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习俗 冬至的习俗
冬至节气有哪些风俗

冬至节气有哪些风俗冬至节气有哪些风俗冬至节气的风俗有祭祖、吃饺子、酿米酒、吃番薯汤果等。
1、祭祖: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从周代起,冬至这一天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祭祖,即便是最贫穷的人家,都会拿出平时的积蓄来添置新衣,准备祭祀用品。
2、吃饺子:在我国北方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
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3、酿米酒: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用糯米或者黄米,加入桂花酿造。
4、吃番薯汤果:在宁波冬至习俗是吃番薯汤果。
“番”和“翻”同音,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
汤果,跟汤团类似,但个头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没有馅。
汤果也被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
老宁波也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
宁波人在做番薯汤果时,习惯加酒酿。
在宁波话中,酒酿也叫“浆板”,“浆”又跟宁波话“涨”同音,取其“财运高涨”、“福气高涨”的好彩头。
冬至历史渊源1、沿革斗转星移中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位,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
西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北方中原地区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土圭测日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二十四节气”。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定的,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
在传承发展中,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农历中,成为农历一个重要部分。
2、涵义冬至有“日南至”之称,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
冬至传统习俗

冬至传统习俗冬至是中国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习俗,以庆祝冬至的到来。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冬至的传统习俗。
一、家人团聚冬至是冬季最长的一天,也是寒冷的季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回到自己的家中,与亲人团聚。
这是一个重要的家庭聚会日,全家人会一起享用丰盛的美食,并且互相祝福和道喜。
这也是表达家人之间情感的一种方式,加强家庭的凝聚力。
二、吃冬至饺子在冬至这一天,人们还有一个传统的习俗是吃饺子。
饺子象征着团圆和幸福,被认为是冬至的必备食物。
饺子的形状有很多种,有些人会做成圆形,寓意团圆;有些人会做成长条形,寓意长寿。
无论是形状如何,饺子都可以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三、喝红豆汤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在冬至这一天喝红豆汤。
红豆汤是用红豆煮成的甜汤,寓意着驱寒保暖和祛除厄运。
喝红豆汤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民间传说,相传魏晋时期有一名叫曹植的文学家,他因写作不顺利而陷入困境。
后来,他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给他喝了一碗红豆汤,曹植的困境很快得到了解决。
自此以后,人们将冬至定为喝红豆汤的日子。
四、晒冬至太阳据民间传说,冬至这一天的太阳特别暖和。
为了寻找温暖和吉祥,一些地方的人们会在太阳升起的时候,选择一个适当的场所席地而坐,晒冬至太阳。
这种习俗既能让人感受到温暖,又被认为可以带来好运和好健康。
五、吃汤圆在冬至这一天,人们还会吃汤圆。
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的,外面有一个皮,里面填充了各种馅料。
汤圆的形状圆滚,寓意着团圆和和睦。
吃汤圆的习俗在很多地方都很流行,同时也是冬至之后的一个传统元素。
六、放小灶炉在一些北方地区,冬至这一天人们还会在家中放小灶炉。
小灶炉是一种用炭火燃烧的炉子,寓意着迎接冬季的到来。
据传,小灶炉可以保佑家中的人们温暖安康,也可以预示着来年的好运和丰收。
总结一下,冬至是一个有着丰富传统习俗的节日。
人们会通过家庭团聚、吃饺子和汤圆、喝红豆汤等活动来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
冬至习俗有哪些 冬至节习俗

