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

9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介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及框架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 (三)资金流量核算 (四)资产负债核算 (五)投入产出核算
(六)国际收支核算
10
核算体系建立的简要回顾
两套核算体系的并存和一体化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计划经济国家采用; 国民帐户体系(SNA),市场经济国家采用;
按支出法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 2005年
按当年价格计算 2005年 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 一、最终消费支出 居民消费支出 农村居民 城镇居民 政府消费支出 二、资本形成总额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存货增加 三、货物和服务净流出 流 出 流 入 统计误差 3149.10 1803.43 1336.96 350.13 986.83 466.47 1939.77 1862.65 77.12 -594.10 455.77 1049.87 -78.61 2004年 2773.58 1572.83 1162.62 308.65 853.97 410.21 1636.42 1515.61 120.81 -435.67 424.04 859.71 -80.78 按可比价格计算 绝对数 2005年 2004年 2728.64 2447.21 1547.95 1402.14 1181.98 1061.04 316.43 290.78 865.55 770.26 365.97 341.10 1640.00 1494.13 1566.98 1380.34 73.02 113.79 -459.31 -449.06 468.41 430.06 927.72 879.12 -45.04 -40.35 以上年为100的速度 2005年 2004年 111.5 112.2 110.4 107.9 111.4 108.8 108.8 110.0 112.4 108.1 107.3 105.5 109.8 118.7 113.5 118.6 64.2 119.9 102.3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国际收支表

短期
三、储备资产
(一)货币黄金
(二)特别提款权
(三)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四)外汇
(五)其他债权
四、净误差与遗漏
国际投资头寸表
项 目
期 初
交 易
其他变化
期 末
(二)证券投资
1.股本证券
2.债务证券
(三)其他资本
1.贸易信贷
2.贷款
3.货币和存款
4.其他负债
一、净头寸
二、资产
(一)在国外直接投资
1.股本和再投资收益
2.其他资本
(二)证券投资
1.股本证券
2.债务证券
(三)其他投资
1.贸易信贷
2.贷款
3.货币和存款
贸易信贷
长期
短期
贷款
长期
短期
货币和存款
其他资产
长期
短期
2.其他部门
二、资本和金融项目
(一)资本项目
(二)金融项目
1.直接投资
我国在外直接投资
外国在华直接投资
2.证券投资
资产
股本证券
债务证券
(中)长期债券
C.收益
包括职工报酬(即劳动者报酬)和投资收益两部分。贷方表示我国获得的收益,借方表示我国对外支付的收益。
职工报酬指我国个人在国外工作(一年以下)而得到并汇回的收入以及我国支付在华工作的外籍员工(一年以下)的工资福利。
投资收益包括直接投资项下的利润利息收支和再投资收益、证券投资收益(股息、利息等)和其他投资收益(利息)。
(4)净误差与遗漏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

非常住单位与国外部门:所有不具有常住性的机构单位都是非常住单位。将所有与我国 常住单位发生交易的非常住单位归并在一起,就形成国外部门。对于国外部门来说,并不需 要核算它的所有经济活动,只需核算它与我国常住机构单位之间的交易活动。
3.消费范围 生产范围决定消费范围,用于最终消费的货物和服务只能是生产范围内所包括的货物和 服务。生产范围包括所有货物的生产和除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之外的所 有服务的生产,从而消费范围也限于包括在上述生产范围内的货物和服务。 4.资产范围 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资产是根据所有权的原则界定的经济资产,也就是说,资产必须为某 个或某些单位所拥有,其所有者因持有或使用它们而获得经济利益。根据这个定义,金融资 产和由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固定资产、存货等,以及某些不是经过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自然 产生的资产(如土地、矿藏、森林、水资源资产等),只要某个或某些单位对这些资产有效 地行使所有权,并能够从中获得经济利益,都属于资产范畴。资产范围中不包括诸如大气或 公海等无法有效地行使所有权的那些自然资源与环境,以及尚未发现或难以利用的矿藏,即 一定时期内,鉴于它们本身的状况和现有的技术不能为其所有者带来任何经济利益的资源与 环境。 5.流量和存量 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发生的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期初存量与本期流量之和,形成 期末存量。经济中的许多流量都有与其直接对应的存量,如金融资产流量与金融资产存量相 对应,但也有一些流量没有直接对应的存量,如进出口、工资等。 6.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是市场上买卖双方认定的成交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都是市场价格。 生产者价格等于生产者生产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包括开给购买 者发票上的增值税或类似可抵扣税。该价格不包括货物离开生产单位后所发生的运输费用和 商业费用。 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和服务所支付的价值,包括购买者按指定的时间和地 点取得货物所发生的运输和商业费用。购买者价格等于生产者价格加上购买者支付的运输和 商业费用,再加上购买者缴纳的不可扣除的增值税和其他税。 (四)基本单位和部门分类 1.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分类 机构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地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实体进行交 易的经济实体。机构单位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有权独立拥有货物和资产,能够与其他机构单位交换货物或资产的所有权; (2)能够作出直接负有法律责任的经济决定和从事相应的经济活动; (3)能以自己的名义承担负债、其他义务或未来的承诺,并能签订契约; (4)能够编制出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一套在经济和法律上有意义的完整账户。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具备机构单位条件的单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住户,一类是得到法 律或社会承认的法律实体或社会实体。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附属表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附属表.txt其实全世界最幸福的童话,不过是一起度过柴米油盐的岁月。
