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读书报告
《哈姆雷特》读后感5篇

《哈姆雷特》读后感5篇《哈姆雷特》作为古代西方的名作,不仅仅留下了经典的台词,人物更是反映了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的现实。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哈姆雷特》读后感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哈姆雷特》读后感1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说明《哈姆雷特》这本书的影响力巨大。
的确,《哈姆雷特》取材于12世纪丹麦历史中“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仅代表了莎士比亚的最高戏剧艺术成就,也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
细细读来,慢慢咀嚼,愈发让人感到内心的震撼。
本文最初的哈姆雷特是天真、单纯,也是幸福的一个王子,他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希望。
后来,父亲的暴死、母亲的改嫁,让他觉得一切都天翻地覆了。
于是,他失望、孤寂,开始忧郁了,他无目的地,浑浑噩噩地生活着。
恰在此时,父亲的鬼魂告诉了他事情的真相,这下,哈姆雷特愤怒了,他从浑噩中觉醒过来——他要为父报仇。
哈姆雷特凭着自己的智慧,验证了事情的真实性之后,他开始平静下来,并认真地沉思着自己是否应该担起重任。
最终,哈姆雷特做出了决断,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爱情,放弃了许许多多安逸的物质生活。
然而,就当一切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做好安排的时候,却中了国王的奸计,被毒剑刺伤,但他最后还是杀死了国王。
他虽然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但却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铺平了道路。
他的灵魂因为自己的抉择而走得更远了,直到消失在那条通往天堂的大道上。
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爱情。
正因为如此,他能对母亲发出心底的愤怒,面对奥菲利娅的死,他悲痛欲绝,而当他面对自己的仇人、国家的仇人时,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犹豫不决、迟迟不愿行动。
如今读来,我仍能感受到他当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的挣扎。
他从“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过来”这句豪言壮语,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句话中,我从中体会到了深深地无奈。
《哈姆雷特》读后感范文5篇

《哈姆雷特》读后感范文5篇篇一:《哈姆雷特》读后感《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
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曾借人物之口表达自己的戏剧主张:"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演变发展的模型。
"《哈姆雷特》正是剧作家这种现实主义戏剧观的生动体现。
这个剧本的又一个名字叫做《王子复仇记》。
实际上这个王子并没有给老国王复仇,尽管他最后刺死了新国王,但这更大的好处上是为了行将死去的自己。
他的复仇很失败,正因他一向在彷徨,他憎恨这个世界,也憎恨自己。
他对别人冷嘲热讽,对自己则是不断地责备。
他尝试着去做一些事情,但更多时候他一动不动。
他的形象,和其他人的英雄般的鲁莽相比,更像是一位痛苦的智者。
他更多的进行精神上的抗争。
哈姆雷特是悲剧的中心人物。
他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
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核心,它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教会进行斗争的武器。
人文主义着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封建神学,宣传人是宇宙的主宰,是万物之本。
哈姆雷特对世界和人类抱有巨大的热情和完美的期望。
