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构造地质学进展与前沿研究生课程
地质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硕士)

地质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适用于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沉积学,矿产资源化学,矿物材料学,金属矿产与金属材料学等二级学科专业)一、学科专业简介地质学一级学科专业涵盖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等五个二级学科专业,是成都理工大学历史最悠久的优势学科之一。
在五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坚持以科学研究为依托,人才培养为中心,立足西部,面向全国,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为我国地质学学科的发展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矿床地质学方向在多源成矿理论,层控矿床理论等方面位居国内前列;地球化学方向在铀地球化学与成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等方面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构造地质学方向在大陆构造与大陆动力学、造山带与盆地耦合、青藏高原演化、活动构造与地质灾害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方向在生物成矿、古脊椎动物学与环境考古学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和优势。
在地质学一级学科下,根据我校学科优势和研究特色,自主设置有以下四个二级学科,其中矿产资源化学、矿物材料学、金属矿产与金属材料学属交叉学科。
沉积学:是我校最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方向,在以刘宝珺院士、曾允孚教授为首的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已成为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在沉积岩石学、层序地层、沉积古地理、盆地构造动力学、沉积地球化学、优质储层成岩机制等领域的研究位居国内前列,为沉积地质学基础理论发展和油气勘探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矿产资源化学:在研究地质矿产资源特征的基础上,主攻矿产资源的成因、多组分和具极端浓度的复杂特种矿产体系的探采、加工及综合利用中遇到的化学与工程问题,已形成相平衡与相分离技术、液态(卤水)及固体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地质物料分析测试技术与环境保护等优势方向。
矿物材料学:以矿物资源高效利用为主要任务,研究矿物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加工与制备、性能和使用效能以及矿物原料性质与特点等五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已形成非金属矿物材料与应用、矿物材料加工工程等优势方向。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作者:唐翠华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1年第29期[摘要]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也是地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结合近年来在此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认识和总结,对“构造地质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从构建清晰的知识点逻辑结构、采用多媒体资料与实物教学相结合、加强空间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加强地质综合图件分析课堂练习和建立野外实践和理论教学的适时反馈这几个方面对课堂理论教学方法加以改革,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真正达到让学生利用“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技能解决专业相关问题的目的。
[关键词] 构造地质学;教学方法;空间思维;野外实践[基金项目] 2018年度国家自然基金“长石矿物表面溶解及其与重金属元素相互作用机制研究”(41703108)[作者简介] 唐翠华(1988—),女,湖南湘潭人,博士,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矿物表界面物理化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9-0097-04 [收稿日期] 2021-03-09“构造地质学”是地学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课程主要研究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变位而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
这门课程涉及包括岩石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变学等众多相关学科,而且研究对象时空变化大,需要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1]。
而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学习难度大,知识点多,不好学,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也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知识点背熟了,记住了,可是在野外实践中仍然不能灵活运用。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在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认识和实践,以及课后学生给予的教学意见反馈,在充分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对“构造地质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旨在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对构造地质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学习方法,加强构造地质学相关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为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构造地质学”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本科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文章针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特点,提出了“充实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2-0014-02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包括由内力作用所形成的褶皱、断层、节理等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分布规律和演化历史等[1],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支柱。
