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公开课教案(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公开课教案(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题: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执教教师:顺德一中刘华新一、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解读:(1)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

(2)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是地表形态再变化的结果,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3)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和外力)基于上述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二课时,是在学习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重点讲述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明白了世界上高大的山脉,高原,裂谷等的形成原因,即板块相互碰撞,或彼此分离,或板块内部张裂而形成的;学习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掌握了褶皱、断层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本节课是要分析由内力作用造成的宏观或微观地表形态进一步变化的原因,即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文介绍了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介绍各种外力作用在侵蚀——沉积过程中,都能形成各种各样的侵蚀——堆积地形。

但是各种外力作用分别能形成什么样的侵蚀——堆积地形,课本正文并没有介绍,而是在“活动”里面对学生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收集流水、冰川、风力、波浪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照片,比较它们对地形影响的异同。

课文在“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里举横断山区山高谷深、青藏高原“水拍云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为例来说明,但是课文并不是单纯从外力作用的方面来说明,而是强调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外力所起的作用,是对第一课时所强调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的首尾呼应。

最后教材还强调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导学】----- 轻松合作披沙炼金3考考你的归纳能力:举例说明冰川地貌还有哪些?(B层)二、【合作探究】: 一粒沙沿黄河的的旅行学习任务一:流水地貌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东营市东北部,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一致,占地面积1 53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面积520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属水体景观中河流及地貌景观地质公园。

(1)黄河三角洲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快的原因是什么?教材解读:描述流水沉积地貌成因时要抓住流速减缓的原因,和沉积的位置风儿说:自由的河流可以带我去天涯,我跟随黄河旅游时发现了下面的景观,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一个解说。

地理实验:冲积扇的形成(1)在太行山的东麓发现的地貌名称是什么?请说明其原因(2)从青海龙羊峡到宁夏青铜峡部分为黄河峡谷段,此段集中分布了20处峡谷。

原因是什么?活动测评:分析总结河流不同河段的地貌类型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评价标准:展示时用地理语言表述对自然资源共性的思考;用地理图表或图像的形式作为展示范本教师助教:可以用图表总结解析设计意图:图片生动直接地展示不同类型侵蚀作用下的地貌,帮助学生理解沉积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并以系列问题的推进引导学生分析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及冲积平原,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与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分析黄土高原及黄土地貌千沟万壑特点的成因,学习风力沉积的同时巩固应用流水侵蚀作用,培养看今朝:我现在是黄河三角洲的一粒沙母亲河之旅【学习任务二】风力地貌教师助教:观看微课《一粒沙的由来》,了解风力地貌的成因1、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沙粒沉落、堆积形成沙丘。

如果没有植被滞阻,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

读右图回答:(1)该沙丘的迎风坡是_____(陡或缓)坡,该地的盛行风向为_____(东或西)风(2)此沙丘的形成是由于____(内或外)力作用,此沙丘属于_____地貌,此后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__________地区.2、在干旱地区,经常看到下图,从风力作用的角度描述其成因现在是沙滩上的一粒沙,试想:1、请说出海浪地貌的主要类型。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新课标“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王倩/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510631)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行为动词是分析,对学生认知层次的要求较高,针对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这部分内容而言,学生需要区分外力作用的几种形式,并能够根据不同的外力地貌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供不同外力地貌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行为结果是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不仅强调了学生要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更强调了要用动态的、变化的观点看待地理事物。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章节联系看,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1节,是第四章的开篇之作,在本章中起着统领全章的作用。

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前面所学习的太阳辐射、大气圈与水圈等知识密切相关,是前面知识的承接;又为后两节内外力作用的具体案例——山地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发育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从课时安排来看,“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属于第2课时内容,前1课时的内力作用塑造的是尺度较大的地表形态,而外力作用是在此基础上对地表形态的再塑造,因此,本节内容是前一节内容的深入学习。

2.教学重难点(表1)教学重难点重点: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难点:外力作用的几种表现形式确立依据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是后续学习河流地貌的基础,同时外力地貌的成因是高考的重要考点风化作用、侵蚀作用等地理概念都较为抽象,学生难以将生活中感知到的地貌现象与外力作用相联系,存在理解上的困难解决策略以风力作用为主要案例,说明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学生类比学习流水地貌、冰川地貌和海浪地貌,加深理解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动画等方式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形象化,辅助学生理解;利用关联图的形式表示外力作用五种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表1重难点及其依据3.教学目标能够说明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及相互关系;能够分析不同外力地貌的主要分布的地区,养成从空间—区域视角认知地理事物的思维方式。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教学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课时)课标分析(1)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课标分析: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学生能够从两方面理解地表形态。

