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3MEDTEC-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的安全性评价和医疗器械质量控制

合集下载

通过化学表征研究评估医疗器械材料的安全性

通过化学表征研究评估医疗器械材料的安全性

通过化学表征研究评估医疗器械材料的安全性医疗器械及组件都是由各种材料制成。

在国家标准 GB/T 16886-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等同于ISO 10993-1)中,对器械制备材料明确提出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材料是否安全;二是材料的理学、化学、电学、形态学和力学等特性,是否满足预期的功能。

材料的安全性取决于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而生物相容性主要取决于材料的化学特性,因此材料的化学表征可以评价医疗器械的不同特性。

本系列文章主要关注材料的化学表征。

材料化学表征的意义医疗器械的生物相容性以前主要是通过动物的体内测试来评估。

但是,随着动物保护和福利意识的增强,更加灵敏的分析设备和分析方法的出现,用仪器或其他体外方法部分替代动物试验,并明确材料中潜在的毒性物质,确保患者的使用安全,越来越成为全球的共识和监管机构的要求。

根据GB/T 16886-18(等同于ISO 10993-18)的建议,目前较合理的方式是在选择器械制备材料前,先对材料进行化学表征,并比较它们和现有的临床使用材料之间的差别。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以检测出可能迁移到患者体内的化学物质和类型。

最后,通过对这些化学物质的毒理学评价,结合体内试验数据,可以从整体上更好地评价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通过以上分析,材料化学表征和性能检测可以建立化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关系,确立材料满足生物学试验要求的基本规格要求,并达到以下目的:(1)确定材料的规格;(2)鉴别不符合要求的材料;(3)在研究的早期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4)减少不必要的动物试验;(5)保证不同批次材料的一致性。

材料化学表征的原则在对材料进行化学表征之前,需要充分了解材料合成的详细信息,包括:合成过程中使用的聚合单体和溶剂;材料制备过程中添加的添加剂和加工助剂;医疗器械的灭菌方法(尤其是可能影响材料性质的辐照灭菌方法);可降解材料在预期使用条件下的降解过程;可能从材料中释放的潜在降解产物等。

如果可以获得这些数据,则只能部分或仅通过文献分析来测试材料的表征和化学性质。

医疗器械法规对生物材料和生物工程的标准

医疗器械法规对生物材料和生物工程的标准
审批流程
各国医疗器械监管机构对生物 材料的审批流程可能有所不同 ,但通常包括技术评审、现场 检查、产品抽样检验等环节。
生产与质量控制
01
02
03
生产许可
生产生物材料的医疗器械 企业需要取得相应的生产 许可证,确保生产过程符 合相关法规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
企业应建立和实施质量管 理体系,确保生物材料从 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产品的 全过程质量控制。
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通过制定明确的法规和标准,鼓励医疗器械制造商采用先进的生 物材料和生物工程技术,推动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升级。
法规概述
适用范围
医疗器械法规适用于所有使用生物材料和生物工程制造的医疗器械,包括诊断设备、治疗 设备、辅助设备等。
基本原则
医疗器械法规遵循保护人类健康、确保医疗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技术创新等基本原 则。
05
医疗器械法规对生物工程的影响
研发与创新
鼓励创新
医疗器械法规通过提供明确的研 发指导原则,鼓励生物工程的创
新和技术进步。
安全性和有效性
法规要求生物工程在研发阶段就需 考虑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确保 最终产品能够符合医疗需求。
知识产权保护
法规保护生物工程的知识产权,激 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足的标准制定
积极参与国际医疗器械标准制定工作,提高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 话语权和影响力。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外相关机构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生物材料和 生物工程领域的发展。
推动国际互认工作
推动医疗器械产品的国际互认工作,降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成 本和风险,促进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出口。
上市许可
医疗器械法规要求生物工程产品 在上市前必须获得相关部门的许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资料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资料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资料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是指对医用器械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学安全性进行评价和测试的过程。

医疗器械是指用于诊断、预防、治疗和缓解疾病的设备、仪器、器具、药品及其他相关物品。

对医疗器械进行生物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确认其对人体的耐受性,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确保其安全可靠的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生物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细胞毒性评价、皮肤刺激性/致敏性评价、组织相容性评价和慢性毒性/致癌性评价。

