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的类型和构造演化

准噶尔盆地的类型和构造演化
准噶尔盆地的类型和构造演化

收稿日期:20000507;修订日期:20000911

作者简介:蔡忠贤(1963— 

),男,博士,副教授,矿产资源普查与勘探专业,现在石油大学博士后站工作。①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1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R]119851

准噶尔盆地的类型和构造演化

蔡忠贤1,陈发景2,贾振远2

(11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00;2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摘 要:准噶尔盆地的早二叠世属于裂谷还是前陆盆地,存在意见分歧;晚二叠世—老第三纪

盆地的性质也不确定。文中通过对盆地构造几何学、沉降史、热史及火山岩的综合分析研究,对

盆地类型和构造演化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1)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晚二叠世为热冷

却伸展坳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新第三纪至今,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

才形成陆内前陆盆地。(2)对石炭纪—早二叠世的岩浆活动结合区域构造资料的研究表明,准

噶尔地区古生代的板块运动和造山作用具软碰撞特点,早二叠世的裂谷盆地是在软碰撞背景下

造山带伸展塌陷的产物。(3)地幔热对流作用可能是软碰撞造山后伸展塌陷的主要深部动力学机制。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裂谷;热冷却坳陷;克拉通盆地;软碰撞;伸展塌陷

中图分类号:P54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0)04043110

0 引言

准噶尔盆地是新疆北部自二叠纪以来形成的大型陆内叠合盆地,目前是我国含油气前景最有希望的地区。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了大量的地球物理和地质研究工作,但由于盆地遭受改造,在盆地类型和成因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的分歧。中国科学院地学部①将盆地构造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早二叠世断陷,晚二叠世拗陷,三叠纪—第三纪断拗和第四纪上升阶段。吴庆福[1]认为二叠纪为裂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拗陷,新第三纪以后为收缩上隆阶段。尤绮妹[2]的划分是:石炭纪—三叠纪为裂谷阶段,侏罗纪为中央隆升阶段,白垩纪以后为山前拗陷阶段。赵白[3]的划分是二叠纪为断陷、拗陷阶段,三叠纪为断拗阶段,侏罗纪—老第三纪为拗陷阶段,新第三纪以后为萎缩上隆阶段。肖序常[4]则认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为海相前陆盆地。杨文孝[5]也将早二叠世划为海相前陆,晚二叠世和新第三纪—第四纪划为陆相前陆,之间三叠纪—老第三纪划为振荡型陆相盆地。上述划分意见中归纳起来主要的分歧在于对盆地早二叠世的性质是张性还是压性的认识以及晚二叠纪—老第三纪拗陷盆地的性质。近来,这种分歧不仅未缩小,反而扩大。孙肇才[6]主张应该放弃早期盆地是塌陷或张性的认识,将准噶尔看作是一个在石炭纪—二叠纪前陆基础上,经过

—134—第7卷第4期

2000年10月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Beijing )Vol 17No.4Oct 12000

三叠纪—侏罗纪陆内进一步沉降,白垩纪以来,主要是新生代后期才统一起来的典型复活前陆盆地。相反陈发景(1999)则认为准噶尔盆地早期(P )为裂陷盆地,中期(T —E )为克拉通盆地,晚期(N —Q )为压陷盆地。

本文主要通过对盆地构造几何学、沉降史、古地温和火山岩等特征来综合分析盆地的类型和演化,并结合盆地形成的板块构造运动特征及发育的火山岩特征来进一步探讨盆地形成及演化的机制。

1 准噶尔盆地的类型和演化

根据盆地的构造几何学、热史、沉降史和岩浆活动的特征,可以将叠合盆地划分为以下类型和演化阶段。

111 二叠纪裂陷盆地阶段

可进一步划分为早二叠世裂谷(

或称伸展断陷)和晚二叠世伸展坳陷。(1)早二叠世裂谷:该时期伸展断陷大多呈南断北超分隔性较强的不对称箕状凹陷(图1),但东部则为北断

图1 早二叠世不对称伸展断陷Fig 11 Seismic section showing asymmetric extensional faulted

depression of Early Permian

南超的反向断陷。具双模式的火山岩

和非造山花岗岩发育。古地温梯度达

3714~4618℃/km (表1);大地热流

值也很高,大于11018J ?cm -2?s -1。

南北断陷充填沉积体系不同,南部断

陷以一套滨海浅海相陆源碎屑碳酸

盐沉积体系为主,裂谷扩展期还发育

有海底浊积扇体系。东部断陷由一套

滨岸沉积体系和河流体系组成,已具

有向内部断陷过渡性质,至北部断陷

内已完全变为陆相冲积体系和湖泊体表1 准噶尔盆地大地热流值和古地温梯度的单井模拟结果(据王捷等①修订)

Table 1 Simulation results of paleo 2geothermal gradient for different wells

时间t /Ma

单井古地温梯度/(℃?km -1)盆4井盆参2井陆南1井西参1井呼2井滴南1井滴西1井大地热流值/(J ?cm -2?s -1)Q 末(0)

2212221219141710171023132414N 末(210)

2214221519171714181323152513E 末(2416)

251826152113K 末(65)

24152517191924172614J 3q 末(144)29182917311232173116J 2x 末(175)

26162813341936113113J 1s 末(188)

27192913351837173117J 1b 未(200)

291831133714381832116615~4414T 3b 末(213)

3416401042173510T 1b 末(243)

4110P 2w 末(248)

4512351711018~6615P 1末

C 末(268)4310(?)46183714>11018 ①王捷,查明,刘震,等1含油气盆地油气藏形成特征和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A ]1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九五”重

点科技攻关项目中评估报告[R].19981

234— 盆地构造分析 地 学 前 缘 

2000,7(4)

系。早二叠世末,盆地抬升、剥蚀,南部海水退出,形成区域性不整合,在玛湖坳陷、昌吉坳陷均可见P 2/P 1不整合发育。(2)晚二叠世伸展拗陷:该时期南北基底沉降上的不同是构造性质具南拗北断特点。陆梁以南,早二叠世断陷的分隔性局面消失,转化为统一的拗陷湖盆。北部乌伦古拗陷则发生断陷,断陷走向与早二叠世的南部断陷相同,呈北西西向,但均呈北断南超反向断陷。晚二叠世晚期,北部断陷作用逐步向拗陷沉降转化,整个盆地进入拗陷沉降时期。

盆地各构造单元古地温梯度为3517~4512℃/km ,大地热流值为11018~6615J

?

图2 准噶尔盆地不同构造单元基底构造沉降曲线

Fig 12 Subsidence curves of different structural units in Junggar basin

cm -2?s -1(表1),构造沉降曲线段斜率较高(图2),表明沉降速率较大,为3714~4618m/图3 盆地西北缘T/P 角度不整合(SN10线)Fig 13 T/P angular unconformities developed at western margin of Junggar basin

Pt1—二叠系第1个反射波;Tt1—三叠系第1个反射坡Ma (表2)。盆地内部充填层序主体为滨湖

半深湖相构成的湖泊体系,西北缘为相对

较粗的冲积体系(冲积扇和扇三角洲),南

缘和东北缘以河流沉积体系为主夹有湖泊

和扇三角洲体系。

该时期同期构造变形很弱,除北部乌

伦古拗陷早期出现一些NWW 向同生正断

层及东北大井凹陷早二叠世正断层仍有微

小继承性活动外,盆地内绝大部分区域断

裂活动不明显。因此整个盆地体现了裂谷

期后伸展拗陷的特征。晚二叠世末,受海西运动主幕的影响,盆地发生抬升,并形成西北缘克乌断裂、车红断裂和北缘吐斯托依拉断裂等一系列重要的高角度逆冲断裂,使早二叠世伸展断陷受到改造,易

334— 2000,7(4) 地 学 前 缘 盆地构造分析

被误为是前陆盆地。盆地边缘隆起、冲断抬升造成二叠系地层上翘并被严重剥蚀,与上覆三叠系呈明显不整合接触(图3)。

112 三叠纪—老第三纪克拉通内盆地

三叠纪—老第三纪克拉通内盆地以古地温梯度和热流值低、沉降速率小、沉积广泛超覆为特征。

(1)三叠纪弱挤压挠曲性质的克拉通内盆地:盆地古地温梯度为3416~4217℃/km ,大地热流值为11018~6615J ?cm -2?s -1(表1),比典型的克拉通盆地要高。沉积速率与晚二叠世相比出现了跳跃式降低,为814~4718m/Ma (表2)。构造沉降曲线也明显变缓(图2)。

表2 准噶尔盆地不同构造单元地层沉积速率表

Table 2 Depositional rate of different structural units in J unggar basin 时代

不同构造速率之沉积速率 v /(m ?Ma -1)

索索泉凹陷(伦参1井)玛湖凹陷(艾参1井)陆南凸起(陆3井

)大井坳陷(彩3井)昌吉坳陷中央坳陷克夏断阶带(检乌26井)南缘逆冲断褶带(齐8井)

