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 模式识别
认知心理学名词、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1,模式识别:模式是刺激的组合,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将它与其他的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31)2,气氛效应:前提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的现象。
(200)3,AVL单元:将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98)4,问题空间: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包括算子。
(183)5,代表性启发法: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愈有代表性的,被判断为比较少代表性的愈常出现。
(214)6,知觉的刺激物说:人完全可以利用自然界的信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不需要过去经验基础并进行考验。
(24)7,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的现象。
(43)8,自动化加工:不受人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予以改变。
(65)9,编码: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的形式的加工过程。
(96)10,鸡尾酒会效应:专注于和某人谈话时,对周围的人们交谈不能识别,但对偶然传来的自己的名字是能够觉察和识别的现象。
(55)11,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单独的同一字母的现象。
(43)12,精致性复述:对项目的深层加工,将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将他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
可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复述模式。
(87)13,可得性启发法: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回想起的被判定为更常出现。
(214)14,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
(65)15,知觉的假设考验:认为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
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做出正确的解释的观点。
第四章模式识别

知觉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是确定人 们所感受的刺激物的意义的过程。或者 说,知觉是解释刺激信息,从而产生模 式和意义的过程。
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因素恢复实验 (Warren 1970 ) 已有知识对句子知觉的作用
(Miller&Isard ,1963) 视知觉研究的证据 (Biederman,1972)
Marr 的计算理论 (computational theory)
初级素描 (primal sketch):这一表征对视 觉输入的主要光强变化进行二维描述,包括 关于边缘、轮廓和墨块的信息。
2 1/2 -D 素描 (2 1/2 -D sketch):这一 表征通过利用由阴影 (shading)、纹理 (texture)、运动 (motion)、双眼视差 (binocular disparity) 等提供的信息,对 可视表面深度和方位进行描述,此表征依赖 于观察点。
第四章模式识别
第一节 知觉理论概述
一、知觉概述
关于知觉的传统观点
知觉是在刺激作用下即刻产生的,而且似乎是 自动的
常人意识不到知觉的过程 某些空间特性的知觉受先天制约,不依赖于过
去的经验或者学习 某些几何错觉甚至不依赖于人掌握的有关概念
传统的观点认为,知觉是一种 消极被动的接受刺激的过程;
(二)、特征分析说
1.基本思想
特征分析说试图将模式分析为组成它们的各种 特征(feature),模式识别时需要对刺激的特征进 行分析,将之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特征进行 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得以识 别。
2. “泛魔堂”模型(“魔城”模型)
通过特征分析识别一个字母R
3.特征分析的生理学依据
第二节 模式识别及其 理论模型
四大认知规律

四大认知规律
四大认知规律可能指的是认知心理学中的四个基本原则。
1.注意力局限性:人类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在给定的时间内,我们只能关注和处理有限的信息。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优先处理重要的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
注意力局限性对人类行为和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2.模式识别:人类倾向于在环境中寻找模式,以帮助理解和解释现象。
模式识别对于快速处理大量信息以及预测未来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不仅在视觉和听觉上寻找模式,还在其他感官和抽象概念中寻找模式。
3.记忆和遗忘:记忆是人类存储和检索信息的过程。
记忆可以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短期记忆是我们在短时间内存储信息的能力,而长期记忆则涉及将信息存储在大脑中以供将来使用。
遗忘是记忆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它帮助我们过滤掉不必要的信息,并集中精力于重要的信息。
4.决策与问题解决:人类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不断地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包括识别问题、收集信息、分析选项、评估后果和选择最佳行动方案。
决策和问题解决的质量取决于个体的认知能力、情感状态和环境因素。
这四个原则概括了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
