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的知识与化学实验知识相关,下面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是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一、熟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危险化学品标志,如酒精、汽油易然液体;浓H2SO4、NaOH(酸碱)腐蚀品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1、分离的方法:①过滤:固体(不溶)和液体的分离。
②蒸发:固体(可溶)和液体分离。
③蒸馏: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④分液: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⑤萃取: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
2、粗盐的提纯:(1)粗盐的成分:主要是NaCl,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泥沙等杂质(2)步骤:①将粗盐溶解后过滤;②在过滤后得到粗盐溶液中加过量试剂BaCl2(除SO42-)、Na2CO3(除Ca2+、过量的Ba2+)、NaOH(除Mg2+)溶液后过滤;③得到滤液加盐酸(除过量的CO32-、OH-)调pH=7得到NaCl溶液;④蒸发、结晶得到精盐。
加试剂顺序关键:(1)Na2CO3在BaCl2之后;(2)盐酸放最后。
3、蒸馏装置注意事项:①加热烧瓶要垫上石棉网;②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③加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④冷凝水由下口进,上口出。
4、从碘水中提取碘的实验时,选用萃取剂应符合原则:①被萃取的物质在萃取剂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的大得多;②萃取剂与原溶液溶剂互不相溶;③萃取剂不能与被萃取的物质反应。
三、离子的检验:①SO42-:先加稀盐酸,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Ba2++SO42-=BaSO4↓②Cl-(用AgNO3溶液、稀硝酸检验)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或先加稀硝酸酸化,再加Ag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但核电荷数递增。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颜色深、有臭味、易溶于水、导电、易挥发。
2)递变性(从F到I):①密度逐渐增大②熔点和沸点逐渐升高。
结论: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卤族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容易失去一个电子成为单负离子。
2)递变性:①活性逐渐减弱②还原性逐渐增强结论: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注:还原性是指元素或化合物失去氧化物而变成较低氧化态的性质。
4、卤素的氧化性氧化性:卤素原子的电子亲和能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卤素的氧化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强,即从F到I氧化性逐渐增强。
总结: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三)氧族元素: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6个,但核电荷数递增。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颜色深、有臭味、易溶于水、导电、易挥发。
2)递变性(从O到Te):①密度逐渐增大②熔点和沸点逐渐升高。
结论:氧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氧族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容易失去两个电子成为双负离子。
2)递变性:①还原性逐渐减弱②氧化性逐渐增强结论:氧族元素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4、氧化性氧化性:氧族元素原子的电子亲和能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因此,氧族元素的氧化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弱,即从O到Te氧化性逐渐减弱。
总结:氧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递变性是指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物理性质的递变性表现为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密度逐渐增大,单质的熔点和沸点也升高。
化学性质方面,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剧烈程度依次减弱,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也依次减弱。
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2 能使品红褪色的气体
素周期表中位置相近的元素性质相似,人们可以借助元素周期表研究合成有特定性质的新物质。
例如,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寻找
材料,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各种优良的
催
化剂 和耐高温、耐腐蚀材料。
化学键是直接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1. 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
键型
离子键
共价键
概念
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 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
物理变化分子间 共价键 作 用力 化学 变化 共价键
特殊的物理性质是由
中存在一种被称为
作用力。水分子间
的
,
分子中的氢原子与另
子中的氧原子间所形
间作用力,这种作用
分子间作用力增加,
有较高的
。其
形成氢键的分子
有
。
高中元素推断技巧专题
一、 位置与结构
1、 是周期序数等于族序数 2 倍的元素。
2、 是最高正价等于最低负价绝对值 3 倍的元素。
(16 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
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
1
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 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氢化物稳定: HF>HCl> HBr> HI
(Ⅲ)
2
金属性: Li <Na<K<Rb< Cs
还原性 ( 失电子能力 ) : Li <Na<K< Rb<Cs 氧化性 ( 得电子能力 ) : Li +>Na+>K+> Rb+>Cs+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科学,它关注着物质构成、组成和性质的变化。
必修二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下面将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物质的组成与转化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确定比例结合而成的。
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发生转化,例如原子间的键的断裂和形成。
2. 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中。
3. 周期表周期表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相似元素在同一垂直列上。
周期表上的主要分区有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
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其所在的主族号相同,如第1主族元素有一个最外层电子,第2主族元素有两个最外层电子。
过渡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多种多样。
4.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一种描述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周期表上的第2周期元素氦(He)和第3周期元素锂(Li)的性质较为相似,这表明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周期重复。
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变化与最外层电子数和原子结构有关。
5. 原子价电子和化合价原子价电子是原子在化合物中能提供或接受的最外层价电子数。
价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元素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的方式。
元素通过与其他元素共享价电子或者转移价电子来完成化合,形成化合物。
