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保护策略
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_如何去保护以及原则

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_如何去保护以及原则总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功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保护文化遗产意义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保护文化遗产意义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产受到社会转型的猛烈冲击,有的正面临消亡。
许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逐渐丧失自主、迷失身份,成为精神世界的“游荡者”。
只有识别分析文化遗产,探寻其文化信息和意义底蕴,才能不断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吐故纳新,铸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支撑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支柱。
所以,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化国家张扬民族精神,独立自主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的文化诉求。
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人之为人,人类的本质规定性及其体现,就在于以其创造性实践,建设一个文化世界。
在某个当下看文化,就是审视以往文化形成的某一群体的“文化遗产”,即某种活态的文化模式。
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包含未来发展趋势的某种启示。
保护文化遗产,在文化意义上体现着人类对主体性、主体间性与历史性的自觉。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前进,从而严重冲击着文化遗产的保存。
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变造成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尖锐矛盾,经济全球化掣肘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共荣。
但是,现代性自觉也促进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直接的全球行动。
这个文件把世界遗产分为自然的和文化的两大类。
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从历史、艺术、科学或审美、人种学、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各类文物、建筑群、遗址。
自然遗产,是指各类从审美、科学、保护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自然面貌、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分为受威胁的动植物生态区和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论与方法

城市轴线
近8公里长的近代传统中 轴线:
越秀山——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 堂——中央公园——维新路—— 海珠广场。
广州近代传统中轴线既是一条山水 相连的自然风光线,也是一条雄 伟壮观的景观轴线和广州历史文 化轴线,对广州历史城区空间结 构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定义
– 文化景观代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公约》第一条所表述的“自然与人类的共 同作品”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 理论与方法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规体系
- 名城 - 保护街区 - 文物 - 历史建筑、风貌建筑 - 市(县)域 - 其他
1.历史文化名城
- 山水格局 - 古城格局 - 城市肌理与传统建筑类型 - 城市轴线 - 其他
生态自然环境角度:独特博大的山水格局营建
中国古代具有悠久独特的山川崇拜和山水文化,除了 体现在寻龙查穴的堪舆术外,更重要之处在于赋予传 统城市周边环境以丰富的人文内涵,深刻影响古代城 市与周边自然环境的人文景观联系。
1.
山体山脉
2.
河湖水系
3.
海岛滩涂
4.
传统村镇
5.
传统民居
6.
文化线路
7. 明代抗倭防御体系
8.
古迹遗存
图片
– 浙东水陆交通系统片段主要由古驿道、水运交通线路及二者沿线的中心城市、 传统村镇、老街、驿站、驿道、路廊、桥梁、渡口、灯塔、民居、宗祠、牌 坊、寺庙、题刻、石窟等构成。
临黄驿道
东 塍 镇
历史文化关联角度:多元丰富的文化事件场所 历史上我国很早就形成了拥有广阔疆域的大帝国。统一的行政管 辖有利于引发大量的跨区域的文化事件,涉及战争防御、交通商 旅、宗教朝拜等丰富题材,根据这些文化事件可以使不同城市之 间、城市与乡野之间建立起密切的文化关联。
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基本方针是:抢救濒临毁坏的珍贵文物古迹及近代优秀建筑,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继承优秀历史传统,发扬城市文化特色。
注重系统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协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自然景观的保护利用以及城市景观特色创造的关系;重点保护有重要影响和地位的革命史迹、文物古迹及其周围环境,近代优秀建筑集中地段的传统风貌,独特、优美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城市形态;建设既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地方特色,又反映鲜明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名城。
注重从城市整体层次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1)改善旧城环境,调整城市整体格局,建设良好的生态框架,以保持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
(2)强化龟蛇锁大江的城市意象中心,保护沿长江和沿东西山系及汉水分布的自然人文景观轴线,充分体现山河交汇、人文景观沿轴线聚集的城市特色。
