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庐地区船山组多重地层划分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中地层划分的标准及原则分析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中地层划分的标准及原则分析发布时间:2021-05-24T11:28:51.813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0期作者:王根文[导读] 摘要:考虑到绝大部分岩土勘察工作发生在复杂地质条件中,并且通常与岩脉及其它金属矿镶嵌在一起,必须通过先进的勘查技术,结合以往勘查、科研及物化探资料,综合分析工作区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地层特性。
西南有色昆明勘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051摘要:考虑到绝大部分岩土勘察工作发生在复杂地质条件中,并且通常与岩脉及其它金属矿镶嵌在一起,必须通过先进的勘查技术,结合以往勘查、科研及物化探资料,综合分析工作区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地层特性。
在我国,对于岩土勘察工作中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中主要针对勘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忽视了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岩土物理性质条件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地层;划分引言地层本来就因地而异,有各向异性,同时考察的结果也是因人而异,这与考察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和考察技术人员的水平经验有密切关联。
但是大自然中的地层分层也有其自身规律以及共同遵守的自然原则。
岩土分层,一定要与工程密切配合。
因为分层模型除了能够体现整个地层的物理学特征,岩石特征外还可以清晰地反映对未来模拟架构工程的不利层位和可供选择的主要层位。
在某个施工场地,分层模型建立完成以后,需要预览整个地层的剖面图、各层标高和出露厚度。
需要一项接着一项认真地检查分层的合理性。
同时测试各个层位的指标和统计结果的合理性,最后对分层模型进行修正。
1岩土勘察工作概述岩土勘察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场地稳定性勘察、地基土性质勘察、建筑物抗震危险勘察、水文特征勘查等,通过岩土勘察工作发现施工区域内潜在的安全问题,确保地层特性以及地质条件能够满足工程施工需求。
与此同时,还可以根据岩土勘察工作得出的勘查结果,判断工程对工程地质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确保即使产生危害也在可控范围内。
由此可见,岩土勘察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及现实意义,相关部门必须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地质年代记分组 十

地质年代记分组十寒武系是寒武纪形成的地层,分下、中、上三个统。
中国寒武系共有九个阶,分属三个统。
下寒武统(以滇东为例)包括梅树村阶、筇竹寺阶、沦浪铺阶和龙王庙阶;中寒武统(以华北为例)包括徐庄阶和张夏阶;上寒武统(以华北为例)包括崮山阶、长山阶和风山阶。
