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腺疾病
唾液腺常见疾病--新

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 (一)病因 1、严重的全身疾患,机体抵抗力降低;高
热、脱水、咀嚼功能减少→唾液分泌减 少→机械冲洗作用降低→逆行性感染
6
2、严重的代谢紊乱,如胃肠外科手术后→ 唾液分泌减少→逆行性感染
3、邻近组织急性炎症的扩散和腺体的损伤 4、慢性炎症急性发作 (二)病理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腮腺造影
18
↑
儿童复发性腮腺炎造影表现
腮腺造影显示:末梢导
管呈点状、球状扩张
排空迟缓,主导管和
腺内导管无明显异常。
19
四、鉴别诊断 儿童——流行性腮腺炎 成人——舍格伦综合征伴感染
五、治疗 具有自愈性 原则:增强抵抗力,防止继发感染,减少
发作
20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Chronic obstructive parotitis)
1、局部因素(异物、炎症、唾液淤积) 2、全身因素(无机盐代谢)
涎石病好发于颌下腺的原因?
1、颌下腺为混合性腺体,分泌的唾液富含 粘蛋白,钙含量高,钙盐易沉集;
2、解剖因素:导管自下向上行走,在下颌 舌骨肌后缘有一弯曲。
27
二、临床表现 1、多发于20-40岁的中青年; 2、临床症状的轻重和导管阻塞的程度有关; 3、进食后腺体反复肿胀,疼痛,重者可出
腮腺管炎 一、病因病理
导管狭窄(多见),阻塞→远端导管 扩张→唾液淤积→导管上皮化生,导管 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管腔内大量浓缩的 分泌物;
腮腺导管系统狭长,易于唾液淤积, 也是导致阻塞性腮腺炎的原因之一。
21
二、临床表现 1、多发于中年,M略多于F , 常为单侧性; 2、反复发作,约半数患者肿胀与进食有关,
口腔颌面外科学-唾液腺疾病(一)试题

口腔颌面外科学-唾液腺疾病(一)试题口腔颌面外科学-唾液腺疾病(一)(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名词解释{{/B}}(总题数:5,分数:20.00)1.涎瘘(salivary fistula)(分数:4.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涎瘘是指唾液不经导管系统排入口腔而流向面颊皮肤表面。
腮腺是最常见的部位,损伤是主要的原因。
手术损伤腮腺或其导管,也可导致涎瘘的发生。
化脓性感染或其他疾病也可能破坏腺体或导管而产生涎瘘,但少见。
唾液经创口外流,影响创口愈合,上皮细胞沿瘘管生长,覆盖整个创面形成永久性瘘管。
)解析:2.舍格伦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分数:4.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舍格伦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表现为外分泌腺的进行性破坏,导致黏膜及结膜干燥,并伴有各种自身免疫性病征。
病变限于外分泌腺本身者,称为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
同时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则称为继发性舍格伦综合征。
)解析:3.外渗性黏液囊肿(extravasation mucocele)(分数:4.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许多研究表明,外渗性黏液囊肿的发生系导管破裂、黏液外漏入组织间隙所致。
占黏液囊肿的80%以上,组织学表现为黏液性肉芽肿或充满黏液的假上皮衬里。
学习_口腔科【口腔病学】唾液腺常见疾病

临床表现
• 20-40岁中、青年人多见。 • 堵塞症状:进食时颌下腺
区肿胀和疼痛。
• 炎症表现:急性发作时, 颌下区肿胀,皮肤颜色正
常,颌下腺导管口红肿,
挤压腺体,有脓液溢出。
转为慢性后,发生进食后
反复肿胀,腺体呈硬结性
肿块。双合诊可扪及导管 结石。
25
临床表现
• 眼部症状:眼干(泪腺病变、泪液↓)→异 物、烧灼、磨擦感,畏光、疼痛、视物疲 劳。
• 口腔病变表现:口干(涎腺病变,涎液↓) →口腔灼热,发粘,味觉失常;易发龋齿。
• 结缔组织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 等。
• 腺体肿大:以腮腺最常见,弥漫性,边界 不清。少数可触及结节状肿块,称为类肿 瘤型舍格伦综合征。
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机体抵抗力下降时——逆行性感染腮腺
6
临床表现
• 常单侧发病;
• 红肿热痛,以耳垂为中心;
• 导管口红、挤压有脓性分泌物;
• 脓肿形成向相邻组织间隙扩散,穿破腮腺筋 膜及相邻组织,外耳道,翼腭窝、咽旁、颌
后、下颌角区,甚至通过颅底扩散到颅内,
危及生命。
7
诊断和鉴别诊断
• 临床表现,全身中毒反应及局部穿刺,抽出 脓液而确诊。
下颌下腺—肿瘤及颌下腺切除
