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居听书》学案

合集下载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

(2)能够分析并评价作家老舍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3)学会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评书艺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体验评书艺术的魅力。

(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明湖居的环境和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明湖居听书》课文内容。

(2)分析老舍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3)欣赏评书艺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北京方言和土语的理解。

(2)评书艺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老舍及其作品《明湖居听书》。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表现的评书艺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评书艺术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表演等活动,体验评书艺术的魅力。

(2)学生谈感受,分享心得体会。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参与度、积极性。

(2)学生朗读、表演等能力的展示。

2. 作业完成情况:(1)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习成果:(1)学生对评书艺术的欣赏和理解。

(2)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

2. 写一篇关于评书艺术的心得体会文章。

3. 调查了解当地的传统艺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明湖居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明湖居听书学案鄂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明湖居听书学案鄂教版

13 明湖居听书学习目标:1.了解并观赏说(唱)书艺术,培育酷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感情。

2.学习运用想象,借组语言描写,观赏难以言状的音乐艺术的方法。

3.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其应用。

【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鹗.()偌.()铮.纵()羯.()啭.()坞.()看.坐()2.说明下列词语。

①屏气凝神:②轰然雷动:③回环转折: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3.《明湖居听书》节选自《》第二回,作者是,字铁云,笔名,清末小说家。

本文为显示王小玉超群的演唱技巧,作者在其出场前采纳了烘云托月的手法,通过有关场景描绘和观众的争论,来烘托主子公演唱技巧的精湛。

鲁迅认为刘鹗的《老残游记》“”。

4.指出下边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细致品尝,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①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②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万籁俱寂,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③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迁移与拓展】(一)正在喧闹哄哄的季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采,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煞是惊奇:只是两片玩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又将鼓槌子轻轻地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叫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望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

就这一看,满园子里便万籁俱寂,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节选自《老残游记》中《明湖居听书》)5.指出下面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那双眼晴,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 )(2)满园子里便万籁俱寂,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 ) 6.找出文段中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明湖居听书教案重

明湖居听书教案重

明湖居听书教案重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员了解明湖居听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培养学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明湖居听书的基本情况介绍2. 明湖居听书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明湖居听书的基本情况和历史渊源。

2. 互动法:引导学员讨论明湖居听书的文化价值。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明湖居听书的基本情况。

2. 讲解历史渊源:讲解明湖居听书的历史发展。

3. 文化价值探讨:引导学员讨论明湖居听书的文化价值。

第二章:明湖居听书的形式与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员了解明湖居听书的形式和特点。

2. 培养学员对明湖居听书的兴趣。

【教学内容】1. 明湖居听书的形式介绍2. 明湖居听书的特点分析【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明湖居听书的形式和特点。

2. 示例法:播放明湖居听书的相关片段,让学员感受其特点。

【教学步骤】1. 形式介绍:讲解明湖居听书的表现形式。

2. 特点分析:分析明湖居听书的特点。

3. 感受明湖居听书:播放相关片段,让学员感受其特点。

第三章:明湖居听书的故事内容【教学目标】1. 让学员了解明湖居听书的故事内容。

2. 培养学员对明湖居听书的兴趣。

【教学内容】1. 明湖居听书的故事情节介绍2. 明湖居听书的故事主题分析【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明湖居听书的故事情节。

2. 分析法:分析明湖居听书的故事主题。

【教学步骤】1. 故事情节介绍:讲解明湖居听书的故事情节。

2. 故事主题分析:分析明湖居听书的故事主题。

第四章:明湖居听书的传承与发展【教学目标】1. 让学员了解明湖居听书的传承和发展情况。

2. 培养学员对明湖居听书的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明湖居听书的传承情况介绍2. 明湖居听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明湖居听书的传承情况。

2. 讨论法:引导学员讨论明湖居听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学步骤】1. 传承情况介绍:讲解明湖居听书的传承情况。

《明湖居听书》课堂实录及评说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明湖居听书》课堂实录及评说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明湖居听书》课堂实录及评说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明湖居听书》课堂实录及评说教案教学设计1《明湖居听书》课堂实录及评说教案教学设计一、前言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更有兴趣、更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然而,如果我们采用一些有趣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就有可能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介绍《明湖居听书》的课堂实录及评说的教学设计方法,来分享一下我们的经验。