他说:"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物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行动多么像天使!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肯定人的现实生活,渴望纯洁的友情和真挚的感情。
他聪明热情、敏感善思、能文能武。
他的恋人奥菲利亚说:"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就是这样陨落了!"这样的王子自然得到民众的拥护,连他的敌人克劳迪斯也承认:"他是为糊涂的群众所喜爱的"。
但是他一接触社会的现实,他所崇拜的父王突然死去,而自己所爱的母亲连为丈夫送葬的鞋子都没有穿旧,就匆忙嫁给了从前受人耻笑的克劳迪斯。
他感到忧郁:"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经过一番深沉的思考,把个人问题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发现"时代一切都脱节了","丹麦是一座监狱","我决心担负起重整乾坤的职责"。
这样为父报仇实际上成了改造社会的一个具体行动。
《哈姆雷特》读后感样本(4篇)

《哈姆雷特》读后感样本以前,常听人说《哈姆雷特》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我没有亲见,自然也无从说起。
如今,我读了一遍,心中颇有一番感慨。
伴随着淡淡的悲伤,哈姆雷特本性之善、意志之坚、复仇的愿望之切等特点,无不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我觉得,哈姆雷特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他的灵魂也因他的英雄举动走得远于他人。
最初,哈姆雷特是天真的、单纯的,也是幸福的,他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
后来,父亲的暴死、母亲的改嫁,让他觉得一切都天翻地覆了,于是,他失望、孤寂,又开始忧郁了,他无目的地活着。
恰在此时,鬼魂告诉了他真相,于是,哈姆雷特愤怒了,他也开始觉悟了,他要报仇。
哈姆雷特凭着自己的智慧,验证了事情的真实性之后,他开始平静下来,他沉思着,自己是否应该担起重任。
那时,他的灵魂却没有停下来等待,仍在前进。
最终,哈姆雷特做出了决断,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爱情,放弃了……只是他却没有料到克劳狄斯的阴谋,不过,他毕竟在临死前也给了敌人致命的一击。
他虽然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他却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铺平了道路。
此时,哈姆雷特的灵魂走得更远了,直到消失在那条通往天堂的大道上,好一个走远的灵魂!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情爱。
正因为如此,他能对母亲发出心底的愤怒,面对奥菲利娅的死,他悲痛欲绝,而当他面对自己的仇人、国家的仇人时,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犹豫不决、迟迟不愿行动。
如今读来,我仍能感受到他当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的挣扎。
什么才是英雄?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莎翁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摆脱了古人将英雄神化的写法,他写活了哈姆雷特。
这个人物感动了读者,让人觉得,仿佛真有这样的一个人站在我们的面前。
读罢此剧,我的心里再也不能平静了,胸中掀起的激情使我发出了来自内心的感叹:哈姆雷特,我为你喝彩。
《哈姆雷特》读后感样本(2)《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这部戏剧深入探讨了人性、权力、爱与背叛等主题,给我们带来了思考和启示。
哈姆雷特读后感14篇

哈姆雷特读后感14篇哈姆雷特读后感篇1父爱如一盏明灯照亮人们的前程,又如一座灯塔给迷途的船儿指引航向。
父子情如太阳与植物,太阳用自己的光辉给植物送去能量,父亲用父爱的阳光哺育孩子的成长。
《哈姆雷特》给了我这样的思想感染。
前几天,我读了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是法国的著名戏剧家,主要作品有《奥赛罗》、《李尔王》。
在着部小说中,讲述了一个很感动人的故事:王子哈姆雷特突然接到了母亲的一封书信。
信中写道他的父亲已经去世,让他回国来奔丧。
哈姆雷特回到本国后,越来越觉得不对劲,最终发现是叔叔害死了自己的父王。
然后,他谋杀了他的叔叔,并且自己也被杀害了。
通过这篇小说,看出了父亲与儿子感情有多深,这真是令人佩服。
