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论和认识论答题规律总结

唯物论和认识论答题规律总结
唯物论和认识论答题规律总结

唯物论主观题常见设问方式答题要点

1、上述材料怎样体现唯物论的观点?

(1)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规律是客观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4)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要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2、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从“尊重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分析材料?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4、怎样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①意识能动的认识世界,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5、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求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6、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1)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规律是客观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⑷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这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⑸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推动作用。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⑹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论主观题常见设问方式答题要点

1、材料怎样体现”认识论”的观点?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推动作用。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4)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是有条件的。人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材料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3、材料怎样体现“实践的观点”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⑤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⑥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4、材料怎样体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推动作用。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5、材料怎样体现“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

⑴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主客观的条件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⑵认识具有无限性,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⑶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6、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

⑴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的反映。

⑵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⑶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⑷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

1.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内容〗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自觉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

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唯物论标志性词语汇编

?记住这些关键词,对提高解题速度、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1)讲到“政策/计划、方案、战略的出台/精神的产生”:常用语:根据……情况,针对……特点,根据……

形势,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基础,提出……计划、方案、战略等;审时度势

?体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讲到“文化/精神的作用/意义”、政策的效果作用: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生态价值观等。常用语:在……理论,思想、政策、精神的指导下,实施……战略、计划、方案,贯彻……精神,坚持……

方针

?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3)讲“人类对……的认识、探索发现”,政策、

思想产生的历程;中国航天工程的推进、探月工程的进展。?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4)讲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自然灾害发生”

时,超载,过度,急功近利,滥……致使……,符合、遵循……取得成功

?体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和普遍的,人类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违背规律,主观蛮干必会受到惩罚。凡讲到与“自主创新”、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成功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 四、历史唯物主义 1、宏观角度 (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中观角度 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3、微观角度 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

知识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自测题及答案

日测内容:认识论 星期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观点B.反映论的观点 C.辩证观点D.唯物的观点 2.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一著名论断表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D.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4.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B.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C.概念—判断—推理D.经验—理论—经验—理论 5.恩格斯提到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观点说明()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具有科学性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一反映一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表明()A.人只能认识自己周边的具体事物 B.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C.人们无法达到对自然界最终的真理性的认识 D.人的认识能力是无法达到对绝对真理的把握 7.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多数人的主张,谬误是少数人的见解 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组成部分。学习时应把握以下范畴:物质、运动、静止、规律、意识、认识、实践、真理、联系、发展、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价值及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创造与实现。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意识具有计划性、目的性、主动创造性与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对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唯物论和认识论(高考政治基础知识)

唯物论和认识论(高考政治基础知识)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部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 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2、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原理内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

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辩证关系原理★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在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的精神状态。【原理内容】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原理内容】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唯物论部分)1、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2、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人的意识在反映客

辩证唯物论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辩证唯物论(唯物论)部分的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3.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4.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小结 唯物论包括三个要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一、第一个要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世界观和哲学的概念 a、世界观的定义 b、哲学的定义 c、世界观和哲学的关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a 、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c、讨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 a、唯物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3)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b、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主要形态 (1)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唯心主义的主要形态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特点: (1)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2)特点: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b、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c、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二、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两个要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a、科学物质范畴的形成是个历史过程 b、物质范畴和物质结构理论即有区别,有又联系 c、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意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a、一元论、二元论: (1)、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精神) (2)、二元论:特点、实质 b、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基本原理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有四个方面 (一)意识的起源:a、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唯物论 认识论 辩证法 原理总结

唯物论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尚的精神可以催人奋进。 方法论:要求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1)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2)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做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的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的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三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要重视实践,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会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求真理的一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具有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1)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

唯物论和认识论答题规律总结

唯物论主观题常见设问方式答题要点 1、上述材料怎样体现唯物论的观点? (1)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规律是客观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4)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要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2、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从“尊重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分析材料?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4、怎样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①意识能动的认识世界,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5、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求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6、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1)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规律是客观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 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以及相互关系 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 根据正确的认识、理论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使实践获得成功。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主义反映论 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主义先验论 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论与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 相同点: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维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区别: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认识的辩证法,否定认识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

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理性认识是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 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反映。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只承认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 认识过程中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在认识活动中起指导、解释和预见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人的情感、意志等在认识活动中则起到动力、引导和诱发的作用。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①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而否认物质决定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而不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③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内容: 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实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一、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二、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实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定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4、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基本原理总结

