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教案
教案初中一年级地理自然地理教学

教案初中一年级地理自然地理教学教案:初中一年级地理自然地理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掌握地球的形状、构造和运动特征。
3. 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要素,包括陆地、水体和气候。
4.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其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一、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1. 地理学的定义和分类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和空间分布现象以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科学。
分为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两个大的领域。
2.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层及其自然现象,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要素的分布和演变规律。
二、地球的形状、构造和运动特征1. 地球的形状和尺度地球是不规则的椭球体,其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
介绍地球的尺度单位和地球仪的使用。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介绍各部分的组成和特点。
3. 地球的运动特征地球具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自转引起了地球的昼夜变化,公转则导致了四季的变化。
三、地球上的自然地理要素1. 陆地介绍地球上的陆地分布情况和各大洲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特点。
2. 水体包括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的分布和特点,重点介绍世界五大洋和中国的主要江河湖泊。
3. 气候介绍气象要素和气候要素的概念,讲解气候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观察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地理要素的分布和变化。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地理图像和实例,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和理解能力。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是否掌握,进行小测验。
2. 通过学生实地考察的报告,评估他们对地理要素分布和特点的观察能力。
3. 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展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家乡或周边地理环境的特点。
高中网课自然地理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高中自然地理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自然地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教学难点:1. 自然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
2. 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然地理的相关知识。
2. 提问:什么是自然地理?自然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二、新课讲解1. 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 解释自然地理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 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2. 自然地理的研究方法- 介绍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遥感技术等研究方法。
- 通过实例说明各种研究方法在自然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3. 自然地理的主要内容- 地球上的自然环境- 地球上的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等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分布。
-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及环境保护措施。
三、课堂练习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自然地理学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意识。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五、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加深对自然地理知识的理解。
2.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收集自然地理方面的资料,为下节课的讨论做准备。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
3.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地理问题,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自然地理学教案

自然地理学教案教案标题:自然地理学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入自然地理学的概念和定义,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可以通过展示一些自然地理学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所看到的现象。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领域,包括地球的构造、地球的气候与气象、地球的水文与水循环、地球的生态系统等。
通过图表、实例和简单的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点。
第三步:实践活动(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索自然地理学的相关现象。
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去校园周边的湖泊或山区进行考察,或者在实验室中进行模拟实验。
第四步:讨论与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实践活动中的观察结果和实验数据,与同学一起进行讨论和总结。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释现象,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步:拓展延伸(10分钟)提供一些拓展资料和参考书籍,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和最新进展。
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网站、科普读物或视频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些与自然地理学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观察报告、制作一份实验记录或进行小组讨论等。
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教学资源:1. 自然地理学的图片或视频资料2. 实地考察或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3. 拓展资料和参考书籍4. 网络资源和科普读物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实地考察或实验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完成的作业,对其内容进行评估。
3. 进行小组或个别讨论,了解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提高。
大学自然地理学教案

大学自然地理学教案一、教案概述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学时:32学时(2学分)先修课程:大学地理学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了解各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与特征、形成演化规律和分布格局,培养跨学科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人文地理学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学的概念、新发展和新动态2. 大气系统:大气成分、大气运动、气候类型、气候变化3. 水文地理系统:降水和水循环、河流系统和水文循环、海洋和海气相互作用4. 地面水系:地下水、湖泊、湿地等水系的特征和演变5. 土地系统:土壤形成演化过程、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和生物多样性6. 生物地理学:生态系统形成演化过程、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保护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应采用以下方法:1. 理论教学:教师讲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梳理各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与特征,形成演化规律和分布格局。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各自然地理系统的运动规律和特征,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3. 讨论教学: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各种自然地理现象,深度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分析方法。
4. 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实际情况,实践自然地理学原理,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应由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实验成绩、课堂表现等综合考评。
1. 期中考试:40%,内容覆盖前半段内容,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和能力。
2. 期末考试:50%,内容覆盖全书,主要考查理论知识和解题能力。
3. 实验成绩:10%,实验内容包括气候、水文、土地和生物地理学领域,主要考查实验能力。
4. 课堂表现:此项考核侧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发言、课堂态度等,占总成绩的5%。
五、教学计划第1周:导入概述自然地理学第2周:大气系统的概念、成分和运动第3周:气候类型和气候变化第4周:水文地理系统第5周:河流系统和水文循环第6周:海洋和海气相互作用第7周:地下水和湿地系统第8周:土壤分析和土地利用第9周: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第10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第11周:期中考试第12周:城市自然地理第13周:自然灾害和自然资源第14周:冰川和地形演变过程第15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第16周:地球物理学和地震预测第17周:天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第18周:优化复习总结第19-20周:考前串讲、试卷检查六、学习建议1. 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

