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春闺思》意思-赏析
诗歌题材2——爱情闺怨诗

【课堂演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1) "锁"字是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 露;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2)运用了反衬手法(答对比、衬托也可给分)。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 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1)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分别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分析。 (2)这首诗中抓取了哪一细节?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内涵? (1)“袅袅”写柳枝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曳之态,“青青”绘桑叶葱茏青翠之色,这两 个叠词渲染出一种充满生机、令人沉迷的无尽春意,同时又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 美。 (2)抓取了“提笼忘采叶”这一细节:和众多的采桑女一样,本来是到郊外采桑叶喂 春蚕的女主人公,却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空的竹篮。这一特写镜头表明 了她虽身在桑下却心不在“桑”,而是心事重重、不断思念自己远在渔阳从军的丈夫。
(五)还有一种是以宫怨、闺怨寄托“士不遇”的情怀。 因为“放臣弃妇,自古同情。守志贞居,君子所托” 。男性诗人 “借女人说话”,表现的却是非女人的主题,他们的目的是借思妇 “托志帷房”。 一般说来,“男性作家笔下的闺怨题材与君臣遇合的主题常常是 一一对应的:以相思寓渴望抱效;以美人迟暮寓功业不就;以空闺寂寞 寓怀才不遇;以冷落薄情寓遭排挤打击等等。
唐代一首冷门情诗

唐代一首冷门情诗一、原文:《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二、衍生注释:1. “袅袅”:形容柳树柔软细长、随风摇曳的样子,就像美女曼妙的身姿一样,是一种很轻柔、妩媚的姿态。
2. “城边柳”和“陌上桑”:在古代诗歌中,柳树常常代表离别和思念,桑树则和养蚕织布的农事相关。
这两个意向放在一起,一个是城边的垂柳依依,一个是路边的桑叶青青,描绘出一幅很有田园气息的画面。
3. “渔阳”:在这里是指边疆地区。
古代的时候,边境地区经常有战事,很多男子都要去边境当兵打仗,渔阳就是他们可能前往的戍边之地。
三、赏析:1. 主题与情感:这首诗描绘出了一个春日里发生在闺中的故事。
主题是闺怨,表达了深闺女子对远在边疆的征夫的思念之情。
女子身处美好的春日之景中,却无心劳作,心思还停留在昨夜的梦境之中,因为梦中的那个地方有她思念的丈夫,可见思念之深。
2. 表现手法:诗人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前两句描绘了城边柳和陌上桑的美景,这么美的景色本应让人心情愉悦,但是后两句话锋一转,女子提着笼子却忘记采桑叶,心思全被昨夜的梦境占据。
通过这种对比强烈的画面,强烈地烘托出女子内心的思念之愁。
以景开篇,以情收尾,使得整首诗情感浓郁而自然。
四、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张仲素,他擅长乐府诗的创作。
他的诗风比较清丽婉转,很擅长写一些闺情诗,以细腻地刻画女子的心理活动而闻名。
他通过对这些女子情感故事的描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比如战争给家庭带来的离别之苦等。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在一个古典文学的座谈会上,大家都在分享自己喜欢的唐诗。
有个男士一直在滔滔不绝地讲李白的豪迈壮阔。
这时,一直比较安静的晓萱站起来说:“大家都在说那些大诗人的豪放诗篇,我却想到一首比较冷门的情诗,就像深巷里的酒香。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这是张仲素的《春闺思》,它没有大气磅礴的气势,反而像涓涓细流一样,带着一个女子温婉的思念。
爱情闺怨诗

• 闺怨 王昌龄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江南曲 李益 •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闺怨诗主要思想情感
• 1、 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
• • • • • • •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 (2)诗中的比喻新奇,向来为人所赞赏。 其实。把“君心”比作明月并不是谢榛的首 创,宋朝词人吕本中的《采桑子》中有: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西东,南北西东, 只有相随无别离。”试比较两首诗中“月” 的不同。(6分) • 参考答案:谢诗中的明月“才照楼东复转 西”,是朝秦暮楚、薄情寡义、用情不专的 象征;吕词中的明月“只有相随无别离”, 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照着相思的人,永远陪 伴着她,永远不分开。
•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 什么作用? • 答案:运用了反衬手法(答对比、衬托也 可给分)。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 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这里以 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
闺怨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与概括 主题 人物身份 伤 春 怀 人
弃妇
“怨” 由 年老色衰
丈夫情变 以夫为纲 丈夫戍边 远征 丈夫远行 (为利) 丈夫远行 (求学) 青春短暂 等待 幽闭深宫 失宠
贫女
秦韬玉
• • • •
蓬门未识绮罗香, 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 这首诗以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人传诵。 这是一个未出嫁的贫女的独白,她不幸的 遭遇反映了不公平的世态人情,勤劳节俭 的高尚品格不被人们欣赏,低下庸俗的反 而受到赏识,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 遇、寄人篱下的感恨。诗人藉此抒发了内 心的不平。
古人形容柳树的优秀诗句

