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城市简介

宣城城市简介
宣城城市简介

宣城市基础资料

第一部分宣城市概况

一、地理位置

宣城,东邻江浙,西连九华,南倚黄山,北通长江,是安徽东南门户,辖郎溪、广德、泾县、绩溪、旌德、宁国五县一市,另设宣州区,为市政府所在地,全市面积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2万。其中市区面积15.7平方公里,人口30万。宣城是上海和南京经济区以及长江经济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连接浦东开发与皖江开发的陆上纽带。这里公路四通八达,青弋江,水阳江与长江相接,皖赣铁路复线和宣杭铁路,318国道,205国道贯穿全境。

二、远景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宣城致力于经济发展,致力于基础产业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奋力赶超,争先进位,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大跨度,跳跃式的发展。一时间宣城在全省发展最快,国内生产总值,农民收入全省第一,固定资产增速全省第二,职工年均工资增长在全省第三,人口自然增长在全区最低,宣城地区步入了发展快,人民得到实惠多,实力强劲,后劲增大的良性循环路子。宣城,奋发昂扬的崛起,向世人展示自己新的形象,新的气魄。

三、经济状况

中共宣城市委、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一主两翼”经济发展战略的决定为适应形势的变化,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把宣城经济发展推向新阶段,宣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实施“以新型工业为主体、以效益农业和特色旅游业为两翼”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2004年,宣城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74.73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50%,为“九五“计划以来的最高水平。全市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资施工项目911个,比上年增加535 个,项目总规模125.62亿元,比上年增长

86.9 %。基本建设投资保持高位运行,成为投资高速增长的主导因素。受交通建设项目和新建企业的影响,自年初开始,宣城市基本建设新开工项目不断涌现,投资始终保持高位增长。增速始终处在高增长的平台之上,一季度为85.2%、上半年为140.5%。更新改造投资开始走出低谷,出现快速回升势头。商品房建设、销售两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旧城规划调整加快,拆迁量的加大,使商品房需求量不断上升,房市反映热烈,房地产开发进入一个产销两旺的发展阶段。2004年,全市商品房建设完成投资9.26亿元,比上年增长39%。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35.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增幅较上年提高个2.1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08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101.98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83.60亿元,增长8.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8793元,比上年增加1240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三次产业比例为21.3∶43.3∶35.4。

市场物价持续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0%。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上涨0.6%,居住类价格上涨4.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9.6%。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5%。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实现增加值122.31 亿元,增长 10.0 %,占宣城市生产总值的51.9%。其中,第一产业 13.29亿元,增长4.6 %;第二产业 62.29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 46.73 亿元,增长9.2 %。

企业景气指数继续看好。据全市83家企业景气调查显示,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 129.0 ,比三季度上涨14.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景气指数为135.8,比三季度上涨6.3个百分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4.9 。

四、人文历史

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的祖籍,就在安徽宣城的绩溪和旌德。

自公元前109年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辍,范哗、谢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

此寓居,众多的人文遗迹,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赞辞,更因谢眺、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咏,而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宣城人文胜迹遍布。临风怀古,谢眺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四大名楼;“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的敬亭山,自南齐谢眺以来,先后300多位诗人墨客登临此山赋诗作画,留下诗文600多篇,为名符其实的“江南诗山”;现存敬亭山麓的厂教寺双塔,以其对唐塔风格的继承与革新,成为全国仅存,因而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大文学家冯梦龙发现并称为“天下四绝”之一的太极洞,以其中空博大的气象成为溶洞奇观;以三雕艺术、徽墨、徽菜.明清古民居居称誉海内外的绩溪,历代人才辈出,著作《笤溪渔隐丛话》的胡仔,红顶商人、一代巨贾胡雪岩,徽墨传人胡开文,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胡适,“湖畔诗人”汪静之,小品文学家章衣萍,新文化出版家汪孟邹等,使绩溪赢得“邑小士多”的美名;黄山北坡之下的江村,古称金鳌,村中聚秀湖、狮山古庙、江氏宗祠等古迹文气盎然,江淹、江泽涵、江绍原等名流硕儒皆从此村走出;泾县桃花潭不但因夹岸十里皆桃花而得名,更因李白一曲“桃花潭水深竹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名扬海内外,其精华却在碧如琼浆、绝无污染的一潭清波。

宣城地处皖南山区和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东连天目,南倚黄山,西靠九华,域内襟山带水,风景绝佳。敬亭.柏视、水西、龙须四山峰峦叠翠;青戈江、水阳江两水相依;南漪湖、太平湖、青龙湖三湖星罗棋布;清原峰、板桥、扬子鳄自然保护区,不仅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夺人眼目,更以巧自天然的风光独揽胜境。

宣城地灵而人杰。“宣城梅”自宋以来,名人辈出,“宋诗开山祖”梅尧臣,宋名臣梅询,明戏剧家梅鼎祚,名宦梅守德,清黄山画派巨匠梅清,清数学大家梅文鼎,近代学贯中西的梅光迪,使之有“宣城梅花遍地开”一说;“绩溪胡”中,胡仔、胡雪岩、胡开文、胡适,皆声闻天下,青史留名;“泾县吴”自始祖吴文举迁居泾县茂林以采,历代仕子如林,仅近代就有父子书法家吴玉如、吴小如,学者兄弟吴半农、吴组缃,书画家吴作人,此外尚有吴葆萼、吴茂荪、吴则

