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骨干教师培训课件《(必修2)教学实践与建议》(浙江)
杭州市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

必修(1)专题三从矿物到基础材料教学建议浙江省市富阳中学董君一.高中化学必修、选修模块,中学化学文、理科必修内容简介1.高中化学分2个必修模块,6个选修模块。
初中化学、高中必修模块、选修模块三个层次之间是性质一致、由浅入深、有机结合、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关系。
2.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精神,按照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我省高中化学教学实际,对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学提出如下实施意见:理科学生必修内容:二.教师必备工具书1.研读初中《科学》教材,至少是我们从教材知识层面了解高一新生对化学学科有哪些认识,以初步了解学生的起点行为。
2.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普通高校招生化学科考试的命题依据,我们必须要深入研究。
3.化学(1)、(2)课程模块是高校招生化学考试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毫无疑问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头戏。
三套教材背靠背编写,它们的共同点肯定是三付班子专家都认为的重点知识和核心知识,我们拥有三套教材的目的就是要研究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三.必修(1)专题三教材分析(一)本专题核心知识的呈现形式课程标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处理,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体现其社会应用价值。
可见,高中化学课程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同义务教育新课程一样,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充分体现了元素化合物与自然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贯彻STS教育的观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本专题以矿物资源中获得的重要无机基础材料为主线,重点介绍基础无机材料中所包含的铝、铁、铜、硅等常见元素的单质的冶炼原理,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金属材料的防护等内容。
2020-2021学年新人教浙江必修2第5章第2节氮及其化合物第3课时课件(51张)

3.硝酸的用途与工业制法 (1)用途:
(2)工业制法: ①工业流程:
②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N2→NH3:N_2_+_3_H_2___高_温催_、化_高剂_压____2_N_H_3_。 NH3→NO:_4_N_H_3_+_5_O_2催=_=化△_=_剂=_4_N_O_+_6_H_2_O_。 NO→NO2:_2_N_O_+_O_2_=_=_=_=_2_N_O_2 。 NO2→HNO3:_3_N_O_2_+_H_2O_=_=_=_=_2_H_N_O_3_+_N_O_。
【素养训练】 1.下列反应中硝酸既能表现出酸性又表现出氧化性的是 ( ) A.使石蕊试液变红 B.与铜反应放出NO气体,生成Cu(NO3)2 C.与Na2CO3反应放出CO2气体,生成NaNO3 D.与S单质混合共热时生成H2SO4和NO2 【解析】选B。在上述反应A、C项中HNO3均表现出酸性。在B、D项中HNO3中氮元 素的化合价均降低,表现出氧化性,并且在B项中又有Cu(NO3)2和水生成,说明此 反应中HNO3还表现出酸性。
3.已知Fe3+溶液为棕黄色,Fe2+溶液为浅绿色,向Fe(NO3)2溶液中逐滴加入少量稀 盐酸时,溶液的颜色变化应该是 ( )
A.颜色变浅
B.变为红色
C.没有改变
D.变为棕黄色
【解析】选D。Fe(NO3)2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NO3 在H+存在时具有强氧化性,能将 Fe2+氧化为Fe3+,溶液由浅绿色逐渐变为棕黄色。
提示:硫的氧化物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容易形成酸雨。
浙江省嘉兴市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41页PPT文档

4.通过相关探究活动进一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过 程和方法。
5.尝试采用联想、类比等方法学习新知识,学习构 建知识结构的常用方法。
6.掌握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第二单元 铁、铜的获取及应用
一、课标要求
本专题学习目标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化学Ⅰ中规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 要有以下内容:
1.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 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 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2. 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这是新课程的主题:“通过探究来获取知识、发展能 力、提高化学素养”。 在教学中要重视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工业制备
电解 制备铝
铁的 冶炼
铜的 精炼
硅的 制备
性质探究
铝 氧化铝 氢氧化铝
铁
铁和亚 铁离子
硅
铜
二氧化硅
硅酸盐
社会应用
生产和生活等领域的应用
原教材的第一册第七章和第二册第四章的两章内容 但编排的顺序不一样!
Fe3+的性质的同时,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
3.了解金属腐蚀的利弊。应用已有的化学知识进行钢 铁防护。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重 要性,同时形成珍惜、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4.掌握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第三单元 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
1.了解硅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了解硅及其化合物的 应用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密切关系。
化学:骨干教师培训课件《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浙江)