古人形容柳树的优秀诗句古往今来,在诗人们的眼中,“柳”是他们所钟爱的意象之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人形容柳树的优秀诗句,欢迎大家阅读!古人形容柳树的优秀诗句1、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曾巩《咏柳》释义: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2、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杨万里《新柳》释义:百尺长的柳条轻拂过闪耀着银光的水塘,柳色尚且还不是深青的,只是浅浅的黄。
3、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李商隐《柳》释义:经追逐东风,犹如舞女在宴席上翩翩起舞,那时正是繁花似锦的春日,人们在乐游原中游玩。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释义: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5、晓带轻烟间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
——寇准《柳》释义:杏花在细细的如青烟的柳丝中若隐若现,夜晚的露珠轻柔的拂去深绿色柳叶的尘沙。
6、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周邦彦《兰陵王柳》释义: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
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
7、娇软不胜垂,瘦怯那禁舞。
多事年年二月风,翦出鹅黄缕。
——纳兰性德《卜算子新柳》释义:新柳的形态娇柔瘦弱,柔嫩的柳丝像娇弱的女子一样无力垂下,怎么能经受住春风的舞动。
二月的春风年年多事,将柳枝吹成鹅黄的颜色。
8、一种可怜生,落日和烟雨。
苏小门前长短条,即渐迷行处。
——纳兰性德《卜算子新柳》释义:同样是垂柳,在夕阳西下的岸边,朦朦胧胧的烟雨中却更加怜爱。
钱塘苏小的门前那青翠的柳荫,枝繁叶茂,迷离朦胧,让人浮想联翩。
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释义: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10、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晏几道《清平乐留人不住》释义:渡口空空荡荡只剩下杨柳郁郁青青,枝枝叶叶都满含着别意离情。
《陌上桑·美女渭桥东》古诗_作者李白_古诗陌上桑·美女渭桥东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

美⼥渭桥东,春还事蚕作。
五马如飞龙,青丝结⾦络。
不知谁家⼦,调笑来相谑。
妾本秦罗敷,⽟颜艳名都。
绿条映素⼿,采桑向城隅。
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
寒螀爱碧草,鸣凤栖青梧。
托⼼⾃有处,但怪傍⼈愚。
徒令⽩⽇暮,⾼驾空踟蹰。
译⽂ 太阳从东南⽅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楼。
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家取名叫罗敷。
罗敷善于养蚕采桑,(有⼀天在)城南边侧采桑。
⽤青丝做篮⼦上的络绳,⽤桂树枝做篮⼦上的提柄。
头上梳着堕马髻,⽿朵上戴着宝珠做的⽿环;浅黄⾊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的绫⼦做成上⾝短袄。
⾛路的⼈看见罗敷,放下担⼦捋着胡⼦(注视她)。
年轻⼈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以期引起罗敷对⾃⼰的注意。
耕地的⼈忘记了⾃⼰在犁地,锄地的⼈忘记了⾃⼰在锄地;以致于农活都没有⼲完,回来后埋怨⾃⼰,只是因为贪看了罗敷的美貌。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到这,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
太守派遣⼩吏过去,问这是谁家漂亮的⼥孩。
⼩吏回答:“是秦家的⼥⼉,起名叫做罗敷。
”太守⼜问:“罗敷多少岁了?”⼩吏回答:“还不到⼆⼗岁,但已经过了⼗五了。
”太守请问罗敷,“愿意与我⼀起乘车吗?”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怎么这样愚蠢!太守你已经有妻⼦了,罗敷我也已经有丈夫了!” (丈夫当官)在东⽅,随从⼈马⼀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
怎么识别我丈夫呢?骑⽩马后⾯跟随⼩⿊马的那个⼤官就是,⽤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黄⾊的笼头;腰中佩着⿅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五岁在太守府做⼩吏,⼆⼗岁在朝廷⾥做⼤夫,三⼗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岁成为⼀城之主。
他为⼈清廉,长得⽪肤洁⽩,有⼀些胡⼦;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步,从容地出⼊官府。
(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千⼈,都说我丈夫出⾊。
”注释〔陌上桑〕:陌:⽥间的路。
桑:桑林。
〔东南隅〕:指东⽅偏南。
隅,⽅位、⾓落。
我国在北半球,夏⾄以后⽇渐偏南,所以说⽇出东南隅。
〔喜蚕桑〕:喜欢采桑。
喜,有的本⼦作“善”(本⼈认为喜好,因为突出了罗敷的另⼀层美)。
点绛唇·闺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点绛唇·闺思原文、翻译及赏析点绛唇·闺思原文、翻译及赏析点绛唇·闺思宋朝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衰一作:芳)《点绛唇·闺思》译文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一寸柔肠便有千缕愁丝。
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倚遍栏杆,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
所思念的人在哪里呀?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
《点绛唇·闺思》注释点绛唇:词牌名。
“寂寞”二句:此系对韦庄调寄《应天长》二词中有关语句的隐括和新变。
人何处:所思念的人在哪里?此处的“人”,当与《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的“武陵人”及《满庭芳·小阁藏春》的“无人到”中的二“人”字同意,皆喻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
“连天”二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以表达亟待良人归来之望。
《点绛唇·闺思》赏析一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词人首先写道:“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闺”指过去年轻女子居住的内室。
“柔”有作“愁”的。
意思是说,一个人独处在深院闺房中,心中总是积郁了千丝万缕的愁绪。
开篇就以抒情笔调切入主题,再现了词人独守深闺,孤单寂寞,思念亲人,愁情不绝,柔肠寸断,叫人不知如何是好的情状。
“柔肠一寸”就是“愁千缕”,由此可见词人寂寞愁苦、深情绵长、思念之情无可排遣的程度已经到了极致。
接着写道:“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崔花雨”这里指崔花调落的雨。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烘托主人公忧愁的心境。
一个“惜”字表明了词人对“春春去”的情感。
接着又是“几点催花雨”,真有雪上加霜的感觉。
古诗清江引·春思翻译赏析

