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养生术
古人十大养生法

古人十大养生法古人十大养生法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注重养生。
养生方法很多,但十大养生法是由古人总结出来的最常用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介绍。
一、饮食养生法古人认为饮食对养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他们认为,只有合理调配饮食,才能调节身体的气血、阴阳和脏腑的功能。
古人提倡饮食宜清淡,以素食为主,合理搭配荤素,避免过于油腻,同时也要注意饮食的数量和时刻。
有些食物还有特定的养生功效,比如燕窝具有补肺养颜的功效,枸杞有明目滋阴的作用。
二、运动养生法古人认为“动之则通,不动则滞”。
因此,他们提倡运动养生。
古人把运动分为内运和外运两类。
内运指的是气功,包括吐纳、太极、五禽戏等,外运则是指体育运动,比如跳绳、打羽毛球、打乒乓球等。
运动的好处在于可以增强体质、调节身体机能、促进新陈代谢,还可以消除疲劳和调整情绪。
三、寻常养生法古人认为,养生也要注重日常的生活习惯。
他们提倡“寻常养生”。
比如,每天早晨起床后应该及时空窗户换气,晒太阳;中午午休时要充分休息,保持心情愉悦,晚上要按时上床睡觉,保证睡眠质量;同时要注重卫生习惯,保持身体清洁和卫生,以预防疾病。
四、水疗养生法水疗是古人很受推崇的养生法之一,更是现代人追求健康的方法之一。
古人认为水能够清洁身体,同时也可以舒缓肌肉,消除疲劳。
他们的水疗方法很多,比如盐浴、水晶浴、足浴等。
不同的水疗方法有着不同的功效。
比如盐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水晶浴可以舒缓神经,足浴则可以帮助血液循环和调节内分泌。
五、针灸养生法针灸是一种古老的中医术语,在现代仍被广泛应用。
古人认为,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针灸能够调节人体的自我修复和调节能力,增强免疫功能,预防疾病,提高身体抵抗力,保持健康。
现代科学也证明针灸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自律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六、草药养生法草药治疗在古代就已经被广泛地应用,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护理技术科普系列之自我养生功法

中医护理技术科普系列之自我养生功法
自我养生功法是中华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帮助人们增强身体健康,防病治病,
延年益寿。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自我养生功法。
1. 气功
气功是一种利用内力控制身体机能和调节身心平衡的中华传统健身术。
通过练习气功,可以改善身体的循环和呼吸系统,增强免疫力和身体抗病能力,提高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
的稳定性。
气功包括静坐养气、气功调理、气功保健、气功治病等多种形式,可根据个人
需求选择练习。
2. 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中华传统健身术。
它以缓慢、舒缓、柔和的方式,通过按
摩穴道和调整呼吸,帮助身体放松,增强体力和柔韧性,改善姿态和平衡能力。
太极拳的
拳式和招式多,适合中老年人和身体较弱者练习。
3.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理是通过按摩身体关键部位的穴位,
调节身体的气血流动,消除疾病,增强身体免疫力。
推拿按摩可分为穴位按摩、经络按摩、刮痧按摩等多种形式,常常应用于辅助治疗多种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慢性疲劳综合
征等。
4. 中药养生
中药养生是利用中华传统药物对人体进行调理和增强抗病能力的一种健康保健方式。
中药养生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贴敷等多种形式,作用于不同的身体系统,例如心脏、
肝脏、肺、脾、肾、血等系统。
中药养生在治疗许多慢性疾病和预防退化性疾病方面,有
非常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自我养生功法是中华医学的重要传统,对人们的健康有着非常积极的帮助。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能力选择练习自我养生功法,从而达到提高身体健康素质和防
患未然的效果。
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法

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法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法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指导下,通过特定的体育运动方法来增强人体的健康和养生。
这些运动法包括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它们融合了身体运动、呼吸调节和精神意识的培养,对于促进身体健康和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起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太极拳、气功和五禽戏这三种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法的特点和益处。