当然,认知科学领域还有许多其他的规律和原则,这些原则共同构
成了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理解。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模式识别:将刺激模式与头脑中已有的表征相匹配,从而达到一个确认的模式的过程,或者说运用记忆中已经贮存的信息对当前出现的刺激模式做出有效解释的过程。
2.自下而上加工:从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即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的基础的较小的知觉单元到较大的直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
也称数据驱动加工或资料驱动加工。
3.自上而下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是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和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的水平。
也成概念驱动加工。
4.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知或认知过程,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
5.控制加工:需要注意资源才能进行的加工。
其容量有限,受人意识控制,但能灵活用于变化的环境。
又称注意性加工。
6.自动加工:不需要注意资源就能进行的活动,因而无需注意,没有容量限制,不受人控制,且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7.材料限制加工:指材料的性质需要较低的心理加工时,如感觉辨别等,则是否增加分配给他的注意资源对材料的加工影响不大。
8.资源限制加工:当材料的性质需要更高水平的心理加工时,如语义分析等,则增加分配给他的注意资源,材料就能得到很好的加工,否则就要受到影响。
9.鸡尾酒会效应:自己对与他人聊天时听到其他人在谈论自己。
10.开窗技术:不需要推理和两种作业的比较,而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11.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12.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部分.13.双作业操作: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不同的作业,是一种研究信息加工容量和注意分配能力的方法。
14.类比表征:知识不仅是对事物的反应,可能还存在着与外部客体相类似的形象的反应.15.本意表征:(广)指一种符号或信号能代表一个特定事件,物体或信息等,也指这种代表性关系或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各种理论

认知心理学的各种理论1. 认知心理学简介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知觉和认知过程的科学领域。
它探究了人类如何获取、组织、处理和应用信息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在认知心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模型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
2.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2.1 信息处理理论信息处理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它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可以比作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
信息从感觉器官获得后,会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包括注意、记忆和推理等步骤,最终形成认知的输出。
2.2 模型心理学理论模型心理学理论主要关注人类思维中的模型构建和模式识别过程。
在这种理论中,人类的思维被认为是基于内部的模型和模式进行的。
通过比对和匹配模型和模式,人们能够理解和解决问题。
2.3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研究人类思维发展过程的理论。
它关注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变化。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由简单的感知到复杂的抽象思维。
2.4 网络理论网络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框架,它认为人类的思维是基于网络结构进行的。
这种网络由许多概念和知识元素组成,它们之间通过关联和连接进行交互。
网络理论帮助解释了人类思维中的联想、记忆和概念形成等过程。
2.5 心理计量理论心理计量理论主要研究人类心理测量的理论和方法。
它关注如何准确地衡量人类思维和认知能力。
心理计量理论提供了一套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帮助研究者评估和量化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各个方面。
3. 总结认知心理学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和研究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
信息处理理论、模型心理学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网络理论和心理计量理论是其中的几个主要理论。
通过研究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索人类思维的本质和机制。
从认知心理学的模式识别看翻译过程

'I 置
I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基础 。 二、 模板说 这个模 型最早 是针对 机器 的模式 识别而 提 出来 的 , 后
认知 心理学 ( ont ePyh lg ) 以信 息 加工 观点 C g iv sc o y 是 i o 为核心 的心理学 , 又可称 作信 息加工 心理 学 。它 揭示 了认 知过程 内部 心理机 制 , 能 对人 的各 种 心理 活 动 、 语行 并 言 为作 出某 种解 释 。认 知 心 理学 在 本 身迅 猛 发 展 的 同时也