虞等一批学者名流。

安徽省基本情况简介

安徽省及蚌埠市基本情况 一、安徽省经济社会和国土资源管理概况 (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安徽地跨长江、淮河南北,与江苏、浙江、湖北、河南、江西、山东接壤,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将全省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境内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800平方公里。2014年,安徽省常住人口6082.9万人,全省生产总值2084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第一产业增加值239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2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252.4亿元。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11.5:53.7:34.8,人均GDP达34427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1256.3亿元,第一产业投资542亿元,第二产业投资9417.8亿元,第三产业投资11296.5亿元。全省财政收入366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18.4亿元。 (二)各市州GDP排名。安徽省辖16个地级市,省会合肥。2014年底,各市GDP和人均收入排名为:

(三)安徽省国土资源概况。 1.安徽省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储量丰富。其中煤、铁、铜、水泥用灰岩、方解石是安徽省优势矿产,其资源储量在华东乃至全国均位于前列,是长三角经济区能源、金属和非金属原材料基地。2007年资源储量统计表列入矿区1084处(不含共伴生矿床286处),其中大型矿床159处,中型227处,小型304处,小型以下394处。 2.安徽省2014年关闭非煤矿山367座,其中露天矿山229

座、地下矿山32座、尾矿库12座、砖瓦黏土矿山94座,超额完成国家和省政府下达的关闭任务 3.2013年底,安徽省建设用地总规模达2905.35万亩,全省人均占有建设用地达到27 4.5平方米,超过国家标准的上限。许多地方建设用地增速较快、用地效率不高、结构失衡等阶段性特征明显,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仍很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任务繁重。 4.2013年第二批补充耕地指标交易会于2014年1月3日在省政务服务中心交易大厅举行,本次成交面积5538.7535亩,成交总价1620 5.6511 万元,平均成交价2.9万元/亩。 二、蚌埠市经济社会和国土资源概况 (一)蚌埠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蚌埠市是安徽省直辖市,因古代盛产河蚌而得名,有“珍珠城”的美誉。面积:总面积5952平方公里。人口:总人口343万人。下设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龙子湖区四个市辖区,管辖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三个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京沪铁路、淮南铁路、三洋铁路的交汇点,同时也是京沪高铁、京福高铁、哈武高铁、哈沪高铁的交汇点。2014年生产总值(GDP)1108.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宣城简介

宣城简介 宣城,公元前109年设郡,历代为郡、州、府城,自西汉设郡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宣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说。范晔、谢脁、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此寓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宣城东连天目,南倚黄山,西靠九华。敬亭、柏枧、水西、龙须四山峰峦叠翠;青弋江、水阳江两水相依;南漪湖、太平湖、青龙湖三湖星罗棋布;清凉峰、板桥、扬子鳄诸自然保护区,风光独揽胜境。 诗中之敬亭山要从六朝南齐说起。大诗人谢眺于公元495-496年出任宣州太守时经常吟诗赞美敬亭山。他在山上筑楼揽胜,以清新的笔触写出了“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上干蔽白日。下属带回溪。………渫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等许多佳句名篇,勾勒出一幅幅淡远而富有情致的水墨画,开创了山水诗的新风。使得此山名扬天下。 唐诗仙李白慕谢眺之名,于公元750-762年间,七次来宣城登临敬亭山并曾在山下筑室而居,作诗43首,有14篇赞美敬亭山,其中《敬亭山独坐》抒发了对此山的无限依恋。成为千古绝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自谢、李相继赋诗,“遂使声名齐五岳”(唐?刘禹锡)。历代文

人雅士追寻谢李足迹。纷至沓来。自南齐至清末,有记载的就有320多位著名诗人墨客登临敬亭山,其中有唐代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王维、孟浩然、杨万里、李商隐、韦应物、陆龟蒙;宋代苏东坡、梅尧臣、欧阳修、范仲淹、晏殊、黄庭坚、文天祥、吴潜;元代贡奎、贡师泰;明朝李东洋、汤显祖、袁中道、文征明、清代施闰章、石涛、梅清、梅庚、姚鼐等。他们以生花妙笔相继为敬亭山吟诗做赋、绘画做记、寄情抒怀,现收集到的诗词文章数以千计,故在明清时期既以博得“江南诗山”、“吟无虚日”之美誉 清代著名诗人袁牧在阅读了大量讴歌宣城的诗篇后,更是不禁赞叹道“宣城自古诗人地”。 敬亭山 位于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改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南齐谢月兆《游敬亭山》和唐李白《独坐敬亭山》,李白先后7次登临此地,且留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盛赞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谢李之后,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施闰章、梅清、梅庚等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遂被称为“江南诗山”,饮誉海内外。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将军率部东进,途经宣城即兴吟《由宣城泛湖东下》七绝一首:“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

宣城城市简介

宣城市基础资料 第一部分宣城市概况 一、地理位置 宣城,东邻江浙,西连九华,南倚黄山,北通长江,是安徽东南门户,辖郎溪、广德、泾县、绩溪、旌德、宁国五县一市,另设宣州区,为市政府所在地,全市面积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2万。其中市区面积15.7平方公里,人口30万。宣城是上海和南京经济区以及长江经济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连接浦东开发与皖江开发的陆上纽带。这里公路四通八达,青弋江,水阳江与长江相接,皖赣铁路复线和宣杭铁路,318国道,205国道贯穿全境。 二、远景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宣城致力于经济发展,致力于基础产业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奋力赶超,争先进位,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大跨度,跳跃式的发展。一时间宣城在全省发展最快,国内生产总值,农民收入全省第一,固定资产增速全省第二,职工年均工资增长在全省第三,人口自然增长在全区最低,宣城地区步入了发展快,人民得到实惠多,实力强劲,后劲增大的良性循环路子。宣城,奋发昂扬的崛起,向世人展示自己新的形象,新的气魄。 三、经济状况 中共宣城市委、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一主两翼”经济发展战略的决定为适应形势的变化,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把宣城经济发展推向新阶段,宣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实施“以新型工业为主体、以效益农业和特色旅游业为两翼”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2004年,宣城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74.73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50%,为“九五“计划以来的最高水平。全市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资施工项目911个,比上年增加535 个,项目总规模125.62亿元,比上年增长

