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专题 《断章》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一《断章》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一《断章》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苏教版必修一《断章》教学设计原文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一、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作者卞之琳2、理解诗歌的朦胧性,赏析诗歌a、体会诗歌中的意象b、各种对诗歌的理解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二、教学难点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理解诗歌的主旨三、教学过程1、导入诗歌,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陌生的词了,我们也学过许多诗歌,像《雨巷》,《再别康桥》等等,这些诗歌的感情很细腻,大家能够很好的理解掌握,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小诗,有些不一样,短短的4句话却引起了诸多的理解,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断章》,看看你是怎样的哈姆雷特?2、简单介绍作家卞之琳卞之琳(1910—2019),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
诗人、学者。
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曾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
主要作品有:《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他的诗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3、意象分析四个意象:人、明月、窗子、梦表达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哲理。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断章》名师教案1

《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一、导入:《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齐读)二、整体感知1、Ppt: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诗?哲理诗爱情诗2、这两组画面里呈现的时间、地点、人物分别是什么?(1)白天——户外、夜晚——户内(虚实)(2)你楼上人(看风景人/别人)身份:可能是游客,可能是陌生人,可能是熟悉的人,你可能是为美貌多情的女子,楼上人可能是位英俊潇洒的男子,反之亦然。
三、问题探讨Ppt:如果把这首诗当做爱情诗来读,该如何理解?1、请你以两位观察者的视角看,这首诗的上节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1)你:可能看到这些: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面对眼前的美景,他一定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这首诗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留白的艺术,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2)楼上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在这幅画面中,“你(观景人)”是画面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视点。
围绕他,有桥、有风景、有楼上看风景的人。
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物素描。
这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画面却配置得错落有致,透明清晰。
(布局错落有致)2、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
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这耐思耐品的一“看”,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应该是个俊逸潇洒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应是个美貌多情的女子,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
《断章》教案,断章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语文】

《断章》教案,断章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语文】下面是由店铺整理《断章》教案,欢迎阅读。
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断章》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2、理解并分析短诗的主旨;(二)过程与方法1、诗歌鉴赏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拓展升华”的过程进行;2、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征,在交流讨论中理解诗歌主旨。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真、善、美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心人民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写鉴赏性小短文。
【教学设想】布置同学预习五首短诗,并让同学挑选一首诗写了一点鉴赏性评论。
从同学课前预习作业情况看,多数同学对于这五首诗的主旨把握均较为准确,也存在多种解读,最大问题在于许多同学在阐述诗歌主旨的解读过程时,表述还欠严密,赏析时还不能做到有理有据。
因而,在组长汇报本组讨论情况时,须特别强调在陈述本组观点之后需阐明这些观点是如何得出的,可允许组员补充说明,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所谓“诗无达诂”论,(“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和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
西方也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别强调读者参与。
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在文艺鉴赏中存在着理解和审美的差异性,即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解读《断章》1、介绍作家作品: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
诗人、学者。
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
苏教版必修一《断章》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一《断章》教学设计原文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一、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作者卞之琳2、理解诗歌的朦胧性,赏析诗歌a、体会诗歌中的意象b、各种对诗歌的理解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二、教学难点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理解诗歌的主旨三、教学过程1、导入诗歌,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陌生的词了,我们也学过许多诗歌,像《雨巷》,《再别康桥》等等,这些诗歌的感情很细腻,大家能够很好的理解掌握,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小诗,有些不一样,短短的4句话却引起了诸多的理解,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断章》,看看你是怎样的哈姆雷特??2、简单介绍作家卞之琳卞之琳(1910—2019),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
诗人、学者。
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曾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
主要作品有:《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他的诗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3、意象分析四个意象:人、明月、窗子、梦表达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哲理。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
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浙江专用)高中语文 专题一 向青春举杯 文本8~9 断章 错误学案 苏教必修1苏教