而现在社会中的一些人,父亲与儿子的感情就如一盆清水,淡淡的,几乎一点浓烈的色彩都没有。
父子情深。
现在的孩子与父亲不是争吵就是打闹,当孩子的何曾想过父亲生你养你,领着你走上人生之路,陪着你走过风风雨雨,其中有多少为你付出的酸甜苦辣。
应该说,哈姆雷特对父亲的感情是深深的,太值得我们现在的孩子想一想了(当然,为父报仇也不能杀人啊,而且把自己的生命也搭了进去)。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美德之邦。
但社会上,“父子之交淡如水”也不是没有。
一个民族的'优秀美德和素质,更多地体现在家庭中,就好像哈姆雷特和他的父亲一样,为了对父亲的深深感情,不惜自己的一切。
想到这儿我不禁要哭了,小心地打开这本书,在扉页上写上五个字:父亲,我爱你!我的心里霎时溢满了欢乐。
抬起头,望向明亮的窗外,太阳的光线那么温暖,鸟儿在蓝天的怀抱里飞翔。
哈姆雷特读后感篇2世界名著《哈姆雷特》中有这样一段话,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要是他能够践登王位,一定会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的”。
文中的哈姆雷特身处王子,父亲被叔父谋杀,于是他立志要为父亲复仇,他于是与现任国王也就是他的叔父斗智斗勇,最终他用利剑惩除了叔父而自己也不幸死去。
在我看来,这句话在哈姆雷特身上是十分合适的,他敢于和强大的敌人作斗争,证明他有勇气,他誓死为自己父亲报仇,说明他有孝心、有决心,面对敌人的计谋,他灵活地作出判断,体现他的机智;在爱情与理想之间,他果断地做出了决策,展现了他果敢的.决策能力。
《哈姆雷特》读后感模版(五篇)

《哈姆雷特》读后感模版初读《哈姆雷特》,印象不深刻。
后来看了电影,不知为何只对美丽的奥菲利亚感兴趣。
她有一头金色的长发,从鬓角两侧向上分别搅成两个麻花辫,垂在耳后,她长的美如天仙,有着一张最纯洁的脸,和最灿烂善良的笑容。
在之后的很多年里,年轻的逃跑一直都是把长长的头发,在耳侧搅成两个麻花辫。
再后来,看了一幅油画,奥菲利亚落水时,她巨大的裙裾和着鲜花野草树枝托着她,像小船一样悠悠的飘向远方,飘向再也没有痛苦的地方。
可爱的奥菲利亚,还张着她美丽的小嘴,幽幽,幽幽的唱着歌,从容,从容的赴天国。
那印象太深了,至今鲜明历历。
甚至痴想,如果一生中,有值得像奥菲利亚那样牵挂的人,让自己牵挂,让自己在乎,他也一样牵挂在乎自己,哪怕自己垂垂老也,也不会担心红颜消失,即便走尽红尘之路,也会如美丽的奥菲利亚一样,从容赴天国。
奥菲利亚,给了我那么多美丽的联想,因为她的美丽和纯情。
奥菲利亚甚至让我觉得死也是可以如此美丽动人的。
不久前又看了一遍《哈姆雷特》,对人物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奥菲利亚只能如一条自生自灭的小船,能让她从容美丽的香消玉损,已经是作者的仁慈了。
在那样的时代,在那个特定的典型的环境里。
奥菲利亚的命运只能维系在王子身上!王子爱她,至少曾经爱过。
她也确信王子爱她。
连她的哥哥、父亲都看得出来。
可是,王子背负着替父报仇,为母雪耻,为国除害的大任!这些都比对一个女人的爱情来的重要!他在复仇的火海中挣扎,他在叔叔一次又一次的构陷中抗争,他在对母亲的失望中奋斗,他在对周围人的围追堵截中,像个猎豹一样左躲右闪,伺机反攻,这一切,让他没有时间再去关心爱情,关心一个爱着她的女人。
这个女人甚至成了试探他的筹码,这个单纯的姑娘被人利用了来试探自己的爱人,她自己都不知道,因为利用她的正是自己的父亲,而父亲是受新国王的指使。
不得已中,王子杀掉了偷听的老臣——他心爱的姑娘的父亲,王子因此被堂而皇之的遣送出境。
可想而知,奥菲利亚,这个孤苦无依的姑娘,在父亲被情人杀死、情人不在身边,哥哥在外流浪的情况下,疯了。
《哈姆雷特》读后感

《哈姆雷特》读后感《哈姆雷特》读后感(集锦15篇)《哈姆雷特》读后感1适逢前些日子的英语课读了《哈姆雷特》,所以这悲剧的第一本还是要选择它的,虽然文章很长,但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累,心情也随着故事的情节起伏跌宕。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它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父亲突然逝世,不到两个月,王后就和国王的弟弟、新国王结了婚。
悲痛和郁闷使年轻王子昔日惯有的快乐荡然无存,在他眼里,一切高洁的花卉全都枯死了,倒是杂草却在那里疯长。
哈姆雷特总是穿着黑色的丧服来表示他的哀悼,甚至在新王举行结婚大礼的那一天,他仍旧身着丧服以示鄙视。
不久后,哈姆雷特看到了父亲的鬼魂,鬼魂说他他的亲弟弟克劳狄斯害死的,哈姆雷特立誓要复仇,作出了一个奇特而大胆的决定:假装发疯。
这样不但可以巧妙地掩盖他内心中的真实的不安,也可以给他机会冷眼窥视克劳狄斯的一举一动。
自此,哈姆雷特在言语、服饰及各种行动上都装得疯癫怪诞。
聪明的丹麦王子利用宫里来的戏班子试探新国王,于是,哈姆雷特决定叫这个戏班子在他叔叔面前表演鬼魂所说的谋杀场面,然后仔细观察克劳狄斯的神情反应来确定他究竟是不是凶手。