44
预后
• 对绝大多数肿瘤,手术彻底切除后能治愈。 • 术后复发:具有侵袭性的良性肿瘤 • 易复发原因的几种观点:
– 肿瘤包膜常不完整 ,包膜与瘤体黏着性差 –手术过于保守,如沿包膜剥离剜出术。此外,在
手术过程中的挤压,可造成瘤细胞外溢,所以, 精细的手术操作是避免复发的重要措施之一。
唾液腺非肿瘤性疾病

致病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等
感染途径:
逆行性 血源性
6
[临床表现]
常为单侧受累。双侧同时发生者少见。老 年人多见。早期症状为腮腺区疼痛、肿胀,腮 腺导管口红肿,并有脓汁自导管口溢出。严重 者可形成脓肿,致唾液分泌量减少。炎症可波 及皮肤和外耳道。患者多有发热,血中白细胞 数增多,唾液涂片可见中性粒细胞及细菌等。
11
[临床表现]
常为单侧发病,唾液腺局部肿大,酸胀 感,进食时加重。挤压患侧唾液腺,导管口 流出少量粘稠而有咸味的液体。唾液腺造影 表现为主导管呈腊肠状,末梢导管呈点球状 扩张。
12
[病理变化]
唾液腺导管扩张,导管内有炎症细胞; 导管周围及纤维间质中有淋巴细胞和浆细 胞浸润,或形成淋巴滤泡; 腺泡萎缩、消失而为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 取代; 小叶内导管上皮增生,并可见鳞状化生。
24
25
26
[病理变化]
由于主导管被渗出物堵塞,致唾液中 淀粉酶不能排出,而经淋巴进入血液, 从尿中排出,故患者的血液及尿中的淀 粉酶升高,有助于早期诊断或鉴别诊断。
27
7
acute pyogenic parotitis
8
[病理变化]
腮腺导管扩张,管腔内有大量中性粒 细胞聚集,导管周围及腺实质内有密集 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唾液腺组织广泛破 坏和坏死,形成多个化脓灶。急性炎症 消退后,形成纤维性愈合。
9
细菌性唾液腺炎
以慢性化脓性唾液腺炎多见,多发生于 腮腺与下颌下腺,舌下腺少见。可由结石、 异物、瘢痕挛缩等阻塞导管和放射线损伤继 发感染而发病;也可由急性唾液腺炎转为慢 性。长期口腔内压力增高如吹乐器等,可逆 行感染发生慢性唾液腺炎。也有学者认为慢 性唾液腺炎可能是一种潜在的自身免疫性疾 病。
口腔医学中唾液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口腔医学中唾液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唾液腺疾病是指影响唾液腺正常功能的一系列疾病。
由于唾液在维持口腔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于唾液腺疾病的及早诊断和有效治疗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口腔医学中唾液腺疾病的常见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一、唾液腺疾病的分类和常见病因唾液腺疾病主要可分为两大类:炎症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
1. 炎症性疾病炎症性唾液腺疾病是由感染引起的,主要有唾液腺炎和唾液管炎两种类型。
常见的病因包括细菌、病毒和结石等。
2. 肿瘤性疾病肿瘤性唾液腺疾病是指唾液腺发生的肿瘤,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
常见的肿瘤有混合瘤、腺样囊性癌和导管腺癌等。
二、唾液腺疾病的诊断方法1. 临床表现唾液腺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腺体肿胀、疼痛、溢液和功能障碍等。
通过观察患者的口腔情况和症状,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唾液腺疾病。
2.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确定唾液腺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摄影、CT扫描和核磁共振等。
这些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唾液腺的结构和异常情况。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唾液分析和活组织检查。
唾液分析可以测定唾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状态,为唾液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活组织检查则是通过取得唾液腺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分析,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三、唾液腺疾病的治疗原则根据唾液腺疾病的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原则。
