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学案:第二单元第6课 婴 宁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1课芣苢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

芣苢1.能够清晰、流畅、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2.能够根据朗诵,鉴赏诗歌艺术魅力。
3.能够写出与文本相应且具个性的鉴赏文字。
自主预习1.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B.《国风·周南·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C.《周南》是国风中编次在最先的,其产生地、产生年代说法很多,今人多认为可能是平王东迁前后的诗,产生地范围包括洛阳(其北限在黄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具体地方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
D.《芣苢》一诗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在不断的重叠中产生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以其明快的节奏来表现妇女劳动欢快的场面与热烈的情绪,受到读者的喜爱。
2.结合文下注释,揣度诗歌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课堂探究1.通过朗读、咀嚼,品鉴《芣苢》一诗在朗诵中呈现出的鲜明特点和艺术效果。
2.观看舞蹈《芣苢》,结合诗歌,给这首诗歌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核心素养专练阅读《芣苢》,完成1—2题。
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第一章首先讲了“薄言采之”,也就是她们要去做“采芣苢”这么一件事情。
B.第二章描写的是采芣苢时的动作。
“掇”意味着小心谨慎,“捋”意味着熟练而快乐。
C.第三章描写的是当芣苢采得很多时,用衣服的下摆兜住并扎在腰带上。
D.这首诗通过对一个女子采芣苢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太平盛世时期女子的平和之美。
2.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
试用自然之笔描述这样的景象。
课后作业阅读本课中另一篇描写先民劳动场景的诗文《插秧歌》,比较其描写艺术的异同,能够写一段赏析其细节描写之美的文段。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6课 元曲五首 Word版含答案

第6课元曲五首本课话题——欲望一、从课本中积累“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
”世人皆嫌命运困窘多舛,个个见钱眼开贪图钱财势力。
人皆渴望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
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最终必将走向人欲横流腐败贪婪的渊薮。
“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
”这两句深刻道出了社会大染缸的性质。
即使再纯洁的人,只要一踏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就立即被沾染熏黑。
如果没有抵抗诱惑、断绝欲望的品性,那么就只能与世俗同流合污,变得无比庸俗了。
二、从历史中积累1823年,大诗人拜伦已经开始失去欲望了,他的生活变得无聊,死一般的无聊。
于是,他准备把自己的躯体献给战争。
那年夏天,他跟着军队朝希腊进发,行军途中,他写信给诗人歌德,告诉他自己的苦恼。
那年,拜伦35岁,风华正茂。
而歌德已75岁高龄了。
一个年轻的生命没有生活目标,没有情人,不想结婚,更不敢谈恋爱,将生活寄托于一场战争。
而另一个垂垂老矣的生命却正准备向一个年轻的女人求婚,他的情欲像一个年轻小伙一样旺盛。
歌德是在拜伦的鼓励下向那个只有19岁的姑娘求婚的,他对这场有着巨大的年龄差距的爱情充满了万丈激情。
一年后,拜伦在没有结果的战争中病死。
而高龄的歌德还在享受着生活的甜蜜,他的诗作一篇比一篇华丽而又激情万丈。
欲望有时候是生命火焰的指示灯。
欲望灭了,一切也就完了。
三、从名言中积累1.嗜欲者,逐祸之马也。
——刘向2.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3.追求功名几乎是崇尚优秀的代名词。
——(英国)赫兹里特4.有欲望而无行动的人只能产生瘟疫。
——(英国)布莱克5.欲望是人遭受磨难的根源。
诚然,欲望可以使人得到欢乐和幸福;但这欢乐、幸福的背后却是苦难,乐极是要生悲的;一切欲望实现之后,却也免不了灾难。
——(埃及)尤素福·西巴伊一、作者简介元散曲“清丽派”代表作家——张可久张可久(约1270-1348后),字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璧”,与张养浩合称“二张”。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芣苢诗经周南插秧歌杨万里学案

6.芣苢/《诗经·周南》插秧歌/杨万里素养目标备考指导1。