1. 太极拳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已经发展了几百年,被广泛认可为一种优秀的养生运动。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身体活动,更是一种身心合一的修炼方式。
太极拳着重强调身体内外的平衡、柔和、自然以及意识的集中。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人们可以通过慢而平衡的动作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平衡感和协调性,同时调整呼吸和心理状态,在放松的状态下培养内在的和谐与稳定。
这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提高心理健康,并且对于改善循环系统、调节血压和代谢功能也有积极的效果。
2. 气功气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养生方法。
气功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的姿势来平衡和调节人体的内部能量,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气功练习主要包括静坐和动作两种形式。
静坐气功注重调整呼吸和集中注意力,通过正常的呼吸和深层次的放松来提高心理及身体的稳定性,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和消化系统功能。
动作气功则通过练习一系列身体运动和呼吸法来平衡和调整人体的能量流动,加强内脏的功能,提高身体的耐力和免疫力。
气功也是一种自我调节和自我疗愈的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并增进身心的平衡。
3. 五禽戏五禽戏是一种模仿五种动物动作的养生健身法,包括虎、鹿、熊、猿和鸟五种形态。
通过模仿这些动物的动作,人们可以锻炼关节的柔韧性、肌肉力量和呼吸能力。
五禽戏重视身体的舒展与矫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动,增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
同时,五禽戏也注重调节身心状态,通过模拟动物的形态和动作来培养意念和精神的集中。
练习五禽戏可以增强肌肉和骨骼系统的韧性,提高人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对于改善体态和预防骨质疏松症有积极的效果。
回春功的简介及传人介绍

回春功的简介及传人介绍回春功,全名“中国古代养生长寿术”,源于金元时期全真道华山派,历今八百余年,历来为道教内部秘传延年修真功法。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回春功的简介。
回春功的简介回春功,全名"中国古代养生长寿术",源于金元时期全真道华山派,历今八百余年,历来为道教内部秘传延年修真功法。
回春功功理正确,道法自然,以人为贵,身心和合,专气致柔,精为其首,累功积德,防患未然。
回春功习练对男女肥胖病、女性内分泌失调、男性前列腺疾病、糖尿病、性功能减退等功效确切显著。
回春功的基本介绍回春功,全名“中国古代养生长寿术”,源于金元时期全真道华山派,历今八百余年,历来为道教内部秘传延年修真功法。
改革开放后,回春功由边治中(智中)老师发扬光大,沈新炎(信言)老师整理献世。
本功法注重导引、吐纳、按摩、元和、还精补脑诸术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动静双修、精气神形齐练的全身性柔韧运动。
回春功功理正确,道法自然,以人为贵,身心和合,专气致柔,精为其首,累功积德,防患未然。
回春功功法精妙,通过柔身养形,疏通经脉,通利关节,和调脏腑,健运脊柱,吐故纳新;同时妙炼下丹,补肾生精,还精补脑;强调乐字当头,愉悦身心,排解烦忧,延缓衰老。
回春功功效卓著,曾获国家自然基金课题资助,验证其对糖、脂代谢及血浆核苷酸含量产生双向调节作用,调节垂体-性腺、甲状腺等内分泌激素水平,提高胰岛素效应,维护机体稳定平衡。
回春功习练对男女肥胖病、女性内分泌失调、男性前列腺疾病、糖尿病、性功能减退等功效确切显著。
回春功的发展现状回春功一直以来都是全真华山派秘传的养生功法,道规明确规定回春功“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子女,严禁抄录,若犯戒律,天雷轰顶”,所以之前只有全真华山派弟子才能习练,在上世纪80年代初,19代传人边治中大师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春风促进其立下“愿天下人皆健康长寿”的宏愿,他才毅然决定,将华山派单传的回春长寿功法陆续公诸于世。
关于中华养生术 李正原2015

中华养生术-----中国贡献于人类的第五大发明李正原 2015.04.13初稿,终稿于2016.12.181、中华养生术源远流长中华养生术在中国应当有7千年以上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对于我们这个民族繁荣发展,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说是有7000年以上,有何根据?最早的关于养生理论的著述《黄帝内经》,问世于2000年前的春秋至汉代之间。
在那样蛮荒的年代,同时代的巨著《论语》不到1.2万字,《孟子》3.8万余字,20万字的科学巨著《黄帝内经》需要多少年的发现探索和多少实际经验积累才可能产生?革命党常说,没有革命的实践,就没有革命的理论。
