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传统哲学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一)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1、主张寡欲清心2、强调养性培德3、主张乐观自足4、强调情绪平稳5、主张自我约束6、强调人际关系7、主张自知知人8、强调自我发展。

扩展资料:
《道德经》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之说。

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董仲舒说:“仁人之多寿者,外怃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类以养其身。


我国传统文化虽没有直接提出“心理健康”,单子啊有关“人”和如何做人的方面,以及论述理想人格上,体现了心理健康者的特征。

用中国传统哲学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用中国传统哲学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系 统 的 总结 和清 理 将 对 心理 健 康 问题 的 解 决 大 有 裨 益 。 在 此 . 们 谨 就 中 国 传 统 哲 学 思 想 代 表 儒 、 ( ) 道 三 我 释 佛 、
孔 子 回答 :工 欲 善 其 事 , 先 利 其 器 。 居 是 邦 也 , 其 “ 必 事 大 夫 之 贤 者 , 其 士 之 仁 者 。 ” 代 大 儒 梁 漱 溟 先 生在 友 现
来 。 国文 化 中 确 有 许 多 方 面 的 资 源 有 助 于 实 现 心 理 健 中 康 。 而就 有效性 而 言 , 重要 的 当属 中国传 统哲 学思想 。 然 最
其 二 , 友 。 一 个 人 要 做 到 仁 。 者 说 使 自 己 的 生 求 或
活 达 到 合 理 , 仅 靠 自 己 的努 力 是 不 够 的 。 需 要 有 朋 仅 还 友 的 帮 助 。对 此 , 家 思 想 中有 颇 多 论 述 。如 曾子 讲 : 儒 “ 子 以 文 会 友 , 友 辅 仁 。” 贡 问孑 子 如 何 为 仁 时 , 君 以 子 L
皆 以 修 身 为 本 。 ” 且 ,修 身 , 家 , 国 , 天 下 ” 是 而 “ 齐 治 平 也 历 代 儒 家知 识 分 子 的共 同 理想 。这 其 中所 谓 的 修 身 , 就
是 “ 己 ” “ 养 自 身 ” 谓 。 应 当 说 , 往 今 来 , 家 关 修 ,修 之 古 儒
关 键 词 :中 国传 统 哲 学 思 想
心理 健康
修 身 思 想
心 理 健 康 问 题 是 目前 困 扰 人 们 的 一 大 社 会 问 题 。 就
如 何 救 治 而 言 , 年 来 , 内不 少 学 者 开 始 从 中 国 文 化 的 近 国
角 度 探讨 心理 健 康 问题 , 取 得 了可 喜 的成果 。 我们 看 并 在

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关联中国传统文化丰富而深厚,在千百年的沉淀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这种传统文化与人们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能够为个体提供内心的安宁与平衡。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积极作用。

一、儒家思想与心灵修养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儒家思想倡导尊重和谦虚,追求道德、仁爱和诚信。

这些价值观对心理健康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注重自我反省与修养。

通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对待他人的态度,个体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努力改进,从而塑造良好的心态。

这种自我反省帮助人们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并提高心理韧性,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

其次,儒家思想崇尚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互助。

这种理念有助于个体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增强自尊、信任和归属感。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个体的心理健康能够得到滋养和提升。

二、道教思想与心身平衡道教思想强调追求自然之道,追求心身的和谐与平衡。

与儒家思想不同,道教更注重的是个体的内在修行和对生命的体悟,对心理健康的促进有独特的作用。

道家主张个体与自然相融合,追求身心的平衡。

通过冥想、太极拳等修炼方式,个体能够放松身心,达到内外相合的状态。

这种修行可以缓解压力、改善焦虑和抑郁的症状,提升个体的整体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另外,道家哲学中强调“养生”,注重饮食、运动和作息的调节。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适宜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规律的作息能够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从而保障心理健康的稳定。