赏析诗歌使用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2.掌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其诗歌韵律和谐、语言优美的特点.1。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是古代诗歌阅读考查重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2.识记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是高考古代诗文阅读的考查重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情景导学劳动恰如时代洪流中的一叶小舟,载着青年人逆流而上到达理想彼岸。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是范成大笔下的劳动图景;“夙兴夜寐,洒扫庭内”,这是绵延至今的热爱劳动的传统。
我们流传至今的诗词歌赋,总有劳动的旋律回响其中.劳动是让我们享受生活,享受生活细小而平凡的乐趣,让我们的生活不至于单调,而是繁花似锦、热烈充盈。
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课前预习1.作者作品“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诗经》[简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前5世纪)的诗歌305篇,反映了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孔子曾概括《诗经》的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涉及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评价]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万里[简历]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出生于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绍兴二十四年(1154),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
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第6课拿来主义含答案

第6课拿来主义本课话题——文化遗产一、从课本中积累“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从生活中积累一座古老的木桥,有着“人迹板桥霜”的萧索苍凉,有着“小桥流水”的茫然怅惘,它承载了无数游子的乡愁,更代表一种深厚动人的文化。
一条古老的街道,有着江南女子温柔的思念,有着北国诗人一生的寄托,它是无数人心灵的故乡,散发着千年文化动人的芬芳。
三、从名言中积累1.学古之道,犹食笋而去其箨也。
——魏源2.我觉得我们的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是长城,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就是村落。
——冯骥才3.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
——惠特曼4.青年同志们必须记住,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得着,那是办不到的。
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
要知道,在这条路上克服困难,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兴奋剂。
——奥斯特洛夫斯基一、作者简介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
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鲁迅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主要有《热风》《华盖集》《坟》《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逍遥游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最新整理)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逍遥游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逍遥游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逍遥游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的全部内容。
第6课逍遥游晨读自主任务一只蝴蝶,翩翩飞舞。
在姹紫嫣红的繁花丛中留恋,在清流急湍的小溪边起舞,在明月清风的原野里徘徊,在竹篱茅舍的小院中嬉戏……它欣赏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品味着铁马秋风,杏花春雨。
它与落霞孤鹜相伴,和长天秋水为友。
它扶摇而上,淡忘了人间的是非荣辱;它遗世独立,挣脱了世俗的名缰利锁。
不知道它要飞到何处,飞向何方,只见它从从容容地飞翔,安安静静地生活,它是那么自由、那么快乐……“庄周梦蝶”不知是庄周化蝶,还是蝶化庄周。
有人说这只逍遥的蝴蝶就是庄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随着这只逍遥而飞的蝴蝶,走进汪洋恣肆的文学殿堂,领略他天马行空般的笔法吧!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对现实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