细胞毒性评价是对医疗器械材料是否有对细胞的损害作用进行测试。

细胞毒性人工试验主要包括细胞生长抑制试验、细胞膜通透性试验、细胞膜损伤试验和细胞微结构试验等。

这些试验能够评估材料对细胞的损伤程度,判断材料是否有可能对人体细胞产生毒害作用。

皮肤刺激性/致敏性评价是评估医疗器械对皮肤的刺激性和致敏性的试验。

刺激性试验主要包括皮肤刺激、皮肤腐蚀等指标,致敏性试验主要包括皮肤变态反应和过敏原抗原分辨率等指标。

这些试验能够评估医疗器械对皮肤的损害程度,判断材料是否有可能引起皮肤刺激或致敏反应。

组织相容性评价是评估医疗器械对组织的相容性的试验。

常用的试验方法包括皮下植入试验、骨下植入试验、蜡块渗出试验等。

这些试验能够评估医疗器械对人体组织的相容性,判断材料是否会引起组织的炎症反应或排斥反应。

慢性毒性/致癌性评价是评估医疗器械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的慢性毒性和致癌性的试验。

常用的试验方法包括动物慢性毒性试验、动物致癌性试验等。

这些试验能够评估医疗器械长期使用对人体会不会造成慢性毒性或致癌作用。

生物学评价是医疗器械注册和上市的重要环节,评价结果将直接影响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因此,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需要专业的实验室和专业的技术人员来进行,同时也需要按照相关的法规和标准进行。

综上所述,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是确保医疗器械对人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医疗器械的细胞毒性、皮肤刺激性/致敏性、组织相容性和慢性毒性/致癌性的评价,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风险,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可靠的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生物医用材料生物学评价标准和试验方法

生物医用材料生物学评价标准和试验方法

生物医用材料生物学评价标准和试验方法生物医用材料是指可以应用于人体内的材料,例如人工关节、生物支架、医用植入材料等。

这些材料需要经过严格的生物学评价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生物学评价标准和试验方法是评估生物医用材料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制药企业和研究机构准确地评估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毒性和应答性。

一、生物学评价标准1. 细胞培养试验细胞培养试验是评估生物医用材料对细胞生长、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通过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粘附、形态和代谢活性等指标,可以初步判断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毒性反应。

2. 动物试验动物试验是评估生物医用材料在体内的生物学行为和反应。

常用的动物模型包括小鼠、大鼠、兔子和猪等。

通过植入材料后观察动物的炎症反应、组织修复和免疫应答,可以全面评估材料在体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体外毒性试验体外毒性试验是评估生物医用材料对细胞和组织毒性的影响。

常用的试验包括溶菌圈试验、细胞毒性试验和血凝试验等。

通过这些试验可以及早发现材料的潜在毒性风险,确保其在临床应用中不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二、试验方法1. 材料表面形貌观察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技术,观察生物医用材料表面的形貌和结构特征,可以初步判断材料的表面粗糙度、结晶度和微观结构,为后续的生物学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2. 细胞培养试验通过将生物医用材料表面接触细胞培养,观察细胞的粘附、增殖和凋亡情况,可以评估材料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进而判断其生物相容性和毒性反应。

3. 动物植入试验将生物医用材料植入动物体内,观察材料对组织的影响和动物的生物学应答,可以全面评估材料在体内的生物相容性、组织修复和免疫应答等指标。

4. 体外毒性试验通过体外毒性试验,包括溶菌圈试验、细胞毒性试验和血凝试验等,可以快速评估生物医用材料的潜在毒性风险,为临床应用提供安全保障。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生物医用材料的生物学评价标准和试验方法是确保材料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细胞培养试验、动物试验和体外毒性试验等多种评价手段,可以全面评估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毒性和应答性。

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生物相容性 生物相容性化学表征评价终点医疗器械包装风险管理生物学评价

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生物相容性 生物相容性化学表征评价终点医疗器械包装风险管理生物学评价

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生物相容性生物相容性化学表征评价终点医疗器械包装风险管理生物学评价本文旨在通过解读医疗器械包装的标准和指南,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医疗器械包装的风险管理和生物学评价。