码与 已经贮存 在脑 子里 的另一 种语言 的单词 进行 比较 , 看 看与译 者头 脑 中的哪个单 词—— 模板 有最佳 匹配 , 这 就把 个刺激 确认 为与这 个 单 词 即模 板 相 同。例 如在 英 汉翻 译 中 , 到了 s k 这个 单词 , 当读 o s c 视觉 首 先 受到 了刺 激 , 激 刺 信息得 到 的英文编 码 与 已贮 存 的相 关 汉语 单 词 即模板 进
行比较 ( 比如人们头脑 中有男袜 , 女袜 , 长袜 , 短袜等相关 单词) 发现“ 短袜” 这个汉语单词与“ok” scs 这个刺激有最
、
模式识 别
认知 心理学 的 知觉 研 究 主 要 涉 及 模 式 识 别 ( ae Ptr tn Rcgi n , 是 视 觉 的模 式 识 别 。所 谓 模 式 是 指有 e ni )特别 o t o 若干元素或成 分按一 定关 系形成 的某种 刺激 结构 , 可 以 也 说 模式是刺 激的组合 。
知觉认知中几种主要的模式识别理论表征与加工分析

知觉认知中几种主要的模式识别理论表征与加工分析知觉认知中几种要紧的模式识别理论表征及加工分析“模式”是指刺激的空间组合与时间组合,或者说由若干元素按一定关系集合在一起构成的一种结构。
如视觉模式、听觉模式、嗅觉模式等。
一个物体、一个单词、一种语音,甚至一种特定芳香都是模式。
复杂的模式往往由若干元素按一定的关系构成的一种结构。
模式识别就是确认模式是什么,并把它同其它模式区分开来,或者说把输入模式的信息同长时经历中有关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人的模式识别的特点(1)对言语识别的能力是人所特有的动物也能进行模式识别,如分辨有害与无害刺激、选择伴侣、构筑巢穴,但这些模式识别都是低级的,只是为了习惯环境与维持生存。
人由于能识别语言,因此能够进行人的劳动与制造。
(2)人的模式识别具有复杂性人能区分各类不一致的模式,从简单的线条到复杂的物体形状,从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到人类自身,从宏观结构到微观结构,人类能识别的刺激模式,其数量是无法估量的。
人还能在模式出现广泛变异的情况下完成识别任务。
如邮局里分信的工作人员,能识别千差万别、形状、大小各异的文字。
模式识别过程模式识别过程包含分析、比较与决策三个基本环节。
1.分析:识别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分析。
即把感受经历中的信息分解成它的各个构成部分,如把字母A分解成左斜线、右斜线与一条水平线三个构成部分。
这种分析过程非常简单,在这个过程中提取出来的信息根感受经历中内容没有什么变化。
2.比较:模式识别的第二个阶段。
即把分析阶段抽取出来的信息与长时经历中已有的信息进行比较,比较的方式有两种——串行加工与平行加工。
串行加工(序列加工):即输入的模式与长时经历中的编码一个接一个地进行比较,然后再确定与哪一个编码匹配的最好。
这种加工是耗费时间的。
经验告诉我们,人的模式识别往往进行的很快,因此,识别系统把刺激与经历编码比较时,可能采取了另一种加工方式。
平行加工(并行加工):是指许多独立的比较同时进行,就是说,在模式识别中,刺激能够同时地与许多内部经历编码进行比较,而整个过程所需的时间,差不多等于刺激与单个经历编码进行比较的时间。
人类的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关键理论

人类的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关键理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在心理学领域中,认知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分支,主要关注人类的心理认知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心理学理论。
在认知心理学中,存在着一些关键理论,本文将对其中的一些理论进行探讨。
一、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基石之一。
根据该理论,人类的认知活动可以类比为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
人类从外界获取信息,通过感知、注意、记忆、推理和问题解决等过程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
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人类认知活动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二、模式识别理论模式识别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项关键理论,它描述了人类在认知活动中是如何通过对信息的模式和结构进行识别与理解的。
根据模式识别理论,人类通过将刺激与其在记忆中存储的模式进行匹配,从而对信息进行认知和理解。
这一理论不仅对我们认知的基本过程有着重要的解释作用,还在智能系统设计和模式识别技术方面具有实际应用。
三、认知心理学的开放系统理论认知心理学的开放系统理论是指人类认知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人类认知系统不仅仅是一个封闭的个体内部过程,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认知过程的发展和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这一理论的提出,拓展了我们对人类认知过程的理解,也为研究认知与行为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四、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心理学家弗斯基提出的,旨在解释人类在认知冲突和矛盾情境下的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调整。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人类遇到认知冲突时,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心理状态,进而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来减轻这种不适。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人类的人际关系、认知偏差以及心理控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由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旨在解释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人类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成熟和变化。