1. 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对于炎症性唾液腺疾病,首先应进行抗感染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
同时,局部的炎症反应可以通过热敷和口腔漱洗等方法缓解。
对于严重感染或伴有脓肿形成的病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引流。
2. 肿瘤性疾病的治疗对于良性唾液腺肿瘤,一般通过手术切除来治疗。
恶性唾液腺肿瘤则需要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疗等。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3. 全身治疗在治疗唾液腺疾病的同时,还应关注患者的全身健康。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适时补充营养和补液,避免因饮食不当和脱水而导致唾液分泌减少。
口腔医学中唾液腺疾病的干细胞治疗研究

口腔医学中唾液腺疾病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近年来,干细胞疗法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口腔医学中,唾液腺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包括唾液腺炎、唾液腺肿瘤等。
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有限,而干细胞治疗则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新方法。
本文将探讨口腔医学中唾液腺疾病的干细胞治疗研究。
一、唾液腺疾病的概述唾液腺是人体唾液的产生器官,分布于口腔内、颌下、颌上以及舌下等部位。
唾液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消化、保护口腔黏膜,以及维持口腔内的湿润环境。
唾液腺疾病是指涉及唾液腺组织的各种炎症、肿瘤以及其他功能障碍性疾病。
目前,唾液腺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抗炎药物、手术切除等。
二、干细胞治疗在唾液腺疾病中的应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并且可以分化成各种细胞类型,这使其成为治疗各种疾病的理想选择。
在口腔医学中,干细胞治疗已被应用于唾液腺疾病的治疗中。
1. 干细胞在修复唾液腺组织中的作用干细胞在修复唾液腺组织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研究表明,通过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唾液腺组织的再生和修复,提高唾液分泌功能,改善唾液腺炎症状。
干细胞移植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注射、支架植入以及体外培养再移植等,具体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方法。
2. 干细胞源的选择干细胞源的选择对于唾液腺疾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目前,常见的干细胞源包括自体干细胞、异体干细胞以及间充质干细胞等。
自体干细胞来源于患者自身体内,具有较好的免疫适应性;异体干细胞则是从其他个体获取,适应性较差;间充质干细胞则是从口腔组织中分离获得的,具有较好的分化能力。
3. 干细胞治疗的潜在风险和挑战尽管干细胞治疗在唾液腺疾病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但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其中包括细胞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细胞安全性的问题以及成本的考虑等。
因此,在干细胞治疗中仍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干细胞治疗在唾液腺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干细胞治疗在唾液腺疾病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目前,已有许多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试验表明,干细胞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唾液腺疾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唾液腺常见疾病

[治疗]
主要对症治疗
眼干: 0.5%甲基纤维素滴眼
口干: 含甘油漱口水
麦冬,沙参等中药泡茶饮用
舒雅乐Sialor (环戊硫酮Anetholtrithione) 25mg po tid
中医中药:肝、脾、肾三脏阴阳失调,阴虚阳盛 治则:滋养肝肾、益气养阴润燥、养血活血、化瘀通络