很遗憾,克劳狄斯没有经受住考验,使哈姆雷特认定了他就是杀害父亲的凶手。
《哈姆雷特》读后感2当头顶的光芒无法照亮身后的黑暗,当彻夜的丧钟无法安息冤死的亡魂,当正义的锋芒无法刺穿恶魔的铠甲,复仇的业火从地狱燃起,灼尽一切的灵魂。
耄耋或是及笄,纯洁或是邪恶,在这王国末日的烈焰中挣扎。
生存还是毁灭,由谁抉择?沾染敌人鲜血的宝剑如今刺向谁的胸膛,一个人的冤仇要有多少人的头颅来抵偿!荒芜的土地沸腾起血红色的泥浆,阴险狡诈的谋杀与光明正大的屠戮,究竟哪一个企盼后人来称扬。
天使披上仇恨的外衣就可以折断娇嫩的花茎,用鲜血为明月梳妆?尽管父亲死于恶魔的诅咒,尽管母亲下嫁于残忍的刽子手,复仇也绝不是一个人应有的宿命。
即使血肉之躯无法承受苦难划下的创口,也不该在前行的路上用他人的鲜血作河,身躯作舟。
哈姆雷特读后感范例(6篇)

哈姆雷特读后感范例一部人类心灵咏唱出的伟大史诗,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哈姆雷特是一个刻画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他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
哈姆雷特在我心目中始终是一个英雄,一个充满了悲剧美的英雄。
悲剧具有一种深刻的美,悲剧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不只是为了赢得人们一滴同情的眼泪,而是要通过悲剧产生、发展、结局的整个过程唤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严肃思索。
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及其性格特点,正是遵循了悲剧艺术的特征,从而使哈姆雷特的塑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哈姆雷特》这一不朽剧作中,始终存在着善良与邪恶等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
哈姆雷特作为该剧的主要角色,他的命运不可避免地处于这激烈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
身为王子的哈姆雷特被莎翁塑造为生命之美的典型,他年轻英俊,坚毅勇敢,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父王和母后,有着心爱的恋人奥菲莉娅,可以说,他的生命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然而,这美好的生命时光瞬息之间又消失了,他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呢?我们看到,当时的丹麦宫廷一片混乱,老王奇怪地驾崩,王后改嫁新王,国外敌军压境,国内群情激愤、一触即发,而宫中却在通宵达旦地酗酒取乐,这一切,都在哈姆雷特年轻美好的生命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从而使他郁郁寡欢,认为人间不过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些已经为王子年轻的生命注入了悲剧的因素。
随着老王鬼魂的出现,宫廷内幕的揭开,谋杀罪行的暴露,王子心中烈火的燃起,悲剧的帷幕拉开了……面对阴险奸诈的新王,哈姆雷特开始了孤身复仇的行动:为了复仇,他失手杀死了恋人的父亲;为了复仇,他佯装疯狂失去了深爱的情人,为了复仇,他对软弱的母亲冷言相向;为了复仇,他忍受着失去友情的痛苦。
最后,在一场血淋淋的宫廷决斗中,他虽然杀死了阴险狡诈的新王,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在这“牢狱”般的宫廷中。
哈姆雷特读书报告优质文章五篇

哈姆雷特读书报告优质文章五篇《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代表作品。
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末期社会的罪恶与本质特征。
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哈姆雷特读书报告,欢迎大家参阅。
哈姆雷特读书报告1以前,常听人说《哈姆雷特》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我没有亲见,自然也无从说起。
如今,我读了一遍,心中颇有一番感慨。
伴随着淡淡的悲伤,哈姆雷特本性之善、意志之坚、复仇的愿望之切等特点,无不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我觉得,哈姆雷特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他的灵魂也因他的英雄举动走得远于他人。
最初,哈姆雷特是天真的、单纯的,也是幸福的,他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
