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总复习:《人口与环境 》
高三地理 人文地理 第三单元 人口、城市和环境(一) 单元复习

人文地理第三单元人口、城市和环境(一)一、考试内容(一)人口和城市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世界人口的增长。
世界人口的分布;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我国的人口政策;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人口的迁移:国际人口的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城市化和国土开发;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
3、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问题: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化及其进程。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制定城市规划,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4、我国城市的发展:1949年以来城市发展的特点。
(二)人类和环境1、环境和环境问题:地理环境的概念。
人类生活、生产与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
2、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人类是通过发展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
二、知识结构梳理三、重难点解析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的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原因,还有社会经济因素;有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等等。
学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不要停留在记住有哪些因素,要对这些因素理解,并根据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特点,气候、地形、位置特点,进行实例分析。
例如:我国人口分布不均。
黑河—腾冲线以东以南地区人口稠密,该线以西以北地区人口稀少。
从自然条件来讲我国东部地区以平原、丘陵地形为主,气候以湿润区和半湿润区为主,适合农业耕种。
从社会经济条件来看,东部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的经济一直比较落后。
又如: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人口分布不均,人口都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其他广大地区人口非常稀少。
从自然条件看加拿大北部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气候寒冷人口稀少;澳大利亚西部是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旱人口稀少;巴西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潮湿炎热人口稀少。
从社会经济条件看,这三个国家的东南部都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沿海的港口都是殖民主义者最先登陆的地方,所以人口相对集中。
对于人口分布应该怎样评价,究竟是人口密度大合理,还是人口密度小合理?是不是人口分布不均就不合理,人口分布均匀就合理?怎样回答这些问题呢?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衡量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的有关理论,还应该结合实例进行讨论和探讨,才能真正有所认识。
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1第一节人口再生产知识要点: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难点解析: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发达国家:现代型 (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过渡型 (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全世界:过渡型 (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例题分析:中、印、美、日四国人口现状相比较( )A. 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B. 美国的人口密度最低C. 日本的城市人口比重最低D. 印度老龄人口比重最高解析: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日本是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定高于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人口老龄化是人口逐年减少造成的,发达国家的程度应该高于发展中国家。
选择B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2第二节人口数量与环境知识要点: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难点解析二:生育率(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的比)和出生率(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的比)的关系生育率高,出生率也高,生育率是衡量出生率的一个基础(生育率和出生率呈正相关)①生育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宗教)起主要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小②死亡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都有很大制约作用难点解析三:其中,环境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是人类对环境先起破坏作用,环境再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具体表现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具体表现:①过度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人口增多,资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扩展)②过度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包括生产排污和生活排污)例题分析:判断对错①人口数量增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答:错误,造成环境污染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素质,因此人口数量只是原因之一②死亡率高的地方,生育率往往也高答:正确,死亡率高,往往说明生产力水平、文明程度都较低,在此情况下,生育率会偏高。
高三总复习地理课件 人口与地理环境

3.我国人口迁移 (1)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有政治、经济、战争、灾害等方面。 (2)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我国人口分布状况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我国 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3)当代我国人口迁移:大批剩余劳动力迁往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 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01 夯实 必备知识 02 提升 关键能力 03 培育 学科素养
01
一、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 (1)衡量指标:人口密度。 (2)特征:极不平衡。
①亚洲人口最多。图中 a东亚、b南亚、东南亚,以及 c西欧地区和 d北美东北部是 人口密集区。
②世界各国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2016 年,人口超过 1 亿的国家有 13 个。 ③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④世界人口近 90%分布在北半球,并且主要集中在 10°N~50°N 的区域。 ⑤世界有 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拔 500 m 以下的低地和平原 地区。 ⑥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线 200 km 以内的地带。
三、人口容量 1.人口增长 (1)人口发展的总趋势:不断增长。目前,世界人口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2)影响因素:自然资源 、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 政治制度等。 (3)世界人口增长: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还与当地的人口迁入率和 迁出率 有关。 2.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1)产生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__需__求__与日俱增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资源的___人__均____消耗量也在逐步增加
由图可知,人口密度西密东疏,东北部最小;发达国家人口 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缺乏,社会负担大
高三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高三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点人口与环境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在地理学中,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作用。
而在高三地理中,人口与环境知识点的学习是考试中重要的内容。
本文将围绕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展开讨论。
首先,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如何人口数量的增长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人口数量的增长导致了人口密度的增大,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进行生活和发展,因此对环境的消耗和破坏也会增加。