其一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持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其二是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骨架做再塑造。

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另外,“标准”要求“结合实例”,体现了课标对学习“过程”、“方法”的强调,所以,教学时应重在以典型的地貌为实例加以分析,让学生从中学会对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成因分析的方法。

教材分析新课标背景下的地理教学倡导学生活动探究,主动学习,合作发展,思维创新。

教材编写注重探究性学习,希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达成目标,培养地理素养,提升综合水平。

本节课的内容是“地球表面形态的第三课时”,教材中主要介绍了五种外力的表现形式,并举例介绍了流水侵蚀、沉积和风力沉积所形成的的地貌。

并附有两个课堂活动材料,即“冰川的力量”和读图判断景观形成的原因。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知识点的阐述并不系统,需要老师的补充和课堂活动实行总结。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探究欲”强,但知识水平、学力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地理基础薄弱。

教学时,一方面要借助现有的信息技术条件和标本、模型等,整合教学资源,融入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增加吸引力,培养兴趣;另一方面宜重心下沉,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地理思维水平。

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①知道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②理解外力在地表形态形成、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模型、景观图片理解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②通过实验培养动手学习水平,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使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壱)知识与技能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弐)过程与方法1.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学会利用景观图分析不同陆地环境的差异(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流水和风的侵蚀作用,使学生明白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2.使学生正确的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趋利避害,使自然规律变化朝着有利于人类方向发展.[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 ----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过程,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师)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果只有内力作用我们能看到如此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吗其实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粗毛胚,而外力作用则像雕塑师把粗毛胚塑造成多姿的地表形态,而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是塑造手法.那外力作用是怎么来的?它有哪些表现手法那?[自主学习]1.外力作用类型有.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3.外力作用的表现.(师)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源泉,是什么神奇力量使得这片土地成为文明发源地的那?请两位导游带领大家来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课堂实践活动] 两位导游带领大家旅游第一批旅行路线:沿黄河沿线自上游到下游欣赏自然风光第二批旅行路线:欣赏我国大西北地貌,【合作探究】(壱)1.举例说出流水侵蚀形成地貌有哪些?2.分析河流上中下游河段河谷的特点(河谷深\浅,宽\窄)(二)1.河流的山口处、中下游、河口处分别形成什么地貌?2.结合教材描述冲积扇的形成过程3.比较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的异同(形状、位置、物质组成)(三)想一想风力侵蚀会形成那些地貌?(四)1.黄河为何多泥沙?2.黄土高原的黄土从哪里来?怎么来的?3.分析新月形沙丘的特征。

【小结】外力作用侵蚀地貌沉积地貌主要分布地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师)外力作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和内力作用共同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然而人类活动却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地表形态。

地理教案: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地理教案: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一轮复习第八讲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备课人冀文杰年级:高三导学案编号8 课时1一、教材分析《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是在学生学习了《地壳的物质组成与循环》、《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动态的观点认识常见的地表形态及其形成原因、变化过程的重要内容;复习课教学中,该内容是训练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复习、整合与运用的良好章节,是地理基本理论和指导实际运用的衔接点,在有效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该章节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了应用理论知识的辽阔空间,能培养学生实际观察、提出与解决问题的地理技能素质。

对该内容理解程度的深浅、应用娴熟与否将直接影响与地形有关内容的学习和运用。

二、学情分析在高一阶段,学生已经对地形形态有了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知识不够系统。

高三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材料分析的方式引发学生独立思考。

三、课程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风力作用为例,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变化所起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

4、激情投入,享受地理研究、学习的乐趣。

四、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说出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2 比较解释各种外力作用的侵蚀与堆积,并能举例说明。

3识别常见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貌。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材料的分析,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总结与反思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见解。

学会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地貌等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了解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从而形成“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各种地貌展示让学生观察图片与地图时能体会到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用美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观念,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与科学发展观。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能目标】1、通过对以黄河沿线及其它地区不同地域地貌景观图的观察和分析,认识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形式,了解流水和风力等不同外力作用塑造的典型地貌类型,理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通过对不同地貌景观的欣赏、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要素演变推理和地理问题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素养目标】以外力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景观图为载体,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认识流水和风力等不同外力作用塑造的不同地貌类型,能够对不同地貌景观图进线外力作用分析,理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重点。