不经历数千年的探索和实践与总结,怎么会形成理论并见于文字完成如此巨作?在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由猿变成人的漫长过程,生命个体的进化,没有长期的对于生命科学的探索和总结,没有无数代人的传播发扬发展,《黄帝内经》是不可能凭空问世的。
至今仍深刻影响当代国人的中华文化,从源头上分,有传扬积极入世的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体系,还有清净无为的以庄老为代表的道家学派。
这两个体系的代表人物,都是中华养生术的探索者、修炼者和传扬者。
并且,他们的养生理论与实践非常成功。
孔子享年73,孟子享年84,老子享年101岁,老庄117岁。
这在平均寿命仅为31岁的春秋战国时期,堪称是生命的奇迹。
这些历史与文化的巨人,是怎么做到如此长寿的呢?首先,他们都强调修养心性。
儒家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建立在心性修养的基础上,心性修养是由道德认知到道德践行的不可或缺的连接环节或桥梁。
孔子关于“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论述;孟子所言“吾善养吾浩然正气”(并非是指修炼气功,而是强调精神修养),“养心莫善于寡欲”,……,所有这些论述可以归纳为一点,即每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于社会整体和自身的发展及生命健康,是极其重要的基础和前提。
与此相反,一个人如果内心苟且私欲太盛,难得善终。
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六字诀、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

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六字诀、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功法1 、 简介:健身气功六字诀中的“嘘、呵、呼、呬、吹、嘻”六个字表示了人体呼吸的口型动作。
如“嘘”字诀的口呼动作,即为嘴角紧缩后引,槽牙 ( 即磨牙 )上下平对,中留缝隙,槽牙与舌边亦有空隙。
发声吐气时,气从槽牙间、舌两边的空隙中缓缓呼出体外。
再如“呼”字诀的口呼动作,即舌体中部下沉,舌的两侧上卷,口唇撮圆,正对着咽喉,气从喉出后,在口腔中形成一股中间气流,经撮圆的口唇缓缓呼出体外,等等。
健身气功六字诀中的六个字,也表示了不同口形动作所发出的不同的音,这可以在古书中找到解释。
如《声类》曰:“出气急曰吹,缓曰嘘”。
“吹”,即快速有力地吐出气流;“嘘”则为慢慢地呼气。
在《庄子》里早有“吹口句呼吸,吐故纳新”的说法。
在此,“呼”其义为吐气,与“吸”相对。
可见,健身气功六字诀中的六个字,既表示人体对六个字的呼吸动作和六种具体的呼气口型,也表示六种不同的口型动作所发出的六种不同的音。
2 、如何理解健身气功六字诀中的“补”与“泻”?六字诀现存最早的文献《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中记载:“纳气有一,吐气有六。
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
……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寒,呬以解极。
”同时指出:“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痛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
”该文献中的六字与脏器虽然与健身气功六字诀有所不同,但可以看出六字诀的吸气方法只有一种,用口吐气却有吹、呼、唏、呵、嘘、呬六种,而这六种吐气不但可以去热、风、烦、寒等邪气,还可以散出脏器的胀满、痛闷等气结。
这说明六字诀的吸气与六种吐气,按照传统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它是一个祛邪泻实又扶正的吐纳调气法。
那么健身气功六字诀所具有的扶正之补与祛邪之泻,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扶正、补气主要是:发音吐气后的吸气;动作导引中两手外开、外拨后的内收、内拢及捧掌内翻;练功后的收功;练功过程中的身心合一。
中国传统养生

中国传统养生养生,即保养身体,延缓衰老,提高身体的抵抗能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被视为一种智慧的集结,包括了养生之功法、养生之心法以及养生之饮食。
这些传统的养生方法不仅经久不衰,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养生的一些重要方面。
一、养生之功法养生功法是中国传统养生的核心之一。
它是通过特定的动作和呼吸方式来调理身体的内外平衡。
其中,太极拳是最著名的养生功法之一。
太极拳的基本原理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通过缓慢而连贯的动作,使身体的气血循环得到协调,达到健身、治病和防病的目的。
除太极拳外,气功也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功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姿势,达到调理身体、提高免疫力的效果。
同时,太极拳和气功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康复和健身活动中。