关键词:生物相容性化学表征评价终点医疗器械包装风险管理生物学评价医疗器械作为特殊商品,要求其安全、有效[1]。

医疗器械包装,尤其是无菌屏障系统,作为器械整体的一部分,同样对其包装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有着特殊的要求。

本文通过对有关法规和指南中相关内容的解读,希望为读者正确理解和进行医疗器械包装的生物相容性评价,提供较全面的参考信息。

医疗器械包装生物相容性评价的意义器械包装材料与医疗器械的相容性是许多监管机构的要求。

由于多数医疗器械都是与人体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可能会产生生物相容性的问题。

因此,与医疗器械直接接触的初级(一级)包装材料必须进行,以确保它们不会对医疗器械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保证人体接触和使用的安全性。

标准“ISO 11607-1(GB/T 19633.1)材料、无菌屏障系统和包装系统的要求”中明确要求:包装中使用的材料对与之接触的医疗器械无不良影响,并且需要进行生物相容性和毒理学特性的项目和考察[2]。

此可能包括对包装材料相关信息的收集,经验和文献的研究,一系列化学测试和生物测试以及毒理学的安全。

这种也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收集的信息充分,能够证实包装与已上市产品的包装生物等同,或者与设计包装具有相同的安全使用历史,则无需进行测试。

因此,包装相容性评价是器械相容性评价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对于安全用械有着重要的意义。

医疗器械包装生物相容性评价的标准和指南目前,ASTM F2475-20是直接关于医用器械包装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价的指南[3],版(2020年版)是根据ISO 10993-1:2018[4]原则和理念,对前一版指南(2011年版)在使用范围、术语定义、评价流程以及信息性附录等内容上,进行了全面更新。

生物医用材料分类

生物医用材料分类

生物医用材料摘要:生物医用材料(Biomedical Materials),又名生物材料(Biomaterials),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能,应用于生物体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以及替换生物体组织、器官、增进或恢复功能,诱导再生的材料。

它是研究人工器官和医疗器械的基础,是当代材料学科的重要分支,随着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和重大突破,生物医用材料已成为科学家研究和开发的热点。

生物材料的特征之一是生物功能性(biofunctionality),即能对生物体进行诊断、治疗或修复;二是生物相容性(biocompatibility),即不引起生物组织血液等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生物医用材料、生物医用金属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无机非金属材料或生物陶瓷、生物医用复合材料、生物医用衍生材料自古以来,人类就不断的与疾病就不断的与病魔作斗争,生物医用材料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有效工具之一。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物医用材料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在现代医学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医用地位。

生物医用材料作为临床广泛应用的医疗用品,它具有以下较高的基本要求:无毒性、不致癌、不致畸和不引起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发生突变;与人体组织相容性好,不引起中毒、溶血凝血、发热和过敏等现象;化学性质稳定,抗体液、血液及酶的作用;具有与天然组织相适应的物理机械特性;针对不同的使用目的具有特定的功能。

生物医用材料可以按照来源、性质、应用部位、使用要求和材料的类型进行不同类型的分类。

下面我将从材料类型说一下:1.生物医用金属材料生物医用金属材料,就是外科用金属材料及生物医学手术中使用的合金或金属,属于惰性材料,具有较高的抗疲劳性能和机械强度、又有较好的生物力学特性。

目前广泛应用与外科辅助器材、人工器官、软硬组织等方面。

因为具有广泛的应用,所以它有较高的性能要求:(1)机械性能:要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适当的弹性与硬度,良好的抗疲劳性(金属材料的疲劳:材料、零构件在循环应力或循环应变作用下,在一处或几处逐渐产生局部永久性累积损伤,经一定循环次数后产生裂纹或突然发生完全断裂的过程。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要求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要求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要求引言医疗器械的生物相容性评价是确保器械与人体组织和生物体相容的重要步骤。

它对于确保器械的质量、安全性和效能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介绍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的要求,包括评价标准、实验方法和技术要求。

评价标准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的标准通常依据ISO 10993系列标准来制定。

ISO 10993系列标准包含了一系列评价项目和方法,用于评估医疗器械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ISO 10993标准,器械的生物相容性评价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毒性评价:评估器械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包括急性毒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

