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处理及制版原理》复习重点
图像处理及制版原理 第七章第1、2部分

图像信息的数字化
第二节 数字图像数据与其像素、色彩的关系 五、 Lab彩色图像:
对8位/通道的彩色图像,数据的每3个字节(24位)代表1个像素; 对16位/通道的彩色图像,每6个字节(48位) 位代表1个像素。 110011000001000011111011 204,16,251 Lab数值是什么?
1、采样
采样定律:信号数字化时,采样频率至少是信号本身所 包含的最高频率的两倍。这个要求通常称为香农采样定 律,又被称为奈奎斯特(Nyquist)定律。
采样孔径及采样方式
不重复采样
重复采样
理想情况
实际情况
采样情字化
第一节 图像的数字化 三、模拟/数字转换的指标: 1)采样频率:单位时间或单位长度内的采样 次数。
图像信息的数字化
第一节 图像的数字化
彩色照片
CMY染料颗粒
原稿(模拟图像)
数字图像 (连续调图像)
印刷品 (半色调图像) 分色加网
扫描/拍摄转换
图像信息的数字化
第一节 图像的数字化 二、图像的模拟/数字转换: 将模拟图像转换为数字图像的过程和技术。
分为3步:
采样(Sampling)
量化(Quantizing)
01101010010111010
黑为0,白为1
图像信息的数字化
第二节 数字图像数据与其像素、色彩的关系 二、单色灰度图像:
数据的每8位(或16位)代表1个像素。 100101011110100000010001
149,232,17
图像信息的数字化
第二节 数字图像数据与其像素、色彩的关系 三、 RGB彩色图像:
第二节 数字图像数据与其像素和色彩模式 数字图像离散化成像素, 每个像素用1个或多个数据表示。
图像处理 知识点总结

图像处理知识点总结图像处理是一门涉及到数字图像和计算机图像的处理与分析技术的学科,它在工程、科学、医学、艺术和其他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图像处理技术在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图像合成、图像压缩、图像分割、图像识别等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基础概念、图像获取、图像增强、图像压缩、图像分割、图像识别等方面对图像处理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基础概念1.1 图像的定义图像是一种用于表示事物或场景的视觉信息,通常以数字形式存在,是由大量的像素点组成的。
每个像素点记录了图像中某个点的亮度和颜色信息。
1.2 图像的表示图像可以使用灰度图或彩色图来表示。
灰度图是由单一颜色通道来表示图像的,通常用于黑白图像或需要简化处理的图像。
而彩色图需要使用多个颜色通道来表示图像的色彩信息。
1.3 像素像素是图像的最小单元,每个像素点都有自己的坐标和像素值。
在灰度图中,像素值代表了该点的亮度,而在彩色图中,像素值则包含了红、绿、蓝三个通道的信息。
1.4 图像尺寸图像的尺寸是指图像的长和宽,通常用像素来表示。
图像的尺寸决定了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节。
1.5 图像的坐标系图像的坐标系通常以左上角为原点,x轴向右递增,y轴向下递增。
在一些图像处理库中,图像的坐标系以左下角为原点,x轴向右递增,y轴向上递增。
1.6 数字图像数字图像是指使用数字方式表示的图像,它可以使用0和1的二进制来表示黑白图像,或者使用多个颜色通道的数值来表示彩色图像。
数字图像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处理和存储。
二、图像获取2.1 图像采集图像的获取通常是通过摄像机、扫描仪、卫星遥感等设备进行采集。
