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第五章讲义
12社会研究方法之访谈法概述

想一想
华莱士的话中透露了些什么意图?
11
答案
这段看似漫谈的对话至少表露了华莱士的4个意图:
第一句话: 表明他对此次专访的重视。
第二句话: 道出他的希望并暗示了他的专访没有刁难的成分。 第三句话: 显示他的专访对邓小平是开创性的第一次。 最后的对话: 用意在于引起邓小平对他本人的重视。
12
想一想:以下提纲有什么问题?
1.你们如何认识?之前有没有参与另一个乐团?如有,为何结 束?之前玩什么类型的音乐?何时玩音乐? 2.有什么音乐人影响你们? 3.什么时候开始自组乐团?以前的生活经历有什么影响? 4.除了乐团练习以外,有无一起活动? 5.在乐团表演过程中,有无印象深刻的事情? 6.有什么上网的爱好? 7.其它大学生自组乐团,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8.乐团成立之初有什么困难?
第五章 第一节
访谈法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本
一
节
内
二
容 三
访谈法的定义 访谈法的优缺点 访谈法的分类
2
引入
你有过“尬聊”的经历吗?
尬聊触发条件:1 必须聊下去 2. 没话题可说 3. 双方态度积极
如:央视记者冬日娜在雅典奥运会采访刘翔:
“请问你得了冠军是不是特别高兴?” “你在落后的时候是不是没有放弃?” “你是不是很感谢自己的教练和父母?” “你是不是在比赛前对自己特别有信心?”
局限性
1.调查成本更大。 2.匿名性差。 3.对访谈员的依赖。 4.访谈过程通常过于急 迫并易受当时环境的烦扰 。 5.标准化程度较低。 6.资料记录难度大。
6
三、访谈法的类型
按其使用的工具和技术,可分为结构式访谈和无结构 式访谈。
社会研究方法第五章

多个不同的指标代表了同一个概念, 这个时候就可以进行指标互换。
(1)真实定义(real)
事物的基本特征或者基本属性
三个定义的区分
(2)名义定义(nominal) 被赋予的意义,无需指示真实 (3)操作定义(operational) 解决去测量的一个问题
三,概念次序的建立(图解)例如:失范 概念化
讲解人:
一,测量任何存在的事物 二,概念化 三,概念次序的建立(图解) 四,操作化选择
五,评估测量质量的标准
(1)观念 (conception) 表达印象术语和存在 于头脑中的资料标签 一,测量任何存在的事物 (2)概念(concept) 这种标签达成共识的 结果 (3)现实 概念没有内在的现实 性
(1)定义:就观念有关的标签进行相 互交流,达成共识的过程叫做概念化
。(与概念相区别)
二,概念化
(2)概念化
A,指标(indicators) 概念是否存在的一个 标记(比如:同情心) B,维度, 概念的不同方面
(Conceptualization)
(3)指标互换
(interchangeablility of indicators)
名义定义
操作定义
现实世界中的测量
(1)变异的范围 变量的变异范围, (2)变异的两极 宁可做的精确也不要做的粗略
四,操作化选择
(3)界定变量和属性 属性是变量的品质 属性具有完备性(exhaustive)和 互斥性(mutually exclusive) 例如:性别
A,定性测量(nominal mea sures) 变量的属性只有完备性和排他性时 ,例如:性别,宗教,出生地等 B,定序辑排列的,例如: 态度,歧视等
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

读书笔记
我也是服了。 看完了,研究方法课分数很满意,谢谢风笑天老师,谢谢圣才笔记[旺柴]。
精彩摘录
社会研究是指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 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定量研究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最集中体现,它侧重于且较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用数字和量度来 描述现象,强调客观事实、强调现象之间的相关、强调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讲求研究程序的标准化、系统化和 操作化。定量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和因果联系。
目录分析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第三章选题与文献回 顾
第四章研究设计
1.1复习笔记 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4.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第5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习题
题
笔记
真题
习题
方法
研究
方法
教材
部分 复习
文献
第版
真题
选题
笔记
书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 《社会研究方法》(第5版,风笑天著)的学习辅导书。本书遵循该教材第5版的章目编排,共分为15章,每章由 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并加以适当拓展;第二部分为课(章)后习题详解, 对该教材的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部分给出了提示;第三部分为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精选部分名校 近年的考研真题,补充了典型习题,并提供了详细的解答。
《社会研究方法》讲义教案第5章访谈法