二、养生之心法养生之心法是指调整自身心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舒适。
在中国传统养生中,坚持良好的心态被认为是养生的基础。
其中,瑜伽是一种可以改善心态的传统养生方法。
通过各种体式和呼吸方式,瑜伽可以帮助人们降低压力、舒缓焦虑、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
此外,冥想也是一种常见的养生心法。
通过深度呼吸和专注于当下的感受,冥想可以帮助人们平复内心的波动,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养生之饮食在中国传统养生中,饮食被视为养生的重要环节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可以对身体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
比如,生姜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可以用来缓解寒症。
同样,茶叶也是一种常见的养生饮品。
不同的茶叶具有不同的功效,比如绿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红茶具有提神醒脑的效果。
此外,中医饮食疗法也是中国传统养生的一部分。
通过合理搭配食材和烹饪方法,中医饮食疗法可以对疾病产生一定的调理作用。
总结中国传统养生包括养生之功法、养生之心法以及养生之饮食。
这些方法都以调理身心平衡为核心,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达到保持健康和延缓衰老的目的。
无论是养生功法,还是养生心法和养生饮食,都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对健康的追求。
中国古人的养生智慧

中国古人的养生智慧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智慧。
古人注重养生,将健康视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
他们通过饮食、运动、调理心态等方面的方法来保持身体健康和延年益寿。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人的养生智慧:1. 饮食养生:古人认为饮食是养生的关键。
他们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
五谷指的是大米、小麦、玉米、高粱和豆类等主要粮食,五果指的是苹果、梨、桃、李子和葡萄等水果,五畜指的是猪肉、牛肉、羊肉、鸡肉和鱼肉等肉类。
古人认为合理搭配这些食物可以提供全面的营养,保持身体的平衡。
2. 运动养生:古人重视运动对身体的益处。
他们提倡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
这些运动方式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调整呼吸和心态,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3. 调理心态:古人认为心态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他们注重修身养性,提倡心静如水,保持平和的情绪。
古人常常通过读书、写字、绘画等艺术活动来调节情绪,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4. 中医养生:中国古代的中医学是独具特色的养生智慧。
古人相信人体与自然界的五行相互关联,通过调整五脏的功能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他们常常采用草药、针灸、按摩等方法来调理身体,平衡阴阳,以达到养生的效果。
5. 养生饮品:古人发明了许多养生饮品,如菊花茶、枸杞茶、人参茶等。
这些饮品可以清热解毒、滋补身体、提高免疫力。
古人喜欢用天然的植物材料来制作养生饮品,这些饮品不仅可以满足口味需求,还可以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古人的养生智慧包括饮食养生、运动养生、调理心态、中医养生以及养生饮品等方面。
这些智慧不仅在古代被广泛应用,如今也被现代人所重视。
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养生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汉代的一些养生学说。 汉代的思想家和医学家对《黄帝内经》的养生学说,作了某些补 充和发挥。王充提出了人之寿夭与先天禀赋有关的观点,如他在 其代表作《论衡》中,论及生死寿夭,延年之道者近二十篇。他 说:“夫禀气渥则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 命短”,从而明确指出了先天禀赋强者寿,先天禀赋弱者寿短的 观点 华佗积极推行吕不韦的运动延年说,如他对弟子吴普说:“人体 欲得劳动……动摇则合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 不朽是也”(《三国志· 方伎传》)。其次,他继承《庄子》吐故 纳新、熊经鸟申”的法则,在实践中创立了动形养生的五禽戏法, 这种仿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姿态的锻炼方法,不 仅简便易行,而且对后世保健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医圣张仲景亦非常重视养生,他曾批评那些不注意养生的人说: “怪当今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 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他还特别强调饮食与 养生的关系,
