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秋季腹泻教学设计
幼儿园秋季腹泻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幼儿园秋季腹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腹泻的定义、症状和原因。
2. 学习预防腹泻的基本措施。
3. 培养幼儿日常卫生习惯,预防腹泻的发生。
4. 培养幼儿对腹泻的自我防范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腹泻?2. 腹泻的症状和原因。
3. 腹泻的预防措施。
4. 腹泻的治疗方法。
三、教学步骤:1. 导入:与幼儿交流关于日常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2. 引入:给幼儿讲解什么是腹泻,并介绍其常见症状。
3. 活动一:幼儿观察图片,辨认腹泻症状,并进行讨论。
4. 活动二:教授如何预防腹泻的基本措施,如勤洗手、饮用干净水等。
5. 活动三:组织幼儿参与手洗实践活动,强调正确的洗手方法。
6. 活动四:进行游戏活动,强化幼儿对腹泻预防措施的理解。
7. 活动五:引导幼儿了解腹泻的治疗方法,并与之前预防措施进行对比。
8. 总结: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日常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9. 作业:布置家庭作业,让幼儿整理并分享家庭中的卫生习惯。
四、教学重点:1. 让幼儿了解腹泻的症状及其原因。
2. 培养幼儿预防腹泻的基本卫生习惯。
五、教学难点:1. 引导幼儿理解腹泻预防的重要性。
2. 让幼儿形成正确的卫生习惯。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及内容准确性。
3. 组织小组活动,评估幼儿合作能力及互动表现。
七、教学材料:1. 图片:腹泻症状、手洗方法等相关图片。
2. 课堂游戏所需材料。
八、教学延伸:1. 鼓励幼儿在幼儿园外积极实践卫生习惯,与家人分享所学。
2. 配合幼儿家庭,建立幼儿在家中的卫生习惯。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幼儿将了解到腹泻的定义、症状和原因,并学习到预防腹泻的基本措施,培养了幼儿日常卫生习惯,从而有效预防腹泻的发生。
同时,幼儿还将形成对腹泻的自我防范意识,从而为自身的健康保驾护航。
2024年小儿秋季腹泻课件

2024年小儿秋季腹泻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儿科学》第十一章“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具体内容为第三节“小儿秋季腹泻的诊治”。
详细内容涉及秋季腹泻的定义、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小儿秋季腹泻的定义、病因、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
2. 学会小儿秋季腹泻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3. 了解小儿秋季腹泻的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儿秋季腹泻的病因、病理生理及鉴别诊断。
教学重点: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秋季腹泻患儿的病例,引导学生思考秋季腹泻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1)定义:介绍小儿秋季腹泻的概念。
(2)病因:讲解病毒、细菌感染等原因。
(3)病理生理:阐述腹泻引起的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病理生理变化。
(4)临床表现:详细描述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
3.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一道有关小儿秋季腹泻诊断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秋季腹泻的诊治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小儿秋季腹泻的定义、病因、病理生理。
2. 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
3. 小儿秋季腹泻的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小儿秋季腹泻的定义及病因。
(2)列举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3)论述小儿秋季腹泻的治疗原则。
2. 答案:(1)定义:小儿秋季腹泻是指秋季时期,婴幼儿因病毒、细菌感染等原因引起的腹泻病。
(2)病因: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腺病毒等)、细菌感染(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
(3)临床表现:腹泻、呕吐、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等。
诊断方法: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粪便检查、血常规等)。
小儿腹泻教学设计

小儿腹泻教学设计1.了解小儿腹泻的定义、病因、症状和分类;2.了解小儿腹泻的日常护理和预防措施;3.掌握小儿腹泻护理的基本技巧;4.提高教师和家长对小儿腹泻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一、知识与技能准备(15分钟)1.课堂导入:通过与学生互动引起学生对小儿腹泻的兴趣。
2.预备知识:给学生提供基本的小儿腹泻的定义、病因、症状和分类的知识。
二、理论讲授(20分钟)1.小儿腹泻的定义、病因、症状和分类。
2.小儿腹泻的日常护理和预防措施。
三、案例分析(30分钟)1.给学生提供几个小儿腹泻的实际案例,并让学生分析每个案例的病因和症状。
2.让学生讨论如何进行日常护理和预防措施。
四、技能培训(30分钟)1.教授小儿腹泻护理的基本技能,如如何给孩子喂水、喂药等。
2.演示给学生如何进行小儿腹泻护理。
3.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有一人扮演患有腹泻的小孩,另一人扮演护理者,模拟护理的过程。
五、知识总结与提问(15分钟)1.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
2.提问学生之前学习过的知识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六、作业(5分钟)留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小儿腹泻的预防和护理的学习心得,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七、课堂小结(5分钟)对整堂课进行反思总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
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教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案例。
2.在案例分析和讨论环节,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言的机会,鼓励大胆提问和多角度思考。
3.在技能培训环节,教师要讲解清晰,演示准确,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护理技巧。
4.在知识总结与提问环节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对于错误的回答要进行纠正和解释。
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看学生对小儿腹泻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作业的提交,评估学生对小儿腹泻预防和护理的掌握情况。
3.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教学延伸:1.邀请医生或相关专家到学校进行小儿腹泻的相关知识讲座或培训,增加学生对小儿腹泻的深入了解。
小儿秋季腹泻课件医学课件