二、课程设计1. 课程目标在这个课程中,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明湖居听书》的基本情节,同时让他们学会借助于不同的语言特色来刻画形象,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课程内容我们会以集数为单位来介绍《明湖居听书》的情节,并借助相关的视听材料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

在每个集数的末尾,我们都会组织学生来做一些相应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语言特点和技巧如何影响作品的表现力。

在课程结束时,我们会进行一个小测验,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学过程3.1 引入在引入部分,我们会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明湖居听书》的大致情节和背景,激发学生对该作品的兴趣。

3.2 讲解每个集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依次对每个集数的情节进行分析,介绍相关的知识点,并在必要的时候向学生展示相关音频和视频资料,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作品。

3.3 分析语言特色和技巧在每个集数结束时,我们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相应的讨论和分析,让他们明白不同的语言特点和技巧如何影响作品的表现力。

3.4 小测验在课程结束时,我们会进行一个小测验,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学实例,我们发现学生非常喜欢《明湖居听书》,因为这个作品集合了多种文学元素,而且有一定的悬疑性,能一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分析语言特点和技巧,学生也更好地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方式。

同时,我们也发现在这个过程中,视听资料的使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作品的情节和表现方式。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

2.提高学生的听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和道德品质。

4.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

二、教学内容1.听《明湖居》电台节目。

2.精读节目内容,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

3.讨论文本、生活和故事,表达个人观点。

4.丰富课堂活动,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1.如何正确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2.如何通过节目内容来提高自我素质。

3.如何归纳和总结文本,提升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录播制教学。

2.精读课文和生活,讲述背景和故事。

3.分组讨论,激发学生表达热情。

4.课堂辅导,解决学生的问题。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介绍《明湖居》节目概述。

2.提问:你喜欢听历史节目吗?你有听过哪些节目?听什么受益最大?第二步、正文教学1.分组听《明湖居》主题节目。

2.听完后,交换意见:对故事和人物的理解和感受。

3.课堂辅导:解答学生理解方面的疑问,介绍相关名词和历史事件。

第三步、拓展1.阻止生活和文化,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2.再次分组讨论,结合古代文化和历史谈论宋朝社会。

第四步、总结1.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并实际运用知识。

2.点拨,对学生存在的错误进行指导和纠正,加强总结。

六、教学评估1.有效让学生成长知识、提高口语和议论能力。

2.了解并掌握相关历史、文化和人文信息。

3.发掘学生潜力,拓展学习领域,提升文化素质。

七、教学建议1.加强课前知识传授,让学生提前预习。

2.加强课堂讲解方式,将知识扩散为热点。

3.减少学生记忆量,让他们重视思维训练和探究。

《明湖居听书》学教案

《明湖居听书》学教案

《明湖居听书》学教案学习目标:1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及其作用。

2 学习通感、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

学习重难点:侧面烘托表现主要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及重点:讨论学习侧面描写及其作用。

一、预习导航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抓髻千仞周匝花坞偌大遽发屏气凝神·······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月不知肉味于我心有戚戚焉透辟二、合作探究,研讨重点(30分钟)读第一段思考:1、戏园的人多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①十二点半才预备说书,可是十点钟戏园已坐满;②老残无处落脚,送了看坐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③很多人不吃饭就赶来,而卖烧饼油条的还得顶着篮子)2、写戏园的盛况是为什么?(人们为了听书不惜提前几小时赶到戏园,说明济南掀起了白妞热;听众有官员、读书人、生意人及普通百姓,说明白妞说书适合各类人群,雅俗共赏;写戏园的嘈杂场面也是为了反衬白妞出场后的肃静。

总之,写戏园盛况就是通过场景描写来烘托白妞说书艺术的高超。

)读第二段思考:3、琴师弹得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琴师弹得很好,从“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以及台下的叫好声可以看出。

