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概论-陈岳

合集下载

中央党校国际关系考研陈岳《政治学概论》独家资料

中央党校国际关系考研陈岳《政治学概论》独家资料

国际政治学概论陈岳、宋新宁第四章国际政治的法律规范有准则第一节国际法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国际法及其形成和发展(P126——P129)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即国际社会之法,是国际社会中用以调整国家间相互关系,规定国际的权利与义务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

二.国际法的基本特征1.国际法的主体,只包括主权国家和政府间国家组织。

(国际法主体与国际行为主体不完全相同,前者是指具有国际法律行为能力的实体,强调的是主体的法律地位;后者是指具有一般国际行为能力的实体,强调的是国际行为。

国际法主体必然都是国际行为主体,而国际行为主体,并非都具有国际法主体的资格。

)2.国家法的主要渊源是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以及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决议。

3.国际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非强制性。

4.国际法反映的是各类国家共同利益的一种结合,表现出“超阶级性”的特点。

三.国际法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P132——P135)第二节国际准则的形成和发展及其特点一.国际准则及其形成和发展(P135——P137)国际准则是各个国际行为主体在实施其对外行为、处理对外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

国际准则与国际法或国际法原则从根本上讲上一致的。

国际法侧重于国际交往中的法律规范,国际准则侧重于所有国际行为主体在处理相互关系时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国际准则的基本特点1.时代性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道德范畴,国际准则明显的反映出各个时代国际社会存在的现实和国际国际社会中居支配地位的国家、阶级和法的本质特征。

2.共识性3.制约性国际准则一经某种形式确定下来,就队国家的对外行为和相互行为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这种制约性作用主要表现在:(1)人类基本的国际道德观念的无形影响。

国际准则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具有潜在的、无形的社会力量,使各国在考虑自己的对外行为、制定自己的对外政策时,自发地受到其约束。

(2)作为国际舆论工具的制约作用。

(3)对危及国际安全的行为予以制裁的重要依据。

国际政治学概论-陈岳

国际政治学概论-陈岳

国际政治学概论陈岳、宋新宁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是一种种属关系的话,那么国际政治学和其他分支则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既有领域划分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渗透。

在中国,国际政治学广义的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狭义的理解,国际政治即指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学说。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1.概念:我国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概念的涵义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1)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他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国际社会,而是国际政治社会,即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

国际政治学研究他们的对外政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研究他们内部之间以及和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把他们放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4)国际政治的一般规律是一个抽象、具体的规律。

上述四层内容并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行为主体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七章 国际政治的制约因素)【圣才出品】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七章 国际政治的制约因素)【圣才出品】

第七章国际政治的制约因素7.1复习笔记一、军事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1.军事因素的构成及其与国际政治的相互关系国际政治中的军事因素反映的是各国的军事实力状况和对外军事战略,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际军事关系。

它作为国际政治体系的重要构成,与国际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1)国际政治中的军事因素军事因素作为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其本身也包含了不同层次的许多成分。

就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成分:①战争。

在国际政治中,战争是解决国家间政治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是所有军事因素中最典型、最重要的因素,是对国际政治影响最为直接和强大的因素。

②武装冲突。

与战争相比,武装冲突的特点是战斗活动地区有限、持续时间较短、对抗规模及破坏性不大等。

在国际政治中它是比战争更为频繁出现的军事因素。

③军备与军事实力。

它是指各国的军事编制及武器装备等,是军事因素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国际政治的一种强有力的因素。

④军事集团与军事同盟组织。

它是国家之间为了某种共同的政治利益而在军事领域里结成的联盟性组织。

(2)军事因素与国际政治的关系军事因素与国际政治的关系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①从广义上看,军事因素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因素,它是国际政治关系的折射体,国际军事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国际政治关系,因为它反映了国际政治关系的基本内容,成为国际政治关系的表现形式。

②从狭义上看,军事因素是国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国际政治关系中主要表现形态之一。

此外,军事因素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是为国际政治的现实服务,并服从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总原则。

从这个意义上讲,军事因素与国际政治是一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军事因素在国家对外决策中的作用(1)军事力量是构成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实力构成的各种要素中,军事实力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军事力量直接成为政治斗争的物质手段,它对国家综合实力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2)军事因素导致对外决策的调整军事力量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直接制约着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目标选择和行为方式,同时,军事因素制约国家对外决策的作用还表现在具体的决策过程之中。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第四章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一、名词解释1.国际政治的动力答:国际政治的动力是指推动国际社会发展和国际政治演变的作用力,其内涵既包括国际政治的一般动力,又涉及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实力和利益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政治的根本推动力。