(浙江专用)高中语文专题一向青春举杯文本8~9 断章错误学案苏教必修1苏教文本8~9 断章 错误学习目标 《断章》1.品味诗歌的画面美。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错误》1.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和表现手法。
2.体会诗歌的情感。
一、音正形准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卞.之琳( ) ②柳絮.( ) ③跫.音( ) ④春帷.( ) ⑤窗扉.( ) 答案 ①Biàn ②xù ③qiónɡ ④wéi ⑤fēi(2)多音字①予⎩⎪⎨⎪⎧ 给予.()予.取予求()②落⎩⎪⎨⎪⎧ 大大落.落()落.枕()答案 ①yǔ/yú ②luō/lào2.给以下形似字组词(1)⎩⎪⎨⎪⎧ 扉()斐()蜚()(2)⎩⎪⎨⎪⎧ 帷()惟()唯()答案 (1)窗扉/文采斐然/蜚短流长 (2)运筹帷幄/惟妙惟肖/唯美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向晚:(2)跫音:(3)春帷:(4)窗扉:答案 (1)天色将晚,黄昏。
(2)脚踏地的声音。
(3)春天即将过去,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4)窗户。
2.辨词填空装饰·妆饰装饰:a.动词,在身体或物体的外表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如“装饰图案〞;b.名词,装饰品,如“这些材料可以作为装饰〞。
妆饰:a.动词,打扮,如“她对着镜子正妆饰自己那张脸〞;b.名词,打扮出来的样子,如“她那漂亮的妆饰引来许多人羡慕的眼光〞。
(1)据县市政园林区的一位负责人介绍,县城一些立交景观采用爬山虎作为________。
爬山虎生命力强,能给城市带来新鲜绿意。
(2)从她饰以珠宝的富裕________上,谁可曾想到,每年的那个时候,她都在等待着,来给那些不幸的人传布慷慨的节日慰问?答案(1)装饰(2)妆饰三、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1)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3)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2.课外名句(1)你听,夜风孤零零/走过了窗前,/踉跄的踩着虫声,/哭到了天边。
苏教版语文高一《断章》教案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A.“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森林”象征遮挡于前进道路的障碍因素。
B.“蒲公英”象征一时迷途的同伴,我与同伴一起找到追寻的目标。
C.“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它是作者心目中美好的理想。
D.“你”“眼睛”象征着深不可测的湖泊和清清一碧的湖水。
答案:D。
分析:这是一首从总体上采用象征手法的朦胧诗。象征,指用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意义。这是新诗常用的手法,这一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手法。揭示作品的象征意义则是常见的考查内容。《迷途》按“追寻—被阻一归宿”的思路展开。“湖泊”“你”“眼睛”是同一概念,象征追寻的归宿,亦即心目中的美好事物、美好理想。“眼睛”具有比喻和象征双重特质,就湖水而言,是比喻,就全诗意象而言,则是一种象征。
答案:D
分析:诗人作于1919年的这首诗,表达了对中国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剥削阶级的愤恨,“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全诗的感情基调,对“牛”有哀其不幸之心,却无“热情赞美”之意,D项对诗人情感的把握是不准确的。
3.阅读周作人《小河》(片断),指出对诗歌形式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
一条小河,稳稳地向前流动。
经过的地方,两面全是乌பைடு நூலகம்的土;
这首诗的含意不难理解: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诗中,“大地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对未来感到茫然。“大地的海”的意象是与风雨如晦的现实联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了“房舍如舟”“年轻的舵手”等联想,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觉。
《断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断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断章》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生平和思想。
1.1.2 分析《断章》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1.1.3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断章》的内容和主题。
1.2.2 运用文本分析法,分析《断章》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1.2.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鲁迅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细腻描绘。
1.3.2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尊重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1.3.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2.1.1 《断章》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生活困境和内心挣扎。
2.1.2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知识分子的处境。
2.2 教学重点2.2.1 分析《断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2.2.2 解读《断章》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领会其深刻的主题。
2.3 教学难点2.3.1 对《断章》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2.3.2 对主人公内心挣扎和人生选择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引导学生了解《断章》的背景。
3.1.2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意识。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断章》,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2.2 学生通过思考题和讨论,深入理解《断章》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3.3 合作探究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断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3.3.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人生选择。
3.4 课堂总结3.4.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3.4.2 强调《断章》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类似问题。
2024断章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4断章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断章》全文。
2.分析并品味顾城的诗歌语言特色及创作风格。
3.探讨诗歌中的人生哲理及审美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及哲理。
2.难点:分析诗歌的审美价值及顾城的创作风格。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顾城照片,简介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邀请学生分享对顾城的了解,引导进入新课。
2.诗歌朗读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
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美感。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如“你”“我”“风景”“断章”等。
解读诗歌的情感,如孤独、迷茫、思考等。
探讨诗歌的哲理,如人生无常、命运无奈等。
4.诗歌背诵学生自选段落进行背诵,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进行集体背诵,巩固记忆。
5.诗歌欣赏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如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等。
举例说明顾城的创作风格,如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诗句,阐述原因。
6.课堂讨论针对诗歌的主题、情感、审美等方面,展开小组讨论。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7.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解析、背诵。
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及积极性。
3.诗歌解析部分,是否深入浅出,让学生易于理解。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考试成绩:通过阶段性的考试,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延伸1.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2.开展诗歌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创作自己的诗歌。
3.结合其他文学作品,进行跨学科的诗歌研究。
本节课通过分析《断章》这首诗歌,让学生了解了顾城的创作风格及诗歌的美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解析、背诵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章》优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诗歌背景。
2、通过诵读和抓住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3、学习女子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
【学习过程】
一、《断章》赏析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的关系上。
二、问题探究:
1、《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2、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有人说它是一首哲理诗,你说呢?
3、品读《断章》,讨论小结:从字面上看,《断章》极其短小,好像看一遍就懂,又似乎觉得简单的字眼里蕴藏着很深的道理。
仔细品味,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力求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5、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当场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