中国寒武系全为海相沉积,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寒武系代表古生代第一次海浸,多为浅海相,对各种生物繁殖极为有利。
岩层沉积程序也极有规律,由砂岩、页岩到灰岩。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下寒武统以紫红色页岩为主夹灰岩;中寒武统以厚层鲕状灰岩为主;上寒武统主要为薄层灰岩及竹叶状灰岩。
在华中西南,寒武系以巨厚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和厚层灰岩为主。
下寒武统在东南区以黑色页岩为主,中上寒武统以黑色薄层灰岩含大量球接子类三叶虫为主。
在西北区的三叶虫类与东南区相似。
寒武系底部含有磷矿层,分布于滇东、黔、川、鄂、湘、皖南、豫西及陕南等地。
河北、辽东上寒武统的厚层白云灰岩具有工业价值。
磷和白云灰岩是中国寒武系中的主要矿产.奥陶系(Ordovician System)指奥陶纪形成的地层。
中国奥陶系分下、中、上三个统、六个阶。
下奥陶统(以皖南、浙西、赣东北为例)包括新厂阶和宁国阶,中奥陶统(以皖南、浙西、鄂西、赣南为例)包括胡乐阶和江阶,上奥陶统(以赣南、桂湘为例)包括石口阶和五峰阶,古地理方面,在我国,奥陶纪海侵范围与寒武纪大致相似,不过出现了岩相和生物群的分异现象。
动物群因岩相而异,广阔的浅海相黑色页岩中以笔石群为代表,滨海相碎屑岩(砂岩)以软体动物贝壳相的混合动物群为代表,静海灰岩相以头足类动物群为代表。
沉积岩相随地区和时间而变化,如华北区开平盆地为灰岩相,以头足类为代表,扬子区云贵一带,下奥陶统下部为碎屑贝壳相,以软体动物为代表,中奥陶统为浅海笔石相,如甘肃平凉和新疆笔石相。
华北奥陶系含竹叶状灰岩,为浅海相标志。
奥陶纪中期海侵范围最广,晚期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发生了普遍的海退现象。
川内地层层序

川内地层层序娄山关组湘黔交界处的中寒武统一下奥陶统地层。
为均一性极强的厚层白云岩,可分性极差。
蒸发相白云岩,生物化石稀少,沉积时代归属不清。
层型贵州金沙岩孔中文名娄山关组地层名称:LoushanguanFm 地层单位编码:06-52-0308 地层地质年代:∈2—O1层型:选层型贵州金沙岩孔寒武系娄山关组实测剖面。
贵州地质局一?八队,1976,1∶20万遵义幅区调报告。
特征:为一套灰、浅灰色薄层—块状微—细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角砾状白云岩,局部含燧石团块.下与陡坡寺组(或石冷水组、平井组或比条组)、上与桐梓组均为整合接触。
分布:黔、滇、川、陕、湘、鄂。
备注:本组又曾称为娄山关灰岩、娄山关群。
同物异名:同物异名耿家店组、耗子沱组、雾渡河组、新坪组、二道水组、洗象池组(群)、三游洞组、耗子沱群、三游洞群、铜仁白云岩、追屯组。
宝塔组广泛发育于中、上扬子地区的宝塔组是中奥陶顶部地层,代号O2b。
由李四光(1924)在长江三峡建立。
层型剖面在湖北省宜昌县乡镇北普溪河桥南端。
为一套灰色厚层泥质龟裂纹灰岩。
富含头足类化石。
中文名宝塔组外文名 baotaformationg 地层分区扬子区时代奥陶代号O2b命名李四光宝塔组:原称“宝塔石灰岩”。
中奥陶世大湾阶。
因含形似宝塔的巨大直壳的头足类震旦角石而得名。
分布于中国鄂西及四川一带。
为厚层灰白及灰褐色龟裂纹石灰岩,瘤状灰岩,夹薄层泥质灰岩。
产中国震旦角石,厚约20—25米。
与下伏庙坡组呈整合接触。
上部为浅灰色,中下部位紫红色含白云质泥质灰岩,中上部龟裂纹构造发育。
含大量头足类Orthoceras sp.(直角石),腕足类Othis (正形贝),介形类化石.龙马溪组编辑龙马溪组原称“龙马溪页岩”,后曾称“龙马溪群”。
原代表下志留统,后经厘定和限制,认为应属下志留统下部。
最初命名地点在湖北秭归县新滩龙马溪,故名。