第五章访谈法访谈法也是调查者用“问”来收集资料,这种方法和问卷法最大的区别在“答”的方面。
对于调查者提出的问题,用问卷法时,被调查者是用“笔”来回答;用访谈法时,被调查者则是用“嘴”来回答。
所以我们在做访谈时,必须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直接交谈。
当然两种方法在“问”的方式上也是有区别的,问卷法是用文字来问,访谈法是用说话来问。
这样一来,在被调查者方面也就有了先读后回答和先听后回答的区别。
5.1 访谈法及其实质一、访谈法及其重点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有目的地与调查对象直接交谈来获取社会信息的方法。
这种方法同我们日常生活中相互间的交谈,有许多不同之处。
如果说访谈也有结构式、无结构式和半结构式三种类型之分的话,那么和问卷法正好相反,在社会调查的实践中,访谈法通常采用无结构式方式,结构式访谈和半结构式访谈都处于从属地位,即在需要时作为对前者的补充,使其不足得以弥补。
所以只要未加说明,本书无论讨论访谈法的特点还是讨论它的实施步骤和实施技巧,都是就无结构式访谈而言的。
二、访谈法的特点访谈法是社会研究中一种历史悠久、应用广泛、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其它社会调查方法相比,它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认识社会现象的广泛性;研究问题的深入性;资料收集的可靠性;调查方式的灵活性。
当然, 访谈调查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与其它调查方法相比,访谈法的一个主要缺点是费用大、时间长,因而不适宜大规模调查和量化研究。
三、访谈法的实质使用访谈法,选择好访谈对象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因为调查的效率和质量,从根本上取决于访谈对象是不是“知情人”。
当受访者身怀特殊信息时,研究者的工作就是把这些信息挖掘出来,所以克维尔(Strinar Kvale,1996)把访员比作矿工。
从这个意义上说,访谈法是“知情人”调查。
5.2 访谈法的实施步骤一、访前准备研究者根据研究选题之需,当调查方法确定为访谈法之后,并非立马就去晤会调查对象,而是为了访谈能取得理想效果,先要在访前做好各项必要的准备:·确定访谈主要内容·选择适当的访谈方法·制好调查提纲和所需表格·确定合适的访谈对象·了解受访者的基本情况·拟定实施程序表(时间、地点等)·备齐访谈工具如果访谈调查不是研究者亲历亲为,那么访前准备要增加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选好访员。
社会研究方法 教学大纲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课程通过对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全面介绍,旨在让学生从方法论、研究方式以及具体方法和技术三大层面,以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大范式出发,了解并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逻辑框架以及科学程序,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转变为可行的研究课题,如何撰写研究设计并具体实施。
二、课程内容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利用课件、书本以及音像材料进行课堂讲授,包括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界定、不同研究方法简介等概念性知识。
(2)研讨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讨论某类研究方法的优点及缺点。
(3)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阅读学术文献,以课件形式呈现对论文的阅读情况与自身思考。
(4)实践环节:通过模拟个体访谈以及集体访谈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掌握实地调研的具体方法,锻炼学生运用方法的技巧与能力。
四、参考书目
1、袁方、王汉生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2、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第11版),北京:华夏人民出版社,
2009年。
3、劳伦斯·纽曼著、郝大海译:《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4、范明林等著:《质性研究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5、李连江著:《戏说统计:文科生的量化方法》,北京:中国政法出版社,2017
年。
五、考核方式及评定方法
平时成绩:20%(PPT呈现、课堂参与、出勤率)期中考试:30%(论文:读书报告)
期末考试:50%(论文:研究设计)。
社会研究方法,讲义第五章 抽样

第五章抽样第一节抽样的概念与程序一、为什么要抽样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经常从一个规模很大的研究对象中,选出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这个选取过程就是抽样。
之所以要进行抽样,主要是考虑研究成本和研究的可行性。
首先,在社会研究中,经费是一项硬约束,多增加一个研究对象,就意味着多花一份钱,故研究者无法超出预算,对过多的对象逐一进行研究;其次,对于一些太大的总体,如对全国十几亿人口中的成年人逐个进行问卷调查也不现实。
不过,被抽出的少数对象与全体对象毕竟不是一回事,因此,无论怎样精致的抽样设计,都会产生抽样误差,于是抽样得到的少数对象的情况,就不一定完全符合全体对象的情况。
也就是说,抽样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种是非概率抽样,主要是依据研究者的主观意愿、判断或是否方便等因素来选取对象;另一种是概率抽样,主要是按照随机原则来选取对象,完全不带有研究者的主观因素。
二、抽样的有关术语抽样是一门专业化技术,涉及许多专门的概念和术语,这里介绍抽样中常用的概念与术语。
1.总体、样本和元素如果用专业术语严格定义,则抽样是指从总体中按定方式选取一组元素的过程,由此产生的元素集合称为样本。
也就是说,在抽样的专业化表述中,每一个具体的调查对象被标为元素,全体研究对象被称为总体,样本则代表一组元素,即一部分研究对象,它可以是人、学校、组织,也可以是文章、杂志,甚至是歌曲。
但不管样本由什么构成,它必须是从总体中抽取的,换句话说,样本不能独立于总体而存在。
总体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研究总体和目标总体,其中,研究总体是在理论上明确界定的元素的集合体。
例如,在有关妇女生育率的研究中,“妇女”这个概念所代表的总体,只有被界定为15~49岁有生育能力的妇女后,才成为可用于研究的总体。
样本中元素个数与总体中元素个数的比率,即样本规模与总体规模的比率称为抽样比率。
例如,在一个5万人的总体中,研究者想要抽取150人,这时抽样比率就是150/50000=0.003或0.3%;如果总体为500人,而研究者要抽取100人,则抽样比率就是100/500=0.20或20%。
《社会研究方法》风笑天第五版知识点整理(考研背诵)