例如,大量人口集中居住在城市中,城市规模的扩大导致了大量土地的开发和填充,带来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此外,人口的增长还会导致对水资源、能源和食品等生存资源的需求增加,进而带来环境容量的压力和资源的过度开采,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其次,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表现在如何环境条件影响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
自然环境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差异。
例如,地理条件不利的地区,如高山、沙漠和寒冷地区,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人口数量较少;而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如沿海城市和肥沃的农业区,人口数量相对较多。
此外,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会影响人口迁移。
当环境质量下降时,人们往往会选择迁往环境质量较好的地方,因此环境恶化可能导致人口的外迁,而环境改善则会吸引人口的迁入。
此外,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表现在如何人口规模和发展水平对环境影响的不同。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规模庞大,但人均资源消耗较低,因此总体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而发达国家的人口规模相对较小,但人均资源消耗较高,导致对环境的压力较大。
这说明了人口数量和人均资源消耗水平都是影响人口对环境影响的重要因素。
此外,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在不断变化。
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环境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实现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最后,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表现在如何人口增长对资源分配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人口的快速增长给资源的分配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高考总复习《选考地理》人口与环境

二、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
三、人口容量的特点 1.临界性:某地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则表明 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 基本协调 。 2.相对性:相同面积的土地在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 _科__学__技__术__水__平__下,或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的人口 容量都不相同。 3.警戒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 _人__口__容__量___,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
期
然增长率
与以_手__工_劳__动__ 为基础的自然
经济相适应
非洲的坦 桑尼亚、
肯尼亚 等国
人口增长 所处 模式 时期
特点
成因
典型分布地区
“高 —低— 高” 模式
过 渡 模 式
18世 纪中 期以
后
高出生 生 产 力 水平 明 显
率、低 提 高 , 医 疗 卫 生
死__亡自率然高、
事 粮
业迅速发展, 食产量大幅度
3.(2017·浙江 4 月选考)二孩是指育龄妇女生育的第二个孩子。
下图为 2015 年我国某城市育龄妇女生育率和二孩生育率
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一孩生育率对生育率曲线的影响最大 ②平均初婚年
龄对二孩生育率影响不大 ③二孩生育率与人口自然增
长率负相关 ④二孩生育率与社会经济因素密切相关
A.①②
增长率 _增__加__
18世纪中期~ 19世纪末20世 纪初的欧洲; 20世纪50年代 以后,大多数 发展中国家
“低 —低— 低” 模式
现代科学知识的
现 代 模 式
低出生 普 及 和 医疗 卫 生
现代 (目前)
率、低 死亡率低、 __自然
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课程中,人口与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方面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人口1. 人口统计指标人口统计指标包括:人口数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城市化率等。
其中自然增长率是人口数量增长的主要指标,由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出。
2.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的分布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可以分为密度高的人口集聚区和密度低的人口稀疏区。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或国家移居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包括国际移民和内部移民。
3. 人口问题人口问题包括过度出生、老龄化、城市化等。
过度出生是指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导致资源匮乏,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比过高导致社会负担加重,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导致城市资源紧缺。
二、环境1.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可以分为农业用地、林业用地、草地、城市用地等。
土地利用的改变会影响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如城市用地扩大会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破坏。
2. 水资源水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涉及到经济、政治、环境等多个方面。
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等行为导致了水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
3. 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指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维护和保护。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4.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空气污染、垃圾处理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压力。
总结:人口和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两大重要方面。
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人口与环境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人口与环境一. 本周教学内容:人口与环境二. 重点、难点:(一)重点1. 环境人口容量2.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与环境的关系3.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二)难点分析、判读各种图表资料,说明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 复习要点:(一)人口再生产1.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1)定义:人口内部的这种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影响因素: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3)人口再生产类型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高低过渡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高完成现代型的转变应是出生率的下降2. 分布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1)发达国家:现代型(2)发展中国家:过渡型但内部也有差异(二)人口数量与环境1. 人口数量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我们主要考虑的因素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的迁移)2. 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生育率(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之比)决定出生率死亡率(1)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社会因素主要;自然因素影响是极小(2)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社会因素主要;自然因素也明显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直接、间接)影响生病率和死亡率。
环境污染:造成死亡率上升3. 人类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人口增长不是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因素,但很重要(三)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1. 概念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和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 影响因素(1)资源是首要因素:资源多,环境人口容量就大(2)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是重要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高,获取资源多,环境人口容量就大地区开放程度大,环境人口容量就小消费水平高环境人口容量就小3. 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土地资源)(1)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不确定性:现有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的变化,人口消费水平变化相对确定性:(一定历史条件)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假定技术水平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通常把一种或某几种资源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人口与环境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人口与环境一、课标呈现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结合史料,结束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人口分布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举例气候气温温暖的气候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北半球温带地区,气温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世界上约半数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这一地带降水降水主要通过影响植被分布间接影响人口分布。