滋阴生津:沙参、麦冬、玉竹、玄参、生地、丹参、太子参各12克,石斛、 天花粉、半枝莲、山豆根各9克,陈皮6克,鸡血藤、白花蛇草各15克。
中年、男性多见 单侧 腮腺反复肿胀 (多与进食有关) 晨起腮腺肿胀 导管口轻微红肿 挤压腺体见导管口有雪花或蛋清样液 颊黏膜下可扪及条索状导管
[浓缩的絮状分泌物]
[诊断] 临床表现、 腮腺造影 [叶间或小叶间导管狭窄、扩张呈腊肠样]
[治疗]
1.手术去除涎石 2.腮腺导管扩大术: 用钝头探针逐渐增粗 3.导管内药物灌注: 碘化油、抗生素【有刺激性可导致腮腺肿大、疼痛】 4.物理疗法: 超短波、红外线 5.其它保守治疗: 腺区按摩、促腺体分泌药、温盐水漱口 6.手术治疗: ①腮腺导管结扎术
3.舌下腺肿瘤
⑴多无自觉症状 ⑵部分病例可有舌痛或舌麻木,舌活动受限 ⑶触诊可发现舌下腺硬性肿块,有时与下颌骨舌侧骨膜粘连,口底粘 膜常完整。一、唾液来自良性肿瘤(一)多形性腺瘤
Mixed Tumor, Pleomorphic adenoma
又称混合瘤,属临界瘤(有可能恶变)
(多为腺样囊性癌)
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
生长缓慢、无痛、活动、无粘连、无功能障碍、表面光滑
恶性肿瘤:
生长快、疼痛、呈浸润性生长并与周围组织相连、甚至浸润神经 组织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各自的临床特点:
口腔医学中唾液腺疾病的再生医学研究

口腔医学中唾液腺疾病的再生医学研究在口腔医学领域中,唾液腺疾病一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与应用,人们对于唾液腺疾病的治疗和修复有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口腔医学中唾液腺疾病的再生医学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一、唾液腺疾病的现状唾液腺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口腔疾病,主要包括口干症、唾液腺结石、唾液腺炎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口腔干燥不适、吞咽困难、口臭等不良症状,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困扰。
二、再生医学在唾液腺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再生医学是通过细胞、组织工程技术以及干细胞的应用,促进人体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在唾液腺疾病的治疗中,再生医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 干细胞疗法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可以分化成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
在唾液腺疾病的治疗中,干细胞可以被引导分化为唾液腺细胞,从而促进唾液腺的再生和修复。
目前,研究者已经成功地将干细胞应用于唾液腺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2.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通过引入特定基因或修复受损基因,从而恢复人体组织正常的功能。
在唾液腺疾病的治疗中,基因治疗可以修复受损的唾液腺细胞,并促进其再生。
研究者通过将特定基因引入到唾液腺细胞中,成功地实现了唾液腺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3. 组织工程技术组织工程技术是利用人工材料与细胞相结合,构建人工组织或器官。
在唾液腺疾病的治疗中,研究者使用生物材料和唾液腺细胞构建人工唾液腺,以实现唾液腺的再生和修复。
这种方法在实验室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并有望在临床应用中得到推广。
三、再生医学研究的挑战与展望尽管再生医学在唾液腺疾病治疗中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唾液腺细胞的定向分化仍然是一个难题。
如何有效地将干细胞引导分化成唾液腺细胞,并促进其定植和生长,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其次,大规模的唾液腺再生和修复仍然面临一定的技术难题。
尽管在实验室中取得的结果令人鼓舞,但如何将这些技术方法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病毒性唾液腺炎
1 流行性腮腺炎
急性传染性疾病 病因 病毒感染--副黏液病毒 飞沫传播 常见于儿童,可获得终身免疫
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发热、头痛、呕吐
局部症状:腮腺肿胀、疼痛,咀嚼和进食时加重
腮腺导管口常红肿