86.9 %。基本建设投资保持高位运行,成为投资高速增长的主导因素。受交通建设项目和新建企业的影响,自年初开始,宣城市基本建设新开工项目不断涌现,投资始终保持高位增长。增速始终处在高增长的平台之上,一季度为85.2%、上半年为140.5%。更新改造投资开始走出低谷,出现快速回升势头。商品房建设、销售两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旧城规划调整加快,拆迁量的加大,使商品房需求量不断上升,房市反映热烈,房地产开发进入一个产销两旺的发展阶段。2004年,全市商品房建设完成投资9.26亿元,比上年增长39%。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35.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增幅较上年提高个2.1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08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101.98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83.60亿元,增长8.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8793元,比上年增加1240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三次产业比例为21.3∶43.3∶35.4。 市场物价持续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0%。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上涨0.6%,居住类价格上涨4.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9.6%。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5%。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实现增加值122.31 亿元,增长 10.0 %,占宣城市生产总值的51.9%。其中,第一产业 13.29亿元,增长4.6 %;第二产业 62.29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 46.73 亿元,增长9.2 %。 企业景气指数继续看好。据全市83家企业景气调查显示,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 129.0 ,比三季度上涨14.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景气指数为135.8,比三季度上涨6.3个百分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4.9 。 四、人文历史 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的祖籍,就在安徽宣城的绩溪和旌德。 自公元前109年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辍,范哗、谢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

安徽省企业信息化基本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安徽省企业信息化基本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报告导读 本报告借助数据对安徽省企业信息化基本情况进行深度剖析,从企业数量,使用计算机的企业数量,使用计算机的企业比重,使用互联网的企业数量,使用互联网的企业比重,有网站的企业数量,有网站的企业比重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展示安徽省企业信息化基本情况真实现状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制定战略、为投资者投资提供参考和借鉴。 安徽省企业信息化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 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安徽省企业信息化基本情况分析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权威部门如中国国家统 计局等,数据以事实为基准,公正,客观、严谨。 安徽省企业信息化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旨在全面梳理安徽省企业信息化 基本情况的真实现状、发展脉络及趋势,相信能够为从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目录 第一节安徽省企业信息化基本情况现状 (1) 第二节安徽省企业数量指标分析 (3) 一、安徽省企业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企业数量现状统计 (3) 三、安徽省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数量比重统计 (3) 四、安徽省企业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安徽省企业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企业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企业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安徽省企业数量同全国企业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安徽省使用计算机的企业数量指标分析 (7) 一、安徽省使用计算机的企业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使用计算机的企业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安徽省使用计算机的企业数量占全国使用计算机的企业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安徽省使用计算机的企业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安徽省使用计算机的企业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使用计算机的企业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安徽省宣城市城市夜景照明专项规划

安徽省宣城市城市夜景照明 专项规划及设计方案 第一章城市概况 第二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道路照明现状 二、景观照明现状 第三章总则 一、规划目的 二、规划范围 三、规划期限 四、规划目标 五、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第四章城市功能照明 一、城市功能照明的概念 二、指导思想 三、规划目标 四、规划原则 五、照明分级 六、照明亮(照)度要求 七、光色(色温)要求

八、光源、灯具选择、布灯方式 第五章城市景观照明 一、城市景观功能照明的概念 二、指导思想 三、规划目标 四、规划原则 五、城市景观照明总体规划布局 六、城市景观照明片区规划 七、城市景观照明等级规划及各层次夜景设计相关要素 八、城市景观照明亮度规划 九、城市景观照明灯光色彩规划 第六章城市照明供配电及控制规划 一、城市照明供配电原则 二、供配电系统方案设计 三、城市照明控制 第七章城市照明建设项目进程规划 一、近期建设规划 二、中期建设规划 三、远期发展引导 第八章规划实施措施 一、政策措施 二、行政措施

三、管理措施 四、经济措施 第九章重要地段照明规划设计

第一章城市概况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市域面积约1.2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80万,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山水文化名城,全国唯一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城市东连天目,西连九华,南倚黄山,北通长江,地理区位优越,水陆空交通俱全,宣杭铁路、皖赣铁路在市区交会,申苏浙皖高速公路安徽段、绩扬、芜高高速和205国道穿境而过,与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大中城市相距均在300公里以内,已融入融入苏浙沪经济圈,进入“长三角2小时经济圈”全面启动时期。 宣城生态环境优越,物产丰饶,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人文昌盛,胜迹遍布,是“徽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拥有8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00多处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但是梅尧臣、胡宗宪、胡雪岩、胡适等历代前贤的故乡,也留下了范晔、谢眺、李白、文天祥等众多千古名人的身影,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宣城中心城市规划建成区面积达65平方公里,是市域内的政治、金融、商贸、文化、科技、信息中心。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宣城市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进一步发挥生态优势,加快城市化进程,奋力开创大建设、大发展局面,抓住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这一历史性机遇,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宣城作为安徽17个省辖市中地理位置最靠近长三角的城市之一,是主动接受苏、浙、沪经济辐射和长三角经济增长极“扩