相传楚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隐退于山中.庄子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其他出自其门人之手。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秋水》等。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乱、大变革的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大转折时期,是各种政治主张、哲学观点、学术思想异常活跃的时期,形成了儒、道、法等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庄子天资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芣苢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芣苢“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前5世纪)的诗歌305篇,反映了约五百年的社会面貌。
孔子曾概括《诗经》的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芣苢:植物名称,即车前子,也称当道、牛舌草、车轮菜、蛤蟆衣。
全草和种子皆可入药。
三国时期陆玑曰其叶可鬻作茹。
北宋苏颂说它“春初生苗,叶布地如匙面,累年者长及尺余,如鼠尾。
花甚细,青色微赤,结实如葶苈,赤黑色,五月五日采,阴干。
今人五月采苗,七月、八月采实”,“然今人不复有啖者,其子入药最多”。
芣苢①采 采② 芣 苢, 薄 言③采 之。
采 采 芣 苢,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薄 言 有④ 之。
采呀快快采起来。
⎣⎢⎡ ①芣苢:车前草。
②采采:茂盛的样子。
③薄言:“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④有:取得,获得。
层解 泛写一群妇女结伴去采车前草。
采 采 芣 苢,薄 言 掇⑤ 之。
采 采 芣 苢, 车前子儿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薄 言 捋⑥ 之。
采 采 芣 苢, 薄 言 袺⑦ 之。
采 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
车前芣 苢, 薄 言⑧ 之。
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 ⑤掇:拾取、摘取。
⑥捋:从茎上⎦⎥⎤成把地握取。
⑦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把衣襟掖腰带上兜东西。
层解 写妇女们采摘车前草的情景。
一词多义课堂任务学习1.全诗细微变化的六个字是随便用的,还是作者有用心的?可以调换顺序吗?我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妇女们开始是一叶一叶地掐取,接着是大把大把地捋采,最后是扯起衣襟兜装。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诙谲绮丽的传奇小说第6课婴宁学案(含解析)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

第6课婴宁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前两句并不正面描写,而是让采莲少女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田田荷叶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少女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
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不见踪影了,一丝变幻莫测的惊奇和怅惘涌起时,菱歌四起,恍悟采莲女子仍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中。
闻歌而不见踪影,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
[思考] 这首诗最突出的写作方法是什么?请以前两句诗为例简要分析。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一、字音未嫁而夭.(yāo)拈.梅花一枝(niān)笑容可掬.(jū) 渐致研诘.(jié) 不觉解颐.(yí) 悒.悒不欢(yì) 略与商榷.(què) 笑不可遏.(è) 瞋.目曰(chēn) 幸垂怜悯..(lián)(mǐn) 二、通假字 (1)我有志,匪伊朝夕(“匪”通“非”,不是)(2)形影殊无少异(“少”通“稍”,稍微)三、一词多义(1)适⎩⎪⎨⎪⎧①适.吴生来,嘱密诘之(恰逢)②我一姊适.秦氏(嫁) (2)意⎩⎪⎨⎪⎧①君意.亦复痴(心思)②意.其园亭(考虑,估计)③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意味,感受) (3)去⎩⎪⎨⎪⎧①去.此可三十余里(距离)②吴锐身自任而去.(离开)③但望南山行去.(前往)④故德之常不去.心(去心,指忘怀) (4)次⎩⎪⎨⎪⎧①坐次.(一会儿)②秦伯素服郊次.(站立)③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次序,顺序) (5)具⎩⎪⎨⎪⎧①具.展宗阀(细细)②婢子具.饭(备办)③婢来敛具.(饭具,即杯盘碗碟之类) (6)但⎩⎪⎨⎪⎧①但.望南山行去(只)②何但.远走(徒然) (7)乃⎩⎪⎨⎪⎧①我以为谁何人,乃.我姑氏女(竟然是)②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③失手而堕,笑乃.止(才)④我所谓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而是) 四、词类活用(1)怀.梅袖中(名词作动词,怀揣) (2)乱山合沓,空翠爽.肌(使动用法,使……爽)(3)意.其园亭(名词作动词,猜测)(4)无术可以悟.之(使动用法,使……悟)(5)人皆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五、古今异义(1)医师诊视,投剂发表..古义:把病发散表托出来。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诙谲绮丽的传奇小说第6课婴宁学案(含解析)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