小儿秋季腹泻课件医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针对小儿秋季腹泻的相关医学知识进行讲解。
教材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儿科学》第十章消化系统疾病,重点讲解秋季腹泻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小儿秋季腹泻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2. 培养学生对小儿秋季腹泻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儿科学消化系统疾病的认识和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小儿秋季腹泻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2. 教学重点:小儿秋季腹泻的诊断和治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案例视频,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病因:引导学生回顾儿科学消化系统疾病的相关知识,分析小儿秋季腹泻的病因。
3. 讲解临床表现:通过PPT展示小儿秋季腹泻的典型临床表现,如腹泻、呕吐、发热等。
4. 诊断与治疗:讲解小儿秋季腹泻的诊断方法,如观察症状、检查粪便等,并介绍常用的治疗措施,如补液、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等。
5. 实践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病例,锻炼学生对小儿秋季腹泻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病因2. 临床表现3. 诊断4. 治疗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小儿秋季腹泻的病因。
2. 请列举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表现。
3. 请简述小儿秋季腹泻的诊断方法。
4. 请简述小儿秋季腹泻的治疗措施。
答案:1. 小儿秋季腹泻的病因:轮状病毒感染、ECHO病毒感染等。
2. 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表现:腹泻、呕吐、发热、脱水等。
3. 小儿秋季腹泻的诊断方法:观察症状、检查粪便、病原学检查等。
4. 小儿秋季腹泻的治疗措施:补液、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抗病毒治疗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案例引入、理论讲解、实践练习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小儿秋季腹泻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课后,学生可通过复习教材、查阅相关文献,进一步拓展对小儿秋季腹泻的认识。
2024年小儿秋季腹泻课件

2024年小儿秋季腹泻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基于教材《儿科学》第7版,第十二章“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展开,主要涉及秋季腹泻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
详细内容包括:1. 秋季腹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2. 秋季腹泻的临床表现及诊断3. 秋季腹泻的治疗原则及方法4. 秋季腹泻的预防策略二、教学目标1. 掌握秋季腹泻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2. 了解秋季腹泻的治疗原则及预防策略3. 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秋季腹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治疗原则。
教学重点:秋季腹泻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预防策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教学视频:秋季腹泻患儿的临床表现3. 模拟病例:秋季腹泻患儿的诊断和治疗4. 学生分组讨论材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季腹泻患儿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疾病特点及危害。
2. 理论讲解:(1)病因及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诊断方法(4)治疗原则及方法(5)预防策略3. 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模拟病例,分析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案。
4. 随堂练习: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秋季腹泻病因、发病机制2. 秋季腹泻临床表现、诊断3. 秋季腹泻治疗原则、预防策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秋季腹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列举秋季腹泻的临床表现,并说明诊断方法。
(3)阐述秋季腹泻的治疗原则及预防策略。
2. 答案:(1)病因:轮状病毒感染;发病机制:病毒侵入肠道,破坏肠道黏膜,导致腹泻。
(2)临床表现:发热、呕吐、腹泻等;诊断方法: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等。
(3)治疗原则:补液、抗病毒、调节肠道菌群;预防策略:疫苗接种、手卫生、食品安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估,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秋季腹泻的流行病学特点、新型治疗方法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秋季腹泻教案

秋季腹泻教案教案标题:秋季腹泻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秋季腹泻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和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3. 培养学生对健康的意识和责任感。
4. 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应对腹泻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教案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秋季腹泻的概念,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秋季腹泻是什么吗?它是如何传播的?”2. 让学生讨论并分享他们对秋季腹泻的了解。
知识讲解:3. 向学生解释秋季腹泻的症状,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并提醒他们及时就医。
4. 解释腹泻的传播途径,如食物、水源、接触感染等,并强调个人卫生的重要性。
洗手指导:5. 向学生演示正确的洗手方法,包括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搓手指缝、指甲和手背等。
6. 让学生分组进行洗手实践,并互相检查对方的洗手是否正确。
卫生习惯培养:7. 引导学生讨论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如避免与患者接触、不乱丢垃圾、定期清洁居住环境等。
8. 鼓励学生制定个人卫生习惯计划,并在家里和学校实施。
腹泻应对与预防:9. 向学生介绍腹泻的应对措施,如多饮水、适当休息、避免食用油腻食物等。
10. 强调预防腹泻的重要性,如避免饮用未经过滤的水源、避免生吃水果和蔬菜等。
总结:1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醒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12. 鼓励学生与家人分享所学知识,以便共同预防腹泻的发生。
教学评估:13. 设计小组或个人任务,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关于秋季腹泻的小册子,包括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内容。
14. 对学生的小册子进行评估,包括内容的准确性、组织结构和语言表达等方面。
拓展活动:15.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卫生保健中心或邀请专业医生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腹泻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知识讲解、实践演示和评估任务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秋季腹泻的相关知识,并培养正确的卫生习惯和预防意识。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应对腹泻并积极参与个人和社区的健康管理。
小儿秋季腹泻课件