对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而言,在掌握构造地质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还必须补充石油勘探构造知识,才能更符合专业的从业要求。
本文通过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教学现状的分析及笔者多年的教学科研体会,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提高“构造地质学”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改革方法与建议。
一、“构造地质学”教学现状“构造地质学”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必修课程,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油气勘探实践的联系也非常紧密。
该课程授课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和实习课各占32学时,是典型的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教研组的教师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探索,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但从近几年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反馈信息来看,“构造地质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还存在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单一,行业特色不足传统的“构造地质学”教学内容以露头构造地质研究为主,而石油勘探构造分析方面的内容相对比较匮乏。
对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而言,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基本都与石油勘探行业密切相关。
地质领域的学术发展与前沿研究动态

地质领域的学术发展与前沿研究动态地质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结构、演化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受到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地质领域的学术发展和前沿研究呈现出了一系列新动态。
1. 地质学技术方法的发展地质学技术方法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学术研究的进步。
例如,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遥感技术和地球动力学模拟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的认识。
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为地质学家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数据和证据,还为地质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地质学成为了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对地球表层和地下水系统的研究,环境地质学家们能够了解到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此外,环境地质学还能为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 地质灾害的研究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研究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防治对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地质学家们在地质灾害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
通过对灾害发生机理、灾害预测和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地质学家们能够提前预警、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
4. 极端天气事件的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如台风、暴雨、干旱等)频发,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威胁。
地质学家们通过对过去的气候记录和现代气象数据的分析,揭示了极端天气事件背后的地质机制,并通过模型模拟和预测,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更准确的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预测。
5. 地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地质学作为研究地球资源的学科,在地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近年来,地质学家们通过对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研究,为资源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同时,地质学家们还致力于探索新的地球资源,如深海矿产资源和稀有金属资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必须切实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德优良,具有实事求是、不断求新、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组织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具有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学习年限1.全日制脱产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为三年。
2.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为四至六年。
3.对于提前达到培养目标、完成学业并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博士生,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审批后报研究生院批准,允许提前答辩并申请学位(具体事宜详见吉林大学有关研究生提前毕业的规定);因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审批,报研究生院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
没有提出延长报告或申请延长期满仍未完成博士论文答辩者,均按结业处理。
兼任助教或助研的博士生可按在职博士生对待。
三、培养方式1、博士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
重点是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学位论文的需要和个人特点选择学习相关的有关课程,在拓宽基础、加深专业、掌握前沿的基础上,学会创造性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2、博士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采取以导师为主的集体指导的方式。
对每个学生都要成立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