第6课婴宁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前两句并不正面描写,而是让采莲少女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田田荷叶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少女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
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不见踪影了,一丝变幻莫测的惊奇和怅惘涌起时,菱歌四起,恍悟采莲女子仍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中。
闻歌而不见踪影,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
[思考] 这首诗最突出的写作方法是什么?请以前两句诗为例简要分析。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一、字音未嫁而夭.(yāo) 拈.梅花一枝(niān)笑容可掬.(j ū) 渐致研诘.(ji é)不觉解颐.(y í) 悒.悒不欢(y ì)略与商榷.(qu è) 笑不可遏.(è)瞋.目曰(ch ēn) 幸垂怜悯..(li án)(m ǐn)二、通假字(1)我有志,匪伊朝夕(“匪”通“非”,不是)(2)形影殊无少异(“少”通“稍”,稍微)三、一词多义(1)适⎩⎪⎨⎪⎧①适.吴生来,嘱密诘之(恰逢)②我一姊适.秦氏(嫁)(2)意⎩⎪⎨⎪⎧①君意.亦复痴(心思)②意.其园亭(考虑,估计)③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意味,感受)(3)去⎩⎪⎨⎪⎧①去.此可三十余里(距离)②吴锐身自任而去.(离开)③但望南山行去.(前往)④故德之常不去.心(去心,指忘怀)(4)次⎩⎪⎨⎪⎧①坐次.(一会儿)②秦伯素服郊次.(站立)③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次序,顺序)(5)具⎩⎪⎨⎪⎧①具.展宗阀(细细)②婢子具.饭(备办)③婢来敛具.(饭具,即杯盘碗碟之类)(6)但⎩⎪⎨⎪⎧①但.望南山行去(只)②何但.远走(徒然)(7)乃⎩⎪⎨⎪⎧①我以为谁何人,乃.我姑氏女(竟然是)②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③失手而堕,笑乃.止(才)④我所谓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而是)四、词类活用(1)怀.梅袖中(名词作动词,怀揣)(2)乱山合沓,空翠爽.肌(使动用法,使……爽)(3)意.其园亭(名词作动词,猜测)(4)无术可以悟.之(使动用法,使……悟)(5)人皆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五、古今异义(1)医师诊视,投剂发表..古义:把病发散表托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婴宁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前两句并不正面描写,而是让采莲少女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田田荷叶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少女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
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不见踪影了,一丝变幻莫测的惊奇和怅惘涌起时,菱歌四起,恍悟采莲女子仍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中。
闻歌而不见踪影,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
[思考]这首诗最突出的写作方法是什么?请以前两句诗为例简要分析。
[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一、字音未嫁而夭.(yāo) 拈.梅花一枝(niān) 笑容可掬.(jū) 渐致研诘.(jié) 不觉解颐.(yí) 悒.悒不欢(yì) 略与商榷.(què) 笑不可遏.(è) 瞋.目曰(chēn) 幸垂怜悯..(lián)(mǐn) 二、通假字 (1)我有志,匪伊朝夕(“匪”通“非”,不是)(2)形影殊无少异(“少”通“稍”,稍微)三、一词多义(1)适⎩⎪⎨⎪⎧①适.吴生来,嘱密诘之(恰逢)②我一姊适.秦氏(嫁) (2)意⎩⎪⎨⎪⎧①君意.亦复痴(心思)②意.其园亭(考虑,估计)③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意味,感受) (3)去⎩⎪⎨⎪⎧①去.此可三十余里(距离)②吴锐身自任而去.(离开)③但望南山行去.(前往)④故德之常不去.心(去心,指忘怀) (4)次⎩⎪⎨⎪⎧①坐次.