冬至习俗有哪些冬至节习俗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乃至中国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冬至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冬至相关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一、吃汤圆冬至节的最主要的习俗之一是吃汤圆。
汤圆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糯米团子,通常包含甜的和咸的两种口味。
人们相信吃汤圆可以祛除霜降时的寒气,象征着家庭团圆和幸福。
二、祭祀祖先冬至节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祖先的时刻。
在这一天,家庭会准备一桌美食,摆放祖先牌位,全家人一起向祖先献上祭品,表示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
三、登高赏景冬至节正值寒冷的冬季,但是有一项冬至习俗是要登高赏景。
传统上,人们相信登高可以增加阳气,对身体健康有益。
在这一天,许多人会去登山、爬山或者选择高地观赏美景。
四、炖汤汤冬至节也是不少人炖鸽子汤的日子。
炖汤是中国传统养生的一种方法,人们相信在冬至这一天炖的鸽子汤有益身体健康,可以暖胃补身。
五、纳福冬至节还有一个习俗是纳福。
人们会在这一天给自己、给家人送上祝福,相互祝福一年顺利、生活幸福。
也会将这份祝福送给朋友和亲戚,以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祝福。
六、放风筝在一些地方,冬至节还有一个特殊的习俗是放风筝。
冬至当天的风势比较适合放风筝,很多人会在这一天举行放风筝的活动。
人们相信放风筝可以带去不好运气,象征着迎接新一年的幸运。
七、贴窗花冬至节也是一个特殊的中国传统艺术日子,人们会贴上窗花。
窗花是剪纸艺术的一种形式,用来装饰窗户。
冬至这一天贴窗花可以增添过节的喜庆气氛,带来好运和祝福。
总结:冬至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有许多特殊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吃汤圆、祭祀祖先、登高赏景、炖汤、纳福、放风筝,贴窗花等等。
这些习俗都带有特殊的寓意和象征,以及加强家庭团圆和社区凝聚力的作用。
无论是吃汤圆还是登高赏景,冬至节是中国人向往幸福、庆祝丰收和祈求吉祥的重要时刻。
冬至的传统习俗

冬至的传统习俗冬至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习俗。
这一节日通常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人们通过一系列的传统习俗来庆祝这一重要时刻。
以下是冬至的一些传统习俗。
一、祭祀祖先冬至是中国传统祭祀祖先的重要时刻之一。
据传统习俗,家庭会在冬至这一天举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之情。
一般来说,人们会在家里设立祭坛,摆放水果、点燃香炉,全家人齐聚一堂,共同祭拜祖先。
这一习俗体现了对家族的尊重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吃饺子在中国北方地区,冬至也被称为“吃饺子节”。
这是因为传统认为吃饺子能够驱寒保暖,象征着对冰冷冬天的抵抗。
人们通常会在冬至这一天一起动手包饺子,并邀请亲朋好友一同分享美食。
这一习俗不仅增进了亲情友情,也使人们在严寒的冬季感受到温暖与团聚的力量。
三、喝酒在一些地区,冬至还有喝酒的习俗。
人们相信冬至这一天喝酒可以驱寒,保持身体健康。
一些地方甚至会流传下来一些有趣的民俗,比如“冬至饮七七八八”,意味着要喝上好的酒,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保持阳光的心情。
四、煮汤圆在中国南方地区,冬至的传统习俗是煮汤圆。
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的圆球状食品,象征着团圆和和谐。
人们一般会在冬至这一天和家人一起动手制作汤圆,并在晚餐时一同享用。
通过煮汤圆的过程,家人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相互之间的关怀和温暖得以体现。
五、祭灶神冬至也是祭灶神的重要日子。
灶神被认为是家庭的守护神,会为家人带来吉祥和福气。
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烧香、给灶神上供,并祈求他保佑家人平安和幸福。
同时,也会注意炉灶的清洁,并在灶下放一些糖果或其他美食以示庆祝。
在现代社会,冬至的习俗逐渐演变和丰富,但其重要性与庆祝的意义从未改变。
无论是祭祀祖先、吃饺子、喝酒、煮汤圆还是祭灶神,这些传统习俗都彰显了人们对冬至这个特殊节日的热爱和重视。
冬至的传统习俗不仅让人们体验到浓厚的民俗文化,也传承了一种团结、和谐、欢乐的价值观念,值得我们倍加珍视和传承。
冬至的传统习俗与风俗