《社会研究方法》(风笑天第五版)知识点整理(上)第一编社会研究基础第一章导论1.社会研究以经验的方式,研究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所衍生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
目的是探索理解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趋势。
p32.社会研究的特征1研究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研究对象必须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包括人的社会行为,以及由人们的行为构成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产物。
2研究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社会研究必须依靠可感知的资料。
3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价值判断的。
要探究的不是“是否应该如此”的问题,而是“状况如何”“为什么如此”的问题。
p4,53.社会研究中的困难1人的特殊性。
人有主观能动性,对研究会有反应。
人的主体意识,会控制、影响和改变人们的行为,影响研究。
2研究的干扰性。
研究人的社会行为,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行为,从而有可能改变它所研究的行为。
3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一种特定现象的产生,往往受到多个不同因素的影响,而这种特定现象的出现,又带来许多不同的结果。
4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
出自然因素的限制,还会受到伦理、道德、政治等因素的限制。
5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研究者本人也是他所研究对象的一部分,因此难以摆脱主观因素的影响。
p6,75.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比较1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社会研究的两种研究方式,定量研究侧重于对事物的测量与计算,定性研究侧重于对事物含义、特征等的描述和理解。
2认识论角度,两者基于不同的范式,定性研究基于人文主义范式,研究应在自然的环境和条件中进行,所得结果和意义只适用于特定的环境和条件。
定量研究基于实证主义,更接近科学范式。
3从研究的逻辑过程,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是一个归纳过程,从特殊到一般。
定量研究更接近于演绎,从一般到特殊。
4定量研究往往强调客观事实、现象之间的相关联系。
定性研究更注重现象和背景间的关系、现象的变化过程。
定性研究者认为事实和价值无法分离,而定量研究者正好相反,强调在研究中要做到“价值无涉”“价值中立”。
(完整word版)03350社会研究方法精讲课件

03350《社会研究方法》第一章社会研究导论第一节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一、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1、社会研究的定义”社会研究”是人们有目的地认识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及规律的全过程,是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关于社会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认识的活动。
社会研究包括:收集资料-通过收集事实资料而把握社会现象的过程。
分析资料—通过分析和加工事实资料而把握社会现象本质特征及其规律的过程。
一、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2、一些相近的概念(1)”社会调查":是指人们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了解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实际情况,从而把握有关社会现状的一种社会认识活动.社会调查的特点:在社会调查活动中,调查者直接接触被调查者,通过具体的访谈等方法去了解被调查者的有关情况,从而获得所需要的资料.社会调查的目的:通过社会调查,人们可以获得有关某一社会现象的系统资料,进而较全面地掌握所调查问题和现象的实际情况。
(2)”社会调查研究"a。
等同于"社会调查”的概念;b.指以直接的社会调查为资料来源的社会研究活动,而不包括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
(3)"社会研究”概念与”社会调查”和"社会调查研究”概念的关系—-——社会研究概念比社会研究和社会调查研究概念更为宽泛.首先,社会研究要以社会调查为基础,但不止步于社会调查所得到的经验资料,而是要通过对经验资料的分析而得出对社会现象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其次,与社会调查研究不同,社会研究活动包含了多种研究方法。
因此,社会研究活动比社会调查和社会调查研究活动的内容更广泛.二、社会研究的特征(目的性、经验性、理论性、社会性)1、目的性社会研究是一种有目的的认识活动,是为了了解某一方面的社会状况,或解决某一理论和现实的问题而有目的地进行的社会认识活动。
2、经验性当代社会研究的”经验性"特征的含义:是指社会研究活动是通过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实而获得对社会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
贝利生育意愿量表
1.结婚的主要愿意之一是要生孩子
2.只生一个孩子是错误的,因为独生子女是在孤独中,成长,且由于无兄弟姐妹而忧郁。
3.生育孩子是一个妇女所能具备的最深刻的经历之一。
4.两种性别的孩子至少都有一个比仅有一种性别的孩子好
5.没有孩子的妇女决不会感到完全的满足。
6.男子直到他已证明自己成为了孩子的父亲时,才算是“真正的男人”。
7.(由于生育控制、绝育或年老等因素)不能导致怀孕的性活动是不道德的。
8.未结婚的、或者结了婚而没有孩子的男人可能是同性恋者。
9.妇女的首要职责是做母亲,只有在不影响母亲职责时,才谈得上她的事业。
10.没有孩子的夫妇实在可怜。
不同意
同意
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