安徽省用水量具体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安徽省用水量具体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前言 安徽省用水量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围绕核心要素用水总量,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生态用水量等展开深入分析,深度剖析了安徽省用水量具体情况的现状及发展脉络。 安徽省用水量具体情况分析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协会、相关科研机构等权威部门,通过整理和清洗等方法分析得出,具备权威性、严谨性、科学性。 本报告从多维角度借助数据全面解读安徽省用水量具体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客观反映当前安徽省用水量具体情况真实状况,趋势、规律以及发展脉络,安徽省用水量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必能为大众提供有价值的指引及参考,提供更快速的效能转化。 安徽省用水量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 旷维所有,其他方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目录 第一节安徽省用水量具体情况现状 (1) 第二节安徽省用水总量指标分析 (3) 一、安徽省用水总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用水总量现状统计 (3) 三、安徽省用水总量占全国用水总量比重统计 (3) 四、安徽省用水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安徽省用水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用水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用水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安徽省用水总量同全国用水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安徽省农业用水量指标分析 (7) 一、安徽省农业用水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农业用水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安徽省农业用水量占全国农业用水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安徽省农业用水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安徽省农业用水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农业用水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安徽省宣城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安徽省宣城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安徽省宣城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幻热不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它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思维发生巨大变化的产物。从上个世纪后半叶开始,具有世界范围的思维模式变化开始显现。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融通已经势在必行,也促使科幻的勃兴。 无论是何种科幻小说,它的指针总是对着作家生活的时代。中国科幻具有立足于现实,促使人们对现实更深入思考的特点,这一特点是和世界科幻大师们的思考相通的。他们的神思尽管驰骋宇宙,飞向遥远的未来,但是作为地球人的思维之根仍然是脚下这片土。凡尔纳的科幻虽然让后来的科学家当作科学发明的启示录,但是他后期的作品已经流露出对于工业革命带给人类负面影响的忧虑。 科幻不只是一种文学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的思维的更新。科幻文学既融合了人类思想领域最前沿的精神成果,也融汇了不同的多种艺术创造形式,它富有幻想又直接地反映了人的矛盾、困惑、希望和理想。纯文学里当然不乏书写人类理想之作,但是如今它更要向科幻等新产品学习,因为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从思维更新的角度是很难表现人类变化的。 科幻文学在科学的背景下反思人类现实生存状态和社会整体机制在未来的演化趋向,它是前卫的文学,也是宏大深远的文学。面对AI深入生活各个层面,或者用尽地球人的智慧寻找外星文明,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科幻作品以一种奇幻推理的形式作出富有哲理的思考。中国科幻不是简单重复人类和对立面的矛盾这一俗套,而是凸显了中国社会在开拓进取中积累的有益经验——只有和谐发展、保护生态、以人为本,人才能成为科技的主人,世界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未来的美好成果才能为全人类共享。 中国科幻的中国元素是对世界科幻的重要贡献,在当代优秀科幻作品中,中国文化的精髓如珠玉镶嵌其中,体现了人类的思想精华和东方智慧。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促使人类开始从“人”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层反思。中国经典话语里充满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生命意识、求新意识、矛盾统一意识、回归意识等根本元素,优秀的科幻作品使之成功地实现现代转换。刘慈欣在《三体》中以奇绝的幻想编织了人性的多彩画面,同时引发了对于未来的思考;王晋康的《古蜀》以恢宏的气势挥就中华远古文明画卷,构建绚丽的中华民族精神史诗。我们处在信息社会,世界各国如同一室,尤其科幻作家接受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影响是他们的长处。好的科幻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摘编自孟庆枢《逐梦的中国科幻》,2018年12月18日《人民政协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科幻立足作家生活的时代,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思考现实,这一特点源于对凡尔纳等世界科幻大师们文学创作的借鉴。 B.中国科幻不是以人类和AI、外星文明等对立面之间的矛盾为创作题材,而是着力表现中国社会在发展中积累的有益经验。 C.中国文化不乏生命意识、求新意识、回归意识等根本元素,中国科幻将这些与自然科学结合,是对世界科幻的重要贡献。

2021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详解)