一个人愿意等待,另一个人才愿意出现。
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和任何人无关。
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附属表中国统计信息网2003-05-26 14:25:52第四部分附属表附属表是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心部分的补充,用于描述我国自然资源和资源资产、人口资源和人力资本的规模、结构与变动以及经济、资源和人口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党和政府制定、实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一)基本结构1.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反映主要自然资源在核算期期初和期末两个时点的实物存量及在核算期内的变动情况。
主栏分为期初存量、本期增加、本期减少、调整变化和期末存量。
其中,引起本期增加或减少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分类及结构变化等,影响调整变化的因素主要是科技进步、核算方法变化等。
宾栏根据自然资源性质分为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土地资源又分为土地资产和非资产性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又分为森林资产和非资产性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又分为矿产资产和非资产性矿产资源,水资源又分为水资产和非资产性水资源。
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反映自然资源在核算期初始的实物存量状况;第二部分反映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自然资源物量的增加;第三部分反映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自然资源物量的减少;第四部分反映自然资源在核算期内由于科技进步、核算方法改变等因素而引起的增减变化;第五部分反映自然资源在核算期终结的实物存量状况。
2.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反映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在期初、期末两个时点的存量状况及在核算期内的变动情况。
主栏分为期初人口、本期增加人口、本期减少人口和期末人口。
其中引起本期增加或减少的因素包括出生、死亡及迁入迁出等。
宾栏设置根据人口与经济活动的相关关系分为两个基本部分:0~15岁人口、16岁及16岁以上人口。
中国经济核算体系变迁分析【会计实务操作教程】

所谓“搭便车” ,是指某些人或团体在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从别
人或社会获得好处的行为。“搭便车”是产权经济学家探讨的一个重要 问题。在他们看来,公共产品是“搭便车”产生的根源之一。“搭便 车”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可以简单地利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种制度
只分享有价值的会计实操经验,用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利润最大化)以及企业家个人努力的社会实现;对个人而言,其对国民
经济核算资料的需求是为了寻求完备信息,减少市场交易的环节和风 险,即减少交易成本,从而增加其经济利益,实现其个人经济目标函数 最大化。
只分享有价值的会计实操经验,用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SNA供给与 SNA需求主体、目标既然存在上述差异,同时,SNA所具有 的巨大信息含量和丰富的方法,使人们在考虑国民经济核算改革时,必 须首先对 SNA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引导机制加以重视。 三、基于需求缺口的变迁方式 由于需求主体多元化、需求目标函数多层次化,相对于供给主体的单 一结构及目标函数的单层次化,就存在一个需求缺口,这反映在对 SNA 信息的总量及结构需求分布上。可以说,SNA进一步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 消除这种需求缺口。 消除需求缺口,从理论上讲应存在两种情况: 一是减少 SNA供给,二是增加 SNA需求。然而对于 SNA来讲,显而易 见的是,政府的供给如果是理性原则下的行为,一般是增加而不会减 少。由于公共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因而最好由政府来承担,在 此政府不妨进行“垄断生产” 。客观地讲,消除 SNA需求缺口最好由增加 SNA需求着手。潜在需求主体、目标的显性化就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在 SNA 中的一种制度安排体现;并且,这种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古典 经济学中萨伊定律(Say’sLaw)所描述的现象,即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 求。政府可以通过特殊功能,扩大对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及优势的宣传, 以及安排相应配套的措施来进行 SNA的强制性推扩,即强制性变迁。因 此,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变迁,最主要的特点是强制性变迁。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综述

第二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综述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涵义、特点例1.一个家庭的收支帐:某家庭上年存款及其他资产余额为15万元,夫妇俩月收入5000元,孩子为未成年人,无收入,家庭消费每月2500元,则其当年新增储蓄为12×(5000-2500)=30000元,当年年末存款增加3万元当年年末存款及其他资产余额=上年存款及其他资产余额+当年收入-当年支出=15万元+12×5000元-12×2500元=18万元例2.一个企业的会计帐:一个企业生产拖拉机100万台,出售80万台,每台售价100万元,其生产成本为每台50万元,费用分摊为每台30万元,计算其利润。
解:利润=销售收入-生产成本-费用=80×100-80×50-80×30=1600万元。
例3.一个企业的统计帐:一个企业生产拖拉机100万台,出售80万台,每台售价100万元,其中间消耗为每台70万元,计算其总产值和增加值。
解:增加值=总产值-中间消耗=100×100-100×70=3000万元。
一个国家的经济体是由一些相互关联的市场主体形成的,市场主体即介入市场运行的有关当事人或实体。
包括居民、企业、政府和其他非营利机构。
也包括一些中介机构。