降水适中的地区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人口分布往往较为集中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由于降水量极少,生存环境恶劣,往往成为无人区或人口稀少区地形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的恒河平原,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区水源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人口较为密集北美五大湖地区,人口稠密在干旱地区,有水灌溉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我国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土壤土壤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它大多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影响人口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肥沃的黑土分布区农业比较发达,人口密度也较大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从而影响人口分布大型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使原本荒无人烟的地区崛起为一座新城市2.人文因素人文因素影响及实例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如我国东部地区、美国东部地区和欧洲西部地区历史因素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如东亚、南亚的人口稠密区政治因素战争有时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如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版图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改变了人口的空间分布政策鼓励或限制政策能够影响人口的流动和增长,进而影响人口分布。
如二战后,日本先后制定了5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有计划地开发落后地区和疏散过密的城市人口和产业,改变了人口的空间分布文化因素婚育习俗等影响人口增长,进而影响人口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3188 11 6001 12 9533 13 3281
2.10 %
1.48 %
1.07 %
0.57 %
4.9% 5.57% 6.96% 8.87%
22.28% 21.68% 21.37% 19.28%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自然因素: 生物学规律、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
• 社会经济因素 • 经济发达程度 文化教育水平 • 医疗卫生条件 妇女就业状况等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 ? 思考: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总量出现最大值与最小值时与人口增长率的关系
4.人口增长不等同于人口发展,人口发展 除人口数量增长外,还包含人口素质的提高
高考链接(2016·天津) 读我国某省1990-2014年常住人口变动示意图,回答下题。
5.造成该市 20~24 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 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 (C)
A.生育政策放宽 B.经济发展提速 C.育龄妇女较多 D.生育观念转变
2. 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与应用
判读时,可关注以下几点: (1)读构成: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所占人口的比重,以及男女 比例差异。 (2)定类型:人口金字塔图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年轻型(增长型); 成年型(静止型);年老型(缩减型)。 (3)析变化: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表现一:严峻的人口数量问题 表现二:突出的人口质量问题 表现三:过高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表现四: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问题 表现五:就业形势严峻,结构性失业突出。 表现六:人口大规模迁移流动挑战城乡和谐发展
突出表现:未富先老
留守老人 青壮 年劳动力缺乏
421家庭
留守妇女
高考链接: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 人口数之比.如图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 的变化趋势.读图回答下题
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转变。
重难点:人口金字塔图---三种基本类型
4%以下
4%~7%
7%以上
40%以上
30%~40%
30%以下
出生率高→人口增长过快→ 劳动力丰富,社会负 出生率低,人均寿命长
就业压力大,粮食供应不足, 担轻,利于经济发展。 →劳动力不足;社会负
资源和环境压力过大。
但潜在老龄化威胁境相协调。
措施:引进外来劳动力; 鼓励生育;加强社会养 老保险。
探究:人口金字塔图上的异常变化
a.某年龄段男女比例突然变小(如①处)。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由于计划生育等原因导致出生率突然降 低; 二是由于重大灾害等原因导致死亡率上升; 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b.某年龄段男女比例突然增加(如②处)。 其变化可能是由于就业、升学等原因导致 的人口大量迁入。
c.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③处)。 可能是战争导致的大量男性死亡; 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
(高考链接 2018江苏)图7为“某国2017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读图回 答13~14题。
④生育观念淡薄
今后几十年,人 口数量将比较稳 定,一些国家还 会逐渐减少
发
①政治独立,民族经济 的发展,医疗卫生事
展
业的进步促使死亡率 采取了控制人
中 人口增长很快 下降;
口的措施,人
国 家
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口增长将趋于
不完善
缓慢
③受传统生育观影响较大
两类国家人口问题对比
我国人口问题的特殊性
2020年最新提法
2020年11月1日,我国开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内容主要包括:姓名,
身份证号码、住房情况、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等。
2021年4月开始陆续公布普查的主要数据。
1982年7月1日 第三次 1990年11月1日 第四次 2000年11月1日 第五次 2010年11月1日 第六次
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 B )
A. 人口迁移加剧
B. 劳动力渐不足
C. 人口分布不均
D. 社会负担减轻
1.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与人口增长模式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的差异及产生的原因,未来人口结构的变化
( D)
高考链接(2020全国卷3)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 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下图显示 2010 年我国 西部某市 50 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调查表明,该市妇 女生育峰值在 21~29 岁。据此完成 4~5 题。
4.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 (D)
A.2001~2005 年 B.1991~1995 年 C.1981~1985 年 D.1971~1975 年
13.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因素是(C) A.政局动荡 B.生育观念 C.产业结构 D.自然灾害
14.该国最可能位于(B ) A.北美 B.西亚 C.西欧
D.南美
两类国家当前人口增长情况对比分析
自然增长特点 增长快慢的原因 今后变化趋势
发 达 保持较低水平, 国 增长缓慢 家
①经济发达 ②教育文化水平高 ③社会福利保障完善
的过渡阶段。
注:人口增长中的“增长”仅指人口数量的变 化,而不一定是数量的增加,也可以是零增长 或者负增长。
1. 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 提高。
2. 人口增长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机械 增长(人口迁移),但从全球来看,人口总量 只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影响。
3.人口自然增长率与机械增长率的定量计算: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八:人口与环境
:向永
: 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
第1课时: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我国人口政策调整时间轴 1949-1977年 自由生育 1978-1999年 独生子女政策 2000-2012年 2013-2015年 单独二孩政策 2016年开始 全面二孩政策
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发展 水平的高低
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
(原始型)
“高—低—高”
(传统型)
构成指标:A出生率、B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低—低—低”
(现代型)
(1)发达国家:现代型。
(2)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统型。
(3)我国: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4)全世界:由传统型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