冬至的传统习俗与风俗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农历的重要节气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习俗和风俗活动来庆祝冬至的到来。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冬至相关的传统习俗与风俗。
1. 冬至祭祀: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进行祭祀活动。
他们会特别准备一桌丰盛的食物,向祖先或神灵祈福,表达对过去一年丰收和来年的期待之情。
人们相信通过祭祀可以保佑家庭的安全和幸福。
2. 吃冬至饺子:东北地区的人们有吃冬至饺子的习俗。
他们认为饺子的造型寓意着包容和圆满,吃饺子可以预示着团圆和合家幸福。
在吃饺子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围坐在一起,共同品尝饺子的美味。
3. 刺猬冬至:湖南省的张家界市有一项独特的冬至习俗叫做“刺猬冬至”。
人们会在冬至这天将带刺的刺猬放生到自然环境中,寓意着对动物的保护和爱心。
这一习俗也提醒人们在冬至这一寒冷的季节里要关爱动物,尊重大自然。
4. 湖北省的黄冈市有一项传统习俗叫做“剥豆子”。
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将蚕豆晒干并剥壳,然后再用砂锅炖煮。
人们相信冬至这天剥豆子可以驱除邪气,保佑身体健康。
这一习俗也成为了当地与亲友团聚、分享快乐的重要方式。
5. 观赏冬至日出:在一些地方,人们会选择在冬至这一天早起,前往山顶或高楼观赏冬至日出。
观赏冬至日出被视为一种祈福的行为,人们相信在这一天早起观赏日出,可以得到好运和福气,为新的一年带来好兆头。
6. 泡脚仪式:有些地区有泡脚的传统习俗。
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准备一桶温水,然后泡脚,以驱寒保暖。
传说冬至这一天泡脚可以舒缓身体疲劳,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和其他健康问题。
除了上述习俗和风俗,也有许多其他地方和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冬至庆祝方式。
无论如何,冬至作为一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在各地都有着特色鲜明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这些习俗与风俗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人们更加热爱和珍视这个冬天的到来。
在当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城市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冬至习俗逐渐被遗忘。
然而,适当恢复和传承这些习俗,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让人们在庆祝冬至的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家的温暖。
冬至节日的风俗

冬至节日的风俗
一、祭祖
祭祀祖先是我国许多节日里常有的习俗活动,冬至也是其中之一。
祭祀或者是在家庙,或者是在坟地,都是把好吃好喝的东西,尽可能地供奉给祖先。
二、吃烧腊与姜饭
吃烧腊寓意来年能鸿运当头。
吃姜饭则是时节的原因,冬至需要御寒,适合进补,冬至煮腊味姜饭,适合时令。
在冬至这天,广东人还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
三、吃饺子
在我们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有冬至吃饺子的节日习俗。
吃饺子,又称吃“捏冻耳朵”,源于汉代的一个传说。
大家吃了以后,耳朵就都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就模仿这做“捏冻耳朵”吃,后来就称它为“饺子”。
四、吃年糕
明末清初,杭州人都有冬至吃年糕的习俗,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寓意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五、吃汤圆
冬至节吃汤圆的传统习俗,在明清时代就已经约定俗成。
尤其是在江南一带,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着家庭的和谐与吉祥。
冬至的民俗习俗

冬至的民俗习俗冬至,又称“冬节”、“冬至节”,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作为冬季的开始,冬至在中国民间有着丰富的习俗和民俗文化。
以下是关于冬至的一些民俗习俗的介绍。
1. 冬至祭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以感谢天地神明的保佑。
这样的祭祀活动通常会在家庭或村庄的庭院中进行,人们会摆放祭祀品如水果、酒食、糕点等,燃香炉,并在香炉上插上鲜花。
家人会一起跪拜神明,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幸福。
2. 吃“冬至饺子”在中国北方地区,吃“冬至饺子”是一种传统的习俗。
饺子是中国菜肴中的一种特色美食,被广泛认为象征着团聚与幸福。
人们会用各种食材如猪肉、牛肉、蔬菜等,制作出美味的饺子。
在冬至这一天,家人会一起包饺子,在一同制作的过程中加强感情,共同期盼来年的好运和美好。
3. 吃“冬至饼”在南方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人们会吃“冬至饼”来庆祝冬至节日。
这种饼通常由糯米和豆沙制成,形状圆润,口感糯软。
在冬至这天,家人会一起制作冬至饼,加入自己喜爱的馅料,如红豆沙、莲蓉等。
冬至饼象征着团圆和美满,人们相信通过吃冬至饼可以招来幸福与吉祥。
4. 赛龙舟在一些地方,冬至也是赛龙舟的日子。
龙舟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活动,它寓意着对一年丰收的庆贺。
在冬至这天,人们组织龙舟竞赛,沿着河流或湖泊划龙舟,以庆祝冬季的到来,同时也企盼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5. 燃黄纸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冬至这天燃烧黄纸来祭祀祖先和神明,以示对他们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燃黄纸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在庭院中焚烧黄纸,也可以放在河流或湖泊中,用火燃烧。
这种习俗寓意着对过去的敬重和对来年的祈愿,也是对家族的纽带和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总结冬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有着丰富的民俗习俗。
无论是祭祀、吃饺子或饼、赛龙舟、燃黄纸,这些习俗都代表了对天地神明的敬意、对丰收与康宁的期盼,以及对家庭团聚和幸福的向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俗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冬至的节日风俗是什么