(3)在主城范围内按四个层次进行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及近代优秀建筑的严格保护、重点保护地段的保护、旧城风貌区的控制、主城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建设。
(4)在市域范围内结合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的保护,充分利用其价值建设风景旅游区和古文化遗址保护区。
(5)对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的地方戏剧、传统节日、饮食风俗、土特产品、传统工艺品等予以保护,建设一些供市民进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
武汉市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235处,包括革命史迹、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风景名胜等,其中市级以上有135处,包括国家级4处(“八·七”会议会址、辛亥革命起义军政府旧址即红楼、盘龙城遗址、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省级63处、市级69处。
经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保留的近代优秀建筑有102处,共12类,其中一级保留建筑33处,二级保留建筑69处。
对这些文物保护单位及近代优秀建筑必须按照规划划定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依法妥善保护、合理利用。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应遵照《武汉市文物保护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保护范围原则上在文物保护单位的边界线10米以外的地带划定,建设控制地带原则上在距保护范围的边界线20米以外的地带划定。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1总则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l.0.3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l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0.4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0.5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6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
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2.0.1历史文化名城 historic city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
2.0.2 历史城区 historic urban area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
涵盖一般通称的古城区和旧城区。
本规范特指历史城区中历史范围清楚、格局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需要保护控制的地区。
风景资源保护的对策

风景资源保护的对策风景名胜区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价值。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资源,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以确保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
本文将从管理规划、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教育宣传四个方面介绍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保护措施。
一、管理规划为了有效管理风景名胜区,保护其资源,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了详细的管理规划。
首先是制定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规划,明确保护区的边界和范围,划定核心区、缓冲区和开发区的功能和用途。
其次是建立健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日常管理和监督。
此外,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违规行为进行惩罚,并加强执法力度,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二、环境保护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因此环境保护是保护措施的重点之一。
为了保护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了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
他们建立了环境监测站,定期对空气质量、水质和噪音等指标进行监测,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此外,还加强了对污染源的治理,限制了机动车辆的进入,提倡游客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尾气排放。
三、文化传承风景名胜区不仅具有自然景观,还有丰富的人文历史价值。
为了保护这些文化资源,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他们建立了文物保护单位,对古建筑、石刻、碑碣等进行修缮和保护。
同时,还加强了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整理和研究,开展相关的展览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四、教育宣传教育宣传是保护风景名胜区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开展教育培训、制作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公众对风景名胜区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他们制定了宣传计划,利用各种媒体宣传风景名胜区的价值和保护措施,倡导公众爱护环境、文化遗产,遵守规章制度。
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保护措施涵盖了管理规划、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教育宣传等方面。