在图像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光照、环境等因素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2.2 数字化数字化是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过程,通常将模拟图像通过采样、量化和编码等步骤转换成数字图像。
2.3 图像格式图像格式是指存储图像数据的方式。
常见的图像格式有JPEG、PNG、BMP、GIF等。
不同的格式对图像数据的存储方式、压缩方式、颜色深度等均有不同。
图像处理复习重点

数字图像处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对数字图像进行各种目的的处理图像处理:对图像进行各种加工,以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强调图像之间进行的变换;图像处理是一个从图像到图像的过程。
图像分析:对图像中感兴趣的目标进行提取和分割,获得目标的客观信息(特点或性质),建立对图像的描述;以观察者为中心研究客观世界;图像分析是一个从图像到数据的过程。
图像理解:研究图像中各目标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得出对图像内容含义的理解及原来客观场景的解释;以客观世界为中心,借助知识、经验来推理、认识客观世界,属于高层操作(符号运算)。
直方图与图像的关系:通过直方图,可以大体了解图像的明暗程度、细节是否清晰、动态范围大小等1.暗图像:直方图的主要成分集中在低的灰度范围。
2.亮图像:直方图的主要成分集中在高的灰度范围。
3.低对比度图像:直方图窄,且集中在灰度范围的中间。
4.高对比度图像:直方图覆盖了灰度范围的宽广区域,且像素的分布近似为均匀分布。
取样是将在空间上连续的图像转换成离散的取样点(即像素)集的操作。
由于图像是二维分布的信息,所以取样是在x轴和y轴两个方向上进行。
取样时的注意点是:取样间隔的选取。
取样间隔取得不合适除了画面出现马赛克之外,还会发生频率的混叠现象。
采样:空间上的离散化量化:灰度上的离散化图像增强和复原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如去除图像噪声,提高图像的清晰度等。
图像增强不考虑图像降质的原因,突出图像中感兴趣的部分。
图像复原要求对图像降质的原因有所了解,根据图像降质过程建立“退化模型”,然后采用滤波的方法重建或恢复原来的图像。
图像复原与图像增强的目的都是在某种意义上对图像进行改进,即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但两者使用的方法和评价标准不同。
图像增强技术一般要利用人的的视觉系统特性,目的是取得较好的视觉效果,不需要考虑图像退化的真实物理过程,增强后的图像也不一定要逼近原始图像。
图像复原技术需要针对图像的退化原因设法进行补偿,因此需要对图像的退化过程有一定的先验知识,利用图像退化的逆过程去恢复原始图像,使复原后的图像尽可能的接近原图像。
大学生 图像处理及制版原理 重点总结

图像处理第一章1.印刷复制工艺过程分为:印前处理、印刷、印后加工三个阶段。
2.印前处理是指:为印刷过程的实施,在印刷开始之前,对原始图文信息进行处理,生成用于印刷的成像信息或由此成像信息制作出印版实体的过程。
3.印前信息处理主要承担了两类信息处理工作:第一类是按照印刷产品的样式和规格要求,进行信息的转换和处理;主要处理有:文字输入和排版、图形绘制、生成和处理、图像的采集、编辑\创意性变换、品质增强校正、分色转换、文字、图形、图像的页面组合处理、多个页面的印刷版面组合处理。
第二类是:将符合样式\规格要求的页面和版面图文信息转换成可以用于记录成像的信息。
包括:文字和图形的栅格化处理、图像加网。
4.对于数字化的文字信息处理而言,需要两个基础条件,即:文字的编码和文字字形的描述。
5.图形是由人工或由计算机构造的、具有某种形体特征的二维和三维视觉信息体。
6.图形的形体特征可以用直线、曲线、曲面等数学函数加上相关的参数进行描述。
