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学案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再别康桥5篇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再别康桥高一上册语文教案:再别康桥精选5篇(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再别康桥》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 通过学习该诗歌,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并准确表达《再别康桥》中的情感。
2. 分析《再别康桥》中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2. 分析诗中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
2. 平板电脑或其他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引入话题:和学生一起讨论留学的经历和感受。
2. 提问:你觉得离开一个地方时,你会有怎样的情感?你会怎样表达这种情感?3. 展示标题:《再别康桥》。
4. 提问:你们对《再别康桥》这个标题有什么了解和猜测?Step 2:情感表达1. 内容理解:播放琼瑶导演的《再别康桥》电视剧的片段(或者是其他相关的视频资源)。
2. 提问:你觉得视频中的主人公有怎样的情感?他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你能否找到诗中和视频中相似或者不同的地方?Step 3:诗歌分析1. 师生共读:分段朗读诗歌,并鼓励学生对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提出疑问。
2. 解读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隐喻、比喻和象征,并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3. 分析诗歌手法: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比、排比、倒装等。
Step 4:情感交流1. 学生小组讨论:讨论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意义。
2. 分享讨论结果:请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Step 5:情感延伸1. 学生自由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离别的文章或者诗歌。
2. 学生作品展示: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进行评价和交流。
Step 6: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并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
Step 7: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再次阅读《再别康桥》,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读后感。
评价指标:1. 学生对《再别康桥》的情感和情感表达的理解准确与否。
《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必修一)共3篇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必修一)共3篇《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必修一)1《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必修一)一、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珍视生命,爱好自然的情感。
2.知识目标:学习人生哲理,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技巧。
3.能力目标:识别实义词、虚义词、比喻等修辞手法,学会写一篇基本的文学评论。
二、教学内容1.诗歌鉴赏:《再别康桥》(徐志摩)。
2.词汇:实义词、虚义词等。
3.修辞手法:比喻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Song: "Kang Qiao Zai Bie" cover package2. Xú Zhìmō, Chinese poet and author of "Leaves of Grass," "A Call to Arms," and other works, is introduced.3. In what way do you believe that Xú Zhìmō's works contribute to Chinese literature?4. What do you believe the title of the poem means?五月天放进有声读物《再别康桥》二、诗歌鉴赏1.难点分析:文化背景,词汇,修辞手法等。
2.文化背景:1927年,Xú Zhìmō在福建福州的一所教会学校上了初三,经常在河边思考人生,这给他以灵感,写了许多有关人生哲理的诗歌,其中著名的《再别康桥》就是其中之一。
3.学生小组合作:阅读短诗,词汇标记和分析。
4.全班分析:使用PPT分析主题,文化关联和词汇,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试图理解。
5.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索在课本中给出的四个问题,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
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明确: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
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再别康桥教案(通用6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再别康桥一、导入新课:大家有没有看过《人间四月天》?能不能介绍一下。
(它有哪些内容,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在中国,有钱往往意味着为所欲为,意味着挥霍无度,所以中国多的是有钱人但缺少的是贵族。
真正贵族出身的人举止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更有教养,更亲近艺术而远离金钱。
所以中国的社会风气要想好转,要想变成受人尊敬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贵族群落,在西方,贵族影响着整个社会风尚。
东欧巨变之后,俄罗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难,但在和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小城,人们看到的却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礼,(与中国的抢购风对照)照样进歌剧院,照样看书,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话:温饱足而知礼仪。
马斯洛有一个需要层次论,满足口舌之欲是人最起码的追求,在温饱与安全感得到满足后,人还有归属的需要,还有尊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为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称之为“猪栏的理想”,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有时候,在庸俗与高尚之间,在堕落与追求之间,我们必须有所选择。
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竭力培养自己的贵族气质。
这种贵族气质不是傲慢,而是谦逊,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荡不羁,而是遵守规则。