中文名龙马溪组原称龙马溪页岩地理位置华中和川、鄂、贵、湘等省厚度 488米龙马溪组下部为黑色笔石页岩,上部为蓝灰色、黄绿色泥质或粉砂质页岩,含少量笔石(如雕刻雕笔石带、赛氏单笔石带的笔石群),与下伏观音桥组呈整合接触。
四川区域地层

龙门山 5.12 Ms 8.0
四川盆地
2010年地层学培训材料
四川省区域地层简介
四川省地 层区划图
南秦岭—大别山地层区(Ⅵ3)
昌都— 思茅地 层区 (Ⅵ2)
巴颜喀拉 地层区(Ⅵ1) 扬子地层区(Ⅵ4)
进一步划分为 7个地层分区 和13个小区
新元古代岩石地层缺失沉积缺失os华南地层大区扬子地层区丽江分区康定分区上扬子分区峨眉小区成都小区重庆小区叙永小区巫溪小区s3大路寨组秀山组纱帽组s2马脚冲组s1石牛栏组小河坝组宝塔组宝塔组o3巧家组湄潭组o2牯牛潭组红石崖组红花园组红花园组o1桐梓组娄山关组娄山关组西王庙组西王庙组陡坡寺组陡坡寺组清虚洞组高台组石龙洞组石龙洞组磨刀垭组沧浪铺组仙女洞组石牌组牛蹄塘组四川省东部早古生代岩石地层划分对比表华南地层大区昌都思茅地层区金沙江地层分区玉树中甸地层分区玛多马尔康地层区摩天岭地层分区江达小区中咱小区稻城小区木里小区雅江小金川小区九寨沟小区降扎小区太阳顶组四川省西部早古生代岩石地层划分对比表在四川西部茂汶一木里一线扬子西缘及巴塘地区范围较局限
巴颜喀拉地层区 玉树-中甸地层分区 中咱小区 雍忍组 散则组 格扎底组 物洛吃普 组 稻城小区 木里小区 玛多-马尔康地层区 雅江小 区 金川 小区
南秦岭-大别山地层区 摩天岭地层分区 九寨沟 小区 降扎小区
年 代 地 层
通化组 米黑组 物洛吃普 组 瓦厂组 人公组
卓乌阔组 舟曲组 迭部组
S
志 留 系
缺失 沉积
缺失沉积
中上元古界岩石 地层分布范围
四川省东部中-新元古代岩石地层划分对比表
地 质 时 代
华南地层大区 扬子地层区 丽江分区 康定分区 峨眉小区 成都小区 上扬子分区 重庆小区 叙永小区 巫溪小区 九顶山 小区 灯影组 观音崖 组 南沱组 大塘坡组 开建桥组 古城组 盐井群 南 Nh 华 系 黄水河 群 青 白 Qb 口 系 蓟 县 Jx 系 ? Z 年 代 地 层
地球地层时代划分及岩性

中统
巴东组
第三段
T2b3
紫红色粉砂岩、泥岩夹灰绿色页岩
整合接触
第二段
T2b2
灰、浅灰色中厚层状灰岩、泥灰岩夹页岩、泥岩
第一段
T2b1
紫红色、灰绿色中厚层状粉砂岩夹泥岩、页岩
嘉陵江组
T2j
灰白色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整合接触
下统
大Hale Waihona Puke 组T1dy灰色、浅灰色薄层状灰岩
整合接触
上古生界
二叠系
上统
吴家坪组
下古生界
志留系
中下统
纱帽组
S1-2s
灰绿色中薄层粉砂岩、页岩
罗惹坪组
S1Lr
奥陶系
中上统
龙马溪组
O3S1l
灰绿色页岩夹石英砂岩
宝塔组
O2-3b
龟裂灰岩、瘤状灰岩
下统
桐梓组
01t
生物碎屑岩、白云岩
断层接触
寒武系
中上统
三游洞组
∈3sy
浅灰色中厚层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角砾状白云岩
整合接触
覃家庙组
∈2q
薄层状白云岩、薄层状泥质白云岩
P2w
深黑色中厚层灰岩
整合接触
长兴组
P2ch
一般以黑色、深灰色薄-中层白云岩为主
整合接触
龙潭组
P2l
下部以深灰色砂、页岩互层顶为砂岩及灰岩;中部为厚层长石石英砂岩、铝土质泥岩、页岩夹煤层;上部以黑色页岩为主夹灰岩及细砂岩
整合接触
下统
茅口组
P1m
灰色白云质灰岩、灰岩及燧石结核灰岩
整合接触
栖霞组
P1Q
碎屑岩或夹煤、中厚层灰岩
地球地层时代划分及岩性

Z1l
紫红色、灰绿色砂岩,含泥质比较多
角度不整合接触
前震旦系
崆岭群组
Pt2k
深灰色条带状混合斜长片麻岩
C2j
灰色、灰黑色中厚层生物碎屑灰岩
整合接触
泥盆系
上统
写经寺组
D3C1x
上部称砂页岩段,以灰绿色、灰黑色页岩、炭质页岩、粉砂岩为主,下部称灰岩段,以灰色泥灰岩、灰岩或白云岩为主
整合接触
黄家磴组