多为双侧同时发病
病理变化
非化脓性渗出性炎症 少数下颌下腺及其它腺体可同时受累 腺泡细胞内含空泡,可见病毒包涵体 导管上皮水肿,管腔内充满坏死细胞和渗出物 腺体被膜、间质水肿 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浸润 血液及尿液中淀粉酶增高
临床表现
3-6岁儿童多见,性别无差异 成人以中年女性多见 单侧或双侧腮腺反复肿胀, 唾液浑浊黏稠 挤压腺体,导管口有脓液或胶冻状液体溢出 儿童青春期可自愈
造影:末梢导管点状或斑片状扩张
病理变化
小叶内导管囊状扩张,导管上皮增生 囊壁为单层至数层扁平上皮 导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或形成淋巴滤泡 腺泡细胞萎缩 唇腺活检:腺体萎缩,间质中淋巴细胞浸润
病理变化:
肉眼:多呈不规则结节状 剖面为实性,灰白色或黄白色,可见囊腔形成,
内含透明黏液 有时可见浅蓝色透明的软骨样组织或黄色角化
物,偶见出血和钙化物 包膜薄厚不一,多数包膜完整
镜下:腺上皮、肌上皮、黏液、黏液样组织、软骨样组织
腺管样结构:腺上皮呈立方状或矮柱状,核圆形或卵圆形, 呈空泡状,为导管样结构形成细胞
末梢导管呈点球状扩张
病理变化
导管扩张,内有炎细胞 导管周围及纤维间质内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可有淋巴滤泡形成 腺泡萎缩、消失,为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取代 小叶内导管上皮增生,可见鳞状化生
3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
慢性化脓性腮腺炎 腮腺反复肿胀 病因不明 自身免疫疾病有关 先天性、广泛性导管扩张为本病的诱因
组织来源:
闰管或闰管储备细胞
(三) Warthin瘤
又称腺淋巴瘤,淋巴囊腺瘤、淋巴乳头状 囊腺瘤
是一种由腺上皮构成的肿瘤,呈囊性 特征性双层腺上皮结构----内层为柱状嗜酸细
胞或大嗜酸粒细胞,外层为小的基底细胞
临床表现
发生率仅低于多形性腺瘤 50-70岁好发,男性多于女性 绝大多数发生于腮腺和腮腺的淋巴结 位于腮腺下极 可双侧发生,也可单侧多发性 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消长史) 放射学核素成像表现为热结节
临床表现与细胞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高分化:类似多形性腺瘤,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 肿块。形态不规则,活动度较差,质地中等, 部分区域有囊性感
低分化:恶性肿瘤表现,生长迅速,病期短,瘤 体较大,直径长超过4cm,无活动度,常出现 疼痛及面瘫。 可以发生远处转移和局部淋巴结转移
病理变化
肉眼:高分化似多形性腺瘤,但常无包膜 剖面为灰白色或浅粉红色,有散在的小囊腔,
确诊:唇腺活检
病理变化
肉眼: 腺体弥漫性肿大或呈结节包块状,剖面呈灰白色 弥漫性者腺小叶境界清楚;结节状包块者腺小叶
不明显
光镜:病变从腺小叶开始 早期淋巴细胞浸润于腺泡之间 进而使腺泡破坏、消失,为密集淋巴细胞取代,且形成淋
巴滤泡 严重时,腺小叶内腺泡全部消失,完全为淋巴细胞所取代,
囊腔内有淡黄色你呢 低分化即高恶性者,肿瘤无包膜,与周围组织
界限不清,向周围浸润。剖面灰白色,实性, 常见出血和坏死
光镜:实质由黏液细胞、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 胞组成。
黏液细胞:较大,柱状或杯状,胞浆呈泡沫状 或网状,胞核小,位于基底部。
表皮样细胞:多边形,核居中,细胞之间可见 细胞间桥
中间细胞:呈立方状,胞浆少,核圆形,大小 一致,类似基底细胞
软骨样组织似透明软骨,细胞大小不一,胞浆 呈空泡状。
肿瘤间质较少,纤维结缔组织常发生玻璃样变 性
肿瘤的包膜大多完整,但厚薄不一,包膜内可 见有肿瘤细胞侵入,多见于黏液样组织表面和 腭部肿瘤
生物学行为:良性肿瘤,包膜内常瘤细胞侵入, 包膜不完整,术后易复发
恶变:细胞成分丰富,恶变危险性高
多细胞理论
二 唾液腺上皮性良性肿瘤
(一)多形性腺瘤
最常见的唾液腺肿瘤 包膜情况不一, 光镜下以结构多形性,而不是细胞多形性为特征
的肿瘤 上皮和变异肌上皮成分与黏液、黏液样组织或软
骨样组织混合存在,又称混合瘤 一般认为,细胞丰富型易恶变,间质丰富型易复
发
临床表现
以30-60岁最多见 80%发生在腮腺,其次为下颌下腺,舌下腺罕见 小唾液腺以腭腺最多见 生长缓慢,肿块直径在2-5cm 呈不规则形,表面有结节状,软硬不一 有活动度,腭部一般不活动 生长加快且伴有疼痛时应考虑恶变
1 高分化型
黏液样细胞为主,占50%以上,中间细胞较少, 缺乏核异型性和核分裂象。
肿瘤细胞排列成巢状或片状,常形成囊腔和腺腔, 内衬黏液细胞,可形成乳头突入囊腔,周围为表 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囊壁破裂、黏液溢出,形 成黏液糊
2低分化型
主要由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构成。黏液细胞 较少,低于10%,散在分布。细胞异型性及核 分裂像明显,排成片状或实性上皮团。向周围 组织浸润性生长