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汇总起来,就得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主要经济总量,包括生产、收入、支出(消费)、积累等。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
它通过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体系和科学的核算方法,系统地反映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
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加以剖析,从横向看,是由国民经济各部门所组成;从纵向看,是由社会产品生产、分配、流通、使用四个环节组成。
实际上,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纵横交叉,结成及其复杂的网络般经济联系。
国民经济(简答题)

国民经济(简答题)第一章1.何谓国民经济?它包括哪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部经济活动的总和。
从横向看,国民经济包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微观单位——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等等,据此我们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各单位,各部门的总和。
从纵向看,国民经济又包括上述经济单位和部门运用各种资源要素,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经济活动,据此我们也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总和。
2.何谓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国民经济核算是指按照一套既定概念方法对一个国民经济整体的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
(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指国家或国际组织为统一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核算标准和规范;指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
3.试述《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核算体系建立在以“五大核算表”(国内生产总值、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民经济账户”(经济总体账户、机构部门账户、国外账户)为主体的二元结构基础之上,其中还有附属表对其进行补充。
核算内容:反映物质产品生产、交换和使用的实物运动,还注重收入支出和金融交易等资金流量和资产负债存量的核算,能更好地反映社会再生产中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运动过程。
第一阶段: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的建立和发展阶段(建国初期)。
第二阶段:MPS体系与SNA体系并存(1985-1992年)。
第三阶段:基于SNA模式的发展阶段。
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特点:(1)扩大了核算范围(2)充实核算内容(3)改进核算方法(4)提高国际对比能力。
第二章1.什么是机构单位、常住单位、经济利益中心、基层单位、经济领土、经济流量和存量、交易,交易的主要形式有哪些?(1)机构单位是能够独立地拥有资产、承担债务,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单位进行经济单位进行经济交易,是进行经济决策的基本单位。
(2)常住单位是指在本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机构单位。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存在的问题与完善途径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存在的问题与完善途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新版本于2002年底正式出版实施,新核算体系在结构上更加严谨,充分反映了国民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在内容上更加丰富,涵盖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环节和主要方面;在方法上更加科学,既考虑到需要,又考虑到可能。
但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处完善过程,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较短,国民经济核算基础还比较薄弱,资料来源的渠道受到一定制约,与最新国际标准相比,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我国的核算是采取“统一方法,分级核算”的形式,十几年来,经过不懈的努力,地区核算同国家核算一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不仅完成了省级核算的全面过渡,同时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内容延伸到市(县)一级。
尽管如此,我国的地区核算与国家核算相比又存在差异,国民经济核算中还存在一些棘手问题,如,全国GDP与各省市区汇总GDP存在差距、服务业增加值核算、地区流入流出核算、不可观测经济核算、价格指数体系不健全等等。
为了加强改进地区GDP核算工作,进一步和国际接轨,加强国际比较研究,核算实际工作者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积极寻找可行对策,从完善统计方法制度、统计指标体系及完善部门统计制度入手,逐步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确保国民经济核算主要指标的真实、及时、准确,更好地为各级党政领导服务。
一、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的变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理论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客观情况的需要,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制定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完善。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的是产生于前苏联、东欧国家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MPS体系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因而我国在继续实行MPS体系的同时,逐步引进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国民账户体系(SN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范围只包括英、法、俄、德等8个国家
《国民经济核算分析》 6
(一)从国民收入估算到国民经济核算
2.官方国民收入统计阶段(1918-1939)