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1.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介绍地球自然环境的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
它包含大地构造、地球物理学、气象学、海洋学、生态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认识地球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自然现象和生态系统,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探讨如何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2. 课程目标2.1知识目标1) 了解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大地构造;2) 了解地球的大气环境和气象现象;3) 了解海洋的基本特性和海洋生态系统;4) 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自然保育意义。
2.2能力目标1) 掌握相关的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2) 能够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3) 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和他人进行讨论交流。
3. 课程大纲本课程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3.1 大地构造学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科学研究进展;板块构造理论和板块活动对地球表面现象的影响;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
3.2 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地震波及其在地球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地球引力场、地球磁场和地球电场。
3.3 气象学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气象现象的形成和演化;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3.4 海洋学海洋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污染和海洋保护。
3.5 生态学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生态系统的组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其中包括:4.1 授课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讲解地球科学原理,介绍地球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4.2 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环境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最后在全体课堂上分享总结。
4.3 案例分析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实际问题,并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案例分析的内容可以是环保、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系统、污染等。
自然地理学教案

自然地理学教案一、内容概览自然地理学导论: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定义、发展历史、学科范围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为学生建立对自然地理学的整体认知。
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探讨地球的物理环境(如大气、水圈、岩石圈等)和生物环境(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地貌与地质:分析地球的地貌特征和地质构造过程,包括地质循环、地貌发育等基本原理和实例研究。
这一部分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地貌形态和地球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
水系统与自然资源:关注地球上水资源(包括海洋和内陆水体)的分布、循环和利用,探讨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差异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还将介绍其他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可持续利用的策略。
生物地理学与生态地理学:阐述生物多样性与地理分布的关系,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生态过程。
关注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发展趋势及其应对策略。
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变化: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和预测,探讨全球环境变化对自然地理系统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通过这一部分的课程,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介绍自然地理学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地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地表形态、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方面的研究,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地理学不仅关注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也关注这些现象背后的成因、演变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基础分支之一,对于理解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地理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地球表面的基本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通过对自然地理现象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预测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比如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影响。
自然地理学对于城市规划、区域可持续发展、自然灾害防治等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大学自然地理地理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
3.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4. 能够运用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自然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1. 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1.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2. 自然地理现象的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理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二、基本概念1. 解释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如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过程等。
2. 讲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如实地考察、实验研究、模型模拟等。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1. 介绍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
2. 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四、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讨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1. 复习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二、自然地理现象的分析1. 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现象,如气候、地貌、水文等。
2. 讲解如何运用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自然地理现象。
三、案例分析1. 分析一个具体的自然地理现象,如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该现象。
四、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讨论自然地理现象的分析方法。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五、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一个自然地理现象,并撰写分析报告。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质量,评估其对自然地理现象分析能力的提升。
高等教育自然地理学教案