三、佛教思想与内心宁静佛教思想注重个体内心的宁静与解脱,强调超脱尘世的烦恼和执念,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解放。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中压力日益增大的个体有着积极的启示和指导。

佛教倡导“修心养性”,通过冥想和默念佛号等修行方式,使内心渐渐远离纷扰,获得平静与宁静。

儒家经典与心理学传统智慧在心理健康中的应用

儒家经典与心理学传统智慧在心理健康中的应用

儒家经典与心理学传统智慧在心理健康中的应用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儒家经典和心理学传统智慧都对于心理健康的提升起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儒家经典和心理学传统智慧如何相互融合,并在心理健康中发挥作用。

一、儒家经典的智慧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文化遗产,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和道德原则。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和谐共处。

在心理健康领域,儒家经典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

首先,儒家经典强调爱与仁的概念。

仁者爱人,尊重他人、关怀他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儒家经典提醒人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尽量展现出仁的特质,关心别人的需求,换位思考,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从而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儒家经典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包括修养道德品质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儒家经典启示人们,要时刻反省自身的行为和心态,持续完善自己。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压力、获取心理平衡和内心的安宁。

最后,儒家经典提倡和谐共处,注重社会支持。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压力和困境,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并获得情感上的支持。

儒家经典倡导亲情和友情,提醒人们要关心家人和朋友,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他人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心理学传统智慧的应用心理学传统智慧是长期积累的心理学经验和智慧,包含了许多对人类心理健康有益的观点和方法。

心理学传统智慧与儒家经典可以相互融合,对于提升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心理学传统智慧提供了许多心理调适的方法。

例如,认知行为疗法,该方法旨在通过调整和改变个体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来改善心理健康问题。

而儒家经典的智慧可以提供积极的认知,引导个体积极面对困境,转变消极的思维模式,从而提升心理健康。

其次,心理学传统智慧强调情绪管理和应对压力的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全文)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全文)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全文)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库中找寻适合自己文化特点的心理治疗方法,便成了中国心理治疗师应该承担的重任。

心性论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间题,它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始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1]。

其中,心性就是“指众生的本性或称之为心的本性”[2],心性论是“关于人的心性的理论或学说”[3]。

目前,以心性论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大多数研究都局限的理论探索方面,缺乏系统性、创新性和临床实用性。

作者经过20年的心性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尤其在禅宗修持中有所领悟,得以管窥中国传统文化之奥秘,从而探索一种适合中国人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

作者曾经于2012年发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探索一文[4],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初具轮廓。

本文是在过去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过去提出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作了比较完善的修改和总结,进一步系统地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核心理念和可操作性训练技术,更具有临床实用性。

1.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特点1.1 让来访者认识自己,体悟自己本真的心性心性论在中国传统文化儒家、道家和禅宗中的说法虽有差异,但他们所探讨的实际上是同样的问题。

孟子有“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这就是儒家的“存心养性”说,也是儒家心性论的源头,至宋明心学发展成熟。

道家心性论发端于魏晋之际,吕洞宾祖师有“炼心之学,入圣之学也。

炼性之学,登真之学也。

炼精炼气炼神,均以此为枢纽”(《吕祖全书》),这就是道家的“炼心炼性”说,至后世的全真派,心性论思想发展成熟。

禅宗的心性论起源于原始佛教,理论发展最为完善,至六祖慧能大师有“无上菩提,须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的表述,这是禅宗的心性学“识心见性”说,后来演变为大家所熟识的“明心见性”说。

【学点哲学】用中国传统哲学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学点哲学】用中国传统哲学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学点哲学】用中国传统哲学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学点哲学】用中国传统哲学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困扰人们的一大社会问题。

就如何救治而言,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开始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探讨心理健康问题,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我们看来,中国文化中确有许多方面的资源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

然而就有效性而言,最重要的当属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常言说,“心病还须心药医”,想要从根本上救治心理问题还要从思想着手。