流氓大亨黄金荣大热天把衣服从小到下扣得紧紧的,为什么?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绅士。
泰坦尼克号上的那些绅士,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严,把生机留给老人与妇女,而乐队也照样在庄严地演奏,这就是绅士。
有关《再别康桥》的教案(通用9篇)

有关《再别康桥》的教案(通用9篇)I. 教案简介本教案是针对中学生阅读和分析《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教学设计。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徐志摩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II. 教学目标1.了解徐志摩的背景和写作背景;2.细读诗歌《再别康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3.学会分析诗歌的词句、意象和结构;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歌欣赏能力;III. 教学内容1. 徐志摩的背景和写作背景•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成就;•解释背景:徐志摩留学英国期间的情感和经历;•分析《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创作动机和意义;2. 诗歌《再别康桥》的细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再别康桥》;•指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分析诗歌中的词句、意象和结构;•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寓意;3. 诗歌分析活动•小组活动:学生分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分析和讨论,分享给全班;•分析诗歌的词句、意象和结构;•比较不同诗歌之间的风格和主题;4. 创作活动•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可以以《再别康桥》为灵感;•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和点评;IV.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活动;2.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帮助理清诗歌中的情节和结构;3.独立阅读: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4.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思考和发表意见的能力;V. 教学资源1.电子版《再别康桥》原文;2.徐志摩的简介和相关资料;3.诗歌分析模板和指导材料;4.思维导图工具;5.学生创作的诗歌范例;VI. 教学评估方式1.学生小组的诗歌分析和讨论成果;2.学生对《再别康桥》的阅读和理解;3.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VII. 教学延伸1.继续学习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进行分析和欣赏;2.探索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诗歌分析和创作;3.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文学活动,提升自己的朗诵和表达能力;VIII. 参考文献1.徐志摩. (1928). 再别康桥.2.李昂. (2018). <>创作背景辨析.《世纪》, 27(03), 195-196.以上是本教案的相关信息和教学设计,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改进。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三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自她诞生以来的一代又一代读者。
鉴赏这首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体验诗歌情感,陶冶性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感受《再别康桥》的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
2、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 、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网搜索康桥图片、徐志摩头像、《再别康桥》诗题、配乐朗读录音等与课文相关材料,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2 、学生课堂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并配以画外音。
如:“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
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让学生收集资料,展示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学习成功的机会。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 1 )学生自己介绍徐志摩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徐志摩是一个生来就为追寻感动的诗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彗星。
康桥是他的知己,是他的“精神依恋之乡”。
诗人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诗人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芽的。
再别康桥教案通用15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再别康桥教案1教学目的:一、反复朗诵,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二、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意境美。
三、训练阅读,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设想: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如有条件,可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的风光片,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使学生能够在诗意的氛围中充分感受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人间四月天》将学生带入徐志摩的话题中,让学生讲述对他的了解,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如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张等。
二、点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诵读课文。
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
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轻盈的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提问: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问: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提问:诗人告别时,作了哪些动作?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三、逐节讲析评价:1、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告别,给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