二、专题2教学要求解读 ----第三单元教学要求
关于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相互转化,侧重讨论化 学能向热能或电能的转化,以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的装置——化学电池,电能直接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电解池,考虑其应用的广泛性和学习的阶段性。本单 元知识的学习,只要求学生了解化学能与电能可以相互 转化,能设计简易的原电池和电解池实验,知道这种转 化的实际应用,并能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同时也可更 好地理解《化学1》中电解氯化钠水溶液的知识,但不 要求上升为规律性的知识(电极反应中离子的放电顺序、 活泼电极和憜性电极等);通过介绍新型电池(如银锌 纽扣子电池、燃料电池等)主要让学生体验化学电池的 改进与创新,初步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除铅蓄电池、 Company Logo 和氢氧燃料电池外不要求介绍反应原理。
① 知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的性质。 ②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初步理解化学平衡。知道在一定条件下 的可逆反应,其反应物和生成物可以在反应体系中共存,理解反 应进行有一定的限度,并能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不宜拓展:①比较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大小。 ②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和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③可逆反应有关转化率的计算。
Company Logo
二、专题2教学要求解读 ----第三单元教学要求
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基 本 要 求 发 展 要 求 说 明
① 通过对铜-锌原电池的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 置,初步认识原电池反应的原理,并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 ②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以及它们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 ③ 通过对电解CuCl2溶液的实验探究,认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 装置,初步认识电解反应原理,并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 ① 指导学生利用原电池原理设计一些简单的化学电池。 ② 对氢氧燃料电池的正负电极、电子的流向作出判断,并能书 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 ③ 认识电解原理在电解饱和食盐水、电解氧化铝、电镀和铜的 电解精炼中的应用,了解可用电解法制备一些活泼金属和非金属 单质。 ① 对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只作简单了解。 ②对电解反应中离子在电极上的放电顺序不作要求。 ③ 对除氢氧燃料电池之外的各种实用化学电源的反应原理不作 Company Logo 补充讲解。
化学骨干教师培训课件

化学骨干教师培训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物质的性质》中的第二课时,主要讲述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溶解的概念;2. 学习溶液的制备和性质;3. 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液的特点。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液的特点。
难点: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量筒、搅拌棒等)、溶解度表格。
学具:实验记录表、溶解度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如盐水、糖水等,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是由哪些物质溶解在水中形成的。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溶解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溶液的制备和性质。
3.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溶解度表格,巩固所学内容。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溶解的概念溶液的特点溶解度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溶解的过程。
答案: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分散到液体溶剂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的过程。
2. 解释一下溶液的概念。
答案:溶液是由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3. 列举两个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并说明它们的制备方法。
答案:盐水(将盐溶解在水中)、糖水(将糖溶解在水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溶解的概念和溶液的特点,初步掌握了溶解度的概念。
但在实验操作方面,部分学生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如温度、压力等。
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二