白垩纪

51822162815侏罗纪

731744472834146616三叠纪

471839311581431183516晚二叠世32915167151861724032003 3据地震剖面时深转换厚度计算(未经剥蚀、压实校正)。

整个三叠系构成一旋回,超覆于早二叠世海西晚期因抬升、逆冲形成的边缘隆起上。充填层序的沉积体系下三叠统主要为红色干旱条件下的冲积体系和河流体系。中三叠统为滨浅湖相组成的湖泊体系,晚三叠世早中期湖侵达到最大,晚期收缩,变为潮湿条件下的湖沼沉积。整个盆地在基底构造沉降上表现得比较稳定。仅在盆地边缘局部地区三叠系上部地层出现有挤压,特别是准西隆起,隆起边缘三叠系地层出现了明显突变式楔形收敛,顶部与侏罗系呈明显角度不整合,向盆地方向渐变为假整合(图4)。对这种现象Riba [7]和Anadon [8]称之为递进不整合(progressive unconformities ),系同沉积挤压作用造成的。这一

图4 西北缘三叠系发育的递进不整合(AD14线)Fig 14 Progressive unconformity within Triassic at western margin of Junggar basin (line :AD14)

Pt1—二叠系第1个反射波;Tt1—三叠系第1个反射波;

Jt1—侏罗系第1个反射波;Kt1—白垩系第1个反射波特征说明三叠纪的盆地属于克拉通内盆地,

晚期呈现弱挤压性质。三叠纪末,印支运动

引起挤压作用加强,盆地整体抬升,广大地

区形成平行不整合,边缘则为角度不整合

(图3,4)。

(2)早—中侏罗世早期克拉通内盆地:

该时期盆地古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值进一

步降低为2616~3818℃/km 和6615~

4414J ?cm -2?s -1(表1),接近于克拉通内盆

地。整个侏罗纪沉积速率仍很低,为7317~

2810m/Ma (表2)。构造沉降曲线斜率与三

叠纪类似。充填层序在三叠系基础上进一步超覆。沉积水体较三叠系更浅,主要为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洪泛平原及滨浅湖—湖沼相构成。

西山窑组沉积末,燕山早期运动造成盆地整体抬升,大范围内形成平行不整合。

434— 盆地构造分析 地 学 前 缘 

2000,7(4)

(3)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弱挤压挠曲性质的克拉通内盆地:尽管侏罗纪末燕山中期运动的强烈挤压及随后的剥蚀准平原化作用使晚侏罗世目前的残留厚度不能完全准确反图5 俄罗斯地台Pripyat 2Dnieper 2Donets 裂谷坳陷盆地构造沉降曲线Fig 15 Subsidence curve of Pripyat 2dniper 2Donets rift 2depression on Russia platform

映该时期的构造沉降面貌,但从盆地残留地层

的沉积特征看,主要由一套杂色粗粒辫状河—

滨湖相沉积构成,沉积物明显比早—中侏罗世

粗,砂岩矿物成熟度也反向降低,说明湖盆范围

较早—中侏罗世缩小。残留地层厚度表明,在

北部索索泉和南部四棵树及昌吉形成了3个明

显山前沉降中心,但整个盆地的沉积速率(表2)

和古地温梯度(表1)均不大,与早—中侏罗世相

似。因而推测该时期属于弱挤压挠曲性质的克拉通内盆地。

晚侏罗世末,燕山中期构造运动对盆地产

生强烈挤压,盆地变形收缩,形成了北北东向

褶皱和断裂。它们在东部表现强烈,叠加在海

西期的北西西向或近东西向构造之上;盆地内部则表现为北北东向相对宽缓的背斜和向斜。

(4)白垩纪—老第三纪克拉通内盆地:燕山中期运动在整个盆地形成了一个重要角度不整合(J /T ),白垩系则是在剥蚀后准平原化基础上沉积的。

该时期总的特点表现为基底沉降均衡,沉降中心位于盆地中部,由中心向盆地边缘厚度梯度变化均匀,并超覆于老地层之上。因此从原型盆地沉积范围上看,白垩系—下第三系是整个叠合盆地演化史上分布最广的,其中下第三系范围较白垩系更广。另外在北天山山前也存在一沉降中心,可能反映了北天山在该时期已有主动隆起迹象。整个盆地几何形态呈不对称碟状坳陷,盆地沉积速率为518~2815m/Ma (表2),古地温梯度为1919~2615℃/km (表1),充填层序属于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杂色河流—滨浅湖相沉积体系。总之,自早二叠世至老第三纪,整个盆地的构造沉降面貌非常类似于俄罗斯地台Pripy 2at -Dnieper -Donets 裂谷坳陷盆地的沉降特征[9](图5)。

113 新第三纪—第四纪冲断山前坳陷盆地(或陆内前陆盆地)

渐新世末的喜山I 幕构造运动,北天山及博格达强烈隆升,山体北缘开始形成叠瓦状逆冲断褶带,冲断负荷造成基底沿南缘挠曲下沉,形成前渊。北部陆梁和乌伦古地区构成前隆,沉积物由前渊向前隆迅速减薄,盆地几何形态呈典型楔形。早更新世末,喜山晚期运动使前渊沉积物变形形成规模更大的逆冲断层及相关褶皱。

该时期盆地地温梯度为17~25℃/km ,前渊最大沉积厚度达6000m ,沉积速度25716m/Ma 。主要为冲积扇和冲积平原构成的磨拉石建造。

2 软碰撞—盆地形成的构造背景

准噶尔盆地是在新疆北部古生代板块构造运动和造山作用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大型陆内叠合盆地,具有早期伸展,中期稳定,后期缩短的性质。这种早期伸展盆地的发育是由该

534— 2000,7(4) 地 学 前 缘 盆地构造分析

区古生代板块构造运动和造山作用的“软碰撞”方式所决定的。

“软碰撞”一词最早由Feng 等[10]提出,最近任纪舜[11]对其作了较深入的研究,指出它不同于经典的阿尔卑斯和喜马拉雅式的两个巨型陆块之间的硬碰撞,而主要是指微陆块之间的碰撞。根据E (动能)=1/2m v 2,硬碰撞的块体大,动能十分巨大,因而单旋回造山作用十分剧烈,有大规模的逆冲断层、推覆构造。碰撞导致海水全部退出,山脉大幅度隆升,形成巨厚磨拉石沉积和前陆盆地,碰撞后两大陆即焊为一体。而软碰撞的块体小,碰撞动能小,因此一般不产生大规模的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碰撞后虽然洋盆消失,但海水不一定退出,造山作用不剧烈,因而缺乏重要的磨拉石沉积和前陆盆地发育,形成所谓的“联而不合”现象。

准噶尔地区古生代板块运动和造山作用上所表现的软碰撞特征是:(1)缝多。即周缘发育有多条深大断裂和蛇绿岩套。其东北部自北而南有额尔齐斯深大断裂、阿尔曼太深大断

裂和克拉美丽深大断裂,后两者沿断裂还发育有蛇绿岩,侵位时间分别为D 3和D 12

[4]。西准噶尔达拉布特深断裂及其发育的蛇绿岩与克拉美丽深断裂是相连的。南缘则发育博罗努—阿其库都克深断裂带,沿此断裂带在巴因沟—大南湖分布的蛇绿岩侵位时间为D 13—C 1[4],形成时间可能最晚。(2)块小。这一特征造成了多年来对盆地基底是洋壳还是陆壳2种不同的看法。洋壳的主要依据是西准噶尔达拉布特、北部乌伦古河发育的石炭纪A 型花岗岩,初始铅同位素比值N (207Pb )/N (204Pb )低于μ=9174和ε(Nd ,t )值在+212~+617之间,前者接近地幔演化线,后者指示花岗岩源于ε(Nd ,t )亏损的类似于洋壳的源区。因而推测碰撞后中酸性深成岩源自地幔、地幔大洋沉积层或洋盆火山岩,而非来源于前寒武纪基底或古老陆壳[4,10,12]。陆壳的依据是盆地中部航磁特征所表现的宽缓升高正异常,不同于四周显示的剧烈变化的线性异常;磁异常衰减剃度中部为313~415n T/km ,与塔里木盆 ①张用夏等1利用区域物探资料对西北地区沉积盆地构造研究1研究成果报告,19961

地的基底相似,而周缘海西期褶皱带则大于20n T/km ①,因而盆地具有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和古生界变质岩和火山岩基底双层结构[13]。最近,后一种观点又得到了深源地震和大地电磁资料的支持。上述特征暗示,准噶尔块体相对较小。(3)古生代的变质岩和火山岩基底中不仅包含了许多岛弧、弧前和弧后盆地、蛇绿混杂岩等沉积,甚至还发育洋盆复理石和细粒沉积及洋壳物质[4],这是由于加里东以来,特别是海西期新疆北部各微陆块之间发生多期俯冲、小动能碰撞作用所导致的。由此产生的较宽阔的消减增生杂岩连同残存的洋壳碎片周期性的被岩浆弧焊接起来,以及造山后大量花岗岩的侵入和地幔物质的加入,代表了准噶尔地区地壳增生和固结的重要特征。韩宝福等[14]通过对碱性花岗岩的研究后证明固结、生长的主要时期为距今300Ma 左右的中石炭世早期。对准噶尔陆块上述造山增生方式,Sen 2gor [15],马文璞[16]也称之为阿尔泰型。(4)板块运动和碰撞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发育有残留海盆地[4]。(5)缺乏大量典型的磨拉石沉积和逆冲断层、推覆构造。(6)整个古生代发育了多次俯冲、碰撞和裂离过程。(7)软碰撞后的石炭纪—早二叠世发育了大量的A 型花岗岩和钙碱性系列火山岩。Coleman [17]曾指出晚古生代整个中亚地区普遍发育了A 型花岗岩,其中准噶尔盆地周缘石炭纪—早二叠世的发育特征是:西准噶尔达拉布特A 型花岗岩同位素年龄为(32114±617)Ma [10];乌伦古河A 型花岗岩的Rb 2Sr 全岩等时线年龄为(300±6)Ma ,通过全岩等时线确定的N (87Sr )/N (86Sr )初始比值为01702~01710,平均01706[14];东准噶尔苏吉泉A 型花岗岩的年龄测定差异较大,新疆第一区调队[18]测定的6—

