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抗日战争的特点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抗日的主战场,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

这是由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相互关系: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

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其目标都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要兵力,从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

可以说,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不会使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而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

在战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仍坚持对日作战,但战略地位日益降低,敌后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国共双方在战役或战斗中的配合日益减少,但两个战场仍保持着互为支持的战略配合关系。

可以说,在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斗争的胜利;而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斗争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坚持抗战到底,战略反攻也就不可能迅速到来。

从1944年4月开始,正面战场又重新成为日军战略进攻的重点,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时,敌后战场展开了仍属游击性质的局部反攻。

这时,两个战场的对立和各自的独立性更为突出,但战略上的相互配合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

总之,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互为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

相互区别:(1)抗战路线不同:前者推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后者实行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两条抗战路线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抗战,而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2)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前者是国民党政府的200万正规军;后者是中共领导指挥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还有民兵。

(3)战场范围不同:前者在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区域划分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后者是在日军占领区内创建若干抗日根据地,把敌人后方变成抗日前线。

高中历史必修1第16课 抗日战争

高中历史必修1第16课  抗日战争

1945年 滇缅反 攻胜 利,中 美两军 会师缅 甸芒友
中国远征军大部队沿公路开进缅甸
二、抗战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
各抒己见:是谁打败了日本
谜语趣闻:1945年抗战胜利后,某大 报副刊刊出一则谜语,谜面是日本投 降,谜底是打一中国古代名人。 ◆屈原:屈服于美国的原子弹 谜底:“屈原”、“苏武”、“蒋干”、 ◆蒋干:强调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作用 “毛遂” 、“华佗”。 ◆毛遂:强调共产党和毛泽东的作用 ◆华佗:中国的持久战拖垮了日本 ◆苏武:苏联的武力
专门研究细菌战, 集中在东北地区
日本军国主义者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 三省成立了伪“满洲国”。很快就在哈尔滨市以南二 十公里处的平房(地名)秘密建立了细菌研究部队— —“满洲第七三一部队”。他们疯狂地大量繁殖鼠疫 、霍乱、伤寒、炭疽和赤痢等传染细菌,应用于研制 杀人武器,并惨绝人寰的以当时的爱国人士及普通老 百姓为研究对象,进行细菌实验,惨杀中国人。下面 将部分资料展示给大家,让我们了解日本军国主义在 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历史。
国 际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三、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 2、潘家峪惨案 3、“七三一”细菌部队 超过30万
南京大屠杀
日 军 经 常 将 中 国 人 砍 头 称 为 “ 试 斩 ”
军 犬 撕 咬
搞 杀 人 比 赛 的 野 田 毅 和 向 井 敏 明
一位历史学家曾说,如果让所有南京 大屠杀的死难者,手牵着手,长度可 以从南京到达杭州,延展距离约200英 里长。他们身上的共重达1200吨。尸 体可装满2500节火车车厢。如果把这 些人一个一个叠起来,将达到74层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共伤亡7400万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第16课抗日战争日本侵华大事记(20世纪30年代前)19世纪60年代侵略台湾1894—1895年发动侵华甲午战争1897年参与瓜分中国,将福建作为势力范围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1904—1905年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一战期间日本对德宣战,侵略山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一、日本侵华原因1.日本:(1)经济危机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陷入困境,法西斯政权希望通过对外战争摆脱困境(2)“大陆政策”(蓄谋已久)2.中国: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奉行不抵抗政策,正在忙于剿共,对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未做好准备(有机可乘)3.国际: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国际环境宽松)二、20世纪30年代日本制造主要的侵华事件?1.局部侵华: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一•二八事变袭击上海在中国东北扶植伪满洲国华北事变威逼平津(标志: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2.全面侵华:1937.7.7卢沟桥事变三、全民族抗战1.开始标志: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原因(1)决定因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推动因素:抗日救亡运动运动不断高涨的推动(3)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倡议、主导和积极促成3.全民族抗战的史实(3)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①目的: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②战果: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四、日本的滔天罪行1.南京大屠杀 1937.122.潘家峪惨案 19413.七三一部队五、抗战的胜利1.标志: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2.胜利意义:(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关于抗日战争你了解多少?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关于抗日战争你了解多少?

高中历史必修一的内容相对比较繁杂,要记忆的部分非常多,所以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梳理,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伟大的抗日战争”部分,记得收藏!一、侵华日军的罪行1、日军的军事侵略:(1)原因:①根源在于为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寻找出路,因此制订了“灭亡中国,称霸太平洋”的既定国策。

②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制定了“征服满蒙”的计划。

③受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迫切要求摆脱经济危机。

④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日本的侵华过程:(1)局部战争:九一八事变、长城会战、华北事变等。

(2)全面侵华: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等。

(3)结果:中国失去了大片的领土,其原因是:敌强我弱;国民政府的战略部署及片面的抗战路线;缺乏国际力量的支持等因素。

3、侵华日军的罪行:(1)罪行:屠杀、细菌战、化学战、劳工与慰安妇以及野蛮的殖民统治等。

(2)殖民统治:①政治:以华制华。

②经济:野蛮掠夺。

③文化教育:奴化教育。

二、关内外的抗日救亡运动1、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1)背景: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不断扩大侵略;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2)表现:中共发表抗日宣言;东北义勇军以及中共领导下的抗联;国民党爱国将领的抗日行动等。

2、救亡运动的高涨(1)背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表现:关外抗日救亡运动;平津“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

注意: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意义: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三、全民族的抗战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1)初步形成到最终形成。