)4、写琴师的弹奏是为什么?(只是一个伴奏的琴师尚且如此技艺高超,白妞的说书艺术更是显而易见,从而烘托出白妞说书技艺的精湛。

)读第三段思考:5、写黑妞的装束打扮对下文白妞出场有什么作用?(为下文白妞出场时的装束描写埋下伏笔,后面用“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就可以省去不少笔墨,从而可以更集中的描写演技的高超。

)6、文章描写黑妞的表演给人的感受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比喻。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黑妞歌喉的清脆婉转,魅力无限)7、写黑妞的演唱已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这样写是为了什么?(黑妞的演唱虽然已经如此美妙,但她的技艺还远不如白妞,由此来衬托白妞精湛的说书艺术。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了解古代说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说书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2. 了解古代说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明湖居听书》的背景及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说书艺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段,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精彩片段进行深入分析。

(2)讨论作者在表达技巧上的运用,以及说书艺术的特点。

4. 分享成果(1)各组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2)全班同学共同总结说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说书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6.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本节课学习的精彩片段。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说书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积极性、讨论投入程度等。

2. 理解与应用能力评估: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明湖居听书》内容的理解深度以及对说书艺术特点的掌握情况。

《明湖居听书》教案1

《明湖居听书》教案1

明湖居听书教案1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明湖居听书的背景和意义。

•学生能够理解听书的好处。

•学生能够通过听书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明湖居听书的背景和意义明湖居听书是由清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组织的一项文化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传承中华文化。

每周五晚,学校会邀请一位嘉宾来到明湖居为学生讲述一篇名著或名人故事,并与学生进行互动。

2. 听书的好处听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扩充词汇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听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名著中的情节和人物,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如何听书学生应该在听书前先预习相关内容,当听到讲述者的声音时,应做好记录和笔记。

学生可以尝试模仿讲述者的语调和表情,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听书结束后,学生可以进行反思和总结,回顾自己听到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导学生理解明湖居听书的背景和意义。

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听书的过程和效果。

步骤二:听书根据已选的听书内容,提前确定好学生需要听的章节,并安排好学生的座位。

在听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停顿和解释,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步骤三:笔记和记录在听书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做好笔记和记录,记录下自己听到的重点内容。

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回顾听书内容。

步骤四:互动讨论听书结束后,可以进行互动讨论,让学生讲述自己听到的内容和所产生的感想。

教师可以在讨论中提出相关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价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来评价教学效果。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笔记和记录,来了解学生对听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结语明湖居听书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华文化。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湖居听书的背景和意义,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湖居听书》学案
体会用场面描写、人物映衬、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学习用具体生动的感受和用形象来比喻无形的声音的写法
一、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
《明湖居听书》一文节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笔名
___________,丹徒人,__________朝代)小说家。

清四大谴责小说分别是:《老残游记》—刘鹗,______________-—李保嘉____________—吴沃尧____________——曾仆
2、在下列括号内注音
(1)和()弦和()面和()牌和()平
(2)落()脚落()下
(3)着()了便衣看着()着()急
3、下列各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透辟(pì)和(hé)弦
B、抓髻(jì)疙(gē)瘩
C、作揖(yī)浩(gāo)齿
D、、花坞(wù)偌(nuò)大
4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周匝.数遍:环绕一周
B、歌喉遽.发:急速,遽然
C、以为观止
..:看到这里就可以停止了,意思是好到极点,表示极度赞美。

D、于我心有戚戚焉
...:惊惧的样子
5、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或词语
A、谈话时兴致很高,气氛活跃。

形容健谈而动听。

()
B、抑制呼吸,聚精会神。

()
C、连乌鸦和麻雀的叫声都没有。

形容寂静无声。

()
D、打着节拍赞赏,常形容对别人品质、诗文或艺术的赞赏()
6、下列诗文句子与出处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余音饶梁,三日不绝。