D3h
灰绿色页岩、砂质页岩和砂岩为主
整合接触
中统
云台观组
D2yn
灰白色中-厚层石英砂岩夹少许泥质砂岩
平行不整合
整合接触
下统
石龙洞组
∈1sl
深灰色中厚层状白云质
整合接触
天河板组
∈1t
深灰色及灰色薄层泥质条带灰岩夹少许黄绿色页岩及鲕状灰岩
整合接触
下古生界
寒武系
下统
石牌组
∈1sp
灰绿色薄层状砂质页岩
整合接触
水井沱组
∈1s
黑色薄层含炭质灰岩与薄层炭质页岩互层,黑色页岩中含巨大碎石结核最大直径1m以上(又称“飞碟石”)
整合接触
元古界
震旦系
上统
灯影组
Z2
岩性三分:下部灰白色厚层白云岩,中部黑色薄层状灰岩,上部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岩
整合接触
陡山沱组
Z2d
岩性四分:从下至上分别为①灰白色薄层状白云岩②灰黑色页片状白云岩③灰白色薄层白云岩④黑色炭质页岩
平行不整合接触
下统
南沱组
Z1n
灰绿色冰碛砾岩,含砾比较多
平行不整合接触
地 层 岩 性 表
界
系
统
Lfynfe根据白龙山井田地质报告知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根据白龙山井田地质报告知,C2煤层上覆有上二叠长兴组岩层和三叠系下统卡以头组岩层。
长兴组为弱裂隙含水带,厚20.60m卡以头组底部为隔水层,岩性为深灰色泥厚粉砂岩,厚28.34m,卡以头上部(T1K2)为弱裂隙含水带。
为深绿色层状粉砂岩及细砂岩,厚10561m,长兴组和卡以头组底部隔水层共厚48.94m。
C2煤层开采所产生的最大裂隙带高度为32.21m。
影响到长兴组和卡以头组底部隔水层,对卡以头组上部(T1K2)弱裂隙含水带影响很小。
其余煤层均在C2煤层以下。
开采中裂隙带影响上二叠统龙潭组第二段和第三段及主含煤层。
该两层厚度共292.2m,为相对隔水层和弱裂隙含水层,并且主含煤段及其顶底板富水性弱,煤层开采对其含水影响不大。
可见除C2煤层开采导致长兴组和卡以头组含水状况变化外,其余各煤层开采其导水裂隙带多影响主含煤段含水情况。
因富含水地层的永宁组和个旧组距主含煤段较圆,距离为153.74m,煤层开采所产生导水裂隙带距该两层也很远,在煤的开采中正常情况下不会对永宁组和个旧组地层含水状况产生大的影响。
由于煤的开采过程中导水裂隙带影响长兴组和卡以头组含水状况,长兴组和卡以头组及主含煤段地下水状况均有一定改变。
出露于该地层的泉水或井水有可能减少或干涸。
5.2.2采煤对下伏含水层的影响采煤会对下伏岩层破坏,特别是在煤层底板为隔水层,下有承压水的情况。
煤开采对下伏含水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因煤层开采后改变了原有应力分布状况,上部压力减小,承压水对煤层底板产生较大的压力,当超过煤层底板抗压强度时,使煤层底板坏,下伏承压水会层底板涌入巷道造成底板突出,或因素压水通过断层构造裂隙破碎带进入巷道,使下伏含水层水位下降。
白龙山井田北西边界附近,从201线至217线有4km长的地段为含水丰富的茅口组灰岩与主含煤段接触,其中205线至217线茅口灰岩枯水季节水位平均标高1881.25m,C19煤层底板平均标高1867m,地下水位高出C19煤层底板24.25m,所以在开采该处煤层时,茅口组含水层可能补给矿井水。
皖浙赣交境地区南华纪地层划分与对比

8
…
V工 , 州 ,
|
,. .一
\
r‘ ~
\
二级 区划 界线
—
V J -
’
. .
建
福
1 8 。
、
|
1 6。
’ 、 三级 区划 界线 f ] 地 区 线 层小 界
_
1 7 。
1 9。
图 1 皖 浙 赣 交 境 地 区南 华 纪 地 层 区划 简 图
3 0
一
2 9
/ 一。 江 一 。
德,・ ., . 北 / ’ 安/ 休 建 ・ l 江 / VJ O 德 江… O r, 黄 、 宁 . . O 工 J : / . 山 / 。 ,
o 德 . 浙 景 镇 二 ‘ 西 、
O
. .. . .