②心理健康特征 *精神愉快 《素问· 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 利”,可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重要标志。七情和调、 精神愉快,反映了脏腑功能良好。现代医学亦认为,人若精神 恬静,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作用就能保持正常状态,从而发 挥对整体的主导作用,自能内外协调,疾病就不易发生。 *记忆良好 肾藏精、精生髓,而“脑为脑之海”。髓海充盈, 则精力充沛,记忆力良好;反之肾气虚弱,不能化精生髓,则 记忆力减退。
*声音宏亮 声由气发,《素问· 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 皆属于肺”,声音宏亮,反映肺的功能良好。 *须发润泽 发的生长与血有密切关系,故称“发为血之余”。 同时,又依赖肾脏精气的充养。《素问· 六节胜象论》说:“肾 者……其华在发”。因此,头发的脱落、过早颁白,是一种早 衰之象,反映肝血不足,肾精亏损。 *食欲正常 中医学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饮食 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脾胃的盛衰。食欲正常,则是健康的反映。
2)神的基本含义 在中国养生理论中,“神”通常是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现象 的总称这样一种基本概念出现的,它包括了在大脑的精神、意 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经络、营卫、气血、津液等全部机体 活动功能和外在表现。“神”的生成主要以先天之精为基础, 以后天的精气为补养培育而成。所以“神”的盛衰与精、气的 盈亏密不可分。只有作为生命物质要素的精气充足,作为生命 活动功能外在表现的“神”才可能旺盛。 可以看出,精、气、神在传统养生理论中是作为人体生命活动 的三个基本要素出现的。其中精、气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而神则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或称为生命结构的总体功 能信息。三者之间具有互相资生的内在联系:精充气足则神全, 神躁不安则伤精耗气;精气不足,神也易浮躁不宁;只有精、 气、神充盈,机体的生命活动才可能在健康状态中运行。
3、先秦杂家养生思想。 《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就养生思想而论, 它是先秦诸子著作中,内容最丰富的。书中主张趋利避害,顺应 自然。《吕氏春秋· 尽数》云:“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 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 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何为害?五味太过,五者 充形则生害,此其一,乃饮食为害,七情太胜,过胜则伤神,乃 情志为害,此其二;六淫太过,太过则伤精,乃六淫为害,此其 三。知其三害而避之,使之无过。自然神安而形壮,年寿很长。” 吕氏春秋》还提倡动形以达郁,即认为人之精气血脉以通利 流畅为贵,若郁而不畅达,则百病由之而生,如《吕氏春秋· 尽 数》里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 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从而明确指出“动”对于健康的重要 性。
2、道家养生说。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 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 法则。《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 “虚”为道家养生之第一大要,老子言“虚其心”,庄子 言“虚无”,宋子言“虚其欲”。虚为何如此重要呢?宋子曰: “虚者,万物之始也,故虚可以为天下始。”又曰:“虚而无 物谓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 虚即道,道即自然。 道家一派,一方面崇尚自然,提倡所谓“返朴归真”、 “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一方面又提倡养生,希望能够“长 生久视”。“寿敝天地”。
(2)气功的意念练习 气功的意念练习是指练功人有意地排除杂念以达到入静的练习 方法。练意即守意。守意可以分为内守和外守两种。其中内守 包括守丹田、守穴位、守呼吸,默念字句守病灶的康复、守全 身和守某一病痛放松缓解等。 意守的实质是通过意志控制体内生物能,即“气”的活动。有 人说,当练功进入高级阶段,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己。
“气”的存在是通过一定的生理功能表现出来的,这些生理功 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推动作用。“气”具有推动脏腑组织活动和促进血脉运行 的作用。 (2)温煦作用。“气”具有维持人体正常温度,保持身体与外 界环境协调平衡的功能。 (3)防御作用。“气”具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能力。 (4)固摄作用。“气”具有控制人体血、汗、尿、精不外泄的 功能。 (5)气化作用。“气”具有维持脏腑功能正常活动和精、血、 津液新陈代谢过程顺利进行的作用。 从“气”所具有的上述生理功能中可以看出,它与“精” 一样,也是人体生命活动赖以进行了重要物质基础。所谓“人 含气而生,精尽而死”,正强调了“气”和“精”同属构成生 命活动的物质要素。