2.局部刺激和过敏原评价:评估器械对组织的刺激性和过敏原性。

3.整体系统毒性评价:评估器械在全身水平上对生物体的影响。

4.免疫学评价:评估器械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5.遗传学评价:评估器械对遗传物质的影响。

6.感染性评价:评估器械的感染风险。

7.其他特殊评价:根据器械的特殊属性,可能需要进行其他特殊评价。

实验方法为了评估医疗器械的生物相容性,需要进行一系列实验。

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细胞毒性实验:通过培养细胞与器械接触,观察细胞生长、代谢和形态等指标的变化,以评估器械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2.刺激性实验:将器械接触到动物体表面或者注射到动物体内,观察皮肤炎症、红肿、溃疡等指标的变化,以评价器械对组织的刺激性。

3.过敏原实验:通过接触器械,观察动物是否产生过敏反应,如皮肤红疹、瘙痒等。

4.免疫学实验: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指标,评估器械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5.感染性实验:通过培养器械与微生物接触,观察细菌、真菌等的生长情况,以评估器械的感染风险。

技术要求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需要遵循严格的技术要求,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技术要求:1.实验室条件:评价实验需要在符合相关规范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包括温度、湿度、洁净度等要求。

2.试剂选择:选择符合相关标准的试剂,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生物医用材料生物学评价标准和试验方法

生物医用材料生物学评价标准和试验方法

生物医用材料生物学评价标准和试验方法1. 概述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生物医用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性,需要进行全面的生物学评价。

本文将就生物医用材料生物学评价标准和试验方法展开探讨。

2. 生物学评价标准的概念和意义生物学评价标准是指针对生物医用材料的生物学性能制定的一系列指标和要求。

这些评价标准可以帮助评估生物医用材料在生物体内的相容性、生物相互作用以及潜在的毒性影响,从而保证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生物学评价标准的内容生物学评价标准主要包括细胞相容性、生物相互作用、生物降解性和毒理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细胞相容性评价主要关注材料与生物体细胞的相互作用情况,生物相互作用评价则关注材料在生物体内的行为和反应,生物降解性评价主要考察材料在生物体内的降解情况,毒理学评价则关注材料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影响。

4. 试验方法的选择和应用针对生物学评价标准,科研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进行评价。

常用的试验方法包括细胞毒性实验、组织相容性实验、动物实验等。

在选择试验方法时,需要考虑材料的特性、应用环境以及临床需求,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5. 个人观点和理解生物医用材料的生物学评价是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生物学评价时,需要全面考虑材料的生物学性能,并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进行评价。

应加强对生物学评价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为生物医用材料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支持。

6. 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文的讨论,相信读者对生物医用材料的生物学评价标准和试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未来,随着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不断发展,生物学评价标准和试验方法也将得到进一步完善,为生物医用材料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更加全面和可靠的支持。

至此,我们对生物医用材料生物学评价标准和试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希望本文能为您对该主题的深入理解提供帮助。