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问题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和研究国际政治的动力,是认识国际社会和国际政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基础。

2.国家实力答:国家实力是指国家行为主体所拥有的维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力量,是它们维护自身利益、推行对外战略和影响其他行为主体的重要基础。

国家实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既是衡量行为主体的国际地位、作用和能力的尺度,又是行为主体借以实现其对外目标,维护其国家、民族或共同体利益的手段。

现代国家实力的构成分为有形的构成和无形的构成两部分。

有形的构成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地理条件、人口、自然资源、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以及科技实力;无形的构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制度、政治体制、政治局势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3.能力答:能力是指国家以实力为基础对其他行为主体发挥影响和作用的条件和手段,是使实力真正转化为权力的途径和方式。

实力和能力都是权力形成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

没有一定的实力,权力便失去了物质来源;不具备一定的能力,实力本身很难影响和改变其他行为主体而形成真正的权力。

4.社会制度答:社会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等制度的总称。

社会制度的基础是经济制度,即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中主要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社会制度作为国家实力构成中的无形要素,其核心并不在于确立的是什么制度,而在于这种制度是否符合该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否代表着社会向前进步的趋势。

5.政治体制答:政治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党和政府体制,如一党制、多党制、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共和制、君主立宪制等。

与政治体制相关的,还有政府素质或政府效能。

一个国家的政策、在国际政治中的行为主要是要通过政府来实现的,一个国家的政党和政府能否充分、合理地调动本国的各种资源,能否对国际事件作出正确的反应,能否准确、及时地贯彻国家的战略意图,是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中权力地位的重要因素。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导论~第2章)【圣才出品】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导论~第2章)【圣才出品】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导论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0.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国际政治学★★1.国际政治学的概念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等学科特征。

2.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见表0-1)表0-1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考点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国际社会的实际出发,去研究它的发展变化。

(2)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坚持唯物辩证法,要注意两点:①正确地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②要正确地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

2.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见表0-2)表0-2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国际政治学的具体研究路径及其特点(1)西方学者提出的具体研究路径(见表0-3)表0-3西方学者提出的具体研究路径(2)中国学者可学习和借鉴的西方研究路径(见表0-4)表0-4中国学者可学习和借鉴的西方研究路径0.2典型题与考研题详解一、概念题1.相互依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9年研]答:相互依赖是“相互依存理论”的核心概念。

基欧汉和约瑟夫·奈指出,“依赖是指受到外部力量决定或重大影响的一种状态。

相互依赖,按照最简单的界定,意指彼此相互依靠。

在世界政治中,相互依赖所涉及的情形是以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为特征。

”作为一个分析性用语,它所指的是一个体系中的不同行为体或事件的相互影响。

约瑟夫·奈曾把它描述成一种非常客观的现实,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

就像是婚姻一样,对于双方来说,无论会更穷、更富、更好、更坏,都是一种相互依赖。

2.国际政治[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国际政治是指全球性的政治活动,它与国际关系、国家间的互利与合作、各个国家的政治动态有很大的关系。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圣才出品】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1.国际政治学形成的历史条件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学科,是国际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和发展,为国际社会中最主要的行为体即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国际分工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世界各国从经济上联结成一体,使得彼此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不断加深,从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国际政治社会。

(2)19世纪末20世纪初。

垄断逐渐取代自由竞争而占据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

在这个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为攫取高额的垄断利润而在经济上和领土上将世界瓜分完毕,同时也使整个世界形成为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整体,形成了统一的资本主义全球国际关系体系。

(3)国际政治学或国际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这是现在国际社会比较一致的看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形成了较为专门和系统的国际政治教科书和理论著作。

(4)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对各国政治家和思想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了当代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政治学。

2.国际政治学的理论渊源国际政治学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但是它的思想理论渊源可以追溯至近代,甚至是古代,从思想史的发展角度看,对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政治学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有哲学、政治学、世界史学、国际法学、地理学、政治经济学。

国际政治学的理论渊源具体内容见表1-1。

表1-1 国际政治学的理论渊源3.国际政治学的发展阶段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国际政治学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是“世纪风云的产儿”。

自形成至今,国际政治学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国际政治学的创立阶段(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政治学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政治学主要处于初创阶段。