事实上,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也确有许多有关心理调整或心理治疗的理念。

对这些思想加以系统的总结和清理将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大有裨益。

在此,我们谨就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代表儒、释(佛)、道三家的修身思想加以探讨。

一,儒家的“仁”的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有影响力的思想。

在儒家思想里,居于核心地位的当属修身方面的思想。

正如儒家经典之一《大学》中所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而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历代儒家知识分子的共同理想。

这其中所谓的修身,就是“修己”,“修养自身”之谓。

应当说,古往今来,儒家关于修身的学说和专著可谓洋洋大观,汗牛充栋。

然而其宗趣却是前后一贯、一脉相承的。

若用一字来概括它的话,那就是“仁”。

那“仁”之含义宜作何解?此问题颇难回答。

在《论语》中,孔子师弟间关于“仁”之问答颇多,然而并无一致界定。

后儒对此问题亦可说见仁见智,解释不一。

如孟子言:“仁,人心也。

”韩子(愈)言:“博爱之谓人。

”在我们看来,儒家所谓仁,可解释为“合理的人生态度”。

这也是我们研究梁漱溟思想与《论语》一书所得出的最后结论。

梁漱溟先生曾对心理学特别是儒家心理学作过深人研究。

他认为,在古今中外的心理学说中,惟有儒家对人之认识最深刻,故而其人生态度也最为合理。

梁氏还专门撰有《合理的人生态度》一文。

另外,在《论语》中,有“仁者不忧”一语,此“不忧”恰与梁先生所谓“合理的人生态度”相应。

如何做到仁?历代儒者对此曾作出深人探索,并多所论述,现就其大者作如下概括:其一,立志。

道家思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1

道家思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1

道家思想与心理健康内容摘要:老子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理,“无为而治”的治世思想,将人的精神生命与宇宙的精神生命融合在一起,为人们的安身立命提供了一种无限与永恒的依托,它既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延伸,也是其“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字:道法自然虚静无为心理健康道家的处世思想道家思想是一个以自然为核心的体系,人们常说儒家重礼乐,道家贵自然,原因也在于此。

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是永恒的研究主题。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之后,很自然地就将思路转到了人生和社会的层面上,把“道法自然”用于为人处世之道,为人们提供了具有自然特色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

于为人处世方面而言,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就是说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水穿过山谷越过平原,水能够克制最坚硬的东西。

由此悟出人生哲理,柔之克刚,弱之胜强,人们应当像水一般柔弱,记住“不言”之教,“无为”之益,才是最宝贵的【1】。

老子说:万物纷繁茂盛,最终都会返回到它的根本上去,而它的根本是处于虚静状态。

由此悟出人生哲理:人们只有返回本性,持守虚静,才合乎自然,才会清除各种烦扰纷争。

老子还说:自然的法则是利物,而不害物,即“天之道,利而不害”。

由此悟出人生哲理:“人之道,为而不争”,意思是做人的原则是帮助别人,而不与别人争夺。

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容百川,是因为它居于最低的位置。

老子发现,人活着的时候都是柔软的,死后则变得僵硬,万物草木生长着的时候是柔脆的,死了以后则变成干枯坚硬的了,由此悟出:坚强的会走向死亡,柔弱的却会长存,因而凭借武力必将失败,强大的树干总有一天会折断,可见强大是转瞬即逝的,柔弱却是永久不灭【2】。

总之,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是“柔弱”、“虚静”、“不争”即“自然无为”。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强着去做,不要锋芒毕露,不要给人带来烦扰,表面上守弱处静,无所作为,实际上遵循万物的本性而不违逆,顺应自然之道而知足知止,就已经是有所作为,也能无所不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成功,如老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的修身观与心理疾病治疗

庄子的修身观与心理疾病治疗

庄子的修身观与心理疾病治疗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修身观和心理疾病治疗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庄子的观点中,修身是指个体通过内在的修炼和自我调整来达到心灵的平衡和和谐。

这种修身观对于心理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庄子提出的“无为而治”思想是他修身观的核心。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干预和追求外在的功利。