【最新】安徽省宣城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上世纪90年代都市文学异军突起,而这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占据主导位置的乡土叙事似乎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有观点认为都市叙事对乡土叙事具有超越性。实际上,乡土叙事和都市叙事是两个独立的叙事体系,它们之间应是相互补充的。丁帆认为,“乡土文学”与“城市文学”为世界性母题,上述现象是“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过程中,两种文明激烈冲突”的结果。 ②上世纪90年代文学大潮汹涌澎湃,但都市小说中很难发现光闪闪的金子,没有出现卡夫卡、萨特和加缪式的深刻作品,也没有董桥式的反讽、幽默作品,更没看到大关心、大钟爱和大悲悯的作品,这表明都市叙事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乡土叙事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可以为都市叙事的发展提供某些启示。 ③在叙事对象上,可以用“他者”视角深入都市生活。五四时期,中国开始了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缓慢转型。一大批知识青年被抛出了沿袭千年的生活轨道,他们从偏远的乡村故土走入现代都市,寻求现代文明。“现代人”的意识觉醒,使得他们开始以“他者”的眼光去观察故土。现在都市叙事要以“他者”的眼光去读懂都市,都市与乡村之间的双向流动创造了当下颇为复杂而又丰富多姿的生活景观,作家要以认同都市的思想参与“都市乡村”的建构,细心体验都市的日常生活,书写“城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准确把握都市意识和都市精神。 ④在叙述立场上,都市叙事可以借鉴乡土小说终极关怀的立场。终极关怀是对于人类生存终极意义的探求,它的着眼点在于未来。但“终极”本身不是一个时间性、历史性的概念,而是一种理想的完美形态,恒定地指向对现实的超越。像鲁迅的《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贾平凹的《浮躁》、张炜的《古船》、陈忠实的《白鹿原》等乡土小说,都在人类终极关怀的立场上反思历史、批判人性、追问灵魂。他们同样关注当下,只是不像某些都市小说只关注现实的当下,而是将当下的现实和人类终极关怀结合在一起。只有在现实层面上突破超越,向人性更深处挺进,在具体形象的超越上展现人类的整体处境,体现作者的大悲悯、大关怀,才能塑造出立体的、丰满的人物形象。 ⑤在叙事结构上,都市叙事可以借鉴乡土小说空间化的叙事结构。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中出现的空间叙事是乡土小说叙事理念的变革。这种空间叙事结构可以打破某些都市小说个体化的线性结构模式,不是将个人的体验横置于历史的维度之上,而是穿

宣城市旅游简介

宣城旅游简介 宣城市位于皖东南,和江苏、浙江接壤,地处苏浙皖3省交汇区域,处在沪宁杭大三角的西部腰线上,是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和资本转移的前沿阵地。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辖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代管县级宁国市。2001年元月,正式挂牌。 宣城是皖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快速成长的区域性交通枢纽。皖赣铁路、宣杭铁路交会于市区,318、205国道穿境而过,申苏浙皖高速公路由东向西贯穿全境。宁(南京)宣(城)杭(州)、扬(州)绩(溪)、宣(城)铜(陵)等多条高速公路正在建设,芜(湖)太(湖)运河宣城段、水阳江航道整治等工程启动。在新一轮国家铁路网规划建设中,途经宣城的合(肥)福(州)高铁,黄(山)杭(州)城铁、商(丘)杭(州)城铁、皖赣铁路扩能双线等多条高速铁路陆续开工。日益完善的公路铁路水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使宣城成为长三角地区连接内陆腹地的重要通道。此外,航空运输也十分便利,宣城周边有6个机场,南京禄口机场宣城候机楼和城市货站于2009年投入使用。 宣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西汉元封二年(前109)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府、路所在地,范晔、谢脁、沈括、文天祥等先后任宣城太守。宣城也是诗人梅尧臣、数学家梅文鼎、红顶商人胡雪岩、新文化运动旗手胡适、徽墨名家胡开文、学者吴组缃、书法家吴玉如、书画家吴作人的故乡。宣城境内国家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众多的人文遗迹,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的赞辞,更因谢脁、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咏,而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所辖绩溪县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徽文化的核心区,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宣城地处江南,雨水充沛,山川秀丽,生态环境优越。长江下游2条一级支流水阳江、青弋江,由南向北奔流,三大湖泊南漪湖、青龙湖、太平湖东、中、西依次分布。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5个,森林覆盖率近55%,部分山区森林覆盖率近80%,全年二级以上的空气指数天气达360天以上,是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的3个省辖市之一。 宣城市位于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结合地带,地貌复杂多样,为“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复杂多样的地貌和四季分明的自然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宣城特产。宣城市先后被国家有关机构认定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扬子鳄之乡;所辖宣州区是宣木瓜之乡、蜜枣之乡、香菇之乡、河蟹之乡;郎溪县是中国绿茶之乡;广德县、宁国市名列中国竹子之乡,同时广德县又是板栗之乡,宁国市又是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元竹之乡;泾县是著名的宣纸之乡、绿茶之乡、木梳之乡;绩溪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之乡、蚕桑之乡;旌德是中国灵芝之乡、苎麻之乡。矿产种类较多,尤其水泥用石灰石储量大、品位高,已建成全国重要的水泥生产基地。 宣城是环太湖旅游区和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被称为“天下四绝”之一太极洞、“江南诗山”敬亭山、世界珍稀动物扬子鳄自然保护区,还有新四军军部旧址、旌德江村、绩溪胡氏宗祠等大量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境内5A景区1个、4A级景区16处,已成为旅游观光的热点地区。全市初步形成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三大品牌,成为在苏浙沪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在2007年首届中国旅游论坛上,宣城市被评为全国“最佳旅游休闲城市”。2009年,宣城市被安徽省政府宣布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安徽地理和宣城地理》.pdf