7.图像是自然界存在或由人工制作的、一般由大量微小像素组成的二维和三维视觉信息。
图像具有很强的真实感。
8.文字和图像的联系有区别。
区别在于:文字这种特殊图形具有含义,与语言紧密相关,非文字的一般图形虽然也可能具有某种标示和象征意义,但通常与语义的联系不如文字直接和紧密,不同的字符具有各异的形状;同一字符的造型也会因字体不同而有差异,表现了字体分格的多样性。
9.凸印版和胶印版具有二值性。
第二章1.加网的技术可分为:调幅加网、调频加网、调频或调幅混合加网、光学密度调制型、面积率\光学密度双调制型2.调幅加网的特点:网点面积随图像的深浅变化,网点出现的空间频率固定,网点按行列排布。
3.调频加网的特点:网点面积固定,网点出现的空间频率随图像的深浅变化,网点在微观上呈现随机分布。
4.调频调幅混合加网:网点面积和网点出现得空间频率都随图像深浅变化。
5.加网线数的选择:应根据产品质量等级要求:印刷幅面尺寸、承印材料的质量和印刷设备的状况进行合理的选择产品质量要求高、幅面尺寸低、承印材料质量高、印刷设备精良且状态较好时,可以选择高加网线数:而幅面尺寸大、承印材料质量低、印刷设备精度不高,应选择较低的加网线数,避免网点面积率扩大过高、小面积率网点丢失,造成图像的层次损失。
图像处理期末复习资料

图像处理期末复习资料在学习图像处理的课程中,期末考试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方式。
为了取得好成绩,我们需要仔细准备,并且对于课程重点和难点要有深入了解。
以下是本文提供的图像处理期末复习资料,从基础概念到常用算法,让我们深入了解图像处理的核心知识。
1. 图像的基本概念图像是人类所理解的视觉信息在计算机系统中的表示,一般由像素组成。
分辨率是图像的重要属性之一,通常用像素的数量来衡量。
图像还有灰度、色彩、亮度、对比度等属性。
在图像处理中,我们需要对这些属性进行分析和操作。
2. 图像预处理技术在进行图像处理之前,通常需要进行图像预处理。
预处理技术包括图像滤波、直方图均衡化、边缘检测、图像分割等。
这些操作对于后续的图像处理具有重要作用。
3. 数字图像处理基础算法数字图像处理基础算法包括图像灰度变换、点处理、直方图处理、滤波等操作。
其中,图像灰度变换是将图像像素的灰度值进行变换的操作,点处理是基于每个像素进行的处理,而滤波是将一定范围内的像素进行运算,以得到特定的图像效果。
4. 常见图像处理算法常见图像处理算法包括边缘检测算法、图像分割算法、图像增强算法等。
其中,边缘检测算法是检测图像中的边缘并进行标记,图像分割算法是将图像分成若干个区域,图像增强算法则是对图像进行增强以提高图像质量。
5. 图像压缩算法图像压缩算法是指将图像数据压缩以减小其占用的空间。
其中,无损压缩算法是指压缩后的数据可以还原为原始数据,常见的有LZW压缩算法等。
而有损压缩算法则是指压缩后的数据不能完全还原为原始数据,常见的有JPEG压缩算法等。
总结图像处理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各个行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期末考试是检验我们掌握图像处理知识的一个重要方式,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对于提高我们的学术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希望本文提供的图像处理期末复习资料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备战期末考试。
图像处理知识点

图像处理知识点第⼀章绪论1. 图像(Image):没有严谨的定义,⼀般有2个层次在可见光段有光束的反射,经反射到视觉系统,在视觉系统中感受到的物或物群的影像。
具有⼀定物理意义的在空间按⼀定顺序排列的2D/3D的数据。
2. 图像的类别可见光成像和不可见光成像彩⾊与⾮彩⾊图像动态图像与静⽌图像模拟图像与数字图像3.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概述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