。
.
・
,一
—
/
金
2 9。
V; 工
O i 昌 轲
德 兴
L 下子层区 扬 地 分
— 、
2 8
弋 日 ・上 . ’ 圃 江地 分 南 层 区 鹰 潭- 广 …. 圈 桂 赣 层 区 专 湘地 分 、l lI -- l一一 _ ( [ 武地 分 夷 层区 鲴
队⑧、 江 省地 质 矿产 局 江西 省地 质 矿 产厅 _沿 用休 宁组 至 今 。需 要 说 明 的是 安 徽 省 地 浙 5、 6 ] 质 矿 产局 L将 该 套砂 岩 与 其 上的 古城 冰期 沉 积层 及 大塘 坡 问 冰期 沉 积层 统 称休 宁组 。作 者 7 ] 将 其 上 的下 冰碛 层及 问冰 期沉 积单 独 划 出称 朗 V组 及猛 虎 山组 。本 文休 宁 组层 位 与 鄂西 莲 I 沱 组相 当 。现指 整合 于 朗 口组 之 下一 套 下部 为 灰 白 、 紫 色砾 岩 、 灰 含砾 砂 岩 、 等 粒砂 岩 、 不 粉 砂 岩组 合 ; 部 为青 灰 、 绿 、 紫 色 泥 质 粉 砂 岩 、 砂 质 泥岩 为 主 , 上 灰 灰 粉 问夹 少 量 细 砂 岩 、 质 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浙江省地质调查院,浙江 杭州 311203; 2.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3. 东华理工学院地球科学系,江西 抚州 344000 1. Zhejia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Hangzhou 311203,Zhejiang,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 Proc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China; 3.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Fuzhou 344000,Jiangxi,China
第 24 卷 第 9 期
颜铁增等;浙江桐庐地区船山组多重地层划分
811
船山组为丁文江(1919年)创名,命名地点在江苏省丹徒 县船山。浙江船山组研究有较长的历史,刘季辰等[1]和舒文博[2] 将千里岗砂岩之上的一套石灰岩统称飞来峰灰岩,包括当今 划分的老虎洞组、黄龙组、船山组和栖霞组;盛莘夫[3]把“飞来 峰层”下部中、上段改称船山石灰岩;杨敬之等[4]改称船山群; 李星学[5]称船山组;浙江省区域地层表采用船山组一名[6];林 国为将船山组顶部一段石灰岩单独划出,称“东华组”[7];《浙 江省区域地质志》采用船山组名称[8],时代置于晚石炭世;《浙 江省岩石地层》沿用船山组一名,但将顶部地层时代置于二 叠纪[7]。上述研究仅限于生物地层方面,工作程度不够系统, 化石带面貌至今尚不完全清楚,涉及到浙江石炭系—二叠系 界线的正确划分对比,仍有问题。至于其他方面的研究,资料 少而零星。为了对浙江船山组地层有一个全面而更深入的了 解,研究查明化石带面貌及组成、岩性岩相特征、沉积旋回规 律 ,2002—2004 年 笔 者 在 桐 庐 沈 村 船 山 组 剖 面 进 行 反 复 研 究,在该剖面船山组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层序 地层等多重地层的划分研究方面有了新的进展。
心率长周期400 ka的控制。
关键词:船山组;石炭系;二叠系;多重地层;高频旋回;浙江桐庐
中图分类号:P534.45;P53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2552(2005)09- 0810- 09
Yan T Z,Yu X Q, Luo N H,Wang J G. Multiple str atigr aphic classification of the Chuanshan For mation in the Tonglu ar ea,Zhejiang,China.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2005,24(9):810- 818
sp.