安徽地理 1) 省名由来:取安庆和徽州两府的首字为省名,即“安 徽”省。行政中心是合肥,简称为皖。 2) 我省位于祖国大陆东南,按方位,位于我国的长江 中下游,华东地区。北半球中低纬度,内陆省份 3) ①淮北平原②江淮丘陵③皖西大别山区④沿江平原⑤皖南山区;另外还有一个巢湖盆地夹在其中,巢湖地区有我省的“鱼米之乡”之美称。★宣城地形以丘陵为主。 4) 我省3大水系自北向南分别是淮河、长江、新安江 5) 6) 7) 我省油料作物是油菜,经济作物是棉花。8) 我省最大淡水湖泊是巢湖,全国第五大淡水湖。 9) ★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中位于我省的是黄山。黄山被 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是我国首批入选的6个世界地质公园之一,世界第一流的旅游胜地。 10) 黄山“四绝”是指: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11) 九华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黄山市的齐云山是我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 12)13) 我省最高峰是黄山莲花峰1864.8米米,宣城地区 最高峰是绩溪的清凉峰1787.2米。 14) 我省降水的特点是:南多北少,山地多,平原和丘陵地区少。安徽的水汽主要来自东南太平洋的夏季风输送,因而夏季雨水集中。 15) 安徽的多雨区分布在:皖南山区和江淮丘陵(迎风) 17) ★我省的最大气象灾害是干旱、洪涝灾害,其中淮 河流域尤为突出。宣城的降水集中在夏季,梅雨是 重要的降水过程。 18) 我省人口6000万人,面积为13.94万平方千米人 口密度为430人/平方千米。 19) ★我省主要少数民族有:回族、壮族、满族和畲族 20) ★安徽省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有黄山市 的①西递村和②宏村。其中木雕、石雕和砖雕丰富多彩,堪称“三绝”。 21) ★安徽省旅游发展思路:加快发展以“两山一湖“为 中心的皖南旅游区,初步形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两山”:黄山(黄山市)和九华山(池州市)。 “一湖”:太平湖(泾县) 22) 23) ★淮南淮北基地的煤炭不仅作为能源和工业材料 输入长江三角洲地区,还可以通过众多的坑口电站 将煤炭转化为电能输送到全国的统一的电网,从而减轻铁路运输负担。马鞍山有安徽的“钢城”之称;铜陵有安徽的“古铜都”之称 25) 安徽省交通运输网的主体是:铁路 26) 安徽省陆路运输的主要方式是:公路 27) 安徽省有位于六安市的淠史杭灌溉工程 28) 我国历史上的四大米市:位于安徽省的是芜湖。 29) 安徽省靠近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沪宁杭工业基地 31) 2006年春节晚会中“玉皇大帝招女婿”是指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黄梅戏是安徽主要戏曲剧种) 32) “皖中明珠”——巢湖;长江沿江平原是安徽的“鱼 米之乡”;淮北平原是安徽最大的农业区;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地植被呈垂直分布;经济林木有砀山的梨树,六安金寨得板栗树,★宣城宁国的山核桃 34) ★“十一五”期间,力争早日形成和长江三角洲全 面对接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实现一半省直辖市进入以上海为中心的“三小时经济圈”。 35) ★随着工业、交通的迅速发展,安徽省“一点两线” 的城市格局日趋明显。

安徽省、合肥市基本情况介绍

安徽省基本情况介绍 一、安徽省概况 安徽建省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现辖16个地级市、62个县(市)、43个县级区和15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012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902万人,常住人口5988万人。 安徽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居第22位。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世称江淮大地。长江流经安徽境内约400公里,淮河流经省内约430公里,新安江流经省内242公里。长江、淮河横贯东西,将全省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境内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800平方公里。 安徽在中国交通干线网中具有承东启西的地位,铁路密度居华东前列。武汉—合肥—南京铁路客运专线将合肥到上海、武汉的行程缩短到3个小时和2个小时;京沪高速铁路使合肥到北京的行程缩短到4小时左右。截至2012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210公里,在建里程超过1000公里,合宁高速东达宁沪,芜宣高速南连杭

州,合安高速西接武汉,合徐高速北通徐州,一个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已基本形成。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国内4E级枢纽干线机场。 安徽资源条件优越,全省已发现矿种达158种,探明资源储量的有126种(含普通建筑石料矿种),其中煤、铁、铜、硫铁矿等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黄山、西递和宏村古民居群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拥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采石矶、巢湖、花山谜窟、太极洞和花亭湖等10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拥有歙县、寿县、亳州、安庆和绩溪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曾培育出道教文化、建安文学、桐城派、北宋理学、徽文化等,涌现出老子、庄子、管子、曹操、华佗、包拯、朱元璋、李鸿章、胡适等一批著名历史人物。产生于淮河流域的老庄道家学派,与儒家学说一起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两大支柱;徽文化是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文化流派。徽剧是京剧的主要源流之一,黄梅戏是中国四大戏曲门类之一,池州的傩戏号称"戏剧活化石",淮河两岸流行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 安徽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业基地,汽车、机械、家电、化工、电子、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在全国占有