634— 盆地构造分析 地 学 前 缘 

2000,7(4)

个样品的全岩Rb 2Sr 等时线年龄平均为33615Ma ,全岩等时线确定的N (87Sr )/N (86Sr )

图6 准噶尔盆C —P 1火山岩T AS 图

Fig 16 Total alkalis versus silica diagram for early

Permo 2Carboniferous volcanic rocks in

Junggar basin 图7 准噶尔盆地C —P 1火山岩硅碱图Fig 17 Silica 2alkalis diagram for early Permo 2Carboniferous volcanic rocks in Junggar basin

始比值为017077,而305项目的全岩Rb 2Sr 等时线年龄为290Ma ,这类岩体稀土元素含量高,富集HREE ,并具高的负Eu 异常,全岩等时线确定的N (87Sr )/N (86Sr )初始比值为017077[4],根据毕承思[19]对东准萨惹什北克A 型花岗岩的全岩Rb 2Sr 等时线年龄测定为29215Ma ,东准在石炭纪末—早二叠世初可能存在一期。

另据肖序常[4]对东准野马泉一带 ①周立发1新疆北部地区诸盆地二叠系综合评价及勘探目标选择1阶段报告,19981海西中晚期花岗岩的分析,认为属于轻稀土明显富集、具弱负Eu

异常的钙碱性花岗岩类。周立发①对富蕴县恰库尔特A 型花岗岩的研究表明存在二期A 花岗岩,分别是290~285Ma 和250Ma ,并同样具有稀土元素含量高,富集HREE 和高的负Eu 异常等特点。

除此之外,石炭纪—早二叠世盆地内部及其周缘还发育了大面积的钙碱性系列火山岩(图6,7,8),在lg σ—lg τ构造判别图解上绝大多数样品位于B 区(图9),这些火山岩的分布

图8 准噶尔盆地石炭纪—早二叠世火山岩AFM 图Fig 18 AFM diagran for early Permo 2

Carboniferous volcanic rocks in Junggar basin 图9 

准噶尔盆地石炭纪—早二叠世火山岩Rittman 图Fig 19 Rittman diagram for early Permo 2Carboniferous volcanic rocks in Junggar basin

并不受断陷控制,而是具有火山台地性质。根据上述特征,一些学者将它视为板块俯冲过程中同期喷发形成的弧火山岩,但近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它还可以出现在俯冲碰撞造山作用之—

734— 2000,7(4) 地 学 前 缘 盆地构造分析

后的张性背景下,被称为“滞后型岛弧火山岩”[12,21,22]。这类火山岩在北美西部边缘的始新

世和中新世普遍发育,该区洋壳的俯冲作用在白垩纪末既已终止,与准噶尔地区不同的是其分布受张性断陷盆地的控制。这种岩浆活动的产生是由于造山带去根、地幔岩石圈减薄后,

岩石圈软流圈热界面抬升引起软流圈减压熔融导致幔源岩浆侵入下地壳,使下地壳产生局部熔融作用并与玄武岩浆发生混合作用的产物。

上述特征同时表明,软碰撞作用主要使准噶尔地块发生地壳增生,随后强烈的钙碱性系列火山岩的喷发和A 型花岗岩的侵入意味着热作用过程的开始,它们是岩石圈减薄和地壳伸展作用的产物。并没有形成强烈的挤压造山和大规模的前陆盆地,因此软碰撞是准噶尔盆地早期伸展裂谷盆地形成的构造前提。

3 

盆地形成及演化机制探讨准噶尔早期伸展裂谷盆地是在上述软碰撞作用形成的造山带基础上伸展垮塌形成的。那么软碰撞造山后是如何在深部动力过程作用下实现这种构造体制转换的?目前国内外对造山后伸展垮塌盆地的形成机制主要有3种解释。一般认为硬碰撞后由于山体隆升很高,

图10 准噶尔盆地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模式Fig 110 Geodynamic model of tectonic

evolution for Junggar basin 山根很厚,因而造山带岩石圈的去根、减薄

作用主要用地幔岩石圈与软流圈的密度差

引起的重力不稳定造成的地幔拆沉作用来

解释[22]。Dewey [23]提出的另一种机制是碰

撞后期当板块的会聚应力消失后,造山带会

在其自重力作用下发生伸展垮塌,导致地壳

减薄、山根消失,发生地表构造体制的转换。

第三种则是Turner [24]提出的热对流模型,

指出造山后为了平衡冷的、致密的地幔岩石

圈取代热的软流圈而引起的热丢失,地幔岩

石圈之下将会产生对流下涌导致地幔岩石

圈减薄。在Turner 的模型中,造山带的演化过程是由地幔岩石圈减薄引起的水平浮力与反向造山挤压作用力的大小决定的。

当二者大小相等时,造山作用停止,出现造

山后A 型花岗岩;当进一步减薄到超过挤压

力的那部分浮力等于岩石圈的抗张强度时,就会出现伸展垮塌,发育非造山花岗岩。

根据准噶尔盆地晚古生代软碰撞造山造山作用的特点,我们推测构造体制转换的深部动力过程可能与热对流作用有关,主要依据为:(1)软碰撞的基本特点告诉我们,其造山程度不那么剧烈,岩石圈的增厚有限,这样拆沉作用就不可能成为软碰撞后伸展垮塌的主要深部动力机制。(2)由于块体比较小,造成块体运动的软流圈的对流运动就相对比较活跃(古生代的多期俯冲、碰撞和裂离也暗示了这一点),山根不厚又使其不可能成为对流作用迅速减缓或停止的的有效阻力,(3)软碰撞晚期或之后盆地随之所表现出的热作用过程非常强烈,—

834— 盆地构造分析 地 学 前 缘 

2000,7(4)

且随时间表现一定的差异。由上可看出,准噶尔地区的A 型花岗岩可以300Ma 为界明显区分出海西中晚期和海西晚期两期A 型花岗岩。其中前者与钙碱性花岗岩共生,因而属于造山晚期A 型花岗岩,后者在特征上表现为稀土元素含量高、富集HREE 和高的负Eu 异常以及全岩等时线确定的N (87Sr )/N (86Sr )初始比值为017060~017077等特点。推测290Ma 之前可能属于造山后花岗岩,而290Ma 之后属于非造山花岗岩。

石炭纪—早二叠世的火山岩随时间也表现出一定差异。(1)在火山岩类型上,早二叠世已明显表现出双模式特点(图6);(2)石炭纪火山岩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要大于早二叠世。

上述火山岩和花岗岩的发育特征同时也表明,若按照T urner 的造山后深部过程演化模型去划分,则石炭纪主要以热界面上升导致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过程为主,但地壳尚未减薄到产生的浮力足以克服挤压作用力和岩石圈的伸展强度,出现表壳伸展,后一过程是到早二叠世时才实现的。由于热对流作用主要发生于软碰撞后的海西期增生褶皱带之下,因而相应部位的岩石圈减薄也就控制了早二叠世伸展裂谷盆地的发育程度由目前的盆地中心向边缘增强的特点。晚二叠世,岩石圈之下的热对流作用明显减弱或消失,地壳的减薄作用停止,随后发生的岩石圈热冷却,导致盆地发生沉陷。该过程中可能还叠加了深部相变引起的非补偿体均衡作用的影响。三叠纪—老第三纪,盆地热冷却沉陷迅速减缓,除了盆地边缘部分地区在某一段时间内受造山带隆升或挤压作用影响产生局部的挠曲沉降外,盆地主体的沉降机制逐步转化为非热冷却沉降。对于这种克拉通盆地沉降的深部动力作用过程,尚需深入探讨。新第三纪—第四纪,受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影响,北天山强烈隆升,地壳加厚,造山带边缘构造负荷加大,岩石圈发生挠曲变形,形成准噶尔南缘冲断山前坳陷。盆地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模式如图10。

参考文献:

[1] 吴庆福1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与找油领域[J ]1新疆地质,1986,4(3):1~91

[2] 尤绮妹1准噶尔盆地各构造阶段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含油气性[A ]1王郁明,主编1准噶尔盆地油气地质

综合研究[M ]1兰州:甘肃科技出版社,1992114~221

[3] 赵白1准噶尔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 ]1新疆石油地质,1992,13(3):191~1961

[4] 肖序常,汤耀庆,冯益民,等,新疆北部及邻区大地构造[M ]1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11~1691

[5] 杨文孝,况军,徐长胜1准噶尔盆地大油田形成条件和预测[J ]1新疆石油地质,1995,16(3):201~2111

[6] 孙肇才1中国中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及其含油气性———兼论准噶尔盆地内部结构单元划分[J ]1海相油

气地质,1998,4(3):16~301

[7] Riba O 1Syntectonic unconformities of the Alto Cardener ,Spanish Pyrenees :a genetic interpretation[J ]1Sedi 2

mentary Geology ,1976,15:213~2331

[8] Anadon P ,Cabrera L ,Colombo F ,et al 1Syntectonic intraformational unconformities in alluvial fan deposits ,eastern