1.00 m
54.灰色厚层状含藻泥晶灰岩
1.2 m
53.灰色厚层状泥晶灰岩,产蜓Eoparafusulina pseudosimplex
1.30 m
52.灰色厚层状泥晶灰岩
2.60 m
51.灰色厚层状泥晶藻灰岩
4.93 m
50.黑色中层状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
1.13 m
49.灰黑色厚层状泥晶藻灰岩
ognathus paraguizhouensis牙形刺带,归属隆林阶。石炭系与二叠系的界线位于Triticites subcrassulus带与Sphaeroschwagerina
subrotunda带之间,即沈村剖面第15层与16层之间。船山组可划分出3个正层序(O S)和7个四级层序(SS),主要成岩环境为潮 坪相、台地相和台地边缘相3种类型。对船山组中—上部高频旋回研究显示,每个米级旋回层时限约0.3 Ma,主要受地球偏
上覆地层:中二叠统梁山组灰黑色薄层状含白云质泥岩
—— — 整 合 —— —
上石炭统—下二叠统船山组
138.77 m
66.灰黑色中层状泥晶—细晶灰质白云岩
0.11 m
65.灰黑色薄层状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
0.7 m
64.灰黑色中薄层状生物碎屑泥晶灰岩与中厚层状生物碎屑
泥 晶 灰 岩 组 成 旋 回 层 , 产 牙 形 刺 Sweetognathus
收稿日期:2004- 10- 12;修订日期:2005- 06- 13 地调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调查项目《1∶25万金华市幅(H50C003004)区域地质调查》(编号200113000032)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颜铁增(1956- ),男,高级工程师,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和地层古生物学研究工作。E- mail:ytz195684中层状泥晶生物碎屑灰岩,产牙形刺Sweetognathus
paraguizhouensis,S. cf. paraguizhouensis
0.19 m
58.灰黑色中层状海绵骨针泥晶灰岩,产蜓Pseudofusulina sp.
0.42 m
57.灰黑色中层状含生物泥晶灰岩与灰色薄层状含陆屑泥晶
Abstr act: The Chuanshan Formation exposed at the Shencun section, Tonglu County, consists predominantly of dark gray micritic limestone, 138.77 m in thickness. It is conformably underlain by the Huanglong Formation and overlain by the Liangshan Formation. Five fossil zones have been recognized in the formation; they are in ascending order:① the Streptog- nathodus elegantulus conodont zone,belonging to the Xiaoyaoan Stage;② the Triticites subcrassulus fusulinid zone,also be- longing to the Xiaoyaoan Stage;③ the Sphaeroschwagerina subrotunda fusulinid zone,belonging to the Zisongian Stage;④ the Eoparafusulina pseudosimplex fusulinid zone, belonging to the Longlinian Stage; and⑤ the Sweetognathus paraguizhouensis conodont zone,also belonging to the Longlinian Stage. The Carboniferous- Permian boundary lies between the Triticites sub- crassulus zone and Sphaeroschwagerina subrotunda zone, i.e. between bed 15 and bed 16 of the Shencun section. The Chuanshan Formation section may be divided into three 3rd- order sequences (Os) and seven 4th- order sequences (Ss), and three main diagenetic environments may be distinguished:tidal flat facies,platform facies and platform margin facies. The study of high- frequency sedimentary cycles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parts of the Chuanshan Form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time range of every meter- scale cyclothem is 0.3 Ma,which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long cycle (400 ka)of the Earth' s eccentricity. Key wor ds:Chuanshan Formation;Carboniferous;Permian:multiple stratigraphy;high- frequency cycle;Tonglu,Zhejiang
灰岩,产蜓Pseudofusulina sp.,Parafusulina cf.chekiangen-
sis,P. sapperi,Eoparafusulina jiangshanensis,Nankinella
sp.
0.25 m
56.浅灰—灰色薄层状泥晶灰质白云岩
0.48 m
55.灰黑色厚层状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产蜓 Eoparafusulina
第 24 卷第 9 期 2005 年 9 月
地质通报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Vol.24,N o.9 Sep.,2005
浙江桐庐地区船山组多重地层划分
颜铁增1,余心起2,罗能辉3,汪建国1
YAN Tiezeng1,YU Xinqi2,LUO Nenghui3,WANG Jianguo1
Quasifusulina cayeuxi
8.18 m
42.灰 色 厚 层 状 泥 晶 灰 岩 与 厚 层 状 生 物 碎 屑 泥 晶 灰 岩 ,产
蜓Schwagerina pseudoexilis, Pseudofusulina yunnanina,
3.10 m
48.灰黑色块状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
6.1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