上皮细胞
3 实性型
细胞较小,嗜碱性,核分裂像较多,排列成大小 不等的上皮团,大的团块中心变性坏死
管状和筛孔状结构较少 实性型易复发和远处转移,预后不好
肿瘤间质常有玻璃样变。肿瘤细胞常见浸润神 经,沿神经扩展。
生物学形为: 恶性肿瘤,生长缓慢,侵袭性强,容易向神经、
血管、和骨呈浸润和破坏性生长,术后有复发。 局部淋巴结转移少见
组织发生:闰管或闰管储备细胞
(二 ) 基底细胞腺瘤
少见的良性肿瘤 以基底细胞样形态的肿瘤细胞为特征
临床特征
75%发生于腮腺 60-70岁 男:女 1:2 多数为实性,界限清楚,活动,表面呈结节状 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
病理变化
肉眼:圆形或卵圆形,包膜完整,
1-3cm
膜性型可呈结节状
口腔组织病理学
Oral Histology and Pathology
唾液腺
外分泌腺,具有腺导管,分泌物通过导管系统来输送 分泌物为唾液
三大唾液腺:腮腺
25%
下颌下腺 60%
舌下腺 5%
唾液腺疾病
发育异常、囊肿 炎症 肿瘤 缺损、发育不全、异位等少见
第一节 非肿瘤性疾病
一 唾液腺炎症
病理变化
肉眼:呈圆形或卵圆形,质地柔软 包膜完整,界限清楚 剖面常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囊腔内可有乳头状突
起 少数为实性
光镜:由上皮和淋巴样组织构成
大小和形态不一的腺管或囊腔样结构,有乳头突入囊腔 囊腔内衬上皮由双层细胞构成,内侧面细胞为柱状细胞,
胞浆内含有嗜伊红颗粒的大嗜酸粒细胞,核浓缩,排列规 则呈栅栏状 基底侧细胞呈扁平状或立方状,胞浆少 偶见鳞状上皮细胞灶、杯状细胞和皮脂腺细胞 囊腔内含嗜伊红性分泌物、胆固醇晶体、上皮细胞、淋巴 细胞
舍格伦综合征
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因不明 慢性唾液腺炎、干燥角膜炎、口干症 原发性舍格伦:表现为干燥综合征,即唾液腺、
泪腺等外分泌腺功能障碍 继发性舍格伦:尚合并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
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女性 唾液量减少,严重口渴、猖獗龋 口腔黏膜干燥,镜面舌 眼部症状:干燥性角膜、结膜炎、患者有畏光、异物感等 腮腺肿大多见,多为双侧, 肿大弥漫,边界不清,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无黏连 挤压导管口唾液量少 造影:主导管扩张,边缘不整齐,呈羽毛状或花边状 末梢导管扩张呈点状、球状或腔状
剖面为实性、均质性
镜下:为基底样细胞,立方状或柱状,边界不 清,胞浆少,嗜伊红,细胞核大,圆形或卵圆 形
1实性型 :细胞排列成大小不同和形态的片状 或岛状结构,外围细胞为立方或状,呈栅栏状 排列,中央细胞较大,为多边形,排列疏松
2 小梁型 细胞排列成小梁或条索状结构 部分可形成网状或假性腺腔
主要发生于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小唾液腺 很少发生
导管炎----仅局限于导管 唾液腺炎----腺体发炎
病因:细菌、病毒感染引起,少数变态反应导致
(一)细菌性唾液腺炎
1 急性唾液腺炎 又称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逆行感染
全身感染性疾病 代谢性疾病 恶性肿瘤 腹部手术-胃肠手术,
大小一致,胞浆少,胞核较大,深染,核分裂像少见 变异肌上皮细胞呈扁平状、梭形或不规则性
两种细胞排列成管状、筛状和实性结构
1腺样(筛状)型 肿瘤细胞团片内含有筛孔状囊样腔隙,类似藕
断面。空隙内充满黏液样物质,不均匀。 此型为最常见和最典型结构
2 管状型
肿瘤细胞排列成小管状或条索状结构 管状结构的内层衬有导管细胞,外层为肿瘤性肌
2 慢性唾液腺炎
慢性化脓性唾液腺炎多见 多发于下颌下腺和腮腺,舌下腺少见
病因
导管阻塞和损伤后激发感染 急性炎症转变而来 长期口内压力增高,导致逆行性感染 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
常为单侧发生
唾液腺局部肿大,进食时酸胀感加重
挤压患侧腺体,导管口有黏稠而咸味液体流出
造影:主导管腊肠状改变
临床表现
好发于腮腺,常累及单侧,双侧少见,
老年人多见
早期症状:腮腺区疼痛、肿胀,
导管口红肿、溢脓
严重者:化脓、形成脓肿,组织坏死、唾液分泌减少
全身症状:发热、白细胞数目增加,可出现中毒症状
病理变化:
导管扩张,管腔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聚集 导管周围及腺实质内有密集中性粒细胞浸润 涎腺组织广泛破坏和坏死,形成多个化脓灶 炎症消退后,形成纤维性愈合
腺管周围为梭形的肌上皮细胞或柱状基底细胞,管腔内有 粉染的均质型黏液
肌上皮结构:浆细胞样细胞、梭形细胞、透明肌
上皮细胞、上皮样细胞
肌上皮结构中可见鳞状上皮化生
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腺管及上皮条索周
围,上皮细胞排列疏松,逐渐移行为黏液样和软 骨样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