(一会儿)②秦伯素服郊次.(站立)③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次序,顺序) (5)具⎩⎪⎨⎪⎧①具.展宗阀(细细)②婢子具.饭(备办)③婢来敛具.(饭具,即杯盘碗碟之类) (6)但⎩⎪⎨⎪⎧①但.望南山行去(只)②何但.远走(徒然) (7)乃⎩⎪⎨⎪⎧①我以为谁何人,乃.我姑氏女(竟然是)②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③失手而堕,笑乃.止(才)④我所谓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而是) 四、词类活用(1)怀.梅袖中(名词作动词,怀揣)(2)乱山合沓,空翠爽.肌(使动用法,使……爽)(3)意.其园亭(名词作动词,猜测)(4)无术可以悟.之(使动用法,使……悟)(5)人皆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五、古今异义(1)医师诊视,投剂发表..古义:把病发散表托出来。
今义:①向集体或社会表达(意见);宣布。
②在刊物上登载(文章、绘画、歌曲等)。
(2)生具吐其实..古义:那实际情况。
今义:实际上;事实上。
(3)物色..女子居里古义:打听。
今义:有目的或按标准寻找、挑选。
(4)又从此..渐近丽人古义:借此。
今义:①从此时或此地起。
②从这一道理或事实基础出发。
(5)极相匹敌..古义:般配。
今义:①相比;相当;对等。
②指彼此相当的人。
(6)以示相爱..不忘也古义:爱你。
相,偏指一方。
今义:互相亲爱、友好。
(7)不图得见颜色..古义:脸色,容颜。
今义:色彩。
(8)山花零落..而已古义:遍地都是。
今义:(草木)凋落。
六、文言句式(1)徒步于野(状语后置句)(2)何亲可探(宾语前置句)(3)王子服,莒之罗店人(判断句)(4)此来即为姨也(判断句)(5)拈梅花一枝(定语后置句)(6)寻常不令游郊野(状语后置句)(7)女答以园中共话(状语后置句)(8)因怒之以目(状语后置句)七、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
受当时社会风气和家庭影响,他从小就热衷科举,并在19岁时连续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但此后却屡试不第。
穷愁潦倒的一生,使他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仕途的黑暗有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这为他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蒲松龄是一个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一生著作丰富。
2.资料链接《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包括传奇和志怪小说五百余篇,作者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将现实的形象和超现实的形象融为一体,利用优美的人物形象和奇妙的幻想境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或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表达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倾向。
八、整体预知婴宁⎩⎪⎨⎪⎧上元节偶遇婴宁——一见钟情苦访婴宁——丢魂落魄与婴宁相处——喜不自禁人妖合亲——美好幸福婴宁了结心愿——生活美满[文脉探究]1.作者为何要极力描画婴宁的“痴笑”?【点拨】一是婴宁本为狐仙,其言行举止本该异样。
二是选择痴笑来描写,正刻画出她的大智若“痴”和善良美丽的一面。
三是如此异人而王子服却痴情于她,意在表明爱情的坚贞。
在婴宁身上寄寓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爱情价值观。
2.本文的情节是如何做到生动吸引人的?【点拨】作者主要运用悬念和伏笔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第一,开端有吴生被招呼回家才有王子服独遇婴宁。
这时婴宁随手扔掉的花枝,却成为王生爱情的信物。
此伏笔照应后文二人相会时的爱情表白。
第二,吴生本想哄骗王子服,说那女子是王生的姨妹,不巧王生认真对待、弄假当真,演绎出深山觅仙的故事,也才有狐仙院落里与老媪的一番对白。
也为日后以亲戚名义携婴宁回家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三,作者始终把婴宁的美贯穿全文,因美生事,构成了完整生动的情节。
以美始、以美终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匠心。
3.王子服这个形象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点拨】王子服是这场爱情喜剧的中心人物,但却不是主要人物。
主人公应是婴宁,他只不过是个陪衬。
他对爱情执着,但婴宁比他更坚贞;他很“愚”,而婴宁益“痴”,他为爱情可不惜身家性命,而婴宁更是为爱情而抛却一切;他善良朴实,而婴宁心灵纯真美好。
4.作者通过婴宁这一形象所体现的生活价值是什么?【点拨】作者通过这一形象意在表明,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是广大妇女的精神枷锁,表达了反封建礼教的进步倾向。
1.写法归纳本文对婴宁的描写,重点写其笑,全文不下二十处,处处笑得不同,都有其深刻内涵。
在人物语言刻画上,对婴宁的语言描写并不多,惜墨如金,而对其他人,尤其是老媪语言描写,非常符合老迈者的特征。
“适此语不应说耶?”“背他人,岂得背老母”婴宁的话语气强硬,个性刚强,一腔直爽一片孝心,跃然纸上。