博士生指导小组,可根据该博士生的研究方向及课题的内容,由导师提名,报研究生培养处备案。
指导小组的成员一般应由至少2名(含导师)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学术梯队成员担任,也可聘请跨学科的专家参加。
同时注意发挥所在科室、教研室在培养博士生工作中的作用,为博士生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3、导师要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博士生的基础和特长,在博士生入学三个月内由导师与博士生共同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
地质学专业考研科目

地质学专业考研科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地质学专业考研科目主要包括地球科学基础、地球物理学、地质化学、地球动力学、地质矿产学、地球资源与环境和工程地质学等多个学科内容。
考生需要通过学习这些知识领域,掌握地质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实践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为将来从事地质勘探、矿产勘查、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地球物理学是地质学中的重要科目之一,主要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包括地震学、地温学、地磁学等内容。
考生需要掌握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以及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技术。
地质化学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地质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包括岩石和矿物的化学成分、反应和演化过程。
通过学习地质化学,考生可以了解地球上不同岩浆、矿石和地质流体的成分和性质,为矿产勘探和地质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矿产学是地质学中的重要应用领域,主要研究地球中的矿产资源及其勘查、评价和开发利用。
考生需要了解各种矿产资源的产出规律和勘查方法,掌握矿床地质学、矿产勘查和矿山工程技术等知识,为从事矿产勘查和资源开发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地球资源与环境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包括地质资源调查、环境地质学、地质灾害防治等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地球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开发利用技术,掌握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矿产开发、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应用领域,主要研究地质工程问题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包括地质勘察、地质工程设计和地质灾害评价等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勘查方法,掌握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预测技术,为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支持。
第二篇示例: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物质组成、地质历史和地球表面地质过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地质学专业是研究地质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的集中体现,是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重要学科之一。
地学前沿课(地质专业非常值得一学)

一、当代国际地学前沿三大研究主题和19大前沿研究领域:
三大研究主题是: (一)岩石圈研究:目前研究目标是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大陆 超深钻及空间大地测量等的综合研究,以建立全球岩石圈的结构、成分和演 化模型,特别是大陆的动力学模型,并能为能源和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地 质环境的评价和预测建立模型。 (二)全球变化研究:主要目的是描述和了解控制地球系统的各种物理的、 化学的和生物的作用过程,把岩石圈与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形 成地球系统科学。
(二)与“全球变化”主题有关的重大前沿研究领域(3)
12.第四纪全球变化地质学(短尺度):①空间大地测量与全球海
平面变化;②古气候学;③地质环境的全球变化;④全球环境变化 地质学;⑤南极洲自然环境的类型和变化;⑥河流一冰川等的新第
三纪—第四纪地层学;⑦干旱—半旱区0.15Ma环境演变的动态过程
与发展趋势;⑧过去全球变化。 13.全球变化的地质再造(长尺度):①古图;②全球变化的历史 再造;③太阳系演化的影响研究;④地外冲击和通量。 14.精确地质年代表:①精确测定;②超薄的全球沉积层;③小于 1Ma的时间框架;④主要地层界线高精度岩相控制。
第一章
前
言
现代地球科学研究与传统地质科学不同,它突破 了学科界线,形成了一系列跨学科的重大研究领 域。这些跨学科的重大领域是地质科学各分支学 科和其它地学学科,如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 地理学、水文学、气象学、天文学和古生物学所 共同关心的重大科学问题。这些重大科学问题构 成了当代地学的前沿框架,它们带有浓厚的跨国 界的大科学色彩,并成为国际地学组织和各国地 学机构的主攻对象。
其证据有:
1)据Rudnick(1988)研究,意大利阿尔卑斯山伊夫雷亚带的下地 壳是通过地幔分异岩浆底侵垫托作用增生的;晚古生代由玄武质岩浆
《现代自然科学地学》PPT课件

精选ppt
48
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碰撞
当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遇,两个板块缓缓靠近,或 一个追及另一个时,密度较大的海洋板块地壳,会俯冲至 较轻的大陆地壳之下,岩石被拖曳至地幔,熔融于软流圈 中;俯冲作用并形成海沟。
精选ppt
49
大陆板块互相碰撞
精选ppt
50
大陆板块相碰撞
◆若为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原有的分隔海面便会逐渐消 失,挤压形成巨大山脉及缝合线。
精选ppt
22
魏格纳曾经主张,各个大陆都是被独立的推动的, 因此大陆的运动就像一只船在柔软的洋底上行驶。
赫斯却假设大陆并不是作为一个独立体系而运动的, 大陆象木筏冻结在同样坚硬的海底地壳上并随海底 一起运动 ——这就是“海底扩张”。
精选ppt
23
海底扩张学说是地学现代革命的开端,在短短 的几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大量观测事实的证实:
二次大战以后,海洋地质学成了热门,深海探测技术 迅速发展。海洋地质学广泛的使用了回声探测技术、 水下电视、红外照相机及立体摄影等。
现代深潜器一般都配备了摄象设备,测量用的各种传 感器,以及搜集标本的采样器和灵活的机械手等,深 潜器都有动力系统和控制系统,运转自如而且安全性 都很好。
精选ppt
18
♦ 计算机拟合与地质学证据 ♦ 大洋中脊两侧对称分布的岩石磁条带 ♦ 中洋脊—深海沟系统 ♦ 洋底热流异常 ♦ 古生物 ♦ 古气候
精选ppt
27
计算机拟合与 地质学证据