Ebro Basin margin (N E Spain )[A ]1Allen P A ,ed 1Foreland Basi n [M ]1S pec Pub Ass Sed ,19861259~2711

[9] Lobkovsdy L I ,Cloetingh S ,et al 1Extensional basin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structure ,basin 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subsidence history[J ]1Tectonophysics ,1996,226:251~2851

[10] Feng Y ,Coleman R G ,Tilton G ,et al 1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West J unggar region ,Xinjiang ,China[J ]1Tecton 2

ics ,1989,8(4):729~7521

[11] 任际舜,牛宝贵,刘志刚1软碰撞、叠覆造山和多旋回缝合作用[J ]1地学前缘,1999,6(3):85~931

[12] 张旗,钱青,王焰1造山带火成岩地球化学研究[J ]1地学前缘,1999,6(3):113~1201

[13] 彭希龄1准噶尔盆地早古生代陆壳存在的依据[J ]1新疆石油地质,1994,15(4):289~2971

[14] 韩宝福,王式光,江博明,等1新疆乌伦古河碱性花岗岩Nd 同位素特征及其对显生宙地壳生长的意义[J ]1科

934— 2000,7(4) 地 学 前 缘 盆地构造分析

学通报,1997,42(17):1829~18321[15] Sengor A M C ,Natal ’in B S 1Paleotectonics of Asia :fragment of a synthesis[A ]1Y in A ,et al ,eds 1The Tectonic

Evol ution of Asia [M ]1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1486~6401

[16] 马文璞1当前造山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 ]1地学前缘,1999,6(3):103~1111

[17] Coleman R G 1Continental growth of northern China[J ]1Tectonics ,1989,8(3):621~6351

[18] 新疆地质矿产局第一区调地质大队1新疆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汇编[J ]1新疆地质,1987,4(4):16~971

[19] 何国琦,李茂松,刘德权,等1中国新疆古生代地壳演化及成矿[M ]1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香港:香港文化

教育出版社,199411~4371

[20] Hooper P R ,Bailey D G ,Me Carley Holder G A 1Tertiary calc 2alkaline magmatism associated with lithosphere ex 2

tension in Pacific Northwest [J ]1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95,100(BT ):10303~103191

[21] 李伍平,路凤香1钙碱性火山岩构造背景的研究进展[J ]1地质科技情报,1999,18(2):15~181

[22] Channel J E T 1Paleomagnetism and continental collision in the Alpine belt and the formation of late -tectonic ex 2

tensional basin 1Coward M P ,Ries A C ,eds 1Collision Tectonics [M ]1S pec Pub 19Geol Soc L ondon ,19861261~2841

[23] Dewey J F 1Extensional collapse orogens[J ]1Tectonics ,1988,7(6):1123~11391

[24] Turner S 1Some geodynamic and compositional constrains on “postorogenic ”magmatism[J ]1Geology ,1992,20:

931~9341

T YPES AND TECTON IC EVOL U TION

OF J UN GER BASIN

CA I Zhong 2xian 1, CHEN Fa 2jing 2, J IA Zhen 2yuan 2

(11U niversity of Pet roleum ,Beiji ng 102200,Chi na ;

21Chi na U 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 ng 100083,Chi na )

Abstract :J unggar basin is a large continental interior basin in western China ,which has been developing since Early Permian 1Controversy focuses on the type of basin in Early Permian and its origin 1Also the attributions of the basin from Triassic to Early Tertiary is unknown 1Evi 2dences about basin fill architecture ,tectonic subsidence ,geo 2thermal histories ,pet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Permo 2carboniferous volcanic rocks can provide the follow 2ing new recognition 1(1)The basin was initially rifted in Early Permian followed by thermal cooling subsidence during Late Permian ,thence went through the cratonic basin stage from Triassic to Paleogene ,and finally through the foreland basin developing 1(2)A large number of calc 2alkaline suite volcanic rocks erupted in early Permo 2Carboniferous accompanied by type 2A granites intrusion suggest that the rift in Early Permian was related to postorogenic extension collapse 1Furthermore soft collision was a tectonic background for postorogenic extension col 2lapse during Paleozoic in Northern Xinjiang 1(3)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postorogenic exten 2sion collapse was a mantle thermal convection 1

K ey w ords :J unggar basin ;rift ;thermal 2cooling sag ;cratonic basin ;soft collision ;extensional collapse

—044— 盆地构造分析

 地 学 前 缘 

2000,7(4)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摘要:准噶尔盆地由于受到周缘造山带的多期次的逆冲推覆作用,其发育演化过程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前陆盆地,而是具有类前陆盆地的特征。准噶尔盆地经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四个构造旋回的演化,形成了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为特征的多期叠合型盆地。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类前陆盆地 引言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发育的大型陆相盆地,对其盆地的类型及其演化,经历了很长一段研究探索过程,形成了对准噶尔盆地的形成过程的诸多认识和观点。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二叠纪为裂谷和断陷为主,三叠-白垩坳陷,第三纪以后为上隆。一些学者分别提出了“陆内前陆盆地”(陈发景,1997) 、“再生前陆盆地”(卢华复等,1994) 及“类前陆盆地”(雷振宇,2001 ) 等概念。蔡忠贤等(2000)认为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晚二叠世为热冷伸展坳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新第三纪至今为陆内前陆盆地。陈新和卢华复等(2002)则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地体形成、板块拼贴、前陆盆地、陆内坳陷和再生前陆盆地等6个阶段。陈业全(2004)划分盆地演化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裂陷盆地、晚石炭世-二叠纪碰撞前陆盆地、三叠纪-古近纪陆内坳陷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再生(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4个阶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区域二维地震剖面的解释,结合钻井及测井资料,我们将准噶尔的演化划分为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四个阶段。其中以中生代的复合类前陆盆地为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与油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地质构造背景 中国西部各盆地位于几个大的造山带及板块缝合带之间,属于古亚洲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相对挤压和相对扭动的压扭性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构造格局.在南北对挤和南北对扭的联合和复合的应力条件下产生的大量平移断裂控制着盆地的展布. 中国西部盆地主要受控于三向动力体系:北部主要受古亚洲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古亚洲域;西部主要受特提斯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特提斯域;南部的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的北上扩张.三大动力体系在时间、空间上的叠加、复合, 形成了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和阶段性多期叠合盆地,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板块构造背景,盆地类型和性质也不相同。 中国西部盆地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古亚洲洋开合阶段,新元古代晚期Rodinia古陆解体,使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等小陆块从其上裂解出来。晚奥陶世开始地壳俯冲消减,至泥盆纪晚期碰撞闭合,成为克拉通内(挤压)盆地,发育一套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古亚洲洋在晚二叠世之前消减殆尽,华北、准噶尔—吐哈、塔里木等小陆块拼合在西伯利亚块体的南缘,形成古亚洲大陆。在拼合后的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讲解

卷 (Vo l um e ) 35 ,期 (N u m b e r ) 2 ,总 ( S U M ) 129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Geo t ec t on i ca e t M e t a l l ogen i a 页 ( Pages ) 190 ~197 , 2011 , 5 (M a y, 2011 )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 邓昆 1 , 2 , 张哨楠 1 , 周立发 3 , 刘燕 4 ( 1. 成都理工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59; 2. 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 积矿产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510; 3. 西北大学 地质系 ,陕西 西安 710069; 4. 中石油 长庆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该地区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生代构 造背景 、地层体残余厚度 、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分析 ,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 ,大体分 为 3个演化阶段 :初始演化阶段 :相对独立的中央古隆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 ; 发育阶段 : 中央古隆起在早奥陶世马 家沟期反映最为明显 ,为隆升剥蚀过程 ;调整 、消亡阶段 :石炭纪 - 二叠纪山西期古隆起仍有明显的显示 ,但其形态 与位置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与马家沟期的中央古隆起有较大差别 ,为低缓隆起 。晚二叠世以来不存在中央古隆起 。 中央古隆起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体现在对沉积格局 、残余生烃坳陷 、储集条件 、盖层圈闭条件及油气运聚等 方面 。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 中央古隆起 ; 形成演化 ; 油气勘探 文章编号 : 1001 21552 ( 2011 ) 022******* 中图分类号 : P618. 13 文献标志码 : A 组之上 ,香 1 井是山西组不整合于蓟县系之上 ,镇探 1井为太原组不整合于罗圈组之上等 (图 1 ) , 对中 央古隆起原先“L ”形展布形态及分布范围进行了修 正 ,其隆起的构造高点明显向西偏移 。在环县 、龙门 至宁县一带形成一个寒武系 、奥陶系缺失的三角形 隆起区 , 其面积约 11000 k m 2 。运用古构造图 、构造 顶面图 、构造演化史等构造解析方法 ,认为其形成于 中寒武世 ,并对构造演化阶段进行了划分 。 图 2显示 :古隆起顶部在镇探 1 井一线 ,不只缺 失奥陶系 ,而且还缺失寒武系 ,甚至可能缺失部分元 古界 。但是 ,地层的缺失不等于古隆起的存在 ,地层 缺失仅表示地质历史中的隆起 ,并不代表现今的隆 起 。下古生界展布特点表明 ,存在一个加里东期 - 早华力西期的古隆起是无疑的 。但它并不代表这个 古隆起在地质历史时期始终存在 。在拉平的石炭系 底面构造剖面图上存在一个削顶的隆起构造 ,说明 0 引 言 古隆起是沉积盆地内重要的构造单元 ,同时也 是控制油气聚集的地质因素之一 。关于鄂尔多斯盆 地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等 ,前人已有大量研究 ,给出 了多种解释和不同的观点 。主要分歧体现在 : 古隆 起形成时代 、分布特征 、演化阶段和形成机制等 ,形 成于中新元古代 (汤显明和惠斌耀 , 1993 ) 、早寒武 世 (黄 建 松 等 , 2005 ) , 早 奥 陶 世 (张 吉 森 等 , 1995 ) 、中奥 陶 世 (解 国 爱 等 , 2003 , 2005 ) 、石 炭 纪 (王庆飞等 , 2005 ) 。形成机制的观点有 : 伸展背 景 下均衡 翘 升 (赵 重 远 , 1993① ; 何 登 发 和 谢 晓 安 , 1997 ) ,构造地体拼 贴 (任 文军 等 , 1999; 解国 爱等 , 2003 , 2005 ) ,继 承基 底 构造 格局 (贾 进 斗 等 , 1997; 安作相 , 1998 ) 。本文结合最新钻井 、测井及地震资 料分析的基础上 ,如灵 1 井是太原组不整合于长山 收稿日期 : 2010 203 216;改回日期 : 2010 205 217 项目资助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 ( 973 项目 ) ( 2003CB214601 )资助 。 第一作者简介 : 邓昆 ( 1968 - ) ,男 ,博士 ,讲师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教学及科研工作 。 Em a i l: dk_dengk@ 126. co m ①赵重远. 1993. 陕甘宁盆地中央古隆起及其形成演化. 西北大学.