生物医用材料是指可用于医学和生物学领域,包括治疗、修复、替换或增强组织或器官的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纳米材料和器械 纳米生物材料: 是指以医疗为目的,和生物系 统相作用,用于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机体 中的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的尺寸: 0.1nm-100nm。 纳米金属材料:纳米银, 纳米银敷料、凝胶。 纳米高分子材料:纳米乳胶。 纳米陶瓷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 纳米复合材料:纳米银导尿管。
6 其他组合器械 1 无针头注射器 2 胰岛素泵 3 体外心脏辅助装置 4 神经刺激电极
三、可降解生物医用材料
• 生物医用材料是指用于人体组织和器官 的诊断、修复或增进其功能的一类高技 术材料,即用于取代、修复活组织的天 然或合成材料。 • 生物材料经历了从第一、二代到第三代 的发展过程,第三代生物材料具有生物 活性和降解两种性能, 在植入体内后可促 进机体的再生能力,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201• 全国医疗器械企业13141家 17%三类医疗器械 57%为二类医疗器械 26%为一类医疗器械
产业现状
• 生物材料类医疗器械约占40%。 • 光机电类医疗器械占45%。 • 体外诊断试剂15%。
产业现状
医疗器械 2000年: 1726亿美元, 2003年: 2193亿美元, 2005年: 3000亿美元, 2008年: 3250亿美元, 2009年: 3553亿美元, 2012年: 4494亿美元, 2015-2020 年预计年增长12% 生物材料 200亿美元 560亿美元 967亿美元 1301亿美元 1464亿美元 1850亿美元
3)组织工程在我国的主要研究领域 (1)组织工程皮肤 (2)组织工程软骨 (3)组织工程骨 (4)组织工程角膜 (5)组织工程肌腱 (6)组织工程血管 (7)微囊化细胞 (8)其他组织工程产品研究
4)组织工程产品的研究和市场准入情况 (1)目前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组织工程研 究中心研究的组织工程皮肤, 已经获得国 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产品注册证。 其他单位尚处于研发阶段,距临床研究 和申报产品注册还有一些工作要做。
二、新型生物材料器械的研究方向
1、介入器械 (1)介入血管内降解支架 镁合金支架, 聚乳酸支架, 铁降解支架。
1、介入器械 • (2)介入心脏瓣膜
几种常见的介入式生物瓣膜
a b 介入式生物瓣植入术中的释放过程 a 输送导管将介入式生物瓣输送到病变瓣膜位置 b 从输送导管上开始释放介入式生物瓣 c 释放后,撤出输送导管
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的 安全性评价和医疗器械质量控制
王春仁 M.D. 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室,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内容提要
一、生物材料产业介绍 二、新型生物材料器械的研究 三、可降解生物材料及其评价 四、组织工程产品及其安全性评价
一、产业现状
我国药品和医疗器械消费比例为10:7,发达 国家1:1。 医疗器械是低能耗、低污染、高利润和高附 加值产品。 世界医疗器械年增长在5-8%。 中国13-15%。
• 生物降解陶瓷材料: 生物降解陶瓷为β- 磷酸三钙(简称βTCP),β-TCP 的生物相容性好,植入机 体后与骨直接融合,用于骨缺损的修复。
• 可降解聚合物生物材料包括: (1)天然生物材料、 (2)半合成生物材料、 (3)合成生物材料。
• 天然生物材料有胶原蛋白、纤维素、透 明质酸钠、海藻酸钠、壳聚糖等,这类 材料优点是生物相容性以及细胞亲和性 都很好, 且其降解产物多为天然物质, 可 被人体完全吸收,缺点是强度差。
• 生物降解复合材料:由于单纯的合成和 天然材料都具有一定的缺陷或不足,因 此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制备成复合 材料,使其具有更优良的性能以满足临 床需求,并降低潜在的使用风险。
• 可降解生物医用材料的评价: • 由于可降解生物医用材料和惰性材料相 比,在体内能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因此 在生物安全性评价方面也和传统的惰性 材料不同,特别是在材料的降解速度、 降解产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方面 进行评价。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4 含药组合器械 (1)含药血管支架 (2)含抗生素骨水泥 (3)肝素涂层血管导管 (4)磺胺嘧啶敷料、纳米银敷料
4 再生医学生物材料 牙组织再生材料:Bio-Gide, Bio-Oss 骨诱导再生材料: 含BMP骨诱导材料 组织诱导再生膜:胶原膜、PLA膜 神经再生导管:壳聚糖、胶原材料