后来,父亲的暴死、母亲的改嫁,让他觉得一切都天翻地覆了,于是,他失望、孤寂,又开始忧郁了,他无目的地活着。
恰在此时,鬼魂告诉了他真相,于是,哈姆雷特愤怒了,他也开始觉悟了,他要报仇。
哈姆雷特凭着自己的智慧,验证了事情的真实性之后,他开始平静下来,他沉思着,自己是否应该担起重任。
那时,他的灵魂却没有停下来等待,仍在前进。
最终,哈姆雷特做出了决断,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爱情,放弃了……只是他却没有料到克劳狄斯的阴谋,不过,他毕竟在临死前也给了敌人致命的一击。
他虽然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他却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铺平了道路。
此时,哈姆雷特的灵魂走得更远了,直到消失在那条通往天堂的大道上,好一个走远的灵魂!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情爱。
正因为如此,他能对母亲发出心底的愤怒,面对奥菲利娅的死,他悲痛欲绝,而当他面对自己的仇人、国家的仇人时,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犹豫不决、迟迟不愿行动。
如今读来,我仍能感受到他当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的挣扎。
什么才是英雄?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莎翁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摆脱了古人将英雄神化的写法,他写活了哈姆雷特。
这个人物感动了读者,让人觉得,仿佛真有这样的一个人站在我们的面前。
读罢此剧,我的心里再也不能平静了,胸中掀起的激情使我发出了来自内心的感叹:哈姆雷特,我为你喝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雷特》读书报告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是我读完《哈姆雷特》后感觉最为经典的一句话。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会被这个问题所困扰,为了生存,我们努力奋斗,然而不经意间的一次失败或许就会造成毁灭。
书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最终选择了和敌人一起毁灭,这是一场悲剧,也许是由他的性格所决定。
在读《哈姆雷特》之前,我对戏剧这一艺术形式还不是非常了解,只是在高中课本中接触了一些文学作品。
其中就有莎士比亚的一些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
感觉莎士比亚的语言十分华丽,具有跳跃性,有时真的很难让人理解,但又确实很美。
《哈姆雷特》是着名悲剧之一,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它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点,被别林斯基视为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
在《哈姆雷特》中,复仇的故事中交织着爱恨情愁。
同时,哈姆雷特也是该剧主人公丹麦王子的名字。
这个悲剧的基本情节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亲报仇的故事。
丹麦王子原在国外读大学,因父亲暴死而匆匆回国。
不久,母亲又改嫁叔父——克劳迪斯。
夜间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弟弟害死的,并嘱咐儿子报仇。
于是,哈姆雷特改编了一出杀君篡位的旧戏文,请
克劳迪斯观看,以证明鬼魂话的虚实。
戏未演完,克劳迪斯因做贼心虚而仓皇退席。
为报父仇,也为了“重整乾坤”,哈姆雷特同以克劳迪斯为代表的宫廷集团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
斗争的结果是悲剧性的。
哈姆雷特刺死了奸王克劳迪斯,自己因中毒剑同归于尽。
他虽报了父仇,重整乾坤的事业却落了个空。
如同西方格言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关于哈姆雷特的性格,西方甚至有专着讨论。
哈姆雷特其实是莎士比亚心目中理想的人物,一个具有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的青年。
作者借哈姆雷特情人奥菲莉娅之口,称赞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见第三幕第一场)。
但哈姆雷特的遭遇十分坎坷:父亲被毒杀,母亲被占有,王权被窃取。