陕西韩城各大景点导游词-梁带村遗址讲解词

梁带村遗址讲解词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我叫……今天就由我带领大家参观……这边请(手势,然后一边走一边讲) 韩城市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隅,距省会西安240余公里,北依宜川,西邻黄龙,南接合阳,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乡宁、万荣等县市相望。1983年10月撤县设市,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1986年12月被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韩城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便有人类活动,历史人物众多,文物古迹荟萃,有“文史之乡”和“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韩城故称龙门这和古代大禹治水的故事有渊源,三皇五帝的尧帝时期洪水泛滥中原地区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帝开始起用禹的父亲鲧治理洪水。鲧治水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的办法,九年而水不息。尧的助手舜行视鲧治水无功,将他诛杀在羽山。 舜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从冀州开始,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决定采用因势疏导洪水的办法。在我们古典文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大雅·韩奕》中这样写到:“奕奕梁山,维禹甸之”。讲的就是大禹治水的故事。龙门,为我国第二大河黄河的咽喉。龙门山横跨黄河两岸,高山对峙,悬崖壁立,巨涛咆哮。陕西的西禹门山高892.6米,山西的东禹门山高891米,地势非常险要。“龙门”,群山对峙,黄河奔流其间,波涛汹涌,咆哮如雷,故古人咏诗有“禹门三级

深,平地一声雷”之佳句。龙门胜景,实乃天下一大奇观。这里是黄河最窄处只有48米宽,且从龙门上溯直至黄河最大的水位差“壶口瀑布”黄河是在两山之间的峡谷中奔流。这段黄河是整个黄河河道最窄,水位最深,流速最高的一段。上古时代黄河鲤鱼非常丰盛,每年三月份是黄河鲤鱼溯流之期。因龙门河窄水流迅疾,鲤鱼不能进,所以鲤鱼只有“跳”,只有跳得越高,落得越远进入龙门口的可能性越大,古人看到这种万鱼竞跃场面取其祥瑞“鱼跃龙门,可以化龙”。这也是在中国历史夏商时代韩城的古称“龙门”。《三秦记》中有鱼跃龙门的神话传说:每年三月冰化雪消之时,有黄河鲤鱼从百川汇集龙门之下,竞相跳跃。一年之中能跃上龙门的鲤鱼只有七十二条。一登龙门,云雨随之,天火烧其尾,乃化为龙;登不上龙门者,点额曝鳃 指伤其额 ”。因其不易登越,是为可贵。过去科举时代,把名题金榜的人,叫跃上龙门,即所谓“一登龙门,身价十倍”。到了周代。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大封诸侯,其时周公摄政,封成王弟于河西建韩侯国,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韩武子被封地韩城,建立韩侯国。据《左传》、《史记》载,两周之际,周平王封秦仲少子康于梁山之阳,建立梁伯国,筑少梁城,梁伯国于公元前641年被秦所灭(秦穆公时期),在今韩城市南10公里处发现有少梁城墙。所以两周时期韩城史称少梁。少梁也是古战场,秦孝公将商鞅战魏公孙痤的少梁战场就在现在韩城。到了战国时期,秦国崛起,秦惠文王11年(公元前327年),收复河西之地,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河西是秦的东门户,秦惠文王遂改称少梁为夏阳,因司马迁为秦末人所以称其京畿夏阳人也就是陕西韩

四川地质构造

四川地质构造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它跨中国三大构造域:西部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部属滨太平洋构造域,北部为古亚洲构造域。四川境内东、西部构造分带明显,大致以北川-汶川-康定-小金河为界,该界以东为扬子准地台(台区),以西是松潘-甘孜褶皱系和三江褶皱系(槽区)。此外,玛沁、略阳、城口、房县一带以北属秦岭褶皱系。东部扬子准地台基底具双层结构,下构造层为结晶基底,由康定群及其相当岩群组成,同位素年龄 19 — 29.5 亿年。上构造层是褶皱基底,由会理群及其相当岩层组成,同位素年龄 8.5 - 17.0 亿年。西部槽区也发现上构造层岩群,如恰斯群,它与会理群相似。东部台区的盖层是上震旦统-中三叠统,属海相地台型沉积。西部槽区的震旦系-三叠系为冒地槽型沉积。各类构造形态及空间分布,东西两部明显不同。台区川中为舒缓斜、穹隆与向斜,川东为梳状褶皱,川东南是垛状褶皱,川西北为短轴褶皱。西部槽区构造线多为北西和北北西向,或呈向南凸出的弧型褶皱。 四川地质构造孕震形势图 为了更好地普及地震地质知识,我们特作此图。这里我还想用几句通俗易懂的话简单地解释一下。 (1)一根三股拧在一起的绳子,突然断了其中一股,还要拉与原来一样大小的力,未断的那两股上于是就多了一份附加的载荷,这一份附加 力很可能就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换句话说,本来还需 积聚若干年才能达到发震(岩石发生脆性破裂或摩擦滑动)的临界剪 切应力,由于5.12汶川大地震及其后的众多余震多了一份附加力而 提前达到了。所以,潜在孕震区就是附加力较高的区域,即今后几年重 点的防范区域。 (2)松潘-甘孜地块像一个巨大的抽屉,两边是水平走滑断层(北边的昆仑山断裂和南边的鲜水河断裂,前端是龙门山推覆(斜冲)断裂。 过去两千年,这个“抽屉”的前端被坚硬的彭灌杂岩顽强地抵着,龙门 山中部相对稳定。5.12那天“抽屉”的前端向东猛冲了几米,“抽屉” 两侧的走滑运动今后也要跟上,以免落后。加之西边的青藏高原还紧 紧地在后面推着,前拉后推,“抽屉”那有不动之理?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盆地沉积演化阶段: 第一阶段:上三叠系延安组。潮湿型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阶段 晚三叠世的印之运动,盆地开始发育,基地稳定下沉,接受了800-1400m的 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形成了盆地中主要的生油岩和储集层。 第二阶段:下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阶段延安统沉积后,三叠纪末期的晚印之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延长组顶遭受 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形成了高差达300m的高地和沟谷交织的波状丘陵地形。细 划出了一幅沟谷纵横,丘陵起伏,阶地层叠的古地貌景观。三叠系延长组与上覆 侏罗系富县组地层之间存在一个不稳定的平行不整合面。 因盆地的西南部抬升幅度较其他地区大,使陇东地区延长统遭受了强烈的 风化剥蚀。所以陇东的测井剖面上普遍缺失长1、长2地层,个别井长3甚至长 4+5顶都不复存在。 到侏罗纪延长统顶侵蚀完成,盆地再度整体下沉,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早侏罗世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 在延长统顶部的风化剥蚀面上,侏罗纪早期富县、延10期厚0—250米的河流相粗碎屑砂、砾岩,以填平补齐的方式沉积,地层超覆于古残丘周围。延10期末,侵蚀面基本填平,盆地逐渐准平原化,气候转向温暖潮湿,从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出现了广阔的湖沼环境,沉积了延9~延4+5厚度250~300m的煤系地层。经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了与延长顶古残丘,古潜山基本一致具继承性的披盖差异压实构造,成为中生界的主要储集层及次要生油层。 第三阶段:中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干旱型河流浅湖地层沉积阶段 延安期末的燕山运动第一幕,盆地又一度上升造成侵蚀,使盆地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缺失了延1~延3地层,延安组(延4+5)与上覆的直罗层之间存在一平行不整合面。 中侏罗世盆地第三次下沉,沉积了干旱(氧化)气候条件下的直罗组大套红色河流相砂岩,进而又沉积了上部安定组浅湖相杂色泥灰岩,之后盆地又再度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中国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特别是随着陆块的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板块活动以来,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表5-2)。 太古代-早元古代古陆壳生长时期 始太古代鞍山白家坟深成侵入岩的形成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构造热事件,说明华北原始陆核已开始生长,塔里木陆核也在稍晚进入孕育时期。陈台沟运动(任纪舜,1997)和迁西运动至中太古代末阜平运动,华北、塔里木也可能包括上扬子有陆核形成。这时陆壳已有一定刚度,于晚太古代五台期和早古元古代滹沱纪时已开始有大规模裂陷作用发生。此后陆壳继续生长,至早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中国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本形成。其中华北陆块已基本固结,塔里木陆块也已初步成型。 中晚元古代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 中晚元古代时期开始了古板块活动,经裂解-汇聚,中国古陆块基本形成,也是罗迪亚超大陆的形成时期。 四堡-晋宁期 1 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 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华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勘探新领域 2002年9月