小儿秋季腹泻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内容选自《儿科学》第十一章“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第三节“小儿腹泻”,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小儿秋季腹泻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小儿秋季腹泻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2. 了解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及并发症。
3. 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小儿秋季腹泻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并发症。
重点:小儿秋季腹泻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秋季腹泻患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秋季腹泻这一疾病。
2. 理论讲解:(1)小儿秋季腹泻的定义及病因。
(2)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表现。
(3)小儿秋季腹泻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3.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关于小儿秋季腹泻的病例视频,让学生结合理论进行实际分析。
4. 例题讲解:(1)小儿秋季腹泻的病因有哪些?(2)如何诊断小儿秋季腹泻?(3)小儿秋季腹泻的治疗原则是什么?5.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小儿秋季腹泻定义2. 病因3. 临床表现4. 诊断5. 治疗原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小儿秋季腹泻的定义及病因。
(2)列举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表现。
(3)谈谈你对小儿秋季腹泻诊断及治疗原则的理解。
2. 答案:(1)小儿秋季腹泻是指发生在秋季,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肠道感染性疾病。
病因主要包括感染、饮食、气候等因素。
(2)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表现有:腹泻、发热、腹痛、呕吐、脱水等。
(3)小儿秋季腹泻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治疗原则为:调整饮食、纠正脱水、抗感染、保护肠道黏膜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小儿秋季腹泻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使学生对该疾病有了全面的认识。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课后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幼儿园秋季腹泻教案