采集:获取数字图像的设备即采集装置。
显⽰存储主机:以微机或⼯作站为主,配以图像卡和外设构成微型图像处理系统通信:图像通信就是把图像传送到远⽅终端。
图像处理软件:由系统管理、图像数据管理和图像处理模块三部分组成。
4. 颜⾊模型—各种表⽰颜⾊的⽅法模型:⾯向机器(显⽰器、摄像机、打印机等)在三维直⾓坐标系中,⽤相互垂直的三个坐标轴代表R、G、B三个分量。
颜⾊空间:R、G、B限定在[0,1]的单位正⽅体HIS模型:⾯向颜⾊处理、⼈眼视觉利⽤颜⾊的三个属性:H(hue)-⾊调I(intensity)-亮度S(saturation)-饱和度组成表⽰颜⾊的圆柱体5. 数字图像I=f(x, y, z, λ, t)运动、彩⾊或多光谱的⽴体图像静⽌图像:I=f(x, y, z, λ)灰度图像:I=f(x, y, z, t)平⾯图像:I=f(x, y, λ, t)平⾯的静⽌灰度图像:I=f(x, y)第⼆章图像采集1. ⼈眼视觉感知特性●主观亮度:S 主观亮度,B 实际亮度●对⽐度(会计算)马赫带效应(Mach Band):不同灰度的条带,各条带内部亮度是常数。
但实际观察到带有强烈的边缘效应。
原因:⼈眼对于图像中不同空间频率具有不同的灵敏度,⽽在空间频率突变处出现了“⽋调”或“过调”。
2. 采样和量化的过程就是图像数字化的过程。
采样(sampling):空间坐标的离散化称为空间采样。
确定图像的空间分辨率。
采样间隔越⼤→图像像素数越少,空间分辨率越低,图像质量越差,严重时出现像素呈块状效应;采样间隔越⼩→所得图像像素数越多,空间分辨率⾼,图像质量越好,但数据量⼤。
图像处理及制版原理要点

图像处理及制版原理要点第一章1.刷品上的图文信息分为三类:图像、图形和文字。
2.图像(Image)是利用摄影或类似的技术,获得灰度或颜色深浅连续变化的自然景观影像,如果是彩色图像,其色彩也是连续变化的。
3.图形(Graphics)通常是由人工创作绘制或由计算机软件设计绘制生成,它是由一个个相互独立的点、线、面、体几何元素和填充色组成。
4.印前文字处理的主要内容:(1)选择字体(2)选择合适的字大(3)版面设计与排版规格5.传统印前文字处理技术(手工为主):1.活字排版2.照相排版6.色光加色法: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光同时反映于人眼,视觉会产生另一种色光的效果,这种色光混合产生综合色觉的现象称为色光加色法。
7.色光减色法:白光中减去某种色光得到另一种色光的效果。
例:颜料和染料的呈色原理。
8.色光三原色:红(R)、绿(G)、蓝(B)。
色料三原色:黄(Y)、品红(M)、青(C)。
9.传统照相分色技术中,颜色空间转换过程是在滤色镜分色照相的过程中完成的。
以红滤色镜为例:1.允许红光通过,吸收红光的补色光—青光,在这种状态下拍摄的感光片上,凡是对应原图的青色部位都因为青色光被滤色镜吸收而无法感光形成影像,因此形成青分色阴片;2.拷贝成阳片后正好相反,凡是对应原图的青部位都有影像,所以获得了青阳片。
10.对于印刷复制方式来说,如果要表示深浅连续变化的图像阶调,有两种方法:(1)墨层的厚薄变化(2)单位面积内着墨面积率的变化11.网目调图像,也称为半色调图像,指加网处理之后的加网图像,它利用单位面积内着墨面积率的变化模拟图像深浅的连续变化。
12.图形印前处理的过程中,色彩信息也必须经历“分解”和“合成”过程..13.传统印前图形处理技术例子:1.小狗是由红色(嘴)、黑色(耳朵和轮廓)、以及淡黄色三种颜色组成―(制作)―红色、黑色、淡黄色三种颜色的分色印版,印刷的过程中分别将油墨配制成这三种颜色-(套印)-还原小狗原稿的颜色。
Photoshop图像处理知识点整理

操作题相关知识点知识条目:知识点整理:知识点一:图像数字化1.图像数字化的概念图像数字化是将模拟图像信号转换为数字图像信号的过程。
图像数字化的基本思想:像素化和色彩化。
像素化即把一张图像看成是由许许多多彩色或各种级别灰度的点组成的,这些点按纵横排列起来构成一幅画,这些点称为像素,像素越多,排列越紧密,图像越清晰。
