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教案:致橡树2篇

高中语文教案:致橡树高中语文教案:致橡树精选2篇(一)教案:《致橡树》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致橡树》这首诗,了解现代诗的写作风格和意义。
2. 理解并分析诗中表达的爱情主题,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难点:理解现代诗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致橡树》。
2. 备课材料:课文解析、教学反思、课堂活动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导入课题:“你们对现代诗了解多少?你们觉得现代诗与传统诗有什么不同?”Step 2 理解诗歌(15分钟)1. 学生念诵《致橡树》。
2. 教师解读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 意象:橡树、树影、流泪、枝叶、年轮等。
- 情感:爱情、挚爱、执着。
- 主题:爱情的坚韧和挣扎。
Step 3 分析与讨论(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并讨论诗中所传达的爱情观。
2.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3. 教师提问:在你们的理解中,诗人为什么选择橡树作为爱人的象征?Step 4 情感体验(15分钟)1. 学生们根据诗歌中的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写一封信给某个自己心中的人物(可以是朋友、父母、老师等)。
2. 学生们可以在写信中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爱、执着和感谢之情。
3. 学生们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信,或与其他同学分享。
Step 5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诗歌《致橡树》。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以《致橡树》为题,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在理解《致橡树》这首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
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对爱与人生的思考,加深了对爱情主题的理解。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致橡树》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致橡树》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致橡树》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导语: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伟人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板书:木棉的自白)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致橡树》优秀教案(优秀10篇)

《致橡树》优秀教案(优秀10篇)高一语文《致橡树》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知识内容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地位和重要性《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教学目标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难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
[致橡树教案设计]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设计]致橡树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37b00d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bb.png)
[致橡树教案设计]致橡树教案致橡树教案篇1:致橡树优秀教案第一篇:致橡树优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基调;2、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诵读领悟诗歌情感。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美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略诗歌情感;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苏芮演唱的《牵手》)大家一定被这首歌感动了,是啊,牵了你的手,今生就要一起走。
从这首歌中我们听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份坚贞执着的爱情。
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夸姣,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位新时代女性当代含糊派女诗人舒婷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离不开朗读,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你对这首诗歌的个性诵读?(配乐)师:我们的同学真棒,不仅声情并茂,而且能从他们的朗读中听出诗歌中透露出来的那份理性的光辉,现在给大家播放一段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并跟着一起朗诵。
刚才在凝神聆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话想给大家说?(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诵)三、师生共同赏读、研习诗歌,学生结合提问朗读思量鉴赏。
师:这首诗歌的标题叫做《致橡树》,那末我们首先要明确“我如果爱你”中“我”“你”应该指什么呢?生:木棉和橡树师:对,整首诗歌就是木棉对橡树的爱的倾诉(板书)。
如果整首诗歌可以分为两个部份,同学们认为从哪里分开最合适?生:这些都还不够。
师:对,那末我们看第一节浮现的最多的词是什么? 对了,“不”,那就说明诗人对这些爱情形式采取的是一种否定或者不认同的态度。
《致橡树》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致橡树》教学设计《致橡树》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致橡树》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致橡树》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一课时资料来源:电子声像材料(VCD光盘等)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展示课题:致橡树问: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同学回答,老师展示动画投影:木棉致橡树问: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电脑投影,配乐朗诵全诗(《梁山泊与祝英台—共读》)问:刚才我们已在《梁山泊与祝英台》的优美旋律中领略了《致橡树》一诗,木棉所表白的,有哪些层次?全诗首尾一致吗?答:木棉不愿做: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电脑投影:痴情的鸟(配鸟鸣)-泉源(配流水声)-险峰-日光–春雨问: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答:攀援、炫耀;痴情、单调;送来、慰藉;增加、衬托;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即是攀附型痴恋型奉献型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展示上述内容的板书投影--板书1补充:诗歌《椰子树是什么?》电脑投影:诗歌《椰子树是什么?》有人说/它像芭蕉/还有人说/它像棕榈/我说/椰子树什么也不像/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因为/太像别人就会失掉自己问:有一部电影《女人不是月亮》,其意思是什么?还有哪些文学及影视作品也揭示了同样的主题?回答: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此外,“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结并播放投影: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立: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展示投影:并肩的树。