5 原位凝胶产品 即在位凝胶,是一类以溶液状态给药后,能在 用药部位立即发生相转变,由液态转化形成非 化学交联半固体凝胶的制剂。 原位凝胶分为温度敏感型、pH 敏感型以及离 子敏感型等。 原位凝胶可应用于皮肤、眼部、鼻腔、口腔、 阴道、直肠等多种途径给药。在美容、组织填 充、组织工程等方面的应用。
组织工程皮肤
组织工程软骨
2、组织工程医疗产品的安全评价 在国家863项目的支持下,中检院承 担了干细胞和组织工程医疗产品的质量 控制和标准的研究,主要是从三个方面 控制组织工程医疗产品的质量: (1)细胞 (2)材料和支架 (3)组织工程终产品
(1)种子细胞: 产品使用的活细胞的来源、 特性、纯度、年龄、活性和功能性;细 胞分离和培养的条件。细胞贮存条件及 稳定性;作为供者筛选的诊断结果和其 他检测的接受标准;制造过程中的细胞 表型和功能的稳定性;潜在病毒表达如 HIV-I/II,HBV、HCV、HTLV-I/II、 CMV、EBV的检测等
四、我国干细胞和组织工程医疗产品的研 发现状 1). 我国组织工程研究的立项研究 (1).1999年国家科技部正式将组织工程项目 列入“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 (2).2002年国家科技部又成立了“863”组织 工程项目,为组织工程的基础研究和产 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组织工程在我国的主要研究机构 (1) 上海组织工程研究中心。 (2) 北京:组织工程研究主要在清化大学, 军事科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科院化学所。 (3) 成都:华西医科大学组织工程研究中心。 (4)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组织工程研究中心。 (5) 其他科研院校也有组织工程研究中心。
• 胶原蛋白: 常见类型为Ⅰ型、Ⅱ型、Ⅲ型、 Ⅴ型和Ⅺ型,胶原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 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以及生物活性。 • 通途:胶原海绵、胶原膜、人工皮肤、 胶原蛋白凝胶、胶原蛋白敷料、固定化 酶载体和胶囊等。
• 纤维素(cellulose):是由葡萄糖组成的 大分子多糖。 产品:氧化再生纤维素和止血纱布。
2)材料和支架: 支架物理和化学要求,生 物相容性按照ISO10993医疗器械生物学 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3)组织工程产品: 终产品中细胞的存活 率、功能、稳定性、组织结构,无菌要 求、以及临床前的动物试验研究。
• 目前我国有关于组织工程医疗产品管理 的法规性文件正在制定中。在国家863项 目的支持下,中检院组织我国组织工程 方面的专家、管理人员和科研工作者起 草了11项组织工程产品的相关标准,其 中5个标准已经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局审批不久可以发布,另外5项标准已经 通过专家讨论,其他的10个标准正在研 究和起草过程中。
c
1、介入器械 • (3)射频消融导管 • (4)药物球囊导管 • (5)血管栓塞微球 • (6)左心耳封堵器
2 新型无增塑剂材料
(1)新型无毒增塑剂 增塑剂DEHP 代用品的研究, 如苯甲酸酯类、环氧酯 类、柠檬酸酯类、己二酸酯类等。 (2)热塑性弹性体 如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thylvinyl acetate, EVA)、聚烯烃(PE、PP)、聚氨酯、硅树脂、TPU 以及这些材料的共混物和多层复合材料。 (3)新型加工工艺 复合材料加工技术,多层挤压技术。
• 壳聚糖:壳聚糖是由自然界广泛存在的 几丁质经过脱乙酰作用得到的,化学名 称为聚葡萄糖胺(1-4)-2-氨基-B-D葡萄糖。 • 通途:促进凝血和伤口愈合;作为药物 的缓释基质;组织工程和人工器官。 •
• 聚乳酸(PLA)、聚乙醇酸(PGA) 和它们 的共聚物PLGA。合成材料可根据需要制 备不同降解速度的材料,具有良好的力 学强度,但生物相容性略差。 • 这类材料用于缝合线、骨固定器械、血 管支架等。
• 透明质酸钠:天然多糖,分子量为 500000~730000道尔顿,其溶液具有高 黏弹性。 • 用途:眼科手术辅助用药,组织填充材 料,关节用药,组织工程支架等。
• 海藻酸钠:海藻酸(Alginate)是存在于褐 藻中的天然高分子多糖,类似于细胞外 基质中的糖胺聚糖。 海藻胶还可制作各种剂型的止血剂, 包括止血海绵、止血纱布,止血薄膜, 烫伤纱布等。
• • • • •
具有生物降解的功能性生物材料: 可降解的金属材料, 陶瓷材料, 高分子材料, 复合材料的特性、应用和安全评价方面 的问题。
• 生物降解金属材料: • 可降解镁合金为代表的具有生物可降 解吸收特性的新一代医用金属材料研究 较多,这类新型医用金属材料利用镁合 金在人体环境中易发生腐蚀降解的特性, 希望替代传统医学中的不锈钢接骨板、 骨钉等骨固定材料,以及用于可降解的 血管支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