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缺乏,对不同地貌景观缺乏直观认识,所以让学生学会对不同地貌景观进行外力分析和归纳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以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图为载体,实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发现式教学。

“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由学生在创设的情景和来自于生活的景观图材料中去发现原理,解决问题,寻求论证。

初步构建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发现—课堂小结”。

四、教学过程学情分析1、学生的在校时间长,野外实践的机会很少,对于各种地表形态没有直观的影响,全凭想象力无法达到教学效果。

就算见到了各种地表形态的景观图片,也无法分析其动态变化过程。

2、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了解内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自我探究能力,对于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创设情境进行引导。

3、高二的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性比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力易分散,但对新奇的变化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注意教学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学生理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概念。

2.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基本概念。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定义。

2. 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本章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2.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基本概念。

3. 教师通过举例,讲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5. 教师总结本章内容,强调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

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举例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二章:风化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1. 风化作用的定义。

2. 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风化作用机理的理解。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

2. 实验法:观察风化作用的现象。

教学内容:1. 介绍风化作用的定义。

2.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风化作用的定义。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风化作用的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5. 教师总结本章内容,强调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举例说明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三章:侵蚀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侵蚀作用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侵蚀作用的定义。

2. 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侵蚀作用机理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壱)知识与技能
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弐)过程与方法
1.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学会利用景观图分析不同陆地环境的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流水和风的侵蚀作用,使学生明白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
2.使学生正确的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趋利避害,使自然规律变化朝着有利于人类方向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
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 ----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过程,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师)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果只有内力作用我们能看到如此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吗其实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粗毛胚,而外力作用则像雕塑师把粗毛胚塑造成多姿的地表形态,而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是塑造手法.那外力作用是怎么来的?它有哪些表现手法那?
[自主学习]
1.外力作用类型有.
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
3.外力作用的表现.
(师)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源泉,是什么神奇力量使得这片土地成为文明发源地的那?请两位导游带领大家来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课堂实践活动] 两位导游带领大家旅游
第一批旅行路线:沿黄河沿线自上游到下游欣赏自然风光
第二批旅行路线:欣赏我国大西北地貌,
【合作探究】
(壱)1.举例说出流水侵蚀形成地貌有哪些?
2.分析河流上中下游河段河谷的特点(河谷深\浅,宽\窄)
(二)1.河流的山口处、中下游、河口处分别形成什么地貌?
2.结合教材描述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3.比较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的异同(形状、位置、物质组成)
(三)想一想风力侵蚀会形成那些地貌?
(四)1.黄河为何多泥沙?
2.黄土高原的黄土从哪里来?怎么来的?
3.分析新月形沙丘的特征。

【小结】
外力作用侵蚀地貌沉积地貌主要分布地区
流水作用
风力作用
(师)外力作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和内力作用共同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然而人类活动却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地表形态。

【思维拓展】议一议:举例说明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

(师)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趋利避害,使地表形态的变化朝着有利于人类方向发展。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目标检测】
1.下列地质地貌示意图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A)a 和b (B)b 和c (C)c 和d (D)b 和d
下图是某地地表形态和地质构造示意图。

读图回答2-3 题: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冲积扇地貌由风力搬运作用形成(B)
冲积扇地貌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C)甲
处的地质构造是背斜
(D)断层线右侧的岩层相对下降
3、近年来,图中河流下游泥沙淤积
加剧,其原因可能是
(A)疏浚河道(B)植被破坏
(C)引水灌溉(D)退田还湖
4、图中的四幅地貌景观,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是()
A B C
地质时期广东丹霞山区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红色岩层。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了一片红色山群(丹霞地貌)。

读图1 回答5~6 题。

5.该地区的红色岩层属于
(A)砂岩(B)花岗岩(C)板岩(D)玄武岩
6.形成红色山群陡峭特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地壳上升运动(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D)风力侵蚀作用
[
[教学反思]
优点:1.本节课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选择典型的风景图片,让学
生有切身的体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2.课堂采用学生旅游形式,由导游带领大家欣赏自然风光更是拓宽学生眼界,学身边地理,学有用的地理。

3.本节课讲练结合,举一反三,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目的。

不足:1.学生对雅丹地貌,喀什特地貌,移动沙丘等概念不是很理解,不会解释其成因。

2.学生不了解冲积扇的形成过程,解释不准确
3.学生分析读图能力差。

4.学生专业术语使用不规范,有些原理解释不到位,口头表达能力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