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中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它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谁能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高中再别康桥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再别康桥》学案及答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诗;(2)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新月派诗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2)培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2.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3. 徐志摩的生平和新月派诗歌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2. 诗歌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新月派诗歌的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具体意象,如“金柳”、“波光”、“星辉”等;(2)分析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等;(3)解读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2)推荐新月派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阅读欣赏。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特点,以及诗人的情感表达。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再别康桥》;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赏析文章;3. 阅读新月派其他诗人的作品,选择一首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康桥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的情境,增强对诗歌的感悟。
2. 互动式教学: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提高课堂活力。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解读诗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情感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学案学案博苑09-07 0607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两首诗的节奏、旋律,了解新诗中“新月派”诗歌创作“三美”主张的特点;2、体悟作品的内涵,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初步掌握并运用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学习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学习方法:朗读、设问、启发、讲解、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朗诵录音《再别康桥》检查预习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青荇(xìng)榆阴(yú)沉淀(diàn)长篙(gāo)漫溯(sù)浮藻(zăo )斑斓(lán)笙萧(shēng)2.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④满载/一船/星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3、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现代诗人、散文家。
“新月派”代表诗人,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曾留学英国和美国,诗歌创作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潮的影响——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1931年因飞机失事而遇难。
留下了四部重要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4、联句练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
学习过程导入: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首歌,不,歌太铿锵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颗钻石,不,钻石太璀璨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个梦,不,梦太缥缈了。
那么,《再别康桥》像什么呢?一、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先听录音再自读,要求“准确” “流畅” “有情感)l、这首诗让人觉得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与同桌交流看谁发现的多(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鼓励)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个性。
或形式美和内容上的人情美(表达了对母校依依不舍的赤子情怀)。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的这种感情怎样体现?(温故知新,运用上次课对意象的理解解决问题)依依惜别之情。
关注题目,“再别”是题眼;关键词语(直抒胸臆和描述性语言),开头结尾两节“走了”“作别”“不带走”等词语;抓住意象即借助特定的景物: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油油的清荇、榆阴下的潭水等,诗人通过描绘康桥河畔清新明丽的画面,表达了对康桥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二、合作探究赏析意象(一)、读2、3、4、5、6段,探究意象,品味语言(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如名句集锦),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意象”就是写入作品的寄托了感情的形象。
《再别康桥》的二到六节中,诗人捕捉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色,都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你最喜欢的意象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A、“师生互动分析“河畔的金柳”意象思考:“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能换成“倒影”吗?这些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在诗人要离开康桥的时候,为什么避开了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而选了河畔那本不起眼的柳树呢?将“金柳”比喻“夕阳中的新娘”独具匠心,金柳和新娘都是美丽的迷人的,把无生命的景语变成了有生命的活物,既写出了柳枝的婷婷袅袅、妩媚多姿,又表现了诗人对康桥极度依恋的感情。