有时他的抉择是非理性的,相当冲动的,比如当他在激怒之下一剑刺死他误以为是国王的波洛涅斯。
他装疯来躲避国王的迫害则表明他相当的理智和顽强。
其实很多时候很多东西很多疑问他可以不追究,过一种被称作麻木或者“看开”的生活。
即使在他遭遇不幸的时候,他仍然真挚的深深的爱着奥菲丽亚。
作者笔下的哈姆雷特身上所表现的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和道德。
针对封建教会对人的蔑视,哈姆雷特有着一套与中世纪传统观念完全不同的见解。
在他看来人间决不像教会所宣扬的是烦恼的场所,而是美好的花园,他满怀激情的赞叹道:“人类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
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这充满诗意的台词,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力量和智慧,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哈姆雷特反对封建的尊卑贵贱,主张平等相待。
当他的朋友霍拉旭以卑微的仆人自称时,他纠正说应以朋友相称。
在他的眼里:“胖胖的国王和瘦瘦的乞丐,对于蛆虫来说,不过是一个桌上两种不同的菜”。
虽然比喻不是很恰当,但十分有道理,浅显易懂。
面对一系列沉重的打击与挫折,哈姆雷特逐渐意识到了社会的黑暗,并由此想到了自己的责任:“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重任!”
将个人复仇与改造社会结合起来,这表现了哈姆雷特作为人文主义者崇高的精神境界。
这样一位先进的人文主义者,虽报了父仇,却未能完成匡正社会的重任而抱恨死去。
而造成哈姆雷特最终悲剧有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看,哈姆雷特所面临的不是一个克劳迪斯,而是整个封建统治集团和社会邪恶势力。
而新兴的资产阶级尚处于萌芽状态,推翻封建大厦的时机还未成熟。
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他作为人文主义者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所追求的也是个性解放和人性自由。
因此,哈姆雷特虽然同情人民,但不敢相信人民,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总是单枪匹马,孤军奋战,企图凭借个人力量来完成改造社会的艰巨任务。
却没想到
人民其实是这个社会的主体组成,当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他往往顾虑重重,行动延迟,终于陷入悲剧。
其次,他身上残留着的旧的传统观念也是造成他悲剧主观方面的原因。
由于相信教会所宣言的天堂地狱之类的说法,他错过了杀死克劳迪斯的最佳时机,因为存在着宿命论的思想,他又在决斗中采取了听天由命的态度。
这些思想的束缚也是他在斗争中消极被动,最后失败的原因。
总之,哈姆雷特的悲剧是时代和历史的悲剧,是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雷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它在艺术上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
首先,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副广阔的社会背景。
悲剧中,值夜班的卫士,戒备森严,预示着战火一触即发;羽毛未丰的儿童逃不脱当“戏子”的命运;墓地里的掘墓人在感叹:“世界上的事情真是太不公平了”。
这一副广阔的背景不仅展现了16、17世纪之交“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英国现实,也为塑造这个时代的典型人物提供了典型环境。
生动丰富的情节也是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重要特色。
在剧中,作者安排了以哈姆雷特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小福丁布拉斯为副线的三条复仇线索,其间还穿插着友谊、爱情等多重关系。
这多条线索交错展开,使得戏剧场面层出不穷。
最后各条线索从不同的方向奔向高潮,戏剧效果扣人心弦。
匆匆看完全书,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主人公鲜活的形象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虽然对书中的许多哲学思想不甚理解,但作者的语言
描写技巧和故事情节设置值得我们学习。
生存还是毁灭,这任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