虽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是针对儿童认知的,但其对于理解认知过程的发展规律以及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ototype Matching
例:各种不同形状、型号的飞机,其原型是有 2个翅膀的 长筒,机场停着的飞机和画里的飞机,尽管差
异很 大,但由于与脑中表征的原型相似,仍然能够
被识 别出来。
换了发型的张老师仍然能被识别出。
原型匹配理论的优点:减轻记忆负担,使人的模式识别
灵活。
活动更加
地描述刺激
缺点:没有非常具体和详细
(3)特征匹配理论或区别性特征理论(Distinctive-
Feature Theories
)
特征匹配理论:任何模式都可以被分解成诸多特征或属性,模式识 别就是通过对刺激信息特征的分析,抽取出该刺激模式的有关特 征或属性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所存储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 行比较,一旦获得了最佳的匹配,来自外部的刺激信息模式就得 到了识别。
CDGORU RDQOCG GRDCOU DCURZG
原因: 表1中干扰字母的直线特征与“Z”的直线特征相同。 表2中干扰字母的曲线特征与“Z”的直线特征不同。
心理学家从中得到启示: 人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从刺激模式中抽取
特征并加以编码,然后再把目标字母和背景字母加以 比较。
* Gibson 的研究表明: 当一些字母共用很多关键特征(如 P和R)时,判断
在人长时记忆所编码的信息中,存储着各式各 样的 来自个体过去的各种外部模式的拷贝或复本 ,即模板, 它们与外部的刺激模式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当一个 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头 脑中所存储的模板进行比较和匹配,确定哪一个模板与 刺激信息最为吻合,就把该刺激信息确认为是与头脑中 的某个模板相同,即产生模式识别效应。
feature detector
? featural analysis model fits nicely with some neu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静止网膜像(stabilized image )
奈塞尔的视觉搜索实验:搜索字母“Z”
EIMVWX XMZWVI VIEXWM WVXQIE
特征和整体特征不一致时,局部特征干扰整体的识别。
这说明:整体优先效应的出现有一些制约条件 —— 小字母的间距, 刺激的大小。
“魔鬼城堡”模型 (Pandemonium Model)(谢 夫里奇)
? 没有说明模板匹配的信息编码形式,即外部刺激模式与脑中模 板的比较是平行加工还是系列加工;是从局部开始还是从整体 开始等。
2、原型匹配理论(Prototype Theories )
原型:是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基本的、共同的特征。 原型匹配理论:所有的外部刺激信息,都是以原型的表征方式存储于人
的长时记忆系统中,任何具体事物都是通过原型及其一 系列变式存储在人脑中的。人的长时记忆中,存储着的 不是与外部客观事物一一对应的具体模板,而是一系列 客观事物的原型,外部刺激信息或事物只要能与人脑中 的原型相匹配,即完成了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是刺激信息与脑中某个或某些模板产 生最 佳匹配的过程。
模板匹配理论的缺陷:
? 强调刺激信息与脑中模板的最佳匹配,如果刺激信息稍有变化, 就无法与模板最佳匹配,无法完成模式识别。
? 要求在长时记忆中存储无数个模板,会给记忆带来沉重负担, 也会使人在识别事物时缺少灵活性。
? 无法解释为何有时能够非常迅速地识别一个新的、不熟悉的事 物。
三、模式识别理论
模板匹配理论(Template-matching Theories ) 原型匹配理论(Pronctive-Feature Theories
)
计算途径(computational approach)
1、模板匹配理论(Template-matching Theories )
这些字母是否相同需要花更长的时间。 字母G和M各自使用许多不同的区别性特征,对类似
于这样的字母对,判断的速度相对要快。
* 局部优先效应(Local precedence effect
,Martin, 1979) :
当局部小字母的间距更宽时,整体优先效应反转,出现局
部优势效应,即对局部特征的识别优先于整体特征的识别,当局部
二、模式识别过程:分析、比较和决策
分析:把感觉登记中短暂滞留的感觉信息的物理特征与属性 抽取出来,并把这些信息分解成各个组成成分。 如:把“A”分解成2条斜线、1条水平线。
比较:把这些特征或属性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各种知识经验 进行比较。
决策:比较后,对刺激信息模式与哪一种记忆信息编码最为 匹配作出判断,从而了解模式的意义并赋予模式名称,使 刺激信息模式得到识别,即识别了某个事物。
例如:各种字体的同一个字,只要其基本特征保持不变, 就可得到识别。
特征模型支持证据
* 诺贝尔奖得主 Hubel 和 Wiesel 的研究 将微电极插入动物视皮层的一系列神经元中,呈现
简单视觉刺激(垂直光栅),结果表明,每个神经元只 对特定方向的光栅反应特别强烈。一小块视皮层包含了 各种各样的神经元,分别对垂直、水平、倾斜线条作出 反应,视觉系统似乎有一些专门的特征检测器,帮助我 们对字母和简单模式的某些特征作出反应。
过程。 因此,对物体、图像、语音、符号或人脸的识别过程,
即为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依赖于人的知识经验,离开个体已有的
知识 经验,就无法理解输入信息的意义。
模式识别是人的一种基本认知能力,当代认知心理学 的知 觉研究主要涉及模式识别,特别是视知觉的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受到计算机科学家的关注,为进一步开发人 工智 能,人们正试图将人类的模式识别过程及其能力赋予计算机, 使其具有像人一样的认知活动和人工智能。
第三章
知觉
第二节
模式识别( pattern recognition )
一、模式识别
模式(事物)是由若干元素或特征按照一定的关系 组合在一起构成的,比如:
汉字有8种笔划和251类偏旁等特征; 英文字母有水平线、斜线、垂直线、直角、锐角、连续曲线和不连
续曲线7种基本特征。 音乐旋律 中国好味道
模式识别:是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 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