国际政治学概论

国际政治学概论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规划国家级
本章重点问题
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国际行为主体的类型 国家作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国家行为主体的类型 当代国际社会中国家主权概念的发展 国家行为主体与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区别 国际政治中的个人因素
第四章 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国际政治学概论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规划国家级
国际政治学概论
第二节 国际冲突及其解决
一、国际冲突的内涵 二、国际冲突的类型 三、国际冲突的根源 四、国际冲突的解决
三、国家利益及其特性 1、国家利益的抽象性和具体性 2、国家利益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3、国家利益的民族性和阶级性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规划国家级
本章重点问题
国际政治的根本推动力 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与主权国家之间的矛盾运动 权力的概念与属性 权力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国家实力的评估 国家利益概念的历史演变 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国家利益的内涵和特性
第二章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国际政治学概论
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一、国际社会及其形成 二、国际体系的发展演变及原因 三、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相互联系性、不平等性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规划国家级
国际政治学概论
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一、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类型 1、国际政治格局的定义(什么是国际政治格局)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规划国家级
国际政治学概论
二、国际行为的基本方式 外交方式 军事方式 文化方式 经济方式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规划国家级
国际政治学概论 三、国际行为的基本特点 1、为一定的利益和目标服务的 2、在一定的范围或领域内进行的 3、以一定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基础的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二章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圣才出品】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二章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圣才出品】

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2.1复习笔记一、国际体系及其特征1.国际体系及其形成(1)国际体系的含义国际体系,也称世界体系,包括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政治体系,是国际范围内由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它具有整体性、相互联系性、不平等性等特征。

(2)国际体系形成的条件国际体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它开始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最终形成于帝国主义列强把世界瓜分完毕之时。

国际体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

①两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两次科技革命在资本主义国家内率先发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加深和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

②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又一重要因素垄断的发展,使帝国主义走上瓜分世界以获取超额利润的道路,实现了对输入国在政治、经济上的控制,使其相互间的政治经济联系不仅扩大了,而且更加深刻了。

③殖民政策的出现是国际体系形成的决定性条件殖民政策瓦解了旧的社会经济结构,移植了新的生产方式,为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了物质基础,加快了世界资本主义化的进程,促进了国际体系的最终形成。

(3)国际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市场的出现以及世界范围内殖民体系的建立。

2.国际体系的发展演变及原因(1)国际体系的发展演变国际体系自形成之后,迄今为止经历了四个时期:①单一的资本主义国际体系时期,从19世纪末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这一时期,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中占据支配地位,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政治经济规律成为世界现象。

②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的时期,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③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在一个统一的国际体系中并存、竞争、共处的时期,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政治学概论陈岳、宋新宁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是一种种属关系的话,那么国际政治学和其他分支则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既有领域划分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渗透。

在中国,国际政治学广义的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狭义的理解,国际政治即指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学说。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1.概念:我国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概念的涵义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1)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他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国际社会,而是国际政治社会,即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

国际政治学研究他们的对外政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研究他们内部之间以及和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把他们放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4)国际政治的一般规律是一个抽象、具体的规律。

上述四层内容并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行为主体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2.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3.坚持政治与经济有机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方法4.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立场5.学习和借鉴人类宝贵的政治方法论遗产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一.国际政治学形成的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和发展,奠定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世界各国从经济上联结成为一体,从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国际政治社会。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将世界瓜分完毕,形成了统一的资本主义全球国际关系体系。

3.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与帝国主义时代激烈的国际斗争,尤其是一战的爆发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战惨烈和损失空前,冲击了近代史长期以来的欧洲中心地位,战后苏俄诞生,这一切对国际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对各国的政治家和思想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国际政治学的理论渊源(P15——P18)1.哲学2.政治学3.世界史学4.国际法学5.地理学6.政治经济学三.国际政治学的发展阶段(P18——P22)1.国际政治学的创立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之间)2.西方完整的国际政治学的确立时期(第二次大战后初期至六十年代)3.国际政治学在全球范围内大发展的时期(70——80年代)4.冷战结束后的新发展(90年代以来)第三节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理论(P22——P38)第四节当代国际政治学理论(P38——P54)参见李少军的《国际政治学概论》总结或《国际关系考研宝典》上册或者参考“国际关系论坛”上孙学峰博士的《国际关系理论复习全集》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第一节国际社会及其特征一.国际社会的形成及其基础1.国际社会形成的基础(1)首先是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物质生产条件国际社会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联系的。

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既是国际社会的基础,也是国际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其次是国际舞台上的各种行为主体和行为者所谓行为主体,即独立的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政治经济实体,包括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

所谓行为者,是指那些虽不具有行为主体资格,但却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影响,进行活动的群体和个人。

(3)再次是国际行为或国际行为达成一致的结构状态,即国际社会主要成员发生对外行为和相互行为,并形成一定的结构。

包括经济上——世界经济体系,政治上——国际政治体系、国际政治格局。

2.国际社会的形成(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

(2)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国际社会才在资本原始积累、殖民扩张和列强角逐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3)19实际末20实际初,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将世界瓜分完毕,国际社会基本形成。