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及《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等文件的精神,便于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第一阶段化学新课程实验,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我省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质量,特制定《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化学教学指导意见》)。
《化学教学指导意见》是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化学学科组在分析浙江高中化学教学实际和总结其他省新课程实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的研究制定的,是确定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深广度、学分认定、学业评价以及升学考试的基本依据。
教师应认真学习,准确把握。
《化学教学指导意见》以专题为单位,分“课标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编写。
“课标内容”是教学的目标源头,按专题直接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摘录,便于教师检索。
“教学要求”以单元为单位,分“基本要求”、“发展要求”与“说明”三部分。
提出学生学习中要达成的三维目标,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尺度。
其中“基本要求”是指全体学生在模块学习中要达到的要求;“发展要求”是部分学生在模块学习后可以达到的较高要求;“说明”是对教学深广度的界定。
“教学要求”表述中的行为动词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所采用的行为动词相同,“教学建议”则按专题对如何实施教学和达成教学目标提出指导性建议,供教师参考。
《化学教学指导意见》是提纲挈领式的,对关键问题作了简要说明,也有一些具体明确的规定,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实际,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的精神,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改革。
《化学2》《化学2》是高中化学必修部分的第二个模块,该模块的四个专题,既有《化学1》相关内容的深化和拓展,又较好地揭示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化学必修二全册精品课件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习题解答
习题解答2
化学键与物质结构习题解答
习题解答4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习题解答
学习建议与展望
学习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知识 点的理解。
学习建议2
加强习题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学习建议3
关注学科前沿动态,拓展知识视野。
展望
通过本册的学习,为后续选修课程的 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独立思考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评估 实验效果和误差来源。
07 复习与巩固
知识要点回顾
01
知识要点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02
知识要点2
化学知识要点3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
知识要点4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习题解答与解析
习题解答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习题解答
化学必修二全册精品课件
目录
• 引言 •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 物质状态与变化 • 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 • 有机化学基础 • 实验与实践 • 复习与巩固
01 引言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化学必修二全册精品课件
适用对象:高中生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化学必修二全册精品课件,学生能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培养 实验操作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总结词:溶液在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化学反应、药物制 备和污水处理等。
• 详细描述:在化学实验中,溶液的配制和控制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之一。在药物 制备中,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此外,污 水处理中也需要用到溶液知识,以了解废水中污染物的溶解度和去除效果。
高中化学—新人教浙江必修2第5章第2节氮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课件(55张)

二、铵盐 1.物理性质:铵盐都是易溶于水的白色晶体。 2.化学性质
3.
NH
4
的检验__色,则证明含
NH
4
。
【自主探索】
(1)加热盛有NH4Cl固体的试管,试管底部固体消失,试管口有晶体凝结,能说明 NH4Cl固体可以升华吗? 提示:NH4Cl固体不能升华,受热分解,遇冷重新冷凝成固体。
(2)(思维升华) 用于检验氯气是否泄漏的原理,如图,室温下将过量的氨推入试 管,预测试管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有哪些?你能写出反应过程的化学方程式吗?(宏 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3)(情境应用)与图甲所示装置对比,只提供如图乙所示装置也引发喷泉。在图 丙所示装置的锥形瓶中加入酒精,将锥形瓶置于一水槽中,向水槽中加入冷水后, 再加入浓硫酸、NaOH等物质也能产生喷泉。利用图丙所示装置,在锥形瓶中分 别加入足量的能反应的物质,反应后也可能产生喷泉。
【自主探索】
(1)1 mol·L-1氨水,则该溶液中NH3·H2O浓度是1 mol·L-1吗?该氨水中的溶质 通常认为是什么?
提示:不是。溶液中NH3、
NH
4
、NH3·H2O的浓度和为1
mol·L-1。表示氨水的浓
度时,通常认为氨水中的溶质是NH3。
(2)(前后串联)氨水易挥发,盐酸、硝酸也均易挥发。蘸有浓硝酸的玻璃棒与蘸
【易错提醒】
①NO2溶于水也能形成喷泉,但溶液不能充满烧瓶。 ②NO2和O2的混合气体(体积比4∶1)也能形成喷泉,溶液充满烧瓶。 ③NO和O2的混合气体(体积比4∶3)也能形成喷泉,溶液充满烧瓶。
3.
NH
4
的检验
(1)原理
(2)方法
【规律方法】 1.氨的四“个性” (1)氨是中学阶段学习的唯一溶于水,其水溶液显碱性的气体。 (2)氨水的浓度越大,密度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