在治疗心理疾病时,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思想,即不要过度干预患者的内心世界,而是尊重他们的感受和思考。

通过给予患者自主选择和自我调整的空间,可以帮助他们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庄子的修身观也强调了个体的内在力量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自我反省和修炼来认识自己的本性和欲望,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

在心理疾病治疗中,对于患者来说,也需要通过自我反省和认知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心理需求。

只有真正理解自己,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庄子的修身观中还强调了“无我”和“无欲”的境界。

他认为,个体应该超越自我,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在治疗心理疾病时,我们也可以引导患者超越自我,不要过于执着于自己的欲望和需求,而是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通过放下自我,患者可以更好地面对和应对心理疾病带来的困扰。

庄子的修身观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认为,个体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的规律。

在心理疾病治疗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思想,即通过与自然的接触和体验来帮助患者恢复内心的平衡。

例如,可以引导患者进行户外活动、欣赏自然景色等,以缓解心理压力和焦虑。

总之,庄子的修身观对于心理疾病治疗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通过借鉴庄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心理疾病,帮助患者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当然,心理疾病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理论,但庄子的修身观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角度和治疗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中国传统哲学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心理健康修身思想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调适和心理治疗理念,对当前心理问题的解决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其代表是儒、释(佛)、道三家的修身思想.具体来说包括儒家的“仁”的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佛家的“无我”思想。

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困扰人们的一大社会问题。

就如何救治而言,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开始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探讨心理健康问题,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我们看来,中国文化中确有许多方面的资源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

然而就有效性而言,最重要的当属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常言说,“心病还须心药医”,想要从根本上救治心理问题还要从思想着手。

事实上,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也确有许多有关心理调整或心理治疗的理念。

对这些思想加以系统的总结和清理将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大有裨益。

在此,我们谨就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代表儒、释(佛)、道三家的修身思想加以探讨。

一、儒家的“仁”的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有影响力的思想。

在儒家思想里,居于核心地位的当属修身方面的思想。

正如儒家经典之一《大学》中所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而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历代儒家知识分子的共同理想。

这其中所谓的修身,就是“修己”,“修养自身”之谓。

应当说,古往今来,儒家关于修身的学说和专着可谓洋洋大观,汗牛充栋。

然而其宗趣却是前后一贯、一脉相承的。

若用一字来概括它的话,那就是“仁”。

那“仁”之含义宜作何解?此问题颇难回答。

在《论语》中,孔子师弟间关于“仁”之问答颇多,然而并无一致界定。

后儒对此问题亦可说见仁见智,解释不一。

如孟子言:“仁,人心也。

”韩子(愈)言:“博爱之谓人。

”在我们看来,儒家所谓仁,可解释为“合理的人生态度”。

这也是我们研究梁漱溟思想与《论语》一书所得出的最后结论。

梁漱溟先生曾对心理学特别是儒家心理学作过深人研究。

他认为,在古今中外的心理学说中,惟有儒家对人之认识最深刻,故而其人生态度也最为合理。

梁氏还专门撰有(合理的人生态度》一文。

另外,在《论语》中,有“仁者不忧”一语,此“不忧”恰与梁先生所谓“合理的人生态度”相应。

如何做到仁?历代儒者对此曾作出深人探索,并多所论述,现就其大者作如下概括。

其一,立志。

儒家学者多言志,即所谓“士尚志”。

《论语》中有“士志于道”之说。

其实,儒家所谓道,即“仁”。

也就是说,要想做到仁,要想使自己生活得合理,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志于道(仁)”这样一个志向。

只要树立了这样一个志向,就能够做到仁。

就像孔子所说:“我欲仁,斯仁至矣。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反之,若没有坚定的求仁志向,那么,无论如何也是不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同时在求仁方面,要有一种“掘井及泉”的精神,半途而废怎么也不能成功的。