色彩化是指每个像素的颜色都被数字化成一定的数值,在量化每个像素点的色彩值时,采用二进制位数为量化字长,一般可用8位、16位、24位或更高的量化字长来表示图像的颜色。
量化字长越长,则越能真实地反映原有的图像的颜色,但得到的数字图像的容量也越大。
2.图像存储量的计算影响位图图像存储容量的因素只有像素数、颜色数,跟图像中内容的多少无关。
未经压缩的图像存储容量的计算方法为:存储量(单位:字节B)=水平像素*垂直像素*每个像素色彩所需位数/8下面表格以分辨率800×600的位图图像为例,计算各种类别位图图像的存储空间。
单击相应图层最前面的小方块,知识点三、图像基本属性设置一、调整图像大小二、颜色模式设置应用在中,颜色模式有位图模式、灰度模式、索引颜色模式、颜色模式、颜色模式、颜色模式等。
1.位图模式:只有使用黑白两种颜色中的一种表示图像中的像素。
位图模式的图像也叫做黑白图像。
2.灰度模式:用单一色调表现图像,可表现256阶的灰色调(含黑和白),也就是256种明度的灰色,是一种从黑→灰→白的过渡,如同黑白照片。
3.索引颜色模式:该模式最多使用256种颜色。
4.颜色模式:是通过对红()、绿()、蓝()三个颜色通道的变化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叠加来得到各式各样的颜色。
这个标准几乎包括了人类视力所能感知的所有颜色,是目前运用最广泛的颜色系统之一。
5.颜色模式:一般用打印、印刷输出的颜色模式。
6.颜色模式:由照度L和有关色彩的a、b三个要素组成。
它描述的是颜色的显示方式,与设备无关。
三、填充指定区域的颜色“选框”工“文字”工(图一)样题:学业水平考试——模拟题为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赏花卉,识品格”的活动,要求每位小组成员选择介绍常见的一种花卉及其表现的精神品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像处理及制版原理》复习重点
1.图像的定义和分类;
2.网点的类型和特点;
3.调幅:网点面积率、加网线数、网点形状、网线角度的概念;
4.调频:网点直径、综合积分面积率;
5.网点特性对图像复制的影响:网点传递、网线角度安排、龟纹和玫瑰斑的区
别、MD方程、网点扩大的类型和相关因素;
6.阶调和层次概念、层次曲线、曲线数据值和斜率(导数)的意义;
7.分色概念、分色方法基本类型(密度法/色度法)、UCR/GCR概念、相同和差异;
8.中性灰平衡的概念;
9.RIP的任务和作用;
10.图像数字化概念、采样定理;
11.图像输入设备(扫描仪/数字相机)的类型、特点、工作原理、光电转换器件的
类型;
12.扫描分辨率、数字相机的分辨率:扫描分辨率或图像采集像素数与印刷尺寸
关系的计算、像素面积的计算、数字相机像素数与图像质量的关系;
13.图像像素数、图像数据量的计算(按图像色彩模式、像素行列数等);
14.图像灰度阶调分布类型(高调、低调、中调、高低调)、分布频率的计算;
15.图像层次曲线处理的查找表(LUT)方法;
16.JPEG图像压缩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17.色彩管理的目的和基本原理、色彩传递偏差的来源(输入设备和印刷过程)、
色域压缩/剪裁的几种方式(可感知、相对色度、绝对色度);
18.记录设备的类型、工作原理概述、计算机直接制版与激光照排技术的差别;
19.电子雕刻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凹版类型及其网穴特点;
20.记录分辨率、记录光斑尺寸;
21.记录网点图像的层次级数与记录分辨率、加网线数的关系;
22.滚筒型记录设备输出速度的计算。
23.记录网点面积率误差的补偿的基本方法(不要求计算);
24.数字调幅加网的基本原理、RTS与超细胞加网技术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