古诗清江引·春思翻译赏析《清江引·春思》作者为元朝文学家张可久。
其古诗全文如下:黄莺乱啼门外柳,雨细清明后。
能消几日春,又是相思瘦。
梨花小窗人病酒。
【前言】《清江引·春思》,元代张可久的散曲·小令。
这首曲真切地抒写了思妇盼归无望、借酒浇愁的心绪,蕴含着深沉的思念。
【注释】⑴门外柳:暗寓见柳伤别。
古人每每以折柳指代友人或情人送别。
⑵雨细清明:化用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句意。
⑶能消: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能消,能禁受。
⑷又是相思瘦:意指相思之苦让人憔悴消瘦。
作者《庆宣和·春思》:“一架残红褪舞裙,总是伤春。
不似年时镜中人,瘦损,瘦损!”可与此句互相参照。
【翻译】黄莺在门外柳树梢啼唱,清明过后细雨纷纷飘零。
还能再有多少天呢,春天就要过去了,春日里害相思,人儿憔悴消瘦。
梨花小窗里,佳人正借酒消愁。
【赏析】这支有名的小令,是写思妇在春残雨细的时候,想到韶华易逝,游子未归,因而借酒浇愁,去打发那好天良夜。
曲的前两句,都不着痕迹地化用了唐人的诗句。
“黄莺乱啼门外柳”,是写思妇,是从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怨》的诗意点染出来的。
意思是说,她正想在那里“寻梦”,让那千种情思、万般缱绻在梦里得到满足,可那“不作美”的黄莺,好像故意为难似的在门外乱啼,使人不能成眠,无法在梦里补偿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了的甜蜜。
“雨细清明后”,是写行人,是思妇魂牵梦萦的对象,是从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的句意中浓缩出来的。
妙在思妇被黄莺唤起,不是埋怨行人误了归期,而是关心游子在阴雨泥泞的道路上黯然魂消的苦况,这就进一步深化了曲的意境。
作者在这里引用唐人的诗句,有撮盐入水之妙。
“能消几日春”二句,是双承上面两句的曲意,即不但思妇禁受不起几番风雨,就是那天涯游子也同样受不了离愁的折磨了。
皇甫冉《春思》译文及鉴赏