国际联盟:一致性、可比性,26国的国民收入估计资料
E·林德尔:国民经济运行的理论模式 R·富利斯奇:经济流通体系设想 W·列昂惕夫:投入产出核算及其应用 C·克拉克:一系列重要的经济项目 S·库兹涅茨:国民生产总值统计系统化 特点:连续估算 参与国家迅速增加
《国民经济核算分析》 10
(四) SNA的成熟期(1993年以后)
SNA(1993)公布,联合国等五个国际组织联合修订
特点:更新、澄清、简化和协调
1993年SNA 修订计划
——《关于使用更综合的方法对1993年SNA进行修订的建
议》 ——包括回购协议、养老金计划、股票期权、呆坏账估 计等45个修订问题清单。
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作用
国民经济核算学的学科定位
《国民经济核算分析》
3
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概论
一、什么是国民经济核算
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指导
综合应用统计、会计和数学方法
对一国(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类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流
量)及其在特定时点的结果(存量)和各重要总量指标及其 组成部分进行系统、综合、全面的测定
非排他性:无论是否支付费用,任何国家都可以从中获益 非竞争性:增加对其的使用时,并不影响其他使用者的使用
(二)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SNA
SNA属于手段型全球公共产品
SNA属于强者供给型全球公共产品
SNA属于网络型全球公共产品 SNA属于知识型全球公共产品
— 1993年停止了对MPS 国民收入指标的核算
—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
构成:5套基本核算表、一套国民经济账户和2张附属表 特点:完全确认了SNA的核算框架
《国民经济核算分析》 13
第二节
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国民经济核算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
(一)SNA具备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
国民经济核算分析
第一章
总论
主讲人:X X X 200 X - XX - XX
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章目录
1 2 3
国民经济核算概论
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学与国民经济核算分析
《国民经济核算分析》
2
学习要点
什么是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生和发展
国民经济核算学的公共产品属性
《国民经济核算分析》
12
三、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建立和发展
十年准备,三大观点
— 十年:1982-1991年 三大派: MPS主体派、SNA 主体派、“中国特色”派 — 1984年开始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设计工作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MPS和SNA的混合性体系 )
融入SNA之路
“国民核算”概念
最早国际协议:1944年和1945年,经济统计的国际比较问题 SNA的胚胎:斯通“国民收入的计量和社会账户的建立” 成过程中的中间成果:1950年,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简明国民经济核 算体系》、1952年《国民经济核算标准化体系》;1950年,联合国统 计署从41个国家收集国民收入的估计值
《国民经济核算分析》
7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产生和发展
1.SNA的孕育期(1939—1952)
估算方法论重大突破:1939年英国经济学家J· E· 米德和R· 斯通《战时 财政资源分析与国民收入和支出估计数字,1938-1940》
向国民产品、收入核算和SNA过渡的开端:1941年E· V· 克利夫提出了
《国民经济核算分析》 8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产生和发展
2.SNA的初创期(1953—1967)
SNA(1953)正式诞生: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辅 助表” —目的:提供标准框架 —重心:国民收入与生产核算 传统金融统计的重大变革: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M·A·考普兰将资 金流量表与国民收入核算结合 美国经济学家R·戈德史密斯,国民资产负债表和国民财富表编制的 系统研究 1977年,J·E·米德《国际收支》,国民收入与国际收支联系 特点:考虑到了发展中国家的需要
《国民经济核算分析》
11
三、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建立和发展
最早的国民收入估算
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巫宝山教授编制1933、1936和1937年中国的国
民所得
MPS体系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物质平衡表体系(Material Product Balance System,MPS) —由原苏联始创,主要在当时的计划经济国家中使用 —我国“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社会总产值核算体系 —从来没有完整地实施过MPS —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范围窄、核算方法没形成整体结构
用以跟踪、描述一国(地区)国民经济的联系和结构的全貌
《国民经济核算分析》
4
SNA
Na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NA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基础:一套符合国际惯例的概念、定义、分类和核算规则 ——组成:一套逻辑严密、协调一致而完整的宏观经济账户、 资产负债表和表式
——作用:“它可以提供对一个经济体的全面观察”
《国民经济核算分析》
5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演进 (一)从国民收入估算到国民经济核算
1.民间国民收入统计阶段(1665-1918)
W·配弟:政治算术,统计学创始人 G·金:估算英国国民收入,分组细、首次进行国际比较 F·魁奈:《经济表》 A·L·拉瓦锡:区分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T·柯格兰:连续估计、三方表示、生产净值 问题:没有形成系统的国民收入统计的概念和方法 估算时间不连续
重视与其他统计国际标准的协调
《国民经济核算分析》 9
(三) SNA的成长期(1968—1992)
SNA(1968)公布 内容:新增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 资产负债核算纳入体系做前期准备 三大类20个账户体系 特点: ——核算内容范围的扩展 ——核算方法的改进 ——核算内容的标准化和深化 ——按固定价格来计算总量指标 问题:重于体系的精美、应用的可行性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