剑桥大学的爱德华. 布拉德、J.E埃弗列特 和A.G.史密斯用计算机 做过大陆拟合的最佳化 与误差检验。拟合的边 缘部分不吻合平均值不 超过一度。拟合处是沿 大陆坡(浅灰区域) 500浔的等深线。白色 是缝隙处,黑色是重叠 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由于岩石的强度不允许上盘断块与断面之间存在 较大的空洞,上盘在滑动时必与断面紧密接触, 从而使上盘断块在断层转折处(断坡)上方发生 扭曲变形而形成褶皱。
4. 由这种方式形成的褶皱往往呈具平顶的宽缓褶皱。
完整版课件ppt
9
一个简单断坡上断
层转折褶皱的运
动学演化
活动轴面:相对于下盘 固定,上盘物质通 过其向前陆方向运 动
的断层传播褶皱进行改造。
完整版课件ppt
23
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2.断层传播褶皱作用
经典的断层完整版传课件播ppt 褶皱模型
24
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2.断层传播褶皱作用—突破断层
突破断层沿背斜轴面突破
完整版课件ppt
25
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2.断层传播褶皱作用—突破断层
突破断层沿前翼高角度突破
不活动轴面(固定轴
面):相对于上盘
固定,同上盘物质
一起向前陆方向运
动
完整版课件ppt
10
一个简单断坡上断层 转折褶皱的运动学 演化
褶皱随着膝折带变宽而生
长。
完整版课件ppt
11
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1.断层转折褶皱作用
龙门山前茂县正河地区石炭系灰岩中的断层转折褶皱
完整版课件ppt
12
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1.断层转折褶皱作用
一、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趋势
二、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三、生长地层与构造变形速率
四、伸展断层相关褶皱
五、前陆基底卷入型构造
六、平衡地质剖面技术
以上是中-小尺度构造地质学的主要进展
完整版课件ppt
4
一、当代构造地质学的主要发展趋势
1. 从定性向定量
有限应变测量、古地磁测量、古应力测 量、生长地层测定、遥感遥测、卫星定 位、重磁测量、地震测量、层析成像技 术和超深钻技术,等
同断面转折端形成的褶皱构造必然会发
生相互干扰,由此将导致褶皱形态复杂
化。
完整版课件ppt
15
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1. 断层转折褶皱作用
在多转折断层转折褶皱作用(multi-bend folding)
理论中,褶皱轴面数(m)与断面转折点数
(n)之间具有如下关系(Medwedeff等,
1997): m3n43n31n21n 4242
美国Elk盆地中的突破构造剖面
完整版课件ppt
29
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3. 滑脱褶皱作用 强硬岩层由于下伏塑性层中的断层滑动而形成
褶皱的过程。
完整版课件ppt
30
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3. 滑脱褶皱作用
瑞士侏罗山经完整版典课件的ppt 滑脱褶皱
31
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3. 滑脱褶皱作用
塔里木盆地地完震整版剖课件p面pt 揭示的滑脱褶皱32
完整版课件ppt
26
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2.断层传播褶皱作用—突破断层
突破断层沿向斜轴面突破
完整版课件ppt
27
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2.断层传播褶皱作用—突破断层
美国Elk盆地 中Greybull砂 岩油藏剖面
完整版课件ppt
具有突破构
造的特点
28
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2.断层传播褶皱作用—突破断层
当代构造地质学 进展与前沿
2004年10月
完整版课件ppt
1
罗金海
E-mail: luojh@
完整版课件ppt
2
作者声明
本多媒体主要为内部教学使用,其中 使用了他人尚未出版的资料,不可 出版和翻印。
如果出现任何违反知识产权事件,责
任由非法使用者承担。
完整版课件ppt
3
主要内容
由地震剖面揭示的断层转折褶皱
完整版课件ppt
13
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1. 断层转折褶皱作用
多转折断层转折褶皱模完型整版(课件据ppt Medwedeff等,19971)4
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1. 断层转折褶皱作用
多转折断层转折褶皱:在断面发生多次转
折的情况下,断面的每一次转折都会在
上盘岩层中形成相应的褶皱构造,由不
可见轴面数是断面转折次数的四次方函数,说
明褶皱构造的总体形态将极大地受到断面转
折次数的影响。
完整版课件ppt
16
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2. 断层传播褶皱作用
正在向上扩展的冲断
层前端上方地层由
于吸收了下伏冲断
层的位移量而形成
褶皱的过程。
完整版课件ppt
17
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2.断层传播褶皱作用 稳定层厚断层传播褶完整皱版课作件pp用t (据Suppe,198183)
2. 研究范围从岩石圈上部向岩石圈下
部、地幔,甚至地核扩展
完整版课件ppt
5
一、当代构造地质学的主要发展趋势
3. 从宏观到微观
从微观尺度考察地质构造的运动学
4. 新构造运动与全球环境变化
地质灾害(地震、地裂缝、地面沉降、 滑坡)与工程地质等;青藏高原的隆升 与全球环境、气候变化,等
5. 盆地与造山带耦合动力学研究
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2.断层传播褶皱作用 简化的厚度不变完模整版型课件(ppt 据Suppe,1983)19
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2.断层传播褶皱作用
断层传播褶皱 的形成过程
完整版课件ppt
厚度不变模型
20
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2.断层传播褶皱作用
在厚度不变的情况下断层 传播褶皱的形成过程
相同位移量不同断层转折角 断层传播褶皱的形态对比
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3. 滑脱褶皱作用
可见断面转折角度明显地影 完整版课响件pp着t 断层传播褶皱的形2态1
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2.断层传播褶皱作用
断 层 传 播 褶 皱
完整版课件ppt
22
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2.断层传播褶皱作用
突破断层对断层传播褶皱的改造
在断层传播褶皱形成之后,如果断层的位
移量继续增加,则断层可能成为突破断
层(breakthrough fault),对先期形成
完整版课件ppt
6
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是揭示褶皱与断层之间相 互关系的理论,主要包括断层转折褶皱作 用(fault-bend folding)、断层传播褶皱作 用(fault-propagation folding)和滑脱褶皱 作用(detachment folding)三种端元模型。
完整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件ppt
7
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断层滑脱褶皱
断层转折褶皱
冲断层潜在传播途径
刚性层 塑性层
断层传播褶皱
冲断层潜在 传播途径
褶皱生长
冲断层位移发生
位移并生长
断层 端点固定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的三种端元模型
完整版课件ppt
8
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1. 断层转折褶皱作用
2. 上盘断块沿非平板状断面滑动时发生弯曲而 形成褶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