讲 授: 朱 嘉 伟
第一讲:绪
讲授内容:
论
一、自然地理学及其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的、任务及意义 三、学科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一、自然地理学及其研究内容
(一)自然地理学的概念 1、地理及地理学:是个空间概念。是指全球或某一地 区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的总体情况(地理环境)。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
一、自然地理学及其研究内容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2、学科分科 随着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以及与许多自然科学发生联系, 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按研究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
分为综合性的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学科: (1)综合自然地理学: (2)部门自然地理学:
一、自然地理学及其研究内容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综合自然地理学 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综合特征的学科。又分为: 综合自然地理学(狭义)、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和历 史自然地理学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以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研究对象主 要是全球性或区域性自然环境(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 气圈)的自然特征、地域分异演变规律、机制、人类活动对 其影响等。
一、自然地理学及其研究内容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 自然灾害 ☆ 地震? ☆ 火山爆发? ☆ 崩塌、滑坡、泥石流? ☆ 海啸? ☆ 台风? ☆ 洪水? ☆ 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渐 变性灾害 ?
一、自然地理学及其研究内容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 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 臭氧层变化、大气天窗 ? ☆ 水体污染、赤潮? ☆ 大气污染? ☆ 水土流失? ☆ 酸雨? ☆ 沙尘暴? ☆ 生物多样性变化? ☆ 荒漠化 ?
☆ 对地域和行业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教案绪论一、章节教案1.教学目的和要求:阐明‘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在地理学中的位置及其任务。
2.讲授课时数23.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三分支、三层次、三重性的关系。
4.主要内容提示:自然地理环境也称为自然综合体或景观,是一个物质整体,它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不断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其内部维持着有序的结构和稳定的功能,是为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阐明其结构特点、功能效应、发展动态等基本问题。
5.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6.复习题、思考题及作业题:A.自然地理环境是否包括人为环境?B.谈谈你对地球表层尺度的认识, 为什么?二、每课时单元教案1.教学时数2学时2.教学方式(手段)讲授法3.师生活动设计提问和探讨4.讲课提纲、板书设计5.教学内容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一)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第一章地球一、章节教案主要章节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理坐标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活动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表面形态结构特征以及地球运动规律。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球运动”、“地球圈层结构”,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1. Arthur N Strahler, Pysical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4th. Ed 1975.2. 王维.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它认识的历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3. J.H.塔齐. 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4. 弗兰克.普内斯等.地球.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二、每课时单元教案1.教学时数16学时2.教学方式(手段)讲授法3.师生活动设计提问和探讨4.讲课提纲、板书设计5.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1、2学时)一、宇宙和天体二、太阳和太阳系8大行星、50个卫星、50万个小行星、少数彗星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3、4学时)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旋转椭球体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拥有海洋和河湖,拥有生命……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5~10学时)一、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自转的规律性(二)地球公转的规律性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更替,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并使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而且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潮汐作用,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密切相关。
同时,地球运动时,它的自转轴倾斜于其公转轨道面(黄赤交角),这影响着太阳辐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变化,从而决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递变和五带的区分;其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提供了两个时间的自然单位——日和年,认识和利用它们的周期性规律,人们创造了历法制度和计时制度。
第四节地理坐标(第11、12学时)一、纬线与纬度二、经线与经度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第13、14学时)一、地球的圈层分化二、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地幔、地核三、地球的外部构造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第15、16学时)一、海陆分布二、海陆起伏曲线三、岛屿四、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一)地球表面是太阳辐射和太阳能转化的主要场所。
(二)地球表面是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两相或三相界面。
(三)地球表面具有独特的物质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以及各种地貌形态。
(四)地球表层具有复杂的、高速度和高强度的物质、能量交换、转化和循环过程。
(五)地球表层存在着复杂的强烈的内部分异过程。
(六)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第二章地壳一、章节教案主要章节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第四节火山与地震第五节地壳的演变教学重点认识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其演变,掌握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论。
教学难点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论。
教学活动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地质博物馆认识构造运动、地质构造以及地震、火山。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壳”、“构造运动“火山”、“地震”,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1. 夏邦栋等. 地质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 J.H.塔齐. 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3. 傅承义.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4. 周廷儒. 故地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二、每课时单元教案1.教学时数18学时2.教学方式(手段)讲授法3.师生活动设计提问和探讨4.讲课提纲、板书设计5.教学内容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第1~8课时)一、化学成分与矿物(一)化学成分克拉克值在已知的108种化学元素中,自然界存在92种,并有300余种同位素。
(二)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它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三)主要造岩矿物与常见矿物岩石是造岩矿物按照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二、岩浆岩岩浆岩是上地幔的高温熔融岩浆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甚至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
(一)岩浆岩的矿物组成硅酸盐、金属硫化物、氧化物、挥发物。
(二)岩浆岩的产状、结构和构造1. 产状2. 结构: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斑状结构3. 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三)岩浆岩的主要类型1. 按化学成分与矿物组成: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2. 按结构、构造与产状: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3. 综合分类:三、沉积岩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一)沉积岩的基本特征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和生物化石,有碎屑结构或非碎屑结构之分,具有印模(波痕、雨痕、干裂、槽模、沟模等)、缝合线或结核等原生构造特征。
(二)沉积岩的主要类型1. 碎屑岩类2. 粘土岩类3. 生物化学岩类四、变质岩(一)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二)变质作用类型与常见变质岩1. 动力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使原岩碎裂、变形及一定程度的重结晶,称为动力变质作用。
代表性岩石: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2. 接触热变质作用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围岩受热后矿物发生重结晶、脱水、脱碳、形成变晶结构结构与新矿物。
代表性岩石:斑点板岩、角岩、大理岩、石英岩3.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高温下岩浆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与热液通过围岩的交代作用使后者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
代表性岩石:矽卡岩4. 区域变质作用区域性构造运动导致的深广范围的变质作用。
代表性岩石: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麻粒岩5. 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与岩浆作用间的一种过渡性地质作用。
代表性岩石:混合花岗岩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第9~12课时)一、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使地壳发生变位与变形的机械运动,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
(一)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构造运动特点: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二)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1. 水平运动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的运动2. 垂直运动地壳或岩石圈块体垂直于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的升降运动二、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一)岩相海相(深海相、浅海相)、陆相(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滨海相)、过渡相(二)沉积建造沉积建造是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地层(岩相)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
1. 地槽型建造主要由海相地层组成的、厚度很大,无沉积间断或仅有极短间断、产生于强裂构造下降区,岩浆岩与火山碎屑岩分布较广。
2. 地台型建造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厚度不大,未受强烈构造变动,地壳升降幅度均较小的地台上的建造,岩浆岩分布较少。
3. 过渡型建造兼有地槽型与地台型建造特征但以碎屑岩占优势,陆相沉积与泻湖相沉积分布广泛。
(三)地层的接触关系1. 整合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且相互平行,时代连续,无沉积间断。
2. 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
3. 不整合又称角度不整合,相邻地层产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有地层缺失。
4. 侵入接触侵入体边缘有捕虏体,接触带界面不规则,围岩有变质现象。
5. 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后期沉积岩覆于前期侵入体所形成的剥蚀面之上。
二、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
(一)水平构造丹霞地貌(二)倾斜构造单面山(三)褶皱构造背斜、向斜(四)断裂构造节理、断层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第13、14课时)一、板块构造学说(一)大陆漂移学说(二)海底扩张学说(三)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边界:扩张型、俯冲型、转换断层型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南极板块二、槽台说与地洼说槽台说认为: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控制,其驱动力为地球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其构造单元分为活动的地槽区和稳定的地台区。
地洼说认为:地壳发展过程中,活动区(地槽)和稳定区(地台)可以相互转化。
三、地质力学学说地质力学学说认为:全球地质构造的展布具有一定的方向和方位,即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