皇甫冉《春思》译文及鉴赏《春思》是由皇甫冉所创作的,为了寄托无穷的思念,女主人公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仿照古人故事,为远方的夫君织一幅锦字回文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春思》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春思》唐代: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层城一作:秦城)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春思》译文莺歌燕语预报了临近新年,马邑龙堆是几千里的疆边。
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心随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
织锦回文诉说思念的长恨,楼上花枝取笑我依然独眠。
请问你主帅车骑将军窦宪,何时班师回朝刻石燕然山。
《春思》注释马邑:秦所筑城名,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
龙堆:白龙堆得简称,指沙漠。
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
苑:这里指行宫。
机中句,窦滔为苻坚秦州刺史,后谪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
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
论:表露,倾吐。
为问两句: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元戎:犹主将。
返旆:犹班师。
勒:刻。
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春思》鉴赏这首诗题为《春思》,大意是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
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
盛唐是社会相对安定的时期,但边境战争却并未停息。
前方将士与家乡亲人相互思念之情。
仍然是诗人们吟咏的重要主题。
这一类诗作总的来说具有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内容也较为充实。
由于富有真情实感.其中不乏千古传涌的佳作。
首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对比鲜明,动人心弦。
“莺啼燕语”,这是和平宁静的象征;新年佳节,这是亲人团聚的时辰。
但是,另一方面,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
上句“莺啼燕语”四字,写得色彩浓丽,生意盎然。
使下句“马邑龙堆”,更显得沉郁悲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春闺思》意思|
赏析
作者:佚名
风俗画画家画不出时间的延续,须选包孕最丰富的片刻画之,使人从一点窥见事件的前因后果。
这一法门,对短小的文学样式似乎也合宜,比如某些短篇小说高手常用不了了之的办法,不到情事收场先行结束故事,任人寻味。
而唐人五绝名篇也常有这种手法的运用,张仲素《春闺思》就是好例。
这诗的诗境很像画,甚而有几分像雕塑。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
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
这就组成一幅村女采桑图:蚕生春三月,春柳正含绿。
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采桑度》),真可谓无字处皆具义(王夫之)。
于是,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城边千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昼夜常怀丝(思)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非难堪之离情了。
后二句在蚕事渐忙、众女采桑的背景上现出女主人公的特写形象:她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笼这是一个极富暗示性的道具,提笼忘采叶,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
至于心儿
何往,末句就此点出渔阳二字,意味深长。
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
原来她是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
诗写到此已入正题,但它并未直说眼前少妇想夫之意,而是推到昨夜,说昨夜梦渔阳。
写来不仅更婉曲,且能见昼夜怀思、无时或已之意,比单写眼前之思,情意更加深厚。
提笼忘采叶,这诗中精彩的一笔,是从上古诗歌中借鉴而来。
杨慎早有见得,道是:从《卷耳》首章翻出。
《诗经周南卷耳》是写女子怀念征夫之诗,其首章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斜口小筐不难填满,卷耳也不难得,老采不满,是因心不在焉、老是忘采叶之故,其情景确与此诗有神似处。
但就诗的整体说,彼此又很不同。
《卷耳》接着就写了女子白日做梦,幻想丈夫上山、过冈、马疲、人病及饮酒自宽种种情景,把怀思写得非常具体。
而此诗说到梦渔阳,似乎开了个头,接下去该写梦见什么,梦见怎样,但作者就此带住,不了了之。
提笼少妇昨夜之梦境及她此刻的心情,一概留给读者从人物的具体处境回味和推断,语约而意远。
这就以最简的办法,获得很大的效果。
因此,《春闺思》不是《卷耳》的摹拟,它已从古诗人手心翻出了。
鉴赏
作者:佚名
唐代边境战争频仍,后来又加上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唐诗中,包含广大量描写征夫思妇相互怀念的作品。
张仲素是以写闺情见长的。
他的这类作品,除《春闺思》外。
还有《秋闺思》、
《秋夜曲》等,皆脍炙人口,传诵至今。
本诗写征人妻子在春天里思念丈夫的心态。
诗的开头,紧紧扣住一个春字来写。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为我们展现了一派郊野的春光。
袅袅是形容柳树随风摇曳的情态,城边则交代了具体的环境。
柳树是春景中的典型描写对象。
诗人在此既是写实,同时也蕴含着更多的深意。
柳树的千丝万絮,不正隐含着对征人的千思万绪吗?在这种场合提及柳树,的确耐人寻味。
第二句写到桑树,以便为下句采叶作铺垫。
青青是形容桑叶茂盛的样子,陌上是采桑的地方。
这同样是实中见虚的写法。
句中陌上桑一语,本是汉《乐府相和曲》名,一日《艳歌罗敷行》。
晋崔豹《古今注音乐》中说: 《陌上桑》,出秦氏女子。
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
王仁后为赵王家令。
罗敷出,采桑于陌上。
赵王登台,见而悦之。
因置酒欲夺焉。
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歌以自明焉。
诗人在此除了实写陌上春色之外,也是有意地用典,借《陌上桑》的故事,含蓄地表达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忠贞不二之情。
第三、四两句从写景转为写人。
提笼忘采叶,这是作者撷取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生动画画:采桑女手提竹笼而立,却忘了采摘桑叶。
这是一尊多么纯洁美丽的雕像!《诗经卷耳》有句云: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上古时代的女子因怀人而忘了采卷耳,唐代的妇人因思亲而顾不上采桑叶。
这其间相去千百年之久,而人们的感情特征竟是这样惊人的相似。
第四句昨夜梦渔阳补出忘采叶的真正原因,同时也点明了
本诗的主题。
渔阳是征戍之地,是亲人所去之地。
关河万里,只有梦中才能前往。
昨夜梦中相见,其悲喜交并的情景,至今仍萦绕在脑际。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难怪主人公要提笼忘采叶了。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构思新巧,剪裁精工,画面鲜丽,蕴意深远,是值得一读的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