幼儿园秋季腹泻教案教案标题:幼儿园秋季腹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腹泻的症状和传播途径。
2. 掌握预防腹泻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什么是腹泻?a. 解释腹泻的定义和症状,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b. 引导幼儿了解腹泻的传播途径,如食物、水源、接触感染等。
2. 预防腹泻的基本方法:a. 强调幼儿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换洗衣物等。
b. 引导幼儿正确饮食,避免生吃水果和蔬菜,尽量选择煮熟的食物。
c. 提醒幼儿要避免与腹泻患者接触,特别是在腹泻期间。
d. 告知幼儿家长要保持家庭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定期消毒玩具、床上用品等。
3. 注意事项:a. 强调幼儿要及时向老师或家长报告身体不适的情况。
b. 教导幼儿如何正确使用厕所,并强调洗手的重要性。
c. 提醒幼儿在外面玩耍时要避免接触污水和脏物。
d. 引导幼儿正确咳嗽和打喷嚏的方式,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
教学步骤:1. 导入:与幼儿讨论他们是否听说过腹泻,了解他们对腹泻的认知。
2. 介绍腹泻的定义和症状,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让幼儿更直观地理解。
3. 讲解腹泻的传播途径,通过故事、图片或视频让幼儿了解腹泻是如何传染的。
4. 引导幼儿讨论预防腹泻的基本方法,并进行逐一解释和说明。
5. 制作手工洗手液:引导幼儿参与制作简易洗手液,强调洗手的重要性。
6. 角色扮演: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不同场景下如何预防腹泻。
7. 游戏活动:设计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如找出隐藏的腹泻传播途径等。
8. 总结:与幼儿一起回顾所学内容,强调预防腹泻的重要性,并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1. 图片、实物或视频展示腹泻的症状和传播途径。
2. 手工制作洗手液所需材料。
3. 角色扮演道具,如洗手液、纸巾等。
4. 游戏活动设计材料。
评估方式: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秋季腹泻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infantile autumn diarrhea
小儿秋季腹泻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秋天马上就要到了.10月中旬到11月之间是小儿秋季腹泻的高发季节,此时父母一定要做好保护工作。
但疾病的到来往往方步慎防。
第一大症状:发热
宝宝发病初期多先有发热、咳嗽、流泪等上呼吸道感染现象,体温较高,一般为38~40度。
有的爸妈误以为宝宝感冒了,给宝宝喂治疗感冒的药物。
第二大症状:腹泻
不久,宝宝便开始腹泻,一天拉稀十几次,甚至二十几次,多是“哗啦”一下,几乎是从肛门中窜出来。
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样,无特殊腥味及粘液、脓血。
爸妈有时不能从尿布上区分出宝宝拉出的是大便还是小便。
第三大症状:呕吐
宝宝频繁呕吐,吃什么吐什么,有时不吃也吐,开始时吐清水样的东西,之后吐出黄色的苦水。
1、及时取宝宝的大便去医院查化验,查明原因。
引起腹泻的原因有多种,不能凭感觉断定宝宝就是患秋季腹泻,应依靠医生的帮助加以辨别;
2、如果宝宝腹泻一天超过8次,或虽次数不多,但大便量比平时多出两三倍,或排出的全是水,呈喷射状,应及时带宝宝就医;
3、秋季腹泻是轮状病毒感染所致,抗菌素治疗没有效果,所以不要动辄使用抗菌素,治疗的关键是补液;
4、如果宝宝腹泻加呕吐,不能补充口服补液盐,或尽管不呕吐,但宝宝就是不喝补液,也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
5、宝宝腹泻时,要及时把排泄物处理干净,这很重要。
6、及时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可购买口服补液盐。
在疾病初期,使用口服补液盐,配合其他治疗,不但解除了宝宝的痛苦,还避免住院,节约开支;
7、如果宝宝呕吐或喂水后就吐,就不能强迫宝宝喝水,更不能认为喂进了补液盐就不会出问题。
宝宝丢失的液体要比补充的液体明显增多,就必须及时看医生。
小儿秋季腹泻需提早预防
秋季腹泻主要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病者多见于3岁以下尤其是1岁半以内的婴幼儿。
由于小儿胃肠功能较弱,胃液
及消化液相对较少,胃肠道的抵抗力差,很容易感染此病毒,发病后症状又较重,所以称为“小儿秋季腹泻”。
该病发病初期表现为流涕、咳嗽、发热、咽部疼痛等感冒症状,大便每日数次,且伴有呕吐、腹痛,容易被误诊为胃肠型感冒。
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起病急骤,体温较高(一般为38—40℃),胃肠道症状较重,甚至每日大便次数达数十次,多为水样或蛋花样,较大幼儿大便呈喷射状,无特殊腥味及粘液脓血。
大便化验正常或有少许的白血球。
由于频繁腹泻与呕吐,食欲又低下,患儿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现象,严重者可出现电解质紊乱,更甚者还可合并脑炎、肠出血、肠套叠或主肌炎而危及生命。
家长应对此病有足够的重视。
本病目前除“司密达”在止泻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外,尚没有特别有效的其他西药可用。
而中药治疗小儿腹泻却效果比较肯定。
如用下列治法:
1、将淮山药研粉,每日3—9克,以开水调成奶糕样服用,一天3—4次,适用于脾虚泻;
2、红灵丹,每次0.3克,一天3次吞服,或者扁豆花30克水煮服,每日3次,适用于湿热泻;
另外,也可以配合针灸疗法,先取足三里、阴陵泉,后针气海和中脘;如泻泄不止者,可加刺止泻穴和艾条灸神阙穴,呕吐者加针内关。
对患儿要调节好饮食,轻者不必禁食,应尽量减少哺乳的次
数,缩短喂乳的时间,停吃牛奶、麦乳精、巧克力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可饮用盐水、米汤、稀藉粉等。
病症重的应禁食6—24小时,如禁食一定时间后症状缓解,可逐步恢复饮食。
进食必须由少到多,由稀到浓,切不可操之过急。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 1 2
对轻度脱水的患儿,可以口服补液盐调治;脱水严重的,应予静脉输液,以纠正电解质的紊乱。
切不可乱用抗生素,以防不良后果。
此外,要做好病儿的护理工作。
除饮食调整外,患儿腹部要保暖。
由于秋季气候渐渐转凉,而且患有本病的儿童受病毒的侵犯,肠蠕动本已增快,如腹部再受凉则肠蠕动更快,腹泻加重。
还应保护好患儿的臂部,因便次增多,肛门周围的皮肤及粘膜必定有损伤,患儿便后要用细软的纱布蘸水轻洗,再涂些油脂类的药膏,婴儿要及时更换尿布,避免粪便尿液浸渍的尿布与皮肤摩擦而发生破溃。
患儿用过的东西要及时洗涤并进行消毒处理,以免反复交叉感染。
由于轮状病毒存在于食物之中,所以对本病应以预防为主,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不喝生水,不乱吃不洁食品。
对婴儿要注意哺乳卫生,奶瓶、汤勺等食具在每次喂前喂后都应该用开水洗烫,最好每天煮沸消毒
一次。
不吃隔夜的食物;母亲应注意乳房的清洁,勤换内衣,减少感染的机会。
婴幼儿的玩具也应经常消毒。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