宣城市地质环境概况

宣城市地质环境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宣城市位于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结合带,南邻黄山市,西连池州 市,北交芜湖市,和浙江省、江苏省毗邻,系皖东南门户,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地跨东经117°58′-119o40′,北纬29o57′-31o19′。国土面积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5.1万。辖5县(泾县、郎溪县、广德县、旌德县、绩溪县)1市(宁国市)1区(宣州区),计124个乡、镇。 宣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全市7个县市区有5个与苏浙两省接壤,与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大中城市相距均在300公里以内,宣杭铁路、皖赣铁路在市区交会,申苏浙皖高速公路安徽段宣广、芜宣高速和205国道穿境而过,S104、S214、S215、S217、S230、S322、S323省道纵横交错、贯穿全境。 二、气象与水文 宣城市地属中亚热带北缘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6.3℃,最高月平均气温28.3℃,最低月平均气温2.9℃。多年平均降雨量1317.5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055.11mm。 辖区内河系发育,分属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青弋江、水阳江、郎川河、徽水河、华阳河、东津河、中津河、西津河、杨之河等。天然湖泊有南漪河及固城湖,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三、地形与地貌 宣城市地处沿江丘陵平原区和皖南中低山区,西南部及东南部地势较高,分属黄山山脉、九华山山脉和西天目山山脉,属中低山区,海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0余座,最高峰清凉峰海拔1787.4米;中部和北部为丘陵和平原,高程一般为10-100米。 根据地貌形态,结合标高、切割深度等将区内划分为河漫滩、阶地、低丘、中丘、高丘、低山和中山等7种微地貌类型。 四、地层与地质构造 宣城市地处江南过渡带,北连沿江成矿带,南接江南造山带,区内北东向、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构造发育,中生代岩浆岩分布广泛。本区大地构造单元可划分为宣城断陷盆地、江南过渡带、皖浙赣断裂带三大构造区。 1、地层 宣城市出露的震旦系及其后各层位的地层分属扬子地层区沿江地层分区和江南地层分区,其中宁国、绩溪出露震旦系皮园村组、蓝田组、雷公坞组、休宁组及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为一套陆源碎屑岩覆盖在前震旦纪(中元古代)基底之上,硅质岩石坚硬,垂直节理发育常形成悬崖峭壁;随着加里东运动隆起,不同地区晚古生代其后海相沉积盖层发育程度不同,但与下扬子沉积盆地已连成一片;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陆相碎屑岩-火山岩盆地沉积出露于宣城市中、北部;第四纪中更新世亚粘土、全新纪亚粘土、亚砂土及砂砾石层广泛分布于河谷盆地和平原地区。 2、岩浆岩 市域岩浆岩分布广泛,主体为中生代花岗岩类,分布于旌德县、绩溪县、泾县等县市,主要有旌德岩体、伏岭岩体、杨溪岩体、云岭岩体、姚村岩体、仙霞岩体、庙西岩体等,岩性主要有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等。岩石风化、剥蚀强烈,碎裂岩化发育。 3、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为北东向和北西向,规模不等,性质各异,其中以江南深断裂、

安徽宣城旅游景点导游解说词

安徽宣城旅游景点导游解说词 宣城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山水园林城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吸引来自各地的游客来游览参观。下面是学识网带来的安徽宣城导游词,欢迎大家阅读。 安徽宣城导游词篇一 亲爱的游客们: 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导游齐真,你们可以叫我齐导,欢迎你们来到文房四宝之乡——宣城。祝你们在游览过程中心情愉快,能体会到宣城文化的魅力。 我先给你们介绍一下宣城吧!宣城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有12340平方公里,自西汉设郡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被誉为文房四宝之乡、山水园林城市、历史文化名城。邮政区码为242000。 噢,看!那边的广场有人在唱花鼓戏呢!我带你们过去看看吧!花鼓戏是我们宣城的地方戏,它原名为花鼓调,是安徽5大剧种之一,流行于皖南与浙江苏南等相邻地区,而以宣城、郎溪、广德、宁国一带最为盛行。花鼓戏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活泼;唱腔有民歌风味,变化多端、优美动听;在表演艺术上讲究文演、武演、热演和冷演。其中以《姐妹皇后》、《羯鼓惊天》、《春嫂》最为著名。 好了,接下来我将带你们去参观梅文鼎纪念馆。梅文鼎是我们宣城的一位名人,他是清初著名的天文家、数学家,为清代“历算第一名家”和“开山之祖”。梅文鼎最重要的贡献是在数学方面,他写了20

多种数学著作。将中西方的数学进行了融会贯通,对清朝数学的发展起了推动型的作用。他在中西天文学的造诣方面也很深,天文学著作有40多种,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 好了,其他的话我就不多说了,下面你们自己去参观吧!下午5点在府山广场小喷泉处集合。 时间过得可真快啊!这么快就到5点了,马上你们就要返程了,我向你们推荐一种宣城的土特产:水东蜜枣。水东蜜枣外形扁平,晶亮透明,金丝细缕,色如琥珀,又名“金丝琥珀枣”。经加工制成的蜜枣具有糖分重、色面好、晶莹透明、香甜可口、储存时间长等特点,素有“天香枣”之称。买一些回家给亲友品尝吧!谢谢! 再见!祝你们旅途愉快、一路平安,希望你们有机会再来宣城游玩! 安徽宣城导游词篇二 嗨,大家好!我是来自宣城市的一名小导游,我姓施,大家叫我小施好了,今天由我为大家介绍宣城市。宣城市位于皖东南,面积有1340平方公里,人口有275万,它虽然没有北京那么大,也没有上海那么美丽,但它号称皖东南门户,它是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而且还有独特的美景。 首先我来给大家说说宣城名山之敬亭山吧!敬亭山一年四季风景都很美:春天,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山下果园里的桃花开了,一片片,一丛丛,一朵比一朵艳丽,好像在比美呢!夏天,山上绿树成阴,小溪的水时而宽,时而窄,时而急,时而缓,还不断地变换调子;秋

安徽省宣城市2021版中考数学试卷A卷

安徽省宣城市2021版中考数学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0题;共20分) 1. (2分)已知x=4,|y|=5且x>y,则2x﹣y的值为() A . 13 B . 3 C . 13或3 D . ﹣13或﹣3 2. (2分)(2017·石家庄模拟) 如图,圆柱体中挖去一个小圆柱,那么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分别为() A . B . C . D . 3. (2分) (2018七上·唐河期末) 今年我国粮食生产首次实现了建国以来的“十连增”,全年粮食产量突破12000亿斤.将1 200 000 000 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 . 12×1011