通过制定管理规划、加强环境保护、保护文化遗产和开展教育宣传,可以有效地保护风景名胜区的资源,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规划[5篇材料]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规划[5篇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781b553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22.png)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规划[5篇材料]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规划在“城市建设技术政策要点”中第八条提出。
“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保护好风景名胜。
”这一提法很好,比较确切。
由于城市园林绿化,要紧是要用人工去建设的;而自然风景与历史文物古迹,是大自然与历史遗留下来的,不能再去建设,而是需要把它们很好保护下来。
这是两个不一致的范畴,不能混为一谈。
为此,就这个问题,提出个人意见供讨论。
一、什么是风景名胜区与风景旅游资源凡是具有较高美学、科学技术、艺术、历史价值,能供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参观、娱乐与旅游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均可称之“风景旅游资源”。
日本称之“观光资源”。
凡是以人文资源占绝大优势的人工游览环境,如我国的敦煌、长城、与24个历史文化名城等;在美国的威廉斯堡(williamsburg)华盛顿国家首都公园(nationalcapital,parks)等;古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的庞贝城;法国的凡尔赛宫苑;印度的泰姬陵等等,都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物资源。
这类人文游览环境,美国称之“国家历史公园”,我国应称之“国家历史文物保护区”。
凡是以“自然资源”占绝大优势的游览区,在我国称之“自然保护区”。
如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广西花坪银杉保护区,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区,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等。
美国称之“国家天然公园”。
如黄石公园、大峡谷、约瑟米蒂等。
日本称之“自然公园”。
日本的自然公园系统,其中分为三级,第一级为“国立公园”;凡是具有日本典型风景代表性的自然风景区,经日本卫生福利部长指定而经营者可称“国立公园”,共23所。
第二级为“国定公园”,凡是比国立公园的资源价值低一级,也经卫生福利部长指定的,称之“国定公园”,共27所。
资源价值又低一级,经各地方都、道、府、县行政长官指定的,则称之都、道、府、县立自然公园。
在澳大利亚称之国家天然公园、西德称之自然保护区、美国还有占国土面积10%的“国家保护森林”,均属这种类型。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 . 史文化名 城 的分 类 2历 文化街 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还要划定 难得的机遇。 要保持城市这一大系统, 健康的 古都型: 以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 、 古都 必要 的保护 范 围 、建设 控 制地带 和风 貌协 调 可持续 的发展 ,一 定要 制止对 历史 文化 的破 区。 的风貌 为特点 , 北京 、 安。 如 西 坏性建设。如果把山水景观丢了,代之以水 传 统 风貌 型 :保 留一 个或 几个 历史 时期 33历 史 文化名城 护规 划的 内容 . 泥、 玻璃 的高楼群 ; 把传统的建筑都推倒 , 代 是 城市 环 境保 护 , 自然环 境 水 、 气 、 之 以抄袭 克 隆 的 “ 盒 子 ”失去 自己特 色 氛 大 方 ; 积 淀的有 完整建筑 群的城 市 , 遥 、 城 。 如平 韩 风景 名胜型 :由建筑 与 山水环 境 的叠加 动 物 、 物 ; 工环 境建 筑 、 巷 、 落 、 市 ; 围 , 植 人 街 村 城 代之 以复制 搬来 的 “ 欧陆风 ”其结果 只能 , 而 显示 出鲜 明个性 特征 的城 市 ,如桂 林 、 苏 人 文环境 风俗 习惯 、 艺术等 。 二是 城市生 态保 是低 水 平 、 质量 、 品位的 “ 市化 ” 低 低 城 。 州。 护: 自然 生态 ; 居生 态 ; 化生态 。 人 文 三是 城市 总之 ,一个健康的社会经济需要有健康 自然 历 人文 四 的 城市 化 ,一 个健 康 的城市 化 又必需要 有相 地 方及 民族特 色型 :由地域 特 色或独 自 景 观保护 : 景观 ; 史景 观 ; 景观 。 的个性 特征 、 民族风 情 、 方文 化构 成城 市风 是城 市特 色保 护 : 所精 神地方 特征 ; 区风 应 的健康 的生 态和 文态 环境 。 地a N w T c n lge n rd cs h n e e h oo isa d P o u t
地理中的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

地理中的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涉及到人文地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本知识点主要介绍旅游资源的分类、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文化遗产的概念与价值、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1.旅游资源的分类–自然旅游资源:如名山大川、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人文旅游资源:如历史文化名城、古迹遗址、博物馆等;–社会旅游资源:如民俗风情、节庆活动、现代游乐设施等。
2.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正面影响:如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地区知名度、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等;–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文化同化等。
3.文化遗产的概念与价值–概念: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宗教等方面价值,代表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价值:如传承历史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感等。