金柳,妩媚而美丽,浸透着诗人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点拨:1)、读到“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你的脑海中浮现怎样的画面?请说出来。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被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在空中轻轻摇摆,婀娜的影子倒映在水中。
2)、诗人把金柳说成是“夕阳中的新娘”。
新娘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用哪些形容词来形容下?3)、诗人恰恰把金柳说成是“夕阳中的新娘”,说明什么啊?说明了在诗人眼里今晚的柳比以往更迷人、更婀娜。
4)、诗人为何觉得今晚的柳最美呢?——有句话叫“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还有句话叫“情人眼里出西施”因为,今天诗人要与康桥作别,所以他对康桥的喜爱与依恋之情在现在是最强烈的,所以在平常人眼中不起眼的柳树才变的分外妖娆和迷人。
5)、在诗人要离开康桥的时候,为什么避开了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而选了河畔那本不起眼的柳树呢?(诗人为何对这柳情有独钟呢?)因为“柳”音同“留”,所以古人常用柳来表达一种离情别绪,所以柳也便成了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所以说,诗人之所以在离别康桥时选择柳这一形象入诗,也是是深受古典诗词的影响6)、“艳影”能换成“倒影“吗?不能。
“艳影”是鲜明美丽的形影,“倒影”只是客观的描述,而艳影既形象的描写了金色夕阳下柳树投在水中的倒影之艳丽,且与上句“新娘“呼应,同时更流露出诗人对金柳乃至整个母校的热爱。
“艳影”融入了诗人深深地情意。
B、个性阅读:你还喜欢哪个意象?谈谈你的理解。
“云彩”云彩本身就是飘忽、轻灵的,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使别离之情不是很沉重。
“青荇”:“招摇”写了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的状态,写出了水草的可爱、动态之美,在这样的诗情画意里,诗人醉了,他甘心做一条水草,“甘心”写出了他对康桥的永久、热烈的爱恋。
“油油”:感到生命的旺盛。
青荇、柔波,写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更表现出诗人对康桥的眷恋;“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彩虹般的梦的联想。
这“揉碎在浮藻间”的彩虹,就是沉淀在诗人心灵深处的梦,这梦像彩虹一样美,但是却揉碎了,有很凄楚。
“沉淀”即这是过去的,而且积淀在心灵的最深处的东西,是长期以来隐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愿望和理想。
暗示着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依恋之情星辉、水波与星光辉映,色彩斑斓,表现了诗人的快乐心情;夏虫的“沉默”,渲染了一种静寂的氛围,衬托了诗人的离情别绪。
特点:诗人选择的这些意象,都是自然景物,给人清新之感,而诗人要表达的是怀念惜别之情,诗中的这些意象却有一种纯净的美感,能让读者也不知不觉地从离愁别绪的伤感中超脱出来,而去全身心地感受诗中优美的意境。
归纳:“意象”就是写入作品的包含了感情因素的形象。
解读“意象”必然伴随着联想与想象。
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读者才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
(二) 读1、7节欣赏回环美。
1、诗歌的首尾两小节语意很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但是同中有异,这样处理有怎样表达作用?首尾连接都表达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
但同中有异第一节,紧扣住一个“再别”,首节以“轻轻的”三字重复三次,显示出只身来到和“作别”时的怅惘、徘徊、犹疑、留恋的复杂情;第七节在结构上与第一节呼应,收束全诗,虽节奏相同,但是诗句的融入了更多的不得不离开的哀愁。
首节的两个“轻轻“改成了”悄悄“,首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末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末节表达的感情更进一层。
首节以“作别”概括全诗的内容,而两个叠音词的运用,既定下抒情的基调,又因音节轻盈优美,形成轻盈跳跃的节奏,衬托出了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末节的“悄悄“与前文的“轻轻”照应,而表意略有不同。
“轻轻”强调动作的轻盈,“悄悄”既写出了离去时的一丝孤寂,同时也写出了不愿惊动母校的赤子情怀,让人惆怅不已。
首尾两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在客观上强调了诗歌的抒情性,一唱三叹,反复回旋,强化了诗人心中的康桥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的情绪萦绕不散,使得诗人的情感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圆环。
归纳:语言品味要从词语、修辞手法着手。
词语品味,要始终关注具体的语言环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另外还要做到整体把握与细节分析相结合。
三. 合作探究、拓展提升1、探讨:关于诗人在《再别康桥》中情感的高潮有人认为第5节是,有人认为是第6 节,你的看法呢?(温馨提示:思考第5、6两节中诗人时而“放歌”,时而“沉默”,各是因为什么?)第五节的理由:诗人对母校的爱恋之情的达到了高潮。
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他要告别康桥了,想撑着一支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到了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的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腰“在星辉斑斓了放歌”。
诗人快乐到了极点。
第六节的理由:诗人的惜别之情到了高潮。
诗人沉浸在美好的梦境中,一个“但”字把诗人也把读者从梦境中回忆中拉回到了现实。
在现实中“放歌”是不可能的了,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我”现在只能悄悄地只身离去。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本节别情缕缕,离绪重重,诗人的惜别之情达到了高潮。
2、《再别康桥》一诗在形式上如何体现“新月派”的“三美”主张?【链接】“新月派”提倡诗歌创作具有“三美”的主张:“绘画美”指的是词语的色彩,“音乐美”指的是诗歌的音节,“建筑美”指的是句式。
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
每节偶句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上由两个或三个音步构成,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首节和末节,回环复沓,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 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质疑与练习】【大胆质疑】如“是天上虹”后面没有标点符号,为什么?【迁移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
[温馨提示:阅读课外诗歌,不要着慌,要反复诵读,认真体会,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感情,领略诗歌的意境。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假若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飏,飞飏,飞飏,——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