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理解性默写答案
高一上全册古文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

部编版必修一(高一上册)古文理解性默写及答案班级:姓名:教材古文目录:一、劝学/荀子二、师说/韩愈三、赤壁赋/苏轼四、登泰山记/姚鼐古文理解性默写一、《劝学》理解性默写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4、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9、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10、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二、《师说》理解性默写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高一必修一必修二理解性默写含补充篇目答案

必修一理解性默写参考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8、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1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8、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0.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21.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22.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23.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24.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25.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6.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27.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28.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29.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30.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31.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32.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33.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4.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35.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36.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37.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8.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39.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二《阿房宫赋》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
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默写练习《沁园春·长沙》(毛泽东)1.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是:,,。
2.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
远看:“,”;近观:“,”。
仰视:“”;俯瞰:“”。
总结:“”。
3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关心国家命运,发出慨叹,表现诗人雄心壮志的诗是4.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过渡句是:。
5.概括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
6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问题的诗句是7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是8.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9.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是:,。
10.表现革命者力量强大的句子是:,。
11.寄寓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的句子是:。
12.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是:,。
13.写江上景物的句子是:,。
14.高度概括“同学少年”经历的革命岁月的句子是:。
《雨巷》(戴望舒)1.写雨巷特点的诗句是:,,。
2.行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诗人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姑娘?。
3.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的诗句是:,,,,。
4.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姗姗走来的诗句是:,,,,,。
5.描写姑娘向我走近时的诗句是:,,,。
6.描写姑娘飘过时的诗句是:,;,,,。
7.描写姑娘消失在雨的哀曲里的神态的诗句是:,,,,,。
8.香姑娘与我擦肩而过后,我目送她渐渐远去的情景的句子是:,。
,,《再别康桥》(徐志摩)1.作者轻轻离开,和康桥依依作别的诗句是:,;,。
2.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再别康桥》中诗人借用对柳影的描写,表达了这种情感,这四句是:,;,。
3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4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向往之的境界,《再别康桥》”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5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再别康桥》”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这种情6移主为客,两相交融,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状况的诗是7用虚实结合、象征手法,说明梦境美好的诗句是8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的诗句是9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的诗句是10写我与康桥离别时“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是11诗人挥手作别,悄然离开,不愿打破康桥的宁静,只想留下深情的眷恋的诗句是《烛之武退秦师》《左传》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高中鲁科版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精编整理

必修一理解性默写:1.儒家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如《老子》中如:“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劝学》中说:“,”2.《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3.《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4.《劝学》中,,这两句从反面论证了做事情要有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7.《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9.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10.荀子《劝学》中,表明作者对“思”与“学”看法的句子是,11.《劝学》中,,这两句话从正面论证了做事情要有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
12.《劝学》中强调,只有每天检查反省自己,才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的两句:13.《师说》中,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14.《师说》中择师的标准是:,,,。
15.《师说》中,作者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是不必贤于弟子”的根据,。
16.韩愈《师说》中,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不懂句读会问老师,有疑惑却不愿意请教老师”的不良现象,作者的评价是,。
17.《师说》中,作者用一个对偶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有些“士大夫之族”不愿意相互学习的借口是,。
18.《师说》中,作者认为造成如今“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除了“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还能虚心拜师求学”外,还包括如今的一般人,。
19.《师说》中,与“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形成鲜明对比的两句是,。
20.鲁迅《自嘲》诗里能够体现其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并作为他伟大人格写照的诗句是,。
21. ,。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高一语文上学期理解性默写汇总(附答案)

必修一理解性默写《劝学》篇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5.《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6.《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8、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荀子劝学中的“,。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9、“,。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0、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11、“”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12、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14、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正如《荀子.劝学》中说:“,;,。
”必修一理解性默写《师说》篇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一12篇初中课文理解性默写

必修一初中12篇课文名句理解性默写一、《鱼我所欲也》1. 本文的中心论点、主旨、观点是:舍生取义。
2. 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 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 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6. 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 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 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9. 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0. 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11.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2. 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辨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失其本心。
13. 不辨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14.《鱼我所欲也》中,作者用行人不吃嗟来之食、乞人不屑接受踢过来食物得出一个“ ,。
”的结论来表现自己品格的高洁。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二、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及答案(1)乡人劝阻曹刿觐见的原因。
(2)曹刿坚持觐见鲁庄公的原因。
(3)表明权势地位与智慧不成正比。
(4)曹刿对国君将衣食同百姓共享的评价。
(5)曹刿分析神灵不会保佑鲁国作战胜利的原因。
(6)体现出鲁庄公“尽职于民”: 这也是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
(7)追击敌兵前曹刿的行为,体现出曹刿做事沉稳,行动谨慎。
(8)曹刿认为克敌制胜的原因。
高一语文上学期理解性默写总复习(全)答案

《劝学》1.学不可以已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学不可以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8.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师说》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8.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赤壁赋》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6.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而今安在哉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8.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9.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10.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1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3.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4.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15.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答司马谏议书》1.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3.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4、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5、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6、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7、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8、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9、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10、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题及答案(复习-完整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默写练习2.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
远看:“,”;近观:“,”。
仰视:“”;俯瞰:“”。
总5.概括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雨巷》(戴望舒)1.写雨巷特点的诗句是:,,。
《再别康桥》(徐志摩)《烛之武退秦师》《左传》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是:,。
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
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
(如果只写三句,就写前面三句。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他又说“”,这是不仁道的;“”,这是不明智的;“”,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13. 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而且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答案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2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师说》答案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6、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归去来兮辞》答案
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5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6.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7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8.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9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10.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1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1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13.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14.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15.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16.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17.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18.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19.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20.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2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22.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23.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