6. 异质和孤立原子异质原子是指一个化合物中的原子种类不同,如水(H2O)中含有氢原子和氧原子。
孤立原子是不与其他原子形成化学键的原子,如金属原子。
7. 化学式和化合价化学式用来表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种类和比例,包括分子式和离子式。
分子式表示分子中各种元素的种类和原子数目,离子式表示化合物中各种离子的种类和原子数目。
化合价是原子在化合物中所具有的化学活性,反映了原子与其他原子形成化学键的能力。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1.复习要点1.周期表的结构。
理解地点、结构、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2.依据“位—构—性”之间的关系,会进行元素推测和确立几种元素形成化合物形式。
2.难点聚焦二、周期表结构1.位、构、性三者关系结构决定地点,结构决定性质,地点表现性质。
确立决定2.几个量的关系反响反响周期数 =电子层数推测主族数 =最外层电子数 =最高正价数地点性质| 最高正价 |+| 负价 |=8推测3.周期表中部分规律总结⑴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 3 而又小于 8的元素必定是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1或 2 的元素可能是主族、副族或 0 族 (He)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 8 的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He 除外 )。
⑵在周期表中,第Ⅱ A 与Ⅲ A 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异有以下三种状况:①第 1~3 周期 (短周期 )元素原子序数相差1;②第 4、 5 周期相差11;③第6、7 周期相差 15。
⑶每一周期排布元素的种类满足以下规律:设n 为周期序数,则奇数周期中为(n1) 22种,偶数周期中为(n2)22种。
⑷同主族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异有以下二种状况:①第ⅠA、Ⅱ A 族,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该周期元素的数量=下一同期元素的原子序数;②第ⅣA~Ⅶ A 族,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下一周期元素的数量 =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⑸设主族元素族序数为a,周期数为 b,则有:① a/ b<1 时,为金属元素,其最高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碱;②a/ b=1 时,为两性元素 (H 除外 ),其最高氧化物为两性氧化物,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两性氢氧化物;③a/ b>1 时,为非金属元素,其最高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酸。
无论是同周期还是同主族元素中, a/b 的值越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就越强;反之, a/ b 的值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就越强。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 个)原子核 注意: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 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 主族:ⅠA~ⅦA 共7个主族族 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完整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 1 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第1页 共8页
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注: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①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
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③置换反应,金属性强的金属置换金属性弱的金属
④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对应金属的金属性越强
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 Li 到 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
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从 Li 到 Cs 的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周期表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依据
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
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短周期(第 1、2、3 周期)
二.元素周期律: 1、核外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每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从 1--------8(K 层由 1-2) 2、原子半径呈周期性的变化:每周期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周期第 0 族最大) 3、主要化合价: 每周期最高正化合价:+1 +7(稀有气体 0 价,F 化合物中没有正价) 每周期负化合价:-4 -1 4、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周期性的变化。 同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性: (1)2Na + 2H2O =2NaOH + H2 ↑ (容易) Mg + 2 H2O △ 2Mg(OH)2 + H2 ↑(较难) 金属性:Na > M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表一、元素周期表1.门捷列夫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2.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元素周期表一共有7个周期,每一周期分别有:2,8,8,18,18,32,32,(50)(50)个元素4.元素周期表一共有18纵行,16个族,7个主族7个副族,第Ⅷ族,0族。
(注意书写)5.第ⅠA族(除H):碱金属元素第ⅦA族(第8,9,10纵行):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不活泼,通常很难与其他物质反应,化合价定位0)6.前三周期是短周期,其他周期是长周期。
7.*尽可能完整地默写元素周期表。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1.*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2.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表现为:与氧气或水反应时的剧烈程度。
)3.碱金属的物理性质:除铯外,都是银白色。
导热性导电性很好:液态钠可用作核反应堆的传热介质。
从上到下,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熔沸点逐渐下降。
4.碱金属元素的保存Li封存在石蜡中(一般固体,液体也可以)Na浸没在煤油里K浸没在煤油或石蜡油铷和铯过于活泼,一般实验室保存不了8.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方程式与现象Li,NaK比水轻。
Na:浮融游响红Rb,Cs比水重,故与水反应时,应沉在水底。
③与O2反应时,Li为Li2O;Na可为Na2O,Na2O2;K,Rb,Cs的反应生成物更复杂9.卤素单质保存颜色状态F2实验室无法保存淡黄绿色气体Cl2短期保存:集气瓶黄绿色气体Br2棕色试剂瓶中水封,深红棕色液体不用橡胶塞I2密封,棕色试剂瓶紫黑色固体10.卤素单质与氢气,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现象,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实验现象11.*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三、核素5.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6.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如氢:氕、氘、氚7.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8.同位素的应用:14C考古时测定文物年代,氘氚用于造氢弹、利用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射线育种、治疗恶性肿。
瘤12.元素周期律周期性*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原子核外电子数或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变化的规律。