冬至的节日风俗是什么冬至节气有哪些风俗冬至节气的风俗有祭祖、吃饺子、酿米酒、吃番薯汤果等。
1、祭祖: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从周代起,冬至这一天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祭祖,即便是最贫穷的人家,都会拿出平时的积蓄来添置新衣,准备祭祀用品。
2、吃饺子:在我国北方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
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3、酿米酒: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用糯米或者黄米,加入桂花酿造。
4、吃番薯汤果:在宁波冬至习俗是吃番薯汤果。
“番”和“翻”同音,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
汤果,跟汤团类似,但个头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没有馅。
汤果也被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
老宁波也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
宁波人在做番薯汤果时,习惯加酒酿。
在宁波话中,酒酿也叫“浆板”,“浆”又跟宁波话“涨”同音,取其“财运高涨”、“福气高涨”的好彩头。
冬至节气的含义是什么冬至节气的含义是寒冷的冬天到来的意思,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
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冬至吃饺子的传说冬至是严冬季节,人们以食取暖,以食治病,经过数千年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节令美食传统,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狗肉羊肉等都作为冬至节令食品。
而伴随着冬至食俗,还有很多汉族民间传说。
河南人在冬至有吃饺子的风俗,称为吃“捏冻耳朵”。
这也有传说: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原为医官,告老还乡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
他看见南阳的乡亲受冻饿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
于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驱寒矫耳汤”施舍给乡亲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至习俗冬至的习俗
冬至习俗1:享祀先祖
早在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已有记载,说民间要向玄冥和祖祢供荐黍羊之物。
冬至祭祖的记载,至宋代多起来。
《东京梦华录》讲京师最重冬至节,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
《武林旧事》说以馄饨享先。
明清时代冬至祭祖盛行。
嘉靖《江阴县志》记载:"节朝悬祖考遗像于中堂,设拜奠,其仪并依元旦。
"在宗族制度兴盛的南方地区,祭祖往往在祠堂进行,嘉靖江西《南康县志》:"冬至祀先于祠,醮墓如清明。
"福建省流行冬至祭祀始祖的风俗,如万历《建阳县志》说:"是日大族行祭始祖之礼。
"福建祀祖用专门制作的粉米圆子。
清人冬至祀祖一般是祀于家,祭于墓,聚族而居的南方。
往往像清明和中元一样,在家庙祭祀祖先。
冬至习俗2: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便进入数九寒天。
中国民间将冬至叫做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开始,每9天分为一个"九",共分9个"九",数到81天时便"九尽桃花开"。
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
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
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经已到来。
冬至习俗3:吃饺子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过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
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在冬至这一天中国南北方会有不同的习俗,北方大部分地区会吃饺子、南方会吃汤圆,还有谚语:冬至到,吃水饺,以及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冬至习俗4:吃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
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另有一种说法: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
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诞辰。
认为,元始象征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
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
《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实际上"馄饨"与""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开辟天地。
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冬至习俗5:喝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
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
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伏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冬至习俗6:吃汤圆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
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
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
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
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
"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
"圆"意味着"团圆""圆满"。
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还有一种解释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
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冬至习俗7:吃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
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
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赤豆和糯米为1:2.5的比例,将赤小豆放入沸水锅内(赤小豆与水的比约为1:5)。
煮至八成熟时捞出。
另将糯米淘净后,用煮过赤小豆的汤浸泡一夜。
次日把糯米和赤小豆搅拌均匀后,上笼屉蒸大约40分钟,即可食用。
老一辈的长沙人都知道,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糯米饭。
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于产妇滋补产后造成的身体虚弱,有利于增加乳汁,哺乳婴儿。
这道食谱糯米喷香,腊肉油而不腻,赤豆和花生都焖入味了,特别好吃。
若是想吃得更为健康,可减少腊肉的比例,增加多一点豆类杂粮亦可。
冬至习俗8:冬酿酒
冬酿酒原来叫冬阳酒,因为冬至过后阳气上升而得名,农历认为,冬至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因为这一天过后,阳气上升,万物开始慢慢复苏。
一直到近年,商家从《吴歙》"冬酿名高十月白,请看柴帚挂当檐。
一时佐酒论风味,不爱团脐只爱尖"发掘出"冬酿"两字,才称之为冬酿酒。
冬至习俗9:冬至做节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
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习俗10:冬至赠鞋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希望孩子们健康成长。
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
送给男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
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
现在则多数是从市场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
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