2.技法指导个性化的语言应该是脱离了大众化的话语范式,从词语选择、句式结构甚至到语气语调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角色意识的语言。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语言。
语言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不同,语言表达也就不同。
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语言。
性格不同,语言殊异。
同是火爆脾气,武松的语言率直坦荡,鲁智深的语言耿直刚烈,李逵的语言则憨直鲁莽。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语言。
农民语言的朴拙,工人语言的直率,军人语言的坦诚,商人语言的圆通,知识分子语言的雅致,无不打上了职业的烙印。
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语言。
孩童的语言天真活泼,青年人的语言大胆爽快,中年人的语言成熟稳重,老年人的语言睿智深刻,这些都与年龄有一定关系。
不同的心境有不同的语言。
同是一怀愁绪,有人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有人是“借酒浇愁愁更愁”,有人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有人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随堂练笔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中感受个性化语言的无穷魅力。
杜甫,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代诗骄,他那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形象屹立在我面前:他在马上吟雨,在床前听雨,在山陵苦雨,在田间祈雨,在槛内思雨,在草堂唱雨,在江畔对雨,在战场悲雨,在驿路卧雨,在舟中忧雨……(《散文选刊》) 答:【参考示例】这一段文字的最大个性是“吟”“听”“苦”“祈”“思”“唱”“对”“悲”“卧”“忧”这一组动词的巧妙运用。
作者通过这些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杜甫诗中的“雨”,“雨”中的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愿有何难遂.遂:成功,顺遂,满足B.吴讫无耗.,益怨恨之耗:音信,消息C.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间:夹杂D.大哥欲同汝去,可便装束..装束:打扮解析:选D。
装束:整理行装。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藏花枕底,垂头而.睡徐而.察之B.怪吴不至,折柬招之.商君佐之.C.母疑其为.鬼为.仲卿母所遣D.女于.荒烟错楚中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解析:选C。
前“为”是动词“是”,后“为”是介词“被”,A.两个“而”都表修饰;B.两个“之”都是代词“他”;D.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生恨其痴,无术可以悟.之悟:意动用法,以……为悟B.生然.之然:意动用法,以……为然C.吴请面.之面:名词作动词,面见D.故德.之常不去心德:名词作动词,感激恩德解析:选A。
悟是使动用法,使……悟。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B.医师诊视,投剂发表..C.生具吐其实..,且求谋划D.小学诗礼,亦好事..翁姑解析:选A。
B.把病发散表托出来;C.其中的实际情况;D.好好地侍奉。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未几,婢子具饭,雏尾盈握。
媪劝餐已,婢来敛具。
媪曰:“唤宁姑来。
”婢应去。
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
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
”户外嗤嗤笑不已。
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
媪瞋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女忍笑而立,生揖之。
媪曰:“此王郎,汝姨子。
一家尚不相识,可笑人也。
”生问:“妹子年几何矣?”媪未能解。
生又言之。
女复笑,不可仰视。
媪谓生曰:“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
年已十六,呆痴才如婴儿。
”生曰:“小于甥一岁。
”曰:“阿甥已十七矣,得非庚午属马者耶?”生首应之。
又问:“甥妇阿谁?”答云:“无之。
”曰:“如甥才貌,何十七岁犹未聘?婴宁亦无姑家,极相匹敌.;惜有内亲之嫌。
”生无语,目注婴宁,不遑他瞬。
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女又大笑,顾婢曰:“视碧桃开未?”遽起,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
至门外,笑声始纵。
媪亦起,唤婢襆被,为.生安置。
曰:“阿甥来不易,宜留三五日,迟迟送汝归。
如嫌幽闷,舍后有小园,可供消遣;有书可读。
”次日,至舍后,果有园半亩,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
穿花小步,闻树头苏苏有声,仰视,则.婴宁在上。
见生来,狂笑欲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