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基本原理总结 ◎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重点原理) 【原理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经常用到)自然界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 ▲2、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重点原理) 【原理内容】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歪曲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 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原理) (1)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反映物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意识对物资有反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 一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另一方面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充分发挥主观能性,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原理) 【原理内容】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 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 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 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 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 1.主观能动性原理 基本观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积累正确主观因素 【方法论】人类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规律客观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①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从获得途径看,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理性认识是通过人的理性思维来把握;③从认识的程度和水平看,感性认识的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④从认识的作用看,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具有更大的作用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辨证统一的关系。第一,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第二,二者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的因素,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同样渗透着感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相统一的。 【方法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的,所以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所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可能的。 3.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原理 【基本观点】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真理与科学理论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重视学习科学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4、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 (1)原理内容: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为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方法论]要求我们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的原理 [原理内容] 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第二,要经过思考作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大量的个别现象中抽象出一般的、本质的东西来。即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方法论] 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个别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既要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又要反对不善于思考、不经过思考就盲目下结论的经验主义。既不做实践上的懦夫,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唯物论原理: 1、世界得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论 自然界就是物质得,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得物质性,人得意识一开始就就是社会得产物。世界就是物质得世界,世界得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得原理———--—辩证唯物论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就是客观存在得反映。——-—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就是 B、意识具有能动性,它就是对物质得能动得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得反作用:人能能动得认识世界 (表现为目得性、自觉选择性与主动创造性)与改造世界(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表现为:正确得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得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与控制作用,表现为:高昂得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得精神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方法论:重视意识得作用、力量,充分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 整个原理得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就是,主观符合客观。 3、规律普遍性与客观性原理—---——辩证唯物论 规律就是普遍得(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得思维都有其规律)、客观得(表现为:它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改造与改变;有不可抗拒性,违背规律要遭受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不就是无能为力得,可以认识与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就是无能为力。 人可以在认识合把握规律得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得条件合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怎样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就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得客观规律。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C、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既要反对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 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得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得认识论原理: 1、实践与认识得辩证关系原理: A 实践就是认识得基础。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实践就是检验认识得真理性 得唯一标准;实践就是认识得目得与归宿。——-—--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观点,积极参与实践。 B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得认识对实践活动起推动作用,错误得认识对实践活动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树立正确认识,学习科学理论。 2、真理就是客观得,唯一得。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得正确反映。 -——-—方法论:在实践中坚持真理,追求真理。 3、真理就是有条件得,都有自己得适用条件与范围,超过条件范围会成为谬误。真理就是具体得,都就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得,就是主客观、理论与实践得具体得历史得统一。-------方法论:在实践中发展真理。 4、认识有反复性、无限性与上升性。认识运动就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得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与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与发展真理。 唯物辩证法原理: 1、运动就是绝对得,无条件得;静止就是运动得特殊状态,就是相对得。物质世界就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 止得统一。 ———--方法论:既要承认绝对运动,又要肯定相对静止。 2、联系普遍性原理:联系就是普遍得,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方法论:用联系得观点瞧问题。 3、联系得客观性原理:(1)联系就是客观得,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得。 -—--—方法论: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臆造联系,不无视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唯物论及认识论知识点整理

唯物论 一、物质 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素质和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3)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二、运动 1、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如慧能的“仁者心动”,毕尔生的“万物只在概念中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提示:形而上学要么否认运动,要么只承认机械运动)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

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规律 1.含义: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不是外部强加的、现象的、偶然的、易变的联系)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4.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客观性为前提。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2)因此,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意识 1.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1)特点:目的性、计划性、自主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表现: 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认识论 一、实践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

超详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总结知识点

导论 1.哲学的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科学主义,主要是指只有用实证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才能使哲学变成“科学的哲学”。认为思辨的哲学是渺小的,精确的科学是伟大的。 人本主义,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潮。2.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3.当代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心的哲学思潮,其中存在主义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本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旧哲学的全面清算和批判继承,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达到高度统一,使科学性和革命性达到高度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①.历史背景。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这一矛盾的加 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②.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 ③.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④.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的学者,这使他们能够站在时代智慧的高峰,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同时他们又是伟大的革命家,认识到广大劳动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看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前途,逐步从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旧唯物主义把人与世界还原为抽象的自然,唯心主义把人与世界还原为绝对精神或先验意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虽然两极对立,但有一个共同的主要缺点就是二者都不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从其社会背景和理论来源来说,作为西方世界产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几乎产生于同一历史时期,二者都是西方古典哲学终结的产物,同时二者又在相同的历史时代演变发展,它们之间既有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超越的同一性,又各有自己的特点是,以唯物主义为立场、以实践观点为核心、以无产阶级为其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范围内产生的现代西方哲学之间有着最为本质的区别。 7.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的关系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10.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则。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 1.11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意义:a.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根本观点。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c.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1.21 社会运动的基本物质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22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地位)的原因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