所以说,在现实中真正“志于仁”的人是不多的,孔子的学生里面也仅有颜渊一人可以做到“三月不违仁”。

其二,求友。

一个人要做到仁,或者说使自己的生活达到合理,仅仅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朋友的帮助。

对此,儒家思想中有颇多论述。

如曾子讲:“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贡问孔子如何为仁时,孔子回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现代大儒梁漱溟先生在谈到调整心理时指出:“如果我们有意调理自己,则亲师取友,潜移默化,受其影响而得其养,是一个最好的办法。

说得再广泛一些,如果要想调理自己,就得找一个好的环境。

所谓好的环境,就是说朋友团体,求友要求有真志的朋友;好的朋友多,自然向上走了。

”川因此,对于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说,要想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朋友的帮助是不可少的。

其三,执中。

中庸学说是儒家思想重要内容之一,行为合乎中道也是儒者们的最高追求。

在过去,人们常把中庸看成是一种折中主义,是不对的。

事实上,它是一种很高并且难以达到的精神境界,如孔子所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从一定意义上讲,“仁”的
表现就是“中庸”。

孔子就是合乎中庸人格的代表。

《论语》曾这样描述他:“子温而历,威而不猛,恭而安。

”这样的境界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

孔子还提出了过和不及、狂和捐四种反中庸的人格,从中可以看出其缺欠点皆在于拘于一偏。

因此,在现实当中,需要对其分别加以具体而不同的教育。

就像孔子一样,对性格鲁莽的子路持以警戒态度,而对性格懦弱的冉求则予以鼓励。

应当说,孔子和儒家的中庸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这是因为,现实中的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人实际就是没有做到中庸的人,比如抑郁症者似可比作捐者,躁狂症者大抵可视为狂者。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以不同的指导,使他们的心理由不平衡转为平衡。

其四,处乐。

乐观向上也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极力倡导的一种人生态度。

当然,这种态度也是仁者所必须具有的。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斯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

而且,安贫乐道也是最为儒家知识分子所推崇的精神境界,像孔子和他的弟子颜回就是能达到这样境界的人。

孔子和颜回的这种人生境界后来被宋儒称为“孔颜之乐”。

应当说,儒家的这种乐观主义的态度对于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当首先是一个快乐的人。

因此,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让那些有心理问题者先乐起来。

其五,居敬。

通过自己的修养以达到的仁的境界,这是每个儒者所孜孜以求的。

然而,在修身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基本态度,那就是敬。

当子路问什么是君子的时候,孔子回答说:“修己以敬。

”意思是说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修养自己的德行就行了。

在孔子看来,欲修身以达仁,首先要有种严肃认真(即“敬”)的态度。

应当说,这样一种态度对于调整人的身心健康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二、道家的“无为”思想
在中国本有的思想流派之中,道家思想的影响可以说仅次于儒家。

就哲学思想而言,道家学说可以说诡奇莫测、博大精深。

而且,其中亦包含丰富的养生和修道学说。

若用一个词来概括道家修养学说的话,那么最恰当者莫过于“无为”。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道家所说的“无为”并非是“不为”,而是“无所为而为”。

如果用道家哲学的另外一个术语来表述的话,就是“自然”。

这是因为,在《道德经》一书中曾讲过“道常无为”,又说“道法自然”。

可见,“无为”与“自然”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另外,著名的《道德经》注释家王弼也是这样解释的。

他在解释“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时说:“自然已足,为则败也。

”在解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时又说:..y匝自然也。

万物无不由为以治以成之也。

”《道德经》中的这种自然无为思想,在庄子那里也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然而,它又有哪些具体表现呢?据我们概括,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知足寡欲。

在道家看来,现实当中人们所面临的种种灾难皆由人私欲膨胀所导致。

《道德经》中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第四十六章)在欲望的驱使下,人们多逐于耳目声色之好而难以自拔,即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第十二章)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做到两点:一为“少私寡欲”,二为“知足”。

因为“知足者富”,“知足不辱”。

应当说,道家的这种知足寡欲的思想对于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