9.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10.由内到外每个电子层最多2n2,最外层最多8个,次外层最多18个,倒数第三层最K、L、M、N⋯⋯Q多32个。
第1、2、3、4⋯⋯、7层名称分别为11.原子半径的变化;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氧化性、还原性的变化*对于主族元素来说,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核电荷数增大,最外层电子数,因此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增加,原子核带正电,二者吸引力增大,使得外层电子离核更近由于对外层电子吸引力增大,原子失电子能力减弱,原子得电子能力增加,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增大。
核内质子多1个,正电荷多1个个核外电子多1个,负电荷多一原子核内外吸引力增大,原子半径减小。
例如:对于第三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Na<Mg<Al,非金属性Cl>S>P>Si。
同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电子层逐渐增大,原子半径明显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小,元素的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例如:第一主族元素的金属性H<Li<Na<K<Rb<Cs,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F>Cl>Br>I。
综合以上两种情况,可以作出简明的结论:在元素周期表中,越向左、向下方,元素金属性越强,金属性最强的金属是Cs;越向右、向上方,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F。
例如:金属性K>Na>Mg,非金属性O>S>P。
13.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意义:为指导新元素的合成、预测新物质的结构和性质都提供了线索;由于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近,所以可以在元素周期表一定区域内寻找元素,发现物质。
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处,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如硅、锗等。
农药由含砷到含磷,毒性减小。
过渡元素(ⅢB族到VⅢ族的化学元素)中寻找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12.化学键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原子间电子转移,形成正负离子,由静电作用形成的)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相同原子:非极性共价键;不同原子:极性共价键)离子化合物:通常,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分子间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一种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与熔沸点有关)氢键:有些氢化物分子间存在一种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的相互作用,叫氢键。
主要存在于H,O,N,F元素间。
化学反应:反应物分子内化学键的断裂和产物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由一种原子变成另一种原子:核反应,不是化学反应重点14.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例子)*元素的金属性是指金属元素的原子失电子的能力。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的还原性越强。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指的对象是元素,还原性和氧化性指的对象是物质。
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H2越简单(置换氢气的速度越快),金属性越强(具体现象)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即最高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③发生置换反应:强制弱(若甲可以从乙的盐溶液中置换出乙,则甲强于乙)④在元素周期表中,越向左、下方,元素金属性越强,金属性最强的金属是Cs⑤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一般金属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金属性越强,还原性越强。
(在氢以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非氧化性酸中的氢,生成氢气;氢以后的金属与非氧化性酸不反应,但与氧化性酸反应,与硝酸反应时,浓硝酸一般生成NO?,稀硝酸生成NO)【大多数酸溶于水都能电离出H+,氢离子具有弱氧化性,所以,酸都有氧化性。
非氧化性酸是指在反应中只能表现出氢离子的弱氧化性的酸。
如:HCl,HBr,HF,磷酸,稀硫酸氧化性酸:一般是含氧酸,是指酸中除了氢、氧元素之外的中心元素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强氧化性。
浓、稀硝酸,浓硫酸,次氯酸,氯酸,亚氯酸,高氯酸,亚硝酸等。
】钾钡钙钠镁铝锰锌铬铁镍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KBaCaNaMgAlMnZnCrFeNiSnPb(H)CuHgAgPtAu⑥发现年代:不活泼,游离态;活泼:化合态⑦由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
一般情况下,活泼性强金属电极做负极。
⑧一般情况下,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对应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特例:三价铁的氧化性强于二价铜,但铁的金属性强于铜。
⑨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则对应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15.判断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F>O>N>Cl>Br>S,I>C>At>H>P>As>Te>B>Si*氧化性与还原性:升价失电氧氧氧、升氧降还氧化性是指物质得电子的能力。
处于高价态的物质和活泼非金属单质(如:氟、氯、氧等)一般具有氧化性,而处于低价态的物质一般具有还原性。
①电负性越大,非金属性越大。
②元素周期表中,越向右、向上方,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F③由元素原子的氧化性判断:一般情况下,氧化性越强,对应非金属性越强。
(反例:氮原子氧化性弱于氯原子)④由单质和水生成酸的反应程度判断:反应越剧烈,非金属性越强。
⑤由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判断: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反例:甲烷比氨稳定)⑥由和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判断: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越强。
⑦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来判断: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⑧由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弱。
(反应方程式左强右弱)⑨由置换反应判断:强置弱。
【若依据置换反应来说明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则非金属单质应做氧化剂,非金属单质做还原剂的置换反应不能作为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6.判断化学键类型AlCl3共价化合物CaH2离子化合物分子晶体:分子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构成的晶体。
例:所有非金属氢化物如HF。
大部分非金属单质如O2、稀有气体分子【但是金刚石和单质硅不是!】部分非金属氧化物如:CO2、SO2。
几乎所有的酸。
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如苯、乙酸。
所有常温下呈气态、液态的物质(除汞外)、易挥发的固态物质。
原子晶体:相邻原子之间只通过强烈的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叫做原子晶体。
例:金刚石、硅单质、SiO2、SiC、晶体锗、氮化硼、晶体硼判断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17.分子晶体一般是由分子构成,可以是极性分子,也可以是非极性分子。
而原子晶体一般由单个原子构成。
18.分子晶体一般硬度、熔点较低,而原子晶体一般硬度、熔点很高。
比如白糖属于分子晶体,而钻石属于原子晶体,白糖熔点范围很宽:150-190℃,而金刚石的熔点高达达3570℃。
二者硬度、熔点差别很大。
19.分子晶体一般有固、液、气三种存在形式,而原子晶体一般只有固体存在形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