此时代的重要著作有:《养生方》、《却谷食气》、《十问》
二 中医有关健康人的特征 ①生理健康特征 *眼睛有神 眼睛是脏腑精气汇集之地,眼神的有无反映了脏腑 的盛衰。因此,双目炯炯有神,是一个人健康的最明显表现。 *呼吸微徐 微徐,是指呼吸从容不迫,不疾不徐。《难经》认 为:“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说明呼吸与人体脏腑功能 密切相关。 *二便正常 《素问· 五脏别论》说:“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 不得久藏”,是说经过肠胃消化后的糟粕不能藏的太久,久藏 则大便秘结。而大便通畅则是健康的反映。小便是排除水液代 谢后糟粕的主要途径,与肺、肾、膀胱等脏腑的关系极为密切。 小便通利与否,直接关系着人体的功能活动。 *脉象缓匀 此指人的脉象要从容和缓,不疾不徐。“脉者,血 之腑也”,气血在脉道内运行,所以脉象的正常与否,能够反 映气血的运行。
(3)气功的呼吸练习 自然呼吸 呼吸时要注意胸廓随呼吸而起伏,进而达到提高呼 吸肌的功能,促进呼吸道的炎症和分泌物的消除。 腹式呼吸 可以提高呼吸功能,运用膈肌的起伏对腹腔脏器进 行按摩。 逆式呼吸 吸气时扩胸收腹,呼气时缩胸鼓腹,这样即可诱导 意念集中,训练运动神经的灵活性。 停闭呼吸 即在呼与吸之间或在呼与吸之间停止呼吸3秒钟--7 秒钟。练习时采用吸气一停止——呼气的方法,可增强交感神 经的兴奋性,抑制胃肠功能,升高血压,心率的作用。若采用 呼气——停止—一吸气的方法,可增强迷走神经兴奋性,加强 胃肠蠕1)气的基本含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生命现象均被视为“气”活动的 结果。这就是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所说的:“人在气中, 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赖以生者也。”作为中国传 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祖国养生学也持有类似的观点,认 为“气”是一种极微小而且处在活动状态的精微物质,它构成 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全过程。中国养生学认为“气”的生成 主要与肾、脾胃、肺等脏腑器官密切相关。其中肾藏来自父母 的先天精气;脾胃从各种饮食营养物质中汲取水谷精微之气; 肺从自然界呼吸空气。
7、在秦汉时期,由于秦始皇、汉武帝,都是长生不老的热烈追 求者,所以社会上出现了一批自称持有长生术的方士和得道的 神仙,道家也得到很大发展。当时统治者的谋求长生,客观上 促进了方士对炼丹、服石、导引等养生方法的探索。东汉时期 的魏伯阳,即总结了前人经验,著成《周易参同契》三卷,阐 述了炼丹的理论和气功的理论和方法。所述炼丹之术,在化学 史上有重要贡献,对气功的论述,至今仍有研究和参考价值。
四 中华传统养生方法
(一)、气功调摄 气功是祖国医学珍贵遗产的一部分,是古人在与疲劳、病痛、 衰老进行长期斗争的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创造出来的一种 自我身心锻炼的养生方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气功在 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流派。但就其锻炼的方法来 说,大致可分为动功和静功两类。其中静功主要有内养功、强 壮功、放松功、站桩功和周天功等。动功主要有太极拳,五禽 戏、八段锦、易筋经、保健功等。 (1)气功的姿势 气功的姿势是指练功过程中身体的摆放和活动形式,即“练 形”,又叫调身。常用的练形有卧式、坐式、站式或行式。其 中卧式又包括侧卧、臀高卧和半卧等;坐式包括各种盘腿坐、 平坐和椅凳上坐等;行式包括凝视远方漫步,四肢和躯干的各 种自然运动等。无论采用哪种姿势,均要求练习者具有舒适、 自然、持久、稳定、放松和安全感。
4、管子养生思想。 管子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故主张存精以养生,如他 所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 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 源”。此外,他又提出存精的具体方法,其曰:“爱欲静之,遇 乱正之,勿引勿摧,福将自归”,此即为节欲存精。
5、《黄帝内经》养生观。
形体壮实 指皮肤润泽,肌腠致密,体格壮实,不肥胖,亦不 过瘦。因为体胖与体瘦皆为病态,常常是某些疾病带来的后果。 *面色红润 面色是五脏气血的外荣,而面色红润是五脏气血旺 盛的表现。 *牙齿坚固 因齿为骨之余,骨为肾所主,而肾为先天之本,所 以牙齿坚固是先天之气旺盛的表现。 *双耳聪敏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 六十五络……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说明耳与全身组织器官 有密切关系,若听力减退、迟钝、失听、是脏器功能衰退的表 现。 *腰腿灵便 肝主筋、肾主骨、腰为肾之腑、四肢关节之筋皆赖 肝血以养,所以腰腿灵便、步履从容,则证明肝肾功能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