——《列子汤问》
B、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
C、于我心有戚戚焉——《孔子梁惠王上》
D、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琵琶行》二:课堂学习
1、在写演出之前,先写场内热闹场面,琴师和黑妞,目的是?
a、体会课文1-2节,思考:文中从哪几个方面写出演出前热闹的场面?
b、阅读3-6节:思考:写琴师用了什么手法?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黑妞?巧用观众对黑妞的评价,有何作用?
2、赏析6-8节,重点品味语言的妙处
a、?找出你认为写的好的语句,它抓住白妞说书的什么特点?
评析下面一段比喻的表达效果,把评析的话写在括号内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

b、?抓住白妞说书的什么特点?用了何种修辞?
c、白妞在说书过程中声音有何变化的
d、体会下列句子的妙处:
“五脏六腑里,有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恍如由傲来峰西南,攀登泰山的景象……”——
“如一条飞蛇……”——
“像放那东洋烟火……”——
“如花坞春晓,白鸟乱鸣”——
三、能力迁移
和白居易《琵琶行》里描写音乐相比较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各项不全是多音字的是()
A、好长强薄
B、朝匙答差
C、干抬打观
D、解荷哄候
(2005年对口单招试题)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心有旁鹜荡气回肠金碧辉煌余音绕梁
B、芸芸众生陨身不恤马革裹尸腾挪跌荡
C、自惭形秽屈尊下顾摧山坼地矢志不渝
D、素不相能迥乎不同高屋建领顾盼神飞
(2004年对口单招试题)
3、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句是()
①就这一眼,满园子里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②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
革命。

③庄严的天都峰上,收起了哈达。

④风撞开了人家的门窗,把破屋上的茅草大把大把的撕下来。

A、①比喻②对偶③借代④夸张
B、①夸张②排比③比喻④拟人
C、①比拟②对偶③拟人④借代
D、①比喻②借代③夸张④拟人
(2004年对口单招试题)
4、下列语句顺序排列正确的语句()
①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②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③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字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交错。

④正在缭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⑤耳朵忙不过来,不晓的听那一声的为是
⑥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

A、③⑥①⑤④②
B、①⑥③⑤④②
C、③⑤①④⑥②
D、①③⑤⑥④②
(2003年对口单招试题)
五、课后练习
1、声音的美是无实体形象的,难以捕捉。

作者选用了看的见得景象、经历过的事情、体验过的感想象得出的形象做比喻,是读者能借助喻体的实体形象感受声音的美。

对下列比喻有两种分析,在正确的后面打“对”号
(1)、声音处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处:五脏六腑里,有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A以体验过的感觉为喻体,写出听众处处服帖、处处畅快的感觉,说明白妞开口说书便扣人心弦。

B、以经历过的事情为喻体,写出听众听后的那种舒服的感觉,说明白妞开口说书不同
凡响。

(2)哪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又三四叠,节节高起。

恍如傲来峰……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A、以想得出的形象为喻体,形容白妞说书的声音越来越高亢,又能回环转折。

B以经历过的事情为喻体,形容白妞说书的声音越来越高亢,回环转折雄浑高亢,宛转悠扬。

(3)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A、以看得出的景物做比喻,写出白妞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声音突然一落,急促变化,回旋激荡。

B、以想象得出的形象做比喻,十分贴切地写出声音婉转悠扬,穿插回旋急促多变。

(4)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象放那东洋烟火,一个掸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A、以看得见得比喻,写出白妞重又扬起的声音多姿多彩,形、色兼备,变化无穷。

B、以经历过的事情做比喻,写出白妞重又扬起的声音高亢、尖细、变化无穷。

2、阅读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

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⑴、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启朱唇,发浩.齿洁白
B、无一处不伏贴
..同“伏帖”舒适
C、几啭.之后鸟儿婉转的叫
D、恍.如由傲来峰。

恍惚
⑵、小玉开始说唱时给听众的感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说不出的妙处B五脏六肺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
C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D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⑶、对“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本体与喻体的相通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尖细
B、时断时续,若有若无
C、高亢
D、刚强有力
⑷对文中用“攀登泰山的景象”来描写王小玉说唱的艺术效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更好的表现自然美与艺术美
B、作者巧妙的以视觉形象来烘托听觉感受,乃“通感”之效
C、表现出王小玉的演唱回环转折,节节高起的特点。

D、起到声行并茂之效,突出王小玉说唱艺术让人叹为观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