西安事变到国民政府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

(2)性质:由国共合作为基础并领导的全民族的抗日合作组织。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1)主要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2)结果: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是未能阻止又是敌人的进攻。

到1938年10月,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3、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1)洛川会议:内容:制定了全民抗战路线。

高中历史 第16课 抗日战争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16课 抗日战争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6课抗日战争一、教材分析《抗日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6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本节内容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全面分析了抗战胜利的原因,突出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理解抗战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日本的侵略以及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史实;了解日军侵华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掌握抗战胜利的史实,分析胜利的原因及意义2.能力目标:通过提供资料、创设情境和组织讨论,培养学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组织课堂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培养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结合现实,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

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

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国抗战的三个战场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

抗战胜利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全面分析了抗战胜利的原因,突出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理解抗战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中国近代史认识还可以,尤其抗日战争。

因此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而是学生能参与其中,而达到能学会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1.采用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学案见后面)。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抗日战争》教材,完成学案课前预习部分。

初步认识本课基本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及学案课前预习的完成情况。

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6课 《抗日战争》 课件(共34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6课 《抗日战争》 课件(共34张PPT)
——凤凰大视野:《建川博物馆的非常记忆》
• 请设想,王父会寄一些什么东西给儿子?
• 若包裹中有信,信中王父会有什么嘱托?
• “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 尽忠。”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 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
胜利的希望五:抗战中还有他们…
• 张文良,因受欺压拉了杆子,报号“绿林好”,活 动在东北鞍山郊区,抗战爆发后率部和日军作战。
那天早上,日本人躲在掩体里,他们(远征军)丢手 榴弹,冲进掩体里。那天我就在阵地下,在团部,首 先是听到“杀啊!冲啊!”的喊声,叫着叫着小了, 没声音了。
刘志声老人抑制不住而仰起眼睛,眼泪从脸上像溪流 一样淌过
老人接了一句“阵地是拿下来了”,连长、营长全死 了,硬拼下来的。当年刘志声为连长营长擦洗了遗体 埋葬了在缅甸的土地上。
抗战不分阶层
——《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 华北,回族英雄马本斋率领回族同胞与日军苦战
870余次;在湘鄂西,八千苗族战士开赴湘北前 抗线战…不…分民族
——摘自《新华网• 新华军事》
• 李林,印尼华侨,回国后参加抗战。1940年4月被
日军包围,她宁死不屈,用最后一发子弹射进喉部,
壮烈殉国,年仅25岁,此时她已怀孕3个月。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 事变,日本全面侵华。
日本全面侵华,中 华民族全面抗战。
国民党的正Hale Waihona Puke 战场抗战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抗战
抗战不分阶层,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守土抗战不分民族
马本斋,冀中军区回 民支队领导人
海外华侨的抗战
“有一页历史,我们不愿淡忘” 。学完这 课后,谈谈最令你难忘的事件是什么?
• 2.《国家记忆2: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 》,章东磐 、晏欢 、戈叔亚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 抗日战争(共35张PPT)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 抗日战争(共35张PPT)

2.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
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 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谈一谈:
今天我们怎么处理中日关系?
强以 国经 力济 。建 设 为 中 心 , 增
珍 惜 和 平 , 反 对 战 争
第16课 抗日战争
——东方雄狮的“怒吼”
《东京审判》
一、什么叫抗日战争?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为旗帜,中华民族反抗日 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 分(开始最早,结束最晚,时间最 长的反法西斯战争)。
第一篇章 全民族的抗战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 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国歌》
同 仇 敌 忾 共 筑 长 城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侵华史实一览表 时间
1894年—1895年
史实
结果
中日甲午战争 签定《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签定《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 扩张东北
1900年
1904年—1905年 一战期间 1925年 1928年
《二十一条》 足以灭亡中国 五卅惨案 济南惨案
九一八事变及其后日军动向
中国方面重要情况
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 中国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全民族抗战开始, 为防御阶段。 为相持阶段, 中共成抗战的中流砥柱。 为反攻阶段, 全民族抗战取得彻底胜利。
策动华北事变, 妄图占领华北五省。
卢沟桥事变爆发, 全面侵华开始, 占领中国大片领土。 调整侵华政策, 建立汪伪政府。 逐步失败, 直至无条件投降。
1942年 日军在 冀中地 区用毒 气弹杀 死的中 国儿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6课 抗日战争教案(4)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6课 抗日战争教案(4)

教学设计第16课抗日战争案例背景教材分析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所进行的一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民族自卫战争,也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保卫战,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本课的“内容标准”是: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本课从三个方面描述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艰苦历程。

第一目“全民族的抗战”阐述了日本帝国主义逐步扩大侵华的过程,以及由此引起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然后进一步阐明了国共两党领导的两个抗日战场的情况;第二目“日军的滔天罪行”则通过三个事例揭露了日军在中国烧杀淫掠的强盗暴行;第三目“抗战的胜利”,先以百团大战和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同日军作战为例,描述了中国军队在国内外战场英勇抗日的情景,紧接着概述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及胜利意义。

历来高中历史教科书都以不少于四课时的篇幅来讲述抗日战争,新课程标准安排只用一课时来讲述。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抓住核心问题是有效处理教材的关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学生分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看,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同时通过各种媒体,也接收到大量信息,但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高中的学习应上升为理性的、更高层次的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征看,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高中生情感丰富、意志力增强,兴趣更广泛和稳定,自主参与的愿望和学习动机更强烈。

这一切都为课堂开展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目标分析课标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抗日战争的特点
(1)民族性: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从斗争性质来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3)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4)以弱胜强: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5)持久性:中国的抗战坚持了14年,是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第1页共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