《致橡树》教案设计(通用6篇)

•••••••••••••••••《致橡树》教案设计(通用6篇)《致橡树》教案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致橡树》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致橡树》教案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致橡树》是当代女诗人舒婷的一首爱情诗,通过象征手法展示了作者的爱情观,富有时代气息,表达了平等独立的相互依存的爱情观。
即使今天,这首诗依然备受喜爱,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艺术美感。
二、学生分析高一的学生对于爱情是怀有憧憬,内心朦胧。
对于爱情这一话题比较关注但又有所回避。
学生缺乏良好的朗读习惯,缺乏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1.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感悟作者爱情观。
2.通过品味朗读,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了解朦胧诗的特点,理解木棉,橡树的内涵。
四、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1.配乐欣赏诗歌,在舒缓的音乐中感悟诗歌的美,从而达到对诗歌的总体把握。
效果:唤起学生对诗歌的爱好,增强语言感悟的能力。
2.展示图画,把木棉、橡树的图景展示出来,插入与诗歌关联的图景。
效果: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画,感悟诗歌,使诗歌更加具体化。
3.情感提升,结合早恋的事例,用多媒体展示,谈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效果:学生明确认识到平等,相互尊重才是真正的爱情。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导入对于爱情这个美好的字眼,我们都会为之憧憬,那么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舒婷为我们展示了她的爱情观,下面我们就通过朗读感悟作者的爱情观。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展示木棉、橡树图片,播放舒缓的音乐。
ppt幻灯片明确讲授结合文本,勾画相关词语。
1.题目中的“致”如何理解?2.找出诗中的三个人称代词,并指出它们各指代什么?3.这首诗歌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作用是?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质疑,然后完成表格。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2、通过分析意象,强化对作者爱情观的理解。
二、教学步骤:1、导入: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穆旦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2、作者介绍: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
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这也是一切》《呵,母亲》《思念》《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
其中《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3、朦胧诗: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4、分析课文:(1) 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先听录音,再订正读音,再请同学们齐读。
)(2)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她说:爱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①老师范读。
②分析: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
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
课文中有三个字:“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B、其次,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课文中也有三个字,“绝不学”!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
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致橡树教案优秀6篇

致橡树教案优秀6篇教学课时:篇一1个课时教学重点:篇二1、理解诗的主题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语文《致橡树》教案篇三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1、《致橡树》的主题思想(诗歌表现出来的爱情观)。
2、《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特别是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歌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奏。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具录音机教学方法诵读指导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二、《致橡树》是一首怎样的诗?解析:《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倾。
诗的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而她所爱的对象则是一株橡树。
“致橡树”是“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
在这真挚诚恳的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平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
三、《致橡树》是怎样否定传统的爱情观的?解析: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首先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否定了完全依附性的爱情观。
“攀援的凌霄花。
对于“高枝”,“痴情的鸟儿”对于绿阴,都是依附性的。
它们离了高枝和绿阴则无处安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橡树》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致橡树》是舒婷爱情诗的代表作。
诗歌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爱情观。