B . 1.2×1011 C . 1.2×1012 D . 0.12×1013 4. (2分)计算a2+3a2的结果是() A . 3a2 B . 4a2 C . 3a4 D . 4a4 5. (2分)(2017·兰山模拟) 一个布袋内只装有1个黑球和2个白球,这些球除颜色外其余都相同,随机摸出一个球后放回并搅匀,再随机摸出一个球,则两次摸出的球都是黑球的概率是() A . B . C . D . 6. (2分)若分式,则分式的值等于() A . ; B . ; C . ; D . . 7. (2分)如图,以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与小圆相切于点C,若大圆半径为10cm,小圆半径为6cm,则弦AB的长为() A . 2cm B . 4cm

C . 8cm D . 16cm 8. (2分)一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3倍相等,则这个数为() A . 0 B . 3 C . 0或3 D . 9. (2分) (2016九上·连城期中) 如图,对折矩形纸片ABCD,使AB与DC重合得到折痕EF,将纸片展平;再一次折叠,使点D落到EF上点G处,并使折痕经过点A,展平纸片后∠DAG的大小为() A . 30° B . 45° C . 60° D . 75° 10. (2分)如图,AB是⊙O的弦,AC是⊙O切线,A为切点,BC经过圆心.若∠B=20°,则∠C的大小等于() A . 20° B . 25° C . 40° D . 50° 二、填空题 (共6题;共6分) 11. (1分)分解因式:x2﹣9=________ . 12. (1分) (2019七下·临洮期中) 如图,矩形ABCD中,AB=3cm,BC=4cm,则图中四个小矩形的周长之和为________.

安徽省图书出版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安徽省图书出版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前言 安徽省图书出版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围绕核心要素图书种数,新出版图书种数,图书总印数等展开深入分析,深度剖析了安徽省图书出版基本情况的现状及发展脉络。 安徽省图书出版基本情况分析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协会、相关科研机构等权威部门,通过整理和清洗等方法分析得出,具备权威性、严谨性、科学性。 本报告从多维角度借助数据全面解读安徽省图书出版基本情况现状及发展 态势,客观反映当前安徽省图书出版基本情况真实状况,趋势、规律以及发展脉络,安徽省图书出版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必能为大众提供有价值的指引及参考,提供更快速的效能转化。 安徽省图书出版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 津旷维所有,其他方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目录 第一节安徽省图书出版基本情况现状概况 (1) 第二节安徽省图书种数指标分析 (3) 一、安徽省图书种数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图书种数现状统计 (3) 三、安徽省图书种数占全国图书种数比重统计 (3) 四、安徽省图书种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安徽省图书种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图书种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图书种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安徽省图书种数同全国图书种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安徽省新出版图书种数指标分析 (7) 一、安徽省新出版图书种数现状统计 (7) 二、全国新出版图书种数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安徽省新出版图书种数占全国新出版图书种数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安徽省新出版图书种数(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安徽省新出版图书种数(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新出版图书种数(2016-2018)统计分析 (9)

宣城市规划设计(DOC)

目录 一宣城市概况简介 (2) 二宣城市发展条件及制约因素 (2) (一)宣城市发展条件 (2) 1自然资源优势 (2) 2交通区位优势 (4) 3旅游资源优势 (4) 4国家政策优势 (5) (二)宣城市发展制约因素 (6) 1人口的制约 (6) 2资源的制约 (7) 3环境的制约 (7) 三城市发展目标、性质 (8) 1.规划期限 (8) 2.规划层次、范围 (8) 3.规划重点 (9) 4.城市发展总体目标 (9) 5.城镇化发展策略 (9) 6.产业发展策略 (10) 7.城市性质 (10) 8.城市主要职能 (10) 9.人口与用地规模 (11) 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2) 1.城镇空间组织结构 (12) 2.城镇等级规模及职能结构 (13) 3.市域道路交通规划 (14) 4.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15) 5.市域旅游规划 (15) 五城市规划区城乡空间利用规划 (17) 1.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分区 (17) 2.城市规划区村镇建设规划 (17) 六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18) 1.中心城区发展方向 (18) 2.城市空间结构 (18) 3.城市用地布局 (18) 5.绿地系统规划 (21) 6.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23) 七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分析与建议 (24) 八宣城市城镇规划参考依据 (25) 九附图 (26)

一、宣城市概况简介 宣城市,东临江苏和浙江,是安徽省的东南门户。下辖一区一市五县,面积约12340平方公里,人口约275万。该市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地势南高北低,地貌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山地、丘陵、盆(谷)地、岗地、平原五大类型。宣城市靠近沪杭,地理位置优越,以特产、旅游等带动城市发展。 宣城地处江南,楚头吴尾,江南通都大邑,江南鱼米之乡。地理处皖南山区和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东连天目,南倚黄山,西靠九华,域内襟山带水,风景绝佳。敬亭、柏枧、水西、龙须四山峰峦叠翠;青弋江、水阳江两水相依。宣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自西汉时起就一直是江东大郡,晋永嘉年间,首开文化昌盛之风,历经六朝,隋、唐、宋、元、明、清诸朝文化发展,其文脉源远流长,现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中国鳄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一翼。 二、宣城市发展条件及制约因素 (一)宣城市发展条件 1自然资源优势 宣城市自然资源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55%,林业总面积44万多公顷,蓄积量1700多万立方米。竹林面积9.3万多公顷,其中广德县4万公顷,毛竹蓄积量8000万株,居全国第七位、全省第一位,有“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