这个时期没有完全形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权——民族国家”社会体系,所以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全球社会。

(4)二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世界范围的主权——民族国家体系才成为真正全球意义上的社会体系,才使得国际社会成为一个完整完全的社会。

二.国际社会的构成及其特征1.国际社会的构成(1)国际社会最主要的构成因素是国家。

国家是决定国际社会的形成、左右国际社会的发展、支配国际社会中其他非国家因素的轴心。

(2)非国家行为主体(3)其他国际社会成员2.国际社会构成要素间的发展不平衡性国际社会成员的多元性、多样性,就决定了各个成员之间的巨大差异性和发展不平衡性。

3.国际社会的结构特征(1)国际社会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

国际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以某种形式和方式将其社会成员联系在一起,他们之间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特别是主权国家的活动,不论其作用和影响的大小程度如何,都会对国际社会发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2)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在国际社会,主权国家是最主要的构成要素,主权的基本特征,即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和对外的独立自主权,决定了国家间各自独立、相互平等,不存在超越国家之上的国际权威或世界政府,所以国际社会不象国内社会那样具有最高的权威或强制中心,任何规则都缺乏有效强制实施的工具。

(3)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A人类共同的经济生活将国际社会各个成员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种联系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并在次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往来,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

B国际社会成员尽管处于无政府状态下,其对外行为和相互行为也要受到时代发展、力量对状况、国际行为准则的制约。

(4)国际社会的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A国际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形成和演变的。

B国际社会受到时代发展的制约,而时代发展的渐进性和相对稳定性,就决定了国际社会的相对稳定性。

总之,国际社会是一个超越一国范围、由既松散而又复杂多变的社会因素联结起来的大结构,是一个既错综复杂,处于无政府状态下的,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有序地向前发展的社会系统。

第二节世界体系及其特征一.世界体系及其形成1.概念所谓世界体系,指的是在国际范围内由各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既矛盾又统一的有机整体。

2.形成世界体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

它始于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最终形成于帝国主义列强把世界瓜分完毕之时。

其中世界政治体系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上是同步形成的,但以经济为基础和条件。

世界体系的形成决非偶然,而是具有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A首先是两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B其次,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又一重要因素C殖民政策的出现是世界体系形成的决定性条件世界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货币体系和世界市场的出现以及殖民体系的建立。

3.构成世界体系主要由:A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世界生产体系B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世界贸易体系C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世界金融体系D以统治剥削基础的世界殖民体系所组成二.世界体系的发展演变1.世界体系的发展演变(P65——P67)(1)19世纪末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在这一时期,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中战局支配地位,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国际性,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规律也越出一国范围成为世界现象。

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这个体系把世界区分为帝国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两种不同类型的根本对立的国家的政治和经济。

(2)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到1945年二战结束。

这是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的时期。

A在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列强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以及帝国主义大国之间的相互争夺依然存在。

B但又增加了社会主义国家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对抗,以及它同弱小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关系。

从宏观来看,这仪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仍然占有绝对优势,整个世界也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但战争与革命、强权与民主的对抗贯穿始终。

(3)从二战结束到90年代初这是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在一个统一的世界体系中并存、竞争、共处的时期。

A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为多国,形成了社会主义世界体系。

B亚非拉地区逐渐摆脱了殖民统治,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世界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两种体系的并存开始演变为三类国家体系的统一体。

C虽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际政治的垄断被打破,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

D在世界体系中,两大社会制度、三类国家体系、多种经济制度内外都在寻求并存、共处,竞争的方式逐渐从军事反面转到了经济与科技方面,他们之间都在相互渗透、相互开放,相互依存不断加强,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化和一体化倾向。

(4)冷战结束后。

A冷战结束、苏联接解体、东欧巨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西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得到巩固。

B第三世界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受到削弱。

C冷战结束使得世界变得更加多元化。

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全球化和区域化两大趋势齐头并进、相互作用。

一球多制、多元共存是当今世界体系的最显著特征。

2.世界体系发展变化的原因(1)新科技革命的发展(2)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影响(3)第三世界的崛起(4)资本主义的两重性——既有腐朽性,又有进步性。

三.世界体系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世界体系的整体性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是各行为主体单个力量相互作用而融合成的整体力量,是各行为主体意志和愿望相互冲突、相互制约的集中表现,这种整体合力不是人为的,不以某个行为主体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

2.相互联系性(1)从世界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政治体系来看,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