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全诗感情基调理智、冷静,意象明丽隽美,思维缜密流畅。
在反复诵读的同时,设置思考题,以讨论探究的方式感悟,理解诗人向往的既尊重对方独立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
[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诗歌,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
3、理解作者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树立独立自尊的人格意识,初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 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意象及感情意义,感悟诗人的爱情观。
[ 教学难点]
感悟诗歌中对女性独立意识和人格理想的追求精神。
[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2、探究式阅读法。
用于对诗歌意象或主题的分析。
[ 教学用具] 多媒体
[ 课时安排] 1 课时
[ 课前准备]
布置预习:
1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 借助网络等资料,搜集作者信息、写作背景概况;查阅橡树和木棉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进行诗句对接: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这些诗句都是表达什么情感的呢——爱情。
爱情是人类生活中一种最特殊的情感,简单的两个字演绎出人间多少的悲欢离合,因此它也成为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
古今中外,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对爱情有着不同的理解,以上这些都是古人描写爱情的经典佳句,要说到当代的经典爱情诗,就不得不提到舒婷的《致橡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舒婷,看看她对爱情又有着怎样的理解。
二作者简介
请一位学生简单介绍作者情况。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原名龚佩瑜,52 年生于福建泉州,71 年开始写诗,79年开始发表诗作。
曾下乡当过3年农民,回城后当过8年工人,1980 年调到福建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
主要作品有《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
全国新诗优秀奖。
《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写于1977年,在诗中,诗人以新
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三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慰藉(ji e)流岚(I印) 雾霭(ai ) 虹霓(n i)戟 (j 1)
2、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聆听示范朗读。
3、请大家像示范朗读中那样饱含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请一位学生展示。
四整体感知
意象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意象就是凝聚着诗歌情感的具体物象。
1、题目为“致橡树”,橡树就是诗歌的主要意象之一。
橡树是南方的一种高大乔木,坚硬魁伟,在这首爱情诗中他象征着什么呢是谁对橡树的表白呢
明确:橡树象征着爱情当中的男性形象,充满阳刚之气。
木棉代表了女性形象,因此木棉和橡树是这首诗歌的核心意象。
作者借木棉对橡树的真情表白,表达了自己的爱情
观。
2、读这首诗歌的开头,我们仿佛听见木棉对橡树说:“橡树啊,我对你的爱和其
他女性是不一样。
”请大家找一找,作者用哪些意象代表其他女性呢
学生回答,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五探讨意象
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这些意象,看看它们分别代表了怎样的女性和爱情观。
结合诗句,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然后各组派代表分析讲解,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质疑提问。
)
1、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分别象征着生活中怎样的女性和爱情观你怎样看待这些观点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明确:
2、木棉向往的爱情是怎样的呢请结合诗句,选择恰当的词语概括木棉的爱情观。
参考: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双方必须
平等独立。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双方必须相知相依息息相通。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一一双方必须相互默
契,相知相依。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各自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男性充满阳刚之气,女性具有柔韧之美。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一一双方必须祸福与共,
同甘共苦。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一一双方在独立平等的前提下,又相知相依,荣
辱与共。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
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小结: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的爱情是建立在双方平等独立的基础上的一种相知相依、同甘共苦、理解支持对方的伟大爱情。
六评头论足
1木棉所代表的女性与前面所提到的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学生讨论回答,参考:前面提到的三种爱情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以男性为中心,女性的价值基本不体现;而木棉的爱情强调了爱的双方的独立、平等。
她所向往的爱情,不依附,强调女性自身的尊严与价值,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
这其实是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所发出的呐喊。
这是一种新型的爱情关系,它蕴涵着一种新的人生观。
这种新的人生观就是确认个体的自主、自尊,尤其是强调了女性的独立意识,是中国女性关于人格理想的宣言。
2联系生活怎样的女性才是独立的女性
学生自由发言。
七拓展延伸
1、你喜欢“木棉”这样的独立女性吗
2、写一写
不同的人对爱情有不同的表达,通过本节课的讨论学习,或许你对爱情会有一些新的认识,或许你也有自己对爱情的理解,请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一句话、一句歌词、一幅画都可以。
我向往的爱情是________
学生发言。
八课堂小结:
1 意象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
2爱情不仅是一种甜蜜,也是一种责任、一种承诺,一种理性。
希望同学们都能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棵参天大树,让未来的爱情之果充满甘甜。
九布置作业
1、二十岁之前就是写诗的年龄。
请选择一个意象,写一首小诗表达一种情感。
2、阅读其他爱情诗歌,如席慕容《无怨的青春》等。
板书:
致橡树
舒婷
〕木「独立平等
只知依附世俗的爱情真正的爱情相知相依一味奉献(否定)(向往)同甘共苦理
解支持
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