目录 前言 一.地质背景与构造演化 (一)地质背景 (1) (二)构造演化 (2) 二.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生代沉积演化 (一)奥陶系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4) (二)石炭—二叠纪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0) (三)中生界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8) 三.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生、储、盖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三)烃源岩特征 (25) (四)储集岩特征 (33) (五)盖层特征 (44) (六)天然气富集规律……………………………………………………四.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储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 (一)烃源岩特征 (55) (二)储集岩特征 (56) (三)天然气富集规律 (69) 五.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生、储特征及石油资源评价 (一)烃源岩特征………………………………………………………… (二)储集岩特征………………………………………………………… (三)石油成藏规律………………………………………………………

前言 本课题以新理论、新思路为指导,以收集、综合分析和总结已有成果为主,重点野外调查和岩芯观察为辅,深化、综合、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盆地沉积演化历史,确定生储盖组合、结合研究和总结石油地质规律和油气勘探新领域。 为了完成有关研究内容,课题组成员自合同鉴定之后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露头剖面观测,钻井岩芯观察等工作,完成了大量工作量,具体见表1。 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通过一年的工作取得了如下认识 1.确定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三叠—侏罗系沉积体系类型,其中奥陶系主要为碳酸岩沉积,包括4大沉积体系,石炭—二叠系主要为陆源碎屑岩沉积,包括6大沉积体系,中生界侏罗系包括三大沉积体系。 2.详细讨论了各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3.深入论述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生储留特征,特别是详细讨论了各时代储集岩特征 4.在上述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的油气有无勘探目标区,认为今后不同时代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陕西省渭南韩城市农村经济基本情况3年数据解读报告2020版

陕西省渭南韩城市农村经济基本情况3年数据解读报告2020 版

序言 本报告以数据为基点对渭南韩城市农村经济基本情况的现状及发展脉络进 行了全面立体的阐述和剖析,相信对商家、机构及个人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 渭南韩城市农村经济基本情况数据解读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 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渭南韩城市农村经济基本情况数据解读报告主要收集国家政府部门如中国 国家统计局及其它权威机构数据,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处理及清洗。数据严谨公正,通过整理及清洗,进行渭南韩城市农村经济基本情况的分析研究,整个报告覆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末常用耕地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粮食播种面积等重要维度。

目录 第一节渭南韩城市农村经济基本情况现状 (1) 第二节渭南韩城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标分析 (3) 一、渭南韩城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状统计 (3) 三、渭南韩城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统计 (3) 四、渭南韩城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7-2019)统计分析 (4) 五、渭南韩城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8-2019)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7-2019)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8-2019)变动分析 (5) 八、渭南韩城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渭南韩城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指标分析 (7) 一、渭南韩城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渭南韩城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渭南韩城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17-2019)统计分析 (8) 五、渭南韩城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18-2019)变动分析 (8) 六、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17-2019)统计分析 (9)

(整理)论二级构造单元的特征和分类

论二级构造单元的特征和分类 论文提要 含油气单元盆地内部是不均一的,为了勘探石油和天然气,需要划分盆地内部的构 二级构造单元位于亚一级构造单元内部,正相单元称二级构造带,负向单元称洼陷。洼陷基底埋藏深,盖层发育全,生油岩厚度大,是油气生成的基本单位。准确的说,盆地的二级构造带是位于一定区域构造部位上,由同一种构造运动形成的若干个形态相似的三级构造组成的正向构造。二级构造带不仅控制着三级构造的形态、规模、分布、发展史和力学机制,而且还控制着岩性剖面及生、储、盖组合。因此二级构造带直接控制着油气的圈闭条件,从而形成一群有共同性的油气藏。二级构造带的种类甚多,如逆牵引构造带、潜山构造带、断鼻构造带、断阶带、背斜带、斜坡带、地层尖灭带、超覆带、盐丘、焦块、披覆、嵌入带等等。 正文 一、逆牵引构造带: 在断层的两盘因断块相对位移而出现的拖拽现象,是一种常见的构造变动。拖拽构造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能出现,它与油藏关系比较密切的主要的是垂直方向,分为正牵引与逆牵引两种。 断块顺着正断层的破裂面向下滑动,因摩擦力作用,可能形成向上拖拽的正牵引。正断层的下盘相对上升,而岩层是向下拖拽,可形成半背斜。这种拖拽构造无论在正断层和逆断层之中均能出现,但以逆断层的牵引更为显著。它与逆断层伴生的拖拽构造,是塑性形变过渡到破裂的典型。在构造地质学中,研究断层的性质时,经常将这种构造现象用来当作确定两盘相对位移方向的重要证据。 逆牵引是较大的同生正断层伴生的一种构造。它发生在产状平缓的岩层之中,在正断层的下降盘出现。岩层发生逆牵引的拖拽现象恰巧与正牵引相反,逆牵引可以形成幅度相当大的背斜构造。由于这种背斜是正断层的同生构造,断层的落差可达数百米至千米,断层的上盘滑落时,断块伴有沿水平轴旋转的运动状态,这种旋转的结果,导致背斜的形成。而且背斜的轴部亦成弧形滚动,所以国外又称为滚动背斜。从成因上来说,这种成排分布的滚动背斜是正断层发生逆牵引形成的构造带,故又称之为逆牵引构造带。 单个的逆牵引背斜常为短轴背斜,也有穹隆构造。一般背斜的长轴平行主断层,两翼不对称,近断层的一翼陡,远断层的一翼缓。陡翼比缓翼的倾角大1.5-3倍。单个逆牵引背斜的闭合面积一般为几平方千米至数十平方千米,背斜构造很平缓,闭合度一般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

1、地质构造: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或岩体等,在内外地质动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变形 2、构造地质学:研究地壳上各级各类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与矿产分布、地震、工程稳定性、环境演化等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3、面状构造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走向:某一倾斜构造面和任意水平面的交线。倾向:在构造面上,沿倾斜面引出垂直走向线的直线,称倾斜线,倾斜现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向下倾斜一段的方位角 倾角:构造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4、方位角法:倾向+倾角(45 °∠30 °) 5、象限角法:走向+倾角+倾向(N30°E, 45 °SE) 6、线状构造产状要素:倾伏、侧伏。 7、倾伏:倾伏向+倾伏角,如:330 °∠20 °或N30°W,20° 8、侧伏:侧伏角+侧伏向/构造面产状,如: 20°S/N30°E,45 °SE 。 注意:学会将方位角换成象限角 9、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的区别:①水平岩层:老下新上,沟谷老,山脊新。倾斜岩层:在没有发生倒转的前提下,顺着岩层的倾向,岩层的时代由老到新排列;②水平岩层:地质界限随着地形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倾斜岩层在野外和地形地质图上呈条带状分布,切割地形等高线;③水平岩层的厚度等于岩层顶面和底面的标高差;④水平岩层露头宽度的变化受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的影响。(地缓而宽大,地陡而窄小)。倾斜岩层:横穿沟谷的岩层倾角越大,岩层的条带越接近条带状,若岩层的倾角越小,则岩层越弯曲。 10、倾斜岩层的厚度:真厚度(h)=铅直厚度(H)×cosa (真厚度永远小于或等于铅直厚度) 11视厚度(h’)=铅直厚度(H)×cosb (真厚度永远小于视厚度) 12、V字形法则:①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反时,岩层的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反相同”,但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小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②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的露头界限与地向等高线成相反方向,即“相同相反”;③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同相同”,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大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 13、平行不整合接触特征:1假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在大范围内彼此平行排列;2缺失部分地

-关于陕西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陕西省跨三大构造单元。北属中朝准地台,南属扬子地台,中部为秦岭褶皱系。中朝准地台,省内仅涉及其西南部,南侧以八渡—虢镇—眉县—铁炉子—三要断裂带为界,由陕甘宁台坳、汾渭断陷和豫西断隆组成。秦岭褶皱系,北与中朝准地台为邻,南以宽川铺—饶峰—麻柳坝—钟宝断裂与扬子准地台相隔,由六盘山断陷、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礼县—柞水华里西褶皱带、南秦岭印支褶皱带、康县—略阳华力西褶皱带、北大巴山加里东褶皱带、摩天岭加里东褶皱带组成。扬子准地台,本省仅涉及其北缘。北与秦岭褶皱系为邻,南部延入重庆、湖北两省(市),由龙门—大巴台缘隆褶带、四川台坳组成。第三纪以来,新构造活动剧烈、复杂,类型多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构造景观。 陕北高原拱起地块,自中生代以来,堆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岩建造,岩层产状平缓,褶皱断裂不发育。新生代在晚白垩世缓慢上升为大面积拱起区,且具有在更新世西南部掀斜、全新世东北部掀斜的特点。现代地貌为沙漠高原和黄土高原,新构造所形成大的活动断裂不明显,在中生界基岩中有裂隙密集带发育,在新生代地层中可见小断层发育,其走向一般近东西。 渭河地堑系新生代断陷盆地,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性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区域稳定性差。活动性断裂以近东西、北东东、北东向为主,北西向次之。近东西向断裂形成于中生代末新生代初,直接控制着侏罗、白垩、老第三系和中新统的分布,第三纪以来仍有