4.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法律法规保护:如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实物保护:如修复古迹、保护遗址、保存传统建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传承民间艺术、保护语言文字、记录传统习俗等;–旅游开发与管理:如合理规划旅游路线、控制游客数量、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等。
5.可持续发展与旅游和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保护文化遗产和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旅游资源,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措施:如推广绿色旅游、倡导文明旅游、加强国际合作等。
通过本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旅游资源的多样性,认识到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以及如何在旅游发展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列举三种自然旅游资源,并简要说明其特点。
方法:回顾自然旅游资源的分类,选择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旅游资源,如黄山、九寨沟、张家界,然后描述它们的特点。
答案:黄山(中国):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名的山岳风景区;九寨沟(中国):以多彩的湖泊、瀑布群和秀美的山景著称的自然保护区;张家界(中国):以奇特的山峰、峡谷和喀斯特地貌闻名的风景名胜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第5期领导谈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保护策略文/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接上期)二、如何有效地保护利用城市高等资源1.注重文化自然遗产的多功能性、独特性、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文化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如果不注意这四大特性,就会犯重大的错误。
可能你的愿望是好的,但结果却是毁灭性的。
风景名胜区除了旅游功能以外,它还有其他诸多功能。
(1)遗产保护的功能。
文化自然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年甚至是数亿年自然的造化,所以保护这一遗产就是保护了国家和民族的特征。
这也是西方发达的国家把所有的东西都私有化了,而国家公园却是国有的,并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原因。
当然,我国也有许多专家提出建立这样的管理体制,但我认为,至少目前我们还行不通,因为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土地制度不一样,我国风景区的土地属集体所有,且国家目前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全部将其征用。
(2)生态的载体。
维护良好的生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主要靠占国土面积1%的风景名胜区。
(3)科教的场所。
风景名胜区是自然科学研究和教学的主要场所。
斯坦福大学旁边有一个自然保护区,60年来都是作为旅游基地来开发,但是最近20年,斯坦福大学将这一区域予以封闭,把它作为研究地球历史和气候演变的全球科研中心,所以这个地方就更加引人注目,世界银行投资也比过去大大增加。
(4)对中国人而言,城市传统文化资源、历史街区和风景区资源,是三千万华侨的文化桥梁、景观桥梁,也是我们两岸统一的一件“武器”。
海外华人问祖寻根,主要是看老城、看自然风貌,这是他们最为留恋的。
正因为文化自然遗产有以上这些特点,所以,参观美国国家公园如黄石国家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必须限时、限人并预约参观时间,有的要提前半年、一年预约才能进入参观。
因为这些资源是脆弱的和不可再生的。
2.推行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战略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也有个名为WT O 的机构即世界旅游组织,而且今年的世界旅游大会将在北京举行,同时还有一个WTT C 即世界旅游理事会,这些组织先后提出《可持续的21世纪旅游发展纲要》、《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战略》。
在《21世纪旅游发展议程》中明确提出了,要在保护和增强未来机会的同时,来满足现实旅游者的需要。
这就是说明,当代人的开发不能给下一代的开发留下遗憾,首先要在保护和增强未来的机会的基础上,才能满足现在旅游者的需要。
同时指出,旅游产品应与当地的环境、社区、文化保护协调一致,这些产品是旅游发展永久的受益者,而不是牺牲者。
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它的可观赏性和带来的长久利益,将旅游开发对当地的消极影响限制在最小的限度之内。
因为旅游开发,必然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那么多人来了,怎么办?这么多人来,会把草地踩平;还有许多人在珍稀的摩崖石刻上,刻上“××到此一游”等等,这些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要把这些东西限制在最低的程度。
世界旅游组织认为,《21世纪的旅游发展议程》是旅游发展最主要的指导原则,并根据这一原则,提出了三个要素:(1)任何旅游资源都要考虑承载能力。
例如我国的九寨沟风景区,限定进入景区参观的人数,这是做得比较好。
我们不鼓励进入景区的游客越多越好,如果进入的人过多,就会引发当地的生态失衡和资源破坏,以后就没人来了,这还算什么发展?所以必须考虑景区的承载能力。
每一个风景点,根据不同的时间、条件承受人类活动有个法则即旅游环境容量,不能超过最高旅游环境容量。
(2)推行绿色旅游产品。
根据《21世纪旅游发展议程》,绿色旅游产品指的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的产品。
旅游开发本身,就应以资源的保护为前提,为核心。
(3)取之于资源,用之于资源保护。
来自于资源的收入,应用之于资源的保护。
现在有的城市就不是这样,景区门票收入一卷而光,成为政府的第二财政,不是用来资源的保护和再利用,而是用到别的地方上去,这就不对了。
3.着眼于整体上保护城市的风貌和特点城市的风貌特点本身就是不断增值的财富。
如何从整体加以保护?(1)辟新区,保旧城。
因为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历史都是非常悠久的,都有一个旧城。
在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期,旧城的保护要通过建设新区,尤其是各类开发区、大学园区都要结合卫星城的规●领导谈划建设来完善城市布局,给老城减压,疏散人口,像李瑞环同志说的那样,把这个“肚子”泄掉才能保持旧城。
