脊梁”。

像季羡林这样六岁以前还在地里拾麦穗,割草喂牛,与文字无缘的人,日后能成为学术大师的,不能说绝无仅有,也是寥若星辰。

例如,比季羡林大三十岁的鲁迅先生,虽然幼年时家道中落,“从小康而坠入困顿”,却仍然能够在“三味书屋”中得到寿镜吾老先生的开蒙教育;再比如比季羡林大一岁的钱钟书先生,出身于无锡有名的书香世家,四岁识字,五岁入私塾读《毛诗》,每天上学都有家中人接送。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相比之下,季羡林的“蒙学”却等于零。

说实在的,像季羡林这样家庭出身的人,若无特殊的机遇和过人的聪明与勤奋,要想日后再中国学坛独树一帜,并且成为世界知名学者,几乎是不可能的。

季羡林常说:“我少无大志,从来没有想到做什么学者,”这完全是他发自肺腑的实话。

高中三年级,虽然已经没有经学课程,国文课也以白话为主,但是季羡林没有放松对中国古籍的钻研。

他阅读的范围仍然很广。

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煜、陆游、姜夔等诗人、词人的作品,他读了很多。

这对他以后的研究和写作,无疑影响深远。

1930年夏天,季羡林随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同班毕业的八十多位“举子“,联合”进京赶考。

他只报了北大、清华两所大学。

他说:“我一辈子考试的次数成百上千,从小学一直到最高学位;但我的考试运气好,从来没有失败过。

”这当然不是运气好,而是有实力与自信。

但是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非北大、清华不上,这多少有点狂妄。

由此也可看出,青年季羡林的心气有多高。

季羡林留德十年,时间是够长的,但是这十年中,他除了哥廷根和柏林外,没有去过其他城市,更不用说是欧洲其他国家了。

没有去外地旅游,除了没钱,更重要的是没有时间,或者说,还有比旅游更让他感兴趣的事。

在他看来,独自一人畅游在书海之中,所得到的享受,远甚于去高山滨海旅游。

而且,像研究印度古代语言、宗教、碑铭等,对一般人来说,是极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他却情有独钟,乐此不疲。

成大事者,皆有癖。

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从1992年到2002年的十年,是季羡林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功成名就,誉满天下。

如果用百米赛跑来比喻季羡林一生的学术历程的话,那么,可以说六十七岁,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和干扰,只跑了二三十米。

而在最后的七八十米跑中,从1992年至2002年的十年,则是他最后的冲刺阶段。

所以他说:“我的学术研究冲刺起点是在八十岁以后。

”在这最后十年中,他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三部学术著作:《糖史》、《吐火文(弥勒会见记)译释》和《中国佛教史 .龟兹与焉耆的佛教》。

他预言:“21世纪东方文化必将在世界上首领风骚。

”他对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充满希望,从不悲观。

他对人和万物充满爱心,这种爱心发自内心深处,却包容整个世界和宇宙。

不知道哪位哲人曾经说过:“伟大来自平凡。

”季羡林平凡,平凡到不需要任何修饰,所以才会令人感到他的伟大。

他这种平凡的伟大,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就一个字“真”字。

“怀真情,讲实话。

”一切真正的伟大的人,都是这样的。

在这两年中,季羡林一直沉迷于书山书海中,不但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和健康,也忘记了燕园风光。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是慢长的,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

20世纪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一百年中,我们这个古老国家由贫弱走向小康,由混乱走向
统一,由任人宰割走向独立自主,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充满着失望、迷惘、混乱与幻灭;同时,也充满着希望、激情、梦想与信心。

(选自《世界名人的成功之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季羡林》有删改)
1、作者在第二段中提到鲁迅和钱钟书,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观全文,在季羡林身上表现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看似闲笔,其实很有用意。

试简要分析其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生怎样才能走向成功?请结合季羡林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鲁迅和钱钟书是世界著名的大文豪和大学者,作者把他们和季羡林相提并论,可以突出季羡林先生的伟大成就;同时通过比较说明了季羡林学习的客观条件比较差,他的成功是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取得的,因而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2、勤奋忘我,忧国忧民,求真务实,心气清高,博爱宽容。

3、一方面说明季羡林先生的一生见证的中国百年的沧桑巨变,另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百年的巨变也影响和成就了季先生的一生。

4、示例:
(1)勤奋博学。

一直没有放松对中国古籍的钻研,广泛涉猎,为他后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兴趣。

季羡林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情有独钟,乐此不疲。

(3)自信。

他对自己信心十足,非清华北大不上。

(4)专注,甘于寂寞。

一生沉迷于书山书海,物我两忘。

(5)天资和机遇。

蒙学等于零,而成为大学问家,这里有天资聪明的成分,20世纪中国文化的复兴也成就了他的辉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