活动,如口镇—关池大断裂;北东东向断裂形成于中新世早期—上新世初,直接控制着中新统和上新统的分布,直至现在仍有活动,如渭河大断裂、乾县—临猗大断裂。同期的还有北北东向断裂,如韩城断裂;北东向断裂形成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控制着第三系张家坡组,第四系上、中更新统的分布,现在仍在活动,主要有毛家河断裂、白龙潭断裂等。同期的还有北西向断裂,如八渡—虢镇断裂。断裂皆为高角度断层,直接控制、影响沉陷的形成和发展,使本区形成具差异性断块构造的某些特征。近东西向地堑与北东向凹陷迭加形成断陷洼地,如陵前洼地、保南洼地、卤阳洼地等,近东西向地垒与北东向隆起带共同作用形成断块中低山、断块黄土塬,如嵯峨山、将军山、尧山、五龙山、九龙塬、紫金塬、焦作塬、铁镰塬等。 秦巴断块隆起,系由走向东西的紧密褶皱和压性断裂组成的强烈挤压带,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多深大断裂,且具长期活动性,产状、性质变化大等特点。因差异升降形成汉中—西乡、安康断陷盆地,和北北东向斜列的石门、洛南、商丹、山阳等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断裂活动明显,沟谷深切,地形破碎,动力地质作用强烈。 地层 陕西省地跨华北、秦岭和扬子三个一级综合地层区。除上白垩统缺失、上侏罗统尚有争议和下元古界尚不清楚外,各时代地层发育较为齐全。 一、太古界 太华群:为一套中高级变质岩系,主要岩性为片麻岩、混合

准噶尔盆地的类型和构造演化

收稿日期:20000507;修订日期:20000911 作者简介:蔡忠贤(1963—  ),男,博士,副教授,矿产资源普查与勘探专业,现在石油大学博士后站工作。①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1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R]119851 准噶尔盆地的类型和构造演化 蔡忠贤1,陈发景2,贾振远2 (11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00;2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摘 要:准噶尔盆地的早二叠世属于裂谷还是前陆盆地,存在意见分歧;晚二叠世—老第三纪 盆地的性质也不确定。文中通过对盆地构造几何学、沉降史、热史及火山岩的综合分析研究,对 盆地类型和构造演化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1)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晚二叠世为热冷 却伸展坳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新第三纪至今,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 才形成陆内前陆盆地。(2)对石炭纪—早二叠世的岩浆活动结合区域构造资料的研究表明,准 噶尔地区古生代的板块运动和造山作用具软碰撞特点,早二叠世的裂谷盆地是在软碰撞背景下 造山带伸展塌陷的产物。(3)地幔热对流作用可能是软碰撞造山后伸展塌陷的主要深部动力学机制。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裂谷;热冷却坳陷;克拉通盆地;软碰撞;伸展塌陷 中图分类号:P54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0)04043110 0 引言 准噶尔盆地是新疆北部自二叠纪以来形成的大型陆内叠合盆地,目前是我国含油气前景最有希望的地区。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了大量的地球物理和地质研究工作,但由于盆地遭受改造,在盆地类型和成因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的分歧。中国科学院地学部①将盆地构造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早二叠世断陷,晚二叠世拗陷,三叠纪—第三纪断拗和第四纪上升阶段。吴庆福[1]认为二叠纪为裂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拗陷,新第三纪以后为收缩上隆阶段。尤绮妹[2]的划分是:石炭纪—三叠纪为裂谷阶段,侏罗纪为中央隆升阶段,白垩纪以后为山前拗陷阶段。赵白[3]的划分是二叠纪为断陷、拗陷阶段,三叠纪为断拗阶段,侏罗纪—老第三纪为拗陷阶段,新第三纪以后为萎缩上隆阶段。肖序常[4]则认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为海相前陆盆地。杨文孝[5]也将早二叠世划为海相前陆,晚二叠世和新第三纪—第四纪划为陆相前陆,之间三叠纪—老第三纪划为振荡型陆相盆地。上述划分意见中归纳起来主要的分歧在于对盆地早二叠世的性质是张性还是压性的认识以及晚二叠纪—老第三纪拗陷盆地的性质。近来,这种分歧不仅未缩小,反而扩大。孙肇才[6]主张应该放弃早期盆地是塌陷或张性的认识,将准噶尔看作是一个在石炭纪—二叠纪前陆基础上,经过 —134—第7卷第4期 2000年10月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Beijing )Vol 17No.4Oct 12000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板块构造成因初步研究

卷(Volum e)23,期(Num ber)2,总(SUM)80 页(Pages)191~196,1999,6(Jun.,1999)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板块 构造成因初步研究X 任文军 张庆龙 张进 郭令智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 摘 要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和南缘的地质背景和构造变形特征进行分析, 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在早古生代由祁连海槽与鄂尔多斯盆地碰撞拼贴产生的近东西方 向的侧向挤压应力作用而形成。盆地西缘近南北向的青铜峡-固原断裂是碰撞拼贴带,断裂带与 中央古隆起延伸方向平行,同时,秦岭海槽由南向北推挤以及渭北构造带北界的近东西走向的草 碧-老龙山-圣人桥断裂的左行走滑使中央古隆起的南端向东转折,导致中央古隆起在平面上呈 现“L”形展布。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央古隆起 板块构造 断裂 挤压应力 1 前 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大型克拉通盆地,是我国的重要能源盆地之一。从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时,盆地南部为秦岭海槽,西南部为祁连海槽,西北部为贺兰坳拉槽[1995,林畅松等]。中央古隆起是鄂尔多斯盆地一个主要构造单元。从1988年12月在中央古隆起的东翼北部的第一口科学探井——陕参1井获得工业气流后,在盆地中部下古生界奥陶系风化壳中找到了目前我国最大碳酸盐岩气田,这一大型气田的产出与中央古隆起关系甚密。因此,近年来,研究中央古隆起的成因已成为热点之一。已有不少学者提出不同的中央古隆起的成因观点[1992,汤锡元等;1994,张军等],经我们研究认为:祁连海槽在古生代由西向东的推挤和秦岭海槽由南向北的推挤是形成中央古隆起的主要原因。 X本文研究得到“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资助,项目编号为96-110-01-05-09。 任文军,男,1966年生,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从事构造地质及地球物理和石油地质的研究。 1999年1月收到,1999年5月改回。

美丽韩城社会调查报告

美丽韩城社会调查报告 篇一:美丽韩城,我的家 美丽韩城,我的家学校:新城三中姓名:王思怡 韩城,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是物产丰富的地方;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地方;这里是风景优美的地方;这里还是文化浓郁的地方.这里,就是我的家,素有“小北京”之称的韩城。 韩城拥有丰富的物产,这里有誉满华夏的“大红袍花椒”、红富士苹果;韩城有令人垂涎三尺的合阳页面、羊肉饸饹、凉皮、馄饨、芝麻烧饼、菜盒、阿瓦山寨的鱼头面等。韩城的大红袍花椒以“粒大色艳、香味浓郁、皮厚肉丰、麻味适中”著称,并且被誉为“中华名椒”。韩城馄饨被誉为“韩城第一名吃”。韩城馄饨如指甲盖般大小,洁如白玉,形似坐佛。在我的家乡,每逢过年过节、男婚女嫁、接待贵客的第一顿饭都是馄饨。小馄饨们寄托着我们美好的愿望。如今,韩城馄饨已经成为韩城极富特色的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韩城的历史悠久。有大禹治水、郭子仪疏沙治河、闯王铺冰过黄河、史阙疑传闻三则的故事;也有鲤鱼跃龙门、西河温泉、秦始皇斩龙脉、大红袍花椒——椒夫妻的传说;更有晋国义士程婴、代蜀功臣司马错、清朝宰相王杰,书法大家杨一鹤,文学巨人杜鹏程等著名人物…… 韩城不仅物产丰富、历史悠久,而且风景优美。韩城有

时代悠久的古城,有道冠古今的文庙圣域,有宏伟壮观的城隍庙,有被誉为韩城八景之一的古寺晨钟,有宛如游龙的金塔南桥,有举世闻名的大禹庙,还有长达七百岁的党村…… 感受过韩城的美景,感受过韩城的美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韩城人民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吧! 1982年,由韩城文化馆创作的大型舞蹈《丰收乐》,曾在陕西省第二届音乐舞蹈汇演中获创作、演出一等奖;自XX年起,韩城市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大规模的群众秦腔大赛,秦腔爱好者们不分男女老少踊跃参赛,人数不计;还有我曾参加过的韩城市春节联欢晚会……这些艺术方式都充分演绎了韩城人民的幸福生活,展现了韩城人民新的精神生活面貌! 韩城,物产丰富;韩城,历史悠久;韩城,风景优美;韩城,文化浓郁。不管是怎样的韩城,都是我心目中最美丽的韩城,最美丽的家! ? 篇二:韩城市茶馆市场调查报告 韩城市茶馆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XX-2022年 中商产业研究院 ASKCI Consulting CO.,LTD 中商产业研究院简介 中商产业研究院是深圳中商情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下辖的研究机构,是国内领先的产业研究咨询服务机构,是中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技术标准 目录汇编 2002年6月11 日 16:42:18 已访问次数:2次 标准名称: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文件目录: 基础研究 标准性质 标准序号 标准年代号 专业 ICS分类号 采标情况 SY/T 5978 94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1995年01月18日 1995年07月01日

关键词 负责起草单位 是否废标 未 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1995-01-18 发布 1995-07-01 实施──────────────────────────────────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含油气盆地的一、二、三级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具有断陷式、坳陷式结构特征的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单元划分。 2 构造单元划分 2.1 基本构造单元 2.1.1断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断陷盆地:);

2.1.2坳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坳陷盆地”)。 2.2次级构造单元 2.2.1一级构造单元 2.2.1.1断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坳陷; b.隆起; c.斜坡。 2.2.1.2坳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坳陷; b.隆起; c.斜坡。 2.2.2二级构造单元(亚二级构造单元) 2.2.2.1断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凸起 b.凹陷。 2.2.2.2断陷盆地内的亚二级构造单元 a.断阶带; b.断鼻带; c.断裂构造带; d.单斜带; e.次凹。 2.2.2.3坳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背斜带(长填); b.单斜带; c.超覆带; d.构造带(阶地); e.凹陷。 2.2.3三级(局部)构造单元 2.2. 3.1断陷盆地内的三级(局部)构造单元 a.背斜; b.半背斜; c.鼻状构造; d.断鼻构造; e.断块; f.潜山; g.构造群。

东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

东北地区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摘要:东北地区属于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构造作用叠加区。前中生代时期,其地质构造格局以南北分异为主,南部为华北陆块区,北部为兴蒙造山区,总体上以古亚洲洋构造域东部的华北与西伯利亚两大古陆、中间地块与造山褶皱带交织分布为特征。中生代以来,由于受洋-陆体制相互作用引起的地幔上隆和大陆边缘地壳减薄影响,形成北东向分布的山脉和盆地构造格局。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发展、演化、相互作用与叠加,不但对我国大陆边缘北部地区的地壳结构构造产生重大影响,造就并控制了本区矿产资源的形成与时空配置;新构造运动制约着本区山、水和土地资源的分布,以及现代地质环境与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关键词:区域地质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四盟(市)地区。该区属于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构造作用叠加区,其地质构造极为复杂。 前中生代南部为华北陆块(华北克拉通)区,北部为兴蒙造山区。中生代以来(主要是晚中生代以来)发育和叠加了东亚大陆边缘与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形成了呈北东-北北东向展布的巨型陆缘断裂系统、岩浆岩带和盆-山体系。 1.华北陆块区 东北地区南部的陆块区属于华北陆块区的东段,其主体分布于辽宁和吉林省的南部。根据目前的调查研究成果,可将该区进一步划分为鞍山-本溪-龙岗、辽南及辽西(晋冀古陆块)等不同的块体;鞍山-本溪-龙岗地区是我国最古老岩石出露区,具有38亿年的地质发展历史,除发育少量中太古代花岗岩以外,其主体岩石为形成于新太古代的TTG杂岩,表壳岩也较为发育。南部的辽南地块主要为新太古代的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岩石组合。在龙岗和辽南地块之间为近东西向延伸,并伴有早元古代花岗岩侵位的元古代辽河群-集安群-老岭群分布区。南部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发育,显示了其在年代、岩石组合与大地构造发展历史上与北部鞍山-本溪-龙岗地块的差异。古生代地质建造主要分布在太子河-浑江一带,其地层层序与华北地块的其它地区大体可比。突出的特点是辽吉东部地区的中生代花岗岩岩浆活动极为发育,分布面积达数万平方千米,各种岩石类型齐全,并伴有大量不同规模的内生金属矿床产出。中生代火山岩局部发育,形成规模不等、展布方向不同的火山-沉积盆地。 1.1 区域地层 本区属于华北地层大区(Ⅴ)的晋、冀、鲁、豫地层区。 1.1.1 太古宇(Ar) 始太古界(>3600Ma)的地质记录仅见于冀东黄柏峪和辽宁鞍山附近白家坟地区,代表着华北陆块最古老的硅铝质地壳,但未见具有确切依据的始太古代地层。 古太古界(3600Ma~3200Ma)零星出露于辽宁鞍山地区,岩性为片麻状斜长角闪岩类、片麻状-条纹状镁铁闪石石英岩类和糜棱岩化长英质片麻岩,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等。 中太古界(3200Ma~2800Ma)主要分布于辽西、辽东和吉南,以大小不等的残留体分布于中、晚太古代变质深成侵入体中。岩石组合以斜长角闪岩、黑云角闪变粒岩、磁铁石英岩为主,有时出现麻粒岩和含特殊变质矿物的各种片岩;在辽西还出现大理岩。 新太古界(2800Ma~2500Ma)包括辽宁北部的红透山岩组、金风铃岩组、沈家堡子岩组以及吉林南部的夹皮沟岩群、辽西零星出露的红旗营子岩群、崇礼岩群及遵化岩群。新太古代岩石经历了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及其相关的TTG岩套的侵入,形成了我国

韩城市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隅

韩城市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隅,距省会西安240余公里,北依宜川,西邻黄龙,南接合阳,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乡宁、万荣等县市相望。全市国土面积1621平方公里,耕地42万亩,地形地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下辖7乡7镇、2个街道办事处、276个行政村,总人口38.5万,城镇人口15万。1983年10月撤县设市,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1986年12月被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韩城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便有人类活动,历史人物众多,文物古迹荟萃,有“文史之乡”和“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春秋时期赵武、乾隆年间名相王杰、现代著名作家杜鹏程等都诞生在这里。全市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82处,馆藏文物万余件,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7处(司马迁祠墓、大禹庙、魏长城遗址、文庙、党家村古民居、普照寺、城隍庙)。元、明、清古建筑遍布城乡,其中元代建筑堪称陕西之最,位于昝村镇的普照寺被誉为陕西元代建筑博物院。韩城享有“小北京”之称,明清四合院民居建筑保存完整,尤以党家村最为典型,被国内外专家赞誉为“世界民居之瑰宝”、“人类文明的活化石”。韩城的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最具代表性质的有门楣题字、百面锣鼓、耍神楼、秧歌等。近年来,韩城市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南司马迁祠墓、中古城和党家村、北龙门的旅游格局,并融入了全省旅游东环线。 中国有句流传甚广的俚语,叫做"鲤鱼跃龙门",始作俑者据说是治水的大禹。他当年要从鱼类当中招聘龙门的看护,并将它由鱼提拔为一条龙。做龙显然要好过做鱼,所以有大批的鱼赶去应聘。大禹所出的通关试题是:从龙门跃过去。对并没有一双翅膀的鱼们来讲,这着实是道难题。当然,最终有一条鲤鱼经过不懈努力,如有天助般地跃过龙门,变成了威风凛凛的龙。可以想见,它从此也就免去被大鱼吃掉或者成为清炖鲤鱼的命运。这句话后来被频繁地使用,大抵用来指代身份或者阶层的戏剧性转变:譬如古时候一名出身贫寒的年轻人考中了状元,也就有了官做;运气更好一点的还娶了皇帝的娇贵女儿,成了驸马、成了皇亲国戚,此等作为,象鸡犬升天一样极具魔幻效果,对于读书人也很有蛊惑作用,由此发明了头悬梁锥刺骨等种种骇人的办法,派生了废寝忘食、秉烛夜读之类的成语,更浪漫一点的,诸如《聊斋》里描写的人鬼恋也必定以一名正熬夜苦读的年轻人为主角,而不会是杀猪的屠夫。但不管怎样,多读书总好过不读书,这句话所包含的进取精神也远远胜过它的世俗含义。 或许当中包含了剪之不断的联系,龙门所在的韩城有着格外温文尔雅的书生气息。状元只出过一名,也就抢尽了风头,留下佳话无数;秀才的人数可以编成个庞大军团,种种典故就免不了张冠李戴。明清时候,韩城的书院繁荣景象丝毫不逊于江南,当地名流所创办的公费学堂"义学",更是让贫苦人家的孩子圆了读书梦。早在民国元年的时候,民主革命的烈火刚刚蔓延开来,韩城就开设了女子小学堂,女孩子免去了缠足,可以象男孩子一样读书和大喊着嬉闹。旧时候的读书郎们见到老师会心跳加速,担心衣袖里藏着的短短鞭子会不会落在自己手心;现在自然不会这样了,体罚学生搞不好是要吃官司的,但韩城人对教师的尊敬是不争的事实。相应地,固然再也不会出现秀才这类封建玩意儿,学生们早已扔下四书五经转向格物致知、继而转向英文和电脑,读书在韩城依然是件大事,好事,也是件平常事,考中清华北大的韩城人也会倍受尊敬。韩城人一直都象那条跃龙门的鲤鱼一般,孜孜不倦地献身于读书成材之梦,虽然每个人的境遇不会相同,但平和的努力却不曾停止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