但当前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各地旧城改造力度过大,以至于集中体现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历史街区和古建筑被大批毁坏,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毫无地方和历史特色的多层或高层建筑,这也是造成各城市千城一面的基本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许多人不明白,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乃是历史长河长期积累的结果,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把真实的历史留下的全部信息完整地传给下一代,因而更需要持之以恒地长期工作,决不能按所谓的“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急功近利心态去搞掠夺性的建设。
(2)复风貌,保子城。
子城是城市的起源,要通过风貌的延续和保护,与之相匹配,从而达到风貌协调和一致性。
我们现在的控制性详规,是学自于美国的Z onin g,而Z onin g是学自于德国的控规。
德国的控规对历史文化建筑风貌的保护有着明确的规定,所以现代建筑与历史建筑比较协调。
但到了美国的控规中,由于美国只有三百年的历史,就把历史建筑风貌保护的内容去掉了。
我国向美国学习Z onin g,结果把美国三百年历史的城市建设规划当成了全部的内容,所以我国的控规也没有历史建筑风貌保护这个内容。
现在建设部准备要恢复。
(3)继文脉,保重点。
城市的文脉一定要保护,每个阶段、每个时期的建筑都要保留,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重点怎么保护呢?也分三大块:第一是核心保护区。
核心区内的历史性建筑的保护,按梁思成先生的说法,就是延年益寿。
这些建筑不能随便涂脂抹粉,更不能大规模的进行修补。
第二是整个历史街区。
要编制整修规划而不是重建规划,对街区建筑的维修保护,就像补牙齿一样,什么地方坏了,哪个牙齿有洞,就予以修补。
而我们许多地方的老城改造,往往是把一口牙齿不论好坏统统拔光,然后镶上两片假牙。
这样的操作确实省力气,但把城市所有的宝贝都毁了,建起来的却是垃圾。
第三是要在修复保护过程中注重贯彻整体性、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
这是国际遗产保护组织在威尼斯签订的《威尼斯宪章》中提出的几大特性。
所谓整体性,指的是一幢古建筑与整个区域环境是分不开的,如果改变了这个区域环境,古建筑本身也就失效了。
如上海的新天地,当时投资建设新天地的老板就差点犯错误。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位于新天地的石库门建筑群中,他说,这幢建筑我们要保存下来,旁边的其他建筑予以拆除,改建成一片绿地,把这个建筑衬托出来,像座纪念碑一样。
有的人说好,也有人提醒他,如果照你这样做的话,这还是“一大”的旧址吗?中国共产党当时是地下党,在白色恐怖中活动,如果当年是在一个像纪念碑一样的地方开会,这共产党还能发展到现在吗?肯定是深藏在哪片民宅中的,如果把整片民宅都拆掉,就把开会的地方孤零零地保留下来了,把它亮出来,用灯光聚焦,以绿地衬托,人们就无法想象当年开会的场景,这就破坏了整体性原则。
历史文化名城的记忆是由各个时代的建筑和其他构筑物所逐渐形成的,在这些城市中展现的是与它们悠久历史相匹配的清晰的文化脉络,也就是城市的可读性。
所以,千万要防止以现代人的审美观去草率处置历史建筑,尤其要保留与历史文化环境相协调的近、现代建筑,保护历史的延续性,反对造假和抹杀近、现代建筑对城市历史的创造。
近来山东等地建设部门对近代历史优秀建筑进行认证和保护,就是一项保存城市历史文化的壮举。
4.处理好政府管制和企业经营的关系政府管制,主要侧重于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通过什么手段呢?主要是通过规划。
规划有几大功能:(1)保护性的控制作用。
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脆弱性进行有效的保护,并且要划定保护区。
对历史文化名城,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对风景名胜区,有绝对保护区、二类保护区、外围影响区,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保护等级。
在绝对保护区里,就不能建任何建筑,动任何地形、地貌。
(2)保护和利用协调性。
什么地方能够开发?开发什么?都要达到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处理好长远和眼前的关系。
通过规划,使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合理发展。
(3)统一性。
国务院制定的《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条例》,是城市规划法的延续,它的母法是《规划法》。
风景名胜区要按照《规划法》来统一管理,凡是与《规划法》相违背的,都要统一到《规划法》上来。
(4)前瞻性。
按照国际旅游协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和绿色旅游产品的特征,对资源保护所有的不利因素都要估计到,并将其限制在最低的水平上。
(5)过程性。
因为一个规划的编制,首先是评估分析,第二是编制审查;第三是公示反馈;第四是实施监督;第五是定期修订。
规划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画了一张图,墙上一挂就算数了。
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做这样的规划相当于什么呢?就是要类同于对历史画卷、名画的保护修复。
比如家里有一幅张大千的名画,我们总不会拿来教孩子在上面去乱画吧。
如果这幅名画局部有点破损,咱们就要找名家来修补。
现在有的地方则不对,亿万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几千年的历史古城,都是经典名画,但是我们有的人却是在乱图、乱写,就如同把家里的古画拿出来给小孩子涂鸦一样,这确确实实是一件破坏宝贵资源对子孙后代犯罪的坏事。
企业的作用主要在于提高效率。
为什么推出景区内部的特许经营?特许经营是美国人发明的,就是法律规定这个责任属于政府,但是政府为了提高效率,在某些项目上特别允许企业来经营,如景区缆车、索道、宾馆、住宿导游、物业、保洁、保安等,通过特许经营的办法,明确政府管制和企业经营各自的范围,把企业经营对资源保护的副作用限制在最低的水平上,将经济效益提高。
搞城市建设,发展旅游事业,是一件流芳千古的事情,但做得不好也可能遗臭万年。
尤其是在当今城市化发展之迅猛、旅游需求之紧迫、资源保护岌岌可危之形势前,我们要通过掌握真正的永续利用资源和合理保护开发